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基础理论与应用

2022-08-21

第一篇:品牌基础理论与应用

现代物流基础理论与应用

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物流和商流的区别:任何物品的流通都是由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构成的有机整体。物流和商流是从商品流通过程中引申和分离出来的两个职能。所谓商流是指物品在流通中发生的买卖关系所引起的所有权转移的关系。物流是指物品在时间上或空间上发生的物理的移动过程。两者在同一个流通过程中同时发生,如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 商流与物流最大的不同是两者的运动方式不同。商流是必须经过一定的经营环节进行的业务活动,它体现的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而物流不受经营环节的限

回收物流:(returned logistics)指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即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的活动中总会产生各种边角余料和废料,这些东西的回收是需要伴随物流活动的。如果回收物品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整个生产环境,甚至影响产品的质量,占用很大空间,造成浪费。

物流成本冰山理论:由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提出。物流冰山说概念:物流冰山说指人们对于物流运输总体所需支付的费用并不是十分了解,我们在支付物流费用时,所支付的费用不过是委托的物流费(这一部分的费用只是物流运输总体所需支付费用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还有很多费用都是物流运输总体费用中的隐形成本没有支付的说法。 其含义是说人们对物流费用的总体内容并不掌握,提起物流费用大家只看到露出海水上面的冰山的一角,而潜藏在海水里的整个冰山却看不见,海水中的冰山才是物流费的主体部分。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库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实际这些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确实犹如冰山的一角。因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费和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等费用都没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一般来说,企业向外部支付的物流费是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大头是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

“效益背反”:又称为二律背反,即两个相互排斥而又相互被认为是同样正确的命题之间的矛盾。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规律或二律背反效应又被称为物流成本交替损益(trade off),是指在物流的各要素间,物流成本此消彼长。

零担货物运输:当一批货物的重量或容积不满一辆货车时,可与其他几批甚至上百批货物共用一辆货车装运时,叫零担货物运输。零担货物,是指一张货物运单(一批)托运的货物重量或容积不够装一车的货物(即不够整车运输条件)。是指托运一批次货物数量较少时,装不足或者占用一节货车车皮(或一辆运输汽车)进行运输在经济上不合算,而由运输部门安排和其他托运货物拼装后进行运输。运输部门按托运货物的吨公里数和运价率计费。库存:是一项代价很高的投资,无论是对生产企业还是物流企业,正确认识和建立一个有效的库存管理计划都是很有必要的。由于生成的原因不同,可以将库存分为以下六种类型:周期库存、在途库存、安全库存(或缓冲库存)、投资库存、季节性的库存、闲置库存。

储存的二律背反:在物流功能之间,一种功能成本的削减会使另一种功能的成本增多。

库存控制系统概念:是以控制库存手段为共同目的的方法、手段、技术、管理及操作过程的集合,这个系统贯穿于物品选择、规划、订货、进货、入库、储存及至最后出库的一个长过程,这些过程的作用结果是最后实现按目标控制库存的目的。

库存控制系统中,起决定作用或较大作用的要素主要包括:(1)企业的选地和选产(2)订货(3)运输(4)信息(5)管理。

储存成本:是包括仓库及其它储存设备的折旧费和修理费,保管员的工资,保险费,资金占用的利息,以及损坏,被窃的损失等在内的各项费用.顾名思义,储存成本是指企业为储存存货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如仓储费、保管费、搬运费、保险费、存货占用资金支付的利息费、存活残损和变质损失等。 自动化仓库分类:1.按建筑形式分为整体和分离式。2.按货物存取形式分为单元货架式,移动货架式和拣选货架式。3.按货架构造形式分为单元货架式,贯通式,水平循环式和垂直循环式仓库。4.按所起的作用分为生产性仓库和流通性仓库。5.按自动化仓库与生产联接的紧密程度分为独立型,半紧密型和紧密型仓库。 订货点法:又称订购点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订货点法指的是:对于某种物料或产品,由于生产或销售的原因而逐渐减少,当库存量降低到某一预先设定的点时,即开始发出订货单(采购单或加工单) 来补充库存。直至库存量降低到安全库存时,发出的订单所定购的物料(产品)刚好到达仓库,补充前一时期的消耗,此一订货的数值点,即称为订货点。 包装:为在流通过程中为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并采用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将物品包封并予以适当的装潢和标志的工作总称。

装卸: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或卸出运输工具的作业过程。强调垂直位移。 搬运: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空间移动的作业过程。

装卸搬运的特点:一)是附属性活动

(二)是支持保障性与制约性活动

(三)是衔接性活动

所谓无效作业:是指在装卸作业活动中超出必要的装卸、搬运量的作业。1.过多的装卸次数2.过大的包装3.无效物质装卸

为了有效地防止和消除无效作业:1.尽量减少装卸次数2.提高被装卸物资的纯度3.包装要适宜4.缩短作业距离:工厂和物流据点的平面布局与作业组织工作水平 实现装卸搬运省力化:1.利用物体自身重力2.缩小垂直位移3.减少搬运阻力:人力与简单机具配合4.劳动作业动作分析

不合理运输的表现形式:不合理运输是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达到的运输水平而末达到,从而造成了运力浪费、运输时间增加、运费超支等问题的运输形式。一)返程或起程空驶

(二)对流运输

(三)迂回运输

(四)重复运输

(五)倒流运输

(六)过远运输

(七)运力选择不当

(八)托运方式选择不当

运输合理化的影响因素:

(一)运输距离

(二)运输环节

(三)运输工具

(四)运输时间

(五)运输费用

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

(一)改善流通体制,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

(二)按照合理流向形成物流系统

(三)建立合理的运价制度

(四)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

(五)少投入、多产出,走高效益之路六)开展中短距离“以公代铁”的运输。在公路运输经济里程范围内,尽量利用公路。

(七)直达与中转的合理选择

(九)“四就”直拔运输

(十)发展特殊运输技术和运输工具

(十一)通过流通加工,使运输合理化

储存(storing)GB:保护、管理、贮藏物品。是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 储存的地位与作用

(一)储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储存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2.根据社会需要储存有三种状态

(二)储存在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1.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2.是社会物资的“蓄水池”3.可以创造时间效用4.是“第三个利润源”的重要源泉之一

(三)储存的逆作用1.引起仓库建设、管理、人员等费用2.占用资金利息3.陈旧损坏与跌价损失4.保险费支出5.进货、验收、保管、发货、搬运等作业成本

ABC分析的概念(将库存物品按照设定的分类标准和要求分为特别重要的库存(A类)、一般重要的库存(B类)和不重要的库存(C类)三个等级,然后针对不同等级分别进行控制的管理方法。

零库存技术(Zero-inventory technology)在生产与流通领域按照准时制(JIT)组织物品供应,使整个库存最小化的技术总称。从物流运动合理化的角度来看,零库存的概念包含以下两层意义:库存数量趋于零或等于零;库存设施、设备的数量及库存劳动消耗同时趋于零或等于零

贯通式立体库(重力式货架):一种密集存储单元物品的货架系统。在货架每层通道上,都安有一定坡度的、带有轨道的导轨,入库的单元物品在重力的作用下,由入库端流向出库端。优点:仓库面积和容积利用率可达90%;两端高低形成坡度,靠自主运动节省动力机设备消耗;严格按先进先出原则作业;防止进出库作业相互干扰及管理混乱,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差错;货架存储单元货物,不需码垛,减少货损;各条货格通道分别存放不同物资,不会发生不同货格混寸的差错事故;有利于多品种、多规模、小批量、多批次商品储存和规划;有利于无人操作的电子计算机管理。缺点:灵活性差,货架通道间无法调剂,降低利用率;对建筑物、托盘、货箱要求高,钢结构,造价高;维修排除故障难度大; 储存合理化的主要标志

1、质量标志

2、数量标志

3、时间标志

4、结构标志

5、分布标志

6、费用标志

流通加工(distribution processing)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流通加工与生产加工的区别1.加工对象的区别2.加工程度的区别3.加工组织者的区别4.加工价值的区别5.加工目的的区别

不合理流通加工的表现:

(一)加工地点选择不合理

(二)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

(三)加工作用不大,形成多余环节

(四)流通加工成本过高,效率不明显

流通加工合理化的措施

(一)加工和配送相结合

(二)加工和配套相结合

(三)加工与合理运输相结合

(四)加工与合理的商流相结合

(五)加工与节约相结合 物流结点的概念:物流网络中连接物流线路的结节之处,又称物流接点,有的书称物流据点。物流结点起到连接物流线路的中心点的作用,故又泛称物流中心。各种具体用途的物流中心又被冠以各种名词,配送中心、集货中心 物流结点的功能及作用:1.衔接功能2.信息功能3.管理功能 配送的概念: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配送特点:1.是从物流节点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2.是从物流节点到用户的支线运输3.是¡°门到门¡±的服务性供应4.是充分按照用户要求的运送 配送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1.资源筹措的不合理2.库存决策的不合理3.价格的不合理4.配送与直达运输决策不合理5.送货中的不合理运输6.经营观念不合理 配送合理化的措施: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配送;推行加工配送;推行共同配送;实行送取结合;推行准时配送系统;推行即时配送系统 建立物流中心网络必须遵循的原则1.按经济区域建立物流中心2.以城市为中心组织物流3.物流中心网络应在商物分离的基础上形成4.物流中心网络同时应是有效的信息网 配送中心的职能活动1.储存2.分拣、理货3.配货、分放4.倒装、分装5.装卸搬运6.加工7.送货8.信息处理和加工。 国际物流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物流,是伴生国际交往,支持国际交往的物流活动。

