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

2023-03-05

第一篇: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

论苏州科技学院校园布局规划的缺陷

苏州科技学院江枫校区是苏州科技学院的老校区。老校区总是一个充满文化和历史韵味的地方,这所校园更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颇具风韵。从最初被她掩映在绿树与小桥流水的苏式古典风格所感动到如今在其中生活了近三年,在对她有着越来越深的感情的同时,我也发现了越来越多其布局规划上的缺陷。

从平面布局不难看出校园是以一条穿越校园的河流分割成两部分的,又由一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贯穿校园,连接南北门。北半部分的功能主要是教学,南半部分主要是生活。南半靠近分界线上是食堂和小卖部,北部沿主干道有校医院,大礼堂等。其中有些部分的功能布置给同学带来或多或少的不便。

第一个就是伫立在宿舍区内的第四教学楼。这是一座年代久远的老教学楼,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孤零零地布置在宿舍楼之间。一小部分建筑专业的同学被分配在这座教学楼中,与其他同专业的同学分离开来,不能很好地互相交流学习;而且因为在住宿区内,周围紧挨着嘈杂的宿舍楼,学习气氛很难形成。再来就是第四教学楼和位于教学区的第一和第二教学楼经常被用作某些对外的考试的考场,四教的位置就导致从南门到北门整条主干道上都充满了来往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在住宿区内,对同学的起居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第二个就是澡堂和校医院的布置。老校区宿舍内没有独立卫浴,全校只有一个公共的澡堂。现在澡堂的位置是在校园的最西面角落,虽然位于水系分割的生活区内,但是与宿舍区之间还相隔了体育活动区和食堂,从宿舍步行去澡堂还是需要一段时间。这种与起居生活密切相关的功能,理应与宿舍区布置在一起才能最大程度方便学生的生活。而校医院也与宿舍区相距较远,且深藏绿树掩映之中,实在是与学生的生活有种隔离的感觉。第三个则是土木与电子学院的教学楼的位置。这两个学院的教学楼位于校园的西北角,和一教二教形成的教学楼集中区之间相隔了一大片草地,若从宿舍步行去上课学习,距离比较远,但若骑自行车去上课似乎又比较浪费,因为整个校园是属于步行尺度的。

我们的校园虽然小,却给人如苏州园林般精致的感受,多归功于学校见缝插针的绿地景观。但这不代表绿地被利用得很好。在校园的许多地方,绿地的利用都有待改善。

首先比如分割南北的河上望狮桥边的一片湿地。望狮桥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必经的节点,而桥边的这块湿地却是很原始的状态,杂草丛生,枯树纵横。如果做成整洁宜人的景观或者小游园,那会给学生的生活带来美好的改善。再比如第一教学楼与第二教学楼之间连廊边的绿地,东侧的绿地目前是一片树木密集堵塞感的绿地,虽然有台阶和步行道,但是因为绿地没有很好的规划,却没有人去。还有一个利用率较低的景观空间就是校图书馆前小河边的一块硬地广场。这个广场既不是一教与二教入口的节点,也不是图书馆的前庭,如此大一片广场却很少有人停留,实在是对土地的浪费。

校园布局规划的任何不合理之处都会影响着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所以在做校园规划的时候应该再三斟酌。当然,不论她有再多缺陷,我对母校的热爱也不会改变。

第二篇:台州市产业布局规划(2006年-2020年)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产业布局规划(2006年-2020年)的通知

(台政发〔2007〕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台州市产业布局规划(2006年-2020年)》已经2006年市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台州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一月十八日

台州市产业布局规划(2006年-2020年)

加强对产业布局的规划引导,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举措,也是台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创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客观需要,对于我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温台沿海产业带的战略部署,配合《浙江省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提出台州市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与战略定位;确定产业发展布局导向,指导园区和开发区的整合提升;协调产业与城市、生态的空间关系。

本规划范围为台州全境。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规划内容以中期为主。

一、发展背景

新世纪的头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正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产业转移持续推进,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速。我国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的编制实施和浙江三大产业带的规划建设,将有力推动相关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分工协作的进一步深化。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台州提升区域竞争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人民依靠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冲破了区域、资源和环境的局限,创造了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和令人瞩目的“台州现象”。从1978年到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实现了年均15%(按可比价格计算)的高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之一;人均GDP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6 %,跃升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01倍。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从1978年的46.79:29.91:23.30调整为2005年的8.20:52.58:39.22,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在极其薄弱的基础上,建成了初具规模的中心城市和基础设施体系,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树立了“台州制造”的良好形象。民营企业、民营机制向更广范围、更宽领域延伸,城乡面貌和区位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为台州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受发展阶段、改革进程和局部资源环境条件的制约,台州的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水、土地、矿产、能源等资源日显紧缺,环境约束加重;科技基础薄弱,人口文化素质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发达的南部地区与相对落后的北部地区差距十分明显,并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中心城市功能不强,辐射带动力有限,城市化滞后影响了工业化、国际化进程,也制约了发展布局的优化和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推进台州一体化和促进产业、城市、生态协调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区位条件改善等优势,强化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基础设施和软实力的支撑作用,着力推进产业和城镇集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台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

--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和先进管理方式,主动参与长江三角洲和国际制造业分工协作,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视基础产业的支撑作用,积极培育临港产业,发展大石化产业、原材料工业。强化工业经济带动作用,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建设,协同推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科学规划建设中心城市,加快开发滨海工业新城,着力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港口群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促进台州区域的协调发展和联动发展,推进全市经济重心进一步向沿海产业带转移。

--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发挥民营经济先发优势,加快推进企业科技、管理、制度、文化创新,构建科技、人才、资金等三大服务体系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要素配置市场化等各项改革,全面提高民营经济的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水平,在更高层次上保持民营经济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

(二)主要目标

2010年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6:52:42,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多数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形成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绿色农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生态优良,产业集群、港口群、城市群有机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台州滨海工业区块初具规模,县(市、区)级以上工业集聚区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5%以上。工业区经济密度达到25亿元/平方公里以上,其中重点区的经济密度达到3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62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超过1120亿元,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50%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12%以上。五大支柱行业竞争力持续提升,优势产业形成国际性核心竞争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新型材料、临港型工业等成为新的增长点。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焕发新的发展活力。

--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技术创新功能、要素集聚功能、人口吸纳功能、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临海、温岭、玉环三县(市)初步建设成为现代化中等城市,天台、仙居、三门县城建成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县域中心城市。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信息畅通、交通发达、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

--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适度超前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循环经济快速发展,节约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形成与产业发展相互协调的要素支撑体系。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科教为基础、文化为支撑、人才为关键、制度为保证的软实力体系。

2020年发展目标:

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50:47,成为集群优势显著、区域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科教支撑有力、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内重要的先进产业集聚区。城乡一体化高度发展,形成与自然和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群网络。

(三)布局原则

--突出整体性。从推进市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入手,尊重地理单元的完整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似性,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加快形成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

--增强导向性。加强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增强规划引导的刚性,促进布局调整的高效有序,整合提升各类园区、开发区。坚持效率优先,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统筹要素资源配置。

--注重协调性。加强产业与城市的联动发展,着力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加强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推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构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集约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空间整合和结构优化,不断提高基础要素利用水平。加强各类功能区的相互配套衔接,进一步降低资源消耗水平。适应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布局

我市在依山面海的区域环境里,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经过长期磨合,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逐步东移,在空间上形成了“一带二区三轴”的大格局。这种格局是市场机制驱动下依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进行区位选择的结果。

所谓“一带”,即沿海产业带,“二区”分别为市域内陆生态经济区和海洋经济区,“三轴”是指沿海发展轴、沿江发展轴和沿路发展轴。今后亟需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要素支撑,促进资源集约利用,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大力拓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空间,加速中心城市崛起,加快形成南北联动的发展格局。要积极营造灵江流域地区新的发展优势,加强布局引导,重点依托各主要河谷平原和重点城镇,加快产业与人口集聚,带动山区脱贫致富,促进我市东西部的协调发展。要努力提升沿104国道、甬台温高速、上三高速、台金高速等主要道路发展的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专业化程度,带动我市西北部山区发展。

(一)沿海产业带

范围包括台州市区、温岭市、玉环县、三门县的全部和临海市的东部乡镇。该区域人口密集、交通便利,陆域面积占全市的46%,集聚了全市67.8%的户籍人口、82%的GDP、83%的工业总产值、72%的服务业增加值和78%的财政收入。

沿海中部。以市区为中心,以温黄平原为主体,包括永宁江上游和椒北部分丘陵山区,范围为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温岭市的全部和临海市的杜桥镇、上盘镇、桃渚镇,陆域总面积约2747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约293万人,常住人口近400万,是台州市域的产业集聚中心、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功能上以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为主,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效益农业。

沿海南部。范围为玉环县,陆域面积37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9.5万人,常住人口约50万人,是温台两市联动发展的重点区域。功能上以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为主,需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大麦屿港,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业和临港产业。

沿海北部。范围为三门县,陆域总面积近11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0.57万人,常住人口约为30万,是甬台两市联动发展的前沿区域。以能源产业和临港工业为先导,加大南北协作力度,在加快构筑华东地区重要能源基地的同时,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

