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肺损伤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围术期肺损伤范文

骨科围术期病人便秘的护理

专题报告

骨科围术期病人便秘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围术期便秘病人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于骨科行手术后便秘的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针对便秘的原因给予个性化护理,观察术后1周的便秘改善情况。结果:43例病人中显效19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结论:由于手术方式、卧床时间、饮食及排便方式等原因,骨科围术期患者常会发生便秘,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骨科手术;围术期;便秘;护理干预

处于围术期的骨科患者由于肢体活动不便,需要卧床休息,活动量明显减少,加之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等原因,常会发生便秘,据统计约

[1]50%~70%的骨科患者会出现便秘。便秘常会引起患者食欲减退、腹胀、头晕、头痛、疲乏等症状,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毒素蓄积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不仅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也会延缓术后的恢复。我院针对骨科便秘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对改善便秘症状的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于骨科行手术后便秘的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男20例,女23例,年龄为31~80岁,平均年龄为(62±2.4)岁。其中上肢骨折8例,下肢骨折24例,脊柱骨折3例,骨盆骨折6例,多发性骨折2例。所有患者均排除有习惯性便秘者。 1.2 方法

①心理干预:各种情绪刺激、疼痛反应等都会促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导致肠蠕动减弱,诱发便秘。骨科的多数患者是由于突然出现的意外导致骨折等的发生而入院,在心理上除有恐惧等情绪外,常常会由于对日后生活的担心而出现紧张、焦虑、不安,护理人员应多注重对患者的关怀,按时找患者进行沟通,科学的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也可通过一些已经康复的病例激励患者增强信心,缓解心理压力。多数患者由于担心排便后会污染整个病房或者是由害羞的心理而刻意的抑制排便,这也会增加便秘的几率,因而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告知其便秘发生的原因及不良后果,科学的指导患者床上排便,鼓励患者主动排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当污染被服时应及时更换,保持床单的整洁,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 ②构建舒适隐蔽的环境:多数患者发生便秘是由于不能及时排便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使患者主动抑制排便,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就是担心排便后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因而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关键,要注意保持环境的洁、净。应争取单间治疗,若条件不允许则可以将同性安排同住。排便时注意患者的隐私,告知无关人员回避,及时拉上屏风或窗帘等,尽量为患者提供隐蔽的排便环境,及时的开窗、开排气扇,条件允许可以使用空气清新设备,尽量驱散异味,使患者心情放松的排便。家属及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不催促患者,使其自然排便。嘱患者家属在患者便后及时清洗其肛门,肛裂及痔疮患者要局部涂抹马应龙痔疮膏,脱肛患者要为其及时还纳,避免脱垂太久而至炎[2]性坏死。

③饮食干预:护理人员应具备食疗常识,嘱患者清淡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素及水分的蔬菜、水果,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姜、辣椒等,避免进食牛奶、糖,少食产气的食物,防止腹胀。也可请营养师为其个性化定制适合自己的食谱,保证每天蔬菜、水果的进食量

[3]分别为400~500g和100~200g,饮水量1500~2000ml。多数患者由于存在心理负担,希望减少排便的次数,因而进食量较少,这不仅不利于身体的康复,对于便秘的预防也是不利的,胃肠蠕动的减缓更加重了便秘的发生,因而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合理饮食的重要性,保证水、纤维素等的摄入,也可适当饮用蜂蜜等,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④按摩干预:腹部按摩、热敷等方法可有效促进胃肠的蠕动,促进排便。护士可指导患者及家属实施腹部按摩,按摩时将手置于右下腹部,用大鱼际及掌根着力,沿着结肠的走向,由轻到重的环形推展按摩,直至产生肠蠕动,可于次日早餐后30min或排便前20min进行。 ⑤对于在正常饮食量下,超过排便习惯2d无排便者,及时汇报医生,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2枚塞肛。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2天以内排便一次,便质转润,排便通畅。有效:3天以上排便,便质转润,排便通畅,无效:症状未改善。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2 结果

43例病人中显效19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 3 讨论

便秘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粪便长时间留宿在肠内,会使毒素蓄积,危害健康,因而积极探讨便秘的形成原因,采用适当的护理措施减少、改善便秘的发生对于保证骨科围术期患者的健康尤为重要。

长期卧床是导致便秘发生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卧床时间小于10d者便秘的发生率为73%,11~30d者便秘发生率为83%,31~60d者便秘

[5]发生率为92.3%,大于60d者便秘发生率为100%。长期卧床导致肠黏膜应激性减弱、张力减退,从而引发便秘。因此在临床上护理人员应针对这一原因对不能活动的患者进行腹部按摩护理,通过外力作用促进肠蠕动,缓解便秘。心理及环境因素也是导致患者便秘发生的主要原因,焦虑、烦躁等情绪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肠蠕动减弱,长期的抑制排便也会诱发便秘,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个性化的护理更容易使患者排解心理障碍,通过构建一个相对隐蔽、干洁的环境也会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不用考虑在床上排便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顺利排便,养成按时、自主排便的习惯,这些都有助于缓解便秘的症状。合理的饮食是预防及缓解便秘的主要措施,长期卧床患者的消化能力较差,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过少的饮食摄入使胃肠不能得到有效的刺激,胃肠的蠕动就会变得更慢,使便秘进一步加重;高营养的摄入也会加重肠道的负担,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吸收,积滞于肠道,随着水分的逐渐被吸收,粪质变的坚硬、干燥,更不利于排出。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及家属每天保证水、纤维素等的摄入,也可食用蜂蜜、香蕉等食物,一方面促进胃肠蠕动,另一方面使肠道润滑,有利于粪便的排出。对于各种护理措施无效的患者也可给予开塞露等药物治疗,促进排便。 [4]本次研究中通过合理个性化的护理干预,93.0%的患者便秘改善明显。因此,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是减少骨科围术期病人便秘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贺彬.舒适护理在骨科便秘中的应用[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3):492-493 . [2] 宫岩.关于骨科卧床患者便秘护理的回顾性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78-179 . [3] 李红晶,孙佳琦.骨科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与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2,55(15):3354 . [4] 王芳.综合护理干预对解除骨科卧床病人便秘的效果观察[J]. 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5(9):4832 . [5] 李秀华.综合护理干预对解除骨科卧床病人便秘的效果观察[J]. 全科护理,2013,11(34):3196-3197.

第二篇:先心病的治疗及围术期护理

心外科

王丽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心脏是如何工作的?

心脏是一个肌肉泵,日夜不停地将含氧多的血液泵入主动脉,再经全身的动脉系统供应全身,满足身体对 营养成分的需求。同时将已经消耗了氧和营养物质的静脉血泵入肺动脉及肺,这些血液在肺部可以获得充 分的氧气。心脏能够维持正常功能有赖于其结构的正常,心脏及大血管的主要结构有右心房、右心室、肺 动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心房与心室之间通过房室瓣相连接,右侧称三尖瓣,左侧称二尖瓣。主 动脉与左心室之间,肺动脉与右室之间的瓣膜分别称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左右心房之间有薄的肌性隔, 左右心室之间有厚的肌性隔,分别称房间隔及室间隔。上述结构异常均可以或多或少地影响心脏功能。 体循环途径(大循环)

当心室收缩时,含氧和营养物质丰富的鲜红色的动脉血,自左心室流入主动脉,再经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在此进行组织内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后,血液变成含有代谢产物及较多二氧化碳的暗红色的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血液沿上述途径的循环称为体循环或大循环。

肺循环途径(小循环)

经体循环返回心的静脉血,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当右心室收缩时,血液从右心室流入肺动脉干,经其各级分支最后至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血液在此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后,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血液沿上述途径的循环称为肺循环或小循环。

由于心被中隔分为左、右两半,所以动、静脉血完全分流不相混合。左心房和左心室因含动脉血,称动脉心(左半心);右心房和右心室因含静脉血,称静脉心(右半心)体循环起于左半心止于右半心,而肺循环则起于右半心止于左半心。两循环通过左、右房室口相连续成为完整的血液循环。

