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方案

2023-01-27

一项工作不能盲目的开展,在开展前必须要进行详细的准备,这就是方案存在的意义,那么要如何书写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方案

梧州农业技术推广方案

梧州市山药种植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姓名:甘斌 学号:1231100912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全局,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全市农业更快发展,市上决定在全市继续大力推广山药种植技术,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特制定2013年全市山药种植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一、山药种植技术推广意义

梧州山多地少,缺少大平原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平原种植,要想发展就要利用好梧州的山。梧州市现辖万秀区、蝶山区、长洲区、苍梧县藤县和蒙山县,下辖65个乡镇885个行政村,总面积一万二千五百八十八平方千米。据统计,农村区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76%,所以利用好梧州的山地就能让农村发展。而山药的推广就是个好机会。

二、山药种植技术推广目的

在梧州大面积推广山药种植技术,种植面积达到一千亩,三年后年利润达到一百万以上。实现农民的增收。

三、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增强全市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创新推广工作方式和方法,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提高技术到位率,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技术支撑。

四、目标要求

三年后要在梧州各个县各实行一百亩的种植面积,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流水线;培育出一批新的技术型农民。

五、 推广方法和方式

鉴于本技术特点主要采取大众传播法和个别指导法两种推广方法。

1、大众传播法 利用大众传播法主要采取技术小册子和网络媒体现场,实物宣传和虚拟宣传相结合的的方式,同时利用报纸广播的宣传方式辅助宣传。 技术小册子宣传的内容详细,简单易懂,向农村地区的农民大规模发放,使得农民可以尽快了解到该技术的内容和特点。 同时建设好该技术的相关网页,利用网络进行宣传。扩大该技术的影响范围和深度。通过网络资源共享推进该技术的传播。

2、个别指导法 个别指导法是指推广人员通过农户访问、办公室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山间插旗法、电脑服务等多种形式运用科学的指导的方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农户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推广步骤

1、联系梧州相关农业推广主管部门介绍该技术的生态效益,寻求政府部门的一定支持,利用政策优势开展推广。

2、利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推广,拟在农业技术较成熟的地方优先推广,如苍梧县等。利用其优势打开突破口,以开展下一步的推广工作。

3、价格优势。

该技术主要采用技术承包方式与农户合作,对于合作初期的相关设备,滴灌设备、薄膜材料予以价格优惠,并签订技术协议,保障一段时期内采用本公司的设计和技术。

4、对于最先进行合作的农户确定为技术示范户,合作跟踪该技术的利用效果,同时加强技术指导确保该技术的利用到位。

5、扩大推广规模,加派技术推广人员,确保每个地区都有技术推广人员,保障技术推广到位,一旦农户有问题可以第一时间解决处理。

6、实验地区取得一定推广效应后,逐步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七、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强化落实各项工作由局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按照“因地制宜,效益最大”的原则,安排好各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2、广泛宣传,强化培训利用电视、广播和散发宣传资料对重点技术进行广泛宣传,必要时可针对重点乡镇、重点村、重点户进行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确保重点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

第二篇:设施农业技术指导方案

(克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步伐,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促进全州设施农业快速高效发展,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结合我州实际,特制定2013年设施农业发展工作方案。

一、实施单位

克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二、主管部门

土肥站

三、实施地点

通过总体调查研究制定了技术指导、试验示范地点,即乌恰县玛依喀克设施农业基地。

四、目标任务

乌恰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1876座(3990亩),玛依喀克设施农业基地温室目前达到960座。

五、 指导方法

1、培训方法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州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快速提升,把设施农业作为我州特色农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根据乌恰县基本情况我中心培训安排,计划针对乌恰县设施农业发展所需,为各乡、镇、村农民技术员举办一期设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具体方案如下:

1.1、培训原则

(一)农民实际需求原则: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的主体是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民,要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农民急需的先进适用的设施农业生产和经营技能及有关知识培训。

(二)贴近实地原则:为了增强农民的接受能力,切实提高培训效果,培训机构对农民的培训要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采取进村集中培训和入棚现场指导相结合方式进行培训。

(三)示范引导原则:通过重点对设施农业示范农户的培训,引导带动其他农民,逐步提高广大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技水平和能力。

(四)规范有效原则:要建立健全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包村进村对农民进行培训等制度,并完善绩效考评等工作机制,保障培训工作顺利高效运行,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1.2、培训内容