保税仓库不能超过两年

第二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

万尼瓦尔•布什在《科学——无止境的前沿》中将研究类型作两分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他认为基础研究的特点是不考虑实际后果,有长远的、根本性的意义,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他的理论导致了二战以后政府与科学之间的协约关系,影响了很多国家的科学政策。受布什思想的影响,产生了由基础科学到技术创新,再转化为开发、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科技统计的国际标准中,将“研究与试验发展(R&D)”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联合国的标准不仅限于自然科学,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三种类型的定义分别为:

基础研究——主要是为了取得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不以任何专门或具体的应用和使用为目的。

应用研究——为获取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主要是达到具体的实际目的或目标。

试验发展——任何为了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生产和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利用从研究和(或)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系统的工作。

我国科技界,自80年代国家根据不同研究类型,对研究机构实施拨款制度改革,到90年代末研究机构的转制,两次重要的科技体制改革,都需要根据研究性质的不同,作出正确的学科区分。由科技部实施的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更是以对学科进行分类,对研究类型加以区分为基础的。

从1994年6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科学现状与发展趋势》一书我们知道,我国科技工作已基本形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跟踪高技术研究并推动其产业发展、加强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布局。加强基础性研究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三个重要方面之一。我国基础性研究的学科布局,包括7个基础学科和8个应用学科的基础研究工作。基础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力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应用基础研究包括的学科:农业、医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空间科学、工程科学。基础性研究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以认识自然现象、揭示客观规律为主要目的的基础研究。2.围绕生产实践和学科发展提出的具有重大或广泛应用目标,探索新原理、开拓新领域的定向性研究,这是应用基础研究。3.对科学数据进行系统的考察、采集、鉴定并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其基本规律的工作,就是科学数据的积累。由于明确了上述几个重要问题,针对基础研究的举措就有了明确的指向。

目前,我国科技界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资助体系。资助的内容包括课题资助、研究基地资助、人才资助、科学数据与资料的资助等四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包含若干具体措施,并形成小的资助体系。比如课题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一般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三种形式。一般项目又包括自由申请、青年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三类。可以说形成了由不同层次的研究课题组成的课题资助体系。研究基地资助类别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重点野外观测台站等。人才资助也形成了一个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等。既有以个人为目标的资助,也有以团队为对象的资助。既有后备人才的资助,也有学科带头人的资助。此外,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百人计划”,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也是针对人才的专项计划。科学数据资料等基础建设的资助,体现在“攀登计划”、《国家“十五”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实施意见》等具体措施中。

区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标准

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基础研究的特点是:

-- 以认识现象、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即通过实验分析或理论性研究对事物的物性、结构和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解释现象的本质,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或者提出和验证各种设想、理论或定律。

-- 没有任何特定的应用或使用目的,在进行研究时对其成果看不出、说不清有什么用处,或虽肯定会有用途但并不确知达到应用目的的技术途径和方法。

-- 一般由科学家承担,他们在确定研究专题以及安排工作上有很大程度的自由。

-- 研究结果通常具有一般的或普遍的正确性,成果常表现为一般的原则、理论或规律并以论文的形式在科学期刊上发表或学术会议上交流。

因此,当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对现象的更充分的认识,和(或)当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新的科学研究领域,而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时,即视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定向基础研究。

纯基础研究与定向基础研究的区别如下:

--纯基础研究是为了推进知识的发展,不考虑长期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益,也不致力于应用其成果于实际问题或把成果转移到负责应用的部门。

--定向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期望能产生广泛的知识基础,为已看出或预料的当前、未来或可能发生的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料。

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

应用研究的特点是:

--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具体表现为: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其成果形式

--在围绕特定目的或目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一般只影响科学技术的有限范围,并具有专门的性质,针对具体的领域、问题或情况,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一般可以这样说,所谓应用研究,就是将理论发展成为实际运用的形式。

区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主要准则

基础研究是为了认识现象,获取关于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的知识,而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应用研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应用目的。

基础研究没有特定的应用目的或目标主要表现在,在进行研究时对其成果的实际应用前景如何并不很清楚,或者虽然确知其应用前景但并不知道达到应用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技术途径。应用研究的特定应用目的不外乎二类:或是发展基础研究成果确定其可能用途,或是为达到具体的、预定的目标确定应采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径。应用研究虽然也是为了获得科学技术知识,但是,这种新知识是在开辟新的应用途径的基础上获得的,是对现有知识的扩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对应用具有直接影响。基础研究获取的知识必须经过应用研究才能发展为实际运用的形式。 试验发展

试验发展是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在社会科学领域,试验发展可定义为:把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转变成可以实施的计划(包括为进行检验和评估实施示范项目)的过程。对人文科学来说,这一类别没有意义。

试验发展的特点是:

--运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知识或根据实际经验。

--以开辟新的应用为目的,具体地说,就是为了提供新材料、新产品和装置、新工艺、新系统和新的服务,或对已有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

--其成果形式主要是专利、专有知识、具有新产品基本特征的产品原型或具有新装置基本特征的原始样机等。

在社会科学中,试验发展可以定义为:把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转变成可以实施的计划,包括为科研和评价而作的示范项目。试验发展对人文科学意义甚小。

区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主要标准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要是扩大科学技术知识,而试验发展则是开辟新的应用即为获得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系统、新服务以及对已有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

虽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一样的,但它们的直接目的或目标却有着本质的差别。应用研究是为达到实际应用提供应用原理、技术途径和方法、原理性样机或方案,这是创造知识的过程;试验发展并不增加科学技术知识,而是利用或综合已有知识创造新的应用,与生产活动直接有关,所提供的材料、产品装置是可以复制的原型,而不是原理性样机或方案,提供的工艺、系统和服务是可以在实际中采用。

科学技术活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关于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的议案》的原则,科学技术活动定义为:与各科学技术领域(即自然科学、工程和技术、医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中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系统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研究与发展(R&D)、科技教育与培训(STET)及科技服务(STS)。我国在UNESCO的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界定我国科技活动包括研究与发展、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及与R&D活动相关的技术推广与科技服务活动。

研究与发展(R&D)活动

研究与试验发展:指为增加知识的总量(其中包括增加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

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基本特征是:

--具有创造性;

--具有新颖性;

--运用科学方法;

--产生新的知识或创造新的应用。

在上述条件中,创造性和新颖性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的决定因素,产生新的知识或创造新的应用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运用科学方法则是所有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特点。而研究水平、任务的来源(国家或省级)和研究中所采用的技术,均不是构成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基本要素。

按活动类型,可以把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分为: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试验发展。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统称为科学研究。 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

按国际通用概念,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既包含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也包含可能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

鉴别科技人力资源主要依据两种方式:一是按"职业";二是按"资格"即受教育程度。按"职业"统计的"科技人力资源"数据反映了科技人力实际投入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人力的现实需求。按"资格"即受教育程度统计的"科技人力资源"数据反映了科技人力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

一个国家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是按"资格"和"职业"两者统计的综合值,即任何一个人只要满足“职业"和"资格"中的一个条件即属于科技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我国的"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等都是科技人力资源的一部分。

"科技人力资源"涉及的范围很广,要准确统计一个国家的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并形成一个统计系列数据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作。因此,目前还难以对各国有关"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数据进行全面国际比较。

基础研究及其重要性

什么是“基础研究”呢 ? 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 OSRD )局长 V .布什在 1945 年 7 月向罗斯福总统提交的《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的研究报告中这样写道:“基础研究并不考虑实用的目的,它产生的是普遍的知识和对自然及其规律的理解。这种普遍的知识提供了解答大量重要实用问题的方法,但是它不能给出任何一个问题的完全具体的答案。提供这种圆满答案是应用研究的职责。”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基础研究所下的定义是:“发展科学知识的独创性研究,„„它没有直接的商业目的。”而现在看来这两个定义以及其它一些类似的定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研究和与之对应的应用研究的划分,越来越具有相对性。以往人们公认的“传统的”基础科学 ( 例如物理学和数学 ) ,今天也具有相当复杂的结构 ( 比如物理学有理论物理学、实验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之分,数学有理论数学与应用数学之分 ) ;而且,今天视为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学科分支或课题,随时间的推移也可能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能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做一下比较,尤其是在其性质和特点方面,将会有利于我们对其概念的理解。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差别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 .在研究的动机和目的方面。基础研究主要是以求知欲为引导的,其目的在于增加人类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是“为科学而科学”的研究。应用研究是以某一预先确定的目标为导向,即为某一实用的目的而进行的研究。基础研究是所谓的“好奇取向” (curiosity-oriented) ,应用研究则是所谓的“任务取向” (misson-oriented) 。前者无直接的商用目的,而后者一般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这也许是两者的本质差别。

