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结构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我国自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来,政策面关于它的提法也经历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既与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关,也得益于学术界一直以来的理论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外贸易结构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外贸易结构研究论文 篇1:

论小额外贸中义乌小商品经营户外贸的新选择

【摘 要】目前许多义乌经营户面临传统外贸方式的出口困境,而小额外贸能够很好地适应中小企业的外贸需要,绕开大量中间环节直达终端零售商,因此经营户如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则可以有效地拓展出口业务。本文阐述了什么是小额外贸、优点、适宜的商品种类,并对如何促进经营户开展小额外贸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小额外贸;义乌;小商品

义乌因其国际商贸城而名扬天下,这里的6万个摊位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每天近1500只集装箱的出口量成就其作为国际小商品流通中心不可动摇的地位。加入世贸以来的外贸高速发展造就了许许多多因此发家致富的经商户,然而目前义乌小商品出口难以摆脱廉价低档的影子:经营户的出口利润及其微薄,很多情况下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比如一支笔挣几厘钱。造成这个原因的一方面是产品附加值过低,另外一个方面也是出口环节过多,利润大头被外贸公司、国外进口商和批发商所攫取。随着近年来土地、劳动力、电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攀升,许多经营户业务步履艰难。鉴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营风险越来越高,不少义乌企业主开始放弃实业,转而投资楼市,或者依靠房租收入度日。目前已经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趋势,长此以往,则义乌小商品辉煌恐怕难以持续。

一、小额外贸形成的由来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电子商务网站,它们使加入的会员能绕开外贸公司与直接同外国进口商达成交易,从而有效地节约了交易成本。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这些网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外商的采购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受限于国内消费能力不足,很多外贸大单被迫取消,众多出口企业也因此受到重创。与此同时来自国外小单却增长迅猛——数额不大但总量惊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取消掉得外贸大单。因为国外商家不希望同类产品一次购买过多,避免造成库存压力。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的需求,更希望能够进行快速、少量、低成本的采购。因此应运而生了以敦煌网为代表的小额批发平台,同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传统外贸网站相比它们有其鲜明的特色:前者还停留在线上发布消息,相关业务操作需另外线下完成的模式;后者则更好的适应了小单的需要,有效地降低外贸门槛,能够提供安全支付、物流支持、货物跟踪以及低成本的服务。因此这些平台获得了巨大成功:敦煌网在六年中实现了2000%的令人炫目的增速。由于过去跨国电子商务门槛较高,导致仅有4%左右的中小企业出口通过电子商务完成。而事实上这些企业的出口额占我国总出口额的70%,因此从长远来看在线小额外贸前景相当乐观。

二、在线小额外贸业务的运作方式

在线小额外贸的做法同淘宝的做法相当类似:卖家将自己产品的图片、说明、价格、物流方式等上传到自己的网上店铺,然后等待外商下单。当国外买家收到货物后然后再付款,一般而言这个周期需要半个月左右。买家采购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集装箱,而是通过国际快递服务进行运输。为此相关的网站与物流服务提供方签订有合作协议,比如敦煌网同FEDEX等国际快递公司有合作协议,后者使物流成本比一般情况下要下降一半左右。通常情况下这类交易的数额一般都不大,多在600美元以下:比如国外商家可能只订购几十个小饰品,为了维持业务运转就要频繁下单,所以小额外贸的一个特色就是订单数额小,但是单子数量多。