先天性心脏病定义

先天性心脏病有什么危害

(一)先天性心脏病定义

出生时就有心脏结构的异常称为先天性心脏病,如左右心房之间隔有缺损称房间隔缺损,左右心室之间 隔有缺损称室间隔缺损。各处瓣膜均可有狭窄或闭锁,如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心室亦可一侧 发育不良或缺如,如左心发育不良、单心室。心脏各腔及动、静脉之间连接亦可以异常,如完全性大动 脉转位,完全性或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也可能多种畸形同时存在,如法鲁氏四联症等。

(二)先天性心脏病有什么危害

正常情况下,心脏内的血液是沿着一个方向流动的,在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情况下,心脏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血流动力学发生了障碍,首先可以出现机体组织器官供血障碍,造成组织缺氧,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其次可造成肺部血流增加,容易反复发生肺部感染;第三血流动力学异常还可加重心脏的负担,发生心力衰竭,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第四心脏结构异常造成的血液湍流可造成局部心内膜结构受损,容易滋生细菌,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此外,先心病除了会造成以上身体方面的损害外,还可给患儿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先天性心脏病会给家庭的幸福生活蒙上阴影,给患儿的心灵造成程度不等的创伤,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严重的可造成人格缺陷。

(三)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

引发先心病的主要原因可分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即七大高危因素

1、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遗传史

2、孕妇患有糖尿病

3、孕妇在妊娠早期接触致畸药物

4、妊娠早期受到放射性物质

5、病毒感染

6、近亲婚配

7、不良嗜好

(四)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1.听诊 2.心电图 3.胸部X线 4.超声心动图 5.右心导管检查

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1、医生的听诊及查体是一步重要的检查,不可忽视。听到心脏杂音是考虑心脏疾病的一个最重要体征,大多因此而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2、心电图是古老而普及的检查手段,但仍必须重视,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有其特有的改变,如房间隔缺损,约70%-80%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为左心室肥厚,心内膜垫缺损有右心室扩大伴电轴左偏及I度房室传导阻滞。

3、胸部X线检查发现异常心影及肺血的分布多少,可提示有先天性心脏病,如肺血增多,心影扩大,无青紫,多见于室缺,动脉导管未闭;肺血减少,靴型心,伴青紫,可能有法鲁氏四联症等。

4、前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的应用,使近90%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以得到明确诊断,而免于导管及选择性心血管造影的检查。

5、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用于其他诊断手段难以确诊的心脏疾病,或伴严重并发症如重度肺动脉高压等为明确诊断及确定手术适应症,亦是必不可少的检查。

6、核磁共振、三维成像等技术亦是目前发展起来的新的检查手段。核磁共振对主动脉缩窄及大动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先天性心脏病分类

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目前尚不完全统一,根据血液分流情况,临床上有无紫绀及紫绀出现的早晚可分为三型:

1、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

2、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

3、无分流型(无青紫型)

(1).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此型心脏左右两侧血流循环途径之间有异常的通道。早期由于心脏左半侧体循环的压力大于右半侧肺循环压力,所以平时血流从左向右分流而不出现青紫。当啼哭、屏气或任何病理情况,致使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压力时,则可使血液自右向左分流而出现暂时性青紫。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2).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此型心脏左右两侧血液循环途径之间有异常通道,使右心压力高于左心压力,使血流从右侧心腔向左分流,大量静脉血注入体循环,故可出现持续性青紫。如法鲁氏四联症、 法鲁氏三联症、大血管错位、主动脉干永存等。

(3).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即心脏左右两侧或动静脉之间无异常通路和分流,不产生紫绀。如右位心、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单纯性肺动脉扩张、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两种治疗方法及区别

1、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手术治疗适用范围较广,能根治各种简单、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但有一定的创伤,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还会留下手术疤痕影响美观。而介入治疗适用范围较窄,价格较高,但无创伤,术后恢复快,无手术疤痕。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具有以下优点,对儿童是十分适合的:一.不需要开胸,创伤小,对儿童来说,使胸部不留刀痕而不影响美观;不需要全麻及体外循环,儿童体质不同于成人,避免了因全麻、体外循环带来的风险;术中失血少,不需要输血;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二.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术后也无需服用任何药物。三.治疗效果好。封堵器植入心脏后1个月人体自身的内皮细胞就已覆盖在其表面,3个月后内皮细胞就完全将封堵器包埋,不会发生封堵器脱落。这种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经过临床实践,不断改进,现在已基本成熟了。经过数年的随访观察,所有经过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完全恢复正常,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并能胜任一切工作、学习和生活。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的手术安全性很高只要选择好手术的时期,手术的远期效果就会很好,患儿术后的成长发育也几乎和正常儿童一样。

2、动脉导管未闭最好在3岁前手术。如果拖到10岁以后再做手术,不仅费用高、风险大,而且手术的远期效果也不理想。 治疗导管未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开刀,一种是介入治疗。两种治疗效果都很好。

3、房间隔缺损最佳治疗年龄在2~6岁,然而不少病人都是在30岁、40岁甚至50岁时才发现自己患有这种心脏病,因为房间隔缺损的病情发展非常缓慢,容易被病人忽视。50~60岁,甚至年龄更大的病人也可以做手术,但有一定风险,房间隔缺损的治疗包括介入和开刀。

4、室间隔缺损小的、无症状的室间隔缺损最佳年龄为3~5岁;大的室间隔缺损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可以出生2~3个月就进行手术。对于经常发作肺炎的婴幼儿来说,应该在两次肺炎的间期做。有“大室缺”的孩子,如果不尽早手术,到了一定年龄,孩子就会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手术的危险性就会大大增加,远期效果也不好。对于只有2~3毫米的“小室缺”,可以等到5~6岁时再决定是否手术。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包括介入和开刀。

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1、法鲁氏四联症是最常见的复杂先心病之一。一般来说,孩子在1~3岁时进行手术最为合适。最好不要超过10岁。若超过15岁,手术的风险就会增加,远期效果也会差一些。法鲁氏四联症只能通过手术矫治,目前尚不能进行介入治疗。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是指原始心房间隔在发生,吸收和融合时出现异常,左右心房之间仍残留未闭的房间孔。

房缺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心血管畸形合并存在.房缺是最常见的先心病之一,占17.1%.女性多见,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1.6:1。房间隔缺损根据胚胎发育可分为继发孔型及原发孔型缺损两大类,通常所称的房缺即指继发孔型房缺。

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房缺最基本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心房水平的左向右分流。分流量视缺损的大小和两房间压力差有所不 同。其病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介入治疗具体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主要有封堵器堵闭和球囊扩张两项主要技术,对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缺损使用堵闭术,而对于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等疾病则使用球囊扩张术治疗。有各自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不再分类叙述. 首先简单了解一下房间隔缺 损介入治疗的方法:局部麻醉,

术中超声波监测。穿刺右股静脉(动脉), 放置7F鞘管后,静脉注射肝素6000u,进长指引导丝及右心导管测肺动脉压和右心室压,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行ASD封堵术,建立股静脉,右心房,左心房至肺静脉的通道,在X线透视和超声指导下,将输送鞘通过ASD进入左心房,在左心房内释放前伞,前伞张开后,回撤整个输送系统,使前伞与ASD左房面充分相贴,“腰部”紧卡ASD处,继续回撤输送鞘管,使右心房侧的后伞张开,使之紧贴于房间隔右房面。经超声证实封堵器位置、大小、形态合适、二尖瓣活动、腔静脉、肺静脉回流正常,释放封堵器,撤出所有输送器材,完成封堵.  介入术前护理要点