2 .在应用的时间先后上。一般是先有基础研究,然后才被应用到具体领域,而且其间相差的时间间隔可能会很长。基础研究不论多么深奥、多么抽象、多么“脱离实际”,一般来说都会找到其用武之地。但是,越为“基础”的研究,其用途的发现所花费的时间越长。麦克斯韦通过对电动力学的数学研究,于1864年确立了电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式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在1887成功的证实了电磁波;而直到1895年马可尼才将电磁波用于通信。黎曼和哈密顿在19世纪所做的深奥的数学研究,在大半个世纪后才在物理学中得到应用。从古希腊就开始研究的素数问题,直到几千年后才被应用到密码学中。与之相比应用研究必须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研究成果变为实际技术,从而获取经济利益。这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显著的差别。

3 .在研究者的自由程度方面。由于基础研究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及研究过程的探索性、独创性和结果不可预测性,研究者在课题选择、兴趣变换、研究进程、计划安排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对于基础研究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正如布什在《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的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由于纯科学无法预测的性质,使得为其研究提供一种颇为特殊的环境是合乎需要的。纯科学需要研究人员思想的自由,以新的观点来看熟悉的事实。纯科学研究始终不宜于被组织计划,并且它对于来自上述组织计划的指令是麻木的。事实上,对于有重要意义的成就来说,再也没有比自由的原则更加重要了。”由于应用研究往往事先能够明确确定目标和制定计划,因而适宜有组织地进行,研究者的自由度相对地要少得多。而且基础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一般会及时的公布于众,不具有保密性;于之对应的应用研究往往会因为商业或军事目的而采取申请专利或封锁等措施加以保护。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应用研究者的自由程度。 4 .在取得成果的时间长短方面。应用研究取得成果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因为它是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的,而且实用的商业目的也不容许研究计划拖长,否则便难以即时取得经济效益或在商业竞争中获胜。相比之下,基础研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有的甚至要耗费一个人的毕生精力或要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麦克斯韦为探索电磁场理论,整整用去了十多年时间。爱因斯坦思索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各花费了近十年时间,他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部奉献给了统一场论的研究,可至今仍没有结果。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几代人为之奋斗,但至今仍未攻克这个“堡垒”。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要学会“享受寂寞”,漠视金钱,不为名利所动。当然,社会应该理解他们,给他们以鼓励和帮助,不要动不动就指责他们脱离实际,更不要以各种诱惑来扰乱他们自由而宁静的心境。

由于基础研究不能迅速的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商业利润,因而它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发达国家由于市场导向和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自然而然地将资金更多的投入到应用科学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则苦于资金不足,不得不把资金投向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部门,被视为“阳春白雪”的基础研究则少人问津。政治家为了赢得选票或显示政绩,也不得不制定或执行为期

四、五年不等的短期计划,而科学和基础研究对于如此短暂的周期并不适应。结果是,在立即要得到实用结果的压力下,应用研究总是要排斥纯科学的基础研究的。这一结果的寓意是十分清楚的:纯科学的基础研究需要有特别的保护。为此,除了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法规、建立相应的基金和管理机构外,尤其不可忽略的是,要从人们的思想深处解决问题,使社会和公众充分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那么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可见一斑。

1 .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先锋。基础研究导致新知识的储备,这是向未来投入的科学资本。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产品都是建立在新知识基础上的,都必须从新知识的储备中提取“资本”。没有法拉第、麦克斯韦、赫兹等人大半个世纪的持续的理论研究,人类哪能进入电气时代 ? 没有本世纪初的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成果,哪有本世纪中期高技术产业 ?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由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或直接生产力的转化的周期大大缩短了。上世纪 20 年代卢瑟福还大声宣称他关于原子结构的研究毫无用处,可是第一座原子反应堆竟奇迹般地在 1942 年投入运行了。现在一些基础医学和遗传工程的理论研究项目,更是不用很长时间就用于临床医疗和医药生产了。数学的基础研究也被广泛应用到金融、保险等行业中,甚至被应用到国家在政策的决策上了。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先锋,这一点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确定。在这种意义上也许可以说,基础研究是现代社会的基础。

2 .基础研究可以提高国家的 ( 潜在的 ) 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或经济力量的竞争,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必须有效地支持基础研究。因为一个国家若没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基础知识全部依靠外国,它的技术和工业的进步将是缓慢的,它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将是虚弱的,它也很难吸收和消化外来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从而在全球角逐中失利。而且,一个国家的国际威望在某种程度上依据于它对基础知识的贡献,尽管这种威望主要局限在科学共同体内。在科学史上,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都扮演了科学中心的角色,它们“各领风骚”数十年乃至百余年。美国从上世纪 20 年代至今,一直独占基础科学的鳌头,这显然有助于提高其国际威望。科学具有普遍性,其成果是属于全人类的,可以无偿地为每一个社会成员享用。另一方面,若不生产知识,也难以从别人那“进口”知识。

3 .基础研究有助于培养专门人才,并进而提高国民的智力水平。要建设发达的现代化社会,没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专门人才,没有国民智力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很难成功的。通过严格的基础研究的训练,可以培养和集结一批专门人才,他们既可以成为本国研究和开发事业中的创新的中坚力量,也可以成为引进国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桥梁。基础研究也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培养较高水准的科学技术后备力量,不搞基础研究的大学其科学教育水平是难以提高的,其国际威望也很难建立。此外,学习纯粹科学和从事一定时间的基础研究,也大大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智力水准,并从中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熏陶,陶冶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4 .基础研究是可以称为一种文化。科学 ( 尤指纯粹科学 ) 不仅是智力意义上的文化,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它可以被视为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以增进科学知识为目标的基础研究是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它充分体现了科学的文化价值,是一项有价值的文化活动。作为基础研究过程的研究活动,它以追求真理为最终目标,显示并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不仅保证了科学理论的客观性、合理性和完美性,而且也使人们养成求真、务实、尚理的习惯和品格,从而有助于削弱教条、破除迷信、陶冶心智。由于基础研究的文化价值是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察觉的,因而有必要加以强调,使之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意识。

如果说在控制应用研究时,我们必须认清科学对社会所负的责任的话,那么在控制基础研究时,我们必须认清社会对科学所负的责任。我们的社会把大量的价值的实现归功于科学的应用,而很少归功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的精神气质这些科学精神价值的负载者。要使社会公众尤其是决策者明白,要求所有研究都应该与我们的社会需要密切相关,这种流行的要求表面看来是公正的、善良的、无害的,实际上对科学进展来说却是最大的危险之一,从而对于社会需要的长期满足来说也是最大的危险。

第三篇: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一)教育学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 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4.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是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

5.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 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

6.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7.美国教育布鲁纳《教育过程》倡导“结构主义”“发现法”。 8.“六学二馆”中“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 9.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

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1.“狼孩”说明遗体本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1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13.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14.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15.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演学制。  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葵卯学制。 16.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1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 18.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9.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中。 20.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 21.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2.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1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23.教育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25.知识能力谁为主两种教育论:形成教育论(能力为主 )、实质教育论( 知识为主). 26.《学记》中:“学而 等”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 《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27.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 28.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在清朝末年。 2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30.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31.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32.德国赫尔巴特的德育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33.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34.对学生的知、情、意 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35.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 36.课外校外教育特点是自愿、灵活、实践。 37.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 3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培养班级体。 3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形成正确的舆论。 4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

(二)心理学

1.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能力、气质、个性。 2.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意识。 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4.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谈梅生津。

5.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 6.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与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需要。 7.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最低是生理需要,最高是自我实现需要。 8.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不同,动机分高尚和低级。 9.兴趣的稳定性是持久性的品质特征。

10.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言的客观学习的综合整体反映是知觉,如看见红旗、立即认识它。

2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12.“一心二用”是有条件的。 “人”写成“丫”对比。 13.远物模糊,近物清楚是空气透视。 14.感觉限与感受性是反比关系。 15.看书用红笔划重点,利用知觉选择性。

16.坐车,近物快,远物慢。月亮同方向是运动视差。 17.云彩飘动,好象月亮在行,云彩没动,这是诱动。 18.注意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是组织特性。 19.时间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 20.客体复杂,任务多,注意范围狭窄。

21.医生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是思维的间接性。

22.“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思维灵活性。 23.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的主要是掌握概念。 24.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幻想。 25.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6.看到“天安门”想到城楼是表象。

27.长系列教材,中间内容记忆效果差,是双重抑制干扰。 28.“由骄兵想到必败”是因果联想。

29.无意义音节的首创者和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艾宾浩斯。 30.操作技能的特点: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31.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是操作整合。 32.智力是一般智力的综合。技能是一种熟练。 33.遗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34.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35.当人们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达到迁移程度,才能促进能力发展。 36.完成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是才能。  MA(智龄)

37.IQ(智商)= ——-——*100  CA(实龄)

