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课程说明(新专)

2024-04-15

《企业文化》课程说明(新专)(精选2篇)

篇1:试论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文化导入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为了培养高素质英语人才, 英语课程的设置越来越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性, 因此很多学校设置了视听说课程。该课程是在原有的听力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课程, 主要利用音像资料, 英语听力教材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和交际能力。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离开特定文化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因此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不仅需要从视、听、说等方面进行操练, 更应注重在操练过程中进行相关文化的导入, 进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一、视听说课程文化导入的原则

1. 中西文化并举原则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学习一种语言就得了解相关的文化。同时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交际, 而交际是双向的, 只有同时具备中西文化基础才能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在编码 (encoding) 与解码 (decoding) 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两种文化的差异性的克服、文化共性的互相渗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无不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 (Stem, 1999) 。因此, 在视听说课程中不仅要导入目的语的文化也要导入母语文化知识。

目前在视听说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出现了文化导入失衡现象, 主要表现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即: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 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导致了交际的失败或低效, 进而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以致不能积极而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2. 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并举原则

张占一 (1994) 指出:从功能角度来看, 文化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其中知识文化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机构、经济发展情况、文化成就及时事等内容;而交际文化指的是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知识文化反映的是显露在层面上的信息, 而交际文化所指的是隐含在语言中不易察觉的文化因素, 即交际文化的导入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中应具备的认知能力, 情感能力, 操作能力以及策略能力等。

因此, 视听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 还要强调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方面的导入。

3. 适合性原则

文化导入的适合性原则指在内容的难度和数量上要适度, 同时在内容的实用上要适宜。视听说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文化导入是附带的, 因此导入的文化要具有合适性。Krashen (1982) 的“i+1”语言输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 即通过接触大量有意义的可理解的语言材料而习得的。因此在视听说课程中不能导入过多的或难度过大的文化内容, 否则会影响学生对视听说语言材料的理解, 进而影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又要保证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过程中使其掌握一些有效的、相关的以及日常交际中适用的文化内容。

4. 图式性和建构性原则

Oller (1995) 对图式理论在话语处理中的认知作用进行对比研究, 其结果表明: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经验与内容图式有关, 经验背景越丰富, 内容图式启动越快 (陈忠华等2004) 。从该研究可看出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会影响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因此, 视听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应该围绕一些常见的交际场景设置相关的视听说资料, 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相关词汇, 从而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个的交际场景图式, 进而提高其现实生活中的听说交际能力。

另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听说交际能力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一定的情境) , 借助他人 (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李克东, 1998) 。因此视听说课程设置的内容应尽量提供一些真实的视听说交际场景和语料, 设置一些实际的会话场景和交际模式, 而教师在视听说教学过程中应有效地利用教材以及教材以外的视听说语料,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到视听说互动过程中, 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语言听说能力和现实交际中应具备的一个个由文化背景和词汇知识组成图式。

二、视听说课程文化导入的途径

1. 从教材设置入手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 为师生互动、交流创建了一个平台, 同时基本确定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乃至教学方法。要在视听说课程中较好地导入文化就得首先从其教材入手。

首先, 视听说教材的内容设置非常重要。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内容应尽量选取一个文化点作为一个中心, 然后该单元的视听说材料的内容 (包括课文内容和练习题) 围绕这一中心展开, 必要时补充一些相关文化介绍和词汇。当然内容的设置要遵循上面提的几大原则, 尤其要注意就该文化点的西方文化的同时, 不能忽视对相关的中国文化的导入。其次, 视听说教材应给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所需的真实的视听说语料, 同时介绍可采用哪些教学手段来充分并有效地使用该教材。

这样, 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一些交际中必要的文化知识, 从而让学生附带地学得这些文化知识及其表达形式。

2. 从教师教学手段入手

教师在利用视听说教材的同时, 可收集各种原声视听说材料, 包括录音故事、原版电影录像片、英文报纸杂志、文学作品、流行小说、歌曲、演讲录像, 甚至是广告等真实语料, 适当地补充或拓展相关的话题的内容。

另外, 在进入一个文化话题前, 教师应引导学生激活原有的相关文化知识和词汇, 然后引导他们利用语境和这些原有的知识来理解输入, 这样学生才能较快地进入新的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一些教学辅助手段, 如多媒体、图片、幻灯等, 并采用中西文化对比等形式把教材中的视听材料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在完成听力材料理解过程中同时了解相关中西文化的异同以及相关的语言表达。之后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让其参与到教师事先设置好的一些互动场景 (如情景表演, 评论, 角色表演, 辩论等多种形式) 中来, 从而在操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过程中让其更深地理解相关的中西文化并使用相关的语言表达。

3. 从学生课后练习入手

课堂教学是有限的, 教师可根据各个单元的文化导入和视听说操练情况, 适当地延伸教学内容。教师可布置一些相关视听练习, 让学生自己或以小组形式去完成。另外, 教师可介绍一些好的视听材料, 学生可利用网络自主地去体验相关的内容。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 也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的同时扩展了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和词汇。

4. 从考评测试入手

视听说课程的考评也是一个文化导入的较为重要的手段。要更有效地在视听说课程的中导入文化内容, 其考评环节就应当在考察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 适当地考察该课程已学的一些文化内容。当然教师可以灵活并巧妙地把所考察的文化内容融入在听说能力的考试内容中。另外, 教师也可在考试中摄入一些含新的文化知识的视听说考试资料, 这样便通过考试的途径让学生附带学到一些新的文化知识。

英语视听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并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理解和传达交际信息。视听说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基本的, 但是脱离一定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要培养很好的听说能力是很难的, 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知识, 即便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 也难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理解和传输交际信息, 从而导致交际误解和失败。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 1982.

