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阵地建设党建论文

2022-04-18

摘要:要占领网络阵地,使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教育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需要关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空间,高校应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积极探索网络发展的特点,构建以校园网为核心的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拓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网络阵地建设党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网络阵地建设党建论文 篇1: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党建网络阵地研究

[摘           要]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要重视网络阵地的建设,占领网络阵地,提高工作水平,发挥党建工作的作用。从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建设网络阵地的重要性出发,讨论现阶段党建工作的现状和新媒体时代下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建设网络阵地的“三部曲”理论,为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思路。

[关    键   词]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党建工作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手机等移动通讯设的普及,使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络用户的数量达8.29亿,其中通过手机接入网络的用户比例高达98.6%,20~29岁年龄段的网络用户比例为29.9%。由此可见,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范围极大的流行趋势,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受其影响巨大。因此,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必须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才能占领网络阵地,更好地促进党建工作的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阵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建设高职院校网络阵地是新媒体时代下符合政策要求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针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营造清风正气的网络空间,强调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网络阵地这一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中,要求各级党委应当“努力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建设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平台”。

在高职校党建工作中,应当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的指导意见和方针政策,加强新媒体新技術的运用,积极建设网络阵地,利用新媒体技术让网络阵地发挥引导和传播作用。这既是高职院校中党建工作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体责任,也是推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建设高职院校网络阵地是新媒体时代下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经之路

党建工作在高职院校中一直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发展乃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在此之前,一批又一批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利用传统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网络自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党建工作者必须改进和创新网络阵地建设的方法,做到因时而为、顺势而变,主动占领新媒体网络阵地,才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文化传播,使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

二、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及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培养和吸收党内新成员方面,党建工作者需要在团员青年中培养优秀分子,作为党的培养对象。把优秀的青年教职工和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为党的事业培养接班人。(2)在对党员的教育方面,密切关注党员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时时开展党性教育,引领党员群体不断进步。(3)对高职院校内的各个支部进行管理和建设。

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者在长期的党建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为国家和党的各项事业输送了大批思想和技术方面都极为优秀的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党建工作方法逐渐显露出了一些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方式过于单一

在目前的党建工作中,一般会组织和安排专门的时间,以讲座和系统授课的方式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然而,除此之外的其他时间里,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很少有机会进行学习。另外,受限于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即使社会上有更好的学习资源,高职院校内的党员群体也难以接触。党课、讲座等传统的传播教育方式形式过于单一,无法引起青年人的兴趣,也会使部分党员群体参与的积极性降低。这都会让党建工作中的传播和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受众对象较为狭窄

当前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主要针对的受众对象是党员和有意向加入党组织的群体。一般情况下,在新生入学之后会有部分学生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学校会择优推荐部分学生参加党课和讲座进行学习。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但另一方面也排除了部分有更大进步空间的积极分子。这样的方式无异于将学生分为要求进步的学生和普通学生两个群体,党建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只能覆盖到被推优的这一部分学生,而大量的普通学生没有机会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众对象的狭窄,党建工作无法发挥更充分的作用。

3.工作流程较为模糊

党建工作中的各项指导意见和工作流程对党建工作者来说,都是日常工作必须熟悉掌握的。但是对党建工作的受众对象而言,还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性。青年学生很多情况下只是被动接收任务,何时接收党课教育,何时写汇报、写心得,对其中流程和关系都不甚明了,对“三公开”“三公示”“一答辩”的规范也缺乏思考和认识。这无疑会对党建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产生不良影响。

(二)网络阵地建设现状

在新媒体潮流下,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也陆续开始网络阵地的建设,不少高职院校都有相应的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传播的及时性和高度的交互性。接受者和传播者能够实现双向互动,接受者也可以变成传播者,利用新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另外,新媒体的传播方法更为多样,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更容易引起接受者的兴趣。但是由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差距大,在高职院校党建网络阵地建设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网络阵地流于形式

有些高职院校虽然搭建了党建工作的门户网站,但是内容和形式仍然延续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仅将原本发表在传统媒体上的内容原样照搬到新媒体平台上,党建工作徒有新媒体的外表而没有实质性改变,新媒体技术没有充分被运用到网络阵地建设中。

