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拉美裔人口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美国拉美裔人口范文

美国人口登记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2011年02月17日12:42中国经济网高剑清 姚彩霞我要评论(92)

字号:T|T

美国较系统的人口登记制度称为“出生死亡登记大纲”。由于几乎所有的婴儿都是在医院出生的,所以婴儿父母和接生医院都有义务进行婴儿出生登记,登记项目相当详尽,其中核心内容涉及父母与子女的社会关系等,以便为日后涉及儿童的监护、抚养以及继承权等民事纠纷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出生登记的材料都会被有关部门存入电脑系统,成为证明个人身份的最准确和最具法律效力的原始材料,随时可以在各地查找和调用。此外,还有系统的婚姻、迁移、死亡、就业与失业登记制度。

没有明确的户口制度

美国法律认为“户口登记”侵犯人权,因此没有明确的户口制度,只进行公民出生、死亡登记。美国公民在国内是可以自由迁徙,随意搬家的。美国公民每迁徙到一个新的地方,就自动成为了那里的居民,不需要申请或批准,不需要办理任何户籍手续就会自动地拥有了该地的管理地方政府的相关权利,包括选举权和其他政治参与权利,并自动享受当地的社会福利待遇。你只要在那个地方居住,即使是租住的房子,当地政府也会主动找到你,请你行使权利。比如做选民登记,做陪审团候选资格登记等。选举时,候选人的竞选班子会主动向你寄送竞选资料,寻求你的支持和管理。

美国公民平时进行迁徙和工作,迁移登记是以个人纳税地点为依据的,充分体现了权利与贡献的对等原则,把实现公民的发展与纳税人资格联系起来,即一个人及其子女能否获得在当地的发展权,不在于他有没有当地户籍,而在于他有没有向当地政府纳税。 尽管如此,当美国公民迁移和移居某地,其生活状态必须符合该城市卫生及相关法律规定,如有一定的住房面积,有稳定的收入能呆在该地。另外,影响老人和子女抚养的迁移,是要受到限制的,领政府救济的人,也不得随便迁移。所以,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迁徙在现代社会不被允许。否则,有关部门将出面予以法律制裁,用这种方法维护一个城市的和谐和发展。

通过社会保障号掌控人口状况

在美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身份证,因此,护照、驾照、信用卡等证件常常扮演身份证的角色,但它们的取得都必须以拥有一个社会保障号为前提。社会保障号(SSN)是美国政府进行人口管理的法宝和基石,是美国公民享受医疗保险、失业救助、领取工资、住房补贴、缴纳保险、看病就医等所有获得社会保障的凭证。在美国的所有合法居民,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卡,社会保障号是唯一的,是从生到死伴随每个人一生的。美国人每到一个新地方,都要

到社会保障机构办理住所变更手续,以便社会保障部门与自己的联系不中断,给自己的资料能寄到,享受的权益能不漏掉。

美国的各级政府还可以从DMV(机动车辆处)那里获得公民信息。美国人离不开驾照,因为美国地广人稀,没有车就等于没有腿。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公民都有驾驶执照,美国人将驾照放在钱包里,既可以在被警察检查时表示自己的合法驾车身份,也可以在某些场合证明自己的身份。美国关于驾驶执照的规定是,驾驶人员每到一个地方超过15天,就必须到DMV登记,否则会被视为持无效证件驾驶。所以,每个公民搬家了,会到DMV登记变更住所的信息。这样,DMV就有了有驾照人员流入流出的详细信息,当地政府也由此得到了本地居民的流入流出情况。在美国,驾照就是身份证,乘坐国内飞机要出示驾照,住宾馆要出示驾照,凡是需要身份证明的地方都需要出示驾照。在用信用卡购物时,商店通常会让顾客出示一张带照片的证件,来证明信用卡不是盗用别人的,这个时候一般会使用驾照。如果确实没有驾照,可以向驾照发放部门申请一张不能用来开车的证件,上面印有照片,同样可以在某些场合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除了驾照之外,信用卡也常常可以起到证明身份的作用。经常乘坐飞机的美国商务人士通常会在网上订机票,到机场直接取票登机,他们只要把信用卡插入各航空公司的自动售票机,机器就会自动打印出其在网上购买的机票。由于信用卡存储了确切详实的个人基本信息,出票机可以以此判断这是不是与网上购票人的个人信息一致。目前,越来越多的美国银行在发放信用卡时,会把持卡人的照片印在卡上,这不仅可以防止信用卡丢失后被盗用,还使得信用卡可以更好地发挥替代身份证的作用。

