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承包问题

2024-05-06

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精选十篇)

农村土地承包问题 篇1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1 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

主要是“户在人不在”的农户, 在二轮土地延包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相应的土地承包权。如有的外出务工, 有的逃避计划生育罚款, 有的躲避债务, 有的妇女嫁出嫁入等, 这些农户把承包地委托给邻居、亲属或朋友代为耕种, 有的交给村里代为管理, 有的自愿放弃承包权, 有的甚至弃耕撂荒, 现在纷纷回来争要承包权, 要求返还原承包地。

1.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

由于各地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规范程度不同, 以及农户对土地流转认识不到位, 过来的土地流转行为很不规范, 主要是流转合同不规范、流转程序不合法、流转对象不明确。有的转让方和受让方私自流转, 口头协议, 现在随着惠农政策的落实免税补贴, 转让方要求收回土地, 有的转让方和受让方虽有协议, 但由于土地升值, 转让方要求收回土地或提高承包金, 受让方不同意;有的承包户把土地交给村里, 通过口头协议代为管理, 村里发包几年甚至十几年, 合同没有到期, 原承包户索要承包地。有的是村委会未经农户同意强行流转。

1.3“机动地”、“四荒地”和“册外地”发包纠纷。

过去承包费低时, 农民对这几类土地谁来承包、承包费高低并不关注, 现在地价升值, 甚至成倍上涨, 特别是原来的荒地经过耕种改良, 地力增强, 甚至已经改良成好地, 或者个别农户人地矛盾突出, 人多地少, 农户纷纷要求承包, 通过多种办法翻旧账, 找漏洞, 试图推翻原来的发包合同, 与原承包户发生纠纷, 甚至部分农户以种种理由要求现承包户终止合同, 按人口全部平均分掉或按户平均承包这些土地。

1.4 征占用农户承包地纠纷。

主要表现是补偿不及时, 不到位, 标准低, 补偿给农户的青苗、地上附着物和安置补助等费用, 基本上能够兑现, 但标准较低, 而对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兑现不及时, 截留、挪用现象时有发生, 而且没有具体分配标准, 使得农民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农民反映比较强烈, 造成上访。

1.5 承包期内收回和调整农户的承包地纠纷。

有的地方以各种理由收回农户的承包地搞招标承包, 有的地方收回农户承包地抵顶欠款, 有的村还沿用第一轮承包时三年一小调, 五年一大调的习惯, 违背国家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规定随意调整农户承包地。

1.6 新增人口的承包权纠纷。

我市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是在第一轮承包基础上顺延, 好多村多年来土地没有进行调整, 土地延包后这些新增人口一直没有得到承包地, 要求给予解决承包地而引起的纠纷逐年增多。

2 产生土地承包纠纷的主要原因

2.1 农业比较效益大幅提高。

由于实行免征农业税和“一补三免”等各种惠农政策, 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 土地在农民心中的价值提升, 引发了新一轮土地热, 原来不愿耕种土地、弃耕撂荒地的农民纷纷争要土地承包权, 权属纠纷、流转纠纷比较普遍, 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2.2 土地延包政策上下差异较大。

一是少数地方对中央和省有关土地承包的一系列政策落实不到位, 导致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 对农民群众依据政策主张权利的要求没有办法解决, 从而引发群众不满, 二是个别地方执行政策存在偏差和工作失误等原因, 也产生了一些遗留问题。这些问题在农业比较效益较低时, 矛盾没有充分显现。而随着农业比较效益逐年增加, 以及承包政策执行时间的增加, 人口不断变化, 人地矛盾增加, 纠纷也不断产生。

2.3 缺乏解决土地承包纠纷的有效机制。

多数地方土地承包纠纷主要通过信访渠道解决, 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解决纠纷的依据就是《农村土地承包法》, 《农村土地承包法》对于违法行为, 没有处罚条款, 法律效力薄弱;如果当事人到法院起诉, 多数地方法院不愿接手立案, 甚至个别基层政府干预法院立案和审案。同时有关这类案件的执行也有很大难度, 有的即使法院判了, 但无法执行, 给农民造成更大损失, 这就造成矛盾往往集中到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 在问题一时得不到妥善解决时, 直接影响了干群关系, 造成反复上访、越级上访和群体上访。

3 解决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3.1 规范机动地管理。

集体机动地, 要在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商议的基础上, 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发包, 严禁暗箱操作或仗权承包, 同等条件下, 机动地优先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机动地发包合同, 须经乡镇农村经济管理机构进行依法鉴证, 承包的机动地, 任何人不得转包, 转让他人, 机动地承包期限不能太长, 最长5年。以前合同约定承包期较长, 符合法律规定的, 应保持不变, 按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规定, 需要调整承包合同的, 按规定的承包期进行调整, 按规定应解除合同的, 解除合同后按新的承包期发包, 机动地发包收入计入集体积累。如村民要求用机动地解决新增人口承包地问题, 在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后, 以适度给与解决。对于过去属于四荒地的承包也要按照公开、公平、民主的原则, 完善发包程序, 对于面积较大, 而且农户人地矛盾较突出的, 合同到期后可以收回解决新增人口承包地。

3.2 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

对离田从事其他经营或劳务输出的农民, 要支持和鼓励其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要维护他们的土地承包权和收益权, 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不得截留、扣缴农户承包地流转的收益, 要坚持按程序进行流转, 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转出方和受让方要签订流转合同, 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 要经发包方同意, 采取其他方式流转的, 要报发包方备案, 流转合同必须经乡镇农村经济管理机构签证, 农村经济管理机构要依法审核合同, 并建立流转档案, 村级要完善台帐。对过去已经签合同但约定条款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或容易引起纠纷的, 要建议双方作必要的修改完善。

3.3 承包期内坚决禁止收回农户承包地。

土地延包后, 以划分“口粮田”、“责任田”等为由收回农户承包地搞招标发包的, 要及时纠正, 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包方收回农户承包地抵顶所签承包费的, 应依法纠正;全户农转非和全户户籍迁出, 除迁入设区市外, 应保留其承包地, 允许继续承包, 并鼓励其流转。对随意调整土地的村干部要给与必要的责任追究。

3.4 保证“户在人不在”农户的土地承包权,

土地延包时得到承包地的“户在人不在”农户, 凡愿意继续承包的, 不得强行收回其承包地, 愿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 应支持、鼓励其依法流转, 不愿意继续承包的, 应办理相关手续, 退还给集体, 土地延包时, 未得到承包地的“户在人不在”农户, 要求承包的, 原则上应同意其承包土地。承包地可在机动地、复垦地、退包地中解决, 暂无力解决的, 可通过侯地解决。“户在人不在”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不要承包地协议的, 从其约定。

3.5 依法维护婚出婚入人口的承包地。

二轮土地延包前结婚的妇女, 户籍在土地延包前迁入的, 由迁入地分给承包地, 未分给承包地的, 从机动地、复垦地、退包地中解决, 暂无力解决的, 可通过侯地解决;户籍在土地延包前未迁出, 由原户籍所在地分给承包地, 未分给承包地或分给又收回的, 从机动地、复垦地、退包地中解决, 暂无力解决的, 可通过侯地解决;由于地域间土地延包实施时间不一而导致婚嫁妇女无地的, 原则上由户籍迁入地解决承包地, 无力解决的, 可通过侯地解决;因负有赡养义务, 男到女家生产生活的, 在土地承包上与婚嫁妇女同等待遇。