心理护理: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主动与病人及家属交谈,了解病人的具体要求、心理活动,针对不同的心理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思想顾虑,使病人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患者身体方面的准备:做相关检查如凝血系列、输血系列、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做抗菌素皮试和碘过敏试验,备皮,准备双侧腹股沟和会阴部的皮肤,如病情允许,可淋浴,更换干净内衣;成人术前4h禁饮食,小儿术前12h禁饮食;术前1d~2d训练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出现尿潴留及便秘,术前要排空膀胱;术前训练病人强有力的咳嗽,以便术中必要时做咳嗽动作,促使造影剂从血管内排空。

介入术后护理要点:

1、严格卧床并防止感染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抗凝治疗期间的护理

4、术肢护理

5、严格卧床并防止感染: 全麻患儿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保持下肢伸直并制动24小时,不合作时给予镇静剂,卧床24~48h后可下床活动,局麻患者平卧12h后即可活动,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排出。术后观察伤口情况,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常规抗感染治疗3~5天,定时测体温,术后72h内体温升高常为手术反应,如体温过高或术后4~6天体温仍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加强抗感染治疗同时注意病室环境清洁,按时通风换气、紫外线消毒 。

6、 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术后早期封堵器尚未完全固定,易出现心律失常,所以患儿入病房后,给患儿吸氧至麻醉清醒,氧流量1~2L/min,常规给予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并听诊心脏有无杂音,密切观察患儿面色等变化,同时警惕溶血反应的出现及封堵器脱落导致的栓塞反应。溶血反应:常见于PDA和VSD术,注意观察患者尿液颜色、面色,有无血红蛋白尿、贫血貌,如尿常规检查结果红细胞阳性,则表明有溶血反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封堵器脱落:是先心病封堵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见于ASD封堵术,其次是VSD封堵术,少见于PDA封堵术。常为封堵器选择过小、病变解剖部位特殊、操作不当所致。

7、 切观察病情变化:故要严格掌握操作常规,选择适当的封堵器,嘱病人术后不要剧烈运动,防止封堵器脱落,3个月后血管内皮细胞完全覆盖封堵器,这时运动不受限.需注意观察有无栓塞症状如肢体感觉、活动度、皮肤颜色,患者意识、语言,有无胸痛、干咳、咯血等。对血液高凝状态、有栓塞史的患者,术后可用低分子肝素100U/kg腹壁皮下注射,1次/12h;术后24h至3个月口服阿司匹林,并注意观察皮肤粘膜及吐、泻物中有无出血征象,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进行处理,教育患者避免导致出血的危险因素,如外伤、碰撞、剧烈运动等。

8、 疗期间的护理:由于封堵器是网状结构,血小板易在此处凝聚,而发生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导致脑梗塞或其他脏器栓塞,所以术后须严格的抗凝治疗,可应用肠溶阿司匹林或力抗栓等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皮肤、穿刺部位有无瘀血及其他出血倾向,注意监测血压、尿色、意识、瞳孔等变化。复查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以防抗凝过度引起出血。必要时可根据血化验检查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9、 术肢护理

① 防止穿刺部位出血:伤口局部沙袋压迫6~8h,术肢伸直平卧24h,尽量避免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憋尿等增加腹压动作,如有上述行为须用手按压伤口,从健侧递取便盆,避免术肢弯曲,造成伤口出血。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肿胀、触痛,皮肤青紫、瘀斑等,如有异常,及时查明原因并处理。

②.观察术肢血液循环:观察有无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皮肤苍白、冰冷等动脉栓塞征象。长时间卧床易引起腰腿酸痛,嘱患者在保持穿刺侧腿伸直位的基础上,采取平卧与左侧卧位交替,指导家属为其按摩腰背及肢体,以缓解不适。  病理改变

 临床症状、1. 紫绀:为本病最突出的症状、2. 呼吸困难和乏力、3. 蹲踞:是本病的特征性姿势

术前治疗与护理

1、 床休息,减少活动,控制液体输入量,出入量呈负平衡,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 遵医嘱给予间断或持续的氧气吸人

3、 预防和治疗低氧血症

4、 积极控制感染

5、 加强营养,补充必要的营养成份如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改善心肌营养,供给心肌能量

6、 纠正心力衰竭,改善循环

7、加强呼吸道护理,做好呼吸道准备

8、心理护理

9、术前需测身长、体重,并记录在体温单上,便于准确的计算各种用药量,如麻醉药、镇静剂、抗菌素等

10、术前病人往往有凝血时间延长,需予维生素K1 10mg,每日1次,肌肉注射,连续3日,以增加凝血功能,防止术中和术后出血。

11、 准备,体外循环手术须同时预备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的皮肤,备同型血和血浆1600-2000ml,手术前夜根据病情作清洁灌肠,给予适当安眠药,保证充足的睡眠,手术晨按医嘱给术前用药,为病人创造一个平静良好的精神状态。

术后护理

接受术后病人的护理程序、术后的监护及护理、

接受术后病人的护理程序

1、 病人平稳抬至床上,立即接上呼吸机,用寸带固定气管插管,测量插管距门齿或鼻尖的长度。

2、 接心电监护仪,调好心电示波。

3、 连接动脉测压管与换能器,监测动脉压。

4、 连接血氧饱和度指套。

5、 测血压、触摸脉搏、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情况,注意球结膜有无水肿。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清晰、有无罗音。

6、 连接中心静脉测压管,测定数据。

7、 其它

① 检查心包、纵隔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漏气,并妥善固定。 ② 连接并开放导尿管。

③ 若带有起搏器,将起搏器及导线加以固定。 ④ 用约束带固定肢体。

了解术中术后情况

术后的监护及护理 心功能监测

1、 续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患儿心脏术后,入监护室应马上接心电监护仪,严密的观察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一般根据年龄心率控制在100~140次/分,如有异常,需及时记录,告之值班医生及时处理,由于法四右心室增厚,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多因血容量或胶体补充不足,心肌损伤或缺氧所致,重点观察有无房室传导阻滞

2、 压监测:血压的波动主要受血容量、心脏功能、外围阻力三个因素的调节,因此术后常有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心肌收缩无力和外周阻力的改变,特别是血容量的不足而引起血压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心源性休克,如不及时发现纠正低血压,则会导到病情急骤恶化甚至发生心跳骤停的严重后果。术后以血压监护仪监测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每隔15分钟记1次,直到平稳改每30分钟测1次,如发现血压异常,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如心率、心律、中心静脉压、尿量、引流量、末稍循环等因素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及时给以处理。法四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即低心排综合征,出现血压低,心律快,中心静脉压高,尿少等右心衰症状,护士应及时发现,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3、 中心静脉压:可反映右房压力、心脏前负荷,提示血容量和静脉张力三方面的状况,是观察血液动力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导管尖端应置于上腔静脉入右房处,正确定位,零点位置应在腋中线与第四肋交界处,正常值为6-12cmH2O,临床上常根据中心静脉压的参数来调节输血补液的用量及进度,以维持适当的血容量.每小时测记1次.须保持导管通畅,避免用中心静脉测压导管输血或其他药物如升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滴注。患者若躁动、咳嗽、呕吐、抽搐或用力时,均影响CVP水平,应在病人安静10-15分钟后再行测压。严格注意无菌操作。穿刺部位每天用碘伏消毒,更换敷料1次;每天更换输液器;必须熟悉三通使用方法,确保连接管牢固可靠,防止管道脱开造成出血。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早拔除导管以免引起感染。

4、 体温的观察:心脏手术的病儿,术后常可出现高热或体温过低的表现而影响心功能,高热可使心率加快,心耗氧量增加,低温可造成微循环灌注不足,故术后必须立即测量病人体温并定时作记录,一般以肛温或体温监护仪连续观察体温的变化, 如体温低于35℃要棉被保暖,体温高于38℃ 予以物理或药物降温,可用头部置水袋或冰袋,安乃近肛塞剂或酒精加冰水擦洗四肢关节内面血管丰富处和背部。

