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工作中依法行政

2023-02-10

第一篇:如何在工作中依法行政

试论在城管行政执法中如何做到和谐执法

07秋行政管理(专科) 左婧婧

内容摘要:城市管理的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城市秩序和优美的城市环境,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以营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为出发点,以城市管理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为归宿点,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行政执法体制,从而达到执法的最佳效果。本文从和谐城管的角度对城市管理、管理与行政处罚、依法行政、服务至上等进行重新审视,并提出做到和谐执法的有关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城市管理 行政执法 和谐执法

城市管理的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城市秩序和优美的城市环境,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以营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为出发点,以城市管理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为归宿点,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行政执法体制,从而达到执法的最佳效果。

一、做到和谐执法必须明晰几个概念

(一)城市管理

现实之中,大多数人一提到城市管理,立刻想到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所行使的职能。其实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是一门庞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是指一个城市根据其战略目标、自身的优势和具体市情,以政府管理为主导、社会参与为辅助,通过决策、组织、实施、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以取得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为目标的对城市进行的综合管理。广义城市管理其实就是地方政府行为,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涉及部门众多、管理层面多级、管理手段复杂和效益最大化等特点。所以说,一个城市能否管好,决不是由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一个部门的工作好坏所决定的。

(二)管理与行政处罚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命令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来达到管理的目的。管理是一种日常手段,而行政处罚属于国家法的体系,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是针对管理者管理不到位、被管理对象不服从正常管理以及侵害其他合法权益的一种惩治措施,通过这种措施的实施强制将其纳入日常轨道,可以说是不得已才为之的工具。而在现实中有些地方管罚主体错位,管理的变成收费的,处罚的变成管理的,以罚代管,这就直接导

1 致滥罚、滥法现象的产生,致使法律权威性受到挑战,妨害社会和谐。

二、树立依法行政、服务至上两个理念

(一)依法行政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正确有效的开展必须牢固树立和坚持依法行政理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关键。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行使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行政权力,必须依据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和承担责任,以实现管理国家的职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勿庸讳言,目前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执法人员素质相对薄弱;行政相对人法律意识淡泊;相关体制、制度不够健全,制约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成为推进依法行政的障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社会主义法治框架中,人民和谐相处,有序生活。对于国家的管理者──政府而言,达成和谐决不意味着“打和牌”,恰恰相反,反而要更加严格的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严格界定和谐界限。同时,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作为直面群众的基础行政工作,如果不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实施行政处罚,势必影响到社会公正,造成不和谐因素。

(二)服务至上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正确有效的开展必须牢固树立和坚持服务至上理念。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对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然而有些行政管理模式依旧沿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政治体制管理模式,许多应该让市场决定的依旧还由政府在做主,应该让市场来管理的依旧由政府在管理,造成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而管理效率差强人意。目前社会各阶层的形成,两极悬殊的拉大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在这里,政府能不能及时变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就应该定位在服务员这个角色上。一是服务社会,二是服务群众,手段就是要严格依法执法,不循私枉法,最大程度地对违法行为和违法现象予以打击和惩治,尽最大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党和政府形象,其最终落实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

三、目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当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综观全国,目前的城市管理行政

2 执法工作可以说是矛盾众多,群众反映较大的工作。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执法队伍自身的问题,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依旧是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很多工作机制没有到位。笔者在这里就平时工作中接触的比较多的问题试析之。

(一)关于流动摊点和大排档等影响市容环境、秩序的违法行为

以城市当中流动摊点来举例,流动摊点的存在对城市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具体表现在:经营商品质量缺乏保证,经营的食品卫生条件、消毒措施没有保证,部分经营者相对素质较低,诚信缺失;堵塞交通,乱丢垃圾,影响城市市容秩序;漏逃税款,干扰市场正常经营秩序。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城市管理者和群众取缔流动摊点的呼声越来越大。大多数城市对流动摊点也加大了整治取缔力度,但实际的情况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来了他就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走了他又来,即使抓到了也只能罚款了事,就像举起拳头打蚊子,造成极大的行政成本浪费。

流动摊点的屡禁不止成了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但仔细分析一下,流动摊点禁而不止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产物,其存在不是偶然的。第

