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2022-08-18

第一篇: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是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主阵地

课堂是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主阵地。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语用字习惯,具备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自从湖里区教育局提出“先学后教”“导学案”模式教学以来,我校大力践行“导学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注重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语言文字教育主渠道,并渗透到各学科,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课程化。

我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以导学案为基础的“语言文字规范”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言文字运用》(选修)中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包括: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共四节内容。我在教学时用到以下方法来打造“高中语言文字规范”导学课堂。

第二篇: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2010-5-25 10:48:00)董一菲

一次语文课后,一个青年教师问我:“董老师,语文理想的课堂氛围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未能当即回答他。一连几天,我循着帕思卡尔那著名的句子“人是一支脆弱但有思想的芦苇”思考着,答案渐渐清晰。现在,我想告诉他: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氛围应该是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

一、

文学气息

我总是想,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培养一群热爱读书的孩子,是一件高尚的事。我的出发点就是我的语文课堂,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文学气息,在这里给学生们撒下精神的种子,希望多年后能绿树成荫,让他们终身受益。记得一次看山东大学百年校庆专题节目,感触颇深,山大年仅四十岁的校长说,山大培养的人首先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其次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有着“山之魂,海之韵”的山大的校训也深深地激励着我,使我坚定超功利性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上,在传承人类文化知识的同时,我努力使我的语文课堂更具有书卷味,让课堂充满文化底气,让我的教学语言具有文化的魅力,让自己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有人文气息。而要想把这样的课堂变成现实,就需要真正博览群书,有着扎实的文化底蕴。而在教学中充满文学气息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孩子们的文学素养亟待提高,于是我领着学生“狂补”,背唐诗、宋词,列书单、写日记、办手抄报、办诗社,于是在课堂上渐渐有了美的呼应,甚至有的学生已有了美的创造。每每在课堂上我在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的同时,学生亦能各抒己见、妙语连珠,课堂教学散发着浓浓的语文气息,我和学生深深地陶醉其中。

二、

浪漫情怀

有人说数学是人思维的体操,我想语文就应该是人精神的舞蹈。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充满浪漫气质的人,有着理想主义者的浪漫情怀,对文学有着敏锐的感觉,对人生有着独特的感悟,应该把语文教学当成是一门艺术来追求。

新课程改革使得语文教材的内容有了巨大的变化,教材的选材更加广泛、丰富,很多文章都洋溢着浓浓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处处渗透着对世间万物的关怀,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极大地唤醒和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了学生纯真的浪漫主义情怀。在此基础上,我更是广泛选材,领着学生读屈子,从《离骚》到粽叶飘香的汨罗江上,去追寻屈子浪漫的足迹;带着学生读李白,在浪漫主义的世界里体悟李白的成与败、悲与喜、天与人,一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同学生神游在虚幻却又魅力无穷的西行路上,把神通的金猴棒变成手中的笔杆,挥洒属于自己的人生游记。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孩子们自由地采撷着浪漫的花朵,在浪漫中酝酿着浪漫。让浪漫成为一种修养,成为一种胸怀,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

我曾给学生们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一棵白杨树,一个情感粗糙的人会看到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叶;一个敏感而浪漫的人会看到叶片的脉络;而一个浪漫的经过良好文学熏陶的人会感受到白杨树绿色的汁液在流动。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将学生们带入纯粹的文学世界,让学生纯洁的心灵诗意地栖居在文学的怀抱之中,培养学生的浪漫情怀,将浪漫进行到底。

三、

诗意创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意识到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处处存在美,学习、工作、生活处处需要美,要时时注意把实用目标、科学规律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要让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增强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发现美的能力,学习对美的表现和创造。因此,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有人用这样的语言形容语文: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可见语文的本色就是诗意。因此,语文课堂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首先,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富有诗意的语言才能唤起学生个性的思维。他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诗意的美感,应该尽可能用诗意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美情感,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善于“以情传情”,利用情感因素,使文中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以达到情感共鸣的佳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教学实践中,我开设了诗歌专题教学,以诗歌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表现手法美,启迪学生按美的规律去感受美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激发情理,形成情操。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让学生诗意地存在在我的诗歌专题教学中得到了实践。

四、

缤纷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雪落黄河静无声”那飘逸的神采,那不着痕迹的融会贯通,那浑然天成的境界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用蕴含着真味和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境界吗?