3.6妥善处理征用地或占用农户承包地问题。

凡征用征收集体土地的, 要按规定足额兑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尽快出台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分配办法, 在没有相应管理办法出台前, 要严格按照村民自治原则, 由村民大会民主商议, 任何部门都不能强行参与分配, 更不能截留挪用。

摘要:《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实施, 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了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尤其是近几年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 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 农业比较效益和土地价值提高, 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强, 由此带来了诸多土地承包纠纷问题, 影响了农村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作者通过近几年来接待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上访案件, 对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 并对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的对策进行认真探讨。

农村土地承包问题探讨 篇2

生,不利于衡阳农村改革发展。这些现象的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立法不完善,村规民约不合法,观念落后及司法保护有限等因素。要使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得到落实,必须完善立法,确立土地物权属性,破除现有的不合理的制度,加大司法和政府的保护力度。(以下为正文)。

在当前的“三农”问题中,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农村妇女的命根子,如果丧失土地权益,就会使农村妇女自身的生存权、财产权受到侵害,其他社会权利也就难以保障。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国家法律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进行了立法保护,特别是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衡阳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妥善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问题,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实现中部崛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笔者可以说,作为一个庞大的而又是弱势的群体,农村妇女是当前“三农”问题的重点,是“维权”工作的难点。笔者在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调查发现,近年来涉及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诉讼大幅度增长,全市两级法院2005受理该类案件26件,2006受理该类案件42件,2007受理该类案件65件。经过调查走访和统计分析,笔者将我市当前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流失的类型、成因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一、现状透视――流失、剥夺、放弃并有

“中国妇联”妇女研究所2007年的研究表明,承包责任田、土地入股分红、征用土地补偿、住宅分配这4大权益是农民立身存命的根本,但农村妇女却往往难以享受,其应有权利常常遭到侵害。“中国经济改革研究院”课题组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7.2%的受访妇女目前没有土地,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出嫁后失地”的占45%,“国家征用后失地”的占17%,从未分配过土地的占31%。据笔者在司法系统的调查,衡阳农村妇女失地现象也非常严重,特别随着招商引资步伐加大,各类企业纷纷落户农村,一些乡镇村组因土地被征用后,部分农村妇女,特别是出嫁女的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益得不到保护,这不仅不利于妇女及其家庭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最终势必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带来不利的影响,破坏社会的和谐。经笔者调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嫁时丧失承包权。这分两种情况,一是农村妇女同外村人结婚,其户口没有外迁,但原来的承包地被村里收回,这种情形占绝大多数。二是农村妇女同非农户口的人结婚,其本人和子女的户口都不是非农户口,但原来所在的村则认为他们已经“农转非”,而取消其土地承包权。

2、出嫁后无承包权。农村妇女出嫁后,男方所在村根据“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政策,对落户本村的外来女子及其子女均不分责任田,却要承担上缴农村税费的义务,致使这些出嫁女成为“娘家没有田,婆家也没有田”的沦落人。

3、主动放弃承包权。这主要集中在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中,在调整农村承包权时,她们均有机会享有承包权,但她们认为自己身在外地,承包土地不能产生收益,反而还要承担税费义务,干脆不要土地。待到她们要求承包土地时已无土地可承包了,特别今年种田有利可图时,更觉得吃了亏,故希望通过诉讼或上方途径获得土地承包权。

4、离婚后被剥夺承包权。农村妇女离婚后,其所在的村一般不允许她们独立成户,将她们排斥在“集体成员”之外,收回其土地承包权。即使她们没有被剥夺土地承包权,前夫和公婆也不让其呆在原来的家里种地,造成她们生活没有着落,只好走上上访之路。

二、原因探究――落后的法律、制度和观念并存

1、立法上不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该规定本意是保护妇女土地权益,但在实践中仍有不足。当农村妇女在承包期内结婚时,其新居住地的发包方以该规定为借口,认为只要该妇女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原承包地便不能返回,同时又因原承包地没有返回,拒绝在新居住地为其分配承包地。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阶段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安排以及非农业就业的机会并不是很稳定,大多数土地承包在短期内是不能够有效确定的,并且交易双方应该是能够随时终止交易的。农户之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不够规范,纠纷情况较多,农民初次分配到承包用地之后,没有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管理,对地籍调查、登记、统计以及需要监管的土地位置、质量、用途等方面的内容不够了解,相关约束法规建设较为落后,承包地的流转缺乏法制化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般发生在自然村或者是邻村之间,具有一定临时性。当其使用权发生纠纷时,就不能够从法律或行政的角度对其进行维护管理。

其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严重侵权现象。我国《土地管理法》还有《宪法》中明确规定,农村以及城市郊区的土地,除去法律规定属于国家之外,均属于农民集体共有。从制度、法律中可以看出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在村民集体,并且所有权的主体主要表示的是各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是村委会,农民作为集体成员仅获取了对承包土地的使用规范。

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农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是影响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农村一些非农产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规模土地经营对农民吸引力逐步降低,农民不再将农业收入作为其主要的生活来源,一些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或者是苦于经营规模过小,急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获取相应经济效益的,形成以租用他人土地作为统一经营的需求。在土地流转中,因为流通环节不够顺畅,供需双方不能够有效实现信息内容的对接。在已经发生的流转中,低负价格也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产生不利影响。价格是市场资源配置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只有真实反映出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才能够有效进行资源配置。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约因素

2.1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缺陷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表面上看都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移,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存在很大差异,一种是市场化资源配置,另一种是凭借行政权力进行的非市场化行为,前者较为重视实行结果,后者则是剥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力,其发展结果只会有规模无效益。另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完整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土地承包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说的是依法对土地进行使用,并与土地占有权、收益权并列。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说的是拥有在土地上进行耕作的权利,较为狭义。不完整的土地权只能够让农民进行使用,并不能够满足农民资产营运。

2.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外部环境不健全

首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法规之间的矛盾。依据《民法通则》来说,财产的所有权包含占有、收益、使用等。土地的使用权应该是一项较为独立的权利,能够在限期中对土地进行出售、交换、赠送还有出租抵押,并且土地的使用者在获取土地承包权的时候,能获取相应的处置权利,二是农村承包地流转立法并没有体系化,存在较多的法律漏洞,主要表现在对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建立的忽视,不能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流转规则。

其次,土地利用规范不够完善。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将市场机制引进土地配置的时候,还建立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但其规划内容仍旧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合理性,并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一定的法律效益,主要是因为土地利用规划的种类较多,不便于操作,其次是能够依据经济增长的需求进行临时的报批修改。

最后,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不够完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是兼具自然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的弱质产业,尤其是在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环境下。并且农业基础设施长年失修,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加重了农业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成本,市场竞争环境下农产品的价格呈现无规律的波动,促使农民难以有效针对变化的市场环境作出决策,土地有偿市场化流转也因为这样的原因难以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

3.创新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的发展思路

3.1有效完善农地制度

为了有效推动土地流转,扩大其规模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需要不断改革现有的农地制度,对其进行创新发展,农地创新就是要使新的产权制度与家庭承包制度相适应。在新的产权制度环境下,应该在家庭承包制环境下引入效率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障农村基本制度的稳定发展,实现规模经营模式。首先要明确土地所有权,其次要完善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有做好这些内容才能够有效完善农地制度。

