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优秀教师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学优秀教师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引言:小学数学优秀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过程虽然各不相同,但也有很大的共性,通过总结其成长共性,能够为广大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本文浅析了小学数学优秀教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上外部环境、学校支持和个人素质方面的共性条件,并提出了促进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第一篇:小学优秀教师论文

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的新的全面部署,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天,从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的视角,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意义重大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德和人文精神的科学指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战略任务和铸基工程,如何使这一工程贯穿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和时代命题。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播者、灵魂的塑造者,肩负着传承文化基因、落实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当代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教师的行为准则。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要立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自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精华精髓,深入挖掘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还要服务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思维方式,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强大支撑;更要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有利于提振学生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培育校园文化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傳承发展,必须全面提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将素养内化于道德修养的精神上、外化于教育教学的行动中,进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精神境界,对于传承文化基因和推动文化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二、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对策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多元化,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大量涌入,原有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思维方式受到冲击侵蚀,中小学教师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此外,通过调研发现,中小学教师素养制约、职前教育内容缺失、职后培训力度薄弱、中小学校缺乏文化建设理念等问题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亟待破解的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小学教师更加主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融入血液、铸入灵魂,从而铸就学生精神高地,使广大师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践行者、弘扬者、阐释者。

将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作为培育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支点。中小学教师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助推社会发展、传播文明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建议将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纳入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激活广大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扎根于心中。

全面提升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设中小学教师学习型工作室。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小学教师崇德修身的重要依据。通过构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系,牢固树立以学习促发展的理念,从落实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终身追求。创建中小学教师学习工作室,以学科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标准,开展以语言文字、书法、文化经典等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学习,如创建德育工作室、语文学科工作室、历史学科工作室、美术学科工作室、音乐学科工作室、体育学科工作室等,深入挖掘学科内容,结合学科特点重点阐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既要有理论研究又要有专业素养研究,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有序推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二是着力构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体系。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着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以中小学教师书法、国画、诵读经典古诗文、爱国故事、传统节日、传统礼仪、民间艺术等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采取“送出去、请回来、网上学”的培训策略。“送出去”,组织学科教师参加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提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能力;“请回来”,聘请省内外知名优秀传统文化名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全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峰论坛”;“网上学”,利用“互联网+”等方式组织教师线上线下学习。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科学规划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项目与课程,纳入培训学分考核标准,健康、有效、持续地推动教师成长。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骨干队伍。遴选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基础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专项培训者培训,以期培训者队伍尽快掌握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途径,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传统教育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创新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构建课堂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三是切实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利用学科教研,整合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内容。组织相关专家撰写教学评价、教学建议等教学相关内容;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协调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编撰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通俗读本,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增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多元支撑。一是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各类宣传载体,加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力度,激活中小学教师最深层的学习热情,尊重优秀传统文化,辩证的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审视和鉴赏优秀传统文化,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传承环境。通过校园宣传板、板报、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利用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构建资源共享的宣传教育体系,在教师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二是拓展中小学教师学习实践活动形式。举办高雅艺术、书法、国画、诗词等一系列推广活动,有序开展丰富多彩的“书画名家进学校”“体育明星进校园”等工作,聘请书法、国画、文学、体育等名家进校园,搭建起文化名人与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平台,使广大教师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感,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使教师在学习实践中增强专业素养,服务于广大在校学生。三是加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督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提升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管理和监督,把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列为教学常规视导、督导评估、特色学校创建等重要评估指标。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师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定期开展促进教师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学习活动,保证全体教师均能以“知行合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学生作表率,成为榜样的力量,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影响学生,使教师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文化基因的弘扬者、文化自信的践行者。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杜金莹dujinying@fendouzazhi.cn

作者:马龙涛

第二篇:小学数学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共性与启示

引言:小学数学优秀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过程虽然各不相同,但也有很大的共性,通过总结其成长共性,能够为广大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本文浅析了小学数学优秀教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上外部环境、学校支持和个人素质方面的共性条件,并提出了促进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是小学数学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和排头兵,他们以其突出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引导着小学生们踏入数学王国的殿堂,为其日后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还影响着、指导着身边的教师,帮助他们进入更良好的教学境界。通过发现和总结小学数学优秀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共性,分析其共性因素带给小学教师们的启示,不论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对小学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共性

(一)外部环境

任何人都是生活和成长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的,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不例外。在有关小学特级教师的分布状况调查显示,约八成的特级教师任教于省会城市或者直辖市,而占据更广阔地域的中小城市、县以下,以及农村只拥有两成的特级教师比重。这说明外部环境对小学数学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作用非同小可。具体分析来看,第一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教育政策更加完善,小学教师所享受到的薪资、福利待遇都比较好,教师无后顾之忧,同时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育人才;第二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不论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发挥,还是参加进修、培训,都有更好更大的平台,也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

