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与财政收入关系

2022-09-22

第一篇:gdp与财政收入关系

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对比分析

2011级经济学基地班 魏雪

摘要:1996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均实现了较快增长。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20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7年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了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并导向良性循环。财政收入是政府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提高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分析1996年-2011年历年财政收入数据与GDP数据,分析现状及两者之间数据增长的关系与差异,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提出促进财政收入及GDP合理增长的对策。

关键词:财政收入增长 GDP增长 对比分析 合理增长

财政收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担负着保障国家具有全局意义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学、国防、行政、外交等各项经费的供给,对支援少数民族地区、调节各级地方预算和救济地方重大自然灾害等,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从财政收入与GDP的相互关系来看,经济决定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有反作用于经济。这样的关系决定了财政收入必须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最终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而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对财政收入与GDP增长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明确近些年来财政收入增长的合理性,以实施合理的财政政策,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促进GDP的合理、有效、快速发展。

自1996年以来,我国相继实行了以下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20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7年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实现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现状分析

财政收入与GDP对比6000004000002000000财政收入GDP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份2011 通过1996年-2011年的数据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和GDP收入均有加快增长趋势,且财政增脏速度明显快于GDP增长速度。这与经济决定财政收入 及政府实施的有效财政政策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呈现显著正相关。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价值(增加值)的总和,财政收入是GDP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结果。从初次分配看,各部门创造出增加值后,一部分以税收等形式上缴财政,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一部分以折旧、利润等留在企业,形成企业收入;一部分以报酬、津贴、福利等形式支付给劳动者形成劳动者个人收入。从再分配看,初次分配中的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又通过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因此,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来自GDP,GDP增长是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5.00%20.00%比重15.00%10.00%5.00%0.00%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年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图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1996年-2002年,2009年以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加最快。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经济恢复发展,2009年经济增长持续回升,政府开始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收入增加。由此也可以看出GDP是影响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因素。同时,财政收入的调节也会对GDP的增加产生重要影响。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以往积累的财政收入为基础,扩大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理论,政府投资主要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政府投资主要依靠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两个方面,政府投资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一方面政府投资以乘数级效应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以财政收入为基础的政府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09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09年第一季度便开始了大规模投资计划,这些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长,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为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增加财政收入,是政府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对比30.00%比率20.00%10.00%0.00%财政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份从上图可以看出,1996年-2011年财政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GDP增长率,受08年金融危机影响,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加支出,从而导致09年财政收入增长率明显下降,但仍高于GDP增长率。GDP

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差异性

财政收入主要源于税收,税收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讲,经济税源的规模应与GDP规模相匹配,财政收入增长也应与GDP保持基本同步。但我国财政收入影响与GDP增长并不完全同步。

一是税收政策因素。财政体现了政府意志,不仅有组织收入的职能,还有调剂社会资源、营造社会和谐的职能。因此,财政收入深受国家分配政策的影响。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 二是产业结构因素。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而经济结构决定着税源分布,进而影响财政收入。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了一产低税或免税、二产税负适中、三产稳税的税收政策,因此三次产业间、不同行业间的税赋相差较大,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对GDP的宏观税赋影响较为明显。从税收结构看,由于“十一五”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并逐步减免了农业税,致使第一产业税收占比重明显降低,二三产业占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全国税收的主要来源。“十一五”以来,全国工业增加孩子明显高于一三产业,导致其对应的经济税源增幅必然高于GDP,由此产生的税收也明显高于GDP增幅。可见,第一产业增加值偏高,是我国财政收入相当于GDP比例偏低的重要原因。财政收入增长快于GDP,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产业增长较快密切相关。

因此,我国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核算原则与税收入库因素。GDP核算采取权责发生制原则,即在经济活动

2011中,只要权责发生改变,就应进行统计。但税收入库则是实际发生的征税额,采用的实际收付制。统计与入库的时间往往不一致,导致税收与GDP不一致。统计核算原则与税收入库的另一个差别,就是并不是所有计入GDP的项目都要进行征税,而进行纳税的项目也并不是都计入GDP。例如,教育、卫生等部门。并且,由于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相当火爆,居民的自有住房市场价值应该是相当大的,但在现行的税收体制中并没有对未出租的居民住房的虚拟价值进行征税。此外,目前我国设置的财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收主要针对经济存量,与当年GDP并无对应关系。

