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机遇与挑战

2022-11-03

第一篇:大数据时代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国家审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时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均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而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不可缺乏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和数据应用必然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

一、大数据概述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

何为大数据呢?所谓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而大数据的概念的提出主要来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1966年摩尔定律的提出,为大数据现象的提出奠定了基础。2011 年 5 月,全球信息存储资讯领导者——易安信(EMC)正式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

(二)大数据在国家审计中的重要地位

2012 年,国务院提出,我们应当全面提高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引导政府相关业务运用逐渐向云计算模式进行转变。为切实落实这一意见,预防电子政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审计署于同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审计部门研究并建立一系列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来对电子政务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2015年9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纲要》明确,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至10年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纲要》部署三方面主要任务。

一要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宏观调控科学化,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推进商事服务便捷化,促进安全保障高效化,加快民生服务普惠化。二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发展大数据在工业、新兴产业、农业农村等行业领域应用,推动大数据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推进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完善大数据产业链。三要强化安全保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健康发展。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安全支撑。

此外,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在经济、文化、医疗、政治等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相关记录统计数据也同样快速增长,政府审计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审计必须依托数据来进行。如果审计人员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那么审计工作将进入“进不了门,看不了帐”的尴尬境地。

在信息化时代和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促使国家机关审计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重视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二、大数据时代下审计信息化的机遇

(一)国家审计的目标与特点对信息化的要求

国家审计的目标就是推动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国家“良治”,这是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决定的。国家审计的法定性、独立性、强制性、权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要求审计信息数据资料的选取更为广泛。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内掀起了一阵新的研究狂潮,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审计领域带来怎样的挑战,各方应当如何应对已成为新的议题。国内学术界针对大数据的研究很多,针对政府审计的研究也很多,但是关于大数据时代对政府审计带来怎样的挑战以及机遇对却并没有相关成熟的研究。

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审计对象内容全覆盖的新要求让国家审计也面临着来自审计主体、审计手段、审计风险等方面的挑战。

(二)大数据对审计信息化的机遇

1.推动了审计技术的变革

大数据中的“大”不仅仅表现为其数据量的庞大,同时其数据的搜集、存储、维护和共享等任务都极具挑战性。而审计数据的来源较为广泛,多线域,数据格式不一,存储方式不同。传统的数据管理技术已无法满足信息化庞大的数据,审计人员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急需解决大数据存储、分析以及运用的技术。因此大数据推动了国家审计的技术的变革,促进了政府审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2.丰富了政府审计的管理方式

云计算是一种新业务,主要负责将集群计算能力由互联网向内部、外部使用者提供服务,是传统信息领域和通信领域技术的进步,商业模式的转变共同带来的结果。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已应用于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云计算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构建模式,政府部门和各企业之间构建了各自的数据中心

云计算脱离了传统模式,只要按照彼此的管理要求,提出满足需求的数据信息,然后使用高速高效的互联网进行传输,就能够获取便捷高效的云服务,从而推动政府各部门与企业都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上。那么,云计算的实现原理不是通过由传统的本地计算机来对需求进行计算然后完成,而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数据需求的计算,提供数据服务。因此,国家审计技术也必须要不断地进行更新,以保证审计的时代性。

三、大数据时代政府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对政府审计工作的挑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审计技术、审计平台以及审计人员等。

(一)大数据对政府审计技术的挑战

首先,在大数据时代,物联网的发展使得数据之间的共享日益频繁。而政府审计数据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但是大数据的数据较为冗杂,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政府审计对大数据的监管技术的要求较高。具体包括:首先,数据储存,为了完成在成本和能耗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达到可靠性较高的目标,一般要依靠重新配置冗余并加之云计算技术的帮助,在储存的时候要将数据分类,删除同类重复数据,减少数据的存储量,然后添加标签便于日后对数据进行抽查或检验;其次,数据处理,数据处理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不仅是指数据样本自身,同时更是包含多重空间、多重结构以及多重实体间的一种交互的动态情况,这些情况很难通过传统的方法对其进行描述或分析,处理难度大大增加,也更加复杂,因而需要利用相互之间的关联来对语义进行分析得出易于理解的内容;最后,结果可视,使用这些工具得出的结果属于计算机语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审计人员来说,其结果是晦涩难懂的。然而要使结果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和分析,就需要通过审计软件和审计技术将审计结果可视化,而以目前的审计技术还不能够达到所需要求。

因此,对审计大数据的安全监管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对审计技术的安全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大数据的日渐庞大,审计技术需要及时更新审计技术,加强对审计大数据的安全管理;修补技术漏洞,不断完善审计技术。

(二)大数据对政府审计平台的挑战

1.政务管理模式的新发展

电子政务,是政府政务管理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搜集、传播技术、互联网通讯技术将政府对政务的管理与服务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归集,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重新的组合和分配,优化资源,全面有效地为公众提供高效、透明和优质的服务。通过电子政务可以实现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多的高效透明的信息和实质性的服务。

电子政务体系的健康高效有秩序的发展同样给国家审计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对于政府审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平台,电子政务建设可能脱离政府的管理体制,因而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的时候也许无法发现电子政务发挥的作用,也有可能不适应传统的管理体制,产生“电子浪费”影响审计资源的分配,新的信息孤岛也可能因此而产生。

2.云审计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技术不断更新,但是在方法和技术方面,其实质仍是现代审计,即仅提高了当时审计工作的效率。而大数据的出现,当前的审计已不能够满足审计工作的要求。同时,云计算的管理模式逐渐应用到了审计大数据中,云审计逐渐走进审计人员的视线。云审计是一种运用云计算技术并通过互联网完成的模式,审计人员通过运用储存在“云”端的各种数据与资源,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审计的过程,即云审计即为将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国家审计的一种新模式。在大数据时代,云审计的优势明显,更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将在审计管理、审计方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的变革。

(三)大数据对政府审计人员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伴随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来临,审计数据日益庞大,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自身的审计信息技术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在云计算方面,由于时代的发展,云审计终将成为开展国家审计的趋势,而云计算技术又是云审计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之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传统审计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审计人员要求具备非常过硬的专业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与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认知。就目前的现状看来,审计人员虽具备较为完善的审计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对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较为欠缺,兼顾审计专业知识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大数据时代审计的需求,现有的审计队伍中信息化审计人才急缺。

在大数据的收集方面,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突破了传统审计的结构方式。传统的审计中的数据主要是以结构化数据为主,使用数据库来储存结构化的数据,根据分析的需要对数据建设数据仓库,从而进行多维度多内涵的操作,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深度地获取信息。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主要是以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为主,审计人员对这种类型的数据不太了解,传统的存储无法满足需要,如何对大数据进行搜集将是审计人员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同时大数据的收集也要遵守一定的法律法规,大数据的安全防护需要有相关的法治机制为依据和相关的技术作为保障。

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急需复合型人才。同时,对在职的审计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除了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还需提高自身的数据处理能力、云计算技术能力等。

因此,大数据时代对国家审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同时要求审计机关培养分析大数据的能力,发现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为完善国家治理提出相关建议。

第二篇:关于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的学习心得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如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数据泛指巨量的数据集,因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视。《华尔街日报》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生产和无线网络革命称为引领未来繁荣的三大技术变革。麦肯锡公司的报告指出数据是一种生产资料,大数据是下一个创新、竞争、生产力提高的前沿。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认定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因此,发达国家纷纷将开发利用大数据作为夺取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

信息爆炸不自今日起,但近年来人们更加感受到大数据的来势迅猛。一方面,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以物联网和家电为代表的联网设备数量增长更快。2007年全球有5亿个设备联网,人均0.1个;2013年全球将有500亿个设备联网,人均70个。随着宽带化的发展,人均网络接入带宽和流量也迅速提升。全球新产生数据年增40%,即信息总量每两年就可以翻番,这一趋势还将持续。目前,单一数据集容量超过几十TB甚至数PB已不罕见,其规模大到无法在容许的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

数据规模越大,处理的难度也越大,但对其进行挖掘可能得到的价值更大,这就是大数据热的原因。首先,大数据反映舆情和民意。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这是信息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为5.64亿,手机网民为4.2亿,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可以了解大众需求、诉求和意见。其次,企业和政府的信息系统每天源源不断产生大量数据。根据赛门铁克公司的调研报告,全球企业的信息存储总量已达2.2ZB(1ZB等于1000EB),年增67%。医院、学校和银行等也都会收集和存储大量信息。政府可以部署传感器等感知单元,收集环境和社会管理所需的信息。2011年,英国《自然》杂志曾出版专刊指出,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人类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这种挑战:IT 负责人和职员无法有效地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另一方面,企业CEO 以及高层管理人员因不能及时获得所需的信息,而无法预测出潜在的业务风险,坐等商机的流失