3.2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与服务

首先,一定要有效规范乡村集体统一组织土地流转,农户一定要委托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帮助流转其承包地的承包经营权,并且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该接受委托,保留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利,流转期限、税务承担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并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进行约定,之后签订相应的委托流转协议。并且土地流转的收益应归农户所有,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该按照规定收取少量的中介服务费用,严格界定土地流转服务过程,中介组织不得不代缴代扣农户承包的土地税费。

其次,要签订流转合同,相关管理机关一定要在当事双方指导下签订相应的书面协议,使其形成较为稳定的流转关系,协议双方一定要明确双方之间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明确税费缴纳方式并考虑时间变化对相关税费的影响。在农村协议合同在经过批准生效之后进行,双方都一定要有效履行合同上内容,并且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3改善土地市场发育的外在环境

首先一定要不断改革农村土地租用制度,建立积极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主要是为了不断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提升现阶段土地资源使用与运行的效率,继而有效调节农户之间的利益格局。

其次,一定要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县级、乡级服务组织的建设,为转入土地的农户提供资金、物质还有技术方面的服务,建立相应的服务网点,继而为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提供较为优良的外部发展环境。

4.结束语

农村土地制度一定要坚持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前提下,有效创新出新的制度。从实践环节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不仅是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创新发展,并且这也是保障农民土地权利的重要要求。本文从制度、市场还有资源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音素,形成一项较为系统并具有一定特色的系统。现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具有明显的诱导性,因为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的市场机制先天不足,这种不足致使承包经营制度流转不顺畅,因此,想要实现市场化流转就一定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科]

【参考文献】

黑龙江省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篇4

作为全国粮食产量、粮食商品率第一的黑龙江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道路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黑龙江省拥有广袤的黑土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然而要保障上述目标的实现就必须高效利用现有的资源禀赋,而解决问题的关键立足点就在于如何实现承包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显而易见,问题的根源就落在了如何使承包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实现有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流转。

截至2015 年,黑龙江省的可耕地资源有1.8 亿亩(其中,农垦系统拥有耕地面积近1 亿亩),在可耕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为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确保耕地增量提质,进而实现到2020 年建成1 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就必须在加强对黑龙江省试验区农村土地整治支持力度的同时,加速土地流转机制建设,加快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速度,扩大农村承包土地流转规模。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相互推进,进而有利于将黑龙江省1 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纳入国家计划,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粮食产能。

然而,当前黑龙江省农村承包土地在流转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1)土地流转操作不规范。流转出去的耕地绝大多数为口头约定流转期限和租金,鲜有书面合同签订。即便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其程序和内容也不规范,一旦发生纠纷缺乏有效依据。(2)耕地流转范围较小。耕地流转主要集中在近亲属、本村居民及相邻村镇居民之间,很少有向县域以外承包方,甚至与外来企业、科研单位签订承包租赁合同的。(3)耕地流转规模化程度偏小。耕地流转过程中,因遵循自愿原则,多数流转实为农村居民独立做出耕地流转决策,尚未实现集中连片流转现象,不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

二、黑龙江省农村承包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一)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当前,黑龙江省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尚未实现省内全覆盖,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只有少数县域(如肇源县)通过县政府下发文件的方式推动承包土地的流转和承包土地流转合同的规范,使得黑龙江省大部分可耕地在流转过程中仍存在信息不畅、土地评价缺乏依据、农民咨询缺少门路的尴尬境地。同时,鼓励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尚未有效形成,还没有具体配套的政策措施。乡、村两级行政单位对于承包土地流转的引导和服务还不到位,缺乏对农民“以地生财”意识的培养。第四,乡镇农村承包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监督职能未能充分有效发挥作用。

(二)土地流转主体数量较少、规模偏小

要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就必须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较强实力的土地流转主体。而当前黑龙江省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面临的另一重大难题便是土地流转主体规模偏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虽有大幅度增加但质量偏低,黑龙江省龙头企业在开放型市场竞争中的实力较弱,尚未建立起品牌效应,且其与农户直接对接的利益机制尚不完善。与此同时,土地经营主体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还存在融资困难的现象,缺乏主动为其经营提供贷款担保的单位,使得土地经营主体很难获得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从而削弱其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进而不可避免会造成土地流转规模的下降。

(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已得到逐步改善,集中养老模式逐渐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和覆盖率继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免除等惠民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压力逐年降低,但其中还存在一个基本生活收入来源的问题尚未解决,即黑龙江省当前村(集体)办企业数量依旧很少,农村居民的基本生说来源仍以土地耕种收益为主,导致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单一、规模较小,未形成规模效益,与此相对应的是有待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覆盖率偏低,使得农民在做出耕地流转决策时仍旧心存忧虑。

(四)影响土地流转的其它因素

除上述影响因素外,因黑龙江省省情的特殊性———农业大省,农民们便形成了比较浓重的恋土情结,且种植作物品种常年单一化、区域化,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想把土地流转出去。对此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将手中的土地流转出去形成规模效益。其次,处在国土的最北端,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结构转型速度较慢,尤其是非农产业较落后。对此应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渠道,提升农民流转土地、离乡就业创业的积极性。第三,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这就对农民离乡就业带来很大的心里障碍,对此应该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就业、维权培训,使得农民工合法权益收到侵害的时候能够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提升黑龙江省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程度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机制创新,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管理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政策和法律层面上,制定和完善切实符合黑龙江省土地流转的指导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以及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使基层在实际操作中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创新流转机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敢于探索和勇于尝试各种形式的流转办法,以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合作、置换、托管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到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三是搭建流转平台。土地流转平台的搭建能够为耕地需求方和转出方及时提供信息发布、陪同勘察、价值评估、法律咨询、耕地项目策划、代办过户等全方位一体化配套服务。四是改善投入机制。按照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将土地确权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降低土地流转成本。

(二)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土地流转主体

一是壮大合作组织。借助全国产粮第一大省、国家商品粮基地等品牌效应,积极引导和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合作社以法人身份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着力打造一批大社强社。二是扶强龙头企业。支持具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做优做强。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发展种养大户。积极培育发展规模大户集群,促使龙头企业主动联系种养大户,并给大户相应的投入支持扶助,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户成立家庭农场。四是强化金融支撑。继续扩大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户户联保”贷款等涉农贷款业务范围,探索开办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贷款,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三)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不能阻挡老天爷下雨,但可以制造雨伞。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障始终扮演着“雨伞”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民一切后顾之忧的根本保障。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以及社会互助体系,进一步降低农民生产生活的压力,增强农民暂时脱离耕地的安全感和适应、融入城镇生活的能力,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养老、医疗、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尤其是要将耕地流转出去的60 岁以上以及丧失劳动能力、失去生活来源的农民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体现政府关怀的同时更会起到打消流转耕地农民后顾之忧的示范作用。

摘要: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黑龙江省农村承包土地在流转过程中存在土地流转操作不规范,耕地流转范围、规模化程度均偏小的问题。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主体数量较少、规模偏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影响土地流转的其它因素都制约了农村承包土地的流转。为提升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程度应注重机制创新,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土地流转主体,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高玉峰.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及对策探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0(9)

农村土地承包问题 篇5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公司法;土地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1-0023-05

Analysis of the knotty problems about the contracted rural land use rights’ becoming a shareholder

REN Jiang

(Law School,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Qinghai Xining 810007,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fully utilize rural land and obtain the largest profitfor peasants,at present,some regions of China carry out the policy for making rural contracted land use rights become a shareholder of an enterprise so as to increase the use efficiency of the land and to realize maximum profit. Because China does not have matched laws and regulations,however,this reform is unavoidable to have legal disputes. Agricultural Company Law or the third thorough land revolution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legal disputes. Especially,thorough land reform can basically solve all problems from nation-collective dual land ownership structure,which should be emphasized by legislators.