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应该具备内蕴美。好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情”、“理”、“思”最好的结合体。文学是情感的艺术,语文教学更需讲究情感的升华。在课堂上,教师要想产生扣人心弦的教学魅力,激情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尚的思想情操,渊博深厚的文化修养与职业见识,则是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内在条件。有情亦要有理,教学语言虽然不像书面文章那样严整而富于逻辑性,但必须作到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必须真实准确,无懈可击;分析判断,必须严格地遵守逻辑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最终消除疑虑,颔首称赞。有理更要有思,教师的语言要能够使学生思接千载、纵横万里,让学生的思考具有智慧的深度和广度。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这几个比喻生动而贴切,好的教学语言也应该是形象并富于节奏感的。卢梭说:“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善于铺陈,使事物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同时还要善于摹形、摹声、摹色,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口语表达的时候,要善于运用跌宕和节奏,有时如大江东去,一泻千里,有时如小桥流水,莺声燕语。就像叶圣陶所说的:“激昂处还他们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们个委婉……”这样可使学生的听觉达到亢奋状态,调动情绪,触发思维,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惟其如此,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随着老师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情不自禁地随文起落,之后还余味无穷,期盼着每一节语文课。

五、

文化的膜拜

2007年江西的一位考生在他的高考作文中写道:“语文,汉语中蕴藏的文化。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出现,蕴藏着形象;从诗词的清丽脱俗到散文的柔美飘逸,蕴藏着灵动;从气势磅礴的论文到经典的小说,蕴藏着灵魂。品味语文,就像细品一杯香茗,温馨的气息沁人心脾;品味语文,就像荷叶上刚沁出的一滴露水,生命的气息传遍全身;品味语文,就像山溪间一股流淌的清泉,纯然、质朴……”

每当我读到这段文字,都会被这位同学对语文的挚爱乃至膜拜深深地打动,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情感。可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学生还没有这种对语文、对母语的感情。这种遗憾,我们语文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可以说语文老师重任在肩。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引领学生把语文当作一种文化来膜拜,师生应该心怀虔诚与恭敬,在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的同时,更应该懂得尊重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在语文课堂上,任何对语文的冷漠、轻视、不屑,都是对她的亵渎。我们要带领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每一次写作,提倡以清新纯净的文字写作,以高雅纯洁的情感入文,远离一切矫情、虚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操,发展我们的母语,使它成为更有魅力的文化。

六、

智慧与幽默

培根说:“善言者必善幽默。”幽默是智慧的产物,为了给自己的教学语言添上亮丽的色泽,有时不免“幽”上一“默”,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使学生学习到知识,顿开茅塞。语文课堂上,幽默的笑是绝不能少的,幽默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记得一次在介绍《聊斋志异》时,我说:“蒲松龄的书斋为什么叫‘聊斋’呢?就是蒲松龄和他的朋友们常常在书房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出一本书,‘志异’就是记神仙怪异和花仙狐怪的,顺便问一句,你们喜欢他笔下的狐仙吗?”学生大笑。同样,在介绍杜牧的《樊川文集》时,我如是说:“小杜可谓纨绔子弟,他流连于扬州这一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之后,觉得还不尽意,于是在家乡樊水和川水之上盖了一栋别“野”,起名樊川。”我故意利用正反修辞,学生哄堂大笑,并牢牢记住了这一文集得名的原因。 充满哲理的幽默的语言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思辨味和笑声,载着学生驶向知识的彼岸。

总之,“至法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氛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青春、热情孜孜不倦地追求,相信在这里每一位教者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阅读全文(1659) | 回复(14) | 引用通告(0) | 编辑 标签: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上一篇:教学实例:“月亮”话题作文课堂教学实录 下一篇:语文往事

(三)

·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2010-11-16 13:37:00)妮妮(游客) 在偶然之间看到你的文章,深受震动,作为语文老师深深惭愧与自责,语文原来如此教、学生原来如此可爱。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2010-10-1 23:17:00)飘雪(游客) 高山仰止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景行行止,呵呵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2010-5-31 10:54:00)吴同和