38.在全人类中,智力是常态状态分布。

39.出乎意料的夸张情景引起的情绪状态叫应激。

3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40.情绪、情感内的中介是需要,心理基础是认识,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心境—激情—应激. 41.意志行动的基础是随意运动。 42.“眨眼反射动作”是不随意动作。 43.意志行动心理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44.“机敏、迅速合理处理问题的品质”是意志的果断性。 45.人的良好意志品质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46.“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属于双趋式目标冲动 47.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48.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生理特性。

49.人的个性中核心成分是性格,性格是社会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50.“自私与秉公、勤劳懒惰、自负与自卑”是态度性格特征描述。 51.“不达目的不罢休”意志型性格。 52.阿德勒提出性格的优越与自卑类型划分。 53.持消极人性观的心理咨询流派是精神分析。 54.自由联想不属于行为矫正治疗。 第三部分:教育法规。

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教育法概论包括教育法及教育法的基本涵义、教育法的体系和教育法律的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1组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A.对 B.错 答案:B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 )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答案:C 3.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4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答案:A  第2组题

1.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A.对 B.错 答案:B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认识过程 答案:C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的 D.匀加速的 答案:A  第3组题

1.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A 2.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C 3.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 )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答案:D  第4组题

1.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A.对 B.错 答案:B

5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2.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答案:A 3.“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急 D.理智 答案:C 第5组题

1.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A.对 B.错 答案:A 2.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答案:B 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点作了最好的诠释?( )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答案:B 第6组题

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A.对 B.错 答案:B 2.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教育途径是( ) A.课外校外教育 B.各科教学 C.班主任工作 答案:C 3.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答案:A 第7组题

1.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6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对 B.错 答案:B 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答案:B 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能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答案:C  第8组题

1.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A.对 B.错 答案:B 2.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最近效应 答案:B 3.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___课程,自小学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课时。( )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答案:A  第9组题

1.解决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 A.对 B.错 答案:A 2.“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品德评价 答案:A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7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答案:B  第10组题

1.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A.对 B.错 答案:A 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答案:B 3.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答案:A  第11组题

1.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提出的。 A.对 B.错 答案:A 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答案:A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情境 D.问题对象 答案:A  第12组题

1.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A.对 B.错 答案:A 2.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A.教育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学论

8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答案:A 3.记忆过程包括( )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答案:D  第13组题

1.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A.对 B.错 答案:B 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 答案:B 3.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B  第14组题

1.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A 2.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思维力 答案:C 3.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 )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答案:D 第15组题

1.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A.对 B.错 答案:A 2.“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

9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复杂性、创造性 B.主体性、示范性 C.长期性、间接性 答案:B 3.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 ) A.原型 B.定势 C.迁移 D.原型启发 答案:B 第16组题

1.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 A.对 B.错 答案:B 2.“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答案:C 3.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 )

A.自然适度 B.克服羞怯 C.真实坦诚 D.留有余地 答案:A  第17组题

1.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A.对 B.错 答案:A 2.“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答案:C 3.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答案:A  第18组题

1.记忆是一个被动保持信息的系统。

10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对 B.错 答案:B 2.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 C.示范法 答案:C 3.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答案:B  第19组题

1.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A.对 B.错 答案:B 2.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答案:A 3.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 ) A.信度 B.效度 C.智商 D.常模 答案:D  第20组题

1.行动研究法的操作步骤和程序一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A.对 B.错 答案:A 2.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虚拟直观 答案:B 3.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和自动化的阶段是( )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答案:D

11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第21组题

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A.对 B.错 答案:A 2.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 A.《大学》 B.《中庸》 C.《春秋》 答案:A 3.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 )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 答案:B 第22组题

1.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A.对 B.错 答案:A 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上课 B.备课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答案:A 3.在全人类中,智力呈( ) A.常态分布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答案:A 第23组题

1.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唯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A.对 B.错 答案:B 2.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答案:B

12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3.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A 第24组题

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 A.对 B.错 答案:A 2.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答案:C 3.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活动的( ) A.个性心理条件 B.心理过程 C.生理条件 D.个性倾向性 答案:A 第25组题

1.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A.对 B.错 答案:A 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 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答案:C 3.一般地,教学中的感知可以区分为如下方式( ) A. 学习感知、生活感知 B. 课内感知和课外感知 C. 直接感知、间接感知 D. 形象感知、抽象感知 答案:C  第26组题

1.“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A.对 B.错 答案:A 2.“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

13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答案:C 3.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答案:C  第27组题

1.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A.对 B.错 答案:B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 C.课堂教学 答案:C 3.“矫正错误”是注意的( ) A.选择功能 B.整合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和监督 答案:D  第28组题

1.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 A.对 B.错 答案:B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答案:C 3.“灵感或顿悟”是( ) A.创造思维 B.再现思维 C.分析思维 D.直觉思维 答案:D

14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 第29组题

1.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A.对 B.错 答案:B 2.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 A.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答案:A 3.鲁班发明锯是借助( )

A.定势 B.变式 C.问题 D.原型启发 答案:D  第30组题

1.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唯一的结论。 A.对 B.错 答案:A 2.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A.师生共同参加的 B.学生自愿选择的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答案:C 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后像 答案:B  第31组题

1.负强化就是惩罚。 A.对 B.错 答案:B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 A.连续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答案:C

15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3.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 ) A.自我反思 B.同伴互助 C.专业引领 D.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答案:D  第32组题

1.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 A.对 B.错 答案:A 2.气质类型( ) A.有好有坏 B.都是好的 C.无好坏之分 答案:C 3.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 ) A.基于学校 B.在学校中 C.为了学校 D.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 答案:D  第33组题

1.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A.对 B.错 答案:A 2.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表现了( ) A.能力类型差异 B.能力水平差异 C.能力表现早晚的年龄差异 答案:C 3.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答案:A  第34组题

1.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16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对 B.错 答案:A 3.智力的高级表现是( )

A.创造能力 B.抽象概括能力 C.观察力 答案:A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答案:B  第35组题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询较为被动的工作方式。 A.对 B.错 答案:A 2.当个体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 )

A.“登门槛”效应 B.低球技术 C.留面子效应 答案:A 3.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答案:B  第36组题

1.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A.对 B.错 答案:A 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教书 B.育人 C.教书育人 答案:C 3.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 )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17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答案:B  第37组题

1.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A.对 B.错 答案:A 2.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成立了班委会 B.形成了正确舆论 C.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开展了班级工作 答案:B 3.人的情绪与情感是以什么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答案:A  第38组题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A.对 B.错 答案:A 2.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答案:C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 ) A.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B.心理过程 C.认识过程 D.心理特征 答案:A  第39组题

1.语言的发展进程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18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对 B.错 答案:A 2.教学的中心任务是(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C.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 答案:B 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答案:B  第40组题

1.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A 2.主体教育在教学领域里的实践,最相关的一项是( ) A. 主体性教学 B. 尝试教学 C. 反思教学 答案:A 3. “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答案:C  第41组题

1.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后天环境起决定作用。 A.对 B.错 答案:B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是( )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 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测试题

 第一部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

19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什么规律的科学( ) A. 基本教育规律 B.基本教学规律 C.基本心理规律 D.基本身心规律 2. 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 ) A.130 B.140 C.150 D.160 3.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裨性的联系”属于( )

A. 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4.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 A. 自我了解 B.自我实现 C.自我行动 D.自我临近

5.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是( ) A. 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6. 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是( ) A. 女优于男 B.大致相等 C.男优于女 D.中国人相等,外国人不相等 7.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属于( ) A. 概念学习 B.意义学习 C.命题学习 D.符号学习 8.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 )

A. 均衡发展 B.先慢后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又慢

9.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是条件刺激的( ) A. 一般化 B.具体化 C.分化 D.泛化

10. 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 A. 操作模仿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定向 11.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 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2.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

A.生活焦虑 B.择友焦虑 C.缺钱焦虑 D.考试焦虑 13. 发现学习是属于( )

A.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B.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C.个别化的教学策略 D.交互式的教学策略

14. 引起和维持个休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叫做()

20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 注意 B.需要 C.动机 D.兴趣

15. 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 )

A. 健康的人格 B.健康的习惯 C.健康的心理 D.健康的生活 16. 完形——顿悟学说的理论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 A. 苛勒 B.斯金纳 C.桑代克 D.布鲁纳

17. 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可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 ) A. 计划策略 B.组织策略 C.调节策略 D.监视策略

18. 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 ) A. 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问题检验 D.问题解决

19.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 A. 行动 B.内化 C.执行 D.泛化

20. 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就是( ) A. 形成性评价 B.定性评价 C.定量评价 D.考查性评价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1个小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的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 在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心理学者把此时期称之为___________。 22.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____________×100

23.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_________ 的学习。 24. 桑代克认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______________。 25.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_____________。

26. 学生的学习就其学习内容来说,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总是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_______________的培养。

27. 先于一寂的活动则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称为_____________。 28. 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的记忆是______________。

29. 在读一首短诗时,某生学习10分钟就刚好能背诵,随后又增加学习几分钟。这种增加的附加学习,叫做_______________。它是促进知识保持,克服遗忘的记忆规律之一。

30. 中学生的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可以做到言行一致,具有____________性。 31. 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有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是

21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_______________。

32. 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叫做_________。它是教学过程的软情境。 33. 有系统的惧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材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之为_____________。

34. 标准化就测验的优越性在于:第一,客观性;第二,计划性;第三,___________。 35. 多次测验所得的分数的稳定和一致的程度,叫做测验的___________。

36. 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之为_____________。

37.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以_________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38. 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_______________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远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39. 布卢姆等人将教学目标分为____________、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40. 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比较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并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2. 教学中臬促进学习的迁移? 43. 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 44.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5. 教师成长的历程经历哪几阶段?