一、流动摊点方便、经济,得到市民的青睐。需求决定供应,从供求机制来看,流动摊点存在具有合理性;二是具有大量从业人群。国家统计局2005年统计年鉴显示,我国2004年城镇失业人口827万人,加上城市扩张以及现代化城市的辐射作用,又有大量农民拥入城市。一方面失业人群和农民本身缺乏就业技能,另一方面政府不能提供足够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流动摊点由于其经营成本少、投资风险小、资金回笼快、易于操作等优点便成为以上人群的首选从事职业。在我国目前经济尚不发达,就业不充分,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可以说流动摊点的存在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诸如此类的大排档等现象不外于此,只要有需求,能带来足够的利润,就有从事的人群。

因此,对于类似流动摊点的现象,我们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规律来进行管理。乌鲁木齐市在这方面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乌市把小商小贩当作“宝”,放低准入门槛,加强规划、控制、保洁方面管理力度,结果不但搞活了市场,而且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34.4亿元,占三种产业比重59%,超过了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位列全国第一。结合地方实际,针对流动摊点、大排档等现象,笔者认为应当这几方面切入管理:一是找准群众需求信号,合理布局,妥善规划,在适当的地点准许设置;二是规范准入门槛,区别从业人群,择优准入;三是严格管理,加强环境、卫生、秩序等方面的管理,合理抽取管理费用和应缴纳税费;四是引入市场机制,可以引入市场化的管理主体,还可以考虑如吸引企业广告资金来靓化设置点等方法;五是依法加大对恶意干扰正

3 常经营秩序的违法对象的打击力度,以维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通过以上几方面措施的落实,既可以促进就业、满足消费、活跃市场,又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让政府集中精力在宏观经济发展上,可谓获得双赢。

(二)关于乱拉乱挂和乱贴乱画等影响市容形象的违法现象

目前所依照执行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有“一刀切”之嫌,就拿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淮安市来说,苏南和苏北的城市差异比较大,淮安市为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中城市,而苏南的南京、杭州、常州等城市已接近现代化大城市,两者都适用一个《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来管理恐有不妥。笔者认为,在这里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以《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这个法规为框架,结合城市实际制作地方性的管理规定(文件形式,不具法律效力)进一步细化城市容貌管理标准,主、次干道和巷道,主城区、近郊区和郊区都应有不同的标准。在整洁有序的整体要求下,分地段、时段可以适当晾晒衣物,在指定的宣传栏内张贴广告等。

四、做到和谐执法的措施与对策

(一)宣教并重,营造和谐执法氛围

加强宣传教育是和谐执法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搞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关键。目前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市民对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工作,才能使城管执法工作真正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形成城市管理的合力。

1.强化大众宣传。通过电视、报纸、送法进社区等形式对广大市民进行宣传,使他们了解城市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营造“人人都是城市形象、个个都是投资环境”的氛围,增强市民的公德意识、文明意识和城市意识。

2.注重罚前教育。《行政处罚法》第五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觉守法。”可见,行政处罚所追求的不仅要“惩”已然违法行为,而且要“戒”未然违法行为。在纠正违法行为与实施处罚之前,首先要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法制宣传和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由被动接受处罚变为主动认知自己的违法行为,达到处罚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我局除加强队员日常的法制学习外,还经常举办“我来说法”等执法演练活动,让每个队员在模拟执法现场开口讲法,与“管理相对人”辩驳,练就以理服人的真本领。

3.拓宽沟通渠道。建立局长接待日制度,拓宽与市民的沟通渠道,形成双向的信息交流,良性互动,使群众从“要我管”向“我要管”转变,主动关心和参与城市管理。

4

(二)以民为本,探索和谐执法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对于新时期的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城市管理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俱进、以民为本,自觉地把和谐社会的理念贯穿于城市管理执法实践中,才能实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赢。

1.坚持重心前移。在实际执法活动中,加大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制止、纠正违法行为,力求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违法行为都有一个违法预备、实施、既遂的发展过程,如城市规划管理方面,违法搭建有组织资金、准备建筑材料、打筑地基等前期行为,如果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制止,就能减少或消除违法搭建人因违法导致强行拆除造成的损失,避免执法冲突。

2.首次轻违不罚。对初次违法,没有造成社会危害后果,当事人又能认识到自身违法行为的,一般不予处罚;对确需给予处罚的,坚持“先敬礼、再讲理、后处理”做法,做到态度有诚心,教育有耐心,执法有爱心。通过转变执法方式,给管理相对人以人格上的尊重,营造和谐执法气氛,从而确保执法工作顺利进行。