久违了,一菲!读罢《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想起张志公先生“我很重视文学教育。”“文学最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的申言;也想到上世纪中后期一些奇怪现象。不少政治挂帅的领导们反对文学教育,挖苦语文教师“讲起文学作品来便眉飞色舞,有滋有味的,讲其他文章就没精打采。”这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的指责不但使我们为之大汗淋漓,甚至于对文学作品竟有些谈之色变了,仿佛这反而成了语文教学的“禁区”,而我们这些身无长物的教书匠好像也只能靠谈点文学这“劳什子”以自娱娱人似的,这不能不是一种悲哀。

庆幸的是,今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可以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解读中外名著,传播画意诗情。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敬爱的吴老师:你好!你的每一个留言都让我有所感悟。谢谢!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2010-5-30 23:28:00)初凤平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氛围应该是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

好棒!好棒的文章!好棒的老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诗意盈然,情思美好。怎一个董老师了得啊!敬佩之至!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初老师:感谢你的倾情和鼎力,我会努力为之。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2010-5-30 16:52:00)且行且思(游客) 读董老师的文章多了,有这样的感觉:思路开阔,文笔洒脱,但总觉得放得开,收不拢,不够严谨,不够深入。文章的基本观点很能给人以启发,但观点之间多有重复交叉。信口胡言,董老师见笑!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思行君:入木三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2010-5-29 9:18:00)黄亚东

读董老师的关于课堂氛围的精论,感触良多.我热爱文学,我热爱语文教学,我更热爱我的学生,而董老师把三者诗意而精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作为一名介于中青年之间的语文老师,看来要学习的,特别是要向董老师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多得指点啊!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黄老师:幸会!握手。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黄老师:幸会!握手。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2010-5-27 12:43:00)吴春来

董老师丹唇一启,我就听到了两个字——诗、情。 再转身一瞧,一个化作了月光,一个化作了美人。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春来:董老师芳龄四十四岁,化月光和美人已经无望,我再挣扎一下吧,争取不让你的期待落空,呵呵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2010-5-26 18:14:00)罗亚妮(游客) 仅是想想这样诗意的课堂,就觉得美不可言。而日日沐浴其中的学生,该是多么幸运!亲爱的 ,做你的学生,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呢。

问董老师好,并在读完这些之后,益发坚信:爱着,努力着,实践着,结果必然美好!

夏安。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亲爱的亚妮:深深的祝福你!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2010-5-26 15:10:00)采唐韵(游客) 偶然走进中华语文网,偶然看到董老师的文章,才明白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才明白自己的学习之路很长很长。

董老师,向你学习!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采唐韵:你是从姜白石的小令里走出吗?幸会!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2010-5-26 8:48:00)mi(游客) 我要看书了,向你学习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好的宝贝,一言为定!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2010-5-25 22:24:00)春语沙沙

我是西部山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因仰慕董老师和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和才情,今天终于也忍不住在中华语文网上申请一博客以便学习。虽然第一次斗胆给董老师留言,但是读董老师的博文已多篇。心头的赞叹是必然,但此刻我更想说的是感谢董老师为诸多语文膜拜者造了一片福田。你对文字的痴迷,对学生的热爱,感染着每一个游客。在你的引领下,将会有更多的人因为选择了语文教育而遍开幸福之花。学习!再次感谢!虽从未谋面,但你是我的恩师,我是你的粉丝!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沙沙:你好!幸会,读你的留言很感动,其实所有的真诚的祝福与期待都来自对语文教育的热爱,让我们共同成长!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2010-5-25 20:54:00)xianren520 感叹,自己肚里的墨水太少了。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朋友:你能这样感叹你一定是个智者。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2010-5-25 19:54:00)水孩子(游客) 一直以诗意的课堂作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却知道自己还差得太多……在您的课堂里,洋溢着诗意,在您的生活里更洋溢着诗意,而我自己需要丰富和提升的太多……