目前,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仍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体现在大数据挖掘的四个环节中。首先在数据收集方面。要对来自网络包括物联网和机构信息系统的数据附上时空标志,去伪存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其次是数据存储。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目标,通常要用到冗余配置、分布化和云计算技术,在存储时要按照一定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通过过滤和去重,减少存储量,同时加入便于日后检索的标签。第三是数据处理。有些行业的数据涉及上百个参数,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数据样本本身,更体现在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空间之间的交互动态性,难以用传统的方法描述与度量,处理的复杂度很大,需要将高维图像等多媒体数据降维后度量与处理,利用上下文关联进行语义分析,从大量动态而且可能是模棱两可的数据中综合信息,并导出可理解的内容。第四是结果的可视化呈现,使结果更直观以便于洞察。目前,尽管计算机智能化有了很大进步,但还只能针对小规模、有结构或类结构的数据进行分析,谈不上深层次的数据挖掘,现有的数据挖掘算法在不同行业中难以通用。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前景是十分光明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任务很重,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保证。大数据分析对我们深刻领会世情和国情,把握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做出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数据的重要价值。

中国人口居世界首位,将会成为产生数据量最多的国家,但我们对数据保存不够重视,对存储数据的利用率也不高。此外,我国一些部门和机构拥有大量数据却不愿与其他部门共享,导致信息不完整或重复投资。政府应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破数据割据与封锁,应注重公开信息,应重视数据挖掘。

大数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中反映,是一个应用驱动性很强的服务领域,是具有无穷潜力的新兴产业领域;目前,其标准和产业格局尚未形成,这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宝贵机会。我们要从战略上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将它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抓手,但要注意科学规划,切忌一哄而上。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有必要。因为,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世界,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提前上了一课,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形势和国家政策,好让我们更有准备的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因为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特别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使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无处没有数据的存在,大数据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大数据显示的是过去,但揭示的却是未来

“大数据”之大,就在于将各种分散的数据(信息),彼此联系,由点而线,由线至面,由面到层,多维度综合,彰显出事件(事物)更完整、更全面的真貌,让人们能更清楚地理解事件(事物)的本质和未来的趋势。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将像传统的“人、财、物”一样,逐步成为社会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创新资源,并将成为国家发展的新动力和社会创新的新活力。

研究表明,从人类文明开始到2003年,人类共创造了5TB(兆亿字节)的信息,而现在,这样的数据量却仅需两天就被创造出来,且速度仍在加快。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创建和复制的数据总量,就达到了1.8ZB(1ZB等于10的21次方比特),相当于全球每人产生300GB以上的数据。目前这个数字仍在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全球产生的数据量将超过80ZB。

数据就是信息,信息就是数据。移动互联网在线,让数据24小时随身随时可复制、可传播、可整合。同一份数据可以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快速流转、重复使用,不同的数据可以快速互相整合、产生新的效用,数据的价值越来越凸显,而它们的保存成本和分享成本却越来越降低。人们使用数据,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是要通过数据获得启示,发现新的知识和规律。

大数据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主要有:1.“大数据资源”将成为重要战略资源。2.“大数据决策”成为一种新决策方式。3.“大数据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4.“大数据开发”推动新技术和新应用不断涌现。5.“大数据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全。

大数据显示的是过去,但揭示的却是未来。我国“单独二孩”政策的出台,就是通过对巨大的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建模,可视化分析,沙盘演练后做出的科学决策。中国高铁建设、中国路桥建设、中国通信技术、中国金融业……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因为他们背后有中国“大数据”在支撑,这也是党中央作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战略的坚实基础。

二、大数据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党现有8800多万名党员,这本身就是一个大数据。这个大数据也表明,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不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动员亿万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迹。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然而,大数据的“精准营销”对“三贴近”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机制、内容、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必须与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特征相融合。也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必须贴近时代特征、贴近社会热点。比如,传统的电影、电视剧的制作理念,强调的是好本子、名导演、名演员、封闭式拍摄和强势广告宣传。而“互联网+”的制作理念则是开放、协同、共赢,在操作层面上:一是采取互联网调查、统计出民众的期待热点,再写剧本。并且在边拍摄、边上映过程中不断听取观众反馈意见调整剧情;二是采用植入式广告降低成本;三是采取网上调查,起用“偶像型”演员;四是采用开放的“粉丝探班”形式,来炒作“热点话题”。可见,今天微博、微信、APP、二维码、电子考勤等等“大数据”载体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多维度整合考虑工具,并可作为“精准营销”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依据。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必须与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节奏要求相融合。也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必须贴近生活节奏、贴近“社会生态区”。淘宝十多年发展的颠覆性数据故事的背后,是商业模式和运营机制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创新。首先,是大数据统计指导下的“精准销售”商业模式的创新,数据是社会规律、商业规律的载体,统计分析则是发现这种规律的手段;其次,是扁平化管理机制告别了官僚式分层管理,节点化驱动模糊部门界限,依据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临时工作团队,让每一个发起流程“节点”的人来驱动业务发展总进程。人人都将成为核心,人人又都不是核心,流程完成,部门解散。这些“精准营销”商业模式和运营机制的创新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提供了范本。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必须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相融合。也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必须贴近人民群众,贴近人民群众的中国梦。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是不同的,当前,我们必须要把实现中国梦,实现企业(集体)梦,实现个人(家庭)梦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才可能在人民群众中“走心”。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期,我们要结合实现中国梦的大目标,通过互联网开放数据(信息),将原来由少部分社会精英垄断的知识和资源,向人民大众开放,集合大众智慧,推动创业创新,这就是“众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大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提炼、利用等工作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大数据”时代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营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第四篇:【高端对话】大健康产业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大健康产业内参导言】

2014深圳国际BT(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领袖峰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著名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杰克〃绍斯塔克、美国科学院两院院士伯纳德〃罗兹曼、IBM研究院迈克尔〃诺兰以及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等人进行了高端对话。 【正文】

主持人:尊敬的高端对话的嘉宾们,请你们到台上来!请各位就座!现在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这次高端对话论坛的主持人,并且很荣幸邀请所有嘉宾上台跟大家进行对话,我们总共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在这一个小时之内,我们先请各位嘉宾做一下自我介绍,而且在今天我们会谈到四个话题,每个话题大概是15分钟,接下来我也会问一下在座的观众有没有任何的提问。首先开始吧。

请专家来进行介绍。

杰克〃绍斯塔克:我是基因组学的教授,我是量子化学的博士,在来自于瑞典一个大学,从事很多生物研究领域,并且在我生物当中包含了很多生物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同样包括化学等等方面,还包括基础医学和生物医学研发的研究,还包括了分子科学,还有基因组学等等,包括生物库等等的解决方案。同样我也和大量生物科技公司进行合作,并且给他们提供一些咨询等等相关工作。

胡祥:我是做生物化学方面的,回国创业十多年了,主要是在细胞治疗和癌细胞上做研发。

伯纳德〃罗兹曼:我想再一次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来自芝加哥大学教授,同时也和美国科学院两院院士,同时我也和中国科学院2做外籍院士,所以我大

1 部分的工作都是关于生物科学的,我是在1979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我还常常一年来好几次,我已经看到中国的发展非常快速,尤其在今天我们听到了所有的演讲,我发现中国已经在生命科学这方面做出很大突破,在这方面我作为见证人,对中国的发展我觉得非常好。

迈克尔〃诺兰:早上好,我在生命科学当中有很大的工作,而且在今年我也和我们团队做出了很大的工作。在负责IBM研究院的生命科学业务发展,而且除此之外我也在研究纳米孔技术和454生命科学研发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并且我们也帮助很多病人和病患了解,并且更好的和他们的疾病做斗争 甚至打败疾病。主要我们所关注的工作就是在这些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了KBC,还包括了我们的测试技术,还有下一代基因的测试技术,今天我们来这里非常荣幸! 冯仑:我是跟科技民工配合的,我是万通集团董事长,做企业经营。今天因为两件事跟大家见面,一个是我们在专业不动产领域,在中国快速发展当中有很多的医疗研究和这些机构受制于一些建筑方面的发展投资,所以他们需要我们来做一些专业服务。另外一个,我们由于做了跟医疗健康相关的不动产的服务,最近国内民间医疗机构组成了一个联盟,叫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联盟,他们推举我做主席召集这个事情,主要是代表中国将近1 万家民营医疗机构,占到中国整个医疗机构数量的一半,每年接诊人数有1亿7000万人,我也是因为这件事情到这里跟大家有一个机会学习,谢谢!

