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问题

2022-10-27

第一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内容提要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但是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开发并训练批判性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语

新课程问题意识创新精神 批判性思维 语文教学

韩愈在《师说》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和意义。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而现实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我深深感到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问题意识。笛卡儿说过:“要追求真理,我们必须把一生中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有这种怀疑的精神。新课程教材的编排是否合理?课程资源能否充分利用,是否需要增删?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中有关的说法是否存在漏洞?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受学生欢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对某些风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否切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别人的做法,是否可以依葫芦画瓢,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不能照搬照抄的,那又如何改进?„„凡此种种,教师都应事先有问题意识,进行存疑、思考,这样才会不断地去反思、回顾,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自己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激励自己学习、提高,尽快融入到新课程的改革中去。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应用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自己去尝试、去探索,施展个性才华。只有强化问题意识,重视问题教学,才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主动参与,达到自主求知、主动发展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便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甚至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也可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作文教学中,审题时提供有思考价值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如对“守株待兔”、“班门弄斧”等寓言的多种理解;也可以有意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思辨,如“知足者常乐”与“不知足者常乐”等等。

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我们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用心

爱心

专心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2、营造合作氛围,实现思维交锋。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提给学生。

3、给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让他们敢于质疑。

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尽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的发言,让他们各抒已见,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发言,认真听,让每个人都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思维、发现、探索。

4、传授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质疑。

在教学每篇课文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将问题记录在本上,反馈时,教师要对认真提问的或提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的同学予以肯定,这样会激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训练因素,激疑、引思、点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难点,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学完课文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学生如果能经常质疑,他的求知欲就会加强,质疑的兴趣会更浓,就会出现自主质疑的局面。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次提出实际的问题。

如教《愚公移山》,就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常常用一个成语来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并且这个成语在格式上与“精卫填海”相似,这个成语就是——愚公移山。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凭什么说可以移走大山?愚公又是怎样移走大山的?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假如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诸如此类的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既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很快地把学生导入到探究的情境中来。很显然,学生们为了发现问题,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的找疑点,为深入理解这篇文章作了铺垫,我也及时的表扬了这些同学。

教学时,我结合学生们愚公的认识,围绕“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愚公的决心和勤劳?”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勾勾画画,写写议议,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也就水到渠成。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积极思维,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质疑,教学中挖掘教材,激疑、引思,使得文章的重难点体现的淋漓尽致。课后学生的发展性质疑、探寻,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也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之花就会慢慢绽开。

三、“问题意识”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性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应遵循教学规律,结合本学科自身的特征,实事求是,才能卓有成效。

2、隐蔽性和启迪性 问题设置不能过于简单明了,要具有适当的隐蔽性和启迪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要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扩展,思维能力得以发挥。

3、维护强化学生的“好奇心”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展创造活动,它是创造力成长的动力,也是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善待好奇心,保护好奇心,培养好奇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语文教学效率的两个问题

关于语文教学效率的两个问题

语文教学成果累累,语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在此不必—一赘述。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国家发展日新月异,语文教学并没有跟上这个步伐,语文教学确实存在着效率不高的问题。笔者所说的效率不高就是指语文教学没有适应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或者说,目前的语文教学水平比国家快速发展的步伐慢了半拍。这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原因多多

(一)从社会环境角度看

其一,风气的影响。我国进入文化转型期,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动摇,浮躁气日上,不为利来,就为权往,凡事都想走捷径。这种风气不能不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既想玩好,又想学好,只可惜二者不可得兼。这种现状对语文的学习影响最大。因为,语文要潜心阅读大量文学名著,要耐得住寂寞。前人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学生坐不住,心不静,书怎么读得进?即使读,也是偶尔找一些“快餐文化”以作消遣。

其二,媒体的冲击。科技的发展,媒体的发达,对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可对语文教学来说也产生了负面作用。例如,电视连续剧的播放,对于普及文学名著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也助长了学生的懒惰思想。四大文学名著均已拍成电视连续剧,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许多人再也不愿意读那厚厚的原著了,因为故事情节已知道,谁还愿意“吃剩饭”?但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读原著,怎么领会它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怎么感受它深造厚重的艺术底蕴?

其三,庸俗文学的抢滩。由于急功近利,一些不负责任的作家“用器官写作”,加之媒体的炒作,这类作品不可避免地进入校园,这对进人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很有诱惑力,它极大地抢占了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读一部文学名著,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对话;可读一部庸俗、低劣的作品,却如同与一个浅薄无聊、恬不知耻的势利小人交谈,这岂不毒害极深?