(一)温室、大棚蔬菜土肥水管理技术;

(二)温室、大棚蔬菜施肥技术;

(三)温室、大棚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四)蔬菜的采摘、储藏和管理;

(五)大棚葡萄栽培、管理技术

(六)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1.3、培训方式

(一)集中授课:进行专题讲座。集中理论授课每个季节不少于1次,每一次不小于4个小时。

(二)现场操作:通过现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实地观摩:组织学员到设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管理好的大棚实地观摩。

2、强化责任

实施单位、主管部门、实施地乡镇要通力合作,分工责任,协

调配合,着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经常性的施设农业培训;加强协调、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培训及施设农来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技术人员管理,落实责任,量化目标,逐步实现施设农业示范、推广。

六、保障措施

1、保障农产品生产

结合乌恰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群众生活需求形势,以玛依喀克乡为重点,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大力发展大棚蔬菜设施农业,鼓励和引导种植户大力实施农家肥、生物制肥,坚决禁用或少用农药的使用,保障了农产品品质。

2、保障措施落实

2.1加强技术培训:让技术培训贵穿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2.2明确责任:做好服务工作,各部门协调配合,责任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施设农业技术指导工作顺利进行。

七、实施步骤

(一)本项工作启动阶段(2013年2月底至4月)。主要工作是对示范、试验区进行宣传发动,组织对本项相关的业务人员进一步专业技术教育,同时大棚管理人员和群众进行培训,3月25日前,设施农业地块全部落实完成并上报中心。

(二)本项工作实施阶段(2013年3月至9月)。主要任务:(1)技术指导日光温室标准化建设,墙体筑造、棚架、侧墙、后坡等建设内容;(2)加强培训,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发放培训资料的形式以积极发展“一棚一户一技工”为培训方向。培训内容主要有设施蔬菜、瓜果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并联系实际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种植新模式;(3)技术指导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术、土肥水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产量收获等技术。

(三)工作总结阶段(2013年8月至9月)。此阶段主要工作是

确保所有温室和塑料大棚全部投入生产,并总结好本项工作成效,达到当年建设,当年利用,当年见效。

第三篇:农业养殖专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扬州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与养殖领域相关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应掌握养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植保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

1、攻读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负责全面指导,校外导师为第二导师,协助指导。

三、学习年限

攻读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

五、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及Seminar:围绕论文选题,在第四学期进行开题报告及Seminar各一次。

2.中期考核:具体办法参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在第四学期进行。

3.论文工作中期报告:在第五学期末进行。

六、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针对畜牧业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明显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尽可能与本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能体现作者较为全面地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论文工作应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课题,学位论文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

论文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应在1学年左右。

2.选题审查

专家小组在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时,结合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着重对论文选题进行认真讨论和审查,形成结论性书面意见。结论意见填入中期检查表,讨论记录存档。专家小组由5-7人组成,领域负责人任组长。

研究生的选题报告应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课题的创新性、实用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

没有通过选题报告论证者,可以继续准备,半年后重新进行报告、讨论,直至通过。学习期限相应顺延。

3.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七、学位授予

1.答辩申请

研究生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并取得规定学分,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论文评审

(1)论文评审标准

论文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牧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2)论文评审程序

学院送审:由学院组织送交2位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1位来自实践第一线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

学校抽检:由学校以一定比例随机抽选送审论文。

评阅通过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如有1位评阅人认为该论文未达到硕士学位水平或认为需要修改后重新评审,则不能组织答辩;申请人可在半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评审。

3. 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5-7位专家组成,其中至少1位为来自实践第一线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4. 学位授予

参照《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研究生课程学习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方可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

八、制定培养方案的说明

本培养方案是根据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修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协作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扬州大学《关于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制定的。

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培养协作组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养殖领域人才培养的实际,确保培养质量,讲究实效。

在课程设置上,公共课和领域主干课充分尊重养殖领域培养协作组的指导意见,选修课上体现我校的特色,如《现代动物生产技术》、《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畜产品加工与营销》都是畜牧生产的必须课程,《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必需的课程。

九、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外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4学分,144学时。其中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各2学分、72学时。专业英语主要是作物科学基本的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等。