主持人:那么在我们正式开始之前,给我们讲一讲你认为什么是大健康。 杰克〃绍斯塔克:在过往二十年来说,我们看到了很多发生的事情,包括对这个疾病的诊疗技术等等,我们相信可以说生物技术这方面的发展对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包括在微分子等等方向都能够让我们很好的应对疾病,这个对未来

2 来说,从健康角度来说,正是因为对生命起源微观方面进行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型药物和诊疗方式。这些方案和药品对整个大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我相信未来大健康的概念包括微观到宏观两个方面的概念。

约翰〃韦瑟雷尔:我也很同意你的说话,对于这种大健康来说,今天我们说到大健康的基础是什么?基础我相信就是要给人们最根本的一个健康因素,包括生命各个器官的健康和生活方式的健康,这个在哪一方面来说我们都要建立良好机制,包括对于生命本身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循环健康,还有机制的健康,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愉悦的生活方式。另外一个就是说,我们能够提供非常低廉的成本,人们就不需要花很高的成本去获取这些绿色的药品和诊疗方案,就像我们今天说到的,几十年前研究一个基因花掉32个亿的美金,今天我们用3000元就可以研究出一组的基因组,这就是发展的道理,能够为人类提供更加价格低廉更加给力的方案和技术。我不知道中国的很多公司在做生命科学研究的时候,他们的技术水平现在是什么样,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相信在美国来说,40年前很多大型公司开始进入了生命科学的研究,这个得益于产学研和营销方面等等的配合,可以说是把产学研销等多个生态 链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得我们可以对生命科学最根本的方面开始研究,进而到非常大的规模和高的水平。因此可以说,生命健康来说,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高端对话,我们更多是从直接和创新方面,能够更多去认知生命健康到底该做什么开创 性的工作,比如说对生命的各个循环系统,像他们的体制有更多的认知,让我们在新的研究的水平上,能够得到更多非常好的,非常绿色的诊疗方案和产品。

因此这样我们才能够为社会,为所有的人群的一个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我

3 们相信放眼全球来说,很多大学都在开生命健康的研究室,很多研究室的产出是非常可观的,他们在这里面做了很多投入,包括对于很多的小型的微观分子的研究,都投入了超出了50万到100万美元的投入,但这些投入都带来丰厚的回报。今天我们看到很多技术的推广,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投入,再加上整个美国来说,生命健康这个产业的转化是非常好的,研究的结果很好的转化到了市场当中。

主持人:我延续 前面两位的嘉宾,生命健康产业在中国研究方面是非常好的,作为企业家来说,很多企业都希望能够去把产学研和销的领域结合起来,把所有资源综合起来,您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胡祥:首先为什么是大健康,实际上健康是大家共同需求,这个需求是巨大的,因为我们有很多很多的疾病的病人需要得到治疗,这是一个大的需求。我们的健康也是希望我们生活品质更好,活的更长,这也是一个大的需求,需求巨大,我们能不能满足需求,今天之所以这个话题被拿出来说,因为我们是学生物学的,是因为今天的这个技术发展到今天,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这种需求,解决我们过去传统医学解决不了的很多问题。我举一个例子,就是去年十大科学排第一位的,它针对晚期的白血病可以做到把90%以上的晚期病人放疗、化疗无效的病人做到了治愈不复发,用这个技术以后都可以得到诊断,这是一个巨大的需求。

另外在我们健康人身上每个人都能够受益,今天杂志有报道,我们把两个基因修饰以后,我们可以把动物的寿命延长5倍,这个在技术上已经做到了。所以这些技术的应用,会推动整个大的市场的形成,所以这是大健康。从生物技术上来说,今天我们还有一个对整个大健康非常重要的引擎,另外一个引擎实际上是我们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大大改变了社会效率,渗透到我们每一个领域,同样在健康领域这个IT、大数据也会发挥很大作用,因为以前我是学预防医学的,我

4 们真正很难做到的,是因为我们的医疗资源不够,今天医生和护士如果把病人能够照顾好已经很不容易了,单单靠医护人员要广泛关注到预防,是很难的。但是我认为,未来大数据,更方便更精确的数据采集,包括基因检测,包括各种各样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采集,以及一些医学知识库的建立能够帮助我们收集数据,更好的反馈,这样帮助我们预防。所以这样的话,我认为未来的整个市场是巨大的,所以我觉得预防和数据的话,我觉得将来是叫大健康,我是这样理解的。

谢谢!

伯纳德〃罗兹曼:我觉得想说几点。我们都知道大健康很重要,对于生命技术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那么到底我们如何去发现更多的一个生命技术,这个应该得益于我们很多的这种创新,应该在这方面有创新,有很多的技术今天来说已经走到一定的阶段,如何在现在的水平上做出更大的一种创新。我代表芝加哥大学的研究院,几十年前我们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努力,但是还有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目前要在发现和研发新药方面还有很大的挑战,大概在15年前的时候,我们就想很好的去控制癌症细胞上做一些努力,但是在这方面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但我们是在临床的角度上去测试这些病毒。我们可以看到,在有17000例的病例在美国是由于这样的病毒引起的,而这个病毒它确实能够很好的杀死癌细胞的,所以当时我们采用了这样的技术,我们进行了大量投资和进一步去研究,而且能够在这方面帮助了很多患者。

所以这对我们来讲,我们很幸运的是,我们现在目前还在继续研究这样的病毒,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个好的,或者不能叫病毒,这个菌能够在中国也能够帮助大家很好应对癌细胞。我觉得我们的技术如果做的很好,也可以推向市场化。

迈克尔〃诺兰:说到大健康的概念,会想到有几点:比如我要强调的就是

5 我可以把它分成几个最基本的部分,首先就是最基本的合作,大健康需要很多行业的共同合作,当我和我的团队共同努力去进行一项技术的时候,我们也尝到了大健康的概念。对我们来讲最关键的是四个点:首先是信息,我们如何得到更多所需要的信息,还有我们所拥有的所有技术能够让我们获得很大的信息,我们还需要专家,专业的人士,专业人士是相当重要的,我们说了专业的知识要能够很好的去应用,而且很好的去掌控我们所获得的信息,使这个信息能够更加妥善的进行使用。并且是能够很好的为患者进行治疗,还有诊断,我们的诊断必须要是准确的,而且当治疗要选择最佳的方式,还有我刚才讲到的合作,合作也是一个关键词,因为对我们来讲,这就包括了很多的跨行业的合作,或者是跨专业的合作。最重要的是我们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所以这方面肯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还有产业,我们需要整个行业的努力,帮助我们去进行信息、人才还有信息掌控,和技术的协调。除此之外,也必须让产业,让我们能够获得这些信息,并且让我们能够很好的去采用正确的程序,在最后把这些治疗也好,临床也好,医学也好做出来。最重要的,还有帮助患者提升他们的健康,还有整个人群的基因,还有整个人群的遗传学本身的提升。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也是需要日常的合作,包括基因遗传学的信息,包括信息技术,包括政府监管等等,每一方面都需要共同合作。而且在我们进行这样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肯定要很好的把我们所做的技术能够在临床上进行应用,让它能够在临床上有它的价值,所以这对我们来讲,就是我们如何提供健康,而且从经济角度上来讲怎么样能够很好的把我们的技术应用,这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所以这就是四个最重要的要点:信息,专业人士,合作和基础设施,能够让我们

6 获得信息的基础设施,所以这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能够给我们带很好的思想和视野,去帮助我们提升,帮助社会,帮助整个世界。

主持人:我就问冯仑,因为我们刚刚讲到了技术,还有包括我们说的法律、企业等等不同的角度。所以我想在这方面,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一种新的方式,为社会的健康做出帮助,希望提供给社会一种可承受的医疗保障系统,医院也好,在这么多科学家、教授所做贡献的基础上,你非常简单的在你刚才的介绍比较关键的几点,未来你希望如何利用科学的进步,无论是我们的测试、细胞治疗,能够在你的商业计划中实现一些。