3、做到疏堵结合。长期以来,违章占道难以取缔,不能根治有许多原因,占道设摊投资少、见效快是一方面原因,执法方法不当是另一方面原因。实践证明,疏堵结合、科学管理才是根治这一顽症的科学方法。在当今下岗职工多、就业压力大等不利现状下,取消“弱势群体”摆摊不现实,因此要与规划、工商等部门搞好配合,制定疏导方案,切实为商贩解决实际困难,让群众不仅在理智层面上认同并接受执法管理,且在情感层面上尊重并信仰执法权威。在阳信梨园公园菜市场整治中,执法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菜农们做深入的思想工作,并为菜农推车引路,为他们安排适当的经营场所。在整治过程中,执法人员没有与菜农发生一起冲突,从而得到了菜农们的理解和配合,公园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改变。

(三)以法为准,奠定和谐执法基础

1.讲法制。严格按照程序执法,坚决杜绝机械执行法律条款,以罚代法的做法,使得案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2.讲公正。法律法规的处罚幅度有一定的选择空间,行政处罚由执法人员主观决定,要求执法人员公正处理,严禁影响执法公正、损害城市管理执法形象的现象发生。

3讲民主。是指保护管理相对人的知情权、人身权和申辩权。实施涉及管理相对人权益的行为时,对行为的标准、条件予以公开,讲明违法事实以及所遵循的法律依据,坚持文明执法,尊重相对人的人身权,认真听取相对人的申辩。

(四)强化素质,实现和谐执法保障

城市管理的执法范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执法对象和执法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这就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高效、廉明、公正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是构建和谐城市环境的保障。

1.抓学习教育。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抓手,狠抓制度建设和载体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执法人员能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执法目的更加明确,执法行为日趋规范,文明执法和依法行政的意识明显提高。

2.实行军事化管理。在队容风纪、机关办公和上岗执勤等方面,全部按照军事化管理模式进行。强化执法人员令行禁止、步调一致、协同作战的团队意识,培养雷厉风行、快速高效的工作作风,增强执法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3.完善内部制度。任何工作的有效运转,都离不开一套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对此,阳信执法局先后出台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工作纪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廉洁自律规定》等10多项规章规定,完善了内部规范管理。

4.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形成“人人扛任务,人人有指标”的工作局面。 5.强化外部监督。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进行视察指导与监督,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城市管理更加公开透明,促进执法人员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城市建设得再好,如果管理不好,城市功能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不能充分体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城管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 法律出版社, 2002年9月第1版。

2、 李少波,行政执法知识简明读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3、 李红涛,浅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法律出版社,

2005年7月第1版。

4、贾庆昌 ,和谐执法实现社会和谐,中华新闻报,2008年01月16日。

第二篇:会计集中核算论文:浅议如何加强和改进会计集中核算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会计集中核算论文:浅议如何加强和改进会计集中核算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种制度的弊端逐步凸显。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已势在必行。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意义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政府成立会计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委派制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

从一些地区和单位进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试行情况来看,效果比较明显:一是从源头上控制了预算内资金乱支滥用、预算外收入体外循环和“小金库”等。二是减少了部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浪费国家资金问题的发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强化了财政监督,促进了廉政建设。通过实行统一的综合财政预算和奖金福利标准,平衡了

二、会计集中核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集中核算形式是一种新的会计管理方式,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但这种形式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财务问题或现象。治理模式上的缺陷。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一人管十多个单位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难以对统管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造成了财务治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报帐员一人兼两职,单位领导签字后直接去会计中心报销,违反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条例中,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缺乏有效的中间控制,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会计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中心又不得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支出效率不高。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出现弱化倾向。

由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分离,致使单位理财积极性受挫,财务管理多出现弱化倾向。

1、不利于单位及时全面地了解本部门财务状况。

2、资产管理更为薄弱。

、会计档案查阅不便。

三、加强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措施

针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以上财务现象和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的财务管理工作,并提出以下加强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的措施:会计中心转变职能,加强支出监督,从核算型向治理型转化。会计中心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如何支付,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会计中心要从核算型向治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会计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各统管单位切实重视财务治理工作,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不改变单位会计责任主体,不减少各部门财务职能,而且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部门财务治理的职能还需更进一步加强。因此,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统管单位应更加重视财务治理工作。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加强固定资产治理,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加强固定资产治理基础工作,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不仅仅是预算治理方法和手