(二)内陆生态经济区

范围为三江口以上的灵江流域,包括天台县、仙居县的全部、临海市的中西部地区,陆地面积占全市的54%,户籍人口占全市的32.4%,GDP占18%,财政总收入占22%,大田平原和始丰溪、永安溪河谷平原是该区域人口、城镇和产业布局的主要空间。功能上,山地丘陵以水土涵养为主,一般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三大河谷平原以优化开发为主,禁止三类工业进入,主要发展商贸流通业、低污染高附加价值制造业、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工业发展空间布局主要和重点城镇的发展相互结合,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发展。

临海大田平原。总面积约42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35万人,为市域副中心城市临海所在地,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商贸流通业、旅游业,限制、禁止三类工业进入。

天台始丰溪河谷平原。总面积约46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30万人。主要发展商贸流通业、低污染高附加价值制造业、旅游业,禁止三类工业进入。

仙居永安溪河谷平原。总面积约56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约17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30万人。主要发展旅游业、商贸流通业、低污染高附加值制造业,禁止三类工业进入。

山地丘陵。总面积约378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0万人。为我市主要的生态屏障,以水土涵养为重点,优先发挥生态功能,在优势区位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适度发展休闲旅游业。

(三)海洋经济区

是指以海岸带为依托的台州海域,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内水加领海),近海岛屿陆域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海岛总人口约2万人。三大主要港区和沿海渔港是海陆联系的主要节点。建设海洋特别保护区,加强海洋生态和港口航道等重要资源保护。依托沿海和海岛,积极发展临港基础产业、水产增养殖业和旅游业,在海岛适度发展制造业。

四、工业发展与布局

工业既是我市当前经济的主体,也是我市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建设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打响“台州制造”,是规划期内我市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工业结构升级,重点发展汽摩及配件、缝制设备、医药化工、家用电器、模具塑料等五大主导行业;大力培育船舶及配件、原材料工业、电子信息、电力设备等新兴行业,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行业,不断增强阀门泵类、鞋帽服装、工艺美术、食品饮料等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活力。

优化工业布局是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国家清理整顿规范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要求,台州滨海工业区块(包括椒江区块)、浙江省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台州经济开发区、黄岩经济开发区、路桥工业园区、临海经济开发区、临海东部工业区块、温岭经济开发区、温岭工业园区、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块、玉环经济开发区、玉环滨港工业区块、玉环漩门工业区块、天台工业园区、三门工业园区、三门沿海工业区块等工业集聚区将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要严格遵循国家政策导向,按程序完成全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设定和扩容,进一步明确区位、范围和产业导向,促进工业集聚发展,提高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水平。

(一)主导行业

通过提升拓展现有块状经济,继续壮大汽摩及配件、缝制设备、医药化工、家用电器、模具塑料等五大主导行业发展规模,不断提升竞争能力、增强发展优势。

1、汽摩及配件行业

发挥汽车、摩托车整车制造优势和模具加工、汽摩配件、塑料制品和汽车饰品等产业配套优势,以经济型家用轿车、农用汽车、摩托车为重点,大力开发专用车新车型,扩大汽车、摩托车整车生产规模,提高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的质量档次,着力打造中国经济型汽车和摩托车的生产和研发制造基地。

布局上,汽车整车以吉利汽车工业区、临海经济开发区、黄岩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区块;摩托车整车以温岭工业园区为主。

2、缝制设备行业

继续提高缝制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进一步提升“飞跃”、“宝石”、“中捷”、“通宇”、“杰克”等知名品牌的优势,加快形成我国重要的国际性优势产业集群。工业缝纫机要向特种化、高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平缝、包缝、曲折缝机型的档次,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缝纫机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家用缝纫机要重点开发多功能系列化产品,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特种缝纫机械产品要加强对电脑绣花机、自动裁剪机等的开发研究。

布局上以台州经济开发区、路桥工业园区、玉环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区块。

3、医药化工行业

以精细化、成品化、高新化为导向,通过加强新药研发体系、试验体系、医药教育体系的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成为我国医药化工产业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出口基地。转换化学原料药生产优势,积极开发药品制剂、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等产品,实现从原料药生产向制剂制造转变。积极利用先进发酵技术、合成技术和现代环保技术,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妥善处理,降低物耗、能耗,提升附加价值,及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实现行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延伸产业领域,积极拓展海洋生物药品、基因药物研发制造。加快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区位优势,努力开拓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

布局上以浙江省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为集聚区,依环境容量适度发展医药中间体及相关制剂、药械产品。加快椒江南岸区块产品结构调整。

4、家用电器行业

重点发展炊具、冷柜、冰箱、空调及配件等优势家用电器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适应家电产品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加大高新技术引进与产品创新力度,推进家用电器向数字化、人性化、网络化方向转型,积极开发特色化、多功能、高档次、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家电产品,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家电研发、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布局上以台州经济开发区、玉环经济开发区、温岭经济开发区、台州滨海工业区块等为核心推进集聚发展。

5、模具塑料行业

加快引进国际先进制模设备和技术,推广热流道技术、气体辅助注射等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模具制作的数字化水平,加快工程塑料产品、机电塑料零配件及医用塑料包装等产品、模具的研发,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塑料模具、塑料制品的制造、交易和研发中心。积极开发金属锻造模具,进一步扩大锻造模具的生产比重。

布局上以市区和温岭市的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要集聚地。

(二)新兴行业

1、船舶及配件行业

着力推进船舶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吸砂船、杂货船、集装箱船、危险品船(油轮)为主体的建造基地。推进船舶制造业与相关制造业之间的互动,逐步形成以船舶工业为龙头的新产业链,打造长三角的中小船舶及特种船舶制造基地。加强设计、质监、交易、担保、融资等配套体系建设。积极采用分段制造等先进适用技术,缩短建造周期,提高船坞使用效率。

形成五个主要布局区块。在松门--石塘、金清--滨海和健跳三地设立船舶工业区块,将众多船厂迁入其内,重点发展总装型船厂和船舶配件产业。集聚发展椒江南、北两岸的船厂,形成台州造船技术、船舶设计和生产服务中心。整合灵江沿岸船厂,形成吸砂船生产基地。对不搬迁的建造场址进行标准化改造,建设标准船台。

2、原材料工业

充分利用市区、三门、临海、温岭、玉环等地临港区位条件,发挥电力能源基地优势,积极利用境外资源,筹划发展大石化、特种钢铁、有色金属等附加值高、带动和支撑能力强、环境污染能得到有效控制的临港型原材料工业。按照循环经济要求,集聚发展拆解业,形成以高附加值原料为主导的产业链。积极发展纳米材料、新型建材,大力发展反光膜、新型铝材和可降解塑料等产品。

3、电子信息行业

以市区和临海、温岭城区为重点,加强孵化器建设,注重引进国内外著名IT企业,积极发展以微电子和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电子计算机及外设、移动通信配套设备和软件业等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及其服务业。

4、电力设备行业

以台州滨海工业区块和三门工业园区等为重点,积极发展电机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电工器材制造等行业,扩大变压器、传输电缆、发电机及配件等特色产品的优势,争取成为浙江电力设备生产的核心产业区之一。

(三)传统优势行业

1、阀门泵类行业

阀门行业主要通过加快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档次。泵类行业要进一步扩大各类中低压泵的市场占有率的同时,重点发展工业用特种泵等新型高附加值产品。

2、食品饮料行业

以优势农产品为基础,以桔子、杨梅鲜加工为重点,进一步发展果蔬罐头产业。以海洋水产为基础,积极发展深加工海洋食品。以石梁啤酒为重点,进一步拓展饮料市场。以铁皮石斛和乌药等为重点,拓展保健食品市场。

3、服装鞋帽行业

依托温岭鞋业等优势品种,以温岭工业园区等为核心区块,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档次,积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建设一批国内重要的单品种优势产业基地。

4、工艺美术行业

与山区脱贫致富相结合,鼓励在西北部城镇积极发展工艺品生产。要加快工艺革新和设备更新,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制作水平;积极发展电子玩具等新型智能化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旅游休闲用品。

(四)电力能源行业

充分发挥岸线资源和港口腹地资源优势,紧紧抓住电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以核电、火电和抽水蓄能为重点,大力推进电力能源建设,加快华东地区最大能源基地的建设步伐。抓好天台桐柏抽水蓄能电站、三门核电一期、华能玉环电厂一期等重点工程的建设,积极争取三门核电二期、华能玉环电厂二期提前建设,积极做好三门火电、仙居抽水蓄能电站等电力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立项建设,逐步形成全市1500万千瓦左右的总装机容量。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括苍山、大陈岛、东海塘、蛇蟠岛等地发展风电,在江厦、东矶、三门湾等地发展潮汐电。

五、服务业发展与布局

现代服务业是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必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加强规划协调,出台扶持政策,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其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7+5”战略框架,优先发展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服务的物流、信息、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的商贸、房地产、旅游等消费性服务业。

(一)商贸与城市型服务业

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态,推行代理制、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发展购物中心、大卖场、连锁超市、专卖店、便利店、总代理等为主体的新型商贸业态,加快电子商务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

加强商贸区和商业网点建设,按照布局科学、规模适度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分层次合理发展商贸网络,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能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商贸服务网络。

在市区中心大道、东海大道、学院路和市府大道间划定区块,建立集购物、休闲、餐饮和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心商务区,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业和信息服务业,开发一批中高档写字楼。

