企业课程

2024-05-05

企业课程(精选十篇)

企业课程 篇1

一、课程外移到企业的条件

1. 地理条件

对于“课程外移”的实施, 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毕竟不是办学的地方, 同时它又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个体, 多数企业没有空余的宿舍专供学生使用, 所以前提条件是必须要在学校附近找到专业符合、课程对口的企业, 而我院地处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 周围有许多高新自动化企业, 这为我院“课程外移”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地理条件。学生寝室到企业步行不超过二十分钟, 节省了学生的交通时间, 也为企业减少了安排住所的费用, 更重要的是便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

2.对口企业

从长期校企合作企业中找出1-2家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 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其产品的设计、生产、调试、应用等选择合适的课程, 这个过程必须经过多次调研和论证, 我院和浙江中控技术公司长期合作, 在工学结合、员工培训、实训室合建等各方面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同时我院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设有《工业网络技术》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集散控制技术 (DCS) 和现场总线技术 (FCS) , 正是浙江中控工程公司的产品所包含的主要技术, 为“课程外移”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课程外移到企业的实施

1. 确定课程及教学计划

根据选择的企业, 确定《工业网络 (DCS、FCS) 技术》课程外移到浙江中控公司。结合企业最擅长的技术, 讲授当前主流技术、部分前瞻性技术。课程主要内容围绕着真实项目的实施, 掌握集散控制系统相关技术:项目的控制流程工艺知识、系统设计的方案 (控制要求、控制方案、确定供电方案、I/O个数统计、信号隔离要求等) 、系统硬件选型与应用 (对系统硬件进行选型和配置、完成网络构架等) 、系统软件组态 (授权、硬件组态、常规控制方案组态、图形编程、操作站组态、流程图制定、报表制作等) 、项目实施 (基本要求、联机调试等) 、实时监控、系统维护等。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 把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氛围、企业文化、交流沟通、团队合作融合一起, 让学生在企业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

2. 组建和培养教学团队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保证。承担主要教学工作的老师为企业工程师, 且必须有比较丰富的工程技术工作经验。学校指派联系教师辅助指导。我院除支付企业工程师必要的课程报酬之外, 还对企业工程师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培训;通过学生评价、企业与督导监督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内部评级, 给予不同奖励;同时学校联合企业通过各种奖励措施激励企业工程师积极探索与创新课程下移的实施。我院正在设想将教学时间达到一定年限的企业工程师适时纳入学校的内部职称评审, 确保其有“奔头”。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提高企业工程师的积极性和稳定课程队伍起到很好作用。

3. 实施课程项目

在大二7月至大三的11月共5个月时间, 安排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到浙江中控工程公司, 完成《工业网络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主要通过企业带教工程师组成实际项目小组的形式, 学生通过自愿和分配招聘的方式进行双向选择到不同的项目小组, 全程参与到不同的四个典型工程实际项目——动力锅炉控制系统、硝酸机组控制系统、煤制甲醇控制系统、糖化控制系统的实施操作过程即项目洽谈→方案设计→实际项目合同签订→控制系统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软件和硬件的集成开发→系统安装调试→用户现场安装调试→项目竣工验收→用户指南、技术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的编写与整理→售后服务等为主线展开相关知识和技术的讲授和实践。项目及实施过程如图1。

4. 评价课程

课程评价是检验学生对课程掌握的程度。对于企业来说, 一方面学生是他的准员工, 对于员工的评价无非是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为企业创造了多少利润, 通过利润的多少来给予相应的报酬;另一方面, 外移课程实施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通过实际测试检查掌握综合技能的程度。树立经历不是资本, 经验才是资本的理念。企业强调完成任何一个项目都要进行及时的整体总结, 包括实施过程中碰到的技术故障以及处理流程、系统的使用说明等, 并撰写规范的文档, 供以后自己或他人参考。由此形成既吸取了企业的通用考核方法, 又参考了学校的制度, 多方面结合共同构成课程的评价体系。

三、课程的监督

课程监督是课程实施的有力保障。对课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包括课程内容设置, 即要求课程包含的技术必须是当前的主流或前瞻性的一些技术, 能通过课程的不断实施, 不断丰富课程内容, 也能根据社会职业、技术等的发展, 变化调整课程内容, 项目实施 (通过两种方式的结合, 一是学校通过随机探视和座谈等方式来监督, 二是企业进行质量监督, 通过每天的日志和项目的完成与否进行监督) 课程评价, 课程总结。通过各方面的监督, 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 若发现问题, 及时做出反应, 做出有力的调整, 最终目的是对企业负责, 对学校负责, 对学生负责。课程监督构成如图2。

课程外移到企业, 是让社会、企业参与办学的一种非常好的模式, 也是未来职业教育的一种发展方向, 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院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的《工业网络 (DCS、FCS) 技术》外移到浙江中控工程公司, 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 包括场地、设备、工程项目、企业工程师、企业文化和精神等, 把学生当作“准员工”, 全程参与到几个典型项目的一般过程实施中, 即从项目洽谈开始到项目竣工及延伸服务为止。绝大多数学生反映既掌握了工业网络相关知识和技能, 包括怎么样组态、如何对硬件选型与应用、系统软件组态、控制方案设计、联机调试等, 又使项目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取得一定的报酬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利润, 是非常好的一种“工学结合”形式。

从2009年开始, 通过两届同学的课程实施, 虽然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 但是课程外移的一系列机制已经初步形成, 通过不断地完善, 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办学体系当中, 真正实现“打破”围墙。

摘要:文章阐述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工业网络 (DCS, FCS) 技术》课程外移到企业, 开展开放式办学的实践, 通过课程项目的完成, 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外移,项目实施

参考文献

[1]程文锋, 金文兵, 刘哲纬.半工读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2) .

[2]金文兵, 刘哲纬, 张方军.高职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

[3]刘丽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新突破[J].职业技术, 2006, (4) .

[4]刘哲纬, 颜建军, 程文锋.高职自动化类学生的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优化[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6) .

[5]赵学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制度宏观探究[J].江苏高教, 2010, (2) .

[6]王珍娥, 金文兵.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高职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4) .

企业文化课程 篇2

——美羽堂企业文化阐述

一个企业的文化,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沉积凝聚的一种带有本企业鲜明特征的内在文化。它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行为准则的总和。美羽堂成立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年,但美羽堂在致力于将国际先进的高级健康和美容护理产品与技术理念带入中国,促进我国健康美容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而这一切和所有著名企业的文化形成一样,深深的烙印着企业家的风格和价值取向。与美羽堂的领军人物付豪总经理的理想追求、经济理念、个人风格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付总在用心培养着美羽堂的企业文化,美羽堂的所有同仁又在经营管理和博击市场的实践中不断充实发展着美羽堂的企业文化。我们每个员工,都要自觉地维护、弘扬我们的企业文化。它是属于我们美羽堂公司每个人的财富。

一、关于我们

公司全称:新加坡美羽堂健康用品(广州)有限公司,于2003年9月1日成立,2004年8月正式运营。

美羽堂是新加坡光大健康用品集团旗下,回春行国际在中国区的全资子公司之一。

是全球先进健康产品中国区品牌运营商。我们是所有经销商升级发展的最佳合作伙伴。

6年来,美羽堂一直致力于将国际先进的高级健康和美容护理产 品与技术理念带入中国。美羽堂为中国中高档消费健康美容市场提供优质而 全面的健康美容产品,并为建立专业系统的营销教育服务体系而不懈努力。

美羽堂本着与中国区各级品牌战略经销商精诚合作, 共同发展的经营思想,在最短时间内建立并完善了中国部分地区市场的品牌运营网络体系。在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扶持了一批品牌战略经销商升级成长。

★公司发展历程

2003年10月 美羽堂与美国著名的国际医学美容机构

MEIFUEIRJA合作

2004年10月 美羽堂荣获“中国最具发展潜力新兴企业奖”