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治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充分熟悉集中核算改革的重要性。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尽快从以财政集中收付制为主要形式的会计核算中心改革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

第三篇:警察如何在工作中保护自己

开博至今,我的文章主要关注于公民的“权利”问题,也许会给人带来一种感觉——博主很偏激,他这样的对现实不满也许太过了!更何况我的言论与主流媒体不符,也不符合国家“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我应该是一个“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人,应当把我当成重点人口监视起来。

但是,言论自由是最基本的人权,且是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我国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之一,因此,任何人任何组织不应该也不可能来限制我的言论自由——因为不存在任何法律上的理由。并且,我相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必须通过争辩才能被证明为正确,如果不允许争辩而只允许听一家之言,则多数情况下这种理论本身不值得推敲,因为该理论“心虚”!

因此,我再次申明:本博客所发表的一切言论仅为学术讨论性质,我希望反对我的人通过理性的批判来反驳我的理论,不要人身攻击,更不要限制我的言论自由。我相信,如果所谓的官方言论或者主流的舆论导向如果是正确的,那么我这样的言论只会遭来大家的唾弃,管理公民言论的有关部门请不要太过紧张,因为我相信中国老百姓的智商!

好了,为了不让人产生博主是一个偏激之人的感觉,今日我打算换一个角度来说说“权力”方面的问题吧!说什么呢?说说我们警察如何在工作中保护自己吧。

这个问题似乎近日谈论的比较多一点,我也来凑个热闹。也许看了我之前博客的朋友会感觉到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定是认为警察应当最大限度地容忍公民的不配合吧?理由是公民权利不容侵害!

诚然,公民权利确确实实不容侵害!但是这在法治国家和社会里同样是有限度的,并不是说公民权利是绝对的。之前我已论述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各种“权力”本身就是公民“权利”让渡过后形成的,既然如此,公民“权利”在“权力”行使时必须要有必要的容忍和服从的义务,只是“权力”的行使必须要合法而已。也就是说我们要在“权力”和“权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最近英国取消身份证制度的法案得到通过就是英国在公民权利与国家安全所必需的国家权力之间寻求的一个新的平衡点。这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不断变化正是这两者之间接近平衡的表现——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实现了抗衡!现在我们再来探究警察执法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即公民权利与警察权力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寻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即公民权利与警察权力之间要平衡,那么就是说警察权力的行使必须要符合公民违法的程度!即公民无违法行为则警察不得行使权力来侵犯公民的权利;公民有轻微违法行为则警察得以行使相应的权力来侵犯公民的权利,直至调查清楚后根据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理;公民有严重违法行为则警察得以行使更大的权力(甚至采用暴力和武器)来侵犯公民的权利。我们说这样是最符合上述原理的。我想这也是最符合我们的心理预期的。

懂得“权力”与“权利”关系的人一定不会对此有任何异议!我想我们国家对警察行使权力的相关规定也基本上是基于这一理念吧!(希望是这样,因为我们国家对“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我感觉并不是认识得很彻底。)

但是(很遗憾,我又要但是了),在警察执行公务的过程中,这样的平衡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只能是一种幻想。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首先,警察对当事人的行为判断存在滞后性!警察判断一个当事人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在没有调查之前本身只能是一个猜测。因此,警察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无法完全客观的根据对方的行为来选择自己行使权力的程度!

其次,警察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将会面临的情况是突发性的。警察可能面对的只是一个交通违法行为的当事人,但是有可能该行为人身负重案,存在袭警逃跑的可能。因此,每一位警察在面对任何一个当事人的时候都存在不确定的危险。

再次,警察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面对突发情况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和反应不现实也不和情理。

因此,“警察权力的行使必须要符合公民违法程度”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也是在现实中完全不可能做到的。如果我们将这一符合法治精神但不现实的要求强加到同样是人的警察身上,那么带来的后果将是很严重的——由于警察做不到这一点,因此要么不敢行使权力从而自身受到伤害,要么过渡行使权力给当事人带来严重伤害。

既然警察权力与公民权利在警察执行公务的过程中不能要求实现平衡,那么我们究竟选择警察权力优先还是选择公民权利优先呢?