2.对网络阵地缺乏监管,缺少对舆论的引导和把控

新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人都是传播者”,任何观点都有可能在新媒体平台上发酵和传播。一些高职院校在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网络平台之后,缺乏事后的监管。负面的舆论不及时加以控制,反而让谣言先行占领了网络阵地,很可能造成极其危险的后果。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在新媒体时代下需要大力建设网络阵地才能更好地促进党建工作的发展。但是在实践中,还需要更加全面地思考如何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控制新媒体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让党建工作和新媒体得以更好融合。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党建网络阵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要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高职院校网络平台的搭建,必须充分理解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建阵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高网络阵地的建设水平,为党建工作带来更大的发展。

(一)新媒体使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

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各样的思想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使现代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中,各种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这给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加强思想引领、构建价值观念带来了新的挑战。

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容易被社会负面思想所误导。在网络阵地中,这些青年学生从各自不成熟的立场出发,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可能会发表偏激的言论,使网络阵地反而成为负面言论的集散地。在各种思想斗争激烈的网络环境中,如果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者应对不力,很容易造成青年学生的思想混乱。因此,必须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创新党建工作,弘扬正能量,增强网络阵地的积极引导作用。

(二)新媒体对互动的要求提高

新媒体技术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对党建工作形式推陈出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建工作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工作范围需要向网络社会中延伸,工作方式也需要由原先的单向传播发展到传播与接收相结合的新阶段。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领域,忽略网络空间,一味地向党员群体灌输理论,而缺乏倾听和沟通,工作的效果必然会受到严重限制。

新媒体的交互性要求党建工作者更加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交流和反馈工作,让党建活动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扩大党组织活动的辐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网络阵地的针对性、时效性。

(三)新媒体对技术要求更高

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理念一方面能够带来更好的宣传和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对党建工作者的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党建工作者不能故步自封,需要不断学习,在掌握最新技术的前提下,还需要积极思考如何将新技术运用到工作中来,有效提升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党建工作者必须自觉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以新媒体信息化提升高职院校网络阵地科学化建设,整合各类党建资源,改进工作手段,推进工作部门办公自动化,实现党建工作的媒体信息化管理,降低工作成本。

四、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做好网络阵地建设“三部曲”

(一)第一部: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阵地中的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在理论创新方面不断推进,在传播和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念、凝聚和强大民心人心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网络阵地的建设和作用发挥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高职院校建设网络阵地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最为核心的要求。当今世界局势复杂,各种势力企图利用网络营造对己有利声势,网络上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潮都会对青年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建设网络阵地需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作为网络阵地的思想教育基础,切实实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通过新媒体网络向青年学生广泛传播。

(二)第二部:平台搭建,利用新媒体技术建设高效平台

一个高效便利、功能完善的网络平台是党建工作发挥作用的保障,也是建设网络阵地的技术基础。高职院校要重视网络平台的搭建,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党建网络平台。

1.彻底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

党建工作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或者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的方式,解决网络平台搭建中因为技术问题而导致的功能不全、交互性差、用户体验不佳等可能会导致网络平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良好的用户体验是建设网络阵地的技术基础,完善的网络平台能够让党建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也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更加流畅地接收教育,青年学生在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会愿意主动接受正向的引导和观点,形成党建工作的良性循环。

2.运用各种新媒体传播途径,形成网络阵地完整体系

目前新媒体传播途径越来越多样化,除了即时通讯类的QQ、微信等平台之外,还有用于观点展示和交流的微博和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党建工作在建设网络平台时,要将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尽量多地渗透到各个新媒体平台上,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传播途径,并且要学习和掌握不同平台中的话语特点,打造全方位、全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让党建工作真正实现全面覆盖,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党建工作的作用。

3.加强网络阵地的交流,掌握思想动态

党建工作者在建设网络阵地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的优势,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表正面观点,不能堵塞交流的通道。这样一方面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将负面思想及时遏制,让积极正面的言论占领网络阵地,给学生以正向的引导。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交流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让青年学生更乐于接受教育和引导。例如,2012年江苏高效辅导员年度人物——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學校辅导员朱以财,利用自己的微博与学生沟通,发布了2600条微博,获得了两万余条留言,90多万次浏览,让学生在情感的沟通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第三部:内容创新,高质量内容是网络阵地发挥优势的保障