以市区和县城为依托,发展县(市、区)级商业中心。椒江、黄岩、路桥要形成业态合理、设施先进、集聚力强的主城区服务业“金三角”。突出路桥商贸中心的地位,依托中国日用品商城等一批市场,发展日用品和生产资料交易,实现产业发展和市场的联动升级。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主要提供专业化、系列化商贸服务。

依托社区和中心集镇,培育50个左右地方性商业中心。在主要社区建成功能齐全、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社区商业服务中心或商贸服务中心。在交通便捷的城郊地区布置一批大卖场。在居民小区结合电子购物和配送服务,积极发展便利店和连锁超市。

(二)现代物流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重点扶持一批综合性物流企业,努力建成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利用交通便捷或制造业集聚的有利区位,特别是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相衔接的港口、铁路场站、机场或高速公路出入口等特殊区位,分层次布局一批重要物流节点。在全市布局7个第一层次物流中心:椒江海门港物流中心(由葭沚、外沙、椒北三个区块组成)、路桥螺洋物流中心、台州市国际物流中心(黄岩)、温岭大溪物流中心、玉环大麦屿港物流中心、台州滨海工业区块物流中心(金清)、临海大田物流中心;配套布局8个第二层次物流中心:椒江大陈岛油气物流中心、温岭松门物流中心、三门健跳港物流中心、仙居白塔物流中心、三门珠岙物流中心、天台新城物流中心、玉环楚门物流中心、仙居下各(或临海白水洋)物流中心。面向最终用户末端运输的配送中心,区位选择以符合城乡建设规划、协调各方关系为首要前提,赋予业主以更多的自主权。

对于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提前划定优先功能区块,分别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需要适时有序建设。

(三)旅游休闲业

发挥山海旅游资源兼备、自然人文景观交融的综合优势,在继续大力发展观光旅游的同时,着力完善旅游设施,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和专项旅游、特种旅游等,把台州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台州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以“新天仙配”黄金游线为起点,大力整合天台、临海和仙居的优势旅游资源,重点抓好天台山景区、临海古城文化旅游区、仙居神仙居景区、仙居皤滩古街等景区建设,着力构筑台州山水文化旅游金三角。

以桃渚、长屿硐天、方山-南嵩岩、大陈岛、一江山岛、大鹿岛、蛇蟠岛、台州湾乐园等重点旅游区和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为基础,大力拓展沿海、海岛和海洋旅游发展空间。

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度假休闲需求为导向,以永安溪、始丰溪沿岸和沿海、海岛地区山水兼备、景观优美、生态优良、交通便捷的合适空间为基础,积极协调城市建设和旅游景区建设的关系,有选择地开发建设若干以度假为重点的休闲旅游基地,逐步营造我市休闲旅游产业优势。

以城市“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优势为依托,与城市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强化城市的旅游和休闲功能。特别是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绿心的生态、景观和空间优势,配合周边城市公园和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不断提升市区在全市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六、农业发展与布局

坚持以生态和耕地等资源的有效保护为基础,以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现代化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城市反哺农村、非农产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开发现代农业的休闲、观光、生态等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温黄平原、椒北平原、大田平原和始丰溪、永安溪河谷平原既是我市农业的主产区,又是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要加强对城市集聚发展的规划引导,实现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有机结合,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和节约利用,尽可能为农业发展留出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好的条件。以平原地区为主体,坚持高标准、扎实推进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261.6万亩以上,粮食生产能力保持166万吨以上,标准化农田保持在145万亩以上,并力争把标准农田建成更多的吨粮田。

充分利用山地广阔、小气候和小环境差异明显的山区特点,在有效保护生态、涵养水土的基础上,探索设立绿色农业开发园区,依托山地蔬菜、杨梅、蜜梨、三黄鸡等优势农产品,开发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完善产前、产中和产后配套服务,积极培育优势品牌,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增加山区农民收入。

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对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笋竹干果和水产、畜禽等农产品,要在集中建设农业生产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地方特色优势产品,在原产地划定优势区域,优先给予严格的特殊保护。

发挥海洋大市优势,优化渔业生产结构,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当压缩近海捕捞强度,严格实行海区伏季休渔制度,加强污染控制,保护渔业生态。积极提升海水养殖业水平,稳妥发展远洋渔业,着力培育休闲渔业。建设好椒江、温岭、玉环坎门、三门健跳等四大渔港经济区,努力发展渔港经济。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保障

完善“三纵三横三连”高速公路体系,通过路网加密和贯通,对外增加快速通道对接,对内建立完善1小时交通圈。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和集疏运网络建设,促进三大主要港区优势互补、联动开发,适时启动头门连岛工程及港区开发,扩大辐射范围、增强服务功能。以甬台温铁路建设为契机,加强铁路与港口、高速公路的衔接,加快形成辐射城乡、贯通全国的综合交通网络。开展市域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工作,在时机成熟时分期启动建设,进一步提高市域一体化程度。

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形成多电源、大电网、自动化、低成本、安全可靠的新型发供电系统。依托西气东输工程、东海油气和进口低温液化气等气源,启动天然气利用工程。积极利用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提高全市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加快“数字城市”建设,大力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积极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打造联接国内外、高效便捷、大容量、多媒体、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平台,进一步提高区域信息化水平。

强化区域抗台、防洪、御潮工程体系建设,使市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以上,县城和主要城镇达到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以上。强化对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防治,构建地质灾害预防体系。

(二)加强环境与资源保障

加大城乡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以化工区整治和清水河道建设为重点,综合整治水环境,有效改善平原河网水环境质量。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控制化肥农药使用,有效整治养殖污染、农村“白色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海域使用管理,严格控制入海和海上污染源,推进碧海建设工程,遏制海洋环境恶化势头。

依据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合理布局城市和产业发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加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合理建造人工景观,积极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促进产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

加快一体化供水网络建设,调整水价形成机制,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统分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创造条件逐步推行分质供水。在玉环和温岭建设若干海水淡化工程,减轻南部地区供水压力。严格控制平原地下水超采,补充涵养地下水源,逐步恢复潜水水位。

着眼于提高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水平,积极调整建设用地结构。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流转机制,通过盘活建设用地存量,增加建设用地的有效供给。正确处理滩涂围垦与生态保护、河流整治、防洪御潮的关系,科学决策推进台州三山涂、椒江十一塘、路桥三山北涂、临海北洋涂和南洋涂、温岭东海塘、玉环漩门三期、三门晏站等围涂工程建设,增加建设用地的增量。

(三)加强科技与人才保障

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学研的相互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引进、消化和吸收,内外联动、多途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构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创办各类专业孵化器,扶持建设若干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面向行业和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研发推广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鼓励骨干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发自主知识产权。

着重抓好企业家、高级专业人才、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建设,构筑与区域产业特点相适应的多层次、多门类、开放型区域人才体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高教园区的创新源、人才库作用,围绕支柱行业和主导产业,面向区域经济,开设一批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健全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形成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建立职工定期轮训制度,健全在职在岗培训体系。优化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完善配套服务,集聚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积极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提高适龄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转化。

(四)加强体制机制保障

按照建设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的目标要求,着力培育市场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水平。引导民营企业建立更加开放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建立新的竞争优势。积极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加强民间商会和行业协会建设。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创造条件建立地方性资本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信用台州”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优化竞争环境。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进产业升级,优化布局。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法规,调整优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结构,立足做大、做专、做强产业集群,进一步整合散小工业集聚区,为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奠定制度基础。

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建立资源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对接与生态环境共保。结合下山移民和异地脱贫工程的实施,使承担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职能的重点区域获得相应补偿。

(五)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

积极把握国际产业加快转移,城市化、工业化互动推进,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和全省温台沿海产业带规划等重要规划编制实施的有利时机,着眼于解决产业布局中存在主要问题,针对制度性根源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有效打破行政区壁垒,有序推进城乡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布局、产业布局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建立市规划协调机构,加强对全市产业布局重大问题和重要决策的统筹协调,理顺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的关系,形成合力支持产业布局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和社会氛围。

加强衔接和督查检查,结合年度工作安排相应制定配套计划,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跟踪了解和评估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如遇宏观环境重大变化等重要原因,按程序由发展和改革部门及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报市政府审议批准。

第三篇:县城三产服务业布局规划设想

一个地区的

一、

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构成比重最能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发展xx和潜力,越是发达地区,三产服务业的比重越高,越是发达国家,越加注重培育三产服务业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我县经济发展xx的不断提高,

一、二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了土地、环保等方面因素的约束,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我们过去一直未能重视的三产服务业却最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无限的发展潜力。因此,如何推进我县的三产服务业发展,已成为实现全县进位争先的关键且最便捷的举措。

一、县城三产服务业现状

xx县城地处县域核心区位,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各项设施配套亦已基本齐全,可目前县城的三产服务业发展xx与其应有的地位却极不相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布局不合理,零乱而分散,形不成规模效应

上轮县城总体规划规定,以朝阳街为核心,沿人民路、解放路、红旗路、双拥路、振阳街等多条道路布置商业服务业,导致县城中心功能过于集中,用地偏紧,沿道路一层皮布置的商业用地单薄,又做不了大商业,商业布局分散而零乱,没有品牌优势,更形不成规模效应。