2005年 3月 美羽堂(东南)分公司成立

2006年 9月 美羽堂(西南)分公司成立

2006年 9月 美羽堂携手欧洲(一站式)女性奢侈品牌

MABOYE`S联袂进驻中国

2007年10月 美羽堂合资旗舰店Beauty-Star(唯美世界)

品牌一站式健康护理中心开业

2009年 4月 公司业务的扩展,办公场所更新,迁往双城

国际豪华写字楼

2009年 5月 美羽堂(江苏)分公司成立

★我们的优势

——顶尖技术、雄厚资金、高端品牌

在中国,我们依托跨国集团公司雄厚的资金及技术管理优势, 专门从事国际高新科技美容健康产品的代理销售, 潜心致力于开发代理具有国际性安全标准的高品质个人健康美容护理产品。是目前多家国际尖端品牌在中国区的唯一总代理商。★美羽堂旗下(中国区)独家总代理———三大国际专业品牌 美 国 — F-16品牌护肤品 澳 洲 —BAB品牌健康食品

美 国 —GK生命能量健康全息管理系统

F-16品牌护肤品来自美国顶尖生物美容科技专业皮肤高级护理产品

GK生命能量健康全息管理系统源自52年历史的美国God’s Key生命能量自然医学健康管理学院震撼世界的科研成果,对亚健康全面自然、专业精准、安全有效的科学管理体系,得到欧美众多专业医疗机构和保健机构的认同。在全球85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 1800 万成功案例证实:GK生命能量健康全息管理系统是跨越21世纪中期的领航全球健康管理系统。被誉为打开健康之门的“上帝之匙”。独有,5大国际整体健康管理系统; 26款国际健康全息检测设备; 480项国际亚健康整体解决方案;超过35个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行销专利;拥有全球4200名顶级医学专家团队全球支持。

我们的品牌风行欧美 我们的团队来自全球 仅以GK生命能量健康全息管理系统为例,我们有来自全球 4200位博士专家在提供最专业最全面最快速的技术支持。

我们的团队包括新加坡总部、国内各旗舰店和各大区经销商,我们一直把各地的经销商视为合作伙伴,我们会给予最有力的技术支持。(介绍目前销售网络分布的情况、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数字)。

二、我们的企业文化

诚挚欢迎您加入我们的团队!我们相信,这段旅程会因您而更加精彩缤纷。这是“美羽堂人生蜕变之旅”。

每一位新入职的员工,都听过付总讲述的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充满哲理,富有启迪的故事。我们就叫它做《助蝶破茧》的故事吧。

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个女孩在花园里看到一只裂开一个小口的茧,里面有一只小蝴蝶艰难地将身体从那个小口中一点点地挣扎出来,几个小时过去了……她一直在观察着。

接下来,蝴蝶似乎没有任何进展。看样子它已经竭尽全力,不能再前进一步了……

小女孩实在看得心疼了,决定帮助一下小蝴蝶:她拿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破开。

蝴蝶很容易地挣脱出来了。但是它的身体很萎缩、很小,翅膀紧紧地贴着身体……

这个好心好意的小女孩并不知道,小蝴蝶从茧上的小口挣扎而出,是上天的安排。它要通过这一挤压过程将体液从身体挤压到翅膀,这样它才能在脱茧而出后展翅飞翔……

有时候,在我们的生命中需要奋斗乃至挣扎。

如果生命中没有障碍,我们就会很脆弱。我们不会象现在那样强健,我们将永远不能飞翔……

实现飞翔的梦想,必须经历磨难。

战胜这些磨难,你就拥有了把握自己的力量,以后的所有难关,你将不再害怕徬徨。所有真正护你的人都不会去《助蝶破茧》。我们祈求力量,于是上帝给我们困难,让我们去克服、去欢呼……

我们祈求智慧,于是上帝给我们难题,让我们去解决、去快乐……

我们企求成功,于是上帝给我们聪明的大脑和强健的身体,让我们去拼搏、去兴奋……

我们祈求勇气,于是上帝便设置障碍,让我们去克服、去喜悦……

我们祈求爱,于是上帝便给了我们爱,指引我们去帮助需要关爱的人、去爱……

我们祈求荣耀,上帝给我们创造荣耀的机会…… “从上帝那里,我们没有得到任何我们祈求的东西;但我们得到了所有必须具备的东西。” 加入美羽堂,这是一场精英荟萃的演出; 这是一次追寻梦想的旅程; 这是一个成就自己的机会。

★我们的宗

旨 美丽梦想

蝶变人生

这是我们美羽堂的企业宗旨。对每个人而言,都有各自的梦想,健康美容行业面对的广大消费群体,她们的梦想就是健康美丽,永葆青春。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让我们服务的对象实现梦想,让她们留住青春,韶华再现,健康身心,美丽长驻。象蝴蝶那样由毛毛虫化蛹破茧,蝶变人生。

对我们企业员工而言,我们通过艰难的努力,通过在美羽堂的锤炼和洗礼,得到知识的充实、经验的积累、情感的薰陶、人格的升华,也如蝴蝶一样破茧而出,蝶变人生,成就事业开创未来。

我们的企业宗旨有鲜明的行业特点,更有我们在同行业里与众不同的要求。★我 们 的 愿 景 同一个事业,同一个梦想。

我们美羽堂公司全体成员的共同事业就是美羽堂公司正在从事的事业,这是美的事业,是让人青春璀璨、韶华不老的美好事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人想成为企业家,有人想成为名人。更多的人想发财致富,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在美羽堂

你的所有梦想将会通通实现。因为美羽堂就是实现你梦想的桥梁,只要你按公司的要求做好每件事,干好每一项工作。★我 们 的 行 为 准 则

积极乐观

团结协作

敬业创新

用心服务

言出必行

行必完美

态度是决定一切的前提。美羽堂要求每个员工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工作。这也是现代都市人所必须的健康心态。积极工作,主动性就高,责任心就强,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工作狂,但懈怠散漫绝对不能适合在美羽堂发展。

乐观是一种心态,是所有勇气与智慧的源泉,也沟通所有关系的前提。谁也不愿意和一个整天黑着脸愁着眉的人打交道,也不相信这样的人会成功。

团结就是力量,协作效率高涨。只要大家多留意别人的优点,多主动进行沟通,我们就是无坚不摧的兄弟连。

敬业是一种美德。许多品牌公司都要求自己的员工做到敬业。他们的员工哪怕是只有一个人在外头工作,他都向人们展示着企业的形象,没人监督、甚至客户都认为可以收工了,但他坚持为客户做到最好。因为他清楚:他一个人的服务代表了整个企业。这,就是敬业。

创新是竞争白热化的社会锐不可当的利器,面对复杂的市场,你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和应对能力,必须有超越别人超越自己过去水平的创新能力,这样你才能走在别人前面打开局面,创出奇迹。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观察、分析,养成学习的习惯,创新就在灵感迸发的那一刻,但灵感的积累是一个长期培养的习惯,也就是人们说的创新思维。哪怕事情很简单,谁先拿出解决方案谁就具有比别人强的创新能力。

用心工作,用心聆听,用心思考„„这些用心就是要求做事专注,切不可三心二意,不可心不在焉,掉以轻心。

言出必行,讲的是诚信;行必完美,讲的是效果。有一种人做事从来不用别人操心,他会给你很好的结果。这种人最让领导、同事、客户放心。我们美羽堂的员工就要用这样的准则要求自己,事事有落实,事事追求完美。让人人都说:美羽堂的人做事最让人放心。★我们的文化理念 以爱为本,以业为荣。崇尚强者,守信共赢。