刚看完《今生今世》,《绝代风流》也即将看完。最近在看《历代词》,觉得那些婉约词很美又抒情,想多记一些。老师最近忙什么?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水孩子:能坚持读书真的很好,你可以尝试着同时读不同种类的书,分开时间段,读经典,读理论,背点诗词什么的,你那么年轻,这是财富,祝福你!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2010-5-25 14:58:00)一生有你(游客) 有人曾这样说过:“我按照诗人在诗中描述出来的虫子和野花去山林里寻找虫子和野花,结果我还果真发现虫子和野花了!”说完这话后便很兴奋地认为自己成功了,可是他却没有想到,诗人要他去找寻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今天读着董师的这篇美文时更让我们感到一种诗意语言的重要,汉语是我们的母语,真正玩味起来,就能感受到她无穷的魅力,只有深受着她,我们才能尽最大限度地去增加她的张力与弹性,也才能更好地让她实用而高雅,朴实而厚重。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一生有你:你总是有那么多的发现,不一般!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第三篇:课堂教育——德育的主阵地

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只有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要抓好课堂德育,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德育主阵地,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应以育人为首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学校要为学生这个资源主体创造适合其开发生长的条件。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我们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有人谈到创新,就会很快和那些天才联系起来,似乎与己无关,对一般学生更是望尘莫及的事。其实这是对创新的一种偏见。事实上,天才与平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有的人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而有的人却受到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主要经历是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是这个资源主体开发的中心活动,提高学生主体素质是围绕教学活动开展的。

二、高尚的师德是德育教育的灵魂,平等轻松的课堂是德育教育的基地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

传道者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身必须有高尚的灵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以及他的言谈、举止、穿戴、情感(特别是对学生的情感) 、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将给学生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文明,举止大方端庄,严肃而不古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轻易伤害。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刻意保持课堂的纪律性,不能用命令式的语言训导学生,不要迫使学生违心地按教师的旨意学习和生活。在班级管理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对每个学生要公平,不能厚此薄彼,形成生动活泼、团结紧张的局面,使学生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和谐,不是任何政治或德育的标签能达到的一种状态。我国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并未有达到生活般自然浑成。只有生活化的德育,才有生命力。

三、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首先,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是最严密的、目的性计划性最强的交往。其次,它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这使得教学本身充满了教育性,真正领会并贯彻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刻苦精神、坚强的意志和爱国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

第四篇: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青少年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对象。韩庙中学按照上级普法规划的要求,把普法教育纳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子。

为了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2014年6月3日,韩庙中学邀请负责学校安全的龙亢派出所干警邵云艳同志来韩庙中学为学生们做法制报告。报告的内容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关法律基本知识为基础,重点普及《宪法》、《国旗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刑法》,侧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交通法规、治安条例、禁毒(烟)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法规等与青少年学生生活、成长密切相的关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我校青少年法制教育仍是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一项长期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再接再厉,开拓进取,努力工作,把我校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不断推向新水平。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

第五篇:县域是构建农村和谐的主阵地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难点、焦点和重点问题,一般都集中反映在县域内。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阵地。 ●又好又快地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县域经济发展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县域特别是乡村社会的发展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县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也是我国功能最齐全的基层政权组织。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又好又快地发展县域经济,把县域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来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治本之策和根本之道。 县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阵地。在我国,县域具有国土面积广、人口多、经济总量较大等特点。县域和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用)

县域集中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难点、焦点和重点问题。一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设施落后,特别是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差。

二是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看病难、子女上学难、负担重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增收难度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不少农民的贫困问题还没有解决。同时,农村经济不发达、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不协调以及城乡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差距大等问题和矛盾也十分突出。

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县域特别是乡村社会的发展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国家才有可能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用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县乡两级政府才有可能依托和利用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果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坚持把“好”放在优先位置,是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县域经济结构、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与理性选择。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解决办法)

一是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摆在首位。立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入手,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二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循环经济,不断加快城镇化,为县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提供有效载体,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辟新路径。

三是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把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与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结合起来。围绕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要求,强化各级政府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改革公共服务制度,着力解决包括就业、看病、上学、收入分配、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在内的一系列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为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进而不断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家乡的热情与积极性。

四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并通过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村保障性分配问题,为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加快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步伐夯实基础。

五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集体林权制度、征地制度以及粮食流通、供销合作社、农垦和水权管理等体制的改革,努力促进县域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为创新农村管理体制和治理方式、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创造条件。

上一篇: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下一篇:开学典礼老师发言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