Key words:rural contracted land use rights;Agriculture Company Law;land revolution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下简称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我国农村的最根本性权利之一,其能否流转的问题一直受到较多的关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创造和社会效率的提高,有利于顺应市场经济和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农民经济收益的增加和生存保障的加强等。[1]虽然政策和法律都对此做出过明确的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土地承包法》)第十条: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部也出台了具体的规章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但是,从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实际效果上来看,土地经营权流转并没有在广大农村获得广泛的流转,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广大农民并没有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是,随着国务院今年上半年批准建立了“成渝经济特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最新发展趋势

近一段时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以下简称“农地入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07年7月12日出版的《南方周末》以《农地入股:重庆唤醒沉睡资本》为题,详细介绍了重庆麒麟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实践经验,并由此介绍了以重庆为代表的地方政府,以《土地承包法》和《办法》为依托,建立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打开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这扇大门。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以2006年12月中共成都市委办公厅、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成委办[2005]37号)(以下简称《流转》)和2007年6月29日出台,2007年7月1日即开始实行的重庆市工商管理局《关于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服务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工商发[2007]17号)(以下简称《实施》)为最具代表性地方法规。

依据《流转》第二条第三项,“承包方之间可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承包方也可采取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与业主合作经营。”以及《实施》第十六条,“支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在农村土地承包期限内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独资、合伙等企业的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土地集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不仅可以作为股份加入“业主合作经营”,更可以入股“设立有限责任公司”乃至“独资”、“合伙”企业。有专家称此种改革将为中国带来第三次土地革命![3]重庆市发改委副巡视员周林军认为,“中国农村土地,向来只有产业效率,没有交易效益,难以产生资本效益,导致农民不能致富。现在进行的改革,就是通过资本途径来提高其交易效益。”同时,他表示,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在法律和制度层面实际并无障碍,只是过去习惯性的做法,以及法律、法规和政策上的一些摩擦,使其没有得以实施,因此,这个改革可归为技术层面的改革。[4]一时间,对此种改革之利弊分析充斥着各种媒体,其中虽类似“土地流转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农民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希望要真正实现困难很大”[5]之疑虑,但总体好评如潮。

遗憾的是,各种评析大多基于新闻评论或单纯的经济分析,偶有涉及相关法律分析者,也大体局限在概括性论述,缺乏系统性。而笔者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不仅涉及《土地承包法》,更会遇到《公司法》、《物权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破产法》等法律限制所带来的困境,其中尤以对公司法的突破最为显著。如果不尽快出台专门配套法律、法规对“农地入股”加以规制,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配合,随着“农地入股”改革的不断深入,此种改革极有可能引发出一系列法律问题。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与现有法律之冲突

(一)设立企业形态之限制

依据《实施》第十六条规定,农地入股甚至可以设立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此种规定虽不与《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相冲突,但是,该规定无异于将农民推到了倾家荡产之边缘。《个人独资企业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同时该法第十八条规定,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在申请企业设立登记时明确以其家庭共有财产作为个人出资的,应当依法以家庭共有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根据以上两条法律规定,农地入股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存在着“一人经营,全家破产”之危险。

根据《土地承包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即,我国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经营方式。而依据《物权法》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之一种,同样适用“一物一权”原则。因此,无论“家”只有一人,或多个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所有人只能是“家”而不是某个人,只能作为“家”的共有财产处分。由此可见,农地入股不仅仅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设立企业,更是将全家全部财产置于承担债务无限责任之风险中。而任何企业经营都必然存在经营风险,无论“区县人民政府”在“批准”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前进行了多么周密的考虑,给予了多么优惠的政策,也只是将经营风险降至最低,不存在“没有经营风险”一说。一旦设立的个人独资企业破产,全家财产都必须用来偿还债务。即使在设立成百上千个以“农地入股”的个人独资企业中只有一个企业破产,失败率仅为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而对于失败的家庭来说,只能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失去的将是家中全部财产。而鉴于我国农民大多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具有专业管理知识的经理人才又大多不愿意深入广大农村,此类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农民所承担的风险必将更高,因此,不应允许农地入股设立个人独资企业。

农地入股设立合伙企业虽可解决缺乏管理人才之问题,但仍然需要农民以全家之全部财产承担偿还债务之风险,因此,同样不应允许设立。而依据《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因此,可通过公司章程,将土地经营权所占公司股份尽可能降低,以规避农民家庭承担较高之债务偿还份额,并同时规定土地经营权在公司分红中占有相对较高之份额,以确保农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由此可见,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只能依据《公司法》设立有限责任公司,且不得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理由与设立个人独资企业类似)。虽然“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土地使用权”(《公司法》第二十七条有关股东出资形式使用的是“土地使用权”)是否是同一概念或可以包含于其中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两种不同的用益物权[6]),但此种争议不应影响到农地入股设立有限责任公司之改革步伐。

(二)集体组织及其成员在公司内的角色定位与冲突

依据《土地承包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以及《物权法》第六十条第一款,“对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由此可见,农户只是依法从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处“承包”了土地经营权,土地的实际所有权仍然归属于集体组织或国家。因此,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后,农民虽然作为股东享有股东权,但这种股东权是不完全的股东权利,其处分股份的权利受到集体组织的制约,同时,集体组织间接地干预了公司的自主经营权,根据《管理办法》第十八条之规定,“承包方采取转让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经发包方同意后,当事人可以要求及时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注销或重发手续。”由于农地入股后不得改变土地之农业用途,集体组织或其代表是否可以作为公司监事监督土地用途也值得探讨。

如果公司经营不善,以至于农民入股后不仅得不到分红或是得到分红少于土地承包金,集体组织是作为村民个人之债权人还是公司之债权人,是否可以“债转股”等,也成为疑问。

依据《管理办法》第九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受让方可以是承包农户,也可以是其他按有关法律及有关规定允许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和个人。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而《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这显然与《管理办法》相冲突。虽然该条第四款同时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可以解决这种冲突,“但是,如果从实际上看,相当多的有限责任公司在管理上又与合伙相似,因而,又具有人合的性质。”[7]将公司股份优先转让给予公司其他股东无关系的集体经济组织其他成员,显然违背了公司的人合性,更重要的是,此种转让不利于公司的发展。因此,在入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优先适用《公司法》抑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成为疑问。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到期后公司存续及衍生问题

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一款,“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时,公司可宣告解散。《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不得损害利害关系人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可见,土地经营权入股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其公司的存续期限只能是土地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此两项规定并不矛盾冲突。但是,由此衍生出的问题则是,限制乃至剥夺了部分农民土地入股的权利。“虽然财富和收入的分配无法做到平等,但它必须合乎每个人的利益,”[8]由于土地承包期剩余期限存在不同,对于剩余期限相对较短的农户而言,以上立法无疑限制了他们入股的机会或是限制了他们入股后的收益——大多数投资人必然会在同等条件下选择剩余期限较长的农户合作投资,即使选择剩余期限较短农户合作投资,也极可能通过降低农户分红比例以弥补其由于公司存续期限短而减少的投资收益。农户由于立法的客观限制而失去了潜在投资机会,既不符合农户利益,也不符合公平正义原则,应通过立法予以纠正。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后的清算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问题 篇6