企业文化虽然是用口号式的几个字表达,但它是我们一种文化理念的体现。美羽堂付总反复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基于一个“爱”字。全球拥有信众最多的基督教推崇“爱人如己”,“神爱世人”。影响中国最久远的佛教也倡导“大爱无疆”普度众生。宗教是以导人向善而凝聚信众。我们的企业文化同样以大爱面世,以感恩行事。以爱为本,这本就是根本。我们要象付指出的那样:以真诚的爱为客户服务,我们的产品是最让人放心、最有实效是产品,把这样好的产品给广大客户,就是为了让她(他)分享我们的好产品,为她(他)找到健康美容的最好的方法。实现留住青春,美丽长驻的愿望。我们的员工,特别是一线的客服要成为你所接触的客户、经销商交心的朋友,这种分享式的营销模式是营销的至高境界。所以,以爱为本,应该成为我们企业文化的主要理念。

以业为荣,就是以从事二十一世纪朝阳产业——健康美容产业为荣;以我们共同的美羽堂事业为荣;以创造业绩,建功立业为荣。

崇尚强者,这是我们骨子里的信念。国弱被辱,人弱被欺,自然界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在市场竞争中同样如此。我们要求每个员工都是强者,起码是崇尚强者。不容忍安于现状、不允许知难而退。我们就是要遇强愈强,迎难而上。我们不欺负弱者,但我们不以弱者为对手,雄霸天下是我们对美羽堂事业的追求。在企业内部,我们也要通过学习锻炼,快速成长。让每个人都是多才多艺的能人,谁都能上一线谁都会演讲,人人都对企业文化、公司产品烂熟于心,如数家珍。每个人都要扩大知识面,成为真正的强者。美羽堂打造的营销和管理队伍一定是同行业里最强的王牌军。

守信共赢,诚信当头,以信羸口碑,以信赢朋友,以信赢天下。使美羽堂成为诚信的品牌。

这些就是我们美羽堂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经 营 方 针

参与式经营,开放式合作,品牌式管理,多元化发展。品 牌 策 略

★三点式突破

一站式连锁 ★核心价值观

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 高档次,高品位,高价值

美羽堂经营的产品都是高科技高品质的奢侈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同样高层次的水平进行营销。就像在首饰名店的售货员,不可能找一个在工地摆菜摊的人进行角色对换。象航班上的空姐,特殊的工作岗位和行业要求注定她们从外到内都必须与众不同。

我们必须深刻理会付总提出的要求,一切以高标准要求,我们一线人员的言行举止、着装修饰都要透出贵族化的气质;我们各部门的员工对自身的修养、对本职的工作执行都必须是高标准,高档次,高品位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高效率创造高价值。

★ 执 行 力 要 诀 理解、沟通、责任、勇气、智慧。

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

执行力,就个人而言,就是把想做的事做成功的能力。理解,之所以要放在首位,就是因为一切任务的执行都基于对这个任务的理解。有些时候,虽然有“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之说。但只有透彻的理解,执行起来才会目的明确,才能主动性地开展工作。因此,我们强调大家对公司战略目标、经营策略必须了解理解。把公司的大目标我本部门、个人的小目标相结合。认真听好每一课,记录好每一次会议,对课程内容、会议决定有不明白的一定要弄清楚,搞懂了。只有真正理解了,执行才能快速有效的进行。

理解的第二层含义就是大家相互包容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互相沟通,沟通可以免去无谓的误解猜疑,减少内耗,增进团结。

责任,我们认为责任感是影响执行力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如前面所说的用心工作、敬业工作,其实就是责任心的表现。缺乏责任感的人,能力强不到哪里去,而责任感强的人,即使暂时能力不强,但他也会很快成长。执行力也会很快提高。

勇气,与前面强调的崇尚强者是一样的。有勇还要有谋,智慧,也是我们需要具备的。前面关于创新己经有智慧方面的论述。

★美羽堂员工处世操守 事业——用心 客户——热心 同事——关心 朋友——真心 社会——爱心 ★发 展 定 位

专业化

个性化

多元化 ★您在美羽堂能够得到 1.强大的品牌支持

2.实战的营销策略 3.有力的后勤保障 4.完善的薪酬福利 5.系统的教育培训 6.无限的晋级机会

广州市美羽堂健康用品有限公司

——组织架构图——(略)

★10大运营系统保障 1.战略规划部 2.品牌销售部 3.策划推广部 4.教育培训部 5.电子商务部 6.行政管理部 7.人力资源部 8.客户服务部 9.财务监管部 10.物流储运部

★完善的薪酬福利保障

酬:底薪+补助+提成+月度奖金+年终奖; 法定福利:国家法定假期、社保福利;

公司福利:节日金、婚丧礼、生日礼品、子女教 育基金,每月600元产品;等福利; 旅游学习:员工集体旅游,学习、拓展等; 家属答谢日:每年一次免费广州探亲。★我 们 的 荣 誉 1.钻石蝴蝶勋章; 2.金蝴蝶勋章; 3.银蝴蝶勋章; 4.蝴蝶勋章。我们的舞台

你就是主角 “天才,没有捷径!是1分灵感加 99分汗水。” —— Edison爱迪生 现在,就让我们 一起

———放飞梦想,扬帆起航

附:

蝴蝶

【唐】齐己

企业文化课程应引入双语教学 篇3

工作经验丰富、专修管理知识的MBA学员认为企业文化重要,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没有踏入社会、没有管理知识基础的大学生认为企业文化重要,这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无论理性或感性,大家对企业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企业文化课程走入大学课堂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我国已有一些学校与老师进行了相关尝试。然而,我感触最深并让我有一些新想法的却是年初的一次授课。

今年,江苏大学面向海外大学生推出首期“2009在华商务文化赏析”文化交流项目,我受邀用英文向来华的印度SVK管理学院 (Shankara Vidya Kendra Institute of Management)的MBA学员和教师讲解企业文化,他们对中国文化环境下的企业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全球一体化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越走越近,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关心不同民族的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原先的陌生和今天的需要,造成我们迫切地希望知道其他国家的企业文化。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国外学员更热衷于知道中国企业有着什么样的文化,而国内学员更乐于了解国外企业的文化有哪些差异。

应该用国际化的视野来开展企业文化课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和操作,还应让学生通过這门课程了解其他国家的企业文化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国外企业的文化特性,学习其文化精髓,才能帮助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而学习国外企业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用其语言、学其知识。企业文化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可以更直接、更广泛地探索各国企业文化。

双语教学来源于美国,当时是想借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外来移民及其后裔能很快地学会英语,融入美国社会,从而更好地工作与生活。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再次证明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影响,提高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能力变得尤其迫切,双语教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了新的意义。

双语教学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中的双语,其中一种是指母语或本国语,另一种是指后天习得的语言或外国语。目前,国内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的教学方式,我国双语教学的主要外语多为英语。

企业文化课程引入双语教学,可体现几方面优势:第一,教学目标未受影响,双语教学仅是教学方式,企业文化课不是专业外语课,更不是外语课,学生在课程中主要仍是学习专业知识与锻炼专业能力;第二,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学生的外语学习是为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双语教学结合专业知识、创造语言环境,是帮助学生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第三,增强全球意识,可以使用原版的教材与案例,学生接触到大量国外资料,扩大视野,形成全球思维,有助于理解不同环境下的文化差异;第四,获取第一手文化信息,国外资料在翻译成母语后会滞后,而且,选择性的翻译材料也不利于透彻地理解异国文化,导致学生接受的信息落后、理解的文化有偏差,而原文资料可很好地解决此问题。

企业文化课走入大校还在探索之中,用双语教授企业文化课则是更新的尝试。虽然这个理念有些超前,但想想企业文化课的最根本目的,在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双语教学无疑是学习企业文化的好方法。