三、在线小额外贸网站的独特优势

(1)小额外贸利润相对较高。一般而言出口商品需走过经过外贸公司、国外进口商、国外批发商几个环节然后才到销售末端零售商手中。阿里巴巴等外贸商务网站的出现也仅仅只能降低了对外贸公司和进口商的依赖,而对真正具有主导地位的大采购商的影响并不大。小额外贸平台的出现则使得国外的零售商可以直接对接中国的出口厂商,这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出口企业和国外零售商的利润空间得到了扩展。(2)外贸主体风险较小,外贸门槛低。与阿里巴巴等传统商务网站动辄几万元的年费不一样,敦煌网、速卖通等平台提出了不成功不收费的贸易模式,这对于中小卖家而言可有效地降低了先前投入。此外,小额外贸平台的支付平台有效地减少了跨国支付风险,其作用相当于淘宝的支付宝:买家进行在线支付,然后支付平台进行了担保,只有当买家收到货物并进行相关确认后中国的卖家才能够收到款项,因此它很好地保障了买卖双方的权益。(3)在线小额外贸的特性使得零库存成为可能。一般而言,只有当国外买家确定购买产品,将货款打到支付平台后卖家才去备货,然后再发运。这样的话卖家经营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不大,而且由于国际快递时间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到达,所以对资金积压压力也不大。(4)卖家时间灵活度较大。做过国内淘宝业务的卖家都知道通常要守住电脑旁边回复客户的问题,而国外卖家在许多情况下看到合意的产品就直接下单,即便有问题问也基本上会在中国的晚上时间进行,因此做小额外贸的卖家时间自由度很大。

四、产品通过网上小额外贸进行交易的标准

(1)产品体积必须要小,如果产品体积大的话其结果会大大增加物流成本,最后使得交易无利可图;(2)产品的附加值应当比较高。卖家应当衡量货物的总价值与物流成本之间的关系。物流成本相较货物总价值越低,那么物流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反过来,如果产品为低附加值,那么物流费用会大大提高其最终售价,最后是产品失去竞争力;(3)产品应当有特色。如果说店铺里所买的东西在当地批发商那里都能够找到,那么国外商家就没有必要花那么高的代价去直接从中国进货了;(4)价格应当具有一定的优势,目的是买家在支付了物流费用后产品的最终价格仍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够使产品销售出去。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来适宜作为在线小额外贸的产品主要应当是价值高、体积小、有特色的产品。从这几点来看以下产品符合上述要求:时尚产品、电子产品、休闲用品。

五、小额外贸对义乌市场经营户的要求

(1)必须适应小额外贸单子多,金额小的特点。做大单的话业务比较稳定,而且計算成本和报价方面会比较简单。小额外贸刚好与之相反,因此经营户就必须克服生产、进货、成本核算以及发运方面繁琐操作的困难,树立盈利积小成多的概念。(2)逐步适应网上贸易。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经营户一直以来都是做实体生意,对电子商务没有什么概念。从事小额外贸意味着从零开始学习,这个过程富有挑战性,如果经营户不能够学会按照网上贸易的方式进行业务操作,则他们只能成为小额外贸的旁观者。(3)强化外语能力。以敦煌网、速卖通为代表的小额外贸平台都是以英语作为交易的语言。因此如果英语水平太低,则根本无法描述自己的产品,更谈不上同外商沟通获取订单了。所以有意从事小额外贸的经营户必须学习或者招募相关的外语人才。(4)有竞争力的物流支持。物流成本占据小额外贸成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许多产品尽管价格有优势,但是物流成本较高的话会完全抵消其优势。虽然敦煌网、速卖通与相关的快递公司有协议,但是操作麻烦,而且必须支付国内物流以及相关网站提供的物流支持服务费用。因此最佳的办法相关的市场管理方应当出面同国际物流公司谈判,为经营户争取到一个较优惠的价格。(5)应当营造小额贸易的热烈环境。对于一般的经营户而言学习一个全新的贸易平台绝非易事,因此市场管理方可以邀请小额外贸平台派遣专业人员传授相关的知识以使经营户能够更快地学会使用平台。此外管理方还可以在市场网站上开辟专栏,讨论小额外贸,吸引更多的经营户参与其中。

总而言之,小额外贸给义乌市场经营户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拓展 外贸业务的机会,有关市场管理方和经营户应当充分认识到小额外贸的巨大潜力,努力奋斗以创造出义乌外贸的一个新天地。

参 考 文 献

[1]许涛.Popular!小额外贸![J].中国外汇.2010(9)

[2]刘佳.草根外贸新机遇[J].互联网周刊.2010(4)

[3]张建春,王树彤.大梦敦煌[J].新经济杂志.2010(5)

[4]蒋婷.对外贸易结构研究前沿述评[J].企业导报.2009(1):43

[5]李银莲.小额外贸带来了什么[J].进出口经理人.2009(7)

作者:王峰

对外贸易结构研究论文 篇2:

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摘 要:我国自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来,政策面关于它的提法也经历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既与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关,也得益于学术界一直以来的理论研究。国外关于开放型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指导经济开放水平的理论和经济开放度的测度方法方面;我国关于开放型经济的研究则贴近中国国情,包括其内涵、西方国际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发展对策、开放水平测度及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然而面对世情、国情的变化,我国对开放型经济的研究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及政府的制度性调控方面都还有待加强。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研究综述;制度性调控

我国首次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随后我国关于开放型经济的提法经历了一些变化。十七大以前的文件没有明确提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主要内容是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拓展對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用“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定位我国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十八大报告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法的改变反映了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的改变,更是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指明了方向。

一、国外对开放型经济的研究现状述评

开放经济(Open Economy)作为一个专门的范畴,是西方经济学首先使用的。美国的D.格林沃尔德认为,开放经济是一个贸易不受限制的地区的经济。英国的戴维·皮尔斯认为,开放经济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一种经济。《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则把开放经济解释为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国外对开放型经济的研究重点有两个。

1.阐述指导经济开放水平的相关理论

国外学者对开放型经济的研究首先是综合阐述指导经济开放水平的相关理论,如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

2.研究经济开放度的测度方法

国外学者对经济开放度测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开放度和资本开放度上。对贸易开放度的测度方法有对外贸易依存度法、道拉斯法、实际汇率变动性指数、萨克斯—瓦诺法、爱德华兹法等,对资本开放度的测度方法有货币自主性程度检验法、储蓄—投资相关性检验法、总量规模法、利率平价法、Edwards法等。

基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外对开放经济的研究更重视研究框架、理论体系的建立,然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特殊国情,国外的研究框架、理论体系并不能直接照搬过来。

二、国内对开放型经济的研究现状述评

周小川(1992)[1]最早明确提出“开放型经济”概念,他认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对应的模式应该是“开放型经济”,要“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尽可能充分地参加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中央首次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自此以后,我国学者就一直在对开放型经济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对开放型经济内涵的研究

李邦君(1994)[2]认为开放型经济就是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走向国际化,具有与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马伯钧(1997)[3]认为完善的开放型经济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国际化的经济;李明武、袁玉琢(2011)[4]认为开放型经济是一个市场、一种资源。

2.对开放型经济理论的研究

我国学者主要是借用西方国际经济理论来对我国或我国部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如洪银兴(1997)[5]认为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要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必须实现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化;杨静文(1998)[6]应用新增长理论对我国的开放型经济进行了重新审视;黎峰(2012)[7]运用了要素禀赋理论,指出从要素禀赋动态优化的角度,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劳动输出阶段、资本输出阶段和技术输出阶段,而我国正处于由劳动输出阶段向资本输出阶段过渡。

3.对开放型经济发展对策的研究

许佩倩(2010)[8]在对我国开放型经济下的体制困境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突破路径依赖的若干手段;黎峰(2010)[9]认为购买力优势有利于增强我国开放型经济国际竞争力、改善国民福利及扩大国内需求;文秋林(2011)[10]对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易小光(2012)[11]针对内陆城市的开放提出了培育开放型经济文化底蕴、加强各种要素保障、完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等政策建议等;张二震、戴翔(2014)[12]认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施和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一战略的具体化,是从以往的边境开放向境内开放的延伸和拓展,从而以新的规则和制度对接全球经济新规则。

4.对开放型经济水平测度的研究

曾海鹰、任登鸿(2007)构建了包括对内开放度、对外开放度及旅游开放度的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肖俊夫、林勇(2009)从开放程度面、开放结构面和开放支撑面构建了内陆开放型经济评价体系;陈子曦(2010)则构建了反映地区开放基础、开放程度和开放潜力的综合评价区域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指标体系。

5.对开放型经济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范良、谢守红等许多学者用各种实证研究方法对二者关系进行了研究,王鹏、倪伟清、秦放鸣、朱燕、杨仕辉等人则分别对广东、浙江、新疆、江苏、湖北等不同区域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比较于国外研究,国内研究更重视国外研究理论成果在我国的应用以及针对我国国情、各地方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性建议,这无疑对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是大有裨益的。然而其缺陷在于缺乏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完整的研究框架、理论体系以及研究范式,尤其需要构建统一、准确、全面的综合测评指标体系。