[2]Stem, H.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3]张占一.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A]7374520.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994.

[4]陈忠华, 刘心全, 杨春苑.知识与语篇理解.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4.

篇2:试论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文化导入

一、视听说课程文化导入的原则

1.中西文化并举原则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习一种语言就得了解相关的文化。同时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交际,而交际是双向的,只有同时具备中西文化基础才能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在编码(encoding)与解码(decoding)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两种文化的差异性的克服、文化共性的互相渗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无不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Stem,1999)。因此,在视听说课程中不仅要导入目的语的文化也要导入母语文化知识。

目前在视听说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出现了文化导入失衡现象,主要表现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了交际的失败或低效,进而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以致不能积极而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2.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并举原则

张占一(1994)指出:从功能角度来看,文化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其中知识文化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机构、经济发展情况、文化成就及时事等内容;而交际文化指的是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知识文化反映的是显露在层面上的信息,而交际文化所指的是隐含在语言中不易察觉的文化因素,即交际文化的导入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中应具备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策略能力等。

因此,视听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还要强调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方面的导入。

3.适合性原则

文化导入的适合性原则指在内容的难度和数量上要适度,同时在内容的实用上要适宜。视听说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文化导入是附带的,因此导入的文化要具有合适性。Krashen(1982)的“i+1”语言输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即通过接触大量有意义的可理解的语言材料而习得的。因此在视听说课程中不能导入过多的或难度过大的文化内容,否则会影响学生对视听说语言材料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又要保证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过程中使其掌握一些有效的、相关的以及日常交际中适用的文化内容。

4.图式性和建构性原则

Oller(1995)对图式理论在话语处理中的认知作用进行对比研究,其结果表明: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经验与内容图式有关,经验背景越丰富,内容图式启动越快(陈忠华等2004)。从该研究可看出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会影响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因此,视听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应该围绕一些常见的交际场景设置相关的视听说资料,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相关词汇,从而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个的交际场景图式,进而提高其现实生活中的听说交际能力。

另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听说交际能力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李克东,1998)。因此视听说课程设置的内容应尽量提供一些真实的视听说交际场景和语料,设置一些实际的会话场景和交际模式,而教师在视听说教学过程中应有效地利用教材以及教材以外的视听说语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到视听说互动过程中,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语言听说能力和现实交际中应具备的一个个由文化背景和词汇知识组成图式。

二、视听说课程文化导入的途径

1.从教材设置入手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为师生互动、交流创建了一个平台,同时基本确定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乃至教学方法。要在视听说课程中较好地导入文化就得首先从其教材入手。

首先,视听说教材的内容设置非常重要。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内容应尽量选取一个文化点作为一个中心,然后该单元的视听说材料的内容(包括课文内容和练习题)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必要时补充一些相关文化介绍和词汇。当然内容的设置要遵循上面提的几大原则,尤其要注意就该文化点的西方文化的同时,不能忽视对相关的中国文化的导入。其次,视听说教材应给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所需的真实的视听说语料,同时介绍可采用哪些教学手段来充分并有效地使用该教材。

这样,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一些交际中必要的文化知识,从而让学生附带地学得这些文化知识及其表达形式。

2.从教师教学手段入手

教师在利用视听说教材的同时,可收集各种原声视听说材料,包括录音故事、原版电影录像片、英文报纸杂志、文学作品、流行小说、歌曲、演讲录像,甚至是广告等真实语料,适当地补充或拓展相关的话题的内容。

另外,在进入一个文化话题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激活原有的相关文化知识和词汇,然后引导他们利用语境和这些原有的知识来理解输入,这样学生才能较快地进入新的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一些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图片、幻灯等,并采用中西文化对比等形式把教材中的视听材料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完成听力材料理解过程中同时了解相关中西文化的异同以及相关的语言表达。之后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其参与到教师事先设置好的一些互动场景(如情景表演,评论,角色表演,辩论等多种形式)中来,从而在操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过程中让其更深地理解相关的中西文化并使用相关的语言表达。

3.从学生课后练习入手

课堂教学是有限的,教师可根据各个单元的文化导入和视听说操练情况,适当地延伸教学内容。教师可布置一些相关视听练习,让学生自己或以小组形式去完成。另外,教师可介绍一些好的视听材料,学生可利用网络自主地去体验相关的内容。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的同时扩展了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和词汇。

4.从考评测试入手

视听说课程的考评也是一个文化导入的较为重要的手段。要更有效地在视听说课程的中导入文化内容,其考评环节就应当在考察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适当地考察该课程已学的一些文化内容。当然教师可以灵活并巧妙地把所考察的文化内容融入在听说能力的考试内容中。另外,教师也可在考试中摄入一些含新的文化知识的视听说考试资料,这样便通过考试的途径让学生附带学到一些新的文化知识。

英语视听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并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理解和传达交际信息。视听说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基本的,但是脱离一定文化背景知识,学生要培养很好的听说能力是很难的,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即便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也难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理解和传输交际信息,从而导致交际误解和失败。

参考文献

[1] 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1982.

[2] Stem,H.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3] 张占一.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A]7374520.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994.

[4] 陈忠华,刘心全,杨春苑.知识与语篇理解.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4.

[5] 李克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要求.广东省高校第三届CAI软件展示会暨CAI开发理论和技术标准研讨会专题报告,广州,1998.4.

(该文为2010年度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校级重点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资助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任洪钺)

上一篇:《与三角形的角》的教后反思下一篇:商会会长工作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