企业课程 篇4

《企业财务基础》课程对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知识结构而言, 是不可或缺的, 它直接影响到财务信息使用者对重要财务信息的分析和运用。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目的在于如何获取必要的财务信息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 在工作中能合理运用财务信息并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目前, 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开设的是《会计基础》课程, 直接移植会计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 沿用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而忽视不同专业的差异, 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上尚未形成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以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满足不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为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改革, 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自2010年以来,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面向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了《企业财务基础》课程, 旨在改革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一直以来开设《会计基础》课程及其传统的教学模式, 着重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财务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 帮助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在今后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成为主动的财务信息使用者, 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二、重新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基于经济管理类职业岗位对财务知识的需求, 以及重在财务信息运用的教学理念, 体现“立足于管理”的特点, 我院进行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按照“以能力为核心, 以应用为主线, 以项目为载体”的指导思想重新构建课程新教学内容体系, 以全面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促进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 立足调研, 明确课程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确定高职就业面向岗位, 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宗旨, 强化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的紧密联系。一是深入企业调研, 与企业专家座谈, 对各行业发展的需要、职业岗位能力、企业需要的人才特征等问题进行深度分析, 形成了对各行业企业对管理人才财务知识能力培养目标的一定结论, 以此作为《企业财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的主要依据之一;二是从经管类专业就业岗位调研着手, 分析各岗位的职责和专业职业能力养成的要求, 分析职业岗位与财务信息的关系与高职学生的认知特征, 制定教学目标, 进行教学内容和学习领域设计 (见图1) , 使教学内容的设置更符合岗位需求和就业需要、更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二) 以项目为载体,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新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 以“特定情境企业财务信息的阅读与分析”项目为载体, 采用“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式”教学单元, 每一单元设计了任务书、知识准备、典型任务举例、项目训练, 展现了真实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分三个学习情境, 每个学习情境分若干子情境 (见表1) 。学习情境1“财务报表的解读”:从公司的财务报表 (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的基本结构入手, 对每一张报表的各个要素及其所属项目进行深入解读;学习情境2“财务报表数据信息来源分析”:基于数据信息生成过程深入了解会计账务处理程序, 能看懂账簿并透过报表数据, 理清会计要素及其所属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情境3“财务报表的分析”:通过计算分析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指标, 能分析和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课程新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彰显了“教学内容职业化”特征, 突出了对学生财务信息使用能力的培养, 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三、深化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 教材改革:构架理实一体化情景式教材内容体系

理实一体化情景式教材内容体系构架 (见图2) :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设置特定的学习情境, 融入相关的专业知识、典型任务与业务操作相关的技能, 体现高职教育职业化、实践化特色。与传统章节体例不同的是, 新教材立体化描述了完成一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所需的职业情境、岗位要求和典型任务, 职业涵义更加丰富。

教材的编写充分吸收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成果, 并有企业专家高度参与, 职业情境设置、典型任务举例选取企业真实素材, 实用性、针对性强, 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做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 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需求。教材各任务、学习情境之间知识、技能关联化、顺序化, 是教师进行教学组织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设计的载体, 较好地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 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学、做、会”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 落实“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综合, 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的教学理念, 倡导“在学中做、在做中会”的学习观, 使学生在“学”与“做”的体验和感悟中, 夯实基础, 培育思维, 掌握方法, 形成能力, 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职业人。

(1) “学、做、会”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与策略。以学生“乐学”、“会学”、“会做”为目标, 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确立了“学”与“教”的对应策略, 构建“学、做、会”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见表2) 。

(2) 学生认可, 实施效果显著。在实验班进行“学、做、会”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实施效果抽样调查,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统计 (见表3, 列出了几个主要项目数据) 。统计结果表明,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在“很好”的比例均在30%以上, 70%以上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改变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和实操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自我评价很高。

通过表4学期综合考核成绩对比结果可以看出, 实验班营销1121 (11级) 合格率为100%、平均成绩77.06分、良好以上学生所占比例为44.68%;与 (对照班) 营销1021 (10级) 合格率为97.92%、平均成绩71.79分、良好以上学生所占比例为33.33%相比都有所提高;随着教学环节的不断完善, 实验班营销1221 (12级) 均分达到了80.63, 良好以上学生所占比例为60.42%, 较11级又有了提高和进步, 由此充分表明了“学、做、会”相融合教学模式和策略实施的有效性。

(三) 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基于本课程操作性强, 项目成果便于展示, 课程教学完成的过程就是财务信息资料获取、分析完成的过程, 因此, 该课程考核采用平时“学习过程评价”与期末“项目化”考核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见图3) , 着重学生学习过程实操能力的考核评价。 (1) 平时:学习过程评价。评价内容: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促使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效果进行反思,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小组评价———小组间的互相评价, 有效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 以及小组完成的任务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2) 期末:项目化考核。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项综合性项目任务。教师采用综合评分法对各小组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 其中过程考核占60%、结果考核占40%。 (3) 最终考评成绩=平时考评 (60%) +期末考核 (40%) 。

四、结语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与探索, 课程建设与改革已初见成效, 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在不断提高, 学生“学知识技能、学方法策略、学实践创新”的学习氛围日益浓厚, 有效地促进了我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世海:《高职管理类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探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8期。

[2]宋洁:《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模式探析》, 《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1期。

[3]刘盛烺:《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探索》,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17期。

[4]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8期。

企业文化课程总结 篇5

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企业文化建设》这门课程,在学习这门课程以前我并不了解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有什么重大意义,只是以为他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或者是规章制度等,就像一个大学有它自己的文化内涵,但自从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自己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也使我学习了很多的知识。

自从1769年第一家现代企业在英国诞生,至今240年间,企业管理大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769—1910年,经验管理阶段,其特点是“人治”,即主要经营者靠个人的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和管理:1911—1980年,科学管理阶段,其特点是“法治”,即主要靠科学的制度体系实行高效率:1981年以来,发达国家的优秀公司率先进入了文化管理阶段,其特点是“文治”,即靠企业文化建设带动企业经营管理达到更高的境界。因此有这样的说法: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时代,也是文化制胜的时代。

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产物。包括企业在内,一个社会组织在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相伴随着形成某种特定的组织文化,对组织的发展和组织成员的行为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在学习了企业文化概论后我们学习了企业文化和企业竞争力,18世纪,世界上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在英国诞生以后,企业文化就在企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着,并且逐渐受到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的重视。例如美国IBM公司的第二任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办人松下幸之助等,他们都主动建设企业文化,重视发展企业文化的作用。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企业文化开始普遍引起全球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实践和理论逐步掀起高潮。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和企业文化的内在规律,在对企业现实文化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设计制定目标企业文化,并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加以实施,进行企业文化要素的维护、强化、变革和更新等,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竞争力的过程。

企业文化是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中的无形理念体系,它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文化也是一个企业独特的价值标准、传统、观点、道德、规范。是企业里不成条文的,但被员工普遍遵循的信念和习惯作风。一个国家的企业文化是与传统文化所密不可分的。企业文化的主要精髓是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也是一种民族精神,把个人融入团体,凭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赢得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团结、协作、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甘愿为团队、民族、国家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和勇于牺牲,这就是以民族精神为主导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

在学习了企业文化建设这门课程后,我认为有些东西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例如企业文化理念层设计和企业文化制度层设计:

一、企业文化设计的实质是构建企业的目标文化,并以之作为今后企业 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标准。惊醒企业文化理念层设计,就是按照有关的程序总结、提炼或确定理念设计的各个要素并表达出来,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理念体系。由于理念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制度行为层、符号层的统帅,因此,企业文化理念层的设计既是企业目标文化设计的首要任务,又是设计的重点和关键。

设计企业文化理念层,应遵循下述主要原则。(1)实践性原则;(2)个性原 则;(3)持久性原则。

企业文化理念层的设计内容,具体包括设计企业目标与愿景、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等。

二、企业文化设计和建设,不但要有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层,而且关键是如何将这些企业观念要素在实践中加以贯彻和实施——这就必须依赖企业文化制度行为层的保证作用。系统的设计企业文化的制度行为层。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制度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是企业文化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的制度行为层设计内容包括企业的制度体系、企业风俗和员工行为规范。其中,企业制度体系由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特殊制度三部分组成。制度行为层的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1)充分传达企业理念;(2)立足企业实际需要;(3)由主及次分类制定;(4)相互兼顾整体协调;(5)刚柔并济,宽严有度,条理清楚,简明实要。