三、结论

文献研究表明,目前学术界对于开放型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指导理论、开放水平测度以及空间层面研究等方面。而根据世情、国情的变化,我国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

一是对开放型经济产业结构研究方面。目前对于开放型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对开放型农业和开放型服务业方面的研究较少,对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形成何种合理的产业結构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事实上开放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促进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对开放型经济区域结构研究方面。我国自1991年以来就开始提出并实施了市场多元化战略,该战略主要调整的是我国出口市场的分布和结构,由于措施有力,此后我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市场过度依赖的局面逐步改变。只是发展到现在,多元化不能只停留在市场多元化的阶段,其内涵应往纵深方向拓展。

三是政府对开放型经济的制度性调控研究方面。要以企业为主导,让企业真正成为开放型经济的主体,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机制的作用,政府逐步退出微观层面的干预,只进行宏观层面的调控,且减少政策性调控,强化制度性调控,以确保市场主体能及时做出预期判断与行动选择。

参考文献:

[1]周小川.走向开放型经济[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2,(5)

[2]李邦君.论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机遇和挑战[J].国际商务研究,1994,(5)

[3]马伯钧.开放经济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李明武,袁玉琢.外向型经济与开放性经济辨析[J].生产力研究,2011,(1)

[5]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经济研究,1997,(6)

[6]杨静文.新增长理论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启示[J].经贸论坛,1998,(5)

[7]黎峰.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新阶段和新模式[J].开放导报,2012,(5)

[8]许佩倩.开放型经济下的体制困境与突破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0,(11)

[9]黎峰.开放型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10,(5)

[10]文秋林.加快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5)

[11]易小光.内陆城市开放路径探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6)

[12]张二震,戴翔.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探讨[J].南京社会科学,2014,(7)

作者简介:刘亚丽(1981.11- ),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理论经济

作者:刘亚丽

对外贸易结构研究论文 篇3:

产业结构演替理论进展与评述

摘要:产业结构演替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是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下的研究都没有涉及到产业结构演替的内在机制。新增长理论下许多学者讨论产业结构的内生演替规律,专业化和多样化的争论成为产业结构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以演化经济学为基础的研究为从争论走向融合提供了思路,成为了产业结构演替理论的前沿。本文拟在厘清产业结构理论研究范式演变的基础上,对每个阶段的理论研究特色及其深刻历史背景做出相关述评,从而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出产业结构理论研究范式转变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动力,并讨论了当前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争论的焦点问题——专业化与多样化,最后指出相关多样化与无关多样化的提出有助于调和专业化与多样化的争论。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化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相关多样化

一、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从人类经济发展历史看,经济发展历史也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动和调整的过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产业结构既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因此,产业结构演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产业结构演替是一个传统经济学话题,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威廉·配第的研究。配第根据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揭示了产业间收入相对差异的规律,而产业间收入相对差异又决定了各国国民收入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一思想后来被克拉克发展,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无论是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还是马歇尔的专业化工业区理论,都重点讨论了产业分工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新古典经济学日益成为经济学的主流范式,这种建立在专业化知识和报酬递增思想基础之上的,动态地研究产业结构的分析方法,逐步被静态均衡的思维模式所代替。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研究将研究视野由产业结构变迁的根本动力——产业分工,转移到了产业分工后的产业结构状态的分析。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和克拉克对三次产业劳动投入与总产出关系研究,以及后来五六十年代的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和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到了八十年代,以罗默(Romer)、卢卡斯(Lucas)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经济学家开启了“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内生型解释的大门。此后,学者重拾马歇尔关于分工和报酬递增的思想,以及新增长理论里有关“干中学”、“产业知识外溢”等报酬递增理论,讨论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内生型动力。其中最著名的两个学派是在“第三意大利”新产业区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理论,特别强调产业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相同或相关行业在某一区域集聚产生的知识和技术外溢有助于提高本地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为代表的城市经济学家则重视产业多样化的作用,认为大多数重要的知识转移发生在跨产业之间,城市的产业多样化比专业化更有利于创新,面临多样化环境的产业将实现更快增长。前者的思想由于发端于Mar-shall,又经过Arrow和Romer发展,因此被称为Marshall-Arrow-Romer(MAR)外部性,而后者则被称为Jacobs外部性。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到底是专业化还是多样化更有利于经济发展成为主要争论的话题,最近以Boschma和Frenken为代表的演化经济学提出了相关多样化(Related Varie-ty),试图去协调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梳理产业结构演替理论,在厘清产业结构理论研究范式演变的基础上,对每个阶段的理论研究特色及其深刻历史背景做出相关述评,从而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出产业结构理论研究范式转变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动力,最后讨论了当前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争论的焦点问题——专业化与多样化,将走向融合。

