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承包调研报告

2023-01-24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农村土地承包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农村土地承包调研报告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调研报告

近年来,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大量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我国人多地少,户籍制度又极大限制了农业人口的流动,农村土地一直是一种稀缺资源,且直接关乎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但长期以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模糊不清,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法律意识、合同意识淡薄,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缺位,加之国家近年来的惠农支农政策不断出台,农村土地承包引发的诉讼和信访事件频发不断。及时掌握和准确处理此类纠纷,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一、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基本特点

(一)成讼时间上的集中性

一方面,由于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和影响,90%以上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当事人往往选择在农闲季节提起诉讼,因此往往集中在每年的秋收后和春播前。相对于其他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在成诉的季节性尤为明显。另一方面,从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看,国家政策一直起到主导作用,相关立法只是将执政党的意识上升为国家意识,使政策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国家农村土地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前后,也是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集中发生的时期。如国家出台"一免两补"土地政策后,发包方起诉承包方要求解除合同和承包方起诉发包方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大批纠纷诉至法院。

(二)诉讼主体上的群体性

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农业人口总数为1191万,农业人口比例高达45.8%.但相当一部分农业人口在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前,因经营土地成本高、收益低而外出谋生。国家从收取"两金一费"即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调整为统一征收农业税,再调整为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并实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后,农民经营土地的成本减少,收益显著提高。大批外出务工的农民纷纷要求回乡务农。部分纠纷中,发包方违约明显,承包方证据充分,胜诉率高,承包方往往选择共同诉讼。还有很多案件,起诉时仅仅是个别村民提起诉讼,但涉及问题却牵扯到其他村民或全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群体利益,相当一批农户持观望态度。一个案件处理不当,往往引起连锁反应,波及整个村庄甚至乡镇。另外,受传统法律文化影响,农户们往往愿意凭借人多势众,甚至集体上访,赢得法院更多的理解和社会舆论的支持。

(三)纠纷类型上的多样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单一,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快速发展态势,农村土地承包也随之在承包主体、承包方式和权利义务内容方面体现出多样性。2003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土地承包、流转、承包人的权利义务、发包人的权利义务、救济方式和法律责任。首先,就承包土地的权属而言,既有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也有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土地,还有权属不明的土地。从承包土地的使用状况而言,既有耕地,也有林地、草地。从承包者的身份而言,除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外,还有外来人员以招标、拍卖、协商等其他方式进行的承包经营,且承包面积较大,赢利性明显。纠纷类型除了常见的外出打工农民回乡要地、出嫁女回原住所地要地及相邻农户之间争地等纠纷外,还如,有的农户因举家搬迁到小城镇,将所承包土地连同附着房屋一并转让他人,但未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手续,后又反悔,要求受让人返还承包地,但不要求返还房屋。有的农户承包土地后又进行转包,在转包合同到期后,次承包人主张优先承包权。有的承包合同经乡土地纠纷仲裁机构裁决予以解除,村委会在承包方未退出承包地之前,又将争议土地另行发包,现承包户因权利受损,起诉发包方和原承包户要求村委会履行合同、原承包户退出土地,产生合同之诉与侵权之诉的竞合。有的农户先起诉调整转包费,经法院判决支持后,次承包人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该农户又另行起诉请求解除转包合同。有的农户在二轮土地承包时口头放弃承包经营权或弃耕撂荒,村委会将上述土地另行发包,后为满足该农户的要地请求,村委会又在其他农户的承包地中为其调剂,但其他农户拒不接受调剂而引发纠纷等等。

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成因

(一)合同签订不规范

1.合同主体资格混乱。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发包;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发包。"但是在发包过程中,有些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的职责分工并不明确,有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将同一块地分别承包给不同的村民,还有的村民小组将土地发包后,村委会收回村民小组已发包土地,重新对外发包或租赁,引发纠纷。

2.合同签订程序不规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条规定,土地承包方案应当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但是在实践中,村、组违反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进行违规发包的情况屡屡发生,围绕承包合同效力产生的纠纷大量出现。有些村干部甚至在发包时搞暗箱操作,擅自以低价将土地发包给亲朋好友。有些村委会任意制订土地承包方案,以"优惠条件"将土地发包给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引起了村民强烈不满。

3.合同约定内容不完善。有的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只有口头协议,一旦发生分歧,极易引发纠纷。有的虽签有书面合同,但条款不完善、不具体,有些条款甚至违反法律规定。如土地面积无约定或约定不清,甚至有的连土地的四至都未约定,仅明确了地块名称。由于约定不明,双方又各执一词,事实和责任难以认定。有的合同没有关于违约责任的约定,缺乏确保履行合同的制约机制,为当事人随意违约提供了条件,出现了随意缩短承包期、收回承包地和提高承包费,随意调整承包地,多留机动地不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强迫种植、强迫流转承包地等。

(二)合同履行不诚信

1.发包方违约。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发包方非法变更、解除合同。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家庭承包的,在承包期内,非发生法律规定的事由,并经过法定程序,发包方不得收回和调整承包地。"这是该法赋予农民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的核心内容。"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发包方为谋取利益,在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擅自解除土地承包合同,收回农业用地用于营利性开发建设。二是发包方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六条第一项的规定,承包方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的权利。有的乡村干部不注意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还习惯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行政干预的手段对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使滥加干涉,以发展集体经济、搞规模经营等理由强行统一种植作物,或者强制收回承包地。

2.承包方违约。主要包括承包方对土地进行破坏性、掠夺性经营,擅自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拒绝交纳土地承包费等情况。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承包方有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的义务。土地管理法对于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规定了严格的转用审批程序和征地、用地批准程序。在审判实践中,一些承包人未履行法律规定的审批手续,在承包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甚至容许他人在承包的土地内修建坟墓牟取利益。有的承包方在承包地上建筑、取土等,()造成土地荒漠化,严重破坏耕种条件,使农用地难以恢复耕种。还有的承包方以各种理由逾期、拒绝交纳承包费,构成违约。

(三)土地承包管理不规范

1.没有土地清册或记载不详。现实中,很多村委会没有建立土地清册,或者用手写财务帐簿的方式代替清册,其中不少帐簿有改动,无法确定记载事项。有的村委会建立了土地清册,但是清册记载不详,承包经营的户主有的记载为原承包人,有的记载为受流转人;对各户承包土地的面积、边界记载不清,面积多为概数,诸如"道南边"、"沙坑北边"、"东房东边"等划分边界的字样十分常见。对于流转方式及变更理由基本无记载,关于流转土地的坐落、质量等级,流转土地的用途、流转期限没有记载的现象更是十分普遍。承包人之间发生争议时,村委会拿不出有力依据来证明土地使用权范围及流转详情,当事人只能通过向法院起诉确认自己的权利,导致很多不必要的纠纷产生。

2.机动地管理不当。村集体在划分土地时一般都会保留一些机动地不做分配,将其租赁给农户经营,租期5至10年不等,且一般事先收取部分或全部租赁费。由于近年来国家减免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一部分租赁户不愿意再承担原租赁费,甚至要求退还已预交的租赁费,双方发生纠纷。有些村集体为了收取租赁费用,预留机动地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未受益的农户发现当前种地效益好的形势,要求重新分配机动地,但原来的承包大户不愿意退出,产生纠纷。

(四)土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

1.转包转让型。税费改革前,有的农户觉得种地收益不高,便将自己的土地转给他人承包,其税费也相应由接受者承担。但这种农户间自发性的土地流转多是采用口头协议,没有书面协议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或书面协议内容不具体,签订协议后往往也不通知集体经济组织,更无法得到主管部门的备案。税费改革后,原承包户要求现承包户退还其土地时,双方往往各执一词,引起纠纷。