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农业技术推广的原理、方法,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最近进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等。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与我国农业科技、“三农”问题有关的重大政策的背景、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实施的措施等。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传播学原理、人际沟通、大众传播、职业沟通、传播策略等。

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动物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以及家畜常规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方法等。

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动物繁殖的基本规律、生殖生理现象以及生物技术在动物繁殖领域中的应用等。

动物营养与饲养学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不同营养物质的营养特点,不同类型饲料的营养特点,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以及动物营养需要量和饲养标准等。

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几种典型的饲料加工工艺,以及饲料能量、原子吸收元素分析、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分析方法等。

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 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蜂、观赏鱼等特种动物的遗传资源及其多样性,以及小动物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等。

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家畜的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牧业以及环境的控制等。

动物安全生产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动物安全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以及提高动物安全生产水平的科技对策与建议等。

武汉工业学院养殖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养方案

为规范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为养殖领域的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应掌握养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养殖领域的研究、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攻读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3、攻读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三、课程学习

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

1、公共课(12学分) (1)自然辩证法 3学分 (2)外国语 3学分

(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10学分,其中指定选修6学分,任选4学分) (1)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 2学分 (2)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 2学分 (3)动物营养与饲养学 2学分 (4)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 2学分 (5)动物安全生产 2学分

(6)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 2学分 (7)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 2学分

3、选修课(12学分,至少任选8学分) (1)猪的营养研究进展 2学分 (2)水产动物营养专题 2学分

(3)动物营养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 2学分 (4)高级动物生理学及实验 2学分 (5)畜禽营养代谢病 2学分 (6)饲料毒物与抗营养因子 2学分

四、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个人培养计划、读书报告、开题报告、课题检查。 1.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入学后,要在学院及导师的指导下填写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与论文选题两个方面。

2.读书报告。研究生入学后要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在导师所在课题组内陈述读书报告,为论文选题、开题奠定基础。

3.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二学期进行。要求提交文字材料和多媒体幻灯片,在对选定领域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实践研究的关键问题、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预期结果等。

4.课题检查。一般在第三学期到第四学期进行。要求提交文字材料和多媒体幻灯片,重点汇报论文工作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专家组对论文开题报告与课题检查要给出明确的意见,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学院和研究生处要及时审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

五、学位论文工作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针对畜牧业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明显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 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能体现作者较为全面地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应在1学年左右。论文工作应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课题,学位论文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

2.论文形式

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

3.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全日制养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六、学位授予

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同时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第四篇:敬南镇农业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切实解决

“三农”问题,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为切入点,结合“两基”农技培训和扫盲工作,切实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目标要求

通过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使农业科技深入到农户中

去,使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实现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

3、财政经费预算

编制培训手册预计300 本分发给参加技术培训的人

员,费用预算为6000元;在培训期间免费给培训人员提供伙食,费用预算为24000元。

二、培训对象、内容和方式

1、培训对象

全镇农户中从事或计划从事茶叶种植或石雕产业的

农民,且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2、培训内容

(1)茶叶加工技术培训

(2)石雕技术培训

3、培训方式

采取“两个一”(即发一本技术小册子,讲一堂技术辅导课)的形式。请有关专家和农技人员对农户及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茶叶加工技术和石雕技术的集中培训,指导办点示范,进行现场讲解。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月14日—2月15日这一阶段由镇农业服务中心牵头,林业、畜牧、教育、团委妇联等部门配合组建由技术人员组成的培训工作组,并编写培训资料、讲稿、印制农技知识小手册。由镇组建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监督指导工作。召开培训人员会议,统一思想,签订培训工作责任状。

第二阶段:实施培训阶段,2月16日—2月18日,

这一阶段主要是技术人员组织参训人员集中进行技术培训,培训中注意采集培训场面的图片、影像资料,同时收集和完善好培训签到资料和相关费用票据。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月20日—2月21日。这一

阶段主要对培训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差距,查漏补缺。要对培训工作进行绩效评价并通报,写出培训工作总结报告上报。

四、培训经费管理

经费实行专项管理,禁止擅自改变经费用途和挪作他用。

五、加强领导,通力协作,努力完成培训任务

这次培训工作是农业生产的现实需要,也是“两基”工作的现实需要,更是现代化农业建设的现实需要。各级各有关工作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通力协作,各履其职,各尽其责,努力完成培训任务。镇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为组长,教育辅导站站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各村民委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拟定培训计划、培训方案,组建工作队伍。组织培训技术人员,发动培训对象,形成农业技术大培训的氛围,以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岑柱英(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副组长:廖其华(敬南教辅站站长)