2、服务xx差,建设档次低,形不成整体效益。

由于一直未能真正重视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全县无论是餐饮、娱乐业,还是商业零售业等整体服务xx都较差,即使某个品牌连锁企业能在短时期内重视自身的硬软件建设,也不能改变县城服务业档次低的现状,高档酒店至今未建,客商不能接待,县城也有很多人也喜欢到周边地区消费,全社会三产服务业GDp比重偏低,整体效益不高。

3、交通压力大,县城形象差,形不成xx特色。

县城不大,但交通却不通敞,特别是朝阳街、振阳街、双拥路等地段交通堵塞现象严重,停车场地严重偏少,没有商业服务业的标志性建筑,没有大型高档购物中心,中心商业区的步行街、太阳城管理不完善,脏乱差现象严重,购物得不到满足、娱乐得不到享受、休闲得不到轻松,县城特色不鲜明,水绿景观不能体现,县城区夜生活单调,外来人对xx县城的整体印象不是太好。

二、县城三产服务业空间布局结构分析和规划设想

1、以商业布局为例分析商业场所的选择。

不同的服务行业,有不同的布局要求,比如商业服务业,对于商家来说,其理想的区位要求有可视性、易接近性和区域的展示性,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于消费者来说,进出便利性、安全性和足够的停车场是其基本的考虑因素,综合上述方面的要求,高人口密度和地区发展规划是商业场所选址的背景条件,应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消费者,来分别考虑不同情况的商业场所选址,比如对于冲动型的购物者,应集中以建大型高档购物中心来满足其需求;对于驾车型的购物者,应在交通便利区域建大型综合型超市来满足其需求;对于外卖上门型购物者可在城市中心区外建特色街区来满足其需求。同样餐饮业、娱乐业、物流业以及各类专业市场,也都有不同的选址需求。

2、新一轮总体规划对县城三产服务业布局的分析。

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综合了上述各类三产服务业的特点,对县城三产服务业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包括:

(1)中心商业区建设。

县城中心商业区是县城的心脏,县城的发展离不开其强力的支撑,更需要其提供永久的活力,作为商业中心区其最佳位置就是在县城的核心区位,与其它功能区不能混杂,交通疏散应快捷、方便,人口密度应最高,停车场地、环境景观等都应高标准考虑。因此,我县的中心商业区应以朝阳街和振阳街为中心,向东至双拥路,向西至晨光路,向南至幸福大道,向北至德发路。首先应考虑朝阳街南北为步行街,双拥路和朝阳街东侧以及振阳街西侧或东侧南北向再各打通一条道路以增加路网密度,同时要综合考虑停车场的布局,要不惜拆迁来建停车场,必要时可建立体停车场,通过上述措施来解决中心商业区的交通难问题。其次要加快中心商业区的旧城改造步伐,将朝阳南街改造建设成大型精品购物中心;将永胜小区地段结合景观建设精品连锁店集聚区和大型超市;将现县政府地块建成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商贸中心,使其成为全县的现代化商业核心区;彻底改造县政府西家属区,包括机关幼儿园、供销社和档案局在内整体搬迁,建设大型停车场和休闲娱乐特色街;加快大自然对面体育新村地块的旧城改造步伐,结合建大型停车场并和其东侧的繁华的休闲、娱乐业呼应,继续做大休闲娱乐业;在朝阳南街西侧,整合现有服装厂、医药公司、新华书店和南苑市场地块,结合景观改造,再建一个核心商业片区。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真正做大做强县城商业核心区,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2)特色街区建设。

中心商业区的功能无可替代,但考虑便民,在远离中心商业区的社区应建设局部次级商业中心,特色街区最能发挥上述功能,作为社区级的商业中心应与中心商业区形成功能互补,不能大而全,同时应具有自身特色。

①考虑后羿公园远离城区,人气不旺,车站周边服务业配套也不到位,可将其沿嫦娥路东、华中工委以南部分建设酒吧等休闲场所。在华中工委以北建设歌厅、桑拿、泡脚等娱乐场所,在公园内岛上,可建设精品特色酒店和高档私人会所和宾馆,其污水通过管道直接排至市政管网。在后羿公园北大门建设儿童娱乐、网吧等人气较旺的活动场所,将后羿公园建成环境优美的城西休闲娱乐次中心,可采取BOT模式运作,统一规划。

②考虑在新城区,以服务于新城区居民为主,在规划中的科技服务中心向北延伸的中间有150米宽的港城大道两侧,南段建金融服务中心、北段建精品商业、大型超市、特色酒吧、茶座、高档酒店、KTV歌厅、浴城等设施,沿北段圆型节点至东侧的支渔港大坝沿街建设以海鲜、河鲜为特色的精品酒店,原则上新城区的所有居住组团不再沿街预留商业。通过上述措施使新城区建设更上档次,更具特色,更显魅力。

③考虑政府行政中心东迁,位于县城西侧双龙境内的上轮总规中预留的政府行政中心地块开发缺乏活力,除应加强该地块的教育、医疗、体育等社区配套的规划建设以外,规划在双山南路,利用现有两侧的长条型地块,以xx东进路改造为示范,融入xx特色,建设一流的特色餐饮、娱乐、休闲一条街。

(3)物流园区建设。

物流园区应依托交通基础设施来考虑,同时不能对交通产生负面影响,对市民生活不能产生不便,但也不能远离市区,增加物流交通成本。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我县实际,规划在县城西侧沿海高速入口,陈洋镇东侧建一个综合服务于全县工业经济的大型陆上物流园区;在xx港口、xx河南北两岸、港区西侧,建设以输运港口物资为主的大型港口物流园区;在黄沙港中心渔港北侧,新沿海快速通道西侧建设以输运海产品为主的海陆综合利用的中型物流园区;同时在xx、铁路输港通道和疏港航道南侧,新的沿海快速通道东侧,海通和xx港口之间再规划建设一个集铁路、公路、水路综合运输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物流中心,有这四大物流中心的支撑,可保证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县人民未来的正常生活需求。

(4)专业市场建设。

专业市场是商品流通的重要载体,是三产服务业的主要支撑,其建设xx和规模最能体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其布局应交通快捷,方便市民,同时又与周边和谐协调,并能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县城的现状,围绕机场路和高速接线以及幸福大道节点,充分利用新汽运中心的有利条件,在幸福大道南,机场路西建五金市场和农资市场;在幸福大道北和机场路西以及幸福大道南,战备河以东,规划建设汽车销售和维修的专业市场;搬迁原县城中心朝阳街的南苑招商场,以减轻县城中心交通压力和消防隐患,在新客运中心西侧建设综合小商品市场;在小洋河以北S329射阜淮线以东,合兴小街以西充分利用水运条件建设钢材和建材综合市场;做大温州装饰城规模,向南可扩至红旗路向北可扩至德发路北,双山路以西,合德镇工业园区内,将其建成全市一流的装饰城;充分利用富民农产品市场这一重要载体,在县城南北中轴线的北部建设大型农产品市场,并向棉花交易市场、中药材交易市场等领域延伸,使其功能更加齐全、合理。

三、几点建议

1、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三产服务业的发展,要象抓工业项目一样抓三产服务业的发展。

2、要从体制上创新抓好三产服务业,要有具体的激励、扶持发展措施,如何吸引农民进城,如何迅速做大县城,要尽快破题。

3、要从组织上保障三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要有一套过硬的班子专抓三产服务业,从规划建设,到洽谈招商,很多相关部门都应积极参与,因为三产服务业是阳光产业,高回报产业,没有土地和环保的约束,更没有后遗症。

正如国歌所唱,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xx的经济发展也到了最为关键的时期,不进则退,且已无退路,作为沿海大开发中心部位的核心县份,我们没有理由退出江苏,面对空前的压力,我们每一位xx人都应认真思考,卧心尝胆,以实际行动投入到进位争先的建设热潮中,大力推进三产服务业发展是实现进位争先最快最好的捷径,只有按统一的规划要求,循序渐进,百折不挠,埋头苦干,我们才能实现建设大城区全面进小康的宏伟目标。

第四篇:苏州市新建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提升苏州市新建住宅区建设水平,规范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创建方便、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根据有关规范和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苏州市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吴中区(含太湖度假区)、相城区范围内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仅适用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的居住用地的规划管理。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仅限于住宅开发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开发单元指国有土地使用权一次出让、具有明确边界范围的新建住宅区。

第二章分类及管理原则

第五条苏州市新建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服务、行政管理服务、社会福利、邮政电信以及市政公用八类设施。

第六条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不同的产权属性和使用特点分为三类:

(一)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指为所建住宅区提供物业服务、管理等保障的物业配套设施,产权由全体业主共享,内容包括:物业服务用房、市政公用设施(不含停车设施)。其中物业服务用房包括:用于物业办公及辅助用房以及用于补贴物业经费的商业用房两大类。

(二)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指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业等服务,产权可由开发建设单位自由处置的公建配套设施,内容包括:商业金融服务设施等。

(三)政府公共服务性公共服务设施:指为居住区以及周边居民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具有政府公共产品属性,由政府或相关部门运作管理的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包括: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居委会等行政管理服务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

(四)文化体育、邮政电信、停车设施按不同的产权属性分别纳入上述三类设施内,除停车设施外其设置内容及设置标准不再单列,在各自允许的标准范围内自行调配。

第七条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的居住用地需设置的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包括上述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两大类。规划条件中作特殊要求的,按规划条件执行。