由于新媒体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新媒体时代下对网络阵地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要求与传统媒体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建设网络阵地时不能将传统的党建工作内容照搬到新媒体平台上,而应该提高内容的质量,通过高质量、新形式的传播内容吸引更多的受众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网络阵地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在新媒体形势下,僵化死板的内容根本没有广泛传播的机会,要创造更加贴合实际、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在内容的讲述形式上也要进行精心编撰,用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要转变以往传统的纯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用更生动的实例、更活泼的语言扩大党建工作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五、结语

在高职院校中,党建工作对青年学生特别是青年党员群体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者积极学习,充分思考。在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寻求利用新媒体所具备的优势和资源转变工作模式的方法。另外,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需要全力构建和打造网络平台,让正能量、先进性的思想和观点占领网络阵地,从根本上促进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大荣.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3):28.

[2]王平勋,杨海莹,杨帆.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56.

[3]李景龙.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分析[J].科教文汇,2015(32):35.

[4]叶静伊.新媒体与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J].党政论坛,2017(5):6.

[5]卢允伟,邵梁,程杰.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15-16.

◎编辑 赵瑞峰

作者:胡钟喆

网络阵地建设党建论文 篇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探

摘 要: 要占领网络阵地,使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教育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需要关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空间,高校应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积极探索网络发展的特点,构建以校园网为核心的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拓展。为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还应通过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升网络技术安全水平,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管理措施,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网络环境下,要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还应注重把握教育对象的特点,教育主客体的互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以及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关键词: 高校 网络环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从使用互联网者的学历结构看,网民学历结构呈低端化变动趋势,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23.3%。[1]尽管大学生网民比例有所下降,但是大学生仍然是使用网络最频繁的群体之一。因此,要发挥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有效作用,应关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一、建立以校园网为核心的信息网,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空间,高校应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探索网络发展的特点,构建网络系统,以此为基础,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转变教育观念,强化阵地意识。

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转变过去片面的唯教师为主体和唯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确立教育者主体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观念。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同时,着力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将教师组织教育的主体性与学生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作用。[2]其次应强化阵地意识,主动出击。既要巩固原有的阵地,又要积极、迅速抢占“制高点”,在网上开辟新的阵地,建立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有吸引力的网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阵地。

(二)探索网络特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快捷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同时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使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信息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的虚拟化特点,使其对信息内容缺乏必要的约束力;网上发布的信息常常是鱼龙混杂,给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也给受教育者的识别能力和自我约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网络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技术,其传输快捷、信息海量、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有利于更好地传播知识,拓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更快捷、准确地了解到师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内涵;可以利用其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依靠互联网参与主体的平等性,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三)构建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具有特色的高校校园网,以此为核心,构建各高校校园网和全国高校公共网的互联,实现资源的共享。具体来说,一方面,各高校应在中央领导下,分阶段逐步实施,建立以中央网站为枢纽,以各地高校内部网络为支撑的全国高校公共网络群,无论本校还是其他学校学生都可以入网登录,实现各地高校的大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获取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校内外的交流,分享各校的思想信息和资源。[3]另一方面,高校应将重点放在建立以校园网为核心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发挥校园网作为先进文化载体的辐射、渗透等功能。在校园网上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坚持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教育和宣传,普及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注重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开辟网上选课、成绩查询、信息发布,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介绍、资料阅读、学习信息咨询和交流、就业等信息专栏等,既能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使用学校网络的习惯。从而实现对学生在使用校园网络的过程中的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二、加强网络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所突破,管理应该并进。这种管理应该是网络规范、学校监督、技术保障的结合,其中,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保证。

(一)强化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历来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是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在网络法制教育中,首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尤其是增强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权利、义务观念,使其认识到任何科技成果包括网络技术,都要受到法律法规约束;其次要增强其网络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其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正确运用网络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网络道德建设中,要加强“网德网风”建设,将网络技术发展与人文精神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道德成为网络文明最坚实的依托。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增加“遵守社会公德,创建网络文明”、“依法使用网络,作文明守法网民”等专题内容,促使大学生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4]