2.代耕代种型。以前不少农民放弃耕种,外出务工经商,不承担村里和国家的税费,村干部为了能完成国家税收任务,让其他农户代耕代种。代耕代种农户履行了缴费义务,且税改时这些耕地面积又纳入了代耕代种户的计税面积,现在原承包户回村,找代耕户或村集体索要自己的承包地,发生纠纷。

3.重新发包引发纠纷。前一段时期农民耕种收入较低,有些农户弃耕抛荒,外出务工,土地长时间没有人耕种。有些农户甚至明确表示放弃承包,将土地交回,村集体据此收回承包地,并发包给其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上述情况又不属于《农村土地承包法》关于承包期内发包人收回承包地的法定情形。税费改革后,种地收益增加,原来放弃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回村要求继续承包,与新承包人和村集体发生纠纷。

(五)土地征用补偿不合理、不规范

城镇化、工业化和公路建设需要征用大量农村集体土地,但因,征用土地上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不能分享到农地增值的收益,被征地农民往往也得不到妥善安置和合理的经济补偿,这就弱化了土地对于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民失地后又失业,生活缺乏保障,引发了大量的群体纠纷和上访。另外,由于法律规定笼统,加之利益驱动,农村基层组织在发放、使用、分配征地补偿费用的过程中极不规范,随意性大,特别是因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分配产生的纠纷大量产生。

(六)农业政策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农业政策在不断向惠农支农的方向调整。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五年以1号文件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保障。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出台《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农民应负担的费用和劳务的范围,减轻农民负担。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着重让农民减负增收,通过"一免两补"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承包土地的积极性。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作出《会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国家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和措施,使得土地的现实收益和预期收益大大提高,农民承包土地的热情被重新点燃。许多在城镇打工的农民陆续返回农村承包土地,许多被弃耕的土地开始有人争相耕种,广大农民纷纷主张自己的土地承包权益,导致大量纠纷产生。

(七)人多地少的现实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大多数地方人均耕地原本就少,加之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需要征用大量土地,致使人地关系"雪上加霜",再加上土地补偿或土地置换不到位,从而导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土地作为农民基本的保障和收入来源,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涉及土地的纠纷也越来越多。

(八)立法不足

1.立法的滞后与过分概括。目前,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农村土地承包法》,但该法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的特别法是在2002年出台。此前,此类案件审理的重要依据是国家政策、相关单项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出台的《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而截止2000年底,全国已有98%左右的村组完成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另外,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取得、流转、变更等新型纠纷大量产生,但因涉及政策和法律的衔接,各地对很多问题莫衷一是、做法不一。直到2005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上述混乱状况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土地二轮承包和因农村税费改革引发的纠纷,占近五年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70%以上。另外,《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内容比较原则,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法院对该法理解也不一致,不能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判决结果,无形中导致了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数量的增加。

2.立法对现实考虑的不足。《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以户为单位,土地承包30年不变。但如国按照"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基本原则执行,就会出现"一地多人用,多地一人种","亡者有土,生者无地"等现象。该法虽然规定用机动地对新增人口进行调整,但又规定,机动地超过5%的不再增加机动地,因此很多村集体现在已无机动地可调整,许多新形成的农户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无地可种的现实。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这又间接增加了村集体在承包农户间进行土地调剂的难度。

3.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不力。理论界虽然一直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定义为一种用益物权,但在《物权法》出台前,相关法律一直没有对此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权能无从发挥,从权利的取得、处分、变更及救济途径等方面更接近于普通债权。这种混有债权性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无法像真正物权那样有必要的方法和程序可以对抗来自发包人和其他行政组织的干预".虽然《农业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一些接近于物权的保护方法,但在上述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中仍更多地体现了合同法的相关内容,弱化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绝对性,导致现实中承包地被擅自收回、随意侵犯的现象大量存在。

(九)法律意识不强

农民文化水平偏低,长期生活在熟人社会中,道德、习惯、人情对行为的引导作用大,迁就、忍耐、私了长期作为纠纷化解的主要途经,法律知识缺乏现实需求,风险责任和权利保护意识淡薄,基本法律概念不清,缺乏签订合同的技巧,不愿履行备案报批程序,随意涂改证书等现象时有发生。在承包经营土地时进行掠夺性经营,破坏土地耕作层或造成土地盐渍化,任意改变土地农业用途,不按约定交纳承包费。一些乡村干部的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对耕地搞强制发包,对合同随意变更,对签订的合同想变就变,使承包方的合法经营权落空,产生大量纠纷。

(十)纠纷调处机制不健全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土地承包纠纷可以选择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四种方式解决。如果协商、调解、仲裁等诉外解决争议机制顺畅,可以有效地减少诉讼,迅速化解纠纷,防止矛盾扩大。但是协商和非诉调解都要求双方自愿,且结果不具有强制力,而仲裁则存在机构设置不健全,仲裁效力不明确的问题。至今仍有许多地区没有成立仲裁机构,即使成立仲裁机构也没有开展仲裁业务,导致大量土地承包纠纷当事人不得不选择诉讼,增加了当事人和人民法院的负担。而法院审理案件要受相应程序法的限制,审理周期较长,容易延误农时,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和农民权益得不到及时处理和保护,引发农户集体上访,农户维权的成本也随之提高,形成恶性循环。

三、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案件数量多,增长趋势明显

2004年国家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时,黑龙江省被列为全部免征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试点省份,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在城镇打工的农民走回家门承包土地。新一轮的土地承包热与1998年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许多被弃耕、撂荒的土地开始有人争相耕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数量日益增加,其中1998年至2003年期间流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2003年以后发生的纠纷逐年增加,所占比例居于首位。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和绥化市为例。哈尔滨市两级法院2003年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一审案件537件,2004年受理1217件,2005年仅上半年就受理1459件,案件数量呈逐年大幅上升的趋势。齐齐哈尔市两级法院2004年受理土地承包纠纷案件579件,2005年受理1244件,2006年受理1447件,增加趋势也较为明显。绥化市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全市两级法院共审结

一、二审各类农村土地纠纷案2316件,其中2004年325件,2005年782件,2006年801件,2007年上半年即达到408件。

(二)案件类型多,成因复杂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依诉讼标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具体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机动地或荒地发包或用以抵偿本集体经济组织陈欠的债务,后一方起诉要求缩短承包期限、提高价格或者解除合同。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包土地时本村村民无人承包,通过广告发包给其他村的农户后,本村村民要求收回土地,迫使发包方起诉请求解除原承包合同。有的农户迁出后到居住地落户,迁出地发包方诉请解除合同,收回其承包地。还有的农户承包土地后自行开荒使实际耕种的承包地面积多于承包合同约定的面积,发包方起诉要求农户将新增面积上交并按承包合同约定的价格交付新增土地的承包费。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户承包期内违法调整或收回承包地,农户诉请继续履行原承包合同等等。

2.土地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主要表现为农户之间抢种相邻争议地块,农民强种村机动地或强种其他农户承包经营的地块,新增人口农户强种村机动地、预留地。另有因发包方收回或调整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引发的纠纷,如人走家搬、户口未迁出的农户,服刑、劳教、被拘役的农户,躲避计划生育或村级债务的外出农户,农村妇女结婚、离婚、丧偶后村集体收回其承包地另行发包,造成这些农户二轮承包时无地可分而产生纠纷。

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主要缘于农户之间转让、转包、互换、出租或将土地委托给亲属或他人代耕后因国家农村税费改革,"一免两补"政策出台,使原约定的土地流转价格对一方而言显失公平,因而一方要求变更或解除合同引发纠纷。也有少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接受流转一方(主要是次承包人)主张优先承包权引发的纠纷。

4.土地承包权继承纠纷。此类纠纷多为继承人争种被继承人生前承包的土地,如公婆与丧偶儿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争种死者生前承包经营的土地引发的纠纷,还有的父母死亡后子女要求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解除父母生前与他人签订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三)认定事实困难