第八条根据规划,在出让居住地块内如需设置政府公共服务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条件中需载明设置内容和设置标准。

第九条规划管理原则:

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不得少于规定的下限;

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不得超出规定的上限;

政府公共服务性公共服务设施不得少于规定的下限。

第三章设置标准

第十条物业服务用房设置标准:

(一)物业服务用房应当是地面以上的非居住房屋,一般安排在住宅区中心区域或者住宅区出入口附近。物业商业用房必须设置在一至二层范围内;没有配置电梯的物业,物业服务用房所在楼层不得高于三层。设计单位应在图纸上标注物业服务用房的具体位置并在经济技术指标中注明面积。

(二)商品房住宅区内物业服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得少于地上建筑(规划计算容积率部分)总面积的7‰,其中物业办公及辅助用房为3‰,物业商业用房面积为4‰。如开发建设单位提供超出比例要求的商业用房面积用于物业服务,开发建设单位须提交相关无偿提供的承诺意见,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规划核实中载明。

(三)定销房(含中、低收入房)住宅区为多层住宅建筑的,按上述标准执行;为中高层及高层住宅建筑的,其物业服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得少于地上建筑(规划计算容积率部分)总面积的22‰,其中物业办公及辅助用房为3‰,物业商业用房面积为19‰;多层、中高层及高层混合定销房住宅区(含中、低收入房)内物业商业用房按地上建筑(规划计算容积率部分)面积同比例确定。

(四)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房(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车库(棚)、人防工程等,以及室内层高不足二点二米的房屋不得计入物业服务用房面积。

(五)物业服务用房面积最小不得少于七十平方米。

第十一条市政公用设施设置标准:配电房、煤气调压站、垃圾房等市政设施按相关部门要求确定位置和标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需满足《苏州市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标准》。

第十二条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不得超出300平方米/千人(每户按3人计)的标准(不含为物业提供的商业用房建筑面积)。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三条附带规划方案公开出让的居住用地按方案中确定的内容实施。第十四条本规定前出让的土地,方案已批准的,按批准方案执行;方案尚未批准的,按出让时规划条件和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实施,由苏州市规划局、苏州市房产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五篇: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服务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迈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为明确新时期发展目标,提升商贸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商业和商务并驾齐驱,加快全区商贸服务业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制化进程,特委托商道(广州)咨询有限公司协助编制本规划。规划系统梳理了我区商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布局,提出保障措施。

本规划根据我国2002年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结合我区第三产业特点,对商贸服务业进行类别划分,经适当归并,划分为10类,包括批发、零售、贸易、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一、发展环境

2005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提升了其作为广州市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和地位。“十五”时期我区商贸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期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区商贸服务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发展的新机遇、又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优势 1.区位优势突出

我区在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中定位为城市“内圈”的核心,是广州市的政务中心、商贸服务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区位优势独特。全区各大商圈密布,汇集了广州市众多的商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时尚、高档、精品、特色”的商业文化内涵。商业基础雄厚,商务氛围浓厚,商贸旅游资源密集,对外辐射力较强,享有较高知名度。

2.商贸服务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见图1),2005年实现产值854.67亿元,占全市第三产业比重的29.38%,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为96.10%,成为我区的主导产业。商贸服务业总量稳步增长,比重持续走高,商贸服务业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支柱(见图2)。2005年全区GDP达到889.38亿元,占全市GDP17.39%(见图3),年平均增长率为10%,居全市各区之首;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79亿元(见图2),占全市总量的19.1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30%;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139.67亿元(见图4),占全市总量的29.04%,“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28%。两项总量指标均位居各区首位。 10008006004002000第三产业(亿元)2001年499.66 2002年574.13 2003年661.96 2004年765.67 2005年854.67 图 1 “十五”时期越秀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走势图

我区商贸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既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满足了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我区财政收入的增长,为我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

50040030020010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001年263.262002年281.772003年300.592004年329.632005年362.79

图 2 “十五”时期越秀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势图

图 3 2005年广州市各区(市)GDP比重

25002000150010005000商品销售总额(亿元)2001年1216.082002年1337.932003年1532.332004年1862.852005年2139.67图 4 “十五”时期越秀区商品销售总额走势图

3.商贸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1)商贸服务业态日趋多元化

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5年我区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达到6167家,实现增加值322.44亿元,占全区总量的36.25%,经济总量和单位面积产出率均居全市各区首位。高科技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全区信息服务企业达到2885家,实现增加值33.15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3.73%;实现营业额215.75亿元,增长12.23%,占全区总量的5.21%。批发和零售业比重趋于合理,现代流通业、旅游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全方位、多业态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对经济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2)商贸服务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十五”期间我区制定并实施了电子商务规划、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环市东CBD规划、北京路整治规划、东风东CEPA服务区定位和发展建议、永福路整治规划、农林下路-龟岗商业街发展规划、一德路整治规划、沿江路休闲旅游规划等多项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两纵、四横、八圈”1的商贸服务业发展格局。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CBD),流花国际会展区,东风路现代服务产业区,沿江滨水休闲服务区,以及被国家授予国家信息服务业示范园区的黄花岗科技园(信息园)都是广州商贸服务业高度聚集区域,产业集聚发展优势彰显,创新平台初步形成。

4.中心城区发展模式推陈创新

我区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发展总部经济2的探索,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思路,创造性地构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服务体系,在完善环市东中央商务区、打造总部基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总部经济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引擎,2005年区内总部经济实现营业额2238.67亿元,同比增 1 “两纵”是指北京路国际商业步行区和农林下路两大商业带动轴;“四横”是指沿江路休闲滨水商务带、中山路特色商贸发展带、东风路现代服务产业带,环市路国际商务带四大商务产业带;“八圈”指北京路商圈、流花服装鞋业商圈、海印综合商圈、英雄广场时尚精品商圈、东山口商圈、一德路干果海味食品和玩具批发商圈、永福恒福汽车用品商圈、矿泉钟表皮革商圈。 2本规划中的总部经济是指跨国公司、大企业的总部、区域性营运总部、分支机构、研发中心或办事处入驻该地区,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作为一种高端的经济形态,以集中于高级商务区或写字楼内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或分支机构为外在表现,信息、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高度集聚为实质,具有附加值高、产业链长、辐射力强的特性。 长11.45%,占全区的54.07%;完成增加值367.25亿元,同比增长10.53%,占全区的41.31%。“十五”期间,全区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逾100家,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壳牌、西门子等一批跨国巨头均入驻本区,区内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403家,总部企业有250家。我区被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认定为“总部经济实践研究基地”,总部经济成为我区一大特色品牌。

5.营商环境日趋优化

我区以建设适宜创业发展、适宜居住生活的现代化中心城区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致力改善城区环境和公共服务素质,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商业基础和配套设施基本搭建,加上高素质的医疗文化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综合营商环境相对优良的优势得到明显加强。

(二)劣势

1.城市发展空间受阻

区划调整后我区整体面积虽然有所增加,但仍是各区县之中面积最小的,发展空间饱和的瓶颈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发展格局基本定型,可回旋的余地少。随着广州“东进、南拓、北优、西联”战略的实施,城市呈现多中心趋势,传统城市中心面临新兴城市中心的挑战,传统中心城区的经济先发优势在逐渐削弱。尤其是纳税大户企业及知名总部企业外迁成为本区发展的一大难题,未来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增创发展的新优势,成为全区上下的焦点。

2.环境改善任务艰巨

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大、土地商业利用率较低,运营成本较高,城区发展水平不均衡,环境改善任务相当艰巨。同时,市政建设改造步伐缓慢,交通堵塞、停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对我区营商硬环境的提升形成较大制约。

3.专业市场改造难度大

目前我区拥有为数众多、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批发市场群。现有的市场大多位于中心城区,设施老化、交通拥挤、停车难、消防问题突出,发展模式滞后,提升专业市场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难度均较大,成为制约商贸业升级转型的一大难题。

4.商贸服务业结构有待优化

传统的商贸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仍占很大比重,传统百货业经营同质化严重,以连锁商业、专卖店、专业店、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商贸业态多元化发展不快。新兴服务业的中小型企业居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有限,留住并引进培育一大批骨干现代服务企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成为今后经济工作的一大主要任务。

(三)机遇

1.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服务业的加快转移,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趋势加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达国家新的一轮服务业外包的巨大机遇,而WTO协定的深化实施,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伴随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和泛珠三角区域协作进一步加强,广东整合珠江三角洲、面向全国与全球,吸引国际知名的大型连锁企业和物流企业的优势在加强,跨国分销企业在广东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现代流通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服务形式的趋势明显。我区应凭借良好的发展基础并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更广泛地利用外资,应用先进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大力引进吸纳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商务经济,商务中心的地位就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

2.国内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改善,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重大措施。要求通过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通过扩大内需和利用外需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2005年初广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粤府„2005‟1 号),提出加快服务业发展,使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广州市政府2005年11月下发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以优化竞争环境和提高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促进服务业素质提高和产业升级。此外,我区也十分重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及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以总部经济为龙头,以商贸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强区,使千年商都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活力。