快看!这次我可没有强调“公民权利”哦,我这次站到了“权力”的一方!

为什么?因为我是警察呀!哈哈,开玩笑。我可没有那么自私。

这是有理由的。如果我们选择公民权利优先,那么我们警察就不可能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了。首先,面对一个公民,只要我们没有证据能证明其实施了违法行为,那我们就不可以对其行使权力,包括不得盘问和检查,那样我们将不能及时发现、预防和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这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将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公民权利将因为违法行为的发生而遭受更大的侵害。其次,对于执行公务的警察来讲,由于公民权利优先,就不可以在当事人对其构成威胁之前采取任何措施来保护自己,因此警察随时有可能面临危险。再次,由于公民权利优先,公民在面对警察的时候可以“自己没有任何违法行为”为理由对警察执行公务的行为进行抗辩,不利于警察正常工作的开展。事实上,选择“公民权利优先”使得警察既不能保护好自己也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公民不配合的情况下由于警察一时无法判断其是否实施了违法行为及是否会对自己构成危险从而令警察与公民之间处于一种紧张、冲突与矛盾的状态,这对警察和公民来讲都是危险的。

而选择“警察权力优先”则不存在这样的尴尬。这一选择使得任何一个公民在面对警察的时候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警察的指令,哪怕无辜的公民也必须对警察用枪指着你并要求你为一定行为的指令加以服从并容忍。这样一来,警察自身能得到十分有效的保护,同时对公民来讲只要你服从了警察的指令也不会存在危险。于是警察与公民之间处于一种确定的状态,对双方来讲都是安全的。

可见,在面对此类关系到实践中如何操作的问题时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并不应当简单地根据法理或者“权利”与“权力”的关系等抽象理论来做出决策。我们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具体操作人员考虑一下,不能让他们在具体实施时无所适从。比如,“警察必须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程度来行使自身权力的要求”就是不考虑警察具体实施时的客观、心理、现实等因素的“想当然要求”。

好了,关于警察如何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保护自己,我认为最好的选择应当是“警察权力优先”,公民在面对警察执行公务的时候当对自己的权利加以必要的容忍与克制。

这里,我必须要强调,公民权利面对警察权力的容忍只能局限于警察有可能存在危险的情形中,在警察开展审查讯问、调查访问等完全能够保证警察安全的情形里公民权利仍然是应当受到保护和尊重的。并且,警察权力优先也并不是绝对的,在警察能够确认自己安全的情况下,也并不是一定要采取激烈和极端的自我保护措施的。

总之,我们不能片面强调“权利”,也不能片面强调“权力”。在面对国家各个方面的事务时我们应当结合其性质和特点在“权力”和“权利”之间不断寻求新的平衡,这也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四篇:如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新世纪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处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其内容和形式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通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作为支撑生产经营的基层维护单位,我们的员工不仅承担着繁重的生产任务,也要频繁面对机构调整、岗位变动带来的压力。在这样的客观现实面前,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仍旧简单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已经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必须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抓住公司“以创新求发展”的大好时机,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里,积极主动地把“创新”落实到行动上。

那么,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的必要性何在?

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接触到网络、电视等先进媒体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使思想政治工作工作面临了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如果方法仍旧单

一、形式仍旧枯燥,就很难取得效果。

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是重视个人的时代,全球经济和文化融合的加剧,使人们“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个性更加突出。由于知识是一种独特而又无限的资源,它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因而它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政治上优秀、业务上一流的高素质人才是今天竞争的关键,强化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开拓意识,方能使我们在竞争中稳操胜券。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反思以往那种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弊端,在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上重视个人的内在需要,通过启发和调动人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将提高人的单一素质升格为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伴随这个过程,思想政治工作无疑应从纯粹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性功能,向着在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前提下,促进个人全面健康发展的个体功能方面转化。