(二)学校支持

学校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小环境,学校的文化氛围、管理方式、规章制度都会对教师专业成长产生影响。在任教于省会城市以及直辖市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中,大部分又任教于以教学质量著称的名校或历史悠久的老校,这说明了学校支持对小学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意义重大。相较于普通学校而言,一方面名优小学的领导和管理者往往十分关注校内的教学动态,对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引导、帮扶措施也更加完善、到位;另一方面,名优小学本身就具备较好的办学条件和较充沛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拥有教龄长、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数量多,这就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珍贵的优秀导师。

(三)个人素质

个人素质是小学数学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条件,不论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环境如何优越,学校支持的力度有多大,最终还需要落实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因此,个人素质才是小学数学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凡是小学数学优秀教师,首先都对教育事业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三尺讲台能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归属感、价值感、成就感,这与一切外部因素无关,是小学数学优秀教师们专业成长的原动力;其次是对数学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钻研数学问题,乐于分享数学学习和教学的心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感到充实而快乐;最后是对数学教学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对学生的责任心。

二、小學数学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共性的启示

(一)政策保障很重要

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对各种鼓励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的落实,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小学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首先,政府部门应当保证小学教育的资源投入,努力提高小学教师的薪资和福利待遇,为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完善的小学教师评级制度,通过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引导小学教师的职业成长;再次,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努力搭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如开办名师进修班、举办小学教师培训班、开展网络研修等等,为小学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二)学校支持不可少

学校是小学教师成长的具体环境,校风学风和教学管理状态对小学教师的工作状态和专业成长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第一,小学领导者和管理者在教学管理方面要本着为一线教师服务的精神,多多关心本校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思想动态,对于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遇到的困惑积极指导,对于困难要及时解决,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专业成长环境;第二,小学领导和管理者要根据本校的建校历史、文化积淀和办学特色,打造和引导校风学风,增强小学教师对校园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第三,小学教学管理者要完善本校教师的以老带新制度,让每一位新来的老师都能得到专业素养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带领和指导。

(三)自身努力最关键

没有自身的努力,一切外在的条件都是空中楼阁,要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自身的努力至关重要。第一,小学教师不论是因为何种机缘走上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路,都应提高自己的认识,端正自己的态度,以踏踏实实的教学作风、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努力学习、勇于探索,充分发掘自己的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第二,小学教师应当建立清晰、明确、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长、中、短期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在每日的教学工作中点滴积累,不断进步;第三,小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论是数学知识还是教学方法和技巧,只有经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作者:田军

第三篇: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对优秀教师支持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摘 要 毛泽东关于教育公平的思想脉络和基本原则,对优秀教师支持农村中小学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对此展开研究探讨。

关键词 毛泽东;教育公平;农村教育;教育资源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农村中小学教育落后有多种因素:基础建设不完善、硬件设施落后、教育经费短缺、师资匮乏等。优秀教师支持农村中小学教育是解决师资配置不均、提升教学质量的直接和重要途径。对成渝两地教师不愿意参与城乡教师流动的原因进行调查,城乡学校之间落差太大难以适应、对子女就学和就业有影响、生活环境会变差、习惯现有工作和各种保障不到位等原因占前几位[1]。

而借鉴历史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2 启示

从全局高度重视农村教育 1933年,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明确指出:“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当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对经济有重要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教育的具体任务是:“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的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应容许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教育家、文化人、记者、学者、技术家来根据地和我们合作。”[2]这就是从大局着眼,充分利用当时中国优秀智力资源服务根据地的大众教育。可见,毛泽东在革命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与当时历史任务相一致的教育政策。

作为制约因素,现在农村教育的落后影响着全民素质的提高,无法为国民经济提供更多优质劳动力,阻碍着“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实现。人民教师服务人民,给农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生活条件确实较城镇艰苦很多,这就需要人民教师从国家战略、社会公平和个人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对国家而言,公平正义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普遍共识与不懈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对农村学生而言,有权利平等地参与和享受教育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受惠于国家社会经济的成果。对支持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而言,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和不同的师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教师了解农村教育发展,更深切地把握教育规律;有助于教师保持教育工作的新鲜感[3]。

开展更高层次的教育普及 建国初期,毛泽东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方针,要“雪中送炭”,也要“锦上添花”[4]。我国教育发展到今天,农村教育是否完成普及阶段而到提高阶段了?现在一些农民不会操作计算机、不懂法律、不会写作,无论是继续求学、出外务工,还是融入城镇主流生活,都会面临很大障碍,无法实现“个人梦”,更无从谈及民族的“中国梦”。如果用建国初的文盲标准当作21世纪的文盲标准来开展教育,必然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以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城乡教育公平的实现任重道远。现在与建国初期一样,毛泽东关于普及教育的论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仍然需要教育部门在农村开展全面的、更高层次的教育普及活动。这里的更高层次教育普及是相对于过去的识字和掌握基本的知识而言,是体现信息化、网络化、新技术、实践性特点的基础性铺垫式教育。而来自城镇、接触先进文化、拥有最新知识的优秀教师应该而且必须担此大任。