3.广州及珠三角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新商机

目前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已经迈入 “后工业化阶段”。人均GDP由1997年的3000多美元到2000年突破4000美元,共用了3年时间,而再跃上5000美元的新台阶只用了2年时间,目前已经超过6000美元大关。珠三角区域,特别是广州周边区域的人均GDP也达到3000-6000美元。居民消费由传统的实物消费向服务购买转变,商贸活动向商务活动转变,金融、保险、物流、住房、信息通讯、汽车、旅游、休闲、文化、信息和法律服务等存在着广泛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期间,广州经济预计可以保持年均12%的高速增长,是广州市居民人均生产总值向1万美元迈进、奠定现代化大都市基本格局、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阶段。城市现代化将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我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无限商机。

4.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新动力

按照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自身规律,我区很多成熟的商圈经长期沉淀积累后,正处于商业价值挖掘期,也面临着升级优化的契机。同时,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活动中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知识密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部门迅速成长,与制造业日益融合,这些有利形势将本区商贸服务业推向高速发展的新起点。

(四)挑战

广州市商业多中心的态势加剧了城区竞争,弱化了中心城区的先发优势,天河区的天河北以及珠江新城在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上对环市东形成强有力的挑战。从2005年各区的几个主要指标来看(见下图),我区除商品零售总额尚保持少量优势外,其他各项指标天河区均与我区保持接近,领先优势不明显。此外,海珠区的琶洲对流花商贸会展产生很大的冲击,荔湾区的专业市场对我区专业市场构成挑战。因此,处理好与各城区协同发展的关系,走差异化线路,构建特色化产业结构成为我区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 亿元2500.02139.72000.01500.01141.61000.0500.00.0889.4888.8564.4341.3321.5362.8352.9185.4195.81908.2荔湾区海珠区越秀区天河区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图 5 我区与其他主要城区经济指标对比(单位:亿元)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区在商贸服务业上取得巨大成就,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由弱到强,商业业态和网点建设逐步完善,我区在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中城市“内圈”的核心地位得到强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人文环境,高度集聚的现代服务业和方兴未艾的总部经济,赋予了我区独特的发展环境。面对未来发展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我区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明确商贸服务业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进一步理清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与策略,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商业和商务为重点,以文化和教育为两翼,围绕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为总体目标,以提升商贸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为主线,通过“两手抓”,即一手抓商业,做大商业;一手抓商务,做强商务,促进商业和商务并驾齐驱,实现“商业强区,商务兴区”的战略转型,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推进区域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治化上新台阶。

(二)发展战略 1.“总部带动”战略

通过政府有计划的推动、行业商会的大力宣传和辖区企业的示范带动,提升对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的吸纳能力,在国内外树立我区作为华南地区总部经济集聚地的良好形象,规划建设好环市路中央商务区和“三大”商务带(东风路商务带、中山路商贸带和沿江休闲商务带),打造广州总部基地。着力打造“区域龙头为示范、重点楼宇为载体、品牌企业为带动、优质服务为支撑”的总部经济发展新格局。

2.“商业强区”战略

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经营方式来改造创新传统商业;积极发展新型业态,延伸服务层面和服务对象;走专业化、品牌化、高档化路线,形成鲜明的个性、品牌、服务特色;利用新开通的地铁线站,加强网点规划和业态配套,加快轨道枢纽型商业中心建设;加快专业市场离岸化3改造,走节约高效发展之路。

3.“商务兴区”战略

充分利用区域综合环境优良的优势,围绕构筑总部经济 3 离岸化:根据中心城区的实际,对专业市场经营中的展示、洽谈、销售、仓储、物流配送等环节进行分离,实现“一头”(展示、洽谈、销售)在内,“两头”(仓储、物流)在外。 的乐园,现代服务产业的高地的城区发展目标,加大商务型城区建设力度。品牌公司集聚发展的理想之地,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聚集辐射能力强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兴商贸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休闲产业、文化娱乐产业,不断提升服务产业规模和水平,将我区打造成为优秀人才汇聚的创业之地,优质企业争相涌入的发展之地,打造商务型新型城区。

4.“协同发展”战略

注重四个结合,一是注重把发展商贸服务业和珠三角的制造业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注重把改造传统服务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三是注重把发展生活服务业和发展生产服务业结合起来;四是注重将商贸服务业的品牌化、节约化与国际化结合起来。

(三)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预测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不低于8%;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不低于9%;未来五年落户我区的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的分支机构从目前的100多家增长到150家以上,占区经济总量60%以上。现代服务企业总数达8000家,占全区经济总量的60 %以上。

(四)发展重点

以总部经济为核心,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新兴商贸业、休闲产业、“展贸型”专业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五大重点。

——现代服务业。以环市东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延伸服务半径、服务领域和服务深度。吸引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进入我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专业咨询、研发设计、健康产业、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态。

——新兴商贸业。引导鼓励发展连锁商业、专卖店、专业店、超市、网上商城等新兴商贸业业态,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在信用、效率、信息手段、规模化、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等方面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新兴商贸业业态。

——休闲产业。依托区内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旅游与商业相结合的产业,推进商旅互动,发展具有我区特色的休闲项目,着力将麓湖休闲商务区和二沙岛休闲商务区(RBD)打造成为广州的商务休闲中心。

——“展贸型”专业市场。推进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充分利用我区良好的会展业、酒店业和信息业基础,建立方便、快捷、功能完善的交易平台,实现离岸经营,加快“展贸型”专业市场的发展,形成行业的价格中心、交易中心和结算中心。

——生产要素市场。加强我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生产要素市场。

三、发展布局

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发展的硬环境,改善发展的软环境,创新发展模式,完善产业布局,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增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后劲,构建以“现代服务中心”和“中高档消费中心”为特色的产业发展布局。

(一)总体布局

围绕总部经济,抓好重点区域、重点楼宇、重点企业“三个重点”,形成“区域龙头为示范,重点楼宇为支撑,品牌企业为带动,优质服务为支撑”的总部经济布局。以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和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为核心区,以东风路商务带、中山路商贸带和沿江休闲商务带为核缘区,以农林下路—东山口商圈、英雄广场商圈、海印商圈、流花商圈、一德路海珠广场商圈、矿泉商圈为拓展区协同发展,构筑以总部企业为龙头,“中轴叠加、两区带动、三带并举、六圈策应” 的商贸服务业发展格局。

(二)空间布局

重点调整和优化“中轴叠加、两区带动、三带并举、六圈策应” 的产业空间布局(见图6)。

4 4 根据《广州市东山分区规划》和《广州越秀分区规划》,穗府[2005]9号文归纳整理。 图6 越秀区“一轴两区三带六圈”产业空间布局图

——“中轴”。传统城市中轴线北起孙中山纪念堂,南至海珠广场,西到解放路,东达吉祥路、教育路,总面积123公顷的长方形区域,是广州两千年来的城市中心,名胜古迹遍布,政府部门集中。

——“两区”。是指以环市东为核心的国际中央商务区和以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的国际商贸旅游区。

——“三带”。是指东风路商务带(贯穿东风东CEPA服务区至东风中、东风西路甲级商务带)、中山路商贸带(中山一路至中山六路商贸带)和沿江休闲商务带(爱群大厦至广州大桥的沿江休闲商务带)。 ——“六圈”。是指农林下路—东山口商圈、英雄广场商圈、海印商圈、流花商圈、一德路海珠广场商圈、矿泉商圈。

1.“中轴叠加”规划布局。

规划范围5。传统城市中轴线将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域。越秀山公园与中山纪念堂是名胜旅游区、市政府与人民公园城市广场是行政办公区、起义路是历史文化休闲区、海珠广场是商贸旅游区。

布局思路。围绕传统中轴线“云山珠水、一城相系”的精髓,以广州大力打造传统中轴线为契机,规划中轴线地区的商贸、旅游、文化功能,改善周边环境、结合周边名胜古迹与商业区的分布情况,发挥该地区的传统文化优势,将中山五路、西湖路、惠福路、泰康路与沿江路定为商贸旅游路径,叠加全区的商业、商务、旅游等资源,整合该区的商业功能区,利用各自优势,错位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效应叠加的核心商业板块。同时结合地铁站点的设臵,通过地上、地下空间相结合,连接海珠广场商圈,打造富有特色的传统城市中轴线发展带。

2.“两区带动”规划布局。

“两区带动”是完善以环市东为核心的国际中央商务区和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的国际商贸旅游区,发挥“两区”在 5 根据《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的规划》界定 我区商贸和商务发展中的龙头辐射作用,成为辖区品牌商业和高级商务示范区。

(1)环市东路国际中央商务区

图7 环市东路国际中央商务区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环市东路国际中央商务区以环市东路为核心,南至东风路,北至恒福路、广园路,西至麓景路。以世贸大厦、广东国际大厦、东山广场、国际电子大厦为节点、以友谊商店、丽柏广场、花园酒店等为支撑,以领事馆和商会为贸易促进纽带。

布局思路。以总部经济为主导、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纽带,以改善商务环境为基础,打造成以高级商务、电子商务为动力,国际著名品牌聚集,现代服务业发达,总部经济突出,商业及生活配套完善的高级商务、高档购物、休闲旅游中心。

以地铁五号线建设为契机,优化该区域的交通、治安和环境,强化商务配套功能。有效整合黄花岗信息园、东风东现代服务区、永福国际汽车用品交易中心等区域内的资源要素,打造集商务、金融、现代服务、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中央商务区。引导永福、恒福地区商务楼宇建设,吸引知名汽车用品及汽车配件总部企业进驻,使其从传统专业市场提升为行业总部集聚地。