成 员:李连金(镇林业站站长)

文达亮(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付兴国(镇畜牧站副站长)

刘文龙(镇团委书记)

蒋顺红(镇妇联副主席)

敬南镇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二月十二日

第五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畜牧、水产)厅(委、局、办)、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委,有关部门: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提升国家、区域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试

行)

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约束的根本出路。为了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制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一、目标和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坚持以下原则:

(一)合理划分责任,强化协同配合

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中央主要负责体系建设的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和管理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落实产业发展任务,支持地方间建立区域农业产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和示范等,收集和提供产业相关信息;地方要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各类科技资源,落实统一规划和区域布局下的相关任务,做好涉及本地的机构、设施、人员等相关条件保障工作;地方与地方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作,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分工明确的原则,共同推进本区域内的产业发展。

(二)遵循产业规律,推动协调发展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合理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合理配置种植、畜牧、水产等产业间和区域间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促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条块结合,稳定、持续和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三)强化制度设计,建立内在机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从各个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出发,在内容设计、任务分解、协作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好系统化、制度化设计,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相互制约、相互协作;通过基地、人才、项目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四)稳定经费渠道,提高资金效益

按照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规律的要求,在明确中央和地方以及依托单位投入责任的基础上,建立相对稳定的经费支持渠道。加强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产业基地建设、地方政府和依托单位资金等的有机衔接,避免重复交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任务、结构和职责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集聚优质资源,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收集、分析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二个层级构成。

针对每一个农产品,设置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一个首席科学家岗位。每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若干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功能研究室设一个研究室主任岗位和若干个研究岗位。其主要职能是:从事产业技术发展需要的基础性工作;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与集成,解决国家和区域的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产业技术人员培训;收集、监测和分析产业发展动态与信息;开展产业政策的研究与咨询;组织相关学术活动;监管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运行。

根据每一个农产品的区域生态特征、市场特色等因素,在主产区设立若干综合试验站,每个综合试验站设一个试验站站长岗位。其主要职能是: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并协助处理相关问题。

三、管理体制 在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根据决策咨询、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的原则,由农业部负责成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咨询委员会、执行专家组和监督评估委员会。各组成部分人员不相互兼任。

管理咨询委员会负责审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和分年度计划,统筹不同产业、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综合评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状况及其贡献。管理咨询委员会由相关政府部门、产业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管理咨询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建立管理平台,动态监管各体系运行管理情况。

各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负责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和分年度计划中的相关任务,组织开展相关科技活动,指导、协调和监督各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业务活动。执行专家组由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和功能研究室主任共同组成。

分产品(领域)分别成立监督评估委员会。负责对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含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进行监督和评估,以及对体系中有关人员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估。监督评估委员会由行业管理部门、主产区政府主管部门、相关学术团体、推广机构、行业协会、产业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代表以及财务和管理专家组成。

四、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每五年为一个实施周期,实行“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

(一)任务确定

每五年周期开始的前一年,由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组织本体系内的人员,全面调查征集本产业技术用户包括中央和主产区政府部门、推广部门、行业协会、学术团体、进出口商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的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经执行专家组讨论梳理后,提出本产业技术体系未来五年研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与分年度计划,报经管理咨询委员会审议后,由农业部审批后下达。

(二)执行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审批下达的五年研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和分年度计划,制订本体系五年研究和试验示范任务分解方案,经执行专家组讨论通过后,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本体系内的每个功能研究室和每个研究岗位、综合试验站和站长岗位。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与功能研究室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和研究室主任、综合试验站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和站长分别签订任务委托协议,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和首席科学家与农业部签订任务书。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根据任务委托协议和任务书开展相关研究与试验示范工作,并通过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

执行过程中,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向相关部门(单位)提出支持立项建议,促使相关基础研究成果与体系内的研究相互衔接。综合试验站收集、分析和整理本区域生产实际问题、技术需求信息和疫情、灾情等动态信息,及时反馈到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经会诊并提出明确意见和建议后上报中央有关部门。