二、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思想下的产业结构研究

很明显,产业结构的研究必须以人类历史的产业分工为前提,因此,人类对产业结构的讨论开始于工业革命前夕。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需要从理论上解释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的必要性,从而论证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合理性,在这个背景下,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开始讨论国民经济结构从农业经济转为工业经济的必然性。这一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配第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术》。配第在17世纪通过对世界各国经济的考查,发现工业收入比农业多,商业收入又比工业的多,即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的附加值高,第一次揭示了国民经济收入与产业分工和产业结构的联系。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重要论著《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提出了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划分,即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他在经济理论上的突出贡献是,在“纯产品”学说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条件的分析。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虽未明确提出产业结构的概念,但论述了产业部门、产业发展及资本投入应遵循农、工、批零商业的顺序,分工理论也有助于解释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因此,可以说配第、魁奈以及亚当·斯密的发现和研究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尽管亚当·斯密没有讨论产业结构,但结合他的分工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可以初步解释专业化的产业结构对生产率提升的作用,并由此形成了区域分工理论。后来的学者又对区域分工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比较重要的成果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与奥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李嘉图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赫克歇尔与奥林认为生产要素的禀赋是各地区拥有不同禀赋的原因。由于当时的产业形态多为劳动密集型,比如香料、丝绸、烟草和矿产等,这些理论把区域比较优势归结于外界的禀赋。但是这两个理论都忽视了亚当·斯密所举的制针工厂例子中所蕴含的报酬递增思想,并不能解释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产业选择。马歇尔把报酬递增系统引入区域分工理论中,认为一个地区集中一些专门的产业,会通过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作用导致报酬递增。

20世纪30-40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这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费夏、克拉克、赤松要、里昂惕夫和库兹涅茨等人。19世纪中叶之后,工业部门在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下突飞猛进,服务部门也

开始出现。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工业部门衰退,服务部门在统计上体现出明显优势。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夏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延展了配第的论断,并首次提出了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产业结构理论开始初具雏形。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于1932年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论”,将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紧密结合起来,认为后起的国家可以通过“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来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在吸收并继承了配第、费夏等人的观点的基础上,克拉克建立起了完整、系统的产业结构理论框架。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条件》一书中,克拉克总结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劳动人口从农业向制造业、进而从制造业向商业及服务业的移动。库兹涅茨在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中,通过对大量历史经济资料的研究,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间的重要联系。

二战后,产业结构理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库兹涅茨、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及一批日本学者等。里昂惕夫沿着主流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思路,丰富了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问题分析的技术方法。里昂惕夫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他利用这一体系,分析经济体系的结构与各部门在生产中的关系,分析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在《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中,他深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问题。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和希金斯等人的产业结构理论则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其研究分析思想存在两种思路:主要体现在刘易斯和希金斯的二元结构分析思路和赫希曼、罗斯托和钱纳里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分析思路。

这些产业结构理论的出现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社会经济变革和理论背景。战后,新古典经济学日益成为经济学的主导思想。统计学,尤其是多元统计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为经济学家研究复杂的经济现象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工具,而战后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成为当时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话题。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研究一致认为,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关键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因此,如何由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部门转变成为主要的研究议题。他们注意到,大量的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虽然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因为大量资本和劳动所产生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部门之间的技术转换水平和结构状态,不同产业部门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往往有很大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部门之间投入结构、产出结构的不同。但是遗憾的是,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研究往往假定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生产率,而普遍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即既定产业如何提高生产率和高生产率的产业是如何出现的。也就是说,他们始终把引起产业结构的内在因素(如技术)排斥在经济增长源泉之外。