5、 末稍循环的观察:心血管手术后可因低心排、血容量不足、缺氧、呼吸衰竭等诸原因使机体微循环灌注不足,故必须仔细观察病人的肢体皮肤温度、湿度、颜色,动脉搏动情况以及口唇指甲的毛细血管和静脉床的充盈情况,如发现面色苍白、肢体湿冷、口唇紫绀、毛细血管充盈不足、病人表情淡漠,结合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下降,心率增快脉细速等,应立即予以纠正,术后须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更衣,注意保暖,定时更换体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的发生。

引流管护理

6、 术后常规置心包引流、纵隔胸腔引流排出积液,防止胸腔积液,心包填塞影响心肺功能,通过观察引流量、引流性质、引流速度来判断有无胸腔、心包和纵隔的出血及渗血。术后第1个5小时内每小时引流量不超过100ml。如每小时引流量达100ml以上。并呈进行性增多。经严密观察,应积极采取药物止血,补充血容量等相应措施,如无转机须当机立断作开胸止血。如突然引流量减少,立即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有无脱落滑出。病人如有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压差窄、中心静脉压高、心排量减低、尿量减少时特别警惕有无心包填塞发生。每15-30分钟挤压引流管,记录引流量、色泽性质及有无血块,并计算累积量,及时地补充血容量,保持出入量平衡,防止血容量不足。

7、 发绀型心脏病人,由于侧支循环丰富,出血量较多;肝功能差的病人出血量也较多,应根据引流液的多少补血。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受压、扭曲或打折,引流管的长度以患者能够翻身及活动为宜。病人清醒后可抬高床头150,循环稳定后应取半卧位,以利呼吸及引流。术后前4小时内应每15-30分钟挤压引流管1次,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少挤压次数。应用止血药物后要特别注意挤压引流管,以防止凝血块堵塞。挤压时要防止引流液自引流管内逆流入胸腔。引流管经皮肤处理保持无菌,有渗出时要及时更换敷料。

呼吸道的护理

8、 小儿心脏术后气道管理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手术的成败,也影响着术后康复的进程。心脏术后的患儿大多数是带气管插管入监护室的。马上接上呼吸机同时除观察病儿的面色、口唇、四肢末梢的颜色外,还需听诊两肺呼吸音,观察胸部运动,每隔15分钟做血气分析1次,根据血气结果调整呼吸机条件。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应及时测量并准确记录气管插管刻度,并与麻醉医生核对是否一致。气管插管有经鼻插管和经口插管两种形式,由于小儿使用的气管插管大多短浅且不带气囊,因此不管患儿使用何种插管方式,都存在容易脱出的问题(尤其是经口气管插管),由此妥善固定气管插管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与手术室交接班完毕后要及时通知放射科拍X线胸片,以便确定插管的位置(正确插管位置在第2胸椎下第3胸椎上或在隆突以上2cm)和了解肺部情况,在协助放射科医生搬动患儿时,应使患儿安静,避免躁动,头部切勿后仰,以防气管插管脱出或内脱。方法是双手置头颈部和腰臀部,将小儿身体水平上移,最好两人同时进行,同时观察气管插管有无打折扭曲、与呼吸机有无脱开。此时还要观察患儿面色及监护仪情况,如果出现面色发绀、呼吸急促、呼吸机报警、氧饱和度急剧下降等情况应考虑是否发生了气管插管内脱,应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及麻醉医生准备重新插管。

9、 气管内吸痰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患儿返回监护室循环稳定后,根据肺部听诊情况应吸痰一次,吸痰前充分体疗,选择粗细合适的吸痰管,调好负压大小,并增加呼吸机氧浓度。吸痰过程中动作轻柔,时间不宜过长(少于10秒),负压不宜过大。清洁口鼻咽腔的分泌物,避免分泌物逆流入肺部引发感染。在带管期间注意呼吸机管道的温度湿度是否适宜,防止痰痂或痰栓形成。呼吸机管道内的冷凝水及时清除,防止逆流入气管引发感染。当发现患儿呛咳或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时应观察冷凝水是否过多。

10、 根据插管的内径选择外径是其1/2的有一定硬度和光滑的吸痰管,在每次吸痰前后纯氧加压辅助呼吸5~10次,每次冲洗用生理盐水0.5~2ml,无菌操作以一次性的无毒聚乙烯薄膜手套为理想。由于小儿的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注意在吸痰操作时的动作轻柔,不然则易导致损伤出血。每一次吸痰的动作控制在5秒之内以防患儿缺氧。定期的胸部物理治疗,有利于气道分泌物的排出。

11、 法四术后灌注肺发生率远多于其他先心病,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更应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时翻身,拍背,吸痰,控制入水量,呼吸机辅助呼吸,加PEEP5~10cmH2O。

尿量的监护

12、 尿量的多少对了解心脏术后的病儿心功能和肾功能的情况是十分重要的,因而监护室的护士不仅要详细记录尿色、性质及数量,同时要每隔1小时作一次出入量的统计工作,这样可以随时调整、补充,以保持出入量的平衡,为第二天计算各种液体的入量提供良好的依据。

术后营养的支持

13、 术后除合理输血补液外,应尽力鼓励早期进食,给予营养的支持,以提高血浆蛋白、促进机体抗病毒能力、加速创伤修复、减少并发症,术后当病人清醒气管插管拔除后6小时即可饮水,如无不良反应而肠蠕动恢复良好,可逐渐过度到进食流质直至普通饮食。尽量鼓励病人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但根据病情须限制钠盐摄入量,对不能进食如昏迷病人、气管切开病人可考虑鼻饲饮食灌喂高热量要素给予营养支持,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

有创压动脉测压管路护理

14、 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桡动脉、股动脉进行动脉穿刺插管,通过换能器连接血压监护装置,测压前必须正确调试零点,固定导管及三通开关,防止牵拉、脱落,造成血栓或气栓。保持动脉测压管通畅以500ml生理盐水加入20mg的肝素冲洗液定期冲洗,每隔30~60分钟冲洗1次,每次冲入2毫升液体,避免阻塞,以影响压力参数。但也要严格控制肝素冲洗液入量,以免入量过多造成出血.当监测仪上压力曲线异常时,应查找原因,如果为管道内有凝血而发生部分堵塞的情况时,应抽出凝血块加以疏通,千万不可用力推,以免造成血栓栓塞。如果不能疏通,既拔除动脉测压管,必要时重新置管。

15、 从测压管抽取血标本时,应先将管道内液体全部抽出后再取血,以避免血液稀释而影响检验结果。对婴幼儿取血时应注意减少失血。在测压、取血标本或调试零点等操作过程中,要严防血管内进气而造成空气栓塞。动脉测压管各连接处一定要衔接紧密,避免脱开后造成出血。同时必须注意稳妥固定,并将一侧换能器(即压力感受器)保持在心房水平,以求准确的数据。对于一些心功能不全的病儿使用升压药时更应注意升压药浓度、点滴速度与血压的关系,在每次更换升压药的注射器时,动作要特别敏捷,往往是小病儿、心功能较差的病儿特别敏感,此时血压的波动大而快。此时更需严密监测,及时记录。测压管需每班校对零点,以保持正确数据的方法,减少误差。

16、 严格保证动脉测压管无菌,所用针头、管道、三通接头均为一次性应用。皮肤穿刺进针处用透明无菌膜覆盖,防止污染,便于观察,有血渍时及时更换。留取血标本、测压及冲洗管道等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动脉测压管长度要适宜,过长可因反复抽血及冲洗,引起血液污染。循环稳定后,应尽早拔除测压管,除去感染途径,且有利于患者活动。严密观察动脉穿刺部位远端皮肤的颜色和温度有无异常。如果疑有动脉血运受到影响时,应立即拔除测压管,并进行处理。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意义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使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血管内血流增加。由于体位可不断改变,肢体的活动使肌肉收缩与松弛都能促使静脉的回流和淋巴回流,有利于心排血量增加,避免体液在体内积滞和血栓形成,以加强组织器官的供血供氧,改善全身代谢状况。半卧位,坐位早期下床活动使膈肌每下降1cm增加肺容量300ml,使肺膨胀,避免肺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