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重要关头,时代变了,对象变了,目标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方法、手段就要变;环境变了,需求变了,重心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原则、形式就要变。 那么,如何在继承中创新,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新空间呢?本人认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突破十分重要。也就是说,关键是我们要打破思想政治工作固有的封闭性、凝重性和一元性,彻底清除思想政治工作“高于一切”的旧观念,走出“规范化”的束缚,重视激活思想政治工作,构筑立体的、开放的思想政治工作概念。再具体说来,就是要走出“纯粹”的思想和政治的工作范畴,在更广大的范畴和空间里,以更加自由灵活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多媒介地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低姿态”、“世俗化”运作。实事求是面对员工们所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例如:生产人员紧张,职工工作压力大;受经营形势影响,职工收入不理想,领导与职工沟通不畅等等。通过对国家通信行业调整政策、企业经营发展形势的宣传,使员工对所处的行业发展以及自身岗位的职责、薪酬等的调整有客观充分的认识,只有员工的认识清晰了,才会在行动上减少盲目冲动、不负责的做法。

当前,我们特别要注意通过调整以下几个关系,来打开思想政治工作的通道,扩充内容,拓展途径,提高质量,确立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位”,做“出彩”。

(一)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

在知识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内涵或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它与其他各项工作有了更多

的相互包容性、整合性,它的实践价值和引导作用被突显出来。因此,改革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应居高临下、不应仅仅停留在号召和鼓动上,而要溶入企业建设过程及各项业务流程中,与之融为一体,化为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紧围绕企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保障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才有正确的方向,才能广泛凝聚人心,才能落到实处。

(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与弘扬人文精神的联动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它的表现形式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革新调整,而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现代化。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今天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就要始终把人放在首位,认真捕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观念、心理、意趣的变化,充分认识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多重矛盾和复杂的内心世界,高度重视解决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与弘扬人文精神的联动。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人文主义倡导理解人、尊重人和关怀人,肯定人的价值,以人为本,这对于今天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的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经济利益日趋多样化,就业方式也日趋多样化,这标示了一种深刻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思想感情的转变过程以及伴随改革必然要经受的精神阵痛过程。它必然带来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带来一部分人的心理失重。因此,改革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就要重视“内化”,切实弘扬人文精神,从根本上重视人,尊重个人的情感和权利,鼓励个人的成长,同时把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放在突出位臵。

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化”,首先要努力营造理解人、关怀人的氛围,细致入微地、设身处地为工作对象考虑,要“放低姿态”,消除身份和岗位的壁垒,将被教育者臵于和自己平等的位臵上,以交流为途径,以沟通为方法,通过为其办实事、办好事,获取信任和友谊,在赢得人心中赢得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其次,要鼓励创新,鼓励独立思考,努力为人的发展提供舞台和机会。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在重视社会规范的灌输的同时,重视人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在相当多的时候,能力和个性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调动一切手段强化人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构筑社会发展的智慧高地;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要为高素质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发挥机制,也就是说,挖掘人的优点,制约人的弱点,使人能够在企业的发展中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立意高,起点实的有力表现。

(三)促成思想工作与系统管理、制度规范和舆论监督的动态互补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也带来了许多复杂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是除弊去邪的利器,因此,它无论如何是不能削弱的,相反要通过和管理、和法制规范及舆论监督的结合,通过受制于上述控制手段而立体地发挥教育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软工程”,常常诉诸于无形,而科学规范的管理、系统健全的法制法规等等是“硬章程”。两者实现一种动态互补,强化政策、制度、机制的导向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体现在制度规范中,无疑能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率和实际成效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更广大的时空中显示威力,也使企业管理更见效果。因为一个单位,良好风气的形成,既依赖持续不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靠科学规范的严格管理,没有外在约束,内在约束的过程将十分漫长,事实上也很艰难,并且缺少保障。当我们把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之中,堵住了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漏洞,消灭了每一个可能存在的盲区,我们就能通过扬善惩恶营建有利于我们企业发展的有序的制度化的良好环境。

现代化的企业是有序管理的企业,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大课堂,今天市场和迅速现代化的社会在用生动的例证教育我们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强化管理而提高效益。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借助时代环境的“逼迫”,引导员工以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如果因为市场竞争很激烈,“需要保护”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就完全以思想政治教育取代系统管理、法制约束、舆论监督,甚至抛开企业规范的灌输,一味迁就个人意愿、个人情感,放任个性与自我的无限膨胀,那么,思想政治工作最终会是形同虚设的,企业改革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将付之东流。

(四)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员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相结合

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逐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风格和方法上的客体主导,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强调防止形式主义。在环境、任务、内容、渠道都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所有这些说得都是正确认识对象,准确把握需求的问题。