(二)从教育环境角度看

其一,从高考角度看。

1.试题的误导。语文试题难度过大,就是一些著名作家、知名教授也难考高分。语文试题很难把握,平时语文教师认为学得好的学生反而高考得不到高分。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再者,语文试题与课本毫无关系,这岂不是在误导学生不用学课本,学课本对高考没有用?既然这样,那还发行课本干什么?语文课本岂不成了减负的对象?

2.评价的不公。语文高考原始分并不低,平均90分左右基本有保证,可换算成标准分,就是垫底儿的了。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再学分数也高不了,不如把功夫用在其他科上见效快。它也极大地伤害了广大语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抹杀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成果。

用心爱心专心 1

其二,从语文教育界角度看。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语文教育界“难辞其咎”。从私塾到现代学校,语文已教了几千年,积淀不可谓不厚,可仍然没有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出路,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仍在“黑暗”中摸索。你耍你的一套,我练我的一招,各行其是,说的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其实是“条条道路都挨骂”。语文教学的研究者难道没有责任?

1.语文缺乏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学科标准。《语文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是教学和考试的纲领性文件。其实,它们根本无法操作。条文空洞抽象,没有多少具体实在的指导意义。如“筛选信息”,什么是信息,筛选什么信息,怎样筛选信息,均不得而知。就连学生究竟要掌握多少字词,小学是多少,初中是多少,高中是多少这些常识性、基本性问题,都没有一个标准。到头来是语文教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其结果是“样样稀松”。就连外国语文“英语”还有个词汇表,可自己的母语却教无所依,学无所据,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2语文缺乏系统性的、阶梯性的教材。语文到底教什么?不知道。反正,小学是课文,初中是课文,高中还是课文。小学老师把文章大卸几块,初中老师把文章大卸几块,高中老师还是把文章大卸几块。十几年都是如此,谁还有兴趣?隔个十天半月不上语文课,照样不受影响。堂堂语文教学的大头——作文,至今还没有一部像样的教材,这叫语文教师怎么去教?语文教师只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只有大考见分晓,可惜只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三)从家庭环境角度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现实社会的“浮躁气”、“市侩气”或多或少地在家庭中有所反映。如此,何谈言传身教?何谈家庭熏陶?有些父母自认为认识几个汉字,俨然是一位行家里手,认为语文易学,由此误导子女,导致学生对语文的投入严重不足。从学生各科学习投入的时间来看,语文是最少的。可语文却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课程。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地域、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农村学生的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不够,尤其对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不够,严重影响了孩子后无语文能力的发展。

(四)从学校角度看

应试教育下的学校管理,不利于语文教学,没有为语文教学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第一,应试教育讲求“整齐划一”,抹杀个性,可语文教学需要个性,尤其作文更是个性的产物。第二,应试教育下学校大量挤占学生课余时间,学生学业负担重,哪里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可语文是根本离不开课外阅读的。第三,应试教育只看学习成绩,忽视品行培养,可语文要求“作文先做人”、“文品即品”,这又从何处落实?因此,语文举双手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遍地开花,必将给语文教学带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另外,由于经费原因,学校对语文教学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总认为语文教师有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参就足够了,其实这是误解。比较前卫的学校都没有语文实验室。实验室除报刊、文学名著外,还有名人字画、电教设施、电脑软件等。讲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若能将话剧《屈原》“雷电颂”的片断播放一下,教学效果岂不更佳?

(五)从语文教师角度看

用心爱心专心

2以上分析了诸多原因,但主要责任还是要语文教师来承担。因为语文教师在具体实施语文教学任务,要负直接责任。如果一味地只找客观原因,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其一,语文教师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据初步调查,30%的中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40%的谈不上有兴趣,也谈不上没有兴趣,20%的比较有兴趣,10%的兴趣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了兴趣,强迫着去学,效果怎么能好?造成这种局面的就是执教这门课的教师。当然,并不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有意地扼杀学生的兴趣。但正因为是无意的,才显得更为可怕。语文本身是一门很有意思、很有趣味的课程,却让教师讲得毫无吸引力,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死抱课本,架空分析,甚至文章作者根本就没有这样构思,硬是给作者强加上去,弄得原作者都莫名其妙。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都这样一路学下去,怎么能不倒胃口?