出院指导

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劳,按医嘱出院后

1、

3、6月定期来院复查,尤其应复查心脏彩超。坚持按时服药抗凝药如肠溶阿司匹林,用药期间定时监测血小板、肝功能及出凝血时间,指导患者用软毛刷刷牙,观察皮肤粘膜有无瘀斑及出血倾向,发现异常及时来院就诊。对无自理能力的患儿,要向家属讲明按时服药的重要性,使家长协助患儿按时服药,以免发生不应有的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接受牙科和外科手术时,应向医生说明服用何类抗凝药物及已服用的总时间及剂量。 生活要有规律 注意饮食卫生 注意适当的活动 出院后用药

术后遵医嘱去医院复查

生活要有规律:先心病病人出院后身体比较虚弱,要注意休息,不要过多看电视和玩耍,保证足够的睡眠,保持适宜的温室度,出院3个月内不宜到公共场所活动,防止感染疾病。

第三篇:重度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

一、 概述:颅脑损伤的发生概率占全身损伤的10%~15%,颅脑损伤的概率逐年增加,现已成为发达国家青少年致死的首位病因。颅脑损伤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较急、变化快、需急症手术多、重型者医治和护理任务繁重等特点,并常有身体其他部位复合伤存在,因此颅脑损伤在神经外科学及创伤外科学中均占重要的地位。

二、 颅脑损伤的分类

(一) 根据颅脑解剖结构及损伤所致病理形态改变分类:颅脑可分为颅与脑两部分,颅部包括颅骨及附于颅骨的软组织,脑补则泛指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血管及血液、脑室系统及脑脊液,以及分为颅伤、脑伤、颅脑伤。颅脑伤又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大类,它包括头皮挫伤、撕脱伤、开放性颅骨骨折及开放性脑损伤。闭合性颅伤包括各类头皮血肿及颅骨骨折。区别开放性或闭合性脑损伤的根据在与是否有硬脑膜破裂。根据颅脑伤机制和病理改变,临床上又将脑损伤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两类。如原发性脑干损伤病人,伤后常立即发生昏迷,并呈持续性,无手术指征假若病人伤后清醒一段时间又出现昏迷,可能有手术指征。

(二) 按解剖结构及病理改变为依据分类: 1. 轻型:(指单纯性脑震荡伴有或无颅骨骨折)①昏迷在0~30分钟分钟;②仅有轻度头痛、头晕等自觉症状;③神经系统和脑脊液检查无明显变化。 2. 中型::(指轻度脑挫伤伴有或无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受压征)①昏迷在12小时以内;②有轻度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③提婚、呼吸、脉搏、血压有轻度改变。 3. 重型:(主要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①昏迷在12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清醒后再次出现昏迷;②已有轻度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生命体征明显改变。 4. 特重型:(为重型中更急重者)①脑原发性损伤重伤后处于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或伴有身体;其他脏器伤、休克等;②已有晚期脑疝,包括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近停止。

(三) 国际分类:为了根据病情特点,确定处理原则,进行疗效与预后评价,提出了脑外伤格拉斯昏迷分级法,包括检查睁眼、言语和运动三方面的反应结果,进行计分,以总分表示意识状态的级别,最高分为15分,最低分为3分。总分越低表示意识障碍越重。据此,再加上意识障碍的时间因素,即将病变分为三个类型:①轻型:GCS13~15分,伤后意识障碍在20分钟以内;②中型:GCS9~12分,伤后意识障碍在20分钟至6小时;③重型:GCS3~8分钟,伤后昏迷或再昏迷在6小时以上或在伤后24小时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小时以上者。

三、 颅脑损伤的致伤机制:作用于头部的暴力,由于作用的部位和作用方式不同,脑损伤的种类及分布也不同。造成颅脑损伤的暴力可分为作用于头部的直接暴力和作用于身体其他部位,和传递到头部的简介暴力两种,前者在临床病例中占大多数。

四、 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一) 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由轻至重可分为:①嗜睡:能唤醒,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正确但反应稍显迟钝,停止刺激后入睡;②朦胧:给予较重的疼痛刺激和较强的言语刺激方可唤醒,只能做一些简单模糊的回答,但欠正确、条理;③浅昏迷:意识迟钝,反复痛或言语刺激方可有反应,但不能回答。痛刺激有逃避动作,深浅等各种生理反射存在;④昏迷:意识丧失,,对言语失去反应,对强痛刺激反应迟钝。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亦减退或消失,角膜和吞咽反射尚存在,常有小便失禁。⑤深昏迷:对外界一切刺激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角膜和吞咽反射消失,尿潴留。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货消失,四肢肌张力可消失或季度增强。

(二) 头痛、呕吐:头皮挫裂伤及颅骨骨折可有伤处局部疼痛。但头部呈持续性胀痛多为颅内压增高所致,可见于颅内血肿、脑挫裂伤伴继发性脑水肿,多伴有喷射性呕吐。另头痛可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管病变。

(三) 生命体征的改变: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可反映颅脑损伤的程度,生命体征正常或轻微变化多表示伤情平稳、伤情较轻;生命体征较大波动多提示病情危重,急需处理。但长期昏迷的病人,生命体征可保持平稳。生命体征的变化尚有助于鉴别颅脑损伤的类型。Cushing反应(呼吸深慢、脉压增大、心率减慢,血压升高)为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最多见于颅内血肿的形成;如脉搏和呼吸不减慢,反而有加快,宜多考虑脑挫裂伤。呼吸节律的紊乱可以提示脑疝,特别是枕骨大孔疝可早期出现,甚至出现呼吸骤停。伤后高热的出现多代表脑干、下丘脑受损,另可见于颅内感染、其他系统感染。若病人神志淡漠,无明显的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而血压低、心率快、呼吸困难时,应特别注意全身检查,及时发现合并伤。

(四) 眼部征象:颅脑损伤病人多有昏迷,或查体欠配合,因此应特别注意观察瞳孔及眼球的运动、眼底改变,从而较客观地了解病情。瞳孔:瞳孔直径正常人3~4mm,小儿略大,双侧等大等圆。若伤后双侧瞳孔立即散大,光反应消失,或伴有眼外斜视,多为动眼神经直接受损而致,即为外伤性散瞳;伤后两侧瞳孔不等大,光反应存在,瞳孔小側脸裂变窄,眼球内陷,同时面部潮红、少汗,为Horner征,系颈交感神经节或其传导通路受损所致;若双侧瞳孔时大时小,光反应消失,眼球偏侧凝视且昏迷程度深、高热时,多代表中脑受损;若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光反应消失,表示脑桥受损;若一侧瞳孔先缩小,继而散大,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应考虑小脑幕切迹疝;双侧瞳孔散大、固定,病人处于濒危或死亡。眼球运动:正常情况下两眼球位置对称,各方向运动灵活、不受限。额中回后部(眼球同向运动中枢)受激惹,两眼向对侧凝视,遭破坏则向同侧凝视,脑桥的斜视运动中枢受激惹,两眼向同侧凝视,破坏则向对侧凝视;眼球震颤可见于小脑及前庭系统的损伤;眼球分离多示脑干损伤;外展动眼神经核团及神经受损,可出现眼球相应方向运动受限,双侧外展肌麻痹多见于颅内压增高病人。眼底改变: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多有眼底改变,偶可见眼底视乳头水肿及火焰状出血,可见于严重额颞部脑挫裂伤、颅前窝骨折及颅内血肿形成、出血等。有颅内压增高时,病人可伴有视乳头水肿或神经萎缩。

(五) 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及体征:

1.额叶伤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言语及精神活动方面的障碍。中央沟前运动区受累可出现对侧面、肢体中枢性瘫痪;额中回后部受刺激则出现双眼对侧斜视,受损出现同侧斜视及书写不能;额下回后部受损可出现运动性失语。另可有额叶性共济运动失调,智力低下,计算力,记忆力差,情感、个性改变。