“看不见的手”调控

人们也许要问,那么多人说搬家就搬家说流动就流动,社会秩序能不乱吗?大家都往大城市跑怎么办?都去经济发达地区怎么办?没有户籍制度、自由随意迁徙,并没有造成美国社会秩序混乱,因为在自由的领域里,始终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着调节的作用,掌握情况不等于有序,市场调节往往比行政控制更有效、更合理、更自如地调节着供需的平衡,保证社会经济秩序有条不紊地运行。

比如,社会安全号在防止商业欺诈、维持市场秩序方面就起了很大的作用。美国商界很少有人敢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或搞欺诈活动,这并不仅仅因为美国人觉悟多高、品德多好,更关键的是制度的作用。好的制度使得坏人不能干坏事,而坏的制度会使得好人也逐渐变成坏人。社会安全号制度使得任何人如果留下污点,今后将得不到别人信任,也找不到生意伙伴。驾照和信用卡尽管拥有验明证身的功能,但要想申请到它们必须先从社会安全局申请到一个社会安全号。

总之,美国人的流动情况工作变动情况收入变化情况和缴税缴费情况等实际上都被一清二楚地随时记录着的,社会保障号等使得这个世界上人口流动量最大的国家的人口流动情况被随时清楚地掌握着。

移民法规的今昔

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规定,所有在美国领土上出生的人都是美国公民。这种以出生地确定国籍被称为“属地”原则,即凡在美国出生的婴儿都自动成为美国公民,从而享有相应的福利。加拿大、巴西等30个国家都采取这一原则。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是在内战期间通过的,当时的考虑之一是以宪法的名义使奴隶拥有合法公民的身份。

“属地”原则被很多人视为美国开放理念的体现,但同时,在美国生育成为非法移民留在美国的“法宝”。根据相关规定,遭到驱逐的非法移民可以用“离开给子女造成痛苦”的借口,向美国法庭提出留下来的申诉。此外,当这些非法移民的孩子长到21岁时,可以凭借美国公民的身份为父母申请“绿卡”。同时,该原则也引发了到美国生孩子的热潮。为了防止非法移民利用这一规定,美国一些议员向国会提出议案,要求修改相关条款,使非法移民在美国生的孩子无法自动获得美国国籍。美国众议院目前正讨论修改相关条款。

大多数欧洲国家在国籍上采用“属血”原则,也就是说一个人根据其祖上的血统获得国籍。而如果议案最终在两院通过,美国也将步入“属血”原则的行列。由于此前亚利桑那州通过的“史上最严苛移民法案”在美国引发了激烈争议,任何改变宪法第14修正案的行为都可能演变成另外一场移民政策之争。分析人士认为,议案如果想在两院通过,困难重重。

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某些缺陷,一部分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一部分源于传统社会制度安排。通过与国际社会比较,我们必须正视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和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决定性影响,同时考虑到本国国情,以设计出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

一是去除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政治经济利益。要使户籍制度真正保持价值中立不可偏离,使户籍制度和社会待遇脱钩,逐步削弱其对流动的限制和作为执行分配依据的功能,加强其作为人口信息和民事关系真名服务的功能,实现平等的经济机制。

二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城乡统筹发展,加快人口、资本、市场的集聚,实现共赢,实现劳动力、人才流动的自由模式,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创建安定社会大环境,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注重农村教育文化普及为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健全就业信息网,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三是加快立法进程,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修订户口登记条例并出台《户籍法》,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法律基础。有关部门要尽快启动起草户籍法的相关工作,将近年来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和各地探索的成功经验尽早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户籍制度法制化、规范化。

第二篇:工程 及 拉美

拉丁美洲期末复习

1 印第安人

美洲土著居民的专用名词。印第安人从美洲北部移居到拉美,创造了拉美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有代表性的有玛雅文化,托尔特克和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2 玛雅文化

玛雅文化是指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和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玛雅人创造的文化。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影响托尔特克和阿兹特克文化。玛雅文化在农业生产中培育了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粮食新品种,在社会形态构造,艺术建筑,天文历法,文字文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0世纪初突然消失,成为未解之谜。

3 托尔特克文化

11世纪后,从墨西哥高原南下的托尔特克人和玛雅人融合,继续发展拉美文化。全盛时期为10-12世纪,擅长建筑,扩建金字塔,创造齐琴·依察古城等。

4 阿兹特克文化

拉丁美洲印第安人三大文化之一。由居住在今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创造。14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定居于墨西哥中部谷地。后不断扩张,16世纪初形成东达墨西哥湾、西抵太平洋的庞大国家。1521年被科尔特斯率领的西班牙殖民者灭亡。阿兹特克文化吸收了玛雅文化等各种印第安人文化成就,农业发达,金属冶炼和制作技艺精良,建筑宏伟,使用象形文字,有精确的历法系统。后被西班牙殖民者破坏。

5 印加文化

拉丁美洲印第安人三大文化之一。由居住在今南美安第斯山区的印加人创造。13世纪印加人定居于今秘鲁库斯科谷地。后大举扩张,至16世纪初形成包括今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智利部分地区的庞大国家。1533年被由皮萨罗率领的西班牙殖民者灭亡。印加文化吸取了古代南美各种印第安文化成就,农业发达,纺织和金属加工技艺高超,有严密的行政管理系统。

6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原因?