对证据的分析与认定是认定事实的基础,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中的证据在形式、内容和取得方式方面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另有管理、自然等其他因素掺杂,给认定案件事实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证据形式上存在瑕疵

(1)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瑕疵。一些县区至今未统一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或者未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到户,以至纠纷发生时承包方不能出示其权利凭证。

(2)土地承包合同瑕疵。从卷宗反映的情况看,各地的土地承包合同大多为格式合同。有的发包方负责人未签字,有的未加盖发包方公章。有的承包方未签字只捺押,有的承包方由农户未成年家庭成员签字。

(3)土地流转合同瑕疵。有的承包经营权人将经营权转包、互换、转让或交由他人长期代耕后未签订书面的流转协议。有的以收取流转费的收据代替协议。有的签订了书面流转协议但手写字迹不清。有的仅有一份流转协议,因字迹不清双方说法不一难以辨清。有的协议未标明签订日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未经发包方同意。大多转包、互换、租赁或其他方式流转合同未报发包方备案。

(4)缴费票据瑕疵。有的票据上未载明缴费人姓名。有的票据缴费金额只有小写无大写数字。有的票据未写明缴费明目。有的票据未标清缴费。有的票据未写清缴费日期。有的票据未加盖收款单位公章。

(5)证人证言瑕疵。有的证人出具了书面的证言后未出庭作证。有的证人与当事人一方有亲属关系或利害关系。

2.证据内容不详

(1)土地承包合同内容不规范。许多土地承包格式合同缺少合同主要条款,如承包土地的坐落、质量等级,承包起止日期,承包土地的用途,违约责任。大量土地承包合同对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约定不明或利益失衡。

(2)土地流转合同约定不明。关于流转土地的坐落、质量等级,流转土地的用途、流转期限及违约责任约定不明的现象十分普遍。

(3)土地清册记载不详。承包经营的户主有的记载为原承包人,有的记载为受流转人,对于流转方式及变更理由基本无记载。对各户承包土地的面积、边界记载不清,面积多为概数。

(4)书证之间存在矛盾。有的案件争议涉及土地面积,而当事人提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与土地清册上记载的土地面积不一致。还有的经丈量农户实际耕种的土地面积与前两者均不一致且出入很大。有的案件不仅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内容相互矛盾,而且同一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也相互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5)证人证言随意性大。有的证人碍于邻居情面或出于感情因素完全按一方当事人的意愿出具证言,经出庭质证反映出其对相关事实一无所知。有的证人为双方当事人出具内容相反的书面证言,尔后拒绝出庭作证。

3.举证不能或不充分

土地承包或流转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较长,少则

三、五年,多则

三、五十年。长期合同的承包方或受流转方为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多根据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核算对土地的投入。调研中反映出旱地改水田的投入很高,但由于投入方未保留、全部或部分遗失相应证据,诉讼中举证不能或举证不力,有些甚至无法鉴定,以致法院难以认定其损失数额。

4.影响事实认定的其他因素

管理漏洞、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也会影响事实认定。如因发包方承办人或者负责人的变动或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立或合并时交接不清;长期风沙作用使原本作为土地承包边界的沙坑或洼地被填平或房屋因年久失修倒塌;一些农户的承包地被洪水淹没后地界被毁;有的农户私自移动地界标志物等等,给法院认定事实增加了难度。

司法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后一道屏障,在面对大量涌出的、直接关系到农民根本利益和农村社会的稳定的这一类纠纷,尽管非常慎重,但仍然难以避免这样的尴尬:重当事人举证就难以保证审判结果公正;重个案的法律公正又难以兼顾审判的社会效果。有些案件尽管法院裁判并无不公,但败诉的当事人会不断上诉、申诉、上访。这样一来,法院不仅没有解决纠纷,还成了被信访的对象。而且当事人也因为自身的行为,使纠纷解决的成本不断上升,成为基层稳定的隐患。

(四)适用法律不统一

随着国务院一系列农村土地政策的出台,各省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继制定了更为详细的政策,对土地承包方及国家政策作出了具体解释。但是,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概括性的法律条文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对相互矛盾的政策和法律也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突出表现为同样事实不同裁判,结果或意见分歧明显:

1.流转合同解除与否不同。在同一市辖区内基层法院审理的案情基本相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案件中,有的法院判决解除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流转合同,有的法院则判决驳回原告解除合同的诉讼请求。

2.承包或流转合同效力确认结果不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第

(三)项、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四十八条第一款均规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民主议定程序,在发包方违反这一程序与承包方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效力问题上,不同法院裁判结果相悖。又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条中关于"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的规定,在实践中有的法院依据转让未经发包方同意或其他方式流转未报发包方备案的事实确认流转合同无效,有的法院则确认同样的流转合同有效。

3.承包经营权继承与否不同。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有家庭成员之一死亡后,其承包地是否按继承关系处理,《农村土地承包法》中虽有提及,但没有深入论述,成为司法实践的难点之一。除林地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有的法院判决耕地、草地的承包经营权在承包期内由继承人继续承包,有的法院则不支持当事人要求继承承包经营权的诉讼请求。

4.一户两籍者与原居住地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解除与否不同。在黑龙江省农村中,不少农户持有两份户口簿且在两户籍地均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案件审理过程中有意见认为,应依据公安机关就原户籍应否注销来确定原合同应否解除,另有意见认为应以一户一地为原则,依据这些农户在新户籍地是否取得承包地的事实确定原承包地应否收回。

(五)政策、法律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

1.法律与政策之间的矛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紧急通知》第四条明确规定:"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以欠缴税费和土地撂荒为由收回农户的承包地,已收回的要立即纠正,予以退还。"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文规定:"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村集体按照土地管理法有收回承包地的权利,但是依《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国务院政策的规定又要将承包地退还,立法本身就存在矛盾。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是相同位阶的法律,没有效力优先之分,这种立法和政策之间的矛盾给法院审理案件造成很大困扰。

2.政策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三十年不变是我国为了维护土地承包稳定制定的政策,但这一政策进行必要调整,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在土地承包经营过程中,村委会土地的面积数量和农户的家庭人口处于一种动态变化过程,无论是土地被征用还是一段时间内农户家庭发生人口增减的变动,发包方即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对发包的土地进行调整是不可回避的。如果机械套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而不及时调整,势必会使一部分新增农户丧失耕地无田可种。

3.政策与民意之间的矛盾

在税改之前部分农民将土地撂荒,外出打工。村委会为了完成税收任务,一般都会找人代种或收回承包地重新发包。税改后,外出农民开始返乡要田,农户与农户及农户与村集体之间的矛盾也相继出现。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户有权要回自己的承包地,虽然政策明确规定对农户所欠税费,应列明债权债务,按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中清理乡村债务的有关规定妥善处理,但是对欠税户确权确地还是受到欠税等问题的干扰。尤其是有能力缴纳税款却逃税者,这种"钉子户"现象已经违背了大部分农民心目中对于公平观念的认定,超出了农民的伦理界限。政策满足逃税户返乡要地的要求,是基于这部分人利益的考虑,但这只是部分民意,并且直接与其他依法纳税农民的利益相背,造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四、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意见和建议