2.颞中伤综合征

颞上回后部受损出现感觉性失语,颞中回、下回受损可出现命名性失语。病人尚可出现颞叶癫痫。

3.顶叶伤综合征

中央沟后躯体感觉中枢受损可出现对侧躯体麻木、感觉减退。缘上回、角回区域受累可出现运用不能、认识不能、失读等表现。

4.枕叶伤综合征

一侧视觉中枢受损可出现对侧同向偏盲,两侧受损可出现全皮质盲。有时引起以视幻觉为先兆的癫痫发作。

5.内囊与基底节损伤

内囊损伤可出现对侧的三偏综合征,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与偏盲。基底节损伤时,对侧肢体尚出现椎体外系运动障碍、震颤、肌张力失调。 6.下丘脑损伤

可出现内分泌、代谢、体温调节、摄食、内脏活动等功能障碍,出现昏迷、尿崩、高糖、水盐代谢紊乱、高热、肥胖或消瘦、应激性溃疡等表现,另可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

7.脑干损伤

可有昏迷,去大脑强直,瞳孔、眼球运动的改变,另有明显的生命体征变化,交叉性瘫痪等。

8.小脑损伤

主要表现同侧共济失调、肌张力下降、眼球震颤。 9.脑神经损伤

损伤后出现脑神经麻痹症状

重度颅脑外伤的判断依据:1伤后昏迷12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2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有明显的变化,主要包括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及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原则与措施

原则:重型者抢救脑疝,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以收入重症监护病房为好,并注意昏迷病人的治疗与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残死率较高,死亡率在17.6﹪—41.7﹪之间,是救治的重点。颅脑损伤的治疗可认为的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期(伤后一周内),过渡期(伤后一至三周),康复期(三周至半年)。 治疗措施:

一、颅脑损伤的急救

二、神经外科专科处理措施

1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可分为临床监护,大型设备监护,床旁仪器监护三部分。临床监护是指医护人员对病情的观察记录及必要的生化检测,大型设备监护主要是指CT的监测,CT可以明确显示颅内病变的性质、范围、脑受压程度,CT复查可动态了解脑损伤的演变过程,从而指导治疗。MRI检查对亚急性慢性硬膜外血肿、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较CT更有价值。床旁监护包括心电监护、颅内压监护、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护、经颅多普勒超声等。颅内压监护可以反映颅压动态变化,从而指导奖颅内压措施,有助于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而及早手术。 2 颅脑损伤的对症治疗:

(1)高热:常见的原因是脑干或下丘脑损伤,可采用物理降温,当无效或引起寒战时,采用冬眠疗法或亚低温治疗,氯丙嗪及异丙嗪25mg或50mg肌注或静脉慢注,根据病人有无寒战及其耐受性,每4-6小时,重复用药,一般维持3—5天。有呼吸泌尿系感染引起的高热,还需应用有效抗生素。

(2)躁动:在排除尿潴留、体位不适、疼痛、环境不适、刺激等原因外,更应注意观察病人体征变化,及时复查CT,明确有无继发性颅内脑损伤或原有损伤加重,然后才考虑给镇静剂。

(3)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酌情可给予去痛药物。伤后2—3天病情稳定时,可行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每日或隔日一次,直到脑脊液变清亮为止,但在高颅内压时禁行腰椎穿刺。

(4)消化道出血:继发与颅脑损伤的应激性溃疡,多有脑干或下丘脑损伤,另可见大剂量激素使用时,除停用激素外,可使用胃液的分泌抑制剂如洛赛克。

(5)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血性泡沫痰,双肺布满水泡音,治疗为迅速给予强心利尿药,如速尿、西地兰、地塞米松等静脉注射。病人取头胸稍高位,双腿下垂,行气管切开艺保证呼吸道畅通,吸入经水封瓶内盛95%的乙醇的氧气,必要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

(6)尿崩:尿量大于4000ml|/d,尿比重小于1.005为尿崩,多见于下丘脑受损。早期口服双氢克尿噻有一定疗效。可给予垂体后叶素5—10u,若每小时尿量仍超过200ml,追加用药一次期间可予以滴鼻,长效尿崩停5—10mg肌注可有一定效果,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记录尿量,测定血钾。 (7)外伤性癫痫:早中期癫痫(一个月内)可导致血压颅内压剧烈波动、呼吸异常及脑内各种神经递质的异常释放,加重原有的脑损伤,对早中期有癫痫的病人可使用苯妥英钠每次0.1g,每日三次口服或肌注,用于预防癫痫发作。发作时需将安定10—20mg静推,必要时重复,同时可将安定10—20mg加入静滴液体中,每日用量不超过100mg,已进入恢复期病人,若无癫痫发作,则不必用药。晚期癫痫(一个月后)可按抗癫痫原则用药治疗。

康复治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预防性康复治疗。通过及时的采取措施,包括有效的现场急救,及早手术和合理用药,可减轻脑受压,,改善微循环,从而降低脑缺血、缺氧的时间与过程,最大限度的减轻脑的继发性损害。开放性颅脑损伤早期应用抗生素,可防治感染,加强对昏迷病人的护理,防止呼吸、泌尿系统感染与褥疮的发生。早期的预防措施对避免日后的并发症与后遗症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为今后的康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二阶段主要是针对伤后的各种并发症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治疗措施主要有理疗、高压氧、针灸与中医中药治疗、运动,心理疗法等,另有应用各种促神经细胞功能恢复药物,使病人从身体、心理、社会上成为一个健康的机体。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与观察

常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是反应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如出现血压下降 ,呼吸深慢,脉搏缓慢,多是脑疝的早期表现。意识状态:意识的改变与脑损伤的轻重密切相关,是观察脑外伤的注意表现之一,在护理上通过格拉斯评分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瞳孔变化:检查瞳孔的变化,可观察到是否有脑疝的形成,如瞳孔进行性散大,光反射消失,并伴有严重意识障碍和生命体征变化,常是颅内血肿和脑水肿引起脑疝的表现。 呼吸道的护理:1 体位对颅脑损伤或手术的患者给予床头抬高15—30度头偏向一侧,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逐渐肺部通气量,并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呼吸道。2

吸痰,因脑损伤而出现昏迷的病人,,由于舌肌松弛、舌根后坠,咳嗽反射消失,下气道分泌物积滞,极易出现窒息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因此在护理上应尤为注意 ,除应及时吸痰,还应在病情稳定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翻身叩背,以利于痰液排除,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尿路感染的预防:对于昏迷时间长、留置导尿的病人,要经常冲洗膀胱和清洗会阴部,防止逆行感染。

褥疮的护理:要定时为病人翻身,在尾骶部和其他骨突处部位垫气圈和泡沫垫,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对于尿失禁或出汗多的患者要经常更换床单、衣服,保持平整和干燥。 消化道的护理:昏迷三天以上的患者应给予鼻饲。由于病人长期不能进食、消化和吸收功能大大增加。所以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质食物,食物应每4小时由胃管注入,注入食物的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可引起食道和胃黏膜烫伤,过低则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

口腔及眼的护理:对长期昏迷、鼻饲的患者,每天用2—3%硼酸做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保持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眼睑不能闭合者角膜可因干燥而易发溃疡,同时伴有结膜炎,应涂红霉素软膏或盖凡士林纱布以保护角膜。

高热护理:由于脑外伤累及到体温调节中枢发生中枢性高热,加重脑水肿,还可加速脑脊液的分泌,使颅内压增高,体温如果高于40度,会使体内各种酶类的活性下降,造成脑代谢降低水甚至停止,降温可使脑细胞耗氧量减少,降低机体代谢,有利于脑细胞的恢复,主要靠冬眠药物加物理降温,同时给予皮质激素治疗,而感染所致的发热,一般来的较迟,主要靠抗生素治疗,辅以物理降温。