(1)西班牙王国的国力衰弱,减少对殖民地的控制 (2)殖民地贸易发展,生产力大大发展 (3)殖民地人民渴望发展自由贸易

(4)新兴阶级出现,渴望更多贸易自由和政治话语权

(5)阶级关系十分复杂,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半岛人与克列奥人与混血人种与印第安人和黑人)

(6)殖民统治后期,拉美形成统一民族

(5)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入,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鼓励

7 独立战争的进程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是指1810—1826年西属美洲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解

放战争。 第一个阶段:(1810-1811)革命发动期: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北部的独立运动,有的地区还初步建立了独立政权。 第二阶段:(1811-1815)西班牙反扑阶段:圣马丁领导的南美南部的独立运动。 第三阶段:(1815-1826)拉美大陆地区取得的独立:佩德罗一世领导的巴西独立

8 多洛雷斯呼声

墨西哥独立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独立运动之父伊达尔戈在墨西哥发动的反西班牙革命。那时,西班牙正和法国打得不可开交,对美洲殖民地一时顾不上。1810年9月16日拂晓前,墨西哥多洛雷斯小镇年近60的牧师伊达尔哥带领起义者,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首先释放了监狱中的囚犯,天刚亮时,又逮捕了城内所有的西班牙人。在这一切完成后,伊达尔哥又敲起教堂的钟声。他领导群众高呼:“美洲万岁!打倒坏政府!” 这就是墨西哥史上著名的“多洛雷斯呼声”它标志着墨西哥独立运动的开始。伊达尔戈不久被叛徒出卖,被俘牺牲。莫洛雷斯继续领导独立运动,于1813年宣布墨西哥独立,建立共和国。后来,赢得独立的墨西哥人民,把每年的9月16日,就成为墨西哥的国庆纪念日。

9 20世纪50-70年代拉美经济高速增长表现及原因 (1)拉美经济增长高速度,国民生产总值连年上升 (2)人均收入增加

(3)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4)拉美几个大国可以技术出口 (5)旅游业作为新兴工业 (6)农业也有一定发展 (7)对外贸易多元化

10 国有化运动

60年代,大多数拉美国家掀起大规模国有化运动,将外国公司手中的资源能源回收国有,并颁布法令限制监督外资。通过国有化运动,国家队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军工,金融信贷,进出口贸易等实现了垄断,建立了庞大的国营体系,对当时拉美经济独立和发展有进步作用。后因管理不善缺乏活力等弊端,改为私有化。

11 工业化运动

为改变经济畸形发展和对国外工业技术产品的依附性,拉美国家将工业化定为国家经济战略发展目标。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家对工业部门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工业贸易保护;进口替代政策

12 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政策

以本国制造的工业产品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同类产品,达到发展民族工业的目的,确立巩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畸形发展、

出口替代:以新兴工业制成品代替初等制成品和原材料,实现出口多元化。

13 拉美经济一体化

最早为玻利瓦尔提出,提倡经济上成同盟,平等基础上联合发展。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保卫国家资源,维护原料进出口价格,扩大市场,取长补短,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打破旧

秩序,建立新秩序。但国家间具体条件不同,一体化停滞,1990才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 14 引进外资

拉美发展经济需要大量资金,拉美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对外资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引进,帮助发展的同时防止经济命脉被控制。

15 债务危机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每年到期的外债本息,已大大超过偿还能力,从而出现债务危机。1982年8月,以墨西哥为首的大量拉美国家宣布无能力偿还债务,引发拉美债务危机。

16 布雷迪计划

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于1989年3月提出,主要内容有:建议商业银行部分削减债务国的本金和利息偿付,提供新贷款;对不愿削减本金提供新贷款的银行,停止对它三年偿付本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债务国提供一笔贷款,作为收买债券的资金。这个计划既减免了债务,又强调了债务国的发展,比较受欢迎。