企业家担负着企业文化的倡导责任、示范责任、整合责任和变革责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推动力量,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展程序,是由上而下,而不是由下而上,企业家的文化角度文化水平就更显得举足轻重了。可以说,没有克洛克就没有麦当劳的今日;没有沃森就不会有IBM文化;没有张瑞敏,也不会有今天的海尔文化。企业家为民族和企业创造物质财富,创造就业岗位,都是现世功劳,值得称赞。可是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更重要的贡献,应是为企业培育一种使企业生生不息健行不已的企业文化。这应该是有远大理想和战略眼光的企业家的事业情怀。我国有一部分企业家在这方面显得文化自觉性较差,设定企业战略方向的文化定力不足,当代企业家精神贫乏,这些都障碍着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制约着企业家自身的现代适应能力。因此大力加强企业家的文化培育,是现代企业家素质提高的关键性环节。

不少企业从实践中体会到,没有理论指导的企业文化建设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发展的企业文化理论是僵化的理论。在一段时间内,有些企业抓住企业文化的某些现象,大张旗鼓地建设起来,长此以往,却总在浅层上徘徊,内容上不能拓宽,深度上不能加大,甚至不能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两张皮。没有理论上的科学全面的把握,企业文化建设就很难形成逻辑严密的体系,只能零打碎敲,形不成气候,对企业文化盲人摸象式的理解,不可能推进企业文化全面建设,蜻蜓点水式的学习企业文化理论,不可能把握企业文化的真谛,实践更不能深入持久,很可能是浅尝辄止。近年来企业文化理论在发展,新著作也不断出版,人们对企业文化理论的重视程度在加大,21世纪初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将进入高度理性自觉的时代。

文化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管理学说和管理模式,是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之后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文化管理模式是组织文化建设作为管理中心工作的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管理的实践方兴未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将文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注意以下几点:(1)文化管理是一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2)文化管理是以文化竞争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系统的组织管理学说和理论;(3)文化管理是把组织文化建设作为管理中心的管理模式,即文化管理思想、学说和理论在现代组织的管理实践方式。

关于中职企业经营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6

关键词:企业经营;教学;措施

《企业经营》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体验式、开放式的模拟实训课程。该课程涉及物流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及财务等多个学科知识。在实训中,学生通过分析市场、制定战略、组织生产、整体营销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熟悉企业的经营全貌,亲身体验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开设本课程,能够全面检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深度上存在的不足,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方面产生了显著效果,受到参训学生的一致好评,同时对优化教学质量、促进中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近几年笔者在开展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团队组建不合理。开展本课程,需要由4-5名学生组成一个虚拟公司参与对抗竞争。由于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对参训学生是不熟悉的,所以在团队组建时,通常是由学生自由组队,或由学习委员分派组队。但往往优生都不愿意和差生搭档,导致学习成绩好、能力强的扎堆组成几个公司,而剩余的则凑合组成另几个公司。这样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最终导致在实训对抗竞争中,因各公司人才差异较大、实力不均,不能进行有效对抗竞争,失去了开展该课程的意义。

2.缺乏足够相关理论支持。目前,中职学校一般在修完基础会计课程后,接着就开设企业经营课程了。学习企业经营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足够相关理论基础,并且应具有对理论知识加工、分析、归纳、转换和提取的能力。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持,学生通常是凭生活经验或感性认知来作出决策的,最终往往因为决策错误而导致企业濒临破产。就连最基本的模拟经营规则,不少中职生掌握起来都感觉很费劲,比如市场开拓、产品研发、贷款融资和报表编写等。可见,学生没有掌握足够相关理论知识,必然会给实践教学造成很大障碍,甚至会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

3.辅导教师配备不足。在本课程中,教师往往需要承担大量繁琐的工作,具体如规则讲解、银行、客户、原料及设备的供应商、市场开拓与认证管理、订单竞标组织、各种教具发放及回收、学生疑难解答、监督运行、协助平账、审查报表并录入系统、点评每年经营状况等等,教师常常忙得不可开交。繁琐的工作使教师无法更为专心、更为深入地监督和研究各公司的经营状况,就无法客观、充分地对各公司的经营状况做出中肯的点评。而本实训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知、反思和应用,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的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各个中职学校一般只是配备一名教师来开展本课程,可见是有所欠缺的。

4.岗位分工不均。由于中职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整体质量不高,在模拟经营中,往往会出现一两个态度积极、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忙前忙后地组织模拟经营,从营销、生产、采购到财务,一条龙操办所有任务。财务在本实训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任务艰巨,难度最大,锻炼价值也最高。但如果总经理不能有效统筹四个岗位齐心协力为公司出谋划策共图发展,则整个实训给人的印象就是财务总监一直在埋头编写报表,而其他学生则闲在一旁无所事事,可谓忙的忙得要死、闲的闲得发慌。这就导致有些岗位收获巨大,有些却收获寥寥,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同等意义的锻炼,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5.课程考核不够客观科学。根据用友公司的课程设计,每个公司的最终经营权益就是该团队的总成绩,即是学生本课程的期末成绩。但笔者认为这一考核方法过于简单粗糙,它实质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做法,它片面强调团队共享经营成果,却忽视了学生个体间的能力差异,很难真实反映单个学生对模拟实训的参与度以及对公司最终经营权益的贡献值,可能使一些没有认真参与实训的学生也能得到高分,容易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导致该部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吊儿郎当。这种考核方法有失课程考核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几个措施

1.在组建团队前,对参训学生进行先天特质测试。通过采用知识卡盘、案例视频、互动演练等形式进行先天特质测试,教师可以快速熟悉参训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而合理组建团队,合理安排岗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参加对抗竞争的信心。此外,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生以往各门专业课的成绩以及学生在班级的综合表现来进行组建团队,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收集和分析该班学生的各方面信息,做好充分的授课准备。

2.在开设本课程前,先让学生掌握财务会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相关专业课,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再通过开展企业经营活动,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系统的知识,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思维习惯,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有序化和系统化,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共同提升。而不能让本课程单纯成为学生根据模拟经营规则而开展的一场有趣的游戏。

3.笔者通过摸索思考,设计了一张“企业运行综合记录表”取代原教材配套的运行记录表。该表把财务、营销、生产和采购4个岗位的职能融为一体,把各个经营要素同时呈现在一张表上,使得它们的勾稽关系更紧密,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任何违规和作弊都无处可藏,所有计算或运行错误都原形毕露。学生通过登记该表,可以起到自记、自查、自纠的效果,大大释放了教师监督学生经营运行情况和评阅报表的压力,减少了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配备不足的问题。

4.针对部分学生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笔者结合上述记录表的使用,把用友公司原设定的团队分工由5人5岗改为5人2岗,即财务、生产、采购和营销等4个岗位的工作是不分彼此的,互助互学,在总经理的统筹带领下,共同完成企业经營的各项工作,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实训中,这样既避免了“忙的忙得要死,闲的闲得发慌”现象的出现,又深化了每位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得到倍增的实训价值。

5.要客观合理评定学生的实训成绩,不仅要依据最终的经营成果,还要强调实训过程考核。笔者认为考核总成绩应由以下四项构成:①各公司最后一年经营成果占40%。②实行360考核,即让同一个公司的学生根据“同事”在实训中的参与度以及对本公司经营的贡献值进行互评打分,这部分分值应占总成绩的30%。③撰写实训总结报告情况占20%。④学生的出勤情况占10%。通过对学生在实训中的各种决策制定过程的表现来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训效果,是对学生进行客观、全方位、立体式考核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本人多年实践教学的一点经验总结。企业经营教学还有不少有待开发和完善的地方,如教学计划的安排、与传统课程内容的衔接、与之配套的系列课程的开发等等,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总之,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们需要从观念和管理上重视企业经营课程的教学,让实训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

参考文献:

[1]赵晓铃.透视ER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课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4(10).