(一)法律适用方面

1.诉讼主体的确定。一是农户之间经营权流转经村委会同意或备案的,村委会的诉讼地位如何确定。应以流转双方为诉讼当事人,村委会不宜作为诉讼主体。若原告坚持以村委会为被告或第三人,则依诉状进入诉讼程序,但在判决主文中不判村委会承担民事责任或单独列项判决驳回原告对村委会的诉讼请求。二是一地数包纠纷案件中发包方与实际占有使用土地的农户何者为被告。此类案件,各承包户均持有与发包方村委会依法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未实际取得土地的承包方往往以村委会和实际占有者为共同被告诉至法院,一方面请求村委会履行合同,另一方面请求实际占有者退还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此应结合具体案情向原告释明要么变更诉请为请求确认发包方与实际占有者之间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无效,要么变更被告。若按合同纠纷诉讼则以村委会为被告,若按侵权纠纷诉讼则以实际占有者为被告,只能二者择一,尔后根据原告的选择做出相应的处理。三是农户弃耕或撂荒后,村委会收回其承包地另行发包给其他农户,原承包户回乡要地时村委会从其他农户的承包地中为其调剂,而部分被抽取土地的农户不履行与村委会签订的调剂合同引发的纠纷当中何者应作为原告主张权利。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土地承包纠纷解释》)第六条的规定,应由原承包户作原告起诉请求确认村委会与其他农户原来签订的承包原承包户享有经营权的土地的合同无效,返还土地。

2.为承包地被收回的抛荒土地农户解决土地问题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紧急通知》第四条的规定,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以前收回的农户抛荒承包地,农户要求继续承包耕作原则上应允许。如果原承包土地发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人员,应将土地重新承包给原承包户。但如果已将收回的土地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新的承包合同继续有效,只能由村集体在机动地中调剂或者通过流转帮助解决。但是,如果现在村集体已经没有机动地可以分配,也没有其他农户愿意进行土地流转,要地农户的权利如何得到保障。应该明确,《通知》规定的"帮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耕地,并不具有强制性,不能强制其他农户将土地流转给要地农户。虽然现有法律和政策保护抛荒农户的土地承包权,但因其存在土地抛荒行为,应承担回来后没有土地可以分配给他的风险。否则如果强行从其他农户那里通过流转为其解决耕地,违背了民法最根本的公平原则,将会引起更为严重的秩序混乱,影响社会稳定。

(二)案件审理方法方面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基本权利。能否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对于案件的审理一定要注意方法,尽量平息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最大程度上解决纠纷。

一是要高度重视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审理中要坚持依法、客观、公正的司法原则,正确适用法律,客观认定案件事实,公正的作出裁判结果。

二是要做好当事人的疏导工作。基层法院在受案前疏导当事人通过非诉讼渠道化解矛盾,引导或帮助当事人通过行政机关解决争议。有仲裁条款但未经仲裁的,告知当事人先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起诉前并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院不予受理,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三是要注意强化调解在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中的作用。法院应该坚持以调解为主的原则,深入实地,全面掌握争议土地的基本事实,找准稳妥解决纠纷的切入点,耐心、细致、深入地做好诉讼调解工作,注重发挥村委会、地方党政有关部门的参与协调作用,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是要做到慎审快结。法院审理案件时应合理确定和把握时机,尊重本地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对于涉及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调整、变更的案件,尽可能在当年农作物秋收后受理,在下年春耕前

一、二审结案,不影响农民第二年的耕作。

五是科学认定和使用证据。农民的法律意识普遍不强,很少注意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流转时的相关证据,如果法院审理案件机械依照《证据规则》进行,很多农民的诉讼请求都无法得到支持。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应更多的注重实体正义,最大程度上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六是要着重做好判后息访工作。法院应建立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信息网络和层层负责的信访责任制,全面了解和协调此类案件审判状况。裁判作出后当事人不服、不解或误解并通过各种途径信访的,由主审法官、合议庭成员、审判庭长和主管副院长逐级接待处理,做好释法工作,直至信访人员满意息访。

七是要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判决生效会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对于所有回乡要地的人都给予土地,势必打破现有土地向种田能手、大户转包的集约趋式,对农村的经济长远发展不利,并且在村集体没有足够空余机动地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更大纠纷。因此,对于外出务工农民回乡要地,应区分不同情况对待。对于确实回乡种地的农民,要确保其有地可种,使其有生存的保障;对于只是因为国家土地政策变化回乡维护自己的权利,并不打算实际耕种的农民,在确权确地的同时,应帮助其与实际耕种者签订租赁合同,这样既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也维护了现有耕地使用状况的稳定,有利于实际耕种者收回土地投入,尽量减少对任何一方权利的侵害。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土地承包纠纷源于多个层面,牵涉范围广泛,有些方面的问题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方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1.完善立法,健全相关制度

一是科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前置程序。农村土地承包面广量大,土地承包纠纷情况复杂、政策性强、解决难度大,仲裁方式方便、快捷,既能克服信访渠道解决问题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又能克服诉讼程序复杂、审理时间长的问题,便于及时有效化解矛盾。

二是制订《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细则》,细化《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在深入农村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及经营权流转的具体操作定义,制订土地承包合同和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本,将目前普遍缺少的合同标的物土地的坐落、质量等级、用途等条款纳入范本,便于农村基层受众实际操作。

三是建立严格的农用地保护制度。任何单位任何人占用农业用地的,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与承包农户签订协议,履行合法的征占用手续。政府公益性建设及经营性项目建设占用土地,均办理合法的征占用土地手续。

四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各地应结合本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和现状制定和完善本地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编制、职责范围、奖惩机制。对本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享有和流转主体,经营和流转的程序及费用计算、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五是健全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制度。就现有法律来看,仲裁的性质和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还缺乏相应规定,农村土地承包仲裁究竟是法定仲裁还是约定仲裁,没有定性。当事人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如何处理仲裁裁决缺少法律规定。因此,在立法上要明确土地承包纠纷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的组织原则、设立程序、工作职责及具体工作程序与实体要求,辅之以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考评、奖惩机制。应突出反应迅速、权责明确、程序简便的特点,既便于当事人解决纠纷,又可缓解法院受理案件的压力。

2.加强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能

农村基层政府组织的行政管理服务行为直接涉及农村地区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这些机关或组织行政不作为、管理不到位或服务跟不上是酿成纠纷的重要因素,故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纠正农村土地承包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违规违法行为。对二轮土地承包全面进行"回头看",切实解决好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中的遗留问题。规范土地承包和流转合同,参照有关的示范文本补齐或调整合同条款。坚持"一户一证"的原则,规范土地经营权证的发放,没有发放经营权证的要补发经营权证,未发放到位的要逐级落实发放到户。发现二轮承包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坚决纠正。

二对农村土地进行普查,明确土地权属并加强对村级土地工作的管理。政府应加强对村委会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特别是土地发包的全程监督,以维护村民的承包经营权。规范土地合同样本,指导村委依法订立合同,减少订立合同中的随意性和粗放性,细化合同条款,明确合同责任。未了进一步搞好土地工作,政府部门依你更改依法进行土地普查,了解土地现状及不安定因素,进一步明确地界,确定一些新增及权属不明土地的权属。

三是建立统一的户籍管理网络。由于户籍管理存在漏洞,有些农民在原居住地保有户籍和承包田,外出务工时又重建户籍并在新户籍地分得承包田,是引发部分农村地区土地承包纠纷的直接原因。因此,户籍管理部门应严格管理,建立城乡间、乡际间统

一、联动的管理网络,尽可能扩大网络覆盖面并切实发挥联动功能,避免出现工作盲点,进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四是依法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和仲裁机构。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基层政府,最了解体育的的现状及纠纷的原因,可因势利导的调解矛盾,化解纠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目前,各地的土地仲裁机构发展不平衡,没有建立的地方应当尽快建立。要解决好仲裁委员会的人员编制、日常工作经费和乡镇经管站的调查、调处工作经费。

五是全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及培训。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土地管理法》的宣传力度。县级司法行政部门和各镇、村应充分发挥法制宣传的作用,通过组织法制宣传队、定期开展送法下乡活动、设立法制咨询平台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土地承包纠纷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尽可能做到家喻户晓,使发包方与承包方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

六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无机动地或虽有机动地但不宜调整的,应妥善解决无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各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3.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口