17 论述题押题:为什么富裕的土地上生活着贫穷的人民 (1)殖民统治时期,上层掌握生产资料

(2)独立后继续加强,要面临国外的掠夺和打压

18拉美与美国的关系

(一)80年代前拉美与美国关系的演变

美国操纵美洲国家组织,拉美完全依赖美国。1959年古巴独立,独立自主的外交。1964年,拉美21国外长和财长在智利开会,通过“协调一致宪章”,强调拉美国家和美国之间平等地位,拉美有权自己掌控资源,主权独立,拉美问题要用拉美的角度方法解决,这时拉美国家第一次抛开美国,象征着外交的独立自主。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主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拒绝任何大国同盟,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反对霸权主义,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

(二)拉美国家对布什“开创美洲的倡议”的反应 倡议的内容有三点:债务(减免),贸易(扩大,自由贸易区),投资(支持经济改革和私有化) 欢迎—否定

(三)目前原则——既合作又捍卫国家主权

墨西哥概况

墨西哥合众国位于北美洲西南部:北邻美国,东南接危地马拉和伯利兹,东濒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南临太平洋。面积1972547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01000多千米。

墨西哥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为印第安人古文化中心之一。墨西哥印第安人创造了闻名世界的古玛雅文化、托尔特克文化和阿兹台克文化,152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10年9月16日墨西哥人民掀起了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1821年取得独立。1824年10月建立联邦共和政体。1917年颁布宪法,定国名为墨西哥合众国。1972年2月14日同我国建交。

墨西哥有居民9186万多,居北美第二位。其中印欧混血种人约占90%,印第安人占7.8%,白种人占0.5%,其他占l%,人口以中央高原的山间盆地最密集。集中了全国人口了的一半左右。居民多信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

墨西哥是一个高原和山地国家。东、西、南三面为马德雷山脉所环绕,中间为平坦的墨西哥高原。高原南部多火山,地震频繁。墨西哥湾和加利福尼亚湾沿岸有

狭窄的平原。东南沿海和向风山坡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000-2000毫米,为热带雨林气候;尤卡坦半岛为热带草原气候;北部地区占全国面积的一半,气候干燥,多沙漠,大部分为沙漠气候。

墨西哥矿物资源丰富主要有银、石油、天然气、铅、锌、锑、铜、汞、铁、铋、硫磺等。石油储量约655亿桶,主要分布在东部墨西哥湾沿岸,海底也已发现油田;硫磺、汞、铋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在奇瓦瓦、杜兰戈、索诺拉等州发现有铀矿。森林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5%。加利福尼亚湾和墨西哥湾盛产鱼、虾。

墨西哥的经济较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居拉美国家的前列。工矿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工矿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占首要地位。采矿业以原油、银、硫磺、汞、铅为重要,年产原油9.6亿桶,银2300吨,还开采天然气、汞、铁、锌、锑、铜、金、萤石等。工业以有色冶金、钢铁、石油提炼、电力、化学、汽车制造、纺织、食品加工为主。钢铁、石油、电力等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居拉美前列。农业是墨西哥经济的重要部门。全国耕地2300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棉花、咖啡、甘蔗、剑麻等。主要外贸对象是美国、德国、西班牙、日本,出口原油、咖啡、蔗糖、棉花、大虾、玉米、水果、蜂蜜、硫磺、铅、锌、钢铁、纺织品、化工产品等,进口机器设备、运输机械、石油产品、粮食、工业原料和轻工业品等。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有铁路27000千米,公路32万千米。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位于海拔2259米的高原上,气候温和,有人口1036万多。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墨西哥的国庆日是9月16日。货币是墨西哥比索。国花为仙人掌和大丽菊,被称为仙人掌之国,全国约有1000种仙人掌,其中200多种为墨西哥所特有的。

墨西哥的国名起源于阿兹特克人传说中的太阳神墨西哥特耳,“哥”为“地方”之意。墨西哥人能歌善舞,喜好斗牛,斗牛士很受尊重。 古巴概况

492年,哥伦布航海发现古巴岛。1510年西班牙远征军开始征服古巴并进行殖民统治。1762-1763年曾被英国占领。1868年和1895年先后爆发两次独立战争。1898年美国赢得对西班牙的战争后占领古巴。1901年古新宪法被迫接受“普拉特修正案”,允许美保留干预古内政的权利。1902年5月20日,美扶植成立“古巴共和国”。1903年,美国强租古巴海军基地两处,至今仍占领着关塔那摩基地。