企业课程 篇7

关键词:企业课程资源,概念,特征,类型

我国职业教育几十年的发展中, 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如校办企业、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老师轮训等。在合作中, 有的学校邀请企业高层人员组成专业开发委员会;有的学校引入企业的技术力量参与教学;有的学校把企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术纳入教学内容;有的学校深入研究企业的技术标准, 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开发课程和编写教材;有的学校引入企业的仪器设备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实训条件;有的学校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教学与管理全过程……这为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资源提供了一种方向。本文试图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系统、全面地对职业院校从企业引入的资源进行探讨, 因其存在于企业中并能为职业教育所引入和利用, 故定义为“企业课程资源”。

一、利用企业资源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课程资源之于课程, 犹如矿藏之于矿物, 关系密切, 不可分割。没有课程资源显然就不会有课程, 课程的存在必须以课程资源的存在为前提。强调开发、利用企业资源做为课程资源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创新点, 也是一个难点, 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 现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结构单一

长期以来, 人们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从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看, 教材不应该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为改变这一现状, 职业教育界曾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将企业资源正式做为一种课程资源引入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的必要性, 而职业院校在课程改革实际中亦未能充分关注企业资源作为一种准课程资源的应用, 致使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与企业需求脱节, 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笔者认为应该在高职教育中合理地引入企业课程资源, 并将其科学地整合到现有高职课程体系中。

(二) 企业课程资源对职业教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体现的, 课程资源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要求有着天然的、必然的联系。企业做为职业教育不可分割的合作伙伴, 其内部必然存在有可供引入与利用的课程资源。目前企业课程资源虽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采用企业教材等多种方式被引入与利用, 但培养出的学生离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另外, 职业教育没充分认识到企业课程资源的存在, 更谈不上科学地整合企业课程资源并依一定的原则、方式引入和利用到高职教育中,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 企业渴望能将课程资源投入职业教育

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希望与高职院校加强合作, 寻求企业资源被引入和利用到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的途径。如湖南省吉利公司建议高职院校专业与特色产业结合, 课程与岗位结合, 学校老师与企业技师互动, 企业与学校在技术鉴定上互动;湖南江滨机器集团希望与学校多沟通, 资源共享;五矿 (湖南) 铁合金有限公司、湖南有色氟化学有限公司等企业寻求自身资源进入高职院校的渠道、方式。

二、企业课程资源的基本概念

(一) 企业课程资源的定义

“课程资源”概念的首次明确提出是在2001年6月中国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 此后, 基础教育界对课程资源的研究日趋深入, 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课程资源”的定义, 学术界还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有人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 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1) 也有人认为课程资源“是富有教育价值的, 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2) 或“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 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 (3) 也有人指出课程资源是“指广泛蕴藏于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的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 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 (4) 等。本文认为课程资源就是“可能进入课程活动, 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资源总和。

对于“企业课程资源”的表述, 目前还没有学者提出。借用普教的课程资源的概念, 笔者认为企业课程资源是指存在于企业内部的, “可能进入课程活动, 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资源总和。企业课程资源又包括广义的企业课程资源和狭义的企业课程资源。其中, 狭义的企业课程资源包括企业标准、企业课本、企业仪器设备、企业师资力量等, 广义的企业课程资源在除企业标准、企业课本、企业仪器设备、企业师资力量等外, 还包括企业文化、企业资金、企业自然环境、企业图书馆等资源。

(二) 企业课程资源的特征

企业课程资源有不同于别的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许多特征, 如:

1. 实战性

企业课程资源来源于企业, 与企业当前正在进行的工作任务或即将上马的工作项目息息相关, 它不同于职业院校老师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设计、选定的资源, 也不同于实习实训基地训练时的资源, 如工厂实际使用的数控机床和实训用的数控机床有很大的区别;有的技术在学校教学大纲、实训基地是必备的基本技能, 而在企业是已被淘汰的, 不需要掌握的。因此, 企业课程资源完全是以现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 具有极强的实战性。

2. 特定性

企业课程资源的特定性表现在几个方面:在空间方面表现在企业课程资源只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 而不是学校内外部、企业外部、企业周边环境, 这是与其他课程资源的区别所在。在内容选取方面, 只是为特定课程服务的, 是可能进入课程活动, 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在课程目标方面, 只为本课程特定的目标而服务, 不同职业院校、不同企业不同的培养目标, 所选取的企业课程资源内容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在相同职业院校、相同企业, 在不同的时间段, 所选取的企业课程资源内容也不完全一样。甚至在相同职业院校、相同企业、同一时间段为完成同一教学目标, 不同老师选取的角度、内容、侧重点、看法也不完全一致。在与课程相关联方面, 也只与特定的学校、特定的老师甚至特定的学生相关系, 它的产生也只与特定的企业、特定的工作岗位和时间段甚至特定的技术人员互相关联。

3. 丰富性

企业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多彩, 从狭义的定义来讲, 有物质资源, 如:企业工作岗位、企业仪器设备等;有人力资源, 如企业管理层、企业技术人员等;有技术资源:如企业课本、企业技术标准、操作手册、企业技术等。从广义的定义来讲, 还包括企业的财力资源, 如企业投给职业院校办订单班的费用、奖学金、助学金、科研经费等;企业的精神资源, 如企业文化等。

4. 潜在性

企业课程资源虽一直存在于企业内部, 但由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认同的课程内容, 因此常常被忽视。如设备说明书、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等, 这需要课程开发人员深入企业, 挖掘、整理相关资源, 并使之进入学校课程体系, 融入到课程活动中来。

5. 依赖性

由于企业课程资源来源于企业, 并将进入学校课程活动中, 因此, 它必须依赖于两方———校方和企业方, 甚至三方———校方、企业方和政府方的强力支持和有效配合才有可能实施, 缺少任何一方的力量支持, 都不能被开发利用, 只会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名存实亡, 无法继续合作, 因此, 企业课程资源具有极强的依赖性。

(三) 企业课程资源的类型

至于课程资源的类型, 我国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 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要素来源, 也包含着课程实施的条件, 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资源等课程资源就是如此。按照课程资源空间的分布, 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企业课程资源类型的划分标准可以有很多, 参考课程资源类型的分类, 笔者认为企业课程资源类型可如此划分:

按载体形态可分为以人为载体、以物为载体、以信息为载体、以精神为载体四种。黄晓玲曾定义“以人为载体的资源”又称为“内生性”资源, 它包括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广博的专业知识的各类人员, 其最大特点是他们可以直接参与课程实施, 并对其他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与校方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 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课。“以物为载体的资源”是指以历史、现实和将来存在的物为载体的资源, 即物化形态的资源, 这类资源较多, 如企业仪器设备、企业工位, 只要是附载信息的物, 都有可能成为此类课程资源, 关键是要根据需要而灵活选用。“以信息为载体的资源”指来自企业的有助于课程内容实施的各类信息, 如技术经验。“以精神为载体的资源”指以企业内部存在的精神方面的内容, 如企业文化。

按存在形态可分为显性、隐性两种。显性企业课程资源指可显而易见、能普通被认出的, 如企业的仪器设备、通用技术标准。隐性企业课程资源指隐藏在企业内部, 不能一眼识别并直接加以利用的, 如企业技术。

按与学习者的关系可分为通用性、特定性两种。通用性企业课程资源是指同一同课程不同企业都相同, 如通用技术标准, 特定性指特定职业院校或特定老师为特定目标而在企业引入的资源, 或者是必须在特定的企业才存在的课程资源, 或为达到特定的课程目标而引入的企业课程资源。

按用途来分可分为无用的、有用的两种。企业课程资源进入到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后, 有的可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 而成为有用的企业课程资源;有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成为无用的企业课程资源。有用的和无用的在不同院校的定义不同, 在一定条件下, 有用的和无用的也可互相转换。

按时效性来分可分为过时的、在用的、可开发的三种。企业课程资源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迭出的时代, 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时效性, 按当前在用的程度可分为过时的企业课程资源、在用的企业课程资源和可开发的企业课程资源。