第二篇:多城市财政收入跑赢GDP非税收入是主因

尽管时隔三年零三个月之后,中央财政收入再次出现了负增长,但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仍保持一定的增长。据悉,国内经济总量位列前14名的城市的财政收入情况发现,不少城市的财政收入都跑赢了GDP增速。财政部近日公布的2012年8月财政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7863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317亿元,增长4.2%。其中,中央财政收入3765亿元,同比下降6.7%;地方本级收入4098亿元,同比增长16.8%。南京市、深圳市、天津、重庆、武汉、成都、重庆、武汉等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财政部指出,8月财政收入增幅继续回落,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下降较多,主要是受经济增长放缓、价格涨幅回落、企业利润下降、实施结构性减税的影响,另外,也有石油特别收益金缴库办法改变和上下年度企业所得税退税等不可比因素。

暨南大学财税系财政教研室主任廖家勤表示,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走势的差异主要是由各自收入来源不同所造成的。中央级财政收入主要是靠税收收入,经济形势不好,中央级财政收入就会受到较大影响,而地方级财政收入很大一块是来自于非税收入,包括主要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彩票公益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等,非税收入跟经济增长的联系并不紧密。例如广州、重庆、佛山等市,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主要是靠非税收入的快速增长。然而,一般而言,税收收入占比高,意味着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质量较高。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林江教授表示,国家提出的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负担等举措,减负压力主要是在中央级收入这一块来承担,而地方为了缓解经济下行带来的财政压力,通过加强税收征管、提高非税收入等举措来加强财政收入。

不过,东西部城市的财政收入增幅走势却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以广州、杭州、深圳等为代表的外向型城市尽管今年初的增幅比较低,但近两三个月却呈现一定的回升态势,武汉、重庆、成都等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的城市受外贸影响较小,仍保持较高的财政收入增幅,不过近两三个月却呈现一定的回落态势。值得注意的是,财政收入增幅的高低及变化与当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基本一致。不过,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尽管投资增幅有所上升,但仍处在较低的增速水平。

第三篇:财政收入增速猛超GDP的理性思考

我国的财政收入在世纪更迭后的短短几年里实现了“三级跳”。2003年突破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4%;2005年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9%;2007年的高增长态势更是令世人瞩目——可达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约27%!而2007年的GDP增长率预计达11.6%。也就是说,2007年的财政收入增速是GDP增速的两倍多无疑。

财政收入增速猛超GDP增速,这种现象到底好不好?早前,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设计的《2006’中国改革调查问卷》显示:42.21%的专家认为比较合理,39.09%的专家认为不合理。这说明众多专家出于对财政收入增长原因的不同理解,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较大。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警惕财政收入过快增长中的不合理因素,保证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我国的财政收入形式主要包括: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债、政府收费等。那么,在这些收入形式当中,到底存在哪些不合理因素呢?笔者以为,泛滥无序的非税收入(政府收费)首当其冲,虚假的税收收入紧跟其后。非税收入泛滥无序

随着我国非税收入的逐年增长,企事业单位和民众的负担也在不断加重。进入新世纪后,中央政府深感问题的严重性。为此,自200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四次出马对各种行政审批项目“动刀”,先后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806项,占总数的50.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取消和调整了半数以上的审批项目。然而,时至今日,包括行政审批费用在内的非税收入不减反增。有资料表明:在西部贫困地区,某市2006年非税收入共完成9.2亿元,比上年增收2.5亿元,增长37.24%;在东部发达地区,某省的非税收入从1996年的255.0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07.3亿元,年平均增长17.7%,该省非税收入与地方税收收入基本持平。有专家根据2002年的数据估算,中央一级的非税收入可能占到本级财政总收入的13%左右,而地方非税收入占本级财政收入的46%左右。笔者手头也有一个数据:广西自治区2006年的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55%!