一是着力减轻农村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向农业的深度开发、广度开发进军,发展(感觉不对)农业;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多渠道、多途径输出农民,远距离转移农民;进一步引导、鼓励各地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加快建设城镇步伐,就近转移农民;加快小城镇建设,就地将农民转为市民;探索"股田制"的做法,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将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开,使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既可以获得打工收入,又可以获得承包权所带来的收益,同时也可以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一举多得。

二是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民间合作组织。要切实保护农民权益,必须允许在经济领域、社会政治领域建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表达农民意愿的农民组织。如农村基层调解组织、土地承包中介组织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基层调解组织的指导,完善制度,明确职责,不断提高农村基层调解组织处理农村承包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把村民之间、干群之间发生的易激化的农村承包纠纷及时解决在基层,防止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还应当鼓励支持乡镇以上的农民协会,使之作为农民的社会组织,作为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反映民意,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利,促进农村的善治。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也是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问题。以土地为主要依托的农民生存和发展权益的维护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联动性的特点,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还将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构建和谐农村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态势,研究消除土地流转负效应的措施,XX州农业局农经站连续多年对全州土地流转情况进行调查:XX年对306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XX年进行全面调查摸底,XX年组成调研组对土地流转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进行实地查证,XX年上半年进行重点调查,结果显示:土地流转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巨大,但流转程序不规范,配套措施不健全,因土地流转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增多,急需政府出台政策给予规范和指导。

一、基本情况

XX州辖1市7县102个乡938个村委会15444个村小组,XX年底有农户72万户,农业人口314万人,劳动力188万人,耕地面积344万亩,农民人均所得2806元。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截止XX年6月30日,全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524894亩,占全州耕地面积的17.1%。其中:转包104662亩,占20%,出租356478亩,占67.9%,互换21626亩,占4.1%,转让6717亩,占1.3 %,股份合作1400亩,占0.3%,其它方式流转33911亩,占6.4%。

土地流向。流转入农户的面积371724亩,占流转总面 积的70.8%,流转入专业合作社的面积48612亩,占流转总面积的9.3 %;流转入企业的面积5873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 11.2%;流转入其他主体的面积45792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7%。

土地流转服务情况。农户间自发流转的面积357409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8.1%;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的面积136455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6%;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面积13829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6%;其它方式流转的面积17201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3%。

流转土地的期限。流转5年以下的面积314302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0%;流转5-10年的面积64853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2.4%;流转10年以上的面积14574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7.6%。

流转土地的用途。土地流转后用于农业生产的面积359675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8.5%;用于非农业生产的面积165219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1.5%

流转合同签订情况。签订规范书面流转合同21275份,占应签订流转合同份数的21.8%;签订不规范书面流转合同22671份,占23.2%,口头协议流转合同53680 份,占55 %。

土地规模经营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全州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面积已达363051亩,占土地流转面积总数的69%。从产业情况看,因土地流转实现50亩以上规模经营 的主要产业及所占比例有:烤烟99129亩占27.3%,林果86397亩占23.8%,香蕉63250亩占17.4%,三七25852亩占7.1%,葡萄16488亩占4.5%,西瓜16106亩占4.4%,蔬菜9715亩占2.7%,花卉600亩占0.2%,咖啡、菠萝、草果、八角、药材、辣椒、甘蔗等45514亩占12.6%。

土地流转发生概率。据对全州10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30户共3060户的抽样调查数据,从土地承包到现在农户有一次以上土地流转行为的1852户占60.5%,从未进行过土地流转行为的1208户占39.5%。

三、影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原因

影响土地转出的原因。一是不愿转出。部分农民认为不论身在何处、在干何事、有钱无钱,土地始终是农民的“命根子”,不能轻易放弃这块“保命田”。加上农业税取消后惠农政策增多,“种地有奖”使农民不愿轻易流转土地。城镇附近农民或国家大中型公益事业建设有可能征占到土地的农民,怕损失可观的补偿费更是不愿轻易流转土地;二是不易转出。原因包括租金与土地价值存在矛盾、从事种植业风险大、土地流转信息不畅等。

影响土地转入的原因。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和种田大户少,缺乏吸土地和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二是租用土地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与自然灾害均可能导致无利甚至亏本;三是由于承包到户时对每块土地实行“均分”, 要想租到百亩以上的连片耕地难度大。

影响土地流转的具体因素。一是收益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影响农民流转土地的主要原因。据对3060户农民的问卷调查显示:因收益问题影响土地流转的占43%,害怕政策变动不敢流转土地的占35%,市场因素的占13%,其它因素占9%;二是土地流转纠纷多打击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因土地流转不规范、无合同或合同规定不明确引起的纠纷,解决起来费时费力,给农民群众造成“一旦发生纠纷,后果得不偿失”的顾虑;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影响。

四、土地流转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和效果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其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多年来,我州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仍任重道远。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XX州探索出了“土地流转→促进‘名、特、优’产业形成规模→组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模式,效果明显。如XX县开化镇老保黑村处于城郊结合部,土地肥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耕地面积1410亩,总人口531人,是一个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老人儿童多、土地产出率低、增收难的后进村,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60元,比全县平均水 平少200多元,比所处开化镇的平均水平少600多元。由于多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始终在“粮”、“菜”之间循环,经济效益低下。XX年底,以梁成林为首的120户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资金联保互助的形式组建了XX县老保黑花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280亩花卉种植基地,总投资400余万元。主要种植玫瑰、百合、康乃馨、非洲菊等47个品种。进入盛产区后以玫瑰为例亩种植4000株,每株每年平均产12技花,亩产4.8万枝,每枝0.3元计,亩收益1.44万元,总收益403.2万元,除大棚每年每亩维护和管理成本等费用1500元外,年纯收益可达361.2万元,社员户均年收入3万元,是实施土地流转组建合作社前户均收入的2倍多。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让该村群众切切实实得到了好处,农民群众高兴地说:“土地流转好,产业结构调整好,不但土地不再丢荒闲置,还为群众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流转土地我们乐意!”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第经济体制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为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改善农民生活做出了贡献。但家庭承包责任制所容纳的生产力是有限的,其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限性在近几年逐渐暴露出来,成为阻碍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制度“瓶颈”。因此,适时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将零星分散的小块土地集中起 来,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经营,获取规模效益,我州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州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面积已达363051亩,占土地流转面积总数的69%。从产业情况看,因土地流转实现5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主要产业及所占比例有:烤烟99129亩占27.3%,林果86397亩占23.8%,香蕉63250亩占17.4%,三七25852亩占7.1%,葡萄16488亩占4.5%,西瓜16106亩占4.4%,蔬菜9715亩占2.7%,花卉600亩占0.2%,咖啡、菠萝、草果、八角、药材、辣椒、甘蔗等45514亩占12.6%。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年限为:1年以下的27576亩占7.6%,2至5年的75520亩占20.8%,5至10年的70396亩占19.39%,10年以上的189559亩占52.21%。如地处中越边界的XX县杨万、八布、六河三乡结合部,适宜种植香蕉等亚热带作物,但多年来香蕉在该地均为零星种植,形不成产业,更谈不上规模经营。XX年引进XX州河口县荣盛香蕉公司后,XX年6月在杨万、八布、六河三乡乡政府和当地群众的配合下以出租形式流转1XX亩土地用于种植香蕉,土地流转户数达618户,土地租金平均200元/亩以上,流转农户积极参与香蕉基地建设和管理,每年从香蕉基地获得的土地流转费及打工费,户均增收18000元以上,不仅彻底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难问题, 还实现了规模效益,深受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XX年公司注册了XX县荣盛香蕉开发农民业合作社,以“合作 社+农民+公司+市场”经营模式,再带动当地158户农民发展香蕉种植,总面积达16000亩, 总投资4450万元。合作社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同县农业局技术人员一起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免费提供种植、管理技术,产品统一销售,同时与农民种植户签定了保底价香蕉收购合同,为香蕉产业实现规模效益打下了坚实基础。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探索土地流转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结合点,州县业务部门打破常规、创新思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广南县琳珠镇白泥塘村依靠新烟区开发示范点项目,采取调换、租赁等方式,共引导586户农户3266块5876.5亩零星土地和岔花地进行流转,使土地“化零为整”,并统一对土地进行倒埂、平整、老路复垦整合资源,对适宜机耕的地块进行优化调整和再分配,形成连片种植,给土地流转农户和种烟农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1.地块数量大幅减少,人力成本明显节约。地块数量从原来的3266块减少到867块,减少2399块。由于地块数量大幅度减少且相对连片集中,避免了农忙时东南西北四面照顾,把时间和精力大量放在路上的现象,有效节省农户劳力投入,每亩节约10个工日,减少用工开支500元;2.耕地面积增加,农民得到实惠。土地流转并进行资源整合后,耕地面积从原来的5876.5亩增加到6752.97亩,比原承包土地面积增加 876.47亩,户均增加1.5亩,农民因土地流转增加了优质耕地。3.土壤肥力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土地流转并进行资源整合后,便于机耕深梨,利于烤烟生长,烤烟的产量大幅度提升。同时,进行烘烤连片种植,节省烤烟烘烤成本,便于烧烤技术指导,提高烘烤后的烟叶质量。通过卧式密集烤房的建设,每次烘烤的烟叶数量增加36%,每亩烤烟的经济效益可以提高20%左右,烤烟亩均增收400元以上。土地流转实现了农户、企业、政府“三满意”。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土地流转的实质是土地资源的再优化配置。土地承包到户时,由于对每块土地实行均分,农民在耕种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抢田水、梨地埂、自行耕种丢茺地、甲的牛踩了乙的地等现象时有发生,农村社会和谐存在不稳定因素。广南县南屏镇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种植葡萄1506亩,流转期限15年,涉及土地流转农户435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三大效益”:1.经济效益。XX年每亩土地租金收入800元,土地流转总收入120.5万元,户均收入2769元,土地流转租金比农民自己耕种土地的每亩纯收入多出近1倍。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75.9万元,实现纯收入177.7万元;2.生态效益。通过1506亩的葡萄种植,年消化小城镇拉圾3000多吨,有效调节了城镇卫生环境;3.社会效益。土地流转后部分农民到葡萄地里打工,获得额外收入,部分农民转到