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测试题(参考答案) 

一、 选择题

1.C 2.B 3.C 4.D 5.A 6.B 7.A 8.C 9.D 10.C 11.C 12.D 13.A 14.C 15.C 16.A 17.B 18.D 19.B 20.A 

二、填空题

21.关键期 22.智力年龄 23.行为规范 24.准备律 25.寻求发展

26.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 27.心向与定势 28.瞬时记忆 29.过度学习 30.自律性 31.程序教学 32.课堂气氛 33.教学评价 34.可比性 35.信度

36.皮格马利翁效应 37.信息流 38.趋向或接近 39.认知目标 40.学生 

三、简答题

22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41.【要点】(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并着。 42.【要点】(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意识性。

43.【要点】(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44.【要点】(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5.【要点】(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1.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论演说的教育》,其作者是 ( ) A.柏拉图B.昆体良C.夸美纽斯D.苏格拉底 2,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 )

A.《教育论》B.《教育漫话》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3.“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洛克B.杜威C.斯宾塞D.夸美纽斯

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 )A.课堂教学B.个别教学C.小组教学D.现场教学 5.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戌癸丑学制 6.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 )

A.社会本位论思想B.个人本位论思想C.社会效益论思想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7.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 )

A.生产力发展水平B.社会意识形态C.政治经济制度D.民族文化传统 8.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一定有教育,这说明教育具有 ( ) A.历史性B.阶级性C.永恒性D.继承性

9.德育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 ( ) A.基本规律B.基本方法C.基本途径D.基本要求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 A.备课B.上课C.个别辅导D.布置作业

11.“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对应 ( )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

23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12.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哪个环节? ( ) A.开端B.中间C.终端D.外部

13.识记过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是 ( ) A.暂时遗忘B.永久遗忘C.干扰遗忘D.逆向遗忘 14.“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是 ( ) A.知觉B.嗅觉C.嗅觉适应D.嗅觉感受性

15.下列哪个选项是影响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 ( ) A.线条透视B.空气透视C.运动视差D.视轴辐合 16.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 ( )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紧张性与集中性D.紧张性与选择性 17.“一题多解,演绎推理”是 ( )

A.再现思维B.求同思维C.辐合思维.D.发散思维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下列哪种情感? ( )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热爱感

19.个人同时面临两种有意义的活动目标,二选一的冲突是 ( )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C.趋避式冲突D.多重趋避式冲突 20.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去是 ( )

A.无条件反射B.本能的行为C.第一信号的条件反射D.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8个小题,每空1分,共3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2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______。苏联的一些政治家和教育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问题的当属______。

22.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______、教好学生。狭义教育一般是指______。

2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是教育与______相结合。体育是以______活动为基础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

24.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又是______和______的主体。 2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______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______制度。 26.备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钻研教材、______和______。

27.德育过程是由______、______、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这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 28.课外校外教育具有______、______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29.班主任工作的总结一般分为______总结和______总结。

24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30.道德感是受______制约的,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______的特点。 31.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______、______和恒常性。

3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有______有______的特点。

33.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______说,认为每一个智力因素都包括内容、______、产品三个维度的立方体。

34.气质类型通常被分成多血质、______、______和抑郁质四种典型类型,但混合类型的人居多。 35.心理过程包括认识、______和______。

36.青少年学习动机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不很自觉和______的学习动机,向______的学习动机转化。 37.智力活动与操作活动的结构主要指构成要素______和______。 38.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技术主要强调三条:即真诚、______和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B 2.C 3.B 4.A 5.B 6.B 7.C8.C 9.D 10.B 11.C 12.B 13.B 14.C 15.D 16.B 17.D 18.A 19.A 20.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

21.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亚 22.带好班级 学校教育 23.生产劳动 身体 24.自我教育 发展 25.国民教育 学校教育 26.了解学生 设计教法 27.教育者 受教育者 28.自觉性 灵活性 29.全面 专题 30.社会 阶级 31.整体性 理解性 32.不均衡 先快后慢 33.三维结构 操作 34.胆汁质 粘液质 35.情绪情感 意志 36.不稳定 自觉和稳定 37.执行顺序 执行要求 38.同感 尊重

一、单项选择题

1.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A)。 A.自然形态的教育 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 2.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教育学是以(B)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A.初等教育 B.普通中小学教育 C.中等教育 D.一般教育现象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C)。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4.“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A)。

25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5.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C)。 A.《教育论》 B.《雄辩术原理》 C.《理想国》 D.《巨人传》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A)。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C)。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8.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B)。 A.裴斯泰洛奇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柏拉图

9.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10.“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D)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11.周恩来称赞的“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的民主教育家是(D)。 A.蔡元培 B.徐特立 C.杨贤江 D.陶行知

12.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C)。 A.苏霍姆林斯基 B.杨贤江 C.凯洛夫 D.赞可夫

13.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B)。

A.巴班斯基 B.赞可夫 C.加里宁 D.凯洛夫

14.1920年,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D)思想。 A.最优化教学 B.范例教学 C.发展教育 D.终身教育

15.1956年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主要部分的美国教育家是(A)。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斯金纳

16.1901年,由立花铣三朗讲述、王国维翻译的(B)刊载于《教育世界》上,是一部在我国流行面广、影响力较大的日本教育著作。

A.《教育论》 B.《教育学》 C.《大教育学》 D.《教育原理》

26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17.1919年,著名教育家(C)来华讲学,此后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 A.桑代克 B.盖顿 C.杜威 D.克伯屈

18.解放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苏联的教育学教材是(A)。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冈察洛夫的《教育学》 C.巴拉诺夫的《教育学》 D.巴班斯基的《教育学》

1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20.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21.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B)。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22.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D)。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柏拉图的《理想国》 C.斯宾塞的《教育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23.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英国哲学家(B)。 A.卢梭 B.培根 C.拉伯雷 D.洛克

24.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B)。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D.斯宾塞的《教育论》

25.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C)。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康德 D.梅依曼 26.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D)。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7.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B)。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8.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B)。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杨贤江 D.徐特立

29.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民教育家是(D)。 A.徐特立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27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30.倡导发现法教学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C)。 A.斯金纳 B.杜威 C.布鲁纳 D.加涅 31.提出“范例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A)。 A.根舍因 B.布鲁纳 C.巴班斯基 D.赞科夫 3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B)。

A.认知结构的教育理论 B.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C.范例教学的理论 D.教学最优化的教育理论 33.建国初期从前苏联译介的大量教育学教材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D)。 A.申比寥夫等合著的《教育学》 B.斯米尔诺夫著的《教育学初级读本》

C.叶希波夫·冈察洛夫著的《教育学》 D.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34.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教育家是(C)。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梅依曼 D.洛克 35.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是(D)。 A.梅依曼 B.拉伊 C.凯洛夫 D.勒温

36.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行动研究法 D.文献法

37.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研究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38.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是(C)。

A.最优化理论 B.认知结构的理论 C.发展性教学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BD)。

A.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B.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C.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E.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2.下列学科从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是(ABCDE)。

A.教育哲学 B.教学论 C.教育科研方法 D.学校管理学 E.外国教育史 3.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有(ACDE)。

28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斯宾塞的《教育论》 E.卢梭的《爱弥儿》

4.50年代以前,苏联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论著有(ABCE)。

A.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B.凯洛夫《教育学》 C.克鲁普斯卡姬《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D.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E.马卡连柯《教育诗》

5.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中心”,即(ADE)。 A.教师中心 B.活动中心 C.儿童中心 D.课堂中心 E.书本中心 6.教育实验共同具备的基本特征是(ABCD)。

A.有变革 B.可重复操作 C.有理论假说 D.有控制 E.全面科学 7.下列教育研究方法中属于调查法的是(ABCDE)。 A.观察 B.测验 C.问卷 D.查阅资料 E.谈话 8.与实验法相比,调查法的优势在于它具有更大的(BE)。 A.计划性 B.实用性 C.客观性 D.科学性 E.广泛性

9.文献法就是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行的文献的科研方法,下列属于文献的是(ABCDE)。

A.会议记录 B.期刊 C.录音 D.评述 E.文摘 10.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ABCDE)。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E.自然形态的教育 11.调查法的具体方式有(ABCDE)。

A.查阅文献资料 B.测验 C.观察 D.问卷 E.谈话

12.《论语》中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有(BCD)。

A.教学相长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E.长善救失

13.下列教育思想中属于赫尔巴特提出的有(AC)。

A.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论 B.实科教育思想 C.教育性教学 D.自然主义教育 E.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4.杜威实用主义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有(ABCE)。