(三)考核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内部绩效考评制度。每年度,由首席科学家根据任务委托协议内容指标,组织对功能研究室和研究室主任及各研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和站长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报管理咨询委员会。

监督评估委员会根据任务书内容指标,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进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管理咨询委员会。根据考核结果,对未完成任务书任务指标的,提出整改要求。

每五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种。综合考核不合格的,调整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功能研究室和研究室主任及各研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和站长的相关资格。

五、遴选方式

(一)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功能研究室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现有中央和地方的研究、教育机构择优产生,不作为法人单位。依托单位必须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条件、综合能力较强的创新团队,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依托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单位)或所在地政府有较高的积极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由农业部提出候选名单,征求相关部门(单位)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同领域专家意见后,由农业部确定。

首席科学家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各研究领域优势特点、技术需求、以往承担农业科研任务等情况,在现有国家级和省部级农业科研基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引智基地等建设依托单位中选择推荐功能研究室候选名单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由相关学术团体组织评议后,报农业部公示批准。功能研究室依托单位隶属地方的,还应征求相关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意见。

功能研究室主任由首席科学家提名,征求功能研究室依托单位意见并报农业部公示后批准。功能研究室的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由功能研究室主任提名、执行专家组研究确定并征求所在单位意见后报农业部公示批准。同一功能研究室的岗位由不同单位的人员组成,首席科学家可以兼任其中一个科学家岗位。

(二)综合试验站

执行专家组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考虑生态特性、产品特色、优势区域代表性、综合试验示范工作需求、以往承担农业科研项目任务等情况,推荐拟设立综合试验站的候选名单,同时提出每个综合试验站站长的建议名单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由相关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从中确定拟设立的综合试验站及站长名单,报农业部公示后批准。

在地方的中央级科研教学机构进入综合试验站候选名单的,需征求主管部门(单位)意见并报农业部公示后批准。

六、知识产权和成果管理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国家所有,国家授予建设依托单位。建设依托单位可依法协商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等。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国家根据需要保留无偿使用、开发、使之有效利用和获取收益的权利。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收集整理的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信息、技术经济信息、知识产权信息、生产贸易信息等向社会、企业和个人免费提供,实现开放共享。

七、保障措施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在现有体制下,探索建立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新路子,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需要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在资金、人员、设施条件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

(一)资金来源与保障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资金主要由基本建设支出、仪器设备购置费、基本研发费、人员经费等构成,由中央和地方、依托单位共同承担。

为了保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顺利运行,存量经费维持原渠道不变,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体系建设的基本研发费和仪器设备购置费补助。基本建设支出、体系内人员经费等由依托单位按现有渠道解决。

(二)人员保障

依托单位主要负责体系中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党政关系、人事管理和后勤保障,保证人员的科研时间,提供必要的研究辅助人员,为人员开展业务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依托单位主管部门(单位)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负责相关配套政策的保障和支持。

体系内全部岗位和人员实行五年聘任制,在被聘期间,仍可视其所在单位的岗位和职责,承担相关工作任务,享受相关福利待遇。如未续聘,其工作岗位及人事关系等仍由所在单位按相关制度管理。

所有聘任人员均需保证优先完成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所承担的科研、试验示范和培训任务,需要承担其他科研任务的,首席科学家需报管理咨询委员会批准,其他人员需经首席科学家同意后上报管理咨询委员会批准。聘任人员应自觉接受体系内相关制度的管理,享受体系内相关政策,保证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生的技术成果优先交给体系及相关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部门使用,不得在企业兼职。

(三)科研设施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均依托现有农业科研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设备等条件建设。

依托单位应保证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功能研究室的办公条件和实验室条件建设、仪器设备使用和试验示范用地(或设施);保证综合试验站的办公条件建设、试验示范用地(或设施)建设;保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各执行层级在业务上的垂直管理和独立开展科研活动。

(四)制度建设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应逐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产权和成果管理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建设。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体系内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体系,优化体系内相关人力资源的聘用、保持、发展、评价与调整等工作。通过绩效考评制度建设,建立更加合理的体系建设与运行绩效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通过知识产权和成果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成果共享、利益分担的机制。通过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实现信息和技术开放共享,做好体系建设的动态监控管理。

(五)做好试点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先选择部分大宗农产品作为试点,探索经验,再根据试点进展情况,逐步扩大,分批建设。

上一篇:农业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下一篇: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简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