输液治疗:在脑损伤急性期,生命体征不平稳,需要输液治疗,通过输液,进行抗炎、止血、脱水的治疗。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否则易引起肺水肿、脑水肿。高渗脱水剂要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ml,要求半小时内输入,否则就失去脱水意义,治疗中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神经功能恢复的护理:昏迷或长期卧床患者,由于活动少,容易发生肌腱、韧带和肌肉萎缩,关节日久不动也会强直而失去正常功能,所以护理患者时应注意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给病人按摩、帮助病人做肢体的被动运动,保持肢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防止关节挛缩,帮助恢复功能,也可预防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

第四篇:运动损伤论文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在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中,大学生运动损伤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体育教学和锻 炼的效果,而且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威胁。随着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提高大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减少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对培养大学生科学健身意识,全面增进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部位、种类、项目特点以及损伤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提出预防大学生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为大学生进行科学健身,更好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提供指

在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影响正常的教学和锻炼效果,同时给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造成不必要的创伤。通过对运动损伤特点的分析,使学生掌握较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正确锻炼身体的方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帮助大学生消除运动损伤带来的心理恐惧,掌握合理的运动负荷, 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是体育运动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现状分析

1.1 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时间特点 1.2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部位特点 1.3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种类特点 1.4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项目特点 1.5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2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了解大学生运动损伤的时间、部位、种类、项目特点以及损伤原因,其目的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更好地预防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 2.1 重视大学生的运动安全卫生教育

在体育运动锻炼中,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体育卫生知识,不懂得基本的运动锻炼原则,如 不遵守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对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等等,造成运动安全意识淡薄,从而引发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为减少和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运动安全卫生教育,加强科学健身与预防运动损伤措施的教育,提高大学生运动安全意识。 2.2 根据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进行预防

根据运动损伤发生的时间特点,加强对课外体序。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自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时间,运动时间长,运动量大,运动损伤发生的最多,因此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运动场地设施的合理规划,确保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安全有序,是预防大学生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

2.3 提高体育教师的运动安全责任意识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和运动锻炼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中具有非常重 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运动安全责任意识。 2.4 加强场地管理、重视器材维修

运动场地和器材是体育教学与课外锻炼的基本设施。 2.5 加强医务监督和自我监督 加强医务监督和自我监督。医务监督主要是使学生在符合卫生要求的条件下有效地进行体育 实践活动,不致发生运动损伤。

三、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把学生的自身能力水平等主观因素列为主要原因,把自身技术水平差,列为多数创伤发生的原因之一。

1.准备活动不充分。 2.技术动作差。

3.场地、设施不完备。 4.生理、心理影响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主要在四肢上,损伤类型主要是关节韧带扭伤、皮肤擦伤和肌肉拉伤,92%左右属伤情较轻,伤后采取及时、果断的急救处理措施,很快就能康复。

2·损伤时间多为课外活动,损伤项目是田经、篮球、排球足球、滑冰。其原因是:思想重视不够,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出现偏差,不能科学合理地分配运动负荷、运动时的条件、设备比较差等多种因素。

3·在大学生中,要大力提倡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知识,技能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预防常识和急救方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有效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4·在体育教学中,要遵循运动的特点及运动规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大学生的自身能力,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强度、练习次数和技术难度,特别要强调课外体育活动的知道和监督,以确保群体活动的广泛开展,达到真正身心健康的目的。 3结果与分析

3.1运动损伤发生的现状

3.1.1运动损伤发生的基本情况情况 3.1.3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 3.2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3.2.1心理原因 3.2.2非心理原因

3.3运动损伤防护知识与意识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学生对运动部位解剖学知识的了解程度

3.3.2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中运动损伤知识讲解的评价 3.3.3学生运动损伤自我防护意识调查

4结论与建议

4.1刚进校的大一学生由于缺乏运动损伤的防护意识,损伤发生率较高,体育教师应该更加详细系统的讲授运动损伤知识,使他们尽快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预防损伤的方法和手段,避免盲目的运动造成的不良后果. 4.2体育生应加强运动损伤自我防护知识的学习,及时的向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学习,纠正不规范的技术动作,上课前和课外活动前都应该重视和加强准备活动,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4.3思想麻痹是导致运动损伤的最主要的心理因素,同学们应该积极的提高保护自身的思想觉悟.同时给自己一个适合的定位,不盲目的追求高标准,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有过运动损伤史的同学应该加强运动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积极的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4.4同学们应该加强改正认知和行动上的偏差,更多的将运动损伤知识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5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运动损伤防护知识的传授力度,加大监督力度,有效减少损伤的发生. 体育专业学生严重运动损伤的现状与分析 张文普

摘要:本文对近两年来体育教育过程中19名严重损伤者受伤的时段特征、项目特征、部位 特征、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了严重运动损伤发生的一般规律,对正确开展损

伤的预防工作、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体育专业生;运动损伤;特征 1问题的提出

教学活动中的严重运动损伤不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更主要的是还严重干扰和制约了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导致培养的人才规格和质量大大降低。因此,积极开展严重运动损伤的研究,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训练的质量,强化管理机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院体育专业学生严重运动损伤情况的分析与研究,初步揭示了严重运动损伤的一般规律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为早期的预防工作及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我们选择了本院体育系近两年 来发生严重运动损伤的1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问座谈法; 数理统计法;归纳推理法。 3结果与分析

3.1严重损伤发生的时段特征 3.2严重损伤发生的项目特征 3.3严重损伤发生的部位特征 3.4严重损伤产生的原因 4问题与讨论

4.1体育专业学生素质亟待提高 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学生在近两年里发生的严重运动损伤较多,这种状况的形成,我们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与近两年体育专业学生基础薄弱、不适应现行体育专业教学要求有着直接关系。突出表现在:一是学生的体育专业意识缺乏。诸如,自觉训练意识、吃苦意识、教学常规意识等等都显得如此匮乏;二是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基本技能较差。确切地说,不少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未经过一般的、较为系统的业余训练和专业熏陶。在这种情况下,要达到或完成体育专业教学所要求的各项技术、技能标准,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无疑就大大增加了各种运动损伤发生的可能性。 4.2严重损伤与运动项目的特点有关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在各个项目中,球类项目损伤相对集中,其次是体操项目。球类项目,尤其是篮球、足球项目的共同特点是,运动强度大、对抗生强,许多动作是在快速起动、急停急转、跳起落地、两人或多人对抗等多元技术组合的情况下完成的。因此,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对抗技巧与能力、较完备的自我保护经验,还要有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敢于拼搏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否则,就容易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损伤。体操项目严重损伤比例之所以较大,这是因为,体操技术动作复杂,技巧性强,对肌肉力量、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有特殊的要求。如果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技术动作不正确,则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4.3严重损伤的原因分析

自我保护是人们在受到外来侵害或身体处于非正常状态下,为了不使身体受到伤害而采取的一种应激反应。它由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两方面构成。本文所谓自我保护意识是指,

人们对预防运动损伤所采取的一种心理和物质方面的准备。包括:着装要便于运动,重视准备活动的作用,要有良好的学习(或比赛)心理状态等。自我保护能力包括:已有的自我保护经验,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方法,具有良好的应激反应能力等。此次调查中,因自我保护意识差造成损伤的有2人次,自我保护能力差的有4人次,他们大都存在不做准备活动和做练习时有犹豫不决、紧张、急躁等不良心理状态和表现。另外,因技术错误而导致严重运动损伤的有5人次之多。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技术课教学时数的一再缩减有关。众所周知,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规律性,技能掌握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其根本的保证。如果教学中缺乏与之相应的时间为基础,学生非但不能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反而易引发各种不同的运动损伤。 4.4严重损伤的时段特征