其二,没有找到母语习得的规律。一个小孩,只要没有生理缺陷,一岁多自然会说话,但他(她)并没有学习语法,是因为他(她)有环境的熏陶。即使是把他(她)放在英国,他(她)还是会讲英语。可我们的语文教师却把这个长大了的会说一口流利母语的孩子当作一个白痴,拼命地讲,使劲地塞,其结果到了高三句子还写不通。其实,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是学生读书读出来的,是学生练习写作写出来的。

其三,缺乏学习,观念落后,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往往高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因为语文是基础,是工具,它涉及的面极广,可以说包罗万象。它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担子尤为沉重。可是,由于教育教学任务重,我们的语文教师忽视了继续学习,导致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由于不及时学习,甚至学术界否认的观点,我们仍抱住不放,结果以讹传讹。

二、提高效率,语文教师该怎么办

虽然我们分析了诸多影响语文教学的因素,但是有很多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因为它牵扯到政策的调整、体制的改变、观念的更新,我们只能大造舆论,呼唤改革,热切期望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能够更好地有利于语文教学。目前最为紧要的是,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一)坚决摒弃逐字逐句的串讲式教学。

任何一个作家,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他自己书看得多了慢慢写出来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指路明灯”,起点拨引导作用,不能包办代替。要相信课文里有很多东西学生能看得懂,理解得了。要少讲,一节课教师讲15至20分钟就行了,其他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读书、感悟、思考、讨论、练习。即使是讲读课文,教师讲讲写作思路就足矣。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可时常改变课型,不要以“讲”统天下。有的课文可以读为主,有的课文可以说(讨论)为主,有的课文可以演(改编成课本剧后进行表演)为主,有的课文可以写(读写结合)为主,不一而足。只要学生学有所得,就可大胆起用新的教学模式,不必因循守旧。

(二)真真切切把教材当作例子。

用心爱心专心

3这篇文章可以作为例子,另外一篇文章也可以作为例子,不要把课文当作“圣

经”,要大胆地舍弃。如若觉得有些课文不合适,太陈旧,就可舍弃不讲,或让学生自学,另外补充一些时代感强的美文佳作,这样既可提起学生兴趣,又能增添“新鲜血液”。高考以“双纲”为依据,又不以课本为依据,何必死抱课本不放?何况全国是“一纲多本”?

(三)实施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要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开辟语文教学新的途径。不要只依赖于课堂45分钟,仅有课堂45分钟语文是学不好的。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大搞课外阅读,可以创办文学刊物,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可以讲故事,可以搞朗诵,可以演课本剧,可以组织辩论赛;可以猜灯谜,可以对对联。形式多种多样。这些活动,学生不仅非常喜欢,而且还锻炼了听说读写思多种能力,有力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并且,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也会日渐喜欢这个老师,由喜欢这个老师到喜欢这门课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千万不要放弃了这个有利的阵地。如若放弃,等于丢了“半壁江山”。

(四)把学法教给学生。

要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的教学目的,就必须把语文学习的方法、技巧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多学习,多体会,多总结。就拿教师自身现有的语文能力来说,主要还是读书读出来的,那就应该把这个感受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读书的重要性,掌握读书的方法。如若只教知识,那只能教一时;如若教给学法,那就教了一世。我们的教育教学,要为明天着想,要为学生走向社会着想。注重教授学法,即使是应试,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高考就是考能力,考素质。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受到社会舆论的评议,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师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改革,大胆探索,就一定能够找出一条语文教学的正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用心爱心专心 4

第三篇:初中作文教学解决问题方案

教学设计问题解决方案

本人在经过课程学习与交流研讨后,把对拟解决问题的新认识具体化为教学设计问题解决方案。

拟解决的问题:

在作业一中,本人的预设问题是“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探析”,通过本期培训,有了新的认识。

拟解决问题的新认识:

1、把作文教学贯穿于日常课文教学之中,以课文的教学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方法、结构特色、用词用句、主题的表达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在作文时有一定的参考,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写作的基础知识。

2、走进生活,积累素材。让学生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都可以善加利用成为写作的素材,关键是要表达真情实感。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3、树立学生的独立写作意识和写作创新能力。加强思维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创新。