企业课程资源按与课程的相关性可分为直接、间接两种。有的企业课程资源引入到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后, 可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 如急需的设备、技术、技术人员, 有的需要转化后才能纳入课程体系, 如技术人员的技术经验、企业文化。

通过以上对企业课程资源的概念、特征和类型的理论探讨,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企业课程资源客观存在于企业中, 在一定条件下, 它是能够被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者所引入和利用, 并对职业教育各方面产生影响, 能促进职业院校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从理论上讲, 企业存在多种课程资源, 应该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当中, 促进职业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 促进毕业生对口、零距离就业, 应对产业转型升级中出现的技能人才紧缺“瓶颈”。

参考文献

[1]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载于《学科教育》, 2002年第2期, 第1页。

[2]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载于《教育科学研究》, 2002年第3期, 第32页。

[3]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 载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第3期, 第101页。

企业经营模拟课程中的订单设计 篇8

企业经营模拟课程是由学员组成虚拟公司, 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通过模拟图中的直观操作, 按照一般制造企业的工作流程, 规划战略, 产品研发, 预测市场, 各部门通力合作, 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取得最大化利润, 在竞争和对抗中, 使得企业生存和发展, 抑或是破产。

2 订单是否变化的研究

订单中某种产品的需求量, 价格和帐期确定, 制造商只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订单, 而不能对某一张订单进行谈判, 试图提高价格或减少账期, 或者是在数量上增加或减少。这样设计的原因是, 经销商或消费者事实上是有一个明确的需求量, 价格和账期也是确定的, 当然不排除, 有可能通过谈判使得这些条件有所改变, 但在企业经营模拟中我们只设定了制造商的角色, 经销商和消费者是由教师扮演的, 提供出市场的订单即可。制造商可以在众多的订单中选择较为有利自己的订单, 就像在现实中选择自己的经销商一样。

3 实际订单要和预测一致

某市场订单的总量要和市场预测中的总量相吻合。例如:市场预测显示:第一年, 本地市场P1的总需求量是34, 那么, 无论怎样分配34, 总之提供的订单总量必为34。

4 确定某市场某产品的订单数和每张订单的需求量

以一般情况下的第一年本地市场P1为例, 我们要考虑到6个组的市场能力, 预测他们的生产能力, 各组很有可能会用2条全自动来生产P1, 则每个组的生产能力为6P1。如果将总需求量平均分配, 则应34/6=5.67, 为了体现各组广告费的作用, 还有满足个别组三条生产线都生产P1的情况, 我们可以考虑订单的最大数量是9, 然后是7, 6, 5, 4, 3, 9+7+6+5+4+3=34。这样订单总数就是6张订单, 正好, 每组都可以选到一张订单。在第一次进行订货会时, 此时, 市场还不发达, 竞争也不激烈, 应该给与每个企业生存的机会。

此时, 如果有制造商3条线都生产P1, 那么他可以接受9P1的订单;而7P1的订单对于只有2条生产线以下的制造商只能放弃, 因为, 他的生产能力只有6P1, 只有2条全自动生产线和1条柔性生产线的组合可以选择7P1;6P1的订单则会成为竞争最激烈的订单, 因为显然大多数的制造商会选择投资2条全自动生产线来生产P1, 但获得者肯定只有一个制造商;在竞争6P1失败的制造商只能退而选其次了, 5P1, 4P1, 3P1都会是他们的无奈之选。

5 对订单帐期的研究

帐期即是制造商交货后, 经销商付款的期限。以季度为单位。简记为Q (期的拼音首字母) 。例如, 规定帐期为2Q。即表示, 如果制造商在第二季度交货, 那么货款应该在第四季度收取。上述已经表明有6张订单, 每张订单的需求量都不一样, 那么怎样设定各订单的帐期的呢?这要根据, 各组的发展情况和资金情况来定。我们能预测到, 第二年会是各组资金很匮乏的时候。因为此时所有投资的固定资产开始折旧, 所有者权益急剧下降, 销售的产品现金未回笼, 现金肯定断流。

如前面所述, 还余14M, 第一季度, 需要3条生产线开工, 2条生产P1, 1条生产P2, 则所需的原材料为1R1+1R2+1R1, 需支出原材料款3M, 加上3M的加工费, 则需6M, 每季度的管理费1M, 则第一季度的支出为7M, 其他季度同理可得, 则4×7=28M, 再算上厂房租金, 产品研发, 继续投资生产线等, 14M根本不够。所以每个组都必须贷款, 才可能发展下去。尤其是对于接受了9P1订单的企业, 他所需要的现金更多。因为9P1所需要的直接成本是最多的。算一下交货期, 9P1的订单只能在第四季度交货, 因为第一季度上产品, 第二季度完成1个, 第二季度上, 第三季度完成1个, 同理, 第四季度完成1个, 要到第四季度才能完成9P1。那么, 肯定的, 货款只能在第三年才能收回来了。但是, 我们设定在第三年的哪一季度合适呢。为了增加学生资金规划的难度, 可以将帐期设为4Q。虽然, 应收款的帐期较长, 但款项较大, 贴现的现金也比较多。对于, 需求量比较小的订单, 我们可以将帐期设短一点, 这是因为, 销售额少了后, 毛利润就少了, 企业运行起来现金流更少。不能在第二年或第三年就破产很多组。否则就很难形成完全竞争的情况。

6 对订单单价的研究

单价是由市场预测的平均价格, 订单的数量和帐期影响的。如9P1的订单, 由于数量较大, 应考虑低于平均价格。可以设定为4.8, 则4.8×9=43.2, 取43, 因为课程中没有小数的钱。最小为1M。而3P1的订单, 可考虑高于平均价格, 如设定为5.3, 则5.3×3=15.9, 可取16。一般来说, 帐期长的价格可以高一点, 帐期短的价格可以低一点。

7 结论

经过上述对订单的设计, 企业经营模拟课程将会易于掌控, 又充分体现了竞争, 每个企业的机会都是平等的, 较好的模拟了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 由“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市场。

参考文献

[1]路晓辉.ERP制胜-有效驾驭管理中的数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新玲, 郑文昭, 马雪文.ERP沙盘模拟高级指导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王红英, 王文山.论ERP教学中物理沙盘与电子沙盘的结合[J].科技信息, 2008 (35) :442.

[4]苗雨君, 李喜云, 杨蕙璇, 等.企业ERP沙盘模拟经营对抗教学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5) :87-90.

[5]陈其明.透视首届“金蝶杯”电子沙盘对抗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4 (62) .

[6]魏红.基于ERP沙盘模拟的Web信息系统探讨[J].福建电脑, 2008 (8) :160-162.

[7]翟丹妮.电子化企业沙盘实验系统的设计思路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8 (11) :142-146.

外贸企业员工英语培训的课程设计 篇9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外贸员工

一、引言

21世纪, 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 无疑需要大批既懂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 又有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外贸人才。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缩写, 即“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 其特点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ESP学习者均为成年人, 包括正从事各种专业的专门人才和正在接受培训的各类人员, 以及在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等。按学科门类, Hutchinson&Waters将ESP分为科技英语 (EST) 、商务英语 (EBE) 和社科英语 (ESS) 三个大分支, 每个分支又再次分为职业和学术两个分支。本文意在说明如何根据ESP (专门用途英语) 课程设计理论为外贸企业员工根据其职业需求制定英语课程, 使其成为“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设计

1、需求分析

ESP和普通英语的区别就是ESP更能反映学习者的需要。正如Keith Johnson所述:“相对而言, 学习者的语言需要在ESP中较容易确认, 这是ESP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根据Robinson的两个ESP教学的最基本判断, ESP必须是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英语教学。这里的需求既包括学生今后将要遇到的交际情景, 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摄取的先后顺序。但是, 仅仅意识到学习需求的重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确定学员们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 比如说通过采访, 问卷, 观察以及和学员们进行非正式地交谈等等。在这门课程里, 根据笔者同外贸企业学员们的非正式交谈调查得知, 他们的目标需求就是能够准确流利地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熟练应用英语充分表达自己, 完成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信用证的审核、修改, 用英文填制各种单据等, 可见良好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的英语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能否能够胜任国际贸易工作。