此后,古基本上由独裁政府统治,政局动荡。1934年初,军人巴蒂斯塔在美国支持下发动政变上台,对古巴实行军事独裁,执政至1944。1952年3月,巴蒂斯塔再次发动政变上台。1953年7月2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一批进步青年武装攻打蒙卡达兵营,失败后被捕入狱,1955年流亡墨西哥。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率领81名起义战士乘“格拉玛号”游艇返古,在马埃斯特腊山区开展游击战。1959年1月1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率起义军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权,建立革命政府。1961年4月,古巴在吉隆滩击败美国组织的雇佣军入侵。随后,卡斯特罗宣布开始社会主义革命。1962年,美宣布对古实行经济、贸易和金融封锁。

1990年8月,古巴政府宣布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1991年10月,古巴共产党召开四大。会议决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计划经济。1993年起,开始进行改革,每年均有新的改革举措出台。1997年10月,古共五大召开,在坚持四大决议的同时,首次提出把经济工作放在优先地位。

古巴经济曾长期维持以蔗糖生产为主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生产甘蔗、烟草、热带水果等,旅游和侨汇收入是重要外汇来源。镍钴矿资源丰富,镍产业是古巴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外汇来源。古巴镍储量为65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此外,古巴还拥有铁、铬、钴、锰、铜等资源。基础工业落后,粮食和能源依赖进口,生活必需品短缺,长期实行定量供应。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古巴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导致其制糖工业逐渐丧失主导地位。为摆脱困境,古巴政府陆续出台改革措施,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使本国经济逐步复苏并进入增长阶段。

阿根廷概况

自然地理:面积2776889平方公里,为拉美第二大国,仅次于巴西。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西同智利接壤,北界玻利维亚、巴拉圭,东北部与巴西和乌拉圭为邻。海岸线4000余公里。地势由西向东逐渐低平。巴拉那河全长4700公里,为南美第二大河。主要湖泊有奇基塔湖、阿根廷湖和别德马湖。北部属热带气候,中部属亚热带气候,南部为温带气候。

人口:3610万(1998年)。城市人口占85%,农村人口占15%。主要民族是欧洲人和印第安人,其中白人占97%,多属意大利和西班牙血统。混血种人,印第安人及其他人种占3%。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居民87%信奉罗马天主教,其余的信奉基督教新教及其他宗教。

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

简史:16世纪前居住着印第安人。1535年西班牙在拉普拉塔建立殖民据点。1776年西

班牙设立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首府的拉普拉塔总督区。1810年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掀起反对西班牙统治的“五月革命”,成立了第一个政府委员会。1812年起,进行抗击西班牙殖民军的武装斗争。1816年7月9日拉普拉塔联合省宣告独立。1852年制定宪法,建立了联邦共和国,乌尔基萨当选为第一任总统。185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1862年巴托洛梅·米特雷担任总统,结束了独立后长期的分裂和**。自20世纪30 年代起出现军人与文人交替执政的局面。1983年,阿方辛民选政府上台,恢复宪制,大力推进民主化进程。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和英国因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归属问题,爆发了马岛战争,同年6月14日,英军击败了阿军,继续占领马岛。

政治:根据宪法规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内阁是政府执行机构。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执掌国家最高行政权,通过直接选举产生。

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不结盟立场和各国人民自决、不干涉内政,主权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

与中国关系:1972年2月19日,中阿两国建交。

1933 年 5 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罗斯福执政初期,全国 1700 多万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维持生计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和施舍。但这部分财源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失业大军,无异于杯水车薪。解决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联邦政府才能办到。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项措施,就是促请国会通过的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该计划专门吸收年龄在 18 岁到 25 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 25 万人,在遍及各州的 1500 个营地劳动。到美国参战前,先后有 200 多万青年在这个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 740 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平均每人每期干 9 个月,月 工资中拿出绝大部分作赡家费,这样在整个社会扩大了救济面和相应的购买力。对于千千万万依赖州、市养活的人们,罗斯福还敦促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救济机构,合理划分联邦政府和各州 之间的使用比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政府用来直接救济贫民和失业者。新政期间,全美国设有名目繁多的工赈机关,综合起来可分成两大系统:以从事长期目标的工程计划为主的公共工程署 ( 政府先后拨额 40 多亿美元 ) 和民用工程署 ( 投资近 10 亿美元 ) ,

后者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 , 先后吸引了 400 万人工作,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后来又继续建立了几个新的工赈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国会拨款 50 亿美元兴办的工程兴办署和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全国青年总署,二者总计雇佣人员达 2300 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 180 亿美元,美国政府藉此修筑了近 1000 座飞机场、12000 多个运动场、800 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是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计。这一笔钱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 成立“全国复兴署”,由它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 《全国劳工关系法》规定:不公平地对待劳工的行为为非法,工人有组织工会的权利,雇主不得干预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集体谈判合同。

 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关于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立法,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七年后每小时工资不得少于40美分。