拟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

1、教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写作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无话可说,想要学生能有足够的写作材料,就要从观察和积累两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要学生注重留心观察对象与别的同类事物的显著不同之处,还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把事物联系起来观察。要关注生活中的小题材,并要求学生以随笔、日记、周记等形式笔录下来。节假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自然中、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尝试体验生活。除了观察得到的直接经验,还可以去获得间接经验。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尤其是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2、指导学生撰写文章,可以从引导学生分析命题开始。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提高其辩证分析能力。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使学生适“材”选“体”。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还有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设置中心句的方法等等。

3、指导学生充分练笔,让他们学会将各种写作素材运用到不同题材的作文中。除了每两周一次的作文训练,我们可以在平时多给学生布置一些篇幅短小、内容专一的话题给学生作为练笔。如一篇300字的人物描写、动植物刻画等等,或者日记也是不错的练习方式。

4、贴近实际,促使学生有话可讲。叶圣陶提倡“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使学生“有话好说,有话可说”。作文命题时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的心理、生活实际即充分考虑学生胸中已有的积蓄。因此我们在命题的时候要注意去选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清新活泼,富有时代气息的题目。这样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文章才能写的富有情趣。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 问题及应对策略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在人们的知识结构中起着地基的作用,也是获得情感、陶冶情操最直接最有效的通道。殊不知,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评价措施的矛盾,应付了考试却丢掉了语文本身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评价措施的矛盾。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多年来升学考试指挥棒的约束和压力。语文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新课标的要求被广大教师抛之脑后。常规的语文教学还是紧紧围绕着升学考试展开,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也紧紧锁定在考试中。

从评价的角度来讲。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但是,目前对语文教学的评价形式单一而简单,最后的量性评价一锤定音,严重挫伤了语文教师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材安排顺序被肆意打乱。

拿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来说,“文言文——说明文——散文”的模式基本在农村初级中学通用,两个单元的文言文结束后,又开始两个单元说明文的学习,最后才是散文。我们认为,这样既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极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过程。

从学生角度讲,文言文难、枯燥,拿文言文开篇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认识其重要性并一次性把它们讲完,留有大量时间进行复习背诵。宏观的讲,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长期兴趣。再者,就算你讲的再生动,再有启发性,也逃不了背诵记忆的套路,一开始就强调学生背诵的能力,反而会弱化学生动脑动手的探索实践能力。

3.挑拣重点篇目讲解,非重点只讲生字词而忽略文章内容。

为了在短时间内最高效地把知识点讲解给学生,给他们留有复习的时间,很多老师学期伊始就圈定了本学期要重点、花大力气讲解的篇目,大致一个单元一到两篇。挑拣重点篇目而忽略自读篇目不仅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还让学生失去了很好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机会。有条件的话最好能给学生上几堂多媒体课,带他们走进石拱桥的匠心独运、感受苏州园林的自然天成、体味故宫博物院的文化精髓、感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内蕴含的古人的思想结晶。不要小看这一次次的积累,对于好奇心强的初中生来说,这些感官知识的积累恰恰能极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照搬照抄教参,缺乏创造性。

参考教参固然是上好一堂课的必经之路,可加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比照搬照抄来得更有效。拿朱老先生的《背影》一文来说,绝大部分的教参上都只说了一条线索——父亲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反映了父亲对“我”深挚的爱。其实,细细参读教材不难发现,其实文中还有另一条重要的线索——儿子的眼泪。通过儿子的眼泪与父亲背影的遥相呼应,不仅表现了一个伟大无私的父亲对少不知事的儿子深挚的爱,还一步步表现了这个从小没吃过苦被父亲宠坏了的孩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固然是想要学生知道父亲的爱,可我以为当下的学生,缺乏的能力并不是不知道被爱,而是缺乏理解这种爱和爱别人的能力。另外,朱老先生在文章最后还暗含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遗憾。这样一篇意蕴深刻的文章,处处有亮点,句句有智慧。我们又怎能局限于教参中那一点东西呢?结合当下学生实际,给学生来一堂生动的爱的教育,无非是这一课能够达到的效果。

5.模式化教学严重。

对应试教育的精深研究,不仅书店里出现了很多各种题型答题套路的书,我们广大语文老师们也乐此不彼地总结着每一种知识点的“公式”。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老师们让学生背答题模式,背着背着,做题的时候如履薄冰,不敢想不敢发散,我们的语文,不仅没有成为启发思维的人文学科,反而成了限制思维的刽子手。

二、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是解决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关键