三、新增长理论下的产业结构理论:专业化与多样化之争

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研究由于缺乏对产业结构内生型变量的关注,其解释力并不强;产业结构主义的研究仅仅关注一个产业内部的情形,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结构。产业演化路径集中体现在产业技术及技术组合上,而产业结构对产业技术及技术组合的路径存在着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探讨了“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掀起了一股“新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的研究潮流。他们主要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和垄断化等新问题的研究。在新增长理论的思想启发下,经济学家,尤其是区域经济学家和城市经济学家开始讨论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和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力,即知识和技术的来源问题。同时,顺着产业结构演替的内生解释思想,出现了两种理论。一种被称为“MAR外部性理论”,发端于Marshall,又经过Arrow和Romer发展。另外一种是Jacobs外部性。

马歇尔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指出地域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并且阐述了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地方这一特殊的地域分工类型对生产率促进的机制。他认为,有三个原因使得一个产业的企业倾向于向一个区域集中,专业化的劳动市场、中间产品市场和知识溢出。这些都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包括搜寻和培训劳动力的成本、交通成本、交易成本和创新成本。这些原因可以归结为自然成本优势和知识溢出。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成本优势的地位逐步下降,知识溢出的地位逐渐上升。然后,阿罗进一步指出,人们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而学习是“干中”的经验的不断总结,“干中学”使得经验不断积累从而使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1986年罗默对阿罗(1962)“边干边学”模型作了修正,并指出,一般知识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知识可以产生要素的递增收益,二者的结合不仅能形成自身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递增的收益又成为长期经济增长的保证。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MAR外部性理论被解释基于同一产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优势,他们认为外部性主要来自于同一产业内的公司之间,同一个产业内的企业在某个区域内的大量集中有利于知识在公司之间的外溢与扩散,一个产业的专门化集中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外部性的产生,越有利于产业的创新和经济增长。

Jacobs(1969)同样也强调知识溢出。但是基于对城市经济的观察,她认为知识溢出不仅仅发生在一个产业内部,更重要的是发生在不同产业之间,她认为多样化的经济是知识的熔炉,可以促进技术杂交,从而有利于创新和增长。Glaeser(1999)认为距离接近的个体之间相互交流能促使生产率提高,他指出多样化的经济有利于个体间的联系,为交互学习提供便利。多样化产业形态的存在和联系密切的企业是区域发展繁荣的前提。这不仅减少交易成本,提高创新的机会,而且降低区域产业僵化的可能性,为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大量的文献对Jacobs提出的理论进行了评价,他们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越是多样化,经济增长越快,因为多样化的经济结构触发了新的思想,为创新提供了资源。

四、从争论走向融合:产业结构演替的最新进展

自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对“第三意大利”等为代表的新产业区(或被称为“产业集群”)研究的深入,产业或技术专业化对区域产业和经济增

长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调,普遍认为相同或相关行业在某一区域集聚产生的知识和技术外溢有助于提高本地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简·雅各布斯为代表的城市经济学家则更强调多样化促进思想、技术的相互交流并因此而导致创新和增长的重要性。这导致了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的讨论。

学者们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在Glaeser等(1992)的一篇经典文献中,作者使用1956~1987年间美国170个城市6个产业的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评估了地区经济结构对产业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多样化程度有利于产业增长。Feldman和Audretsch(1999)对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对创新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比较,发现结果非常支持多样化而几乎不支持专业化。Paci和Usai对意大利85个工业部门784个地区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外部性都是有效的,而在相邻区域内同一部门的知识溢出也是显著的,也就是MAR外部性作用范围更广。而De Lucio等(2002)使用西班牙1978-1992年间26个制造业部门的数据研究发现,产业多样化的JaCObS外部性并不显著。Chen的研究发现专业化对台湾地区工资增长不利,而多样化有利于工资增长,明确地支持了Jacobs外部性。