刚柔并济促进师资配置 1968年,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为响应号召,当时各地开展造势宣传运动:组织青年学习“先进事迹”;宣传和奖励率先报名下乡的青年;采取强制半强制措施,营造只有上山下乡才有前途的氛围,将上山下乡作为招工、推荐上大学的条件,作为判定青年是否革命的标准[5]。

鼓励知青上山下乡的强力宣传和刚柔并济激励机制,对全面推行优秀教师支持农村中小学教育有借鉴意义。在宣传中,让优质中小学和优秀教师明白:教师和学校对社会贡献和承担的责任将决定其自身发展的高度。在专业技术职务晋级和工资待遇方面,给予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支持,晋升教师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或提升工资都要求有若干年支持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经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优秀教师想要长期留在城镇中小学教书,享受良好教学环境、城镇优厚待遇和物质生活条件,就必须到农村承担一段时间高水平教学工作。在优质中小学财政拨款方面,将本校优秀教师支持农村学校的学生成绩与本校接受财政拨款的金额挂钩,形成联动机制和命运共同体,避免优质中小学将优秀教师藏于本校。城镇优质中小学和优秀教师面对农村非优质生源授课,正是体现教学水平、教师智慧和支持力度的时刻。

重点学校存废的调和 “一五”期间,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在重点培养少数国家建设紧缺人才与实施工农大众教育两方面捉襟见肘,毛泽东面对“公平”与“效率”进行着艰难的抉择,新中国在教育政策上出现摇摆不定。毛泽东在1953年首次提出办重点学校,但随后又取消,即不要效率也要实现教育公平。197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采取复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层层选拔人才的方法,以提高教育效率,培养我国急需的大量人才[6]。

重点学校的存废是基于当时国情做出的决策,了解这段历史背景和当时局限,能为今天的决策提供思路。现在重点中小学集中在城镇,拥有大量优秀教师。如何调和重点中小学雄厚师资与农村中小学薄弱的教育力量,既不取消城镇重点学校制度,又保证农村教学质量的提升?解决办法是所有农村学校的教师都是来自于城镇中小学,所有中小学教师人事关系都在城镇中小学;同一时刻“部分”优秀教师覆盖所有农村学校教学,另外“大部分”优秀教师在城镇教书,并等待下次轮换到农村学校教书。农村总是保有城镇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农村中小学在师资配置上相当于重点学校。形成大城市中小学派出优秀教师到中小城镇,中小城镇中小学派出优秀教师到农村的派出机制。

此办法好处在于:城镇教师的一元结构的从上往下单向流动可以抵消原有城乡教育二元结构造成的优秀教师从下往上单向流动,即农村往乡镇、乡镇往中小城镇、中小城镇往大城市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解决农村教师受训和提升需要一定时间,受训后不能保证接近或达到城镇教师水平,达到城镇教师水平又留不住农村等诸多问题;解决通过招生扩大农村学生比例但是没有提升农村教育水平这样的问题。

把握农村特点支持农村教育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尖锐地指出:“乡村小学校的教材,完全说些城里的东西,不合农村的需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解放区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农村的特点、农村人民的需要和自愿的原则,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开展适宜的教育内容和形式。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多次重申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不仅要办正规的大中小学,也要办各种业余学校;不仅要办普通学

校,也要办职业技术学校;不仅要办全日制学校,也要办各种半工半读学校,给广大群众提供各种不同的受教育机会。

从毛泽东的指示可以看出,农村教育要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特点,要符合农村现有文化水平,要满足农村学生的需要。农村中小学教育与城市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农村学生是家里面的劳动力,需要从事农业生产或辅助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有其季节性,忙闲相间;农村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务农、外出务工和继续学业等形式。因此,优秀教师在支持农村中小学时要考虑与城镇的差异,上课时间要与农村的生产相协调,教授的知识要符合农村学生的接受水平,根据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制订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根据学生的未来发展有所区别,课程内容要便于农村学生理解,既要有涉及农村的内容,又要有部分涉及城市的内容,让不同出路的农村学生能够尽快融入下一个人生阶段。

3 展望

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仍然闪现在经典著作中,其关于教育公平的思想脉络和基本原则对解决当前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将其思想扩展到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公共资源配置失衡的其他领域,号召所有优秀人才(比如医护人员、科技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支持农村各项事业,实现更加广泛的社会公平与公正——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和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范蔚,叶波.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下教师流动现状的调查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5(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陈元辉.城乡教育二元分离问题的解决策略探讨:日本教师轮岗制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5):156-157.

[4]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6-74.

[5]叶青.“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社会心理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02-106.

[6]姚鸿雁.毛泽东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之比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47-49.

作者:欧锦林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论文下一篇:护士毕业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