 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并以增收面粉厂、纺织厂和屠宰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税,来补贴减耕农民的经济损失。

 通过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1933年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种植防护林。每批25万人,每期半年。  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工程管理局成为联邦政府的永久性机构,该工程修建了许多水坝

和电站,不仅使300万英亩农田免遭水灾,而且使当地350万居民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从1935年到1942年,为协调整个工程计划而设立的“工程进展署”花费了大约130多亿美元,雇佣了约850万工人。修建了12.2万幢公共建筑,66.4万英里新道路,7.7万座新桥梁,285个新机场和2.4万英里地下水道。

南美洲经济落后原因

1:历史上先后为西班牙葡萄牙和美国的殖民地,经济单一落后。教育水平低,人民素质低,科技落后。

2:这是军阀割据和大地主种植园经济的残余导致的。

3:现在世界上没有完全自由的自由市场。是国家资本主义(政府适当干预)。 4: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5:华盛顿共识中要求拉美及东欧国家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以及放松对外资的限制。这两条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的拉美国家是致命的打击。拉美的民族企业怎么可能竞争过财大气粗且老奸巨猾的美国企业呢?要知道,拉美许多国家的经济命脉以被美国所牵制甚至掌控,这就是拉美近几年在外交和能源领域不断接触中国和俄罗斯的原因。近期炒得很火的就是,巴西和阿根廷的农业以完全被美国四大种子公司所掌控。

第三篇:拉美独立运动教案

【本节重点知识】

1、拉美独立运动的背景(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大庄园、对殖民地经济的统治政策、拉美经济发展、启蒙思想传播、外部条件);

2、海地独立的宗主国、领导人、结果和意义;

3、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两个阶段及其中心、领导人;

4、葡属巴西独立;

5、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 【知识结构图解】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

1、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①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③为了把拉丁美洲殖民地永远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对殖民地经济采取严厉的统治政策: a、征收重税;

b、禁止殖民地生产任何可能与宗主国竞争的工农业产品; d、不准各殖民地之间相互贸易

2、拉美经济发展,广大人民要求摆脱宗主国的经济掠夺

3、启蒙思想的传播,殖民地人民的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4、法国大革命的推动和葡萄牙、西班牙的衰落,为拉美独立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5、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

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过程

1、海地独立

①宗 主 国:法国

②起讫时间:1791——1804年

③领 导 人:杜桑•卢维杜尔

④结 果:杜桑•卢维杜尔牺牲;1804年海地独立,成为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 ⑤意 义:揭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

2、西属拉丁美洲独立 ①第一阶段:

时间:1810——1815年

背景:西班牙被法国军队占领,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统治遭到严重削弱 中心:伊达尔哥领导的墨西哥人民起义

结果: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西班牙王室复辟,西班牙镇压了拉美各地的独立政权,拉美独立运动转入低潮。 ②第二阶段:

时间:1816——1826年

中心:是南美洲,北部和南部分别出现了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独立运动高潮 事件:a、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有北向南进攻,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玻利瓦尔当选总统;

b、圣马丁指挥军队由南向北,解放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等;

3、墨西哥和葡属巴西的独立

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

1、彻底推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封建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2、独立后的拉美,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共和制,拉美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3、打击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腐朽势力,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

4、既是民族独立运动,也是资产阶级革命,但以民族独立为主)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1、关于北美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异同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北美是处在资本主义的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且形成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拉美则主要处在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殖民统治之下,资本主义经济薄弱,封建的大地产制流行,且未形成统一的民族,它的独立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利的国际环境。②斗争经过不同:北美独立战争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大陆会议)、统一的军队(大陆军)、统一的领导人(华盛顿)和统一的旗帜(《独立宣言》);拉美独立运动则没有统一的领导、统一的军队及统一的旗帜。③结果不同:北美独立战争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拉美独立战争后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整个说来,它仍是新老殖民国家殖民侵略的目标。 相同点:①背景:经济上,都是多种生产方式——奴隶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关系并存,其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受到宗主国的扼制;思想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②目的都是要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③都体现出以弱胜强的斗争特点。④性质都既是民族独立运动,也是资产阶级革命。⑤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⑥都没有触动奴隶制的生产方式。

2、〖98年高考题〗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6分) 参考答案:北美13个殖民地的宗主国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移民主要是英国和欧洲其它国家的劳动人民。(1分)到独立前,殖民地的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和使用奴隶劳动的资本家--种植园主阶级。13个殖民地之间经济来往频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统一的美利坚民族也开始形成。(4分)