冯仑:这个我讲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说,关于大健康我们作为投资不动产,包括投资来看,我们是从人的消费结构还有经济支出角度来看,我们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的,因为我们不是从技术角度来看。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支出上有一个规律,就是大家把大健康叫的越来越多的时候,看病支出比例越来越小,以前特别贫困的时候,可能90%费用支出都在看病上,但是随着人均 收入的增长,可能这个比例越来越低,而在非病的状态下支出越来越大,大概最终的结果就是看病三分之一,病之前预防和保健这部分占三分之一,病之后康复调养这部分又占三分之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业务发展实际上从做房子这个角度来说,医院只是我们很小的一个业务,而医院以外,比如说刚才汪建展示的这些房子,这些都是大健康,都是跟房子有关的事情。

另外说的更宽一点,修庙也是大健康的事情,精神、心灵,他在生病之前怎么保证心灵的平衡,这些都是大健康,这些都是我们要研究的。所以我们研究方面,除了看病以外,两头是我们作为投资不动产来服务的看的一件事情,这是我们理解的大健康。

7 第二,我们要改变在这个健康行业发展的价值链的配臵过程。专家刚才讲的部分都属于我们关注,但不属于我们的行业,我们的行业非常简单,比如说做一个医院,以往政府要通过财政免费拨款,然后拿去做一个医院,做医院以后又给所有人服务,最后看病、医保也不完全健康,所以政府每天补大量的钱。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我们在做一些理想城市的实验,就是这个房子首先不是政府出资的,比如说跟保险公司合作,保险公司来投资这样一个房子,同时在这个城市里住的所有人要买这个保险公司的产品,而这些买保险公司产品的这些人,就在指定的医院看病,这样就变成了一个循环,而这个房子在专业上我们提供的,我们提供房间里面的空气和水,包括机电、照明这些,我们来做这些硬体,所以这样一个改变,实际上就使这个健康行业的发展提速,我们只是在扮演这样一个小角色。

主持人:非常感谢!说的非常好,但是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这两位先生可以说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个先锋,他们也是非常厉害的生命科学的科学家,但是他们也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包括了比如说政府的政策,或者说是监管等等,那么监管体制方面带来的挑战,现在我想让你们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在这方面的观点,不能说是令人沮丧 ,但是你认为我们如何能够鼓励中国政策制定的人,帮助我们企业,使我们能够采用创新的理念来帮助患者?

汪建:政府的期望和影响,我觉得过去这么多年是非常大的。首先我刚才讲了,我们在任何最关键困难的时候,其实都是中国的高层领导对我们特别关注,让我们度过了。像我个人就是三进中国科学院,最早我们到科学院去,希望把人类基因组这个项目能够在科学院做起来,最后大家有争议,我们就出来了。出来以后,胡锦涛总书记到我们那去了,说我们这个团队想中央之所想,急人们之所

8 急,那我们是好人,好人又回中国科学院了,在新的技术发展的时候,我们希望进一步的在往前推的时候又有争议,我们又离开了。前年我们又回科学院,把教育又继续下去了。

科学院第一个显示我们中国科学界有一定的开放和宽容心态,另一个,党和国家其实在每一个关键的时候,每一个重大争论面前都给予我们充分的肯定和支持的。

我认为最大的困难其实还不是来自于政府的,而是来自于我们生物医药界的同行间的竞争和排斥,或者是文人相亲,这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间很不好的一部分。其实我们这些年做的成果得到了全球的和中国政治家的,和中国投资界的,乃至中国企业家的广泛认可,而我们很少得到中国学术界的认可,他们把我们当做反叛,当做麻烦制造者,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从来就认为,特别是这一任的政府创新驱动要变成国家的主旋律,从习总书记到克强总理,这个观念都不变,所以他们两个人每个人三个关键词,就是创新、创新、创新,改革、改革、改革,其实对我们华大来说就是绿灯、绿灯、绿灯,但是我们走的时候就是红灯、红灯、红灯。我做了一张幻灯片,就是红灯、绿灯同时亮的时候,你到底走还是不走,红灯、绿灯都亮着,创新、创新,就是绿灯亮着,但是你具体走的时候就有地雷,而且地雷基本上是同行埋的,我就闹不明白了。

我们在全球名声大大的,我们在中国的名声臭臭的,这是我没有办法的,这是中国文化很不好的一部分。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讲到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我们希望能够问一下胡祥,你有什么美国方面的经验,包括美国做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们,你们又是如何创建出一种良好的科研的氛围和社区的?

9 胡祥:在西方有一个宗教的问题,除了伦理方面的问题,还有安全方面的问题。我以前是比较早的介入这个领域,从2001年开始我个人资助干细胞的研究,因为在那个年代基本是很难的,大家认为不太成熟,拿不到科研经费,因为这样我才接触到了临床病人,也看到了很多医学奇迹,虽然那时候大部分都是个案,但是在一些传统医学的难治性疾病上我们看到有很多很好的疗效。但是国外记者采访很多,我们做的实际上是成体干细胞,但是几乎在每一篇报道出来的时候,它一定会把它跟培育干细胞扯在一起,那时候是因为宗教限制。我们都知道,小布什两次用否决 权否决了联邦对干细胞研究的支持。

在中国我们受到的很不利的还是法律法规的问题,实际上法律法规和标准在创新领域也不是个案,因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永远都是在创新上,都是老的法律法规,所谓的上层建筑是一个制约,因为知识在进步,科学在进步,但是我们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是根据我们以前的认识来拟定的,所以这些都需要突破。关键是我们如何建立一个好的机制,能够更快的去更新我们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我认为我们的美国朋友在这点上都不满意,但是你要比较美国的FDA和中国的法律,我认为他们好的太多了。我们举例子,2013年美国FDA为推动整个的发展新开了三条绿色通道,6月11号我们请KASTORE来做演讲,他想把那个能救很多人命的技术来开一个通道,但是他离开深圳不到一个月美国就批准了他这个研究。也就是说他就用很少的病例,很少的时间就能在临床上去做推广。

再加上我们在美国新推出来的这个,也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在这方面我觉得中国是需要思考和学习的,如果没有好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我们是没法好的发展的。如果你严格的话,可以让整个产业更规范,但是你必须有,让大家知道方向在哪,怎么做,才能符合要求,所以我认为在中国这一点是要关注的。

10 还有一点就是大家的观念,昨天闭门会也讨论到了,实际上转基因,本来我们从科学的角度认为转基因是很好的事情,能解决我们很多的问题,但是大家由于对这个知识的不了解,或者媒体的介入就把这个事情变得很艰难,我们昨天也聊到,我们中国整个的面积1%几,但是在世界上是10%的面积。所以在创新领域我们有很多的案例,创新更多需要社会和民众的包容,没有这种理解和包容,你创新也是非常难做的,谢谢!

主持人:我想请杰克〃绍斯塔克说,您作为美国院士来说,您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乃至政府去推动创新,从而形成很好的科研氛围,以及你对华大公司有什么建议?

杰克〃绍斯塔克:华大做了很好的科研成果,包括从生命科学的研究,然后进行科研,到生产,到分销等等,这个公司在不断的发展当中,我们看到这种技术的转移,从科研到实际应用的转移,也是收益了非常大的一种成果。实际上来说,很多今天的病毒也在变化的非常快,而且如何去应对日益出现变异的病毒来说,这对我们的科研是很大的一个挑战。根据我们过往的经验,很多监管部门,包括美国药监局都认识到这一点,病毒也在不断变化,不断变异,因此我们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我们的科研要跟着变,当然我们的立法也要跟着变,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确保出现变异病毒的时候,不会突然让我们大家手足无措,使我们大受影响甚至丢掉生命。

所以虽然这些研究花费巨大,可能对每一个变异的病毒都会花很多美元投入,但是我相信这些病毒的功能以及有针对性的研究我们的新药,一定是有很多帮助的,包括我们在美国、澳大利亚等等,我们看到政府和社会上的更多公司,对新药的研发都是投入巨大的,虽然有些小企业因为投入巨大,结果因为没有成功导

11 致最后的倒闭,但是我们相信前赴后继的这个大的事业需要很多人去前赴后继的投入的。

伯纳德〃罗兹曼:我们看到三十年以来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三十年前生命科学正式开始的时候,那个时候研究水平是比较低的,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觉得要开发一种新的药和新的技术需要花费的时间是很长的,数年乃至几代人的努力。因此我们今天看到有些公司确实希望用短期时间,很快发言出新的结果,我们相信这个需要有一段时间的新药开发。另外一个,就是对技术上有更大的投入,我们相信可以加快这种转换,从研究到最后可以缩短这个时间,加快转换比例。 主持人:我觉得对我来说非常有意思,在美国来说,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还是全球其它的国家和地区,目前的立法和投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本身在美国来说很熟悉,就是对于生命健康这方面的投入,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发现是很大的绿色商机,而且信息的互动方面、交流方面也很大。在这里我想说一点,我们目前还缺乏一个机制,这个机制就是能够很快的使所有的信息能够互相共享,比如说我们现在目前某一个研发机构可能对其它的机构是非常有帮助的,到底怎么才能建立这样一种互动机制,能够让我们很多生命科学的技术能够更多共享呢?