(二)提升网络技术安全水平,减少信息传递隐患。

网络上,信息鱼龙混杂,一些不良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政治挑衅信息及不健康信息常常充斥网上。高校应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利用计算机监控、软件隔离等技术手段剔除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限制调阅互联网上的不健康内容。同时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加强监督和检查,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登记入网,或利用网络服务器对来访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进行记录的方式把住网络准入关;定期不定期对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检查,对违规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必要的处罚。采取严密的监控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加强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落实部分网络服务内容的实名注册登记,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5]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网络监管的投入,努力提高网络技术安全水平。

(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发挥网络教育主力军的作用。

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精通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并且掌握网络技术的宣传队伍,是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人才保证。高校应成立一支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专职干部、高校理论课教师、学校主要团学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研究生,以及校园网站长在内的网上辅导员队伍。重视对这支队伍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内的科学知识的培训。可以通过分期分批培训,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对其中的骨干,要通过计算机专业训练,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网络软件的设计、制作、评价等能力,从而能够自如地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6]总而言之,高校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花大力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他们尽快成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家里手,以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

三、适应网络时代发展要求,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有一种时代的紧迫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积极地去研究网络,熟悉网络,掌握网络技术,迎接和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从而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注重把握教育对象的特点,坚持以生为本。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空间,这改变了过去被仅有的、单一的信息牵着鼻子走的局面,学生的受教育主动性、自主性大大提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改造和灌输,而是积极地汲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信息进行创造,努力的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7]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建议和要求,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多用疏导、民主讨论、学生参与的方法,使教育者、被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三方面互相作用形成合力,从而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二)注重教育主客体互动,实现师生良好沟通。

互动性是网络的重要特征和巨大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由学生“看”转变为学生“用”,把党校、团校办到网上,把对学生的释疑解惑和思想及心理咨询办到网上,使网站成为提出要求、反映思想、传递信息、获得反馈的主要渠道。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做到“网上”、“网下”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已大为减少,但在虚拟空间通过网络的主客体的交流却是另外一种“面对面”。[8]在这种网络交流中,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却能更真实地向教育主体表达思想,教育主体也就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对客体进行引导和教育。例如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这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既有“面对面”的交流,又有“键对键”的切磋,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常出现的僵硬说教。教师以平等的身份,用学生熟悉的语言,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和对话,交流思想,了解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呼声,形成师生平等、网上网下互动、可接受性强的新模式,将“网上”和“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注重网络教学新特点,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随着电子、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度发展,大量的现代教学媒体应运而生,有电视录像、投影、多媒体、多功能教学基地等,国内外大量历史图片、录像资料的公开,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利用网络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等优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活泼,将传统的“灌输”方法转变为“吸引”和“参与”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思考、选择,从而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能力,把自己培养成新世纪的优秀人才。[9]高校教师可以用网络教学代替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课程进行网上教育,开辟现代化的“第三课堂”,拓宽思想教育的渠道和功能。开展网上论坛活动,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利用网络超时空特点,创造平等信任的环境进行自由讨论。及时疏导和化解学生的偏激情绪,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注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坚持理论指导实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方式,在实践中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有许多新课题,如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青年一代对网络内容认知的态度和规律,网络思想教育的优势、特点,等等。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指导,从而最终实现通过网络阵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有人预言,在信息网络支撑的21世纪,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要占领和巩固网络阵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扎扎实实地为国家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sina.com.cn,2010,7,15,14:05.

[2]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2-143.

[3]王渊,丁振国.关于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8):57.

[4]周庠聪.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学术论坛,2006,(7):198.

[5]李琳.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70.

[6]张会萍.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J].新闻爱好者,2010,(12):176.

[7]向武.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成长与成才[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91.

[8]李佑成.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37.

[9]蒋宏大.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73.