有些学者认为在不同的行业,专业化与多样化的作用不尽相同。Nakamura(1985)通过测定日本不同行业集聚经济对生产率的作用,得出专业化对重工业更有利而多样化对轻工业更有利。Henderson(1986)对巴西进行了考查,发现在发展中国家里对于多数行业专业化比多样化集聚经济更有利。Martin和Ot-taviano(1999)则认为虽然在某些制造业中,行业内的溢出作用占主导,但是对解释经济增长而言,行业间的溢出效应更重要。Greunz对欧洲153个地区16个工业部门数据的分析显示,尽管在高密度地区和高技术行业Jacobs外部性更为重要,但是两种外部性的作用都是显著的。

其实上,这种“非黑即白”的思想指导下的“专业化-多样化”之争阻碍了我们认识产业分工与产业结构的演替,离开了多样化的经济技术高度专业化必将带来区域竞争力的衰落,这一点被国内外老工业基地的衰落已经证明了。而离开了专业化的产业和技术的多样化,由于缺乏核心的竞争力,也将导致区域的竞争力不强。Nooteboom(2000)指出:需要权衡以新奇为目的的认知距离和以有效吸收为目的的认知接近性,太接近的知识是没有用处的,但是太远的知识如果难以理解也是无法使用的。因此,既不是区域多样化(可能导致认知距离过大)也不是区域专业化(可能导致过度的认知接近)能促进创新,而是考虑相关性的多样化促进企业的交互学习与创新。也就是说,只有多样化与专业性保持合理平衡的产业结构才能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Frenken等经济学家在演化经济学思想的启示下,提出了“相关多样化”概念,他们认为只有相关产业多样化才能体现多样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无关产业的多样化由于认知距离过大而导致失去了共同的知识基础而无法相互学习,并不会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由于多样化的产业间是否相关,关系着能否产生知识溢出,Frenken(2007)把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划分为相关多样化和无关多样化,并以1996-2002年荷兰数据进行了分析,以相关多样化衡量的Jacobs外部性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无关多样化则阻碍了经济增长。Boschma和Iam-marino对意大利1995-2003年103个省三位数部门进行分析,发现相关多样化有助于经济增长,并且与本地产业相关的对外贸易能促进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不同地区的分析结果显示,相关多样化对创新以及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无关多样化是通过投资组合效应维持就业的稳定。Fren-ken与Boschma在理论上和实证上论证了相关多样化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使得结束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多样化与专业化之争有了新的思路。

事实上,无论是多样化还是专业化都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但是它们产生的外部性不同,专门化是一种发生于产业内的外部性,而多样化是一种发生在产业间的外部性。同时,多样化和专业化对城市增长的作用机理和方式不一样。专业化有利于短期内提高区域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但是由于技术和经济高度集中在某些产业,所以难以抵御市场巨大的变化或其他外部冲击。因此,区域技术和经济多样化可以被看作一个组合策略以保护地区经济免受特定部门需求下降的冲击,特别能保护劳动力市场,防止粘性的失业发生。其中,无关多样化可以保护区域经济免受不对称需求冲击的影响,因此可以抑制失业增长,相反,一个部门的相关多样化可以得益于Jacobs外部性,以知识溢出的形式提高增长和就业。相关多样化是多样化中起着外部性作用的部分,一个地区的相关的部门越是多样化,技术相关的部门越多,本地工业的学习机会就越多,部门间知识溢出越可能发生,区域的经济表现就越好,因此相关多样化越高,区域产业越容易出现创新和新产业的产生。这种滋生新奇的作用在短期内就能发挥作用。而无关多样化是多样化中起着资产组合作用的部分,在一个特定产业的需求急剧下降的时候,受到冲击的产业的工人会在其他无关产业很容易找到工作,这样无关多样化起到一个减震器的作用。这种作用只有在发生特定产业的冲击时才能够体现。一个地区如果仅仅是相关多样化高但无关多样化低的话,相关多样化会被局限在特定的部门里,这样的产业结构是无法经受住由价格波动和技术升级带来的外部冲击。同时许多重大的技术来源于无关技术的重新组合,无关多样化会使一个地区的长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总之,相关多样化的作用是即时的,而无关多样化的作用是有时滞的,并且前者的作用是直接的,后者的作用是间接的。

(责任编辑 燕祥)

作者:胡树光 刘志高 樊瑛

上一篇:机械加工精度探究论文下一篇:德育工作创新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