约翰〃韦瑟雷尔:我正想说这个呢。我们美国政府通过了新的一些方案来支持生命健康技术的发展,美国的大学里面也投入了很多资金和人力去开发新的技术,政府也认识到大学的投入是需要他们的支持的,也希望政府能够去提供更多的帮助,能够去提升运作的效率,而且发展因此是鼓励更多的企业家能够投入到这里来,能够去贡献他们在经济上的一些力量。对于新的技术,政府也加快了审批的步伐,有一批新的技术都能够得到美国药监局的许可证,可以应用到临床上,像这些信息我们都能够在大的环境下进行的,那么到底所有的环节,包括生

12 产研究和应用环节能够共享,包括分享40年、50年前非常基本的科研的结果。

我们知道50年前的时候美国已经开始对生命科学方面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家也对此进行了投入,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已经蓬勃发展,他们已经在那个时候,在大学里面都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尽快的把这个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我们看到当时的这种产和用的转换比例都达50%以上,而且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很快能够得到社会的推广,这对人类健康发展来说是非常大的贡献。其实很多的研究都是与生命健康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的。

到底我们建立怎么样的更好的转换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呢?这个里面需要政府更多的引领和协调,包括政府应该鼓励更多大学和科研机构投入到这里面来,给予他们经济上和人力上的支持。另外一个,就是比如说企业对此有一些投入的时候,政府可不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和一些帮助,能够让企业家们不再操心,哪怕是一项研究投入巨大,但是在学校里面花费几年,但是都不用担心。

主持人:在立法上有什么建议?

约翰〃韦瑟雷尔:在美国有一件做的很有意义,包括病人的信息以及专利上的立法。我们知道,对病人特别是不常见的疾病的护理医疗方案,这些专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美国来说通过了一系列的专利,比如说你获得了一个非常罕见的一个病,你的生命已经是非常短的时间了,但是如果你用一个很新的药有可能让你延长五年到十年左右的寿命,立法会允许你在临床上进行使用,而且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可以加快某种新药在FDA审批程序,同样能够帮助患人。所以在我看来美国有这样一个机制,但是这个机制我是觉得,它是在很好的帮助患者这方面是很理想的,尤其我们知道,我们一个病人可能只有五到十年的寿命,但是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进行临床测验来批准新药,所以如果病人只剩下很短

13 的寿命,我们可以加快批准以便可以用在病人身上,这也是投资人和企业家在考虑是否能够尽快 获得投资回报,如果有这样的机制他们就不需要再犹豫了。

所以在美国我们都知道,还有一种抗癌的药物,在美国卖出30亿美元,它对白血病还有其它的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也能够帮助糖尿病,还有一些病毒等等,还有就是HPD病毒等等都有非常好的疗效。刚才只是给大家举了其中的例子,如果没有美国的大学还有高等学府这样的研究机构的努力,新药批准就更难了。

主持人:我们刚刚说到了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刚才讲到了合作,包括了产业的合作,还有合作伙伴的关系,如何能够在知识产权这方面互相合作,所以您看你对中国的系统体制,你也比较了解,能不能给一些建议?

迈克尔〃诺兰:在学术这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成就,其实在过去主要是在早期这方面,进行一些相应的突破性的治疗,还有一些抗风险上的研究等等,还有在后期也包括了其中某项技术的应用等等。所以这些方面来讲,就是学术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成就,还有就是合作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包括了早期、初期的合作,还有比较高风险疾病的防控上面,还有在我们技术某些场合的应用等等,这方面,技术上主要是后期的合作,而且常常我们说很多学术研究中心也会为企业进行相应支持,我们进行技术研发,找出创新突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学术界可以提供的一些支持。

在我们做到的一些技术,已经给那些公司提供应用了,并且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许可证 ,因为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研究。所以对我们来讲,最重要的是看看我们大家有什么可以提供的,包括在现行的框架下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应对,而且需要什么信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采用现有的技术,在临床上面如何

14 能够进行更好的临床机制。所以对我们来讲,在开发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是在哪些区域进行这样的合作,说到技术落地这方面,肯定需要很多的许可证,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技术落地要成为产品,所以在产品上我们要研究什么样的人群会使用,我们要解决他们哪些问题,这都是产品开发层面的合作,这就包括了我们脑海里的顾客是什么,谁是顾客,再发展下去就是市场推广,从研发到产品落地再到市场推广,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也需要给市场人员进行教育,让他们真的了解到我们这个产品所包含的技术和能够提供的解决方案,如何让其它人了解到我们这个产品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适当的应用,在哪些领域进行应用。

还有比如在中国,中国肯定要进展要快一点,因为有一些传统的技术或者传统的支持,比如像美国,他们可能有一些已经走过传统最初期的步骤,所以到中国的话,这个就可以更加快速的飞跃,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还有包括我们说在抗癌这方面,选择怎么样是正确的治疗方式和诊断方式,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合作的。还有市场肯定是最重要的,找到区域合作伙伴,因为这样的技术和产品已经出来了,那么在市场方面肯定要找到最正确的单地的合作伙伴,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市场没去哪,就在那,所以我们在开始进行产品生产,这方面我希望一起合作,大家一起把这个项目做的更好。

主持人:我们看看观众方面有没有想要提问的?我想很多观众对这个有很强的兴趣,就是我们在技术前沿上来讲,你认为个体上,我们到底能够在为病人权利能够提供更多的保护呢?以及让他们受益,这些方面有什么建议和看法?

杰克〃绍斯塔克:我觉得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些话题,特别是对一个新的技术来说,我们不希望出现一些意外。我们知道,新的技术基于新的开发水平,新的投入,新的科研的水平,我们更希望能够将新的技术研发出来,能够大

15 力的减少出现意外的比例。

约翰〃韦瑟雷尔:对于美国来说整个监管系统是非常严格的,因此在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推出之前的测试很严格,而且会有很长的时间。因此我觉得,作为政府来说,应该是在面对新药的推出和申请专利的时候,通过一段时间,3个月到半年,推广非常有代表性的病人的案例,用这个新的技术进行测试。这个测试应该是在政府的监管范畴之下来看这种治疗方案或者药物,到底是不是能够从根本上是新的创新,为病人带来良好 的治疗效果,以及在其它方面有没有好的帮助。还有我们所有的测试信息都必须是没有任何隐瞒的受到政府的监管,比如美国的药监局,药监局他们对所有的测试的过程是全程非常关注的,包括对测试过程当中病人的反应,还有整个病理机制是不是在健康进行,还有就是在这个现场的测试到底是不是符合要求,有没有尊重病人等等这些方面都是非常严格的。

胡祥:因为技术进步了以后,我们还是要做适应性的调整法律法规。因为从再生医学来说,我们今天用的治疗技术跟我们传统在化合库里面筛选化学物,和我们今天更多用人体修复机制,从这个角度我们对人体的认识不一样,所以我们对技术可以分类,不同的治疗技术,不同的细胞安全性是不一样的,我们只是用分泌的细胞因子是不一样的。从技术的角度我觉得可以做一些分类,因为我们今天的认识已经不一样了。

还有一个,因为你评价一个药品能不能用,永远是你的患者获益和风险之间平衡,所以针对不同的病人我们也可以分一分,比如说对儿童、孕妇和晚期的肿瘤病人他的风险和安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可以做进一步的细化,因为你如果用同一个标准来判断所有的事情,毫无疑问你就会有问题了,如果我们分类的话,就可以使很多患者受益。

16 伯纳德〃罗兹曼:我觉得我们开发一个新的药物来说必须性在哪里,我想跟大家提醒一点,就是其实对新药开发的成功来说,很多的是得益于我们可以对于这个病理的问题,第一有细致的研究,第二是有针对性的药物产出,第三是良好的应用。所以如果说是当我们的科研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的时候,到底我们几方面的配合有没有到了一定的水平。我们现在就叫中国资源整合的水平,有没有到我们相应的阶段,这样才能够让我们这个严格立法能够做出一个清晰的定义,包括病理的定义,包括药的功能和分类等等,还有测试,像这些都要做出清晰的分类标准。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法律氛围,能够保护病人的利益和权利。