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各级各地扩张非税收入的动因,完全是由于政府财政的税收收入与实际需要的支出之间存在较大缺口。笔者很赞同这个观点,所以在本文中并没有把“不合理因素”的主要矛头指向“税收”。我国的税收收入尽管逐年在增长,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税负并不是太重(比如说2006年全面取消了面向老百姓征收的农业税),而且还有不少税收按政策法规没有完全征收到位,流失的税款数额惊人。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一项测算数字显示,按照发展中国家个税收入应占总税收15%的国际标准计算,我国每年的个人所得税流失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别以为我国的财政收入正在大踏步前进,就立马想到要出台减免税政策。要知道,过度地减免税收,必将削弱税收对市场经济的调节功能。进而,非税收入更是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

因此,规范财政收入,有必要先从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入手。只有“抑费扬税”,才能使我国的市场经济步入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虚假税收问题多多

在我国的财政收入形式当中,另一个不合理的因素是“注水收入”。一个时期以来,全国各地税务部门为完成税收收入任务,可以说是想尽千方百计,成效十分明显。但也有少数征收单位受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税源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完成收入任务。于是,就玩起了假把戏——不按财税法律法规办事,利用人工操作方式使收入指标达到一定标准,造成财政收入的“虚胖”。笔者以为,这种造假行为,不仅触犯了国家财税法律法规,而且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若不尽快加以解决,必将严重削弱各级政府利用财政手段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以及给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带来无穷的后患。

虚假税收收入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寅吃卯粮、应退不退、列收列支、异地入库。这里只简单谈一下后两种。列收列支是指一种虚收虚支的“空转”行为。由于空转必须以税收的征收权和支出权为同一财政管理级次为前提。因此,预算级次属于中央的税种不能空转,只有地方税种(或属于地方的其他收入)可以空转。空转对于那些贫困地区来说,是实现财政收入最快的途径。其最大特点是没有法定的纳税人,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等额增长。不难想像,这种只从账面上路过的收入,是不能当饭吃的。异地入库是指将不属于本地区的税收人为地弄到本地区入库。这是贫困地区为完成税收任务惯用的“绝招”。通常的作法是,政府领导出面协调,财政部门出钱(作奖励、提成、回扣等),税务部门到税源充足的地区去“买”。

说到底,税收收入造假,完全是为了政府领导出“政绩”。有必要对症下药,不以数字论英雄,要以效益(如经济、社会、环保效益)见高低。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那么税收收入算不算进GDP呢?比如说买一件衣服是创造了GDP,也增加了税收收入,那么这个税收收入算不算入GDP呢? 一件衣服买了10元钱,就创造了10元的GDP。可能10元里面有5元是要交税的,那当然也已经算在内了。

当然要注意,这件衣服必须是今年生产的,如果去年生产的那已经计入道了去年的GDP中,不应含在今年的GDP中。 财政收入是GDP的一部分,中国财政收入增速一直超过GDP增速,好比GDP这快蛋糕里,财政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国家能拿更多的资源来集中规划,统筹,安排经济发展,坏处就是老百姓的钱被更多的上交了,公款的消费又可以上一个台阶了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

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61330.35亿元

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8477亿元

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

2008年GNP316228.8248亿元

2009年GNP343464.6903亿元

2008年税收收入54219.62亿元

2009年税收收入63104亿元

2010年税收收入77390亿元

2007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约30%。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全部5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平均为40.6%,21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30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9%。这表明,当前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各国财政体制差异很大,税率各异,国家财收入来源也存在多样性,财政经济的统计方式也是千差万别,所以仅公开数据并不能准确的衡量各国的财政收占GDP比重。不过一般认为中国的税率普遍低于其它发达国家,同时逃税情况又很严重,而且中国政府的债务占GDP比重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政府财政用于还债的压力也小,通货膨胀率长期处在低水平上,财政赤字比例也不高,这都表明中国的经济社会受税收压力比较小,中国财政相对比较健康。

国际税收与涉外税收的区别

一是概念不同。国家税收,是指一个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其管辖范围内的各类纳税人,征收实物或货币而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在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各自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涉外税收,是指世界各国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与本国相关或者专门制定的税收法令、政策规定和制度,以及分配关系问题。