功能分区。将环市东的规划范围划分为核心区、核缘区、拓展区三个层次。

a.核心区。以花园城市广场为核心,向东至区庄立交东山广场一带,向西至广东国际大厦和亚洲大酒店一带。沿环市东路两侧,面积约0.18平方公里的区域。

围绕花园城市广场的建设,集中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档次写字楼,强化商务办公、金融保险、高档商业、星级酒店、国际办公等功能。吸引各种知名跨国公司,使该区域成为信息密集程度最高、创新氛围浓厚和整个CBD总部经济的中心区。

b.核缘区。麓湖路-北较场横路-建设大马路的区域。面积约1.82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创意经济功能区,以位于环市东的南方传媒影视集团、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为创意经济主体,广东国际大酒店、亚洲大酒店写字楼为载体的创意经济。以文化为内核,报纸、电台、电视台为载体,广告、营销、创意产品和服务为内涵,以辖区内文化艺术人才密集为基础,大力发展以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及古董市场、音乐、广告、时装及产品工业设计等行业,将该区打造成广州乃至华南地区创意经济中心。

c.拓展区。核缘区以西、以东的其他区域。面积约2.4平方公里。发展重点是信息服务功能分区和汽车用品、配件功能分区。

信息服务功能分区。以先烈中路为主轴,以全国首家“国家信息服务业示范园”黄花岗信息园为主导,以汇华园区、华盛园区、凯城园区和云山园区为载体、以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为依托,以现有信息技术企业的集群和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产业优势为基础,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电子商务、数据处理服务等,将黄花岗信息园建设成为广州市信息服务业的高地。

永福路汽车用品、配件功能分区。位于永福路、恒福路与广园东路交界一带,以永福国际汽车用品交易中心、盛大国际、福怡大厦、倚云广场等大型的汽车用品、配件十几个市场为主要载体。规划定位为时尚汽车用品交易区,专注于高附加值汽车用品(高端、小体积、低污染的汽车电子产品、装饰产品、护理产品等)。发展零售批发经营、汽车时尚用品展示、汽车用品配件进出口、二次设计改装、汽车文化演示等六大功能,打造国内外汽车用品、配件的行业总部。 (2)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

规划范围。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东联文明路、文德路、万福路,西接起义路、西湖路,南达沿江路,北连中山路;以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广百大厦、五月花商业广场、名盛广场、光明广场等商业建筑为主要节点,以南越王宫署遗址、秦汉造船工场遗址、万木草堂、千年古道等历史古迹等为骨干景点。

规划思路。充分利用新增商业楼宇,发掘千年越秀的商业文化内涵,注入新的业态,扩大区域商业容量,促进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资源的有效结合,实现业态优化,品味提升,打造充满岭南文化气息和现代时尚特色,集辐射力和集聚力、文化旅游与商业休闲于一体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商贸旅游区。

挖掘商旅潜力,巩固“千年商都”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发挥其辐射作用。扩大商贸区的范围,鼓励区域内商业网点实现特色化、差异化、规模化经营,促进业态提档升级。整合文明路、文德路等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开展与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交流活动,开设法国产品专区。通过增加历史文化时尚休闲元素,举办国际时装表演、著名影片发布会、岭南文化风情旅游节等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商旅互动,实现商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文化古迹与现代商业街的有机揉合,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国际商贸旅游区。

图8 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规划范围

功能分区。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规划为购物旅游功能区、文化用品区、装饰精品区、服装交易区、风味美食品尝区、时尚体验功能区等六个功能分区。

a. 以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的购物旅游区。

规划范围。以北京路步行街为主轴,中山四路、中山五路、惠福东路、西湖路、高第街与北京路交界地带。

规划思路。依托地铁

一、二号线交汇点公园前站,以餐饮、休闲、旅游、购物为主导,以新大新百货、广百大厦、五月花商业广场、光明广场、北京路各专业店为购物主体,结合南越国宫署遗址、千年古道遗址、秦汉造船遗址等为文化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突出历史文化内涵。以西湖路高档服装专业街、高第街服装商业街、惠福东路风味美食街、广州国际美食博览中心为配套服务区,形成商业和休闲文化旅游的互动。加快完善北京路步行街周边路网,促进立体化路网建设。完善景观商旅配套和设施,吸引国内外品牌商业企业进入,发展成为以名牌专业店为主体,凝聚“特色、精品、时尚”的商业文化内涵与“厚实、质朴、包容”的历史文化气息,集购物、餐饮、旅游、休闲与文化等五大功能为一体,功能配套完善的购物旅游区。

b. 文德路文化用品区。

规划范围。以文德路为主轴,往北连接南越王宫署遗址、万木草堂,往东延伸至中山图书馆、国民党一大旧址,往西延伸至文明路周边区域,以文物总店、广府学宫(市第一工人文化宫)、文德楼、孙中山文献馆、中山图书馆等主要节点。

规划思路。以建设具有岭南历史文化特色的字画文化专业街为发展目标,以建设文德文化中心为契机,以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等文化用品为主导,打造广州文化第一街,成为岭南特色的古玩、字画、文房四宝、书籍的展示、交易平台。 c. 大南路、泰康路装饰建材精品区。

规划范围。装饰建材精品功能分区位于大南路、泰康路一带。

规划思路。以大南路灯饰材料商业街和泰康路装饰材料商业街为基础,专注于中高档装饰材料、精品灯饰,引进各种品牌店、连锁店,调整经营商品的种类,改善街区景观,提升经营档次,打造中高档装饰精品的品牌产品展示洽谈交易中心。

d. 服装交易区。

规划范围。服装功能分区布局在北京路、西湖路、教育路及高第街一带。

规划思路。围绕北京路步行街服装为主导,发展西湖路高档服装专业街、教育路服装街、高第街服装商业街为补充,构建服装展示交易中心。

e. 风味美食区。

规划范围。风味美食功能分区布局在惠福东路一带。 规划思路。建设以广州国际美食博览中心(名盛广场)为龙头,惠福东路风味美食街为配套的风味美食功能区。

f. 时尚休闲体验区。

规划范围。分布在中山五路、起义路、吉祥路周边区域。 规划思路。以动漫星城、中旅商业城、五月花商业广场为主要载体,充分利用地铁

一、二号线交汇带来的庞大人流和地下商城为主要载体,重点拓展动漫、娱乐等时尚休闲产业,打造流行时尚感受区。

3.“三带并举”规划布局。

通过发展东风路商务带、中山路商贸带、沿江休闲商务带形成贯穿东西,营造外引内联,相互渗透发展的辐射效应,实现区域内协同发展、区域间协作发展的格局。

(1)东风路商务带。

规划范围。东风路商务带分布在东风路沿线,以东段的天誉大厦、东峻广场和东宝大厦为节点,西段的国际金融大厦、国际经贸大厦为节点,中部的健力宝大厦、建设银行大厦以及即将落成的越秀城市广场为节点的沿线行政办公商务带。

规划思路。以东风东路的CEPA服务区,东风中路、东风西路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拓展沿线的金融服务业。协助做好越秀城市广场、羊城科技、力迅大厦等一批新建甲级写字楼的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一批素质好,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大的企业,依托辖区内医疗机构众多的优势和已经形成的基础,发展健康医疗服务产业,优化整个东风路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带,提升“东风路„黄金8公里‟商务圈”的品位和内涵,将东风路商圈发展成为以金融、贸易、房地产、信息、物流、物业咨询、知名企业办公以及政府办公的高级商务功能带。

(2)中山路商贸带。 规划范围。东起广州大道,西至西门口,以中山五路、中山六路为主干,依托地铁沿线交通区位优势,以已建和在建商务、商业、楼宇项目为节点。

规划思路。依托地铁交通优势,打造地铁枢纽商业中心,提升地段商业价值,联动临近各专业街和商贸区,吸引国内外更多商业品牌企业入驻;挖掘商务办公潜能,改善商务办公环境,引进包括贸易、咨询、广告、科技等行业,发展壮大通讯产业,促进沿线商业和商务互融互通。

(3)沿江休闲商务带。

规划范围。沿江休闲商务带东起广州大桥,西抵人民南路。以港湾广场 、海珠广场、爱群大厦及新开发商业楼宇为节点,是“三带”中较具发展潜力的区域。

规划思路。借助临江岸线和滨水景观,挖掘本区域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的价值,通过功能、空间、岸线的组织,对专业市场进行离岸化改造,逐步将海珠广场周边的专业市场提档升级,从实物交易型向展示洽谈交易型转变,从集市型向商务型转变。盘活闲臵工地,将沿江一带打造成广州市休闲商务区;依托沿江路一线,规划发展文化休闲产业布局,依托港湾广场、海珠广场,发展展示型商业,推动高档写字楼建设;充分利用沿江路金融保险机构云集的优势,将沿江路打造成广州市金融、证券和保险业集聚地。

4.“六圈策应”规划布局。 确立我区商贸、商务协同发展的理念,通过改造提升现有商圈功能,合理布局区内六大商圈,形成生产、生活服务布局合理、功能差异化,与中轴线、两区、三带相互策应。

(1)农林下路东山口商圈。

规划范围。东山口商圈北至东风路、南至新河浦、西至执信路、东至农林上路。以农林下路、署前路、龟岗大马路为主干,以王府井百货大厦、东山百货大楼、新裕大厦、东山锦轩等为主要节点。