1 农村承包土地插花国有林现状

近年来, 随着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民对土地的热情与关注日益升温, 特别是伴随着景谷两大林业公司的快速发展, 纸浆、松脂等林业产品在市场走俏。农民种植桉树、松树收益不断提高, 极大地引发并带动了农民对土地经营权的自我保护意识。农村承包土地由包袱变为财富, 农民由怨田、弃田到要田甚至抢田,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农村承包土地纠纷, 成为新形势下农民上访、干部挠头的新问题, 严重影响景谷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仅2014 年, 全县县、乡2 级农经部门共接待各类农村承包土地纠纷上访案件达1 372 起。在这些纠纷中, 极大部分又是由农民开发、流转插花在国有林地中的承包耕地引起的。这些纠纷普遍存在着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证本上填写面积小而农户认定和管护的四至界线内面积大, 以及合同书内填写的四至界限不清和长期放荒已幽闭成林的共性。在法院不受理承包土地纠纷案件, 县人民政府没有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情况下, 农业部门在处理这些纠纷时只能进行调解。在开展调解工作中, 由于国家现行涉及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法律和法规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没有细致的规定, 县委、县人民政府也没有一个明确针对景谷县农村承包土地插花国有林引起纠纷如何解决的硬性指导意见。农业部门在具体工作操作中, 就没有一个可供参考执行的调解原则来指导纠纷双方进行协商解决。而对此类纠纷的调解, 农业部门在工作中既要做到照顾农民的诉求, 又要维护国家的利益, 而农民的诉求往往超出实际太多, 严重侵占国家的利益, 诉求得不到满足, 农民往往不会接受调解结果, 大多纠纷就形成调而不解的现状, 大量的矛盾纠纷慢慢积压。这些纠纷如长时间得不到妥善解决, 国家、集体、农民三方都对各自的权益得不到开发, 将影响到景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还可能会酿成群体性恶性事件, 给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埋下隐患。

2 解决此类纠纷问题应把握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2.1 总体要求

解决农村承包土地插花在国有林地引起纠纷问题要以《农村土地承包法 》和中央关于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规定为前提, 让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对当前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和解决, 将保护国家、集体、农民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 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确保不出现恶性案件, 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2.2 基本原则

要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就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对土地承包关系进行保护, 确保其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稳定家庭承包关系是农村长期稳定的基础[1]。解决当前农村承包土地插花国有林地引起的纠纷问题, 必须坚决依照1994 年发放的二轮农村承包土地合同为准, 不能对已经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进行大的调整, 必须保持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的稳定。在解决问题中, 绝不能不依据合同对这些插花在国有林地中的承包土地进行确权, 也不能因合同所载信息不清废除农民持有的插花地块的承包土地合同书。重点要解决一些农民以依法、合法取得对插花在国有林地中耕地的承包合同为理由大肆侵占国有资源———国有林的问题。二是严格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紧急通知》等法律法规办事。2003 年3 月1 日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 对农村土地承包的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规定, 要将其作为解决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2]。在解决实际纠纷的过程中,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各项规定, 按照法律和法规解决问题。三是保障和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要解决农村承包土地插花国有林引起纠纷问题, 不仅要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倾听群众的意见, 尊重群众的意愿。也要注重从实际出发, 合理划分国家、集体、农民三方利益[3]。

3 解决农村承包土地插花国有林地引起纠纷问题的对策

3.1 强化纠纷化解的组织领导

要重视农村承包土地插花国有林地引起纠纷问题, 将其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及时解决好这类纠纷, 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4]。各级政府要将其作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抓紧抓好。主要负责的领导要认真负责, 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对于出现问题较多、矛盾较为突出的地方, 要派驻工作组、增加人员, 解决好纠纷。乡 (镇) 人民政府对解决好土地承包纠纷负有重要的责任, 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根据实际情况, 依据法律法规, 将矛盾及时解决, 避免重大纠纷的产生。

3.2 切实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

《农村土地承包法 》等法律、法规是解决土地承包纠纷的基础和前提, 要通过多种形式, 对其进行宣传。不但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和掌握, 还要在农户中进行宣传, 真正做到依法办事, 解决纠纷。

3.3 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

农户耕种的二轮承包水田插花在国有林地引起纠纷的, 都应把这些承包水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农户, 确权面积以实测面积为准。

农户耕种的二轮承包旱地插花在国有林地引起纠纷的, 属于基本农田的, 都应把这些承包水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农户, 确权面积不超过国土部门认定的基本农田面积。属于非基本农田的, 原则暂不确权登记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户, 应按照相应的林业政策进行调整。要采取尊重历史, 照顾现实, 听取农户意愿的原则, 积极引导农户退耕还林, 农户愿意确权登记为林地的, 由林业部门按照该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给予办理《林权证》。

3.4 做好已开发耕地、林地处理工作

农户插花在国有林地中的二轮承包耕地现已开发种植林木和经济作物的, 凡不超过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书所填写面积的, 就按照已开发的面积认定;凡超过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书所填写面积的, 超过部分不予认定。为化解矛盾, 超过部分经实际丈量, 确定权属归国家所有后, 划定一定使用年限, 缴纳一定承包费后可继续承包给该农户从事林业生产。

摘要:阐述了景谷县农村承包土地插花国有林地由于开发引起纠纷问题的现状, 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根据现有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解释, 对如何妥善解决此类问题, 保障国家、集体、农民的权益, 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 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承包土地,纠纷,解决原则,建议,对策

参考文献

[1]周训芳.《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的林地与林地权利[J].中国林业企业, 2003 (5) :29-31.

[2]蔡清楼.林业家庭承包与双层经营体制的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 2011 (2) :138-140.

[3]陶然, 童菊儿, 汪晖, 等.二轮承包后的中国农村土地行政性调整:典型事实、农民反应与政策含义[J].中国农村经济, 2009 (10) :12-20.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探讨 篇7

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念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前法律中没有明确界定, 在学术界也无统一认识。主要有2种观点: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流转的仅仅是土地使用权, 农户对土地享有承包权;认为广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依据承包方式界定。如果是非家庭承包, 则是承包人将全部或部分合同权利转让他人, 属于债权范畴。如果是家庭承包, 则是承包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或部分转让他人, 属于物权范畴。

本文所涉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承包人在物权基础上, 遵行土地所有权归属原则, 在法律允许情况下, 自愿将自己拥有的可取得收益的土地权益从承包经营权中暂时或永久性地分离出来, 流转的方法包括租赁、出让、入股、互换等形式。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2.1 无组织流转

目前, 国家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 更多的是自发性流转。农户进行自发性土地流转, 流转的范围小, 时间短, 流转人与被流转人之间只是口头达成一定协议, 没有签订合同, 而且有些流转是无偿的, 这种自发性流转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盲目性。这种自发性流转如果发生意外, 则会给农户带来不可预计的经济损失。

2.2 流转手续不规范

由于农户之间自发进行土地流转, 只是口头协议, 没有签订合同, 即使签订合同, 合同内容也相对简单, 对双方权利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农民的各种利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着密切关系, 但是很多农户对这一点认识还不够, 有的时候会出现替农户签字的行为, 这样一旦流转出现问题, 农户的正当权益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3 农户自愿性差