29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生活 C.儿童为中心 D.课堂为中心 E.从做中学 15.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ABCD)。 A.陶行知 B.徐特立 C.蔡元培 D.杨贤江 E.朱熹 1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论著有(ABD)。

A.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B.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E.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7.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BCD)。

A.交往领域 B.动作技能领域 C.认知领域 D.情感领域 E.思维领域 18.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是(ACDE)。

A.有变革 B.有被试 C.有理论假说 D.可重复操作 E.有控制

三、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______,揭示______的一门科学。 答案: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2.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答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3.狭义的社会教育是在______和______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 答案:家庭 学校 4.现代社会教育包括______教育机构和______教育机构两大类。 答案:校外儿童 校外成人文化 5.贯彻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______发展之间、教育与______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答案:社会 人的身心

6.教育科学是以______和______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答案: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7.教育是______和社会生产延续的手段,它通过______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答案:个人发展 培养人

8.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首先是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____》。 答案:论语

9.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我国战国晚期____所著的《____》。 答案:乐正克 学记

10.____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 答案:亚里斯多德

11.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____》。 答案:雄辩术原理 12.1623年英国哲学家____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答案:培根 13.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是捷克教育家____,他所著的《____》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答案: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30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____。 答案:康德

15.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______所著的《____》在西方被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他的教育思想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答案: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1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在____的基础上建立他的教育目的论,在____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答案:伦理学 心理学

17.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______,其主要代表著作是《____》。 答案: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18.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______和______基础。 答案:世界观 方法论

19.克鲁普斯卡娅根据列宁的指示编著的《____》,被认为使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 答案: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20.“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近代民主教育家______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倡导的教育思想。 答案:蔡元培

21.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现代教育理论家______的《____》。 答案: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22.美国当代教育家______倡导发现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其代表作是《教育过程》。 答案:布鲁纳

23.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______”。 答案:发展教学论

24.德国教育家根舍因倡导______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答案:范例教学

25.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出了____的教育理论。 答案:全面发展 26.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____领域、二是____领域、三是____领域。 答案:认知 情感 动作技能

27.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经验的______,教育实践经验是教育理论的______。 答案:科学总结 源泉 28.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和说明集中体现在它应该能够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即是什么、______ 和 ______。 答案:为什么 怎么样

29.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主要表现在:解释______,指导______,推动______。 答案: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 教育改革

30.在教育原理的有关课题或问题的研究中,可供我们运用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和统计法、个案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等。 答案:观察法 调查法 实验法

31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31.观察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__和______。 答案:抽样观察法 应用观察法

32.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一名称的是德国教育家______。 答案:梅伊曼 33.实验法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 答案:单组法 等组法 循环法

一、不定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号前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70分) ( A )

1、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和智力与教学效果表现为 的关系。 A、低相关 B、高相关 C、中等程度相关 D、没有相关 E、反比例 ( C )

2、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是注意的 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范围 E、分心 ( C )

3、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E、对比性 ( C E )

4、“一题多解”属于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敛思维 E、求异思维 ( E )

5、能力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是

A、同步发展 B、能力发展快 C、能力发展慢 D、能力与知识技能无关 E、以上都错( ABC )

6、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隐性知识 E、显性知识 ( A )

7、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E、经济和教育没有必然的关系

( ABC )

8、我国的课程一般通过 体现。

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E、直观教具 ( C D )

9、新课改强调

A、“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B、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C、师生共成长 D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E、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CDE )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E、实习作业法 ( BCD )

11、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

A、接受学习 B、自主学习 C、合作学习 D、探究学习 E、机械学习 ABCDE )

12、教学组织形式有

32

、教师是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现场教学 E、课堂教学 ( ABCDE )

13、教学评价一般应遵循 原则

A、客观性 B、全面性 C、指导性 D、科学性 E、激励性 ( ABCD)

14、课外作业的形式主要有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B、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C、各种书面作业 D、各种实际作业 E、各种体育活动 ( ABCDE )

1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说明学生

A、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 B、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C、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D、学生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E、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

( ABCDE )

16、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坚持 A、爱与严格要求结合 B、爱与尊重、信任结合 C、全面关怀学生 D、关爱全体学生 E、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 ABC )

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A、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D、因材施教E、教师的“教育机智”

( ABC )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向”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D、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E、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 A )

19、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六艺”是指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语、数、外、生、地、史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师说》、《论衡》 E、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 ( ACE )2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是指

A、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B、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D、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E、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 CD )

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理论即

A、强化理论 B、刺激一一反应理论 C、潜意识 D、人格三分法 E、社会学习理论 ( AD )

22、注意具有 等特性。

A、指向性 B、稳定性.C、紧张性 D、集中性 E、持久性

33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 ABCD )

23、衡量记忆力好坏的标准有: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E、深刻性 ( ABCD )

24、思维过程可概括为 等过程。

A、分析与综合 B、比较与分类 C、具体化与系统化 D、抽象与概括 E、判断与推理 ( BDE )

25、下列对气质的看法,正确的是

A、多血质最好 B、气质无好坏 C、气质影响人的工作成就 D、气质主要是遗传的结果 E、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

( CDE )

26、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应从 三个维度去考虑。 A、言语 B、技能 C、操作 D、内容 E、产物 ( ABC )

27、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差异。

A、类型 B、发展水平 C、表现早晚 D、操作技能 E、创新能力

( D )

28、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叫做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晕轮效应 E、成见效应 ( E )

29、长时记忆主要以 编码为主。

A、物理特征 B、形象特征 C、听觉 D、视觉 E、意义 ( ABCD )30、心理学研究认为,遗忘的原因可能是

A、记忆痕迹的消退 B、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 C、受到压抑 D、提取的线索不明显 E、“先快后慢”

( ADE )

31、心理学认为,无论何种问题都具有三个特点,即

A、问题的初始状态 B、问题的提出 C、问题的假设 D、问题的目标状态 E、从原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转换的一系列认知和操作 ( E )

22、知识与智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高 B、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低

C、知识与智力无相关 D、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前提 E、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 BCDE )

33、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等范畴

A、各科内容学 B、研究性学习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信息技术教育

( C )

3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34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已经发展的原有能力 E、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 C )

35、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知识(广义的)和技能的关系是:

A、知识与技能是同质的概念 B、技能是能力的表现,而知识不是 C、技能可以用知识来解释 D、知识可以用技能来解释 E、知识和技能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35

第四篇:音乐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650汉字)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以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与音乐相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科学。对于音乐艺术这种高度感性化的人类活动来说,实证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因而其学科的现状也是非常薄弱的。这种状况决定了,对这一领域中的许多心理问题的研究,多年来,始终处于单凭个人的经验总结与思辨的层次上。无论是从创作、表演与欣赏的审美实践领域,还是音乐教育领域,心理科学的薄弱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音乐审美与教育领域许多问题的解决。以音乐理论与实践领域中重大问题为核心,本课题拟通过一系列子课题来研究与解决其中存在的心理学问题。

自20世纪上半叶大小调体系解体以来,音乐音响的基本结构原则问题,就成为困惑音乐美学与音乐创作及其它审美实践领域的重大问题。音乐审美还有没有基本的原则?如果没有,音乐艺术的音响结构与非艺术的音响结合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如果有,那么它是什么?这一问题,关系到音乐艺术审美价值判断的重大问题,其基本核心是心理学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对音乐美学的基本原理、音乐创作及价值判断的实践领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音响结构基本审美原则的心理学基础研究"子课题力图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音乐学的实证研究。在器乐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指导学生表现各种内容,但是往往出现言语描述局限于形象化的比拟而缺少具体操作办法的情况。由于缺少音乐音响与表现对象之间明确对应关系的理论,器乐教学中的音乐表现性指导经常使学生不得要领。音乐的音响材料本身不具有造型性与语义性,但是音乐艺术是如何表现各种情感、形象以及思想哲理的这一重大音乐美学问题,已经在音乐心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联觉对应关系的基础研究从基本原理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基础理论在具体乐器教学中的实践还需进一步研究。"音乐表现基本原理在器乐表演教学中的应用"子课题力图选择代表性乐器对这一应用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专业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是人才的选择。由于专业音乐教育从童年即开始,因此对儿童音乐才能潜质的判断是教育投资决策的关键;在高等音乐学院人才选拔的过程,判断其才能潜质往往比对其当前水平的判断更为重要。然而这一人才培养中的重要问题,多年来始终是靠教师凭经验直觉判断进行的。音乐才能的具体构成要素是什么?如何对音乐的才能进行测量?是实践中的紧迫需要。"音乐才能测量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子课题将从儿童音乐测量及钢琴才能测量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探索。

音乐欣赏课是国民音乐教育中的基础,然而学生接受严肃音乐的困难也是令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困惑的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能够接受什么样的音乐音响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欣赏课教学的课程结构问题,这一关系到国家音乐教育体系基本结构的大问题,其实是音乐心理学的听知觉审美感受力的发展问题。"听知觉审美感受力发展"子课题将是音乐教育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与指导性的基础研究。