迈克尔〃诺兰:我觉得对我来说,或者对生命科学的科学家,就是我们就像很多公司在投入做研究的时候,都是希望有所产出的,可以说是我们今天在做这方面的生命科学、健康产业方面的研究来说是跟市场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相信,对产学研、销售等等这个领域协同作战是非常重要,到底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做到良好,比如说我们对于病人的护理的程度、护理流程,还有对于这个病人出现问题的时候这种分析,还有就是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使用我们新的药物或者是实施我们新的治疗方案。对病人的这种关心程度有多高,比如说对于癌症和肿瘤的这种研究,对于癌症、肿瘤所产生的起始的位臵,像这些它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像这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做了很多的项目去研究它,在这个病人身上提取的很多癌症细胞进行研究,包括对于出现癌症细胞的系统以及其它的系统出现的作用,我们都做了更多的研究,像这些我们都要更多的投入。

汪建:在我们那里讨论天条和条例是讨论的非常的卧底,我们做的事情到底是符合天理大,还是要遵守王法重要。有一个重大的考验,就是我们自己是不是有罪窝的心理,我们在华大基因做任何事情就是从我做起,就像刚才我说的出生

17 缺陷,先从华大基因员工自己做起,预防肿瘤从我们中年以上职工做起,我们种的地从我们自己吃起,所以这样我们内心是好的,我就不太在乎法律那些东西,因为它是滞后的,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现在对未来华大基因的发展,就是从我做起,从我们做起,别人信不信不重要,我这几千人,可能明年就上万人,我们信了,我们得福了,我们就做,凭着良心做事,什么叫天理,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符合民生和民心需求,我们就做了,但是我们不要去碰王法,不要去惹高压线,所以我们从我们自己做起,这是一个不太一样的逻辑关系。

冯仑:我简单说两句。在中国比较特别的就是这些涉及到公共政策方面的问题,实际上现在是两件事情,一个是我们在政策出笼的制度的过程跟西方非常不一样,我们有很多是部门自己制定立法,而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制定立法,所以有一些专业的意见,包括来自市场和公众的意见不太容易被吸收,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政治体制改革,国家治理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些事没有解决之前,其实医疗健康方面跟很多其它方面一样,我们法律越多,部门权利越大,抑制了更多的创新,所以这牵扯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和什么样的人在制定,我相信在四中全会之后我们关于这个问题会有很清晰的路径和答案。

主持人:最后我想问一下,现在因为时间的关系,现在我们有三个问题,观众如果有问题可以提一下,就三个问题。

提问:(翻译听不见,无法翻译问题)

汪建:好。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就是相关准确性的问题,对于准确性的问题,我们想说在西方社会来说,所有测试过程都要符合很高的,99%是没有问题的,一定要达到这个准确度,这个是对病人的一种保护,这个测试结果都要延续多年包括我们多年以后都要回顾,我们这样的研究准确度有多高。还有我们每一

18 次这样的测试都要前后进行对比,比较我们对于这个测试技术,我们知道这个技术是很重要的,这个测试技术因此可以说是对于我们整个生命健康产业来说,它是非常关键的。这个测试技术的准确度能够帮助我们对于疾病的病理分的认知,数以百计的一个新的技术研发出来的,像这些都为人类健康带来很多新的治疗方案,已经成为人类对抗疾病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正是因为我们对一项测试技术的开发,使得我们能够保护病人,能够为病人的权利保护提供更多的帮助。

对于渠道方面来说,我们可以说是希望能够在这个渠道的拓展方面会有更多的自由度。过往来说我们知道在中国是实施了家庭计划生育的政策,因此一个家庭可以说只有一个孩子,一家人的关注点都会在孩子上。这个时候孩子的健康会更加重要,因此可以说很多的人会更加关注孩童的健康,像现在很多新的研究包括对单一的孩子,他们在心理方面等等都做了很多的研究,像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提问:今天的主题是大健康,我想请教一下在座的美国来的嘉宾,这个大健康跟人类的基因学模式转型有什么转型?我们现在讲大对抗 ,在当下这个时代,就是以后人类对健康这种趋势,还有解决健康的手段,包括对健康和疾病的定义,这些是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有没有一些新的认识跟说法?

主持人:我想像今天这个技术上,如何能够使未来有一个新的治疗的模式或者等等,是这个问题吗?

杰克〃绍斯塔克:你问的问题非常大,我就小小的说一下。因为对我们来讲,在目前来说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开发出一个新的治疗方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且每个人都需要新的技术加快新药研发流程,为更多人带来福音,但是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解决监管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很多相应的事情,可能要花费很长时间。

19 但是对我们来说,有好的新的技术能够减少新药带来的风险,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我们看到新药的时候我们进行测试,并且采用更好的模式进行新药测试,采用生物技术能够使新药变得更加健康,这样就能够帮助我们加快新药研发的流程。

约翰〃韦瑟雷尔:我想要说的就是很开心我不是在FDA工作的,因为这个新药流入市场太慢,人们肯定都骂是FDA干的事情,但如果新药推出很快,如果测试的不好,有一些负作用人们还是骂FDA。所以我们说到基因组学这方面,我觉得最最重要的,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说的采用一个反复的诊疗或者诊断,并且进行很好的临床测试,所以这对我们来讲,我们在基因测试的时候要去看看这个病人的反应。在之后采用这样一个测试,能够在最后我们把我们这样一个药,它可能只治疗10%的某种特定的癌症,那么你发现了这其中有一部分的患者采用这样的新药反应非常好了,我们可能就再进行好的改进,然后再努力的去测试使它变得更加可靠。所以两点,一点它必须安全,第二它必须有效。

还有因为我们的人群非常大,所以我们就说,90%的人如果这个药只有10%的人有效,90%的人没有任何的反应,这些数据都是在新药进行申请和审批流程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所以一点就是我们要看到接受这个药的测试人体是不是有不良反应,另外对他们所有的病情是否有好的疗效,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选择好病人当中的一个子群体进行周到测试。

主持人:我想大家应该都很饿了吧,但是怎么讲,要不然我们再讲一下。 胡祥:从我们历史经验来看,我们科学进步都会解决很多问题。今天我认为科学的进步会越来越快,呈加速的形式,我们要看一看汪老师他们做的基因测试就是一个例子,今天只有一台机器很短时间就完成了,我们的手机也是一样,我们如果要做今天这样一个手机,如果是电子管时代,我们要用整个建筑都装不

20 下的原材料,现在一点点就可以完成。所以我们几万的基因都贴上标签,知道功能,知道细胞怎么分化,把所有都弄清楚以后,从健康的角度来说科学会帮我们解决很多我们困扰的问题。所以我个人是觉得比较乐观的,是加速发展的趋势。

伯纳德〃罗兹曼:我想加两点。首先定制化的医疗也是未来的趋势,特别说到基因这方面,我们说到基因化的治疗更适合定制化医疗,所以未来很多今天存在的问题都会被我们通过技术来解决掉,而且在治疗和诊断这方面,有的时候可能这个药是否能够在某个特定病人身上取得很好的疗效,所以我们需要去测试。所以对我们来讲,我们的底线就是我们需要很好的看看这个患者在使用这个药物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也需要所有医疗界共同努力。

迈克尔〃诺兰:我讲一点。讲大健康,包括诊断等等方面,我们今天反复说的就是药品公司,他们也是希望能够加快更多的流程,而且药品公司他们也在传统上来讲,只是做药品或者等等的,但是这对我们来讲,也包含了很多商业上的风险,因为新药在出现的时候他们需要更多的测试,而且他们需要更好的实验室帮助他们做,而且要有很良好的区域合作伙伴。如果这个产品做的好,也通过了审批,也需要在当地投入商业应用,所以这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还有包括在癌症这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基因我们都能够在临床上进行检测和测试,而且有针对性的提供治疗方案等等。

所以在药品公司来讲,我们希望如果有新药我们能够更快的通过审批流程,而且更快投入市场,这样我们也能够帮助病患能够更好的获得健康。所以我们讲到测试等等,有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考虑如何能够更好的采用临床,加速临床检测,而且到投入市场更快等等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对我们来讲,我们说药品公司不仅仅是关注其中一部分,而且要关注更广泛的一部分,而且通过他们的责任,帮助

21 病患在治疗中获得帮助。这些就需要我们这些人的努力,我们在应用的时候要做的更好。

主持人:很抱歉,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必须要停止了。如果我们有问题,我们可以接下来跟我们的嘉宾进行电子邮件的沟通!我们其实有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一个环境,有不同的氛围,但是不管怎么样,不管立法环境怎么样,不管研究水平怎么样,但是我们相信,共同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我们大家有共同的健康的追求。正因为有这样的健康追求,所以我们所有的政府、社区还有协会,我们都可以更多的合作,感谢所有的演讲嘉宾,感谢你们的分享,谢谢各位! 【大健康产业内参简评】

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投入它的怀抱吧! 素材来源:腾讯科学

大健康产业内参: 微信公众号ID healthindustry 大健康产业的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供应商都在关注!