每个人都最了解自己,也最爱自己,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员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相结合,坚持方法论上的客体主导,首先要推崇科学精神与民主意识,变服从权威为服从真理,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努力创造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共同探讨的气氛。通过经常性民意讨论,特别是开展群众性思想互助、帮学互助,现身说法,集思广益,形成多个积极性同时推进,依靠群众,贴近现实,自己教育自己的有利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抓典型、树标兵、立榜样,可以建立群众学习型组织、研究型组织,可以从群众的智慧中提炼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招”、“绝招”,以“通心”求“同心”,通过正确引导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实绩的最大化。

员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实现,最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丰富性的确立、感召力与吸引力的确立。它既是教育过程,也是审美过程、娱乐过程。它是一种学习,更应是一种享受。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通过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吸引公众参与,让他们在愉悦的精神文化享受中陶冶人格、升华境界、获得启示,就能成百上千倍地扩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将抽象、空洞、耳提面命的思想教育,还原为琳琅满目、充满情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切实消除以往思想政治工作那种冷峻感、隔膜感,就能以人情味、亲和力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因为感召力滋生了亲和感,而亲和感建立了主客体之间的信赖,由此他愿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这就使他律和自律能在真正意义上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卫生和科普活动,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变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为主体,变“包办式”为“自选式”,变“一人掌勺”为“大家动手”,有效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施与受”的矛盾,其实践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五)完成思想政治工作与科技文化知识传播的整合

今天,知识、信息和智力已成为经济要素中关键的要素,借助科学和文化的传播,一方面能有效抑制经济活动中非促动因素的干扰,清除社会上形形色色愚昧落后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能培育目光远大、襟怀坦白、知识丰富、意志超群的一代英才。因此,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含量,在方式和方法上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熔铸,吸收哲学、逻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是开拓思想政治工作新空间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跟踪当代科学文化的进展,加快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技术更新,推进整合传播;同时,我们要认真研究现代信息理论,积极利用现代

网络技术,加强对社会动态和舆情的研究分析,逐步建立思想教育调研网络,通过科技手段拓宽思想教育领域,实施科学价值观的全方位辐射。

显然,正确调整好上述“五个关系”,是在继承中创新,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新空间的重要路径,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重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深入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目标和手段的革故鼎新问题。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企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一样,必须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我们要引导员工参与创新,增强其竞争意识、风险忧患意识和效益意识;我们要从关心员工生活入手,坚持做到“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需我办、民求我应”;我们要充分利用高科技特别是网络,实现与被教育者的近距离沟通,双向化交流,既令人信,也令人服,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色彩;我们要正确把握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

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一致、长远性和阶段性的和谐,注重教育的层次性问题,逐步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有效地激励员工在企业的创新事业中拼搏进取,建功立业。

第五篇:如何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

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提枪、加油、挂枪。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久了人肯定都会烦躁。面对工作的烦躁情绪,我们应该怎么排解,对顾客?对公司?我认为最好的排解方法就是用工作中的成就感来抵消掉自己的烦躁情绪。

我想在初到加油站工作的新员工应该在很长的时间都会出现自卑感,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卑微,总觉得自己微不足道,工资不高,经常被顾客训斥,何谈来的成就感?而成就感是什么?所谓“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成就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个人自我价值得到认可后的满足,对于建立自信心、激发潜能、提高工作能力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的成就感如何在工作中找到呢?我们没有医生那样能救死扶伤的能力,我们没有消防队员那样灭火救人的伟大,我们没有老师那样教人育人的能力,我们能做些什么?加油,加油,加油让城市的每辆车跑起来,在这当中有救护车,有消防车,有警车,正是有了我们的油,救护车才能在最快的速度赶到病人的病发地点救死扶伤;消防车才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火灾现场扑灭火情;警车才能在第一时间赶到案发现场得到最有力的证据或者阻止案件的发生事件进一步的恶化,正是有了我们为车辆加油才能别人出门更加方便,办事更加效率。顾客对我们的每一微笑,一句谢谢,都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与感谢。他们的每份成就,也有着我们的一份功劳,这就是我们在工作中所寻找的成就感。 正是有了我们在工作中的成就感才能让微笑服务发自内心,正是有了我们在工作中的成就感才能让我们工作找到激情跟动力,正是有了我们在工作的成就感才能给予来加油的每位客户满意的优质服务。

上一篇:如何做好煤矿安全生产下一篇:如何提升部门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