许多农户的收入中有70%左右是来自非农收入的, 但是他们仍然守着土地是命根子的观念。他们把土地做为自己后路, 认为一旦经商失败就可以回来继续种地, 所以宁可让自己的土地荒废在那, 也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其他人。尤其在取消农业税的种粮补贴后, 许多农户已将曾经私自流转的土地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受供给和需求双方影响的, 现在的农户主观上不愿意种地, 却又不能放弃土地, 他们希望从集体分到土地, 并不是通过流转来取得土地。他们认为, 从集体分得的土地有长期稳定性, 而流转得来的土地会随时被收回, 而且土地收益低, 窒息了土地流转的愿望。

2.4 土地确权问题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实施以来, 农村的土地对于农民自身来说是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 而在新一轮土地确权中, 积累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如死亡、出生、婚嫁后土地的处置有很大差异, 但是许多是没有依据规定处置的;如新增加的开荒的土地的权属也无法界定;如外出农户的土地由于多种原因经过多次转让, 已无法界定土地的承包权属等等。

2.5 流转机制不健全

目前绝大多数农村没有建立进行土地流转的交易平台, 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进行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也在建设中, 以至于土地流转的信息不能及时发布, 出现供和需不对称的情况, 想转让土地的农户找不到接收方, 想买入土地的农户找不到适合的土地等。

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制约因素

3.1 现行法律有制约

现行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制约表现在2个层面, 权利人对于土地的处置只能进行农业生产, 不能进行非农业操作;现行立法对土地流转仅规定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这2个层面的制约使得流转的主体必须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其他主体范围, 缩小了土地流转的可能。

3.2 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制约

法律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流通性, 使得土地可以成为交易的客体, 这是土地得以流转的一个前提。可是当土地真正进行流转时, 还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 改善打工者是廉价劳动力的状况;为固定在一个地方打工的打工者的子女解决上学问题;明确种粮补贴是给真正耕种土地的农户, 而不是给不种地却是土地承包者的。

3.3 农业低产出的制约

在农业税收改革前, 没有多少人愿意承包别人的土地, 这也是土地长期荒废的一个原因。然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得真正种地的农户得不到实惠, 虽然国家的农业政策已经做了很大调整, 但是农业作为一项低收益产业的状况却很难改观。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流转土地的愿望不强烈, 1个农村家庭中, 一般都是1个人留守种植土地, 另外1个人外出打工, 这种组合已经成为农村家庭的主体。

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解决途径

4.1 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归属

要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 同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产生的土地承包证件的核发、变更等工作落实到位。对办理完流转的土地的证件及时发放, 对发生变更或移交他人的要及时注销, 对没有办理完流转的要加强监督, 以深入推进土地流转的进程。

4.2 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进行很多年, 目前已形成专业经济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等高级流转模式。土地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及政策扶持力度, 树立典型, 形成长效机制, 鼓励更多农户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来, 增加他们的土地流转积极性, 促进土地流转合理性, 以产生规模性效益。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 只有农民素质提高才能更有利于流转的完善, 同时也要对流转后的规模经营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

4.3 建立保障体系, 解决农户后顾之忧

将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到长期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身上, 使其能够通过获得社会保障来弥补一旦失业后没有耕地的损失, 割舍其对土地的依赖;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功能, 可将农户流转出的土地面积与社会保障相挂钩的方式, 来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政府不是参与者, 只是宏观调控者。政府只是对流转进行相应指导, 并对未按照规定进行流转的农户进行制止。可以通过民间筹集资金来支持土地流转, 给农户提供良好的流转环境, 调动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4.4 政府加强管理, 规范土地流转

在进行土地流转时, 政府部门要发挥自身的作用, 即在宏观上监督和调控土地流转动态的方向, 不仅要主动作为, 避免农户因土地流转受到侵害, 同时还要及时干预土地流转行为, 确保土地流转正常进行。

5 结束语

我国农村土地同时承担着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经济的功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民的另外一条收入出路, 和农民的利益密切相关, 让土地流转合理有序的进行, 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 也可以维护农村稳定和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是现阶段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只有做好流转才能实现农村市场化, 合理利用好土地资源, 让农民得到最大的实惠。

参考文献

[1]张彩玲, 李东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 2014 (03) :67-72.

[2]翟研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13 (11) :82-86.

农村土地承包问题 篇8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涵

目前,我国在学术理上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明确的表述。联系现实情况并结合《物权法》相关内容,笔者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土地承包人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以耕作、畜牧或者养殖等为目的,对国家或者集体所有的农业用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具体地讲,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涵包括:

首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土地承包人,包括自然人、法人、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他组织,但必须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单位或者个人。目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代表。

其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客体仅限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长期使用的土地,包括耕地、草地、林地、滩涂、水面及其他适合于农用目的的土地。

再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包括:一是占有权。即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集体对其承包经营的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土地实际控制的权利,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二是使用权。即享有承包经营权的农民、集体对其承包经营的土地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按照土地性质与用途,进行利用的权利,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键。三是收益权。即享有承包经营权的农民、集体通过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利用其承包经营的土地收获、占有和转让产品,而获得利益的权利。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核心。

二、现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各种流转方式之间内涵外延界定不清,存在交叉现象

综合我国物权法和土地承包法看,法律以列举的方式确立了转让、互换、转包、出租、入股、抵押及继承七种方式。法律对上述几种方式界定不清,导致外延交叉重叠,主要体现如下:

1. 转让与互换。

物权法和承包法都笼统地规定转让和互换是土地流转的方式,并未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清晰界定。转让可以分为有偿出让、赠与及互易。法理规定,赠与和互易是转让的应有之义,这样互易与互换就有重复规定之嫌。互易是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换土地承包经营权,而互换也是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交换。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互换实际上就是转让中的互易。但立法将转让与互换并列列举,没有对转让进行界定,无疑是犯了种属概念相并列的逻辑错误。

2. 转包与出租。

转包是承包方将自己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包给他人,原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经营权依然存在;与转包相同的是土地出租原承包方的承包经营权依然存在,不同的是流入方取得的承包经营权性质有区别。租赁关系中,承租人享有债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在转包关系中,受让人取得的承包经营权是债权性质还是物权性质,法律对此没有规定。按照物权法规定,登记是由转包取得承包经营权获得物权属性的唯一标志和途径。按转包方式进行的流转,经过登记以后,接包方取得的是物权性质的承包经营权,未经登记的转包应认定为出租。

(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限制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当前,在农村土地产权中,土地的产权主体界定不明,农民没有真正的成为土地的所有者。虽然农村土地名义上归集体所有,但实际产权却是模糊不清的。在国家与集体、集体与农户之间,土地产权关系混乱。农村土地所有制的产权主体是虚拟的,所有权事实上经常由村镇干部行使,使农户获得的土地使用权虽然是无偿或低偿的,但又是不完整的。农民对土地权利常常得不到落实,使用、处置、收益等权利经常得不到保证。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农民的土地权利不明确,村集体就极其容易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侵害农民的权利。有的地方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甚至强迫农民进行流转,严重侵犯了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有的基层政府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小金库,以种种手段与民争利,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许多乡镇为了降低开发成本,更多地招商引资,借土地流转之名,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并强迫农民长时间、低价出让土地经营权。集体土地流转出现的种种异化,严重违背了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本质上是对农民权益的侵犯和对农民财产的掠夺。