22

第五篇:文章大数据时代银行企业文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引言

人类已经逐渐步入到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用来描述数据规模巨大、数据类型复杂的数据集。每个人所说的“大数据”含义不尽相同,但其中存在基本共识:第一,如果不依赖某些可视化软件的帮助,人类不可能理解如此大的数据量,用散点图寻找规律或异常情况的传统办法,在这里毫无作用;第二,数据从产生到被利用往往只有很短的时间,至少对一些人如此,比如手机运营商能够实时获悉你手机所在位置;第三,数据可实现高度互联。理论上,谷歌可掌握所有用户的电子邮箱和安卓手机位置信息,知道你在谷歌社交网络上有哪些好友,并了解你的搜索记录;第四,数据是杂乱无章的,它包括各种类型,比如你储存在手机上的视频属于“大数据”,但它与整齐有序的分类数据库(按照生日、就业、性别、收入等分类)还相去甚远。

大数据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和变化,当然给银行带来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一是大数据不仅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甚至是“危险”的,因为海量数据意味着决策制定将更加“集权化”,而科学本身是应当以人为本,包含深刻的自主自在性的,它完全按照程序既定的“规则”办事,可以过滤掉我们通常所说的“非理性”成分,例如:一名客户在银行申请贷款,一开始他与银行客户经理面对面聊天,对方认为他完全符合贷款条件,可当把他的所有信息输入电脑之后,电脑却拒绝了他的贷款申请,而他至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拒。二是大数据与银行员工自身的智慧发挥产生了矛盾:大数据往往意味着人们将不必急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试图解决那些“应该”解决的问题。三是如何利用大数据造福客户,一名银行高管称:我们并非反对数据,只是反对大而无当的数据,数据本身当然非常重要,但其前提条件是获得恰当的应用。人类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日益庞大的数据,或许不论我们接受与否,大数据时代都已到来。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利用它造福客户,就成为银行业最为关键的问题。

伴随着传统的商业智能系统向纵深应用的拓展,银行决策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客观数据而非直觉经验。然而,传统的数据仓库对于数据分析通常是建立在关系模型的基础之上,面向结构化数据处理,各分析主体之间的关系在系统内已经被创立,而且用以分析的数据也大都是自身信息系统中产生的运营数据,这些数据大都是标准化、结构化的。

事实上,这些数据仅仅占到了银行所能获取的数据中的15%。所以,采集、存储并应用数量快速激增的数据已成为银行业面对的一个必然趋势。而该趋势仍在不断深化:社交媒体、网络和员工都提供着丰富的新数据源。非结构化数据在数据中的所占比例极高,因此银行必须迅速转向使用非结构化数据分析技术,进而据此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大数据技术支持银行的探索提高效率、降低总体拥有成本的策略,持续激增的数据也将迫使银行寻求新的方法来采集、整理、管理和分析数据。

非结构化的数据对众多银行来说仍是一项有待有效开发的重要资源,可帮助银行获得更深入的客户和运营洞察力,并最终形成竞争优势。然而,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和商务智能工具针对结构化数据而设计,难以适应非结构化数据管理需求。

可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构建银行战略和企业文化都非常重要。大数据时代如何建立新的银行企业文化可能会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强大的企业文化是银行的优势所在,可以帮助银行创造并维持一流的业绩。尽管所有银行的领导人都对此心知肚明而且反复讨论,也有不少领导人竭尽全力想要创建高绩效的企业文化,但成功的案例寥寥可数。本文基于前人研究,试图探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企业文化面临的新挑战,并据此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古今中外的一些伟人和学者在探索文化对金融乃至整个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方面都提出过许多著名的理论和观点:

关于文化的重要性,毛泽东指出:如果文化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 那我们就又学会了一项很大的本领。 有关文化的视野,毛泽东更是指出:狭隘世界,不能打开自己的眼界,不知还有别的新天地,这叫做夜郎自大。关于文化的与时俱进,毛泽东也指出:当前的运动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规律性?如何指导这个运动?这些都是实际的问题。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的东西是层出不穷的。关于文化的发展进步,习近平更是提出: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有关文化的意义,习近平认为: 任何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使人的经济活动与动物的谋生行为有质的区别;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能促进社会主体间的相互沟通和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一旦结合,劳动力素质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会得到极大的拓展。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关于培育优秀金融文化的要求, 唐双宁认为: 大力培育优秀金融文化,是增强金融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中国金融业形象,体现中国金融业价值,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关于文化的地位,唐双宁提出: 如果把金融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业务是叶,管理是枝,体制是干,文化是根,而经济社会环境,则是它的土壤。关于金融文化在实现金融强国中的作用, 唐双宁提出:金融硬实力的平面扩张是金融大国的标志,金融软实力的立体提升是金融强国的标志,为了实现由金融硬实力平面扩张的金融大国向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的金融强国转变,需要加强金融文化建设。关于文化的形象概括, 唐双宁提出:改革、发展、安全、管理、诚信、法治、服务、效率、和谐及幸福,这应该是今天中国金融文化的“主题词”。关于中国金融文化的特殊性表现形式,唐双宁认为:中国金融文化的问题既蕴含着国际金融文化问题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形式有重技轻道、重法轻德、重物轻人、重利轻义、重快轻度。关于文化与经济金融的关系,唐双宁提出: “文化”与经济金融的关系,是灵魂和躯体的关系。经济是一个国家的躯体,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先有躯体,后有灵魂。既不能”魂不附体”,又要“体内生魂”。关于文化与技术的关系,唐双宁认为:金融企业家是搞实际工作的,但越是搞实际工作越要学习理论,越要善于运用“理论思维”,哈耶克说过,现在“真正的陷阱是掉进过度专业化与技术化的陷阱”作为操盘手,“掉进过度专业化与技术化的陷阱”不必苛责;作为金融企业家,“掉进过度专业化与技术化的陷阱”则应该警惕。关于金融文化的不足, 唐双宁指出:在内修文化方面,内心浮躁、盲目攀比、急功近利、恶性竞争等等。关于文化隐性特点,唐双宁认为:市场是看不见的手,文化则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关于金融文化建设与金融家的需求,唐双宁认为:文化建设也需要一批对社会负责、勇于担当的具有真正政治家素养的“金融家”。关于文化、政治及经济的比较概括,唐双宁提出:政治是暂时的,经济是长远的,文化是永恒的。

三、大数据过程中银行企业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软弱的企业文化会使大数据流于形式

企业文化的重建必须动真格。一家银行要成为伟大的银行,它的价值观决不能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事实上,软文化和硬数据一样重要。如果不想让企业文化流于形式,就必须公开惩戒那些胆敢破坏企业文化的员工。银行的每个管理者都应深知自己的关键职责是捍卫银行的价值观。事实上,多数银行的所作所为都给其员工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我们银行的价值观纯粹就是一句空话。众所周知,所有的管理学课程都说,一家公司手中最有效的竞争武器是强大的企业文化,但问题在于执行的细节,如果执行环节出了问题,就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

2、稳定及持久的惯性文化理念成为大数据变革的绊脚石

银行的战略变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变革就是战略与文化如何协同发展的问题。无形资源胜于有形资源,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源之一,企业文化不单能凝聚公司内的员工,更能助企业有弹性地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战略变革的压力势必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甚至风险性,尽管战略变革前组织必需做好各种资源的评估,但由于组织文化的存在,不同个体对战略变革的结果接纳性及风险意识不同,对战略变革的态度也就自然不同,有些战略变革甚至会激起反抗,从而导致战略变革的失败。这些压力可能来源于股东、领导层、员工、客户、政府、监管方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可能是组织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抵制变革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心态的焦虑,例如担心变革后地位或权力的丧失;悲观主义,认为变革的结果不可能轻易达成目标;愤怒,因为变革意味着原有规则的缺陷;不同的个人野心,希望变革失败从而可以获取既得利益。在战略变革不可避免时,及时创建一种支持战略变革的组织文化,是变革能否最终获胜的重要因素。变革关系到银行的生存问题。失败是常态,也是一种心态。既然失败是我们生存的基本状态,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因为现在自己所处困境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既然生存的意义就是挑战失败,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着更大目标去克服更大、更多的失败?因此,战略变革是一个痛苦的选择,来自各方的利益人群由于不同的目的都将对变革产生不同的反应,所以,战略变革的倡导者能否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是决定变革能否持续的最为重要的先决条件。文化本身具备的相对稳定及持久的惯性使得变革充满阻力,这种特定的文化理念也正是战略变革的绊脚石,因此在战略变革之前必须进行既有价值观的创新,使其适应新的组织战略。实际上,大数据是把双刃剑,多数的银行由于文化企业本身的正能量缺失,放大了大数据的缺点及不足。