二、三产业工作,减少了对农业的依 赖,更重要的是,因部分农民追求小利导致的吵架和纠纷基本杜绝,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新经济组织的发育成长。一些服务性组织应运而生,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全州已发展到200多个,服务内容覆盖农业生产各行业和各阶段,农民通过中介服务的联接功能,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有组织闯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操作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涉及土地转出方、转入方、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合同管理机关等多个部门,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但现实生活中,口头流转、违规流转、无证流转、无档流转等现象比比皆是,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淡薄,结果令人担忧。

(二)部门职责不具体。农业、国土、乡镇政府、村委会等部门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上任务不明确,分工不具体,给农民群众造成困惑。

纠纷调处难度大。农村土地流转由于存在口头协议多、相互对换多、合同条款权利义务不明确的多“三多”问题,导致土地流转纠纷调解无依据,是非难分,少数农民甚至为此倾家荡产,影响了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稳定。

中介缺位,土地供需双方缺乏沟通平台。全州没有一家 专职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从事“土地流转信息收集、发布”工作,土地供求双方信息不通,想种地者无地种,不想种土地的土地流转不出去。

缺乏“价值”评估机构,农民的土地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由于缺乏有资质、有经验的农村土地价值评估机构,加上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偶然性和快速性,造成所流转的土地的“价格”与 “价值”比例失衡,打击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思想认识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健全。部分地方的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对土地流转不重视,认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是农户与种养大户或农业企业之间的问题,直接参与会自找麻烦,采取放任不管、听之任之的态度,土地流转心态较为复杂。由于农民的基本生活、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后会失去生活依靠。

政策界定难度大,具体操作问题多。土地流转的很多政策规定或者不带强制性,或者界定不明确,使很多具体工作难以操作,影响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七、建议

出台政策,从组织上促进土地流转。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全省土地流转工作意见,从机构、经费、职责、分工、奖惩等方面予以支撑。

规范操作,从程序上促进土地流转。一是规范流转程序。从流转意愿表达、合同签订、管理机关等全过程进行规范,做到有组织、有计划,过程明白,痕迹清楚。已经流转但没有签订流转合同的,要督促补签;二是规范流转档案;三是健全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流转档案管理制度、流转纠纷调处制度,使土地流转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做好服务,从健全流转市场上促进土地流转。一是做好土地供需信息服务。以村委会为基础,乡镇农经站为依托,做好土地供、需信息的收集和汇总,由乡镇农经站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二是做好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发展和培育工作。三是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

强化价值评估,从公平公正上促进土地流转。多数流转土地的流转价格与实际价值差距悬殊,县、乡有必要成立农村土地流转价值评估中心,在农民需要的前提下,根据土地的肥力、交通、位置、市场需求等进行综合评估,切实维护流转双方利益。建议省级举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值评估培训班,对州县乡三级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合格者发给评估证书,作为流转土地价值评估的依据。

强化纠纷调处,从维护农民利益上促进土地流转。

以点带面,从示范带动上辐射土地流转。

加大扶持,从政策层面促进土地流转。

XX州农业局农经站

二0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第三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报告

武川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

第十标段工作报告

包钢勘察测绘研究院 二○一六年一月二十三日

1 为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和承包合同管理工作,尽快规范有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2015年武川县农牧业局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工作。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乡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省、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配合和辛勤工作下,按照本次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公司历经近一年时间,圆满完成了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成效和成功经验,现将工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二份子乡(原西红山乡)为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北边缘,距县城可镇80千米,西与固阳县接壤。海拔1800—2100米。

第十标段辖二份子乡(原西红山乡)共七个行政村(讨号兔、奶母沟、黑沙兔、黑浪耗、白彦花、厂汉此老、姚家村),村民小组51个。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民政府。国土二调面积160966亩。

二、工作情况

工作从2015年6月10日开始到2016年5月底基本结束,历时300多天,大体经历了七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

此阶段从2015年6月10日开始到15日为止,各村委

2 会先后召开了双委会,党员及村民代表会,会上学习了农村土地承包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了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重要意义、内容和工作要求。同时,利用各种形式向广大村民进行了宣传,提高了干部群众对确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开展培训,成立组织机构阶段 此阶段从2015年6月16日开始到2015年6月20日为止,我们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结合我标段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并在各村委会成立了武川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村委会。我单位成立工作组,下设指导组、档案资料整理组、野外测绘组,为确权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权属调查阶段

此阶段从2015年6月20日开始,我们认真组织清理核实了各村的土地承包方案、台账、二轮承包合同经营权证书、农户身份户口等有关文件资料,根据以上资料开展对发包方、承包方的调查及表格填写。对账册不符及证书与合同面积不符的,认真进行清查核对,做到了账册相符、承包合同与证书相符;对资料不全的及时进行了补办;对承包地块四至未明确的进行了重新确认,对已明确四至的,进行了进一步核实;为确权工作的开展准备了准确依据。

(四)测绘阶段

此阶段从2015年6月20日开始到2015年10月10日为 3 止,该阶段是确权登记的关键阶段,我们共抽调和聘请技术人员10名,新购置了五台GNSS接收机,分成五个测绘小组,集中力量对各村耕地进行进行了野外调绘,并绘制工作底图,标明了四至。本项目界址测量方法采用以航测法为主,即利用数字正射影像制作的工作底图,确定并勾绘地块边界线的位置,将底图矢量化后通过图解方式来确定界址点的坐标和界线空间位置。对影像不清晰或阴影遮盖的部分使用实测法,利用GNSS接收机对工作底图上不清晰或阴影遮盖的部分地块界址点、界址线进行实地补测。该阶段历时近100多天顺利结束。