怯场心理是音乐表演者职业生活中的重大障碍,也是妨碍其事业成就的严重问题。由于这一问题广泛涉及人格、音乐能力、音乐教育等方面的复杂问题。明确怯场心理的机制、表现、原因及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怯场心理分析"子课题将以本土化的视角对这一音乐表演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为怯场心理的矫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900汉字)

本课题由6个大的子课题构成。每个子课题由若干分项课题研究构成。具体内容及预计突破的难题如下:

1. "音乐音响结构基本审美原则的心理学基础研究"

a) 声音结构形成的听知觉判断依据--音高、响度、音色及时间四种声音属性分别考察b) 声音结构完整性判断在复杂音乐组织形式中的表现

c) 听觉期待的基本规律及其与音乐音响结构之间的关系

d) 人类的心理期待及其变化规律对音乐结构的制约作用

本子课题预计突破的难题是复杂音响结构中注意分配的控制问题,及考察心理期待变化规律的实验控制问题。

2. "音乐表现基本原理在器乐表演教学中的应用"

以民族器乐中的拉弦器乐为研究对象。考察力度、发音、速度等表演者可控要素在演奏实际音乐作品中的变化对音乐表现性的影响,考察教师指导语的可操作性程度对学生掌握音乐表演手段的差异。本研究拟突破的难题是在实际表演过程中获得器乐操作的数据。

3. "音乐才能测量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a) 儿童音乐才能测量

b) 成人钢琴演奏才能测量

本课题预计突破的难题有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从理论上,主要突破的难题是从能力表现中分离出后天获得的能力与先天具备的潜能;从实践上,主要是摸索诊测各项能力构成要素差异的方法。

4. "听知觉审美感受力发展"

a) 儿童与成人基本听觉能力的差异及听觉审美感受力差异的分析。

b) 不同年龄段听觉审美偏好的发展。

c) 听觉鲜明性、复杂性与一个听知觉完型中的信息容量对听觉审美偏好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

d) 声音材料引起的期待长度对听觉审美偏好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e) 音乐欣赏教材内容编排的基本原则与指导。

本课题的难题是对复杂音乐结构中听觉审美偏好的要素分析。

5. "怯场心理分析"

a) 中国音乐专业学生"怯场感"的表现与主观感受描述。

b) 怯场心理发生情境与分析,及形成历史分析。

c) 怯场者与非怯场者人格特征的比较分析。

d) 怯场心理的矫正研究。

本课题的难题是形成怯场心理复杂的人格因素,及形成原因的分析。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包括已进行的研究工作情况)和进度计划、中期成果(1000汉字)

本课题的子课题拟由不同研究者分别承担,所有的研究项目同期进行。"音乐音响结构基本审美原则的心理学基础研究",分两个平行子课题研究:

一是"声音结构的听知觉判断",分两期进行,一期(2002年12-2003年2月)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知觉整体性判断基本原则验证单纯声音条件下的听知觉结构判断;二期(2003年3月-7月)在可控复杂声音环境中考察注意分配对听知觉结构完整性判断的影响。中期成果为实验报告。

二是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期待规律研究,分两期进行,一期(2002年12月-2003年2月),考察单音刺激及简单音高进行中的听觉期待规律;二期(2003年3月-12月)考察长大时间结构中人类心理期待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音乐结构的制约作用。中期成果为实验报告。

"音乐表现基本原理在器乐表演教学中的应用",本课题为应用研究课题,基本理论的研究已经完成。分两个步骤进行:

一期(2003年3月-6月)以二胡为研究对象,考察各种音乐表现要素在二胡演奏中的实现途径;

二期(2003年9月-2004年6月)为教学实验,通过教学个案分析方法,考察教师指导语的可操作性程度对学生掌握音乐表演手段的差异。中期成果为二胡演奏中音乐表现要素分析的研究报告。

"音乐才能测量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本课题分为基本音乐才能的测量与器乐操作能力的测量两个子课题:儿童音乐才能测量:通过对西方十余个达到商业化程度的测量方案的分析,及逻辑分析获得儿童音乐才能构成的要素(2002年12-2003年9月),设计才能构成要素的测量方法,并试测(2003年9月-2004年3月),小样本测试,检验测量方案的信度、效度与鉴别度,确定测量题目(2004年3月-9月),大样本测量确定儿童音乐才能测量的常模(2004年9-2005年9月6)。中期成果为系列测量报告。结项成果为完整的测量方案及论文。

成人钢琴演奏才能测量:本题目的前期成果为研究者的学士论文。进一步研究的关键是对表演能力测量方案的修订及补充。2002年12-2003年9月,完成测量方案的修改与补充及项目检验工作,2003年9月-2005年6月进行大样本测量,确定器乐才能测量的常模。中期成果为系列测量报告。结项成果为完整的测量方案及论文。

"听知觉审美感受力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两个阶段:

一期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儿童与成人基本听觉能力的差异及听觉审美感受力差异的分析,该研究考察不同音乐经验的被试对声音基本要素听辨力的差异,及对声音基本结构听知觉把握能力的差异的分析,从而确定听知觉审美感受力差异的具体表现(2002年12月-2003年3月)。第二,听觉鲜明性、复杂性及完型信息容量对听觉审美偏好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的分析,该研究将通过控制,声音属性的差异幅度,声音结构的复杂度,以及乐句长度与声音复杂度三方面的控制,考察其对审美偏好的影响(2003年3月-2004月3月)。二期为根据不同年龄段听觉审美偏好规律对欣赏课教材的编写提出指导性意见,及曲目选择指导。(2004年3月-2005年6月)

"怯场心理分析"本课题在研究操作上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通过调查问卷与个案访谈的方法,调查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怯场感"的表现、主观感受、怯场心理发生情境以及形成的个人历史;通过人格特征测量工具对怯场者与非怯场者的人格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确定产生怯场心理的原因与机制。

第二部分为怯场心理的矫正研究,拟与我院音乐治疗中心合作,探索音乐治疗、心理分析及自我认知等方法对怯场心理进行矫治。

四.研究工作的资料准备情况(400汉字)

本课题的各子课题均有一定程度的前期研究基础,其中"音乐音响结构基本审美原则的心理学基础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已经在《音乐美学教程》中发表,其问题课题所涉及因素已经基本明确。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目前所有的国外音乐心理学研究中关于格式塔心理对音乐结构研究,良好进行的研究及旋律组织形态的研究资料基本可以反映该课题的研究现状(The Psychology

Of Music,Deutsch, Diana,Academic Press, Inc.,1982,0;The Psychology Of Music,Davies,b.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本研究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实验材料已经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学"课程中讲授多年。

"音乐表现基本原理在器乐表演教学中的应用",该课题为是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博士学位论文《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的后续应用研究,其基本原理已经在该论文中有比较深入的研究。闫洁敏的学术论文《二胡训练中技术与音乐的关系》(《人民音乐》2002年第9期)已经从二胡演奏实践的角度对音乐表现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音乐才能测量的基本理论与应用",中"儿童音乐才能测量"是一个音乐心理学历史较长的课题,自西肖尔20世纪初的商业化测量方案以来,已经有十余种测量方案。目前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的音乐心理学类藏书中已有这些方案的介绍性资料

(The Psychology Of Musical Ability,Shuterdyson,r.,Methuen;The Psychology Of Musical Talent,

Seashore,c.e.,Silver, Burdett And Company),但是还没有具体的测量方案材料,需要购买与引进。"成人钢琴演奏才能测量"目前还没有见到国外的完整研究方案。该研究的前期成果有中央音乐学院梁露的学士论文《钢琴演奏才能初探》,该论文已经对钢琴才能的构成要素及测量方法做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其部分测验项目具有一定的效度。

"听知觉审美感受力发展",该研究目前没有见到直接的前期研究,相关研究见于《Th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f Music》(Hargreaves,d.,

Cambridge Universtiy Press,1988),但该专著中未见对本研究有直接借鉴意义的研究材料。

"怯场心理分析"是国外研究较多的课题(Student musicians‘

personality styles, stresses, and coping patterns. Special Issue:

Performance and stress.AU: Dews,-C.-Barney; Williams,-Martha-S.JN: Psychology-of-Music; 1989 Vol 17

(1) 37-47/PY: 1989; Stress, coping and stage fright in professional musicia

ns. Special Issue:

Performance and stress.AU: Steptoe,-Andrew,JN: Psychology-of-Music; 1989 Vol 17

(1) 3-11/PY: 1989; Stage fright in orchestral musicians: A study of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strategies in performance anxiety. AU: Steptoe,-Andrew; Fidler,-Helen,JN: British-Journal-of-Psychology; 1987 May Vol 78(2) 241-249/PY: 1987等),国内也有少量译文及内省式研究可供参考。我院音乐治疗中心多年来在怯场心理矫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五.调研计划(包括调研内容、调研周期、调研报告的完成时间及报送部门和报送时间)(450汉字)本课题的各子课题基本属于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文献工作及实验与调查设计是研究的主体。调研工作的需要不大。