3、没有建立一种数据导向型的文化

大多数的银行还没有建立一种以数据为导向的文化。通过对卓越绩效企业使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行细致观察,我们发现迅速行动是高效数据分析文化的一项显著特征,它们不会只是简单地将数据收集在一起,而是利用分析结果,进行更为迅速、明智的对策。未来那些最擅于利用数据分析来引导决策的银行将获得许多新的竞争优势,对于这一点已经没什么人会表示怀疑。但仅仅拥有数据是不够的。我们对银行400名员工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5%的员工称得上是“消息灵通的怀疑主义者”,他们依赖数据,但并不盲从,既不害怕置疑数据分析的结果,也敢于从他人那里索要反馈;42%的员工对数据坚信不疑;然而还有23%的员工很少相信数据分析,他们喜欢凭直觉做事,至今不相信数据分析是银行未来成功的关键,要说服这些员工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4、企业文化与大数据战略的冲突

数据虽重要,分析数据的人也一样重要。计算机已经强大到可以收集、汇总数以兆兆字节计的信息来回答各种问题,从如何安排员工的薪酬待遇,到某笔抵押贷款债券的风险系数,无所不包。虽然数据不会说谎,但人们使用数据的方式却极为主观。殷鉴不远:量化分析在2007年的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如果银行只是简单地认为,光靠一屋子摆弄数据的分析师就可以解决问题,那么结果不仅会对他们的资产损益造成损害,同时也会损害他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当然应该与企业战略协调一致,然而一些银行的文化并没有跟上大数据的战略。如果一名员工全身心地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尽管该员工热情洋溢,但却与银行的战略意图背道而驰,那么肯定会对银行整体业绩带来不利影响。只有当员工热情洋溢且全身心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帮助银行提升业绩,并积极推动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确实,银行战略与文化的恰当结合才是银行成功的一剂良方。银行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利用大数据追求创新战略,只有创造一个员工可以突破枷锁、管理层鼓励新思路和建设性的冒险行为的合理环境方能获得成功。同样,银行追求高容量低成本流程,只有员工在高效且可重复的环境下工作并且秉承持续改善成本的想法这样一种纪律严明的文化氛围才能取得成功。很多战略与文化的组合具有明显的直觉性。然而当企业文化无法与战略协调一致时就会出现“文化鸿沟”,结果导致绩效风险的发生。鉴于市场的不断变化,战略也需要对此作出相应调整,因此保持企业文化与战略的一致性确实是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5、大数据技术部门需要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分工与合作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进行数据分析的背景也发生了变化:要涵盖数据规模;要能真实精确地挖掘商业价值,快速分析响应;要面向丰富多样的数据类型,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要破除孤立,孤立式方法是数据分析文化的一个快速杀手。这使得传统解决方案在新的需求面前束手无策。为了帮助银行实现经营目标,面对这些问题,大数据技术部们尤其需要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合作。在以银行客户为中心的模式下,大数据技术部门之间孤立无援、单打独斗的做法肯定是徒劳的。

6、风险管理的适应力

大数据的应用,有助于减轻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效率,但也改变了风险的特征,需要新的风险管理手段。面对这些变化,银行需要更好地把握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的界限,使新的金融组织体系稳健高效运行,更好地服务当前的经济发展转型。大数据时代,传统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方法面临被颠覆的尴尬境况,新的风险文化必将得以重塑。

四、对策

1、既有价值观的解冻、创新、深化

创新价值观并非能在短期内奏效,这需要一个经过既有价值观解冻、创新、深化的过程。配合战略变革过程的逐步推进,可以分三个阶段:首先是解冻阶段,可以组织专门人员对银行的原有价值观进行分析,按大数据变革的思路,确定需要变革的对象,在审核评估的基础上扬弃既有的价值观体系;第二是大数据变革需要有新的价值体系来支撑它,不然就会像空中楼阁一样,失去了牢固的地基。如果大数据变革是告诉人们怎么改变的方法,那价值体系的创新则是告诉人们为什么要改变的理由;第三是深化,没有一劳永逸的价值观,必须与时俱进地深化,价值观也需要“深挖洞、广积粮”。

2、创建适当的企业文化支撑大数据变革

建立合适的企业文化对于任何银行而言都意义重大,因此,许多银行都不惜加大投资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并希望借此激励员工的行为,但是究竟有多少银行能够真正从这一投资中获得最大价值呢?银行在制定并传达企业愿景与价值观时花费的人力物力是否能真正规范员工的行为呢?或者说,是否有隐藏的、强大的原因导致该项投资无效呢?如果文化建设投资确实带来了某些改变,那么是促进了提高业绩与落实了战略,还是不慎刺激了破坏性的行为?建设企业文化,特别是塑造企业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需要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的形成,包括员工的态度和观点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银行如果花时间去了解企业文化建设流程并培养高度敬业的员工,就能实现大幅的绩效提升。银行如果培育了与其战略一致的企业文化则能获得更大回报:全体员工齐心协力朝着共同的企业战略目标前进。大数据年代银行必须建立富有创造力的文化 ,如果身处一种没人愿意出风头的集体文化中,就很难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大数据时代,传统的银行企业文化处在扬弃的拐点,银行只有推陈出新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3、提高驾驭大数据方面的领导力

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在各个层级中提升重视数据分析的领导者。高管人员必须认真评估现有数据分析文化的可利用程度,而后再尝试将其转型。

4、发展、激励并保留数据分析人才

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银行员工队伍的数据分析能力正在迅速成为企业与时俱进的必要因素。培训员工的IT技能一直是企业培训部门的重要工作;而未来的20年,培训部门将致力于在日常工作中融入数据分析。大数据时代,没有文化的员工队伍肯定是一只愚蠢的队伍,而高素质的数据分析人才是长期培训的结果,冰冻三次非一日支寒,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误读大数据。

5、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以身作则

企业文化的冲突不是小问题,这方面摩擦和碰撞的结果:轻者会产生阻力,加大发展成本,影响业务健康发展,重者会影响到一家银行的生存。围绕银行业务战略,相关人员都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涉及文化上的本质内容,银行上下要真学、真懂、真信,最后才会真用,四者缺一不可。有的银行管理者素有单边强力推行企业文化的名声,往往会强迫下属推行企业文化,忽视了调动下属积极性的环节,似是而非的部署让下属总是感到似懂非懂、莫明其妙,下属当然无法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去贯彻。银行管理者只有不厌其烦地反复抓,从而达成共识,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在这个问题上,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必须起带头作用,从CEO开始自上而下地推广。如果CEO身体力行,其他员工也很可能参与进来。否则,任何的做法都是徒劳的,因为大数据时代,员工比传统时代更加关注银行CEO是否言行一致,并且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

6、建立员工快乐工作氛围

银行正处于快速变革的阶段,先进的文化可以减少或消除业务上的摩擦与碰撞,使员工可以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抓业务,因此,要求银行管理层做战略上正确的事:顺势而行——为员工创造快乐的工作条件;顺向选择——让员工看到希望。首先让员工快乐,其次让员工的快乐感染客户从而让客户快乐。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快乐地工作可以提高绩效40% 以上,快乐地工作也是当代商业银行基于企业文化先进和专业技能卓越的高尚境界。大数据时代,银行高管可以适时知晓员工的快乐情况,尤其是存在于客户界面的快乐情况,并且与时俱进地做出相应的优化。

五、小结

中国一位著名的银行家多次强调:业务是叶、管理是枝、体制是干、文化是根、外部环境是土壤。在大数据时代,只有直面挑战,从企业战略、高层管理、人才培养、员工激励等方面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确保银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上一篇:董事长上半年总结讲话下一篇:董事长助理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