1.解决目标与实践、评价的矛盾。

现行的终结性量化性评价严重的影响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是严重的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改革评价制度是语文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更是通过语文教学质量的核心。改革评价制度还是学生语文学习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良好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要解决语文教学目标与实践、评价的矛盾,就要从改革评价的手段上入手。

2.新课标要求要落到实处。

要加强对语文老师的思想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相关部门多开展一些教育教学研讨会,把培训的面积铺开,让广大语文老师都能亲自体会好课堂的魅力。其次,试着改变语文教学成绩评价机制,分数显然是导致老师们模式化教学的罪魁祸首,把语文这门课从分数的牢笼里解脱出来,采取语文知识竞赛、口头表达测试、写作能力考验等方式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学生长远发展为目的。

在树立高尚教育理念的同时,语文老师们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知识在不断更新,如果我们在自己构建的知识王国里固步自封,只会被时代抛弃,更何况我们是引领学生走向未来的领头人。阅读、上网、多接触社会、多实践生活等都是很好的提高自身的方法。由于教师这一行业的特殊性,我们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比较局限,这就更要求我们要敞开心扉,多与外面世界交流了。

语文在教学中纵使存在的问题很多,但只要我们的教师能摒弃一切杂念,冲破考试的牢笼,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最终,一定能带领学生们完成一次又一次精彩的飞翔。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师论文初中作文教学论文:浅析初中作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初中作文教学论文:

浅析初中作文教学

写作是集识字、阅读、理解、观察、思考、书写等多种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活动,是学生系统地表达知识经验、生活情感的书面语言形式。写作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初中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初中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期师生共同关注、探索初中作文教学。

一、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写作文时心生“厌烦”,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教师教作文千篇一律,老生常谈是写作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初中作文教学难,学生作文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提高的现状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功底都有关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

许多初中教师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及各种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的运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初中生对生活探索、发现的精神需求。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认识不到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而造成学生缺乏表达内心想法、思想的渴望。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动机、写作激情都得不到激发。失去了源自生活实践、课外活动实践的生动素材,导致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无话可说、虚构故事、拼凑文章的状况。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二)教师教学中存在功利性倾向

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教学与考试成绩相关性很大,只要平时教师教授过的内容,学生通过理解和记忆就会得到不错的成绩,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付出很多的努力来指导学生作文写作,最终可能收效甚微,这就消减了教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受应试教育顽疾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功利性思想,有些教师认为花大力气抓作文是得不偿失。

(三)教师本身的写作素养有待提高

有些语文教师平时忽视对自身文学素养、写作水平的培养,导致在作文指导与讲评时捉襟见肘。正是由于学校教师作文教学水平不高,而学生、家长急切想提高作文成绩,于是社会应学生、家长的需求,出现了不少的语文作文辅导班,专门就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辅导。参加课外的作文辅导不仅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而且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不参加课外作文辅导的学生又存在写不好的心理负担。因此,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应使我们警醒: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作文教学应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二、如何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因此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点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特殊性来提升作文教学水平成为师生、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打好基本功,师生共同提高写作功底

初中作文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打好写作的基本功,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写作能力。这就要求师生都要重视课外阅读和练笔。对学生来说要加强课外阅读,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广泛的阅读,丰厚的积累是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同时,学生平时写

作练笔也是培养语感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养成了练笔的好习惯,写作时才能文思泉涌。对教师来说要加强阅读,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积累,同时要勤练笔,积累写作经验。教师还要善于与其他老师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借鉴成熟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作文教学。

(二)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师生共同寻找写作乐趣

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初中学生存在着对生活的好奇心、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的新奇感,可他们在写作文时总觉得“无话可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将自己的实践内容、生活感悟写入作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去找最熟悉或者最适合的材料来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对生活的观察所得、体验所悟就是创作的源泉,有了源头活水,写作也就不难。师生都置身在生活的海洋中,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观察、积累,教师和学生就能激发出写作的激情和乐趣。

(三)从修改中提升,师生共同参与作文批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经过长时间修改成稿的。文章的修改、批改不仅是教师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师生共同提高经验的机会,师生的共同合作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关键。作文的修改必须经过思考,发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从而完成作文的修改。具体可以通过教师批改或抽查批改、学生分组互批、学生自批等多种方式交叉修改学生作文,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总结批改的内容,珍惜批改中的反馈信息,使学生真切地获得写作的经验,在不断自我否定中提升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学生写作基本功的形成阶段,为学生养成好的写作习惯奠定基础,师生共同合作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是师生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初中学校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挫折应对与意志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