从时段特征我们可以发现,课外活动、上课两个时段所占损伤比例最高。课外活动是体育教育的一个主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时段。但通常却是在没有严密的组织,教师不直接参与管理、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往往不做准备活动就开始进行各种练习,运动量和强度也控制不准确,结果容易出现伤害事故。上课时段则属教师的可控阶段,是学生学习各种技术动作、提高专业能力的主要时间。可是,由于教学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给学生正确掌握技术动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加之近些年来学生体育专业基础较差,这就大大增加了损伤的可能性。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可知,体育专业学生严重运动损伤具有以下特征:课外活动是严重运动损伤的多发期,其次是上课时段;篮球项目的损伤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体操、足球项目;踝关节为损伤多发部位;导致严重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为:自我保护能力差、技术错误、准备活动不充 分等。 5.2建议

基于目前体育专业学生,尤其是新生和5年制学生普遍存在专业基础差的状况,建议对现行教学计划、考试标准进行重新修订和完善。另外,应尽快开设运动训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素质训练内容最好在新生入学后的第1学期开设,以便使其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各项技术课教学中,应增加以加强学生易损伤部位的肌肉和韧带柔韧性练习为主的素质练习内容,同时,注重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且结合各项目的特点,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方法,提高预防运动损伤的能力。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管理力度,提高教师的管理职能,使其纳入有序的体育活动之列,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更具科学性、减少盲目性。

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多与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动作、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运动损伤作为运动医学临床工作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为运动医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已成为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展示了广泛的研究前景。这里,仅就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诊断研究及康复治疗研究等几个方面,综述运动损伤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进展。 1 运动损伤流行病学研究

1·1 不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特点 1·2 不同项目流行病学调查特点 2 运动损伤临床诊断研究

运动损伤的诊断是预防、治疗和伤后安排康复锻炼的重要依据。对保障运动员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个世纪以来,我国运动创伤领域的临床诊断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2·1 观察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运动损伤诊断主要靠观察伤员的全身状况。从伤员的行动、表情、步态、脱衣、坐卧过程中,初步估计伤病部位、主要体症和功能状况,然后观察伤部情况。

2·2 物理检查与诊断

主要通过触诊、扣诊、听诊、测量、特殊测验、神经系统检查、血管检查等手段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如心动图、心电图。 2·3 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3 运动损伤康复治疗研究 3·1 运动损伤治疗研究

运动损伤治疗过去一般采用中草药、针灸、拔罐、按摩、局部药物注射、物理疗法等。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基因重组与克隆等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及人工生物材料技术对运动创伤的治疗研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基因治疗。是指改变人体活细胞遗传物质一种医学治疗方法,理想的基因转移载体是基因治疗有效实施的关键,也是当前限制基因治疗的主要技术障碍。对创伤性骨关节病的基因治疗,目前国内外均处于实验阶段,离临床应用还有相当距离。但会为肌肉、关节软骨及脊柱损伤提供一条新的治疗途径,为运动损伤治疗带来根本性的革命。 2)人工生物材料的应用对关节外科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内应用硅橡胶修补局灶性关节软骨损伤或短缺,已有近20年的历史,一部分病人取得了较理想的治疗效等: 3)国外采用理疗加HBO(高压氧)治疗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所致的损伤[8]。HBO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疗效与受伤时间长短有明显关系。受伤时间越短,HBO疗效越明显。迄今为止,许多专业运动队都在使用HBO作为竞技性运动引起损伤的辅助治疗,并在临床中将它作为治疗的一种手段,来加速恢复到损伤前的活动水平以及改善损伤的短期和长期的预后。而国内用HBO作为训练及恢复手段仍不是很多,其原因在于有关HBO的理论知识还不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和普遍接受。

3·2 运动损伤康复研究

近年来,康复医学的发展对运动创伤的治疗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与完善。目前,对康复措施的认识,已经从一般性康复程度发展到个体化指导。此外,在康复过程中还包含了其他内容,如心理康复日益被重视等,这些都使得现代康复变得越来越重要,效果也越来越好。现代康复的理念及其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手段,已经成为运动创伤临床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尽管一些学者对线粒体能量代谢(Argov,et al)、呼吸(Nishiki, et al)膜磷脂成分和扩散能力(Hafer, et al)氧化应激损伤和基因表达研究较多[13-15],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但运动状态下对这些方面的研究相对还较少。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在基因水平上研究非稳态条件(运动状态)下骨骼肌的利用和适应性心肌肥大的机理及运动性疾病的发生机制等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有助于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进一步理解运动状态下亚细胞器的生物合成,如核和线粒体基因的表达;胞浆和线粒体中蛋白的合成;蛋白进入线粒体;磷脂的合成;细胞器成分组装及DNA损伤和修复等诸多问题。未来这个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可改变我 们现在对骨骼肌肌病,线粒体损伤和心肌衰老及肥大发生等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当然,随着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运动疾病发病机理的阐明,利用基因治疗将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它将为受运动疾病困扰的运动员带来福音。

第五篇:颅脑损伤护理查房

时间:2017年02月09日

地点:神外医生办公室 主持人:刘成银

汇报人:冉秀云 患者姓名:贾美

性别: 女

年龄:26岁 床号:23床

住院号:1082874 诊断:

一、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中型):脑挫裂伤

二、颜面部皮肤软组织挫伤;

主诉:患者因“被人打伤致头痛、头晕伴恶心2+天”于2016 年12月11日12时05分时分急诊入院”

现病史:起病急,患者2+天被人打伤,伤及头部,具体受伤机制不详,否认昏迷史,当即感头痛、头晕伴恶心,无其他不适,当时急诊送入我院,急诊头颅CT提示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当时给予急诊留观,具体治疗及诊断不详,3+天自觉病情无明显好转,昨日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今日复查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我科会诊后建议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急诊遂以“脑挫裂伤”收入我科。

既往史:既往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T 37℃ P 89次/分 R 16次/分 Bp 120/80mmHg,急诊平车入院,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下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无腹肌紧张,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无障碍。专科情况:神志清楚,查体合作,问答切题,GCS评分15分:睁眼4分、语言5分、运动6分,颜面部散在皮肤软组织挫伤,创面已结痂,双眼无青紫肿胀,乳突无瘀斑,双侧瞳孔正圆等大,左:右=3:3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不高. 专科情况:患者神志清楚,查体合作,问答切题,GCS评分15分:睁眼4分、语言5分、运动6分,双侧瞳孔正圆等大,左:右=3:3mm,对光反射灵敏. 辅助检查:头颅CT(2016年12月08日)示:未见明显异常,胸部正侧位片及腹部CT提示未见明显异常;复查头颅CT(2016年12月10日)提示: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

阶段评价:12月13日查房患者诉有头痛.腹痛;神志同前,给予复查头颅CT及邀请胃肠外科会诊后行腹部CT无特殊,复查头颅CT回示:1.头颅CT平扫颅内未见明显异常。2.双侧筛窦炎。患者予2017年1月5日自请出院. 主要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一 头痛

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1、卧床休息,头部制动并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于脑静脉回流。

2、遵医嘱使用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缓解头痛。

3、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变化.

二、营养失调 与患者呕吐有关 早期给予静脉补液,待肠蠕动恢复后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轻机体的耗损.

三、恐惧/焦虑

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1. 帮助病人查找引起焦虑的原因,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向病人讲明疾病及护理方面的知识,临床表现,治疗措施,消除病人的顾虑,保持良好的情绪

3. 进一步与病人在心理上沟通,取得病人信任

4. 保持病房安静,整洁,避免不良刺激,减少病人的精神干扰。

四、潜在并发症

外伤性癫痫

予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预防癫痫,告知患者不能单独外出登高及游泳等,以防意外. 出院指导:

• 饮食以清淡为主(多以菜粥,面条汤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多吃蔬菜和水果,忌(烟、酒.煎炸.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态平衡,应鼓励其尽早自理生活,对于恢复过程中出现的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给予适当宽慰;避免不良情绪和惊吓刺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避免体力或脑力的过度劳累和突然用力过猛;遵医嘱予口服预防癫痫及血管痉挛药物;不可随意自行减量或擅自停用,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用药;3-6个月后复查头颅CT,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上一篇:完美化解劝酒范文下一篇:网络谣言类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