西属拉美殖民地由西班牙统治,移民主要是西班牙人,由宗主国出生的封建贵族充任高级官吏。(1分)他们控制矿山和种植园,奴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没有统一市场,更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3分)北美独立战争是在大陆会议和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领导下,以《独立宣言》为旗帜而取得胜利的。(4分)西属拉美殖民地独立战争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领导人,也没有统一的革命纲领,是各地分别进行和取得胜利的。

第四篇:拉美对中国误解的十大根源

【编者按】2015年1月8日,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继2006年中非论坛之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整体对话、交流的一次重要机制创新。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常受制于相互了解不够的软肋。本文作者王义桅通过不久前走访拉美国家,总结出拉美对华误解的种种根源,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国与发展中世界的整体关系。

(联合早报网专稿)“对拉美而言,中国是新贵;对中国而言,拉美是新大陆”。这两句话形象概括了中拉相互认知的现状。这是笔者日前参加第三届中拉高层学术论坛得到的初步印象,其后智利、巴西之行,印证、丰富了这一看法。

论坛上,阿根廷科尔多瓦国立大学历史系古斯塔沃 桑迪兰(Gustavo Santillán)教授总结出拉美人对中国的五大成见:帝国主义倾向;中国的“侵略”;“威权主义”体制;资本主义的“复辟”/新自由主义的掠夺;文化不了解,异国情调,认知冷漠。 第一次访问拉美就听到这种言论,笔者很是沮丧。通过走访,才渐渐明白了拉美人对华认知背后的逻辑。拉美对华认知从日常生活中有关中国的西班牙语词汇即可见一斑:(1)un pais en la luna(中国遥不可及,很神秘);(2)Estoy en china, No se nada(我在中国,什么也不知道。意思中国很大、神秘,难以认识);(3)trabajar como chinos(像中国人那样工作);(4)Paciencia como chinos(像中国人那样有耐心);(5)Co-Chinos(像中国人那样脏);(6)Cuantos Chinos(中国的假货多)。 回顾中拉交往史,除了丝绸、香料的东方文明认知之外,拉美对中国的负面认知比比皆是。中国人(Chino)本身在拉美就有很多负面的含义,比如说很“无知、愚蠢”等。在古巴,“你后面有个中国人”(tener chino atras),意思是你要倒霉了。墨西哥有一个说法是“engana como chinos”,意思是“像中国一样容易欺骗”。生活中的词语是真实的,是拉美对华误解的鲜明写照。 当然,拉美国家之间差异较大,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也与中国迥异,对华认知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而言,拉美国家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发展中国家色彩浓厚,对华认知有一定的共通性。

综合起来,拉美对华认知误解有十大根源:

(一)移情:把对欧美的感觉移到中国。拉美曾是欧洲的殖民地,现在是美国的后院。中国对拉美的投资方式比较粗放,即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品,复制了历史上欧美对拉贸易模式,拉美人不自觉将今天的中国与过去的殖民者类比,将历史悲情转移到今天的中国身上。媒体报道中出现的“中帝国主义”(Imperialism Chino)就是这种移情的宣泄。

(二)想象:中国与拉美的经贸往来近年发展迅速。拉美人视中国为“新贵”,一些国家欢迎中国投资,一些国家却想象自己经济将被中国控制的可怕前景,因而有意无意地加以抵制。因此,无论拉美人夸大中国的实力,还是贬抑中国的成就,皆源于他们对中国国力的想象。

(三)恐惧:拉美一些国家的经济靠大宗商品拉动,拉美国家对中国的初级产品出口和中国企业在能源和矿产方面的投资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就让拉美人回忆起进口替代工业化之前的经济模式,担心非工业化及对中国形成经济依附。用哈佛大学发展问题专家达尼 罗德里克(Dani Rodrik)的话说,中国对拉美的影响是“过早去工业化”,阻断了它发展经济的常规路径。自工业革命以来,几乎每个国家都遵循了这样的常规路径。

(四)期待:中国是拉美国家在美欧之外的第三种选择,不同国家对此有不同期待:或希望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唤起美国对拉美更多的关注;或希望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或希望中国能在对拉贸易和投资方面成为一个潜在的“替代者”,帮助拉美国家消除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或希望能与中国结成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联盟,对抗美国对拉美地区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束缚;或希望加强与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战略层面的合作,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同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不一而足。一些拉美国家还希望中国转移卫星、核能技术。智利前外长费尔南多?马塔论坛上感慨:“二十个中拉学术论坛不如中国帮助委内瑞拉发卫星更能改变拉美对华认知”。