(五)公示确认阶段

该阶段从2015年10月20日开始到2015年12月15日为止,期间向各村进行了一轮、二轮公示。下发公示图、公示表,各户之间进行地块四至确认签字,对存在疑异的,在进一步进行了核实明确。确认无误后签订其他相关表格。并签订农村土地(耕地)承包合同。

(六)建立土地承包档案阶段 该阶段从2015年12月16日开始到2016年4月7日为止,我们整理出农户土地承包档案资料2309册,每册由农户基本资料涉及户主身份证明、土地共有人情况、承包地块调查表、公示结果归户表、地籍图、农村土地(耕地)承包合同、以及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证明性资料。

发包方档案资料51册,每册包含发包方调查表、调查信息公示表、一轮二轮公示公告、组界界线认定书、指界签到

4 表、一事一议等会议纪要、村内土地台账复印件等资料。档案资料实行一户一号,一户一个档案盒,专柜存放,专人管理。

(七)数据库建设阶段

该阶段从2016年4月7日开始到2016年5月25日.使用北京世纪国源建库软件进行数据库建设 ,建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包括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农村土地经营权权属数据、栅格数据,以及相关表格、文档、图件资料,实现对矢量数据、栅格数据、表格数据、文档、图件资料的统一组织和管理。

三、总结

经过半年努力工作,本次确权工作基本结束。我标段国土二调面积为160966亩,经过此次测量,测后面积192252.93亩,超19.4%。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当时分地时面积量测不准,还有增边扩沿面积,使面积增加。政府后期开垦荒地等。我们将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稳步推进经营权登记工作。对尚不完善的地方随时予以补充,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包钢勘察测绘研究院 二○一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

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战略特别是设施园艺的发展,成为全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新亮点,随着这一战略的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日益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解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探索更加规范有序的流转形式,使其更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日前,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我县国土资源局、农牧局农经站,深入望洪、杨和、胜利三个乡镇,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了解的有关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流转的面积

截止目前,全县共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26604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6%。其中:李俊镇3000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4.8%,分布在许桥、古光等6个村;望洪镇7517亩,占镇总耕地面积的8.3%,16个村涉及土地流转;杨和镇7293亩(其中城市建设征用4093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14.3%,分布在旺全、东全、观桥3个村;胜利乡4950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10.1%;望远镇3800亩,占镇总耕地面积的4.6%,分布在永清、上河等10个村;闽宁镇44亩。今年落实的土地流转面积13289亩。

2、流转的形式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出租型

——公司+农户型。胜利乡采取了这种流转方式。即在村委会的监督管理下,农户直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给大户或公司。

1 ——公司+镇政府+农户型。李俊镇采取这种方式。即由镇政府出面,先由镇政府向农户租地,再将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公司或经营大户。

——公司+村委会+农户型。望洪和望远两镇采取这种方式。即由村委会出面,先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合同,然后村委会再与公司或经营大户签订土地经营权出租合同,并附各农户土地花名册。

——合作社+农户型。杨和镇旺全村采取这种方式。即在规划建设的设施园区内,合作社先将土地经营权整体租赁回来,再与每个农户签订出租合同,农户自建温棚发展设施园艺。

出租型流转的土地集中连片搞规模经营的居多,也是当前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⑵互换型。为方便耕作或各自需要,农户间对同一村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种类型多发生在村组内部。

⑶转包型。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给同一村组的其它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转包型的土地数量比较大,例如:望洪镇转包的土地3823亩,占全镇流转土地面积的50.8%。

3、流转的金额

据调查,互换型的流转基本上不发生资金关系。转包型的土地流转,受让方每亩每年给出让方100-200斤大米或面粉,折合现金150元-300元之间。出租型的土地流转租金在500-600元/亩.年。其中:李俊镇、望洪镇的土地流转租金为500元/亩.年;胜利乡土地租金为550元/亩.年;望远镇为550-600元/亩.年。出租型土地流转的租金为一年一兑付,各乡镇对出租型土地租金在合同中作了原则性上调约定。

4、流转期限

自1998年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以来,各乡镇签订的土地流转

2 期限不尽相同,最短6年,最长22年。以设施园艺出租地为例:李俊镇签订的期限为15年,望洪镇分别签订了6年、8年、10年、12年不等的承包期,杨和镇签订的租期是13年,胜利乡签订了22年的租期,望远镇签订的承包期分别是10年、15年。

5、合同管理情况

我县农经站负责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合同管理的指导。全县6个乡镇除闽宁镇土地流转合同由镇农科站保管外,其他乡镇的流转合同均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保管。

6、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因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诱发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一些农转非、婚丧嫁娶家庭和长期外出务工村民,迫切将承包地转包或出租出去。二是各级政府政策扶持,促进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区、市、县确立了以发展设施园艺和酿酒葡萄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战略,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传统农业为基础,其他产业为辅助的现代农业格局,促进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增加了农业的效益。三是农业的产业化以及规模效益要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所形成的显著效益,农业产业链条对各专业进行细化和分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认同,更多的农业企业、种植大户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较高的农业规模效益,推动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依据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依据两个法律法规,一个是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土地承包法》),另一个是2005年1月7日农业部第二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简称《土地流转办法》)。《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

3 转。第三十条规定了流转应当遵循五个原则:一是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二是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三是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四是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五是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第三十七条规定,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第三十一条还规定: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土地流转办法》第八条规定:承包方自愿委托发包方或中介组织流转其承包的土地的,应当由承包方出具土地流转委托书,并载明委托的事项、权限和期限等。

三、流转的效益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成为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望洪镇唐永胜租赁330亩土地发展设施园艺,并成立香泽葡萄合作社,引领全镇群众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董洋公司、小任果业、天天鲜果品公司在胜利乡租赁土地800余亩发展设施水果,并初步形成销售市场;杨和镇旺全村设施园艺示范基地先采取对土地进行整合,再由村民经营的方式,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群众反响好。另外,望远镇、李俊镇、闽宁镇也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设施园艺,促进了本镇现代农业发展。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了农民增收。第一,土地流出农户在不进行任何投入下,每亩每年可净收500—600元,这样可以有更多时间安心从事劳务转移搞再创收;同时,土地流入农户通过规模经营同样增加了收入。经过测算,一般情况下,1亩温棚蔬菜收入6000—8000元,设施园艺收入10000—15000元,效益是粮食作物的4-10倍。第二,在设施园艺基地打工的农户收入也相当可观。在农声香泽葡萄合作社了解到,这里打工的农户,每人每年可挣7500元以上,不离家门低成本增加了收入(以一户4人2个劳动力测算,年打工收入15000元,种植粮食收入10000元,

4 完全可以实现县委、政府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目标)。第三,农民通过在设施园艺基地打工又可学到技术。胜利村董洋、小任果业、天天鲜三家企业,仅去年雇用周围农户200多人,有些农民将学到的技术带回去自己建棚创业。

3、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支持了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为我县“工业强县”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望远工业园区和杨和功能区企业利税成倍增长,“工业强县”战略效应逐步显现。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望远工业园区进园企业91家,占地6000余亩,新增就业岗位1200个,安置失地农民300余人。2006年园区投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2亿元,上缴利税1.82亿元。杨和功能区占地2330亩,2006年仅伊品、紫金花两家企业应纳税3365万元,税收地方留成1078万元。