规划思路。规划农林下路商业商务中心、署前路购物休闲中心和龟岗美食旅游服务中心形成以“名城、名店、名牌、老字号”为特色的商业中心,体现“时尚、精品、特色”的商业内涵。

(2)英雄广场商圈。

规划范围。以英雄广场为共享空间,以中华广场、流行前线、地王广场、陵园西路通讯产品商业街等为主要节点。

规划思路。规划定位为区域级商业中心,突出广州现代气息和时尚流行的青少年购物中心和休闲中心,体现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特色。

(3)海印商圈。

规划范围。以海印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商贸区,位于海印大桥西北侧,东起东湖路,西至大沙头三马路,南起大沙头路,北至东湖西路。包括海印电器市场群、布艺批发市场群、摄影器材市场、图书批发市场和二手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群。

规划思路。规划建设成为具有休闲、展示和购物综合功能的商贸区,抓好电器、布艺和摄影等专业市场群的升级,发展名优品牌商品的展示和展销,塑造海印商圈的新形象,规范图书、音像批发市场,实现图书展示、展销为主导。

(4)流花商圈。

规划范围。以广州火车站为核心,东至解放路,南至东风路,包括广州火车站周边的长途客运站、广交会馆、星级酒店(东方宾馆、中国大酒店)、旅馆、专业市场(服装批发市场群)等区域。

规划思路。依托会展业和服装批发业,打造以服装、化妆品、钟表、皮革为主体的产业链,将流花交易会馆打造成中国南方永不落幕的服装业展示场所、信息交流场所和特色专业会展基地。

(5)一德路海珠广场商圈。

规划范围。以万菱广场、山海城海味干果商贸中心、海中宝海味干货交易中心、一德路综合市场、南粤副食品批发市场、一德海味干果批发市场、海珠南海味干果专业街等为主,包括大新鞋业市场、天成油墨纸张市场、状元坊等专业市场群。

规划思路。引导从传统的人流、物流混合的专业市场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将一德路变成海味干果市场的风向标,玩具市场的展示地和商务洽谈会所,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成功分离,提高市场的高附加值,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档次。

(6)矿泉商圈。

规划范围。围绕广园西与广花路一带,主要经营商品包括化妆品、服装、鞋、钟表的零售、批发等。主要市场为美博城、金龙盘、世纪财富皮具广场、新豪畔鞋材广园市场。

规划思路。加强广州市对火车站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整治,实行“限、并、提”的策略,提升专业市场的环境和档次,促进市场诚信,规范经营,利用现有市场的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矿泉地区在全国同行业市场的影响力,成为行业产品的集聚、辐射平台和价格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坚持规划先行

“十一五”期间我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应统一认识,增强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着眼于我区产业特点和实践经验,高度重视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把提升商贸服务业质量,保持增长后劲,作为今后经济工作重点来抓。加强对商贸服务业的规划指导,抓紧编制各大商圈发展规划以及各重点行业发展规划,为促进商贸服务业的升级转型创造条件。

(二)转变政府职能,打造亲商政府 1. 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管理。

规范市场管理。根据《广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3-2012)》的要求,对全区的商业网点进行更新改造,提升传统百货业,大力发展现代连锁经营方式等新型业态,实施“名城、名店、名品”战略,以多种专业店、专卖店、连锁超市、连锁便民店为网络推动各商业业态协调发展。紧紧依靠行业服务业中介组织推进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消除安全隐患,改变经营档次低及经营特色不鲜明的状况,促进行业自律,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经营环境和良性竞争的商业文化。

保护知识产权。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组织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通过协调各部门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及货物进出口、各类展会和商品批发市场等重点环节。营造尊重、激励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环境,树立我区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营造商贸服务业发展环境,切实保护商贸服务业企业权益。

推进管理创新。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运行机制的创新,建设效能政府。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区发展总体规划的非政府性投资项目,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激活民营资本,促进我区商贸服务业经济总量提升和结构优化。针对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稀缺的现状,在用地政策上继续推进城区部分 “烂尾楼”项目的优惠政策,加速盘活和处理,缓解我区优质写字楼紧缺的状况,有效增加商务发展空间。对传统商贸业的改造,选取典型进行示范性改造,以点带面推进。

2. 深化服务,构建服务平台。

深化政务服务。继续深化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方式的创新,有效整合行政资源。通过完善便民利商的高效服务平台,有效地开展部门之间审批事项的衔接服务和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有效规范部门权力,真正体现行政透明、公平、公正。

推进电子政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安全为前提,继续加强电子政务体系建设,推进政府创新工程,逐步建立以公开、公平、高效、廉洁为特征,面向社会、居民、企业的现代化政务系统,不断提升传统服务和对外服务,提高政府运作效率。

(三)提升区域硬件,优化营商环境 1. 打造生态型商业、商务环境。

通过对传统城市风貌保护区6,以及流花湖公园、兰圃、中山纪念堂、黄花岗公园、烈士陵园、动物园、东湖公园、文化体育公园、二沙岛、麓湖公园等的城市空间开敞区的进一步建设,打造能同时满足物理环境(空气、声光、室温)、 6 由南越王宫署遗址保护区、北京路传统骑楼步行街、大小马站-流水井传统书院保护区等组成。 心理环境(安全感、舒适感、健康感)及个性发展等要求的商业、商务场所,形成具有生态特色营商环境。

2. 加快商业设施改造。

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加快商业设施无障碍改造和路网配套,优化各大商圈的交通组织。同时对我区重要商业中心、商业街进行全方位的停车场资源调查,对缺乏停车场设施的地段进行重点规划,有效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在烂尾楼的治理上,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政府协调为辅,进行有效处臵。利用五号、六号新地铁线建设契机,加快轨道交通商业枢纽建设,发展“地铁经济”,培育新增长点。

3. 改善区内写字楼基础设施和外围环境。

着力打造“区域龙头为示范、重点楼宇为载体、品牌企业为带动、优质服务为支撑”的总部经济发展新格局,挖掘闲臵的写字楼资源。对全区的已建和在建的甲级写字楼进行合理规划,引导写字楼开发合理定位,提高智能化程度,改善区内写字楼周边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鼓励写字楼引进高素质物业管理公司,提高物业管理水平,逐步与国际化要求接轨,强化和提升写字楼物业管理的素质,提升对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的引进能力。

(四)引入中介服务,加快资源整合

规范中介组织的主体资格和职责,明确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商业信用评价中介组织和市场调查、商业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专业服务。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加快政府业务让渡、服务购买步伐,逐步将专业性、技术性、程序性的事务授权或委托给行业协会。

(五)引领模式创新,开拓发展空间 1. 大力发展新型营销方式。

用企业流通信息管理、商业智能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改造创新传统商业。积极发展多种业态,广泛举办商品博览会和交易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走专业化、品牌化、系列化路线,形成鲜明的个性、品牌与服务。引导企业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建立强大的采购系统和网络化物流配送体系。

2. 大力推行物流体系建设。

在巩固现有商贸圈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重构批发商业的营销网络,采用供应链管理系统,建立多层次的配送体系,构建专业化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配送中心的框架结构和功能机制。推动批发市场高档化建设,引导由经营向代理制转变,吸引跨国、跨区域的采购中心进入我区。

3. 大力发展现代连锁经营,走集约化道路。

加速向现代零售业态的转变,在统一规划指导下,重点发展社区商业如连锁便民店、连锁超市、配送店、专业连锁店等。大力发展特许连锁,实现低成本扩张。鼓励企业打破行业、部门、地区、所有制的界限,通过收购、兼并、租赁、合资、合作、联营、托管、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优化组合,扩大企业规模,形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

4. 推进信息商务平台建设。

推进信息商务平台建设和信息市场建设,汇聚一流信息人才。按照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覆盖范围更大的信息网络,与国内外城市建立信息互联网,完善信息流通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决策咨询、企业咨询、科技情报检索、市场信息检索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和信息软件企业发展。培育和认定一批市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为企业和行业用户提供支持的各类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在线销售、采购和网上交易。充分利用我区在信息服务业方面的优势,将我区打造成华南地区信息服务中心。

(六)打造推广区域品牌,提升国内外知名度 通过政府有计划推动,利用我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地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宣传作用和名牌企业示范作用,继续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各层次的总部入驻,拓展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总部经济品牌效应,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将文化元素渗入城区及商圈的改造中,推进商业街特色化经营,完善商业设施科学配套,使中心城区文化特色更鲜明,增强人文优势。依托流花会展基地和辖区内众多星级酒店,吸引国际和国内有影响力的高峰会、研讨会、新产品(技术)推介会等商业活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针对辖区内报纸、电台、电视台云集,文化消费市场需求较大的优势,制定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进一步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打造品牌行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旅游线路和品牌功能区,促进商贸、文化、旅游的互动。

(七)开发人力资源,提供人才保障

完善各项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结合我区商贸服务业发达、总部企业聚集的特点,重点吸引金融、信息、通讯、医药等高技术人才,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才配套政策,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以留交会为机遇,依托黄花岗留学生创业基地,鼓励吸引优秀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工作;聘请海外学者、专家来我区服务;选派科技、行政和企业管理人员出国培训。加快培育我区人才市场,建立金融、物流、会展和中介等重点领域的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推动人才中介产业化。

上一篇:天保工程管理制度汇编下一篇:数字信号处理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