(三)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妨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这种流转一般都是在同村等狭窄范围内进行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无法在承包户和转让户之间形成通畅的信息传递渠道。信息供求机制、反馈机制等尚未建立,土地交易信息闭塞,缺乏中介服务组织在供求主体之间架起桥梁,往往出现转让者找不到合适的受让者,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有承包地的出让者,这就制约了流转。中介结构的缺失使得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没有合理的定价机制,因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只能在熟人之间转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的不明确而造成损失。此外,现有法律鼓励在同区范围内进行农地流转,这对于农地资源的配置也很不利,降低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的可能性。一项调查显示,虽然跨村土地流转的比例略有上升,但超过70%的土地流转发生在组内,如果按村内流转范围统计,这一比例高达90%。同时市场机制的不完善还体现在这种转让没有竞争机制,只是彼此之间的一种协商,无法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在大量的叫价应价中得以体现。

三、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建议

(一)建立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明晰土地所有权

发展现代农村的核心是清晰的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赋予农村土地产权排他性和可转让性、安全性,赋予农村土地使用权更多的物权属性。目标是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只有这样,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才能适应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现行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虽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农村集体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存在所有权主体虚位与错位、权能性质模糊等缺陷,难以适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的要求,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地位问题,而是在于如何实现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充分保障农民集体和内部成员的土地权利,避免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虚位及错位。对各地承包地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对各村集体有多少承包地、这些承包地质量如何、所有权属于谁等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二)加快建立农地流转交易中介服务组织

土地承包权流转不同于普通商品交易,其运作程序相当复杂,特别是承包经营权交易涉及到交易的多个主体,即承包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经济利益。而交易主体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无法通晓如此复杂的交易程序,并且当前农村的服务工作都由集体经济组织代为进行。这样集体经济组织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免不了干涉交易主体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不符合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严重制约土地市场的发展。这就要求建立相应的地产市场信息、咨询、预测、评估等服务系统,成立多种形式的服务机构,如资产评估机构、委托代理机构、土地融资公司和土地保险公司等,并且使服务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培育一批农地流转中介组织可以对目前较为混乱的农地流转市场信息进行梳理,促进农地流转市场有效信息的流动,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在农地流转中介组织培育的过程中,必须出台农地流转中介组织条例,规范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功能与职责,制定执业人员标准等等。同时,应注意保证这一组织的市场独立性,将其作为具有独立市场行为能力的经济主体来培育,国家在当前农地流转市场并不发达、中介需求量不大的情况下可以给予一些政策上倾斜,如减少税费、提供人员培训便利和优惠条件等等。

(三)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离开土地的后顾之忧

中国人多地少,特别是几千年的自然经济遗留影响,使农民长期依附于土地。土地不仅是农民吃、穿、用的生活来源,而且土地被赋予了更多的保障功能。可以说,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目前,我国广大农民仍然把土地作为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保障,作为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生老病死的保障。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的进程也将严重受阻。因而,要促进土地由“不流转”向“流转”转变,由“短期流转”向“长期流转”转变,就必须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转为依靠社会和制度的保障,包括养老、医疗、伤残等保障。通过“社会保障”置换“土地保障”,弱化农村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有了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对农民权益的保障,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就会降低,土地的流转就会加快,从而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梁彗星,陈华彬.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陈小君.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农村土地承包问题 篇9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理论问题与现实困难,形成机理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存在的理论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属于经典的经济学范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是将其与私有制、剥削联系在一起, 对其进行革命, 而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就变得悄无声息了。共产党通过在会议上不断的提出相关的法案使得非劳动收入不等于剥削, 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 往后城乡居民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之处就是土地财产的收入。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已经包含了私有制劳动收入以及非劳动收入, 地租与其是有密切联系的, 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也要包含地租。

首先, 土地承包经营权地租存在的基本条件就是农村的土地资源。中国本就有着比西方更为严重的人地矛盾, 而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的剧增, 使得这一矛盾更加严重。并且耕地的污染又在不断的加重, 农田的营养比例下降, 农田产量不断下降。在对我国的耕地数量与质量的目前及以后的发展情况分析看来, 我国的耕地供给有着很明显的完全无价格弹性的特点, 所以稀缺耕地资源进行配置时, 必须要地租其功能。

其次, 土地承包经营权地租在制度上基础就是农民土地权利的排他性。在之前深入研究了土地经营权是物权还是债权, 结果目前较为一致的认为其是物权。物权相对于债权有着更高的排他性。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进行分析研究时, 重视点一般在于其宏观的排他性, 而对于其权能结构的微观排他性则有所忽视。包括:第一, 在土地占有权能上的排他性。占有权能反映的是对于权利的主体以及客体的现实的掌控力, 占有权能是进行使用、收益和处分权能的前提。第二, 农民土地使用权能排他性。农民在当前已经实现了在生产经营自主权上具有完全排他性。第三, 农民土地收益权能排他性。政府的财税制度和这一权能排他性的关系密切。第四, 农民土地处分权能排他性。农民对土地的处分权正在向着所有权的处分权能靠拢。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结构排他性之间的差异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由大到小依次为:农民承包地的占有权能与使用权能、收益权能的排他性、处分权能的排他性。在今后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中要对宏观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微观权能排他性进行一定的增加,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确立的基础上进行。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实际存在的困难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租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地租不论对两者是不是认同, 在现实中就是家庭承包制在施行之后, 土地承包经营权地租自然就会出现, 不过在对其占有时可能在不同的时期、主体会以不一样的名义来进行。因此, 在从理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地租范畴进行确认之后, 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地租的具体研究还必须解决理论地租和实际地租、显地租与隐地租之间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理论与实际地租

在当前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地租还是理论大于实际地租。目前农民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在我国的法律法规方面是较认可的, 这些过程中所产生的收益本应该是归于地租的, 不过这也不仅仅是所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地租的数量。许多地方随着根据其自身的自然经济条件发展出来法律所没有规定的承包地流转形式, 这些形式的收益也应属于地租。转包和出租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方式。但不论以前还是现在, 土地承包经营权地租多少都不能通过土地转包费来反映了, 有一小部分的农民可能有更好的行业来从事, 但是流转出土地的大多数农民都没有之前的生活水平高。因此了解到土地承包经营权地租的多少是没有办法通过土地流转的收益来进行确认的。

为什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地租会有所减少呢?原因包括:第一, 农民承包地由于其并没有完全的土地产权使得地租就会向农业外部流动。在封建社会时期我国的土地私有制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形成的土地私有制在根本上就有所不同, 国家的侵权从而导致了所有权缺失;政府公权力无偿分配的结果就是土地私有制, 行政与经济权力下的产物就是农村集体所有制, 政府在对土地的所以权进行干涉时可以利用下级服从上级的规则来进行,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使会受到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发包方地位的干预, 在农业中政府和集体经济获得的利益都是有着很深的含义的。比如在1980-1990年间, 许多农民交纳的许多费用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税费, 例如国家收取的农业和农业特产税、乡镇收取的五项统筹款和各种罚款、村集体收取的三项提留款, 到最后会在田亩上分摊这些款项, 要承包土地就需要交纳这些费用, 其实也是农地地租产生的。第二, 农民承包地的地租由于二元的城乡经济结构的存在而从农业转向非农领域。工业化优于城镇化, 城镇化优于农业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所以经济结构中薄弱之处就是农业现代化, 在不同产业间土地地租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城市国有土地地租高于农地非农地地租, 非农地租高于土地农业地租。第三, 农民承包地的地租从农户转到其他市场强势主体是由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导致的。城市市场发展程度整体上优于农村市场, 农产品市场发展优于农村生产要素。在卖方这一层级市场上农民在农产品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都没有占据优势, 在买方这一层面是有农产品中间商、集体经济组织与工商企业独占的, 农业用地地租还是集体经济组织领导人的好处费和农业企业的部分收益的实际来源。