四、存在的问题

1、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纠纷隐患较多。据统计,全县2006年以前流转的8942亩土地中,签订书面流转合同的只有1545亩,仅占17.3%,其他均为口头约定。今年流转的土地中,也还存在不规范的地方,有的合同标的不明、四至不清;有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没有约定流转收益增长后的补偿办法;有的村队个别农户认识不到位,在大部分流转的情况下以租金低、要求自主生产为由反对流转,与村队干部发生分歧,出现矛盾。这些土地流转不规范的行为,势必成为土地流转纠纷和隐患。

2、部分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认识不足。农民群众恋土情结浓,不愿意轻易流转。有些农户由于思想不解放,认识上有偏差,虽已具备流转条件,但仍不情愿转出自己的承包地,影响了乡镇村队组织的土地流转进程,使土地流转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有些群众对土地流转政策不放心,产生一些疑虑,认为土地流转后一旦政策变动失去承包权,怕失去了土地没有依靠不安全;另有部分群众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满足于守土经营,小富即安。

3、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土地合理流转。目前,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行的流转机制,缺乏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流转信息传播渠道不畅,流转形式单一。有些农户有流转土地的意向,却一时找不到受让方,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流转的土地,影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

4、土地流转监管机构不健全,纠纷查处较难。《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县、乡土地流转仲裁机构不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放任自流,缺乏监管,流转纠纷无处受理,给土地流转留下诸多弊病和隐患,有的成为农村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由于人员、经费等问题落实不到位,使得调解、查处土地纠纷案件力度不够,造成矛盾纠纷,农民群众反复上访。

5、土地流转后农户还有一些担忧。一是承包土地全部参与流转农户的就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老弱病残、智力低下等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成为流转后的“老大难”;三是土地流转合同期内租金不变,尤其是租期长达15—22年的,会造成其他的矛盾和问题;四是土地流转中,政府出面担保的资金安全合理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五是合同期满,经营权收回和土地恢复、灌排体系等相关事宜需要明确;六是土地流转后,村队义务工的分级使用问题亟待解决;七是对绝大多数发展设施园艺的土地流转农户来说,还存在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销售市场等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五、建议及措施

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是解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有效途径。为了科学、合理、有序推进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设施园艺、酿酒葡萄,实施特色产业带动战略,打造设施园艺大县,特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正确认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人口流动的客观要求。合理规

6 范的土地流转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人口变化引发的土地调整,更为重要的是,用市场机制取代行政手段不断调整土地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地矛盾,是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户认识到,土地流转有利于土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有利于农民分工分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乡镇、村级干部更要充分重视土地流转工作,积极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2、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走先建设、后规范、再提高、大发展的路子,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永宁是粮食大县,既要保证一定的粮食产量,又要发展设施园艺。专家算过这样一笔账,全国人均种粮面积1.3亩,我县现有人口20.4万,耕地40.2万亩,如果按照人均1.3亩耕地种植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按700万公斤/万亩计,我县每年可以生产粮食1.85亿公斤,实现自给自足绰绰有余,这样就有15.48万亩耕地可以流转。这为实现县委、政府提出的5万亩设施园艺15万亩酿酒葡萄的发展目标提供了可能。

3、加强指导与管理,规范流转行为。一是县上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指导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二是各乡镇、村队及农户要按照县农经站提供的标准合同文本,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以切实保护农户自身和集体权益。农户自愿委托发包方或中介组织流转其承包地的,要出具土地流转委托书,双方必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合同必须经村委会备案,乡镇合同管理部门鉴证;三是土地流转期应依照种植作物的生长期及设施温棚的使用年限来确定,期限不宜过长,一般以5-15年为宜;四是土地流转发生的租赁费等相关费用应随粮价、物价上

7 涨、设施园艺逐步增收和有关政策的调整而作适度的调整,一般应采取每3年一测算的方式确定,确保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地受益。

4、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一是抓主体培育,不断拓展土地流转渠道。大力倡导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参与农村土地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引导农业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流转土地投资效益农业,达到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带头和引领作用。二是发展中介组织。杨和镇旺全村合作社+农户型土地流转发展设施园艺的模式很值得总结,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村委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社,由中介组织统一流转农户的承包地。如平罗县登记注册的土地信用合作社,通过土地集中经营,集中开发,促进农民增收,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三是解决流转后“50 60”(女50周岁、男60周岁以上)人员的社保、养老等问题。四是各乡镇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为农户开展流转前后的各项服务,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职能,积极开展仲裁工作,依法调处农村土地流转纠纷。五是加大对流转农户发展设施园艺的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建立健全销售市场。继续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发展设施园艺提供技术保障,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户增收。六是引导、支持、鼓励设施园艺大户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关系,实现企业、农户双赢的目的。七是保险公司应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设施园艺给予投保,以此提高土地流转抗风险能力。

第五篇:关于兰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情况的报告

关于兰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

纠纷仲裁情况的报告

省农牧厅:

根据《甘肃省农牧厅关于报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情况的通知》(甘农牧函〔2011〕256号)精神,我们在全市开展了一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情况的摸底调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情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采取多种形式大力进行学习宣传,认真抓好贯彻实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制度得到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各类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得以及时妥善化解,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很好维护。各县区根据省、市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各自工作进展情况,积极筹备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及仲裁庭等机构,仲裁体系建设稳步向前推进。据统计,截止2011年8月,我市的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红古区、安宁区、七里河区均设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共有仲裁成员74人,其中聘请农民代表7人,聘任仲裁员25人。仲裁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工作人员31人,均为兼职。其他还未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的县区,也在为此积极努力,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进展,切实完成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

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作用。

二、纠纷调处情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处理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对此我们一直保持清醒认识,始终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接待和处理工作摆在重要工作位置,对农民群众反映的每项土地承包经营纠纷问题逐一进行认真调查,妥善处理,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近年来,全市共发生土地承包纠纷394件,其中因土地承包发生的纠纷案件288件,因土地流转发生的纠纷案件103件,因土地补偿费分配发生的纠纷3件。究其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新分户承包地分配不公、部分出嫁女要求承包土地、土地流转不规范引起的纠纷。二是由于地邻之间界限不清,而引发矛盾纠纷。为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各县区都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在认真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照法律法规,进行了公平、公正妥善处理。据统计,全市累计调解处理各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377件,调处率达95.69%,其中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调解275件;县仲裁委员会调解仲裁63件;人民法院判决 39件。县仲裁委受理的纠纷案件做到了受理及时,调处公开、公平、公正,执行率达100%,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及时有效调解处理,有效地维护了农民

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全市新农村建设。

三、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初步形成了信访、调解、仲裁齐抓共管的调处机制,总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化解了大量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有效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权益,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一些通过信访渠道难以解决的越级上访、重复上访案件通过仲裁,都得到了依法合理解决。二是建立健全了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了民间协商、乡村调解、县级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三是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行政执法的效率,缓解了各级政府的压力,切实改善了干群关系。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仲裁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专业性强,目前县、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业务人员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二是办案条件差。仲裁庭办公基础设施简陋,缺少必要的办公设备、设施和交通工具,影响仲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办案经费短缺。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取证,相应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和支撑,但是由于农经工作正常经费有

限,又无项目经费作补充,在还没有建立并实行财政保障机制的情况下,办案经费尤为紧张。四是仲裁决定执行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有效措施,仲裁决定执行较难。

四、下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的宣传,提高广大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和农民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

2、认真接待和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严格办案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开展土地纠纷调查取证、调解仲裁工作。

3、认真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做好庭前、庭后调解和庭中仲裁工作,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办案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5、积极做好沟通和汇报,争取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对仲裁工作的支持, 努力搞好仲裁体系建设,改进办案环境和手段,为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正常开展创造必要条件。

6、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项规章,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调解、仲裁工作顺利进行,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兰州市农业经营管理指导站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

上一篇:你的高度由你心态决定下一篇:农村医疗救助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