作者:余芳

网络阵地建设党建论文 篇3:

安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危”与“机”

【摘 要】通过登录安徽各高校校园网站和调查发现,安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着忽视师生关注度和吸引力,缺乏群众基础,教学、文化、服务功能发挥不足,网络浏览量不大等一些困难与威胁。安徽高校重视网络文化建设,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逐步健全,新媒体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这些积累的宝贵经验也蕴含着新的机遇。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新媒体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传播思想、文化、国情、社情和民情,表达观点,宣泄情绪,是校园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安徽正在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意义重大。[1]作为知识份子聚集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高校,忽视网络文化建设,放松网络文化管理就有可能丧失对国家政权、经济命脉、传统文化和社会舆论的主导权,后果不堪设想。2000年,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讲话时就曾强调:“特别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对青年带来的影响,努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打好网上宣传教育的主动仗。”2010年1月23日,他又就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五项要求”,提出:“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一、研究的方法

在开展调查之前,笔者进行以下三项研究假设:1.安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导机构相对完善;2.安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未能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群体成长的主观需要;3.新媒体平台建设成为安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新课题。

笔者通过登录安徽各高校校园网站进行访问调查,并对安徽省10所高校进行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其中选取有效样本为767份,男性398人,女性369人。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安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之“危”

校园网络占领着高校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而安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仍面临一些困难与威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忽视师生关注度和吸引力,缺乏群众基础,教学、文化、服务功能发挥不足,网络浏览量不大,已经成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第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独立性、开放性等鲜明性特点,良莠不齐、繁杂传播的网络信息会给大学生的造成严重冲击,甚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第三,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初步形成,但影响力和实效性有待增强。第四,校园网优秀文化产品缺乏,供给能力不足,缺乏个性化、特色化、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服务,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要求还有距离。第五,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而高校的网络应对与疏导机制尚不够成熟完善,处理不当就容易触发“蝴蝶效应”,使校园突发事件中的矛盾不断蔓延、升级,影响校园和谐稳定。

(二)安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之“机”

安徽高校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也蕴含着新的机遇,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近年来,安徽各高校在信息化投资方面基本保持平稳增加,千兆主干宽带已成为校园网主流,接入校园网的计算机数量已达到相当规模;校园网站建设成绩突出,校园网络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全省教育系统电子政务专网已建成了专用网络应用系统,形成了连通省市县三级和所有高校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第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逐步健全。近年来,从国家有关部门到安徽各高校都在网络规范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04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年全国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会议召开,2007年年初胡锦涛同志发表“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重要讲话。安徽各高校陆续建立健全了网络文化建设组织领导机制、校园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安全保护机制、网络监管机制等工作机制,明确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部门、工作职责和制度,许多学校和二级学院都建立了承担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专兼职人员队伍。比如:安徽理工大学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安徽理工大学校内优秀网站评比办法》、《安徽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微博使用与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

第三,新媒体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新媒体快速兴起,安徽各高校大力开发校园网络文化产品,丰富内容供应,形成了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学术、新闻、服务类校园网站为主体,以BBS、QQ群、博客、微博等网络互动新媒体平台为补充的网络文化阵地。比如:安徽师范大学拥有近10万注册用户的蓝天BBS、总浏览量超过400万人次的“中国辅导员网”以及深受大学生喜爱、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的“丙辉漫谈”栏目。安徽理工大学建成了以新闻网、就业网、网上党校、网上团校、教学资源网为主的一批网络文化传播平台,以促进新生、家长、校友、师生交流沟通的共青团组织微博、QQ群、飞信群为补充的一批新媒体渠道,以及网络精品课程、电子图书资料资源、心理健康咨询、创业教育频道等一批特色鲜明、在师生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色栏目。安徽大学建设的“安青在线”网站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实现了精品校园文化的不断传承、延续和发展,两次被评选为“全国高校百佳网站”。安徽工程大学全校13个学院党委、党总支建成开通“红色博客”,集理论性、教育性、知识性、互动性为一体,根据时代特色和网络语言特点选登优秀博文,为广大党员提供了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平均阅读数在3000次以上,增强了网络党建与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语

事实证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要想将安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好,就必须深入研究其发展规律,掌握其发展趋势,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和学生学习成长的新需求,利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不断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是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的关键所在。[2]今后,安徽高校应认真贯彻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发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徽网络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安徽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江淮论坛,2010(1):182-188.

[2]李卫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新局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8(1):4-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专项课题“安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危’与‘机’”(项目批准号:皖思政会函[2012]2号)和2012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微博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项目编号:SK2012B14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彭晶(1982—),男,安徽亳州人,硕士,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彭晶

上一篇:英语教学优势分析论文下一篇:长江堤防建设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