(二)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显地租与隐地租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地租在经营权流转发生时还比较易于接受, 暂且称之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显地租, 而没有流转时存在的地租暂且称为隐地租。隐地租可能存在是有其客观依据的, 而在进行农村土地制度类型化研究时的不足之处就是这里。我国现在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 有些农户可以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推出农业的领域, 由此可能让以后的农户生产规模更大,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显地租机制, 对于隐地租的确立有着抑制作用。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形成的原因

(一) 对家庭承包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的分析

首先, 家庭承包户土地经营行为是存在于理性的基础上的, 在日常的生产中用劳动与土地两种生产要素边际技术来替代闲置生产要素, 并且家庭承包户土地经营行为可以支撑家庭的基本生活。其次, 地租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组成了家庭承包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的总效应。家庭承包户的生产要素虽然可以通过地租来调节一定的使用比例, 但是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和土地却极少;还可以通过地租来激励农民进行土地集约经营, 不过家庭承包户的劳动投入如果用市场价来计算的话地租的“收入效应”就为负数了。

(二) 对种植大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的分析

地租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组成了种植大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的总效应。土地相当于一种比较“劣等”的投入品, 因为转入的土地面积已经大于自由的土地面积, 所以自由土地隐地租的“收入效应”小于租入土地显地租的“替代效应”, 地租的总效应就为正。这就说明了为什么现在虽然土地价格非常低, 但是土地流转在农户间的发展却很慢。

(三) 对农业企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的分析

显地租是农业企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的特点, 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主要依据就是技术和资本,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组成了地租的总效应, 土地就成为了一种普通的投入品, 地租的收入效应就为正数。由此解释了土地价格在增加的同时农业直接生产领域的土地也被工商企业不断的占有。

参考文献

[1]张青, 袁铖.地租视角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3, 4.

[2]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J].经济研究, 2003, 2.

农村土地承包问题 篇10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245-01

在国家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做出调整的大背景下,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存在种种问题,如土地承包关系的不稳定等问题。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牵涉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且数量不断增多,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1 土地承包纠纷的类型

(1)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主要是因合同签订、履行过程及期满交还过程中的不规范而造成的纠纷。农村基层组织干部及农民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合同签订时双方约定的权利义务不甚明确;也存在承包方因合同内容存在争议而延期交纳承包费等原因引起纠纷。主要有:①因发包方非法变更、解除合同或违法收回已发包的承包地而引起的纠纷。②因承包方没有依约交纳承包费,发包方以此为由要求解除承包合同而引起的纠纷。③农户间因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而将土地代耕、代种、转包、转让,导致合同实际无法履行,一方要求解除合同而另一方主张违约金而引起的纠纷。此外,若是承包方将土地同时转包给几个不同的农户,多个转包人之间的纠纷将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④因原承包人交回土地的手续不完备而引发的纠纷。原承包人会出于主张自己的权利的考虑,在承包到期后,仍长时间占用、滞留在原承包地,新旧承包人的交接无法按时完成。

(2)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规范而引发的纠纷。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践中,因农民缺乏法律知识,加上村委也未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农民之间流转土地时很少签订书面的转包、转让合同,只是口头约定,有时只是在田间地头言语交谈时就达成流转的意思,往往连证人也没有。近几年由于土地升值,原承包户又想要回土地。这时,一方主张是转让关系,一方主张是代耕、代种关系。

(3)侵占土地使用权的纠纷。在土地的使用过程中,因为土地都是大面积的,界限不是很明显,两农户之间在种植过程中会互相侵占,各不相让引起诉讼,或者发包方在承包土地后出于其他用途考虑侵占了承包方承包的土地,因补偿问题发生纠纷,此类案件标的比较小,但处理起来比较麻烦。

(4)因土地被征收、征用引发的纠纷。近年来,城区旧城改造、公路建设、工业园区发展迅速,这些项目需要征用大量土地,在征地过程中,因资金、土地置换不到位或补偿款过低导致农民结队上访或因农户间土地权属不明而引起纠纷。该类案件诉至法院的数量不多,但是大批的农民在等待法院的判决结果。

2 土地承包纠纷的争议点

土地承包过程中操作不规范,许多合同签订不严密、存在纰漏,合同条款不完备,特别是对于征收补偿等关键问题约定模糊,极易导致纠纷发生。

(1)原有土地上的房屋及设备的补偿问题。原承包人在承包期内多会因生产经营的需要而投放一定的设备或建造一些房屋及附房。在承包合同到期后,这些房屋及设备的补偿问题往往就成为纠纷产生的导火索。

(2)对于原承包人是否构成土地生产能力提高的问题。在诉讼过程中,往往存在两大困惑:一是作为原承包人往往无法提供己方在承包过程中使得土地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证据。二是对于原承包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行为进行补偿的标准也不统一。

(3)承包优先权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三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五)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第四十七条“以其它方式承包农村土地,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承包权”。然而,因为法律对农村土地承包优先权的规定过于原则,相关司法解释几乎空白,所以审理主张优先权案件遇到的司法操作层面上的难题较多。

(4)在土地承包的招投标过程中,合同成立与否的司法争议问题。一些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职权,往往不发中标通知书,或不签中标合同。在此情况下,纠纷产生时,认定承包合同的成立与否成为审判该类案件的一个关键点。

(5)投标保证金的问题。在新一轮的招投标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承包一方因经济利益而弃标,或村组织因为另一方价高而随意毁标的情况。当前述问题四中所涉及的合同被认定成立时,毁约方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如何认定成为审理过程中的难点。

3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建议及对策

(1)规范农村土地承包行为。集体经济组织承包方要严格按照法定承包程序进行发包、承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条规定:“承包方案应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对于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法律还有特别的规定《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对严格采用招标方式订立合同的是否遵守招标投标的法律规定,要按照程序确定中标人并与之订立合同。

(2)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制度。对在第二轮承包中存在的问题,特别登记有误、四址不清以及对承包地使用有争议的及时清理、核查,调处解决,以预防和减少承包经营权纠纷。及时做好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变更工作,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登记。

(3)坚持细致、公正审判。首先对于承包合同,要全面审查。审查合同订立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承包合同的内容是否明了等。对于拖欠承包费的原因要审查清楚,特别是不可抗力的;对于违约金的使用要结合实际情况公正裁决。由于农产品生长周期长,季节性较强,人民法院对承包合同的效力认定应当特别慎重。其次千方百计为当事人利益着想,依法用足用活执行强制措施,保证生效判决得以实现,维护法院判决的权威性和尊严。

(4)加强对农村基层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强化基层调解,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在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中的作用。承包合同的双方往往是普通农民,法律意识不强,承包经营权纠纷所涉及诉讼金额较大,容易激化矛盾,当事人之间容易出现大打出手的情况,酿成事故。这种情况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及时制止矛盾冲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上一篇:演艺建筑下一篇:构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