2、学习任务设计

本文中谈到的课程可以归为职业目的英语课程, 注重对语言技能和功能的培训, 因为这是获得和从事工作的必要的技能。根据Linda L.West (1984) , 职业目的英语需要培训以下语言技能:词汇, 功能, 场景, 结构以及语域, 这些都是根据相关的职业确定的 (汪露秋) 。整个培训将会持续8周的时间。在这八周里, 学员们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和国际贸易相关的英文知识和技能, 他们将会学习四门课程, 每门课程周计划为六课时。最终课程将以考试作为评估形式, 总评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课堂参与, 课后作业, 期末考试 (口语和笔试) 。平时的课堂考勤及课堂参与将占最终成绩的15%, 课后作业占15%, 最后的70%将是期末考试的成绩。

学习领域一:国际商务英语

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谈判、国际贸易术语, 营销, 国际货物运输, 国际支付工具及手段, 以及《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 让学生从理论层面了解国际贸易的性质及发展趋势, 加深对贸易本质的理解。教师在授课时可适当加入案例分析, 比如在讲析目前在国际贸易中影响最大的《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时, 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对不同术语进行比较, 加深学生对这些价格术语区别的理解。

学习领域二:外贸函电写作

商务英语的写作能力也是外贸工作的重要技能之一。按照国际贸易业务各环节的顺序, 每节课主讲一个主题, 包括建立业务关系、询盘与答复、报盘与还盘、推销与连续推销、订单和确认、支付、包装、装运、保险、投诉等内容。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讲商务函电的结构, 第二部分分析例文, 第三部分处理词汇和练习。

学习领域三:国际商务合同

在国际贸易中, 贸易双方的权利、义务都将以条款的形式反映在合同中。因此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商务合同的磋商与订立, 国际贸易合同条款以及国际贸易合同的履行。在这门课程中, 学生应掌握如何与客户建立贸易关系, 掌握询价、发盘等谈判的要素及要点, 并熟悉合同履行的流程和各个环节单证的缮制, 掌握对违约进行防范和对争议进行处理的策略和技能等。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内容讲解商务合同的结构, 句式, 用词特点, 合同常用词等等。

学习领域四:国际商务听说

这门课程的内容涉及到一些主要国际商务活动和环节, 例如:公司概况求职面试、打电话、商务会议、商务演示、建立商务关系、询价与报价、支付条件、包装、装运、商检与保险、投诉与索赔、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教师可以在完成书里听力材料练习的基础上, 根据书上的内容进行知识扩散, 布置课后小作业,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每个组准备一个presentation, 推荐一名组员用presentation的形式将小组讨论结果展示给全班。

在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都可先用英文进行课堂导入, 教师应注意语音标准, 语速适中, 英文用词和表达应力求口语化, 避免因书面语或学术性表达引起学生的负面情感,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对于难理解的概念或理论, 教师可用汉语辅助讲解, 然后分析对应的英文表述和表达, 再尝试让学生用英文去讲解或复述, 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进出口业务的理论和知识, 又提高了他们的商务实践与商务话语的双重技能。

3、课程评估

课程评估的目的是测评并检验课程是否满足了学员们的学习需求 (Hutchinson&Waters, 1987) , 因此, 课程评估会涉及三方面:学员, 培训教师, 以及外贸公司。培训结束后, 学员们需要分别参加这四门课程的考试, 目的是为了检测课程是否填补了培训差距 (即学生培训前的水平和培训后预期达到的水平的差距) , 以及课程满足学生需要的程度。如果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 证明学员们他们已经充分具备了在工作中应对工作需求的能力。另外, 评估还应包括培训教师对此课程的观点和看法, 他们对于所带课程的教学大纲是否合理, 教学材料及方法还有评估系统是否很好地满足学员们的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需求等等的意见。最后, 课程评估还应包括外贸公司的反馈信息, 通过对其员工在培训后工作表现的观察, 外贸公司也会对培训的课程进行评估, 以便决定是否继续对员工的培训。

三、结论

本文使用了ESP理论说明如何为外贸员工培训项目设计课程, 以提高外贸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竞争力, 并且强化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春洞.ESP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Hutchinson T, Water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研究 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课程改革既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更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参与课程改革既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体现, 又是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需要。通过企业全过程的深度参与课程改革对实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 被证明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效途径, 因此企业参与课程改革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 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不脱节。

一是进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等, 可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实现完全的对接, 从方向上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具备的技能真正是企业需要的, 而不至于脱节。

(二) 课程改革可以从企业获得真实而又鲜活的项目。

企业的真实项目反映了相关知识的最新、最广泛的应用, 具有鲜活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真实项目的训练, 学生获得最实用的技能, 达到上岗即上手的目的, 同时也缩短了企业的培训时间, 节省了培训费用, 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 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总工指导学生的实训。

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过程, 有利于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与新方法及时整合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或讲解和课程有关的产品, 或将学生拉到工厂现场教学, 可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环境下的岗位工作情景, 使学生感觉到课程和工作的紧密联系, 体会到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必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因此, 通过企业参与课程改革后所培养出的人才是最大限度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四) 企业专家参与加强组建教学团队, 有助于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所形成的群体。通过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与校内教师共同参与教学, 把企业的开发项目带入学校, 促进教师科研开发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讲授的机制,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式方法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参与的深入程度, 是否有相关的政策制度支撑, 那么, 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方法及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企业应积极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

可以从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角度和以人才需求“订单者”的层面来审视学校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的方向、过程与质量, 并为课程改革带来鲜活的案例。让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已开发课程质量的审定, 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具体体现, 也是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重要保证。一是通过他们对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审定, 有效地将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与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对接;二是通过他们便于将企业典型的生产项目、培训项目和服务流程转化为学校课程改革中项目课程的教学模块, 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典型生产项目向教学项目的转化;三是通过他们能更好地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有机融合, 为教师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开发学习领域和项目课程提供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 企业参与课程内容的建设。

通过参与课程具体内容设计, 可以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规格、数量和层次进行更为全面的调研和更加系统的分析, 全面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及时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质量。在企业调研基础上, 对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进行合理分析, 是构建课程体系、明确课程门类和制定课程标准的基础。通过成立由企业专家、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人员、课程专家、高职院校专家、学校课改骨干教师等方面人员组成的课程改革小组,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和运用“DACUM”分析方法对本专业进行较为客观的职业能力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 可以进一步分析与划分职业领域与职业边界, 梳理专业所覆盖和对应的职业群范围, 结合就业的专门方向和具体岗位确定相关的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与标准, 为后续的课程标准制定和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进一步开发相关课程提供依据。

(三) 企业参与课程改革的评价。

保证课程质量通过行业企业专家结合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用工需求, 并以第三方的身份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质量进行评价, 可以“跳出教育看教育, 第三只眼看教育”, 对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质量进行审视。一是课程文本层面的质量评价。行业企业专家对学校开发的课程标准、项目化校本讲义与校本教材、教师教学设计、学生工作页以及教学资源库开发等方面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作出评估, 并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二是课程实施层面的效果评价。行业企业专家深入课堂听课, 就职业学校教师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理实一体、任务驱动等教学过程中技能示范的正确性、规范性进行评价和纠正, 以及对学校已有教学评价体系与指标要素进行修订, 确保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同时反应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与用人需求。

三、结语

通过“请进来”———请企业参与课程改革, “走出去”———到企业中去的反复过程, 培养企业最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实现毕业生“毕业即就业, 就业即上岗, 上岗即顶岗”的最终目标使毕业生从事岗位的满足度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企业参与课程改革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中山: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2011

[3].陈旭辉, 张荣胜.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卢惠林.校企合作:高职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上一篇:新生代农村剩余劳动力下一篇:高速列车关键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