二是内涵不同。一般来说,国家税收有它独立的税种及其课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义务人、减税免税等税收要素,如中国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等。而国际税收却没有独立的税种和纳税人、征税对象等,只是牵涉一定的税种,而且只能在相关国家的管辖范围内,对跨国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征税时才会体现纳税人和征税对象。至于涉外税收则不尽相同,有的国家为了鼓励或限制外来的投资,制定了专门的税收政策法规,有它特定的税种及其课税对象、税目税率等税收要素。如中国的《工商统一税》、《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即属鼓励投资的,并包含上述基本要素。有的国家则对国内、国外投资企业和纳税人,实施统一税收法规,不搞单独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的涉外税收制度等于国家税收制度。如英国的所得税法,就是国内与国外同等纳税。

三是分配关系不同。国家税收,主要通过国家立法来处理国家与企业和公民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国际税收,主要通过国际税收协定或条约来协调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涉外税收,主要通过立法手段处理国家与跨国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第四篇:如何提高我县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思考

gdp和财政收入是众多经济指标中两个关键性的指标,而税收收入又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晴雨表”和“显示器”,这三者已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考核内容,认真研究这三者的关系,正确把握三者的比例结构,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县县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一、 我县财

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情况

笔者搜集了2001-2007年全县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统计资料如下:

表一: 2001-2007年文秘杂烩网县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对照表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gdp

亿元

41.2

12.9

46.84

14.8

55.32

16.1

67.36

16.3

80.44

16.8

93.96

14.5

110.86

15.0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29

8.8

1.62

15.7

1.96

20.8

2.19

12.2

2.55

16.3

3.2

25.5

4.07

27.2

税收总收入

万元

11525

7.87

14404

24.9

16005

11.1

19761

23.5

21980

11.23

26682

21.4

34588

30.0

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

3.1

3.5

3.5

3.3

3.2

3.4

3.68

税收总收入占gdp比重

2.79

3.08

2.89

2.93

2.73

2.84

3.13

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89.34

88.91

81.65

90.23

86.19

83.38

84.90

注:税收总收入等于地方税收收入与上缴中央的国税收入之和

上述数据显示,我县的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呈平稳均衡的变化态势。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高于gdp的增长,而税收的增长出现曲线型回落现象,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3%以上,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为文秘杂烩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财力支撑。

表二:2006-2007年南昌市各县区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对照表

县区

2006

2007

财政总收入(亿元)

gdp(亿元)

比重

财政总收入(亿元)

gdp(亿元)

比重

东湖区

8.76

169.9

5.16

10.72

200.0

5.36

西湖区

10.2

173.2

5.89

12.44

203.47

6.11

青云谱区

5.22

100.8

5.18

7.06

110.56

6.39

湾里区

2.01

15.1

13.31

2.58

18.03

14.3

青山湖区

11.35

165.5

6.87

13.56

187.5

7.23

南昌县

10.2

153.1

6.66

13.64

184.3

7.4

第五篇:GNP与GDP的关系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

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GNP与GDP的关系是:GNP等于GD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

GDP与GNP的不同点:

1.GDP与GNP计算口径不同。GDP计算采用的是“国土原则”,即只要是在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生产或创造的价值,无论是外国人或是本国人创造的价值,均计入本国或本地区的GDP。而GNP计算采用的是“国民原则”,即只要是本国或本地区居民,无论你在本国或本地区内,还是在外国或外地区所生产或创造的价值,均计入本国或本地区的GNP。

2.GDP与GNP侧重点不同。GDP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是“生产”的概念。GNP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

相对来讲,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一国财富总量的统计,GDP越来越优于GNP。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主要侧重采用GNP和人均GNP。但进入90年代后,96%的国家纷纷放弃GNP和人均GNP,而开始重点采用GDP和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快慢以及经济实力的强弱。

目前,一般将国民总收入GNI(Gross National Income,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看做是GNP,各国(包括我国)也仅对外公布GDP与GNI数据,GNP数据已基本不再统计和发布。

从国际组织看,由于职能的不同,IMF仅关注GDP,以分析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而世界银行则既关注GDP也关注GNI(GNP),一定程度上讲更为关注GNI(GNP),以分析世界各国的贫富差异。

上一篇:富春江导游词100字下一篇:环保节约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