六.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及使用范围(240汉字)

本课题选择了音乐心理学领域中音响结构形式、音乐内容表现、音乐才能测量、音乐审美教育及怯场心理分析几个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对音乐的审美实践、人才选拔及审美教育等领域有比较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音乐音响结构基本审美原则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一方面对音乐美学基本理论中审美价值判断的原理问题,音乐艺术发展的方向问题等等重大理论问题可以构成理论的基础;另一方面对音乐创作实践中作品形式结构的规律也有指导意义。"音乐表现基本原理在器乐表演教学中的应用",则对音乐表演实践中最重要的表现问题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对表演者对音乐的理解,及器乐表演教学中的音乐表现性指导均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

"音乐才能测量的基本理论与应用",该研究成果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儿童音乐教育投资的决策与高等音乐院校表演人才的选拔。解决目前人才能力鉴定仅凭教师个人主观经验的局面。

"听知觉审美感受力发展",本研究成果的主要应用领域在于音乐欣赏课教学中音乐作品选择的科学性。为教师选择作品提供听知觉接受能力方面的指导,从而达到既要适应学生听知觉审美能力的发展,又要促进这种能力发展的目标。

"怯场心理分析",该研究成果的主要意义在于为职业音乐表演者或学生解除怯场心理的障碍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真正的表演水平。

第五篇: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试题与答案

第1题: 委托开发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解决技术人员与企业的业务人员之间的沟通问题。对 第2题: 以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中心的信息管理强调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阵地,以解决大量数据处理和检索问题为主要任务。不对 第3题: 根据信息技术扩散模型,在集成阶段,企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开始认识到运用系统的方法,从总体出发,全面规划,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改造。不对

第4题: 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建立了不同的模型。比较著名的模型有两个,一个是世界银行报告中提出的信息技术的扩散模型,另一个是诺兰模型。对 第5题: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虽然也首先强调目标,但它没有明显的目标导引过程。它通过识别企业“过程”引出了系统目标,企业目标到系统目标的转换是通过企业过程/数据类矩阵的分析得到的。不对 第6题: 生命周期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整个开发过程工程化。对

第7题: 原型法充分利用最新的软件工具很快形成原型。一方面,将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三个阶段融为一体,缩短了开发周期。对

第8题: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过程中,通过制作业务过程和数据的U/C矩阵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划分系统逻辑功能(即: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对

第9题: 对于企业来说管理信息系统只存在有无的问题,并无优劣之分。不对 第10题: 管理信息系统纯粹是一个技术系统,人的作用只是微乎其微。不对

第11题: 管理信息系统由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维护和信息的使用五个方面组成。对

第12题: 管理信息系统从概念上看由四大部件组成: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对 第13题: 管理信息系统能提供信息,具有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记录功能。对 第14题: 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不对

第15题: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是必须通过传统物流服务方式才能实现信息传递。不对 第16题: 在信息管理中, 信息和数据是两个在概念上有所区别的术语,所以任何时候针对任何对象,信息和数据都是绝对而言的,不能混淆。不对

第17题: 在对这些信息的加工中,按处理功能的高低可把加工分为预加工、综合分析和决策处理。对

第18题: 许多企业都能从记录到的客户销售数据中经过仔细分析得到潜在的客户需求并极力追求进一步的市场份额,这说明了信息系统可以改进企业的生产销售方式。对

第19题: 管理信息系统是仅仅服务于管理控制层的信息系统,所以从广义上,MIS对各个子系统具有管理、控制、计划的功能。不对

第20题: 根据诺兰模型,在信息管理阶段,信息系统面向企业整个管理层次,从低层的事务处理到高层的预测与决策都能提供信息支持。对

第21题: 划分时应同时遵循两点原则:沿对角线一个接一个地画小方块,即不能重叠,又不能漏掉任何一个数据和过程;小方块的划分是任意的,但必须将所有的“C”元素都包含在小方块内。对 第22题: 对于有关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在定义企业过程时应收集有关资料,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讨论、分析、研究,确定企业战略规划和管理控制方面的过程。不对

第23题: 由E-R图导出关系数据模型时,如两实体间是1:n联系,应把一方实体的关键字纳入另一方实体的关系中,同时把联系的属性也一并纳入另一方的关系中。不对

第24题: 项目质量管理是指为使项目能达到用户满意的预先规定的质量要求和标准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与控制工作。包括进行质量规划,安排质量保证措施,设定质量控制点,对每项活动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等。对

第25题: CIO是从企业的全局和整体需要出发,直接领导与主持全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CIO产生于信息管理发展的竞争情报阶段。对

第26题: 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考虑信息系统的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更应该重视将输入数据转换成输出信息的信息处理部分。对

第27题: SCM与ERP、CRM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其中,ERP定位于企业外部资源特别是原材料和零部件等资源与企业生产制造过程的集成管理。不对

第28题: 信息加密技术在加密和解密过程中,都要涉及信息、规则和密钥三项内容。对 第29题: IP地址中A类地址的第一个字节表示主机地址。不对

第30题: 防火墙是指一个由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的,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对

第31题: 企业信息系统的成功与失败最主要的因素是非技术因素,其中关键是()

第32题: 目前常用的数据库系统是哪一种:( )。

第33题: 以下哪个称呼的系统所包含的范围最广泛:()。

第34题: MIS的开发方式中适合于小型企业系统开发的方式是 ()

第35题: 按照诺兰模型,信息系统发展的六个阶段是

()

第36题: MIS的开发方式中适合于技术力量较强型企业系统开发的方式是()

第37题: MIS开发的特点是

()

第38题: MIS开发的原则有

()

第39题: MIS的开发方式中适合于资金雄厚但技术力量薄弱型企业系统开发的方法是()

第40题: MIS开发的原则包括

()

第41题: MIS的开发方式中适合于有一定技术力量和资金水平,但技术力量和资金还不充足型企业系统开发的方式是

()

第42题: 无法达到的测试境界是

()

第43题: MIS的开发方式中适合于单项业务系统开发的方法是

(第44题: 可行性分析的内容包括

(第45题: DSS与MIS相比在开发方法上

(第46题: 按照诺兰模型,信息系统发展的六个阶段是

(第47题: 把管理信息系统划分成生产、计划、供销、劳资等子系统,是(

)

) )

)

)

第48题: 一个企业在计算机管理应用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它开始摆脱各下属自行开发、信息不共享的混乱局面,而进入以整个企业进行统筹规划,就说明该企业进入了诺兰阶段模型的()

)。 第49题: 企业信息系统的成功与失败最主要的因素是非技术因素,其中关键是(

第50题: 信息系统维护中最重要的方面是()

)。 第51题: 在企业信息管理应用中,应采用以下哪种模式最合适:(第52题: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

第53题: 适用于组织中高层领导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方法是:( )。

)。 第54题: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不包括:(第55题: 第56题: 第57题: 第58题: 第59题: 第60题: 第61题: 第62题: 第63题: 第64题: 第65题: 第66题: 第67题: 第68题: 第69题: 第70题: 第71题: 第72题: 第73题: 以下哪些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描述是错误的:( )。

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组织的关系变得:()。 完成功能模块图绘制工作的阶段是(

)

用来划分子系统的U/C矩阵由以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

在模块聚合的分类中,聚合度最高的是

()

绘制组织结构图的阶段是()

系统调试的步骤包括

(

)

把管理信息系统划分成生产、计划、供销、劳资等子系统,是()

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三要素是(

)

从日本丰田引入的与MIS相关的先进管理方法是()

模块划分的标准有

()

绘制数据流程图指的是绘制 (

) 诺兰模型是

(

)

系统分析阶段中进行新系统边界分析的目的是

()

重视提高物流中瓶颈环节工作效率的先进管理方法是 ()

管理信息是

(

) 业务流程图的主要构成元素中有()

描述数据流程图的基本元素包括

()

在DFD中,标号为P

第74题: 绘制系统结构图时要遵循模块设计的原则是()。

第75题: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的主要内容是()。

第76题: 第77题: 第78题: 第79题: 第80题: 第81题: 第82题: 第83题: 第84题: 构成决策树的元素有

()

属于系统维护的工作是

()

下述工作中,哪些属于企业的辅助行为。()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支持企业实现哪些主要目标?( )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

)。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四个阶段是()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小组的开发人员有()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四个阶段是(

)

)。

第85题: 系统实施的主要任务是

()

第86题: 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的构成包括

()

第87题: 下列代码是区间码的有

()

第88题: 选择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的原则:(

)。

第89题: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的主题有()

第90题: 在信息资源管理的框架中,()既是数据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为MIS、DSS以及基于知识的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第91题: 按照不同的管理对象和管理职能将企业(系统)划分为子系统的数量多少与()有关,

第92题: 客户关系的退化期是客户关系的逆转阶段,关系退化(

)。

第93题: 管理信息系统有哪些主要功能?()

第94题: 在信息资源管理的框架中,()既是数据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为MIS,DSS以及基于知识

的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上一篇:聘任书经理任职文件下一篇:贫困户助学金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