(五)属性:拉美既是南方国家,又是西方文化,这种双重属性,导致中国在拉美左右不是:左派批评中国,右派也攻击中国。左派思想在拉美较流行,尽管形态各异,但其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颇不认同;右派又以新自由主义者自居,不认可中国政治体制与发展模式。因此,中方认为中拉合作是南南合作,而一些拉美国家则视其为北南合作。

(六)民粹:拉美对华认知,精英起决定性影响,但拉美民主较具民粹色彩,这使得对华较为了解的精英无法向民众传递真实的中国形象。民粹主义因素还使得拉美人对中国强政府-弱社会的模式难以理解、不予认同。

(七)媒体:中国与拉美之间缺乏信息的直接沟通,尤其拉美民众更多的从欧美媒体了解中国,更容易受西方观点的左右。中国企业做得不好,受到当地媒体指责;中国企业做得太好了以至于挑战欧美企业,又遭到西方舆论的指责。这就是中国的两难处境。很多中国企业在投资拉美时,缺乏对当地国情了解,尤其是对当地劳工、环保、税收等政策不甚了解,往往对当地的行政审批和法律诉讼感到头痛,与当地工会、土著社团、非政府组织打交道时感到力不从心。这种水土不服往往很容易被媒体夸大宣传,加剧了拉美人对华的整体负面认知。

(八)国际:比如,中国考虑西方关切,反复强调不推翻现有国际秩序,让一些拉美国家失望。巴西等拉美大国希望借中国刺激美国,提高新兴国家地位,如果得不到满足,便抱怨中国。

(九)宗教:认知始源于经济利益的关切,而根植于深厚的人文关怀。拉美人对中国的认知正由经济利益交融向社会方面转移。拉美人多信仰天主教,对世俗的中国社会多不了解,对共产党倡导的无神论十分抵触,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节育、堕胎现象颇为反感,因为天主教对生命的看法与世俗社会差异巨大。

(十)种族:作为欧洲前殖民地,拉美国家的认知中也折射出欧洲对中国的历史印象,难免夹杂“黄祸论”情结,并因太平天国余部、华工来到拉美的历史记忆而强化。比如,一万名被贩卖到秘鲁的太平天国军联合智利“解放者”发动起义,这是智利人对华人看法正面而秘鲁负面的历史根源。另外,中国在拉美的移民结构也影响拉美人对华认知。

拉美地区既盛行中国机遇论,又流行中国威胁论,既对中国充满期待,又对中国充满担心,导致中国在拉美国家左右不是,产生所谓拉美对华认知悖论。这种拉美对华认识悖论其实也折射出拉美自身认识悖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拉美悖论”:拉美地区新兴经济体集中,但贫富差距巨大,既是欧洲的作品,又是南方的缩影。“拉美悖论”是与“中等收入陷阱”、“拉美病”等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一点就是“二元性”:一是南方国家,欧洲文化。拉美国家普遍存在政治超前、经济滞后的现象,物价偏高而贫富差距大,未能处理好社会、国家、市场关系。二是国家化滞后于全球化。以城市化为例,拉美城市化率可与世界最高的北美相媲美,高出欧洲十多个百分点,但城市畸形发展,贫民窟鳞次栉比,城市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未实现现代化。三是地区化未发展为一体化。三大类地区化思路在分裂拉美:一类是以委内瑞拉、古巴为代表的左派、反美色彩浓厚的国家,致力于建立意识形态联盟,第二类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地区大国组成的具有地区保护主义色彩的南方共同市场,第三类以墨西哥、智利、秘鲁组建的太平洋联盟国家,推行与亚太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这三股一体化思路不聚焦,拉共体就远不及欧盟。

中国与拉美地理相距遥远,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传统、语言习俗差异较大,加上签证不便、游客不多,因此与其说存在误解,不如说是根本不了解。拉美国家的领导人换届与政局不稳影响对华态度,使得对华友好具有不稳定性;拉美原材料出口中国,一方面带来收入,一方面造成依附,这是对华矛盾心态的现实写照。从想象的异邦到真实的友邦,从道听途说到准确理解,从断章取义到全面理解,是检验中国对拉美公共外交成效的指标。要帮助拉美人纠正偏见、消除成见、树立主见,可谓任重道远。 如何解决拉美的中国悖论?关键是中拉关系的包容性发展,而这又是建立在各自包容性发展基础上。中拉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包容发展,是中拉民心相通的希望。中国走向世界,要加强对拉美研究,不只是了解拉美,而且通过拉美更好认识欧美,认识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转型发展经验教训,帮助中国更好地认识自身、更好认识世界。拉美研究不只是拉美专家的事,也是全体国民的事。为此,笔者在此倡导大拉美研究观,探讨中欧合作共同开发拉美市场、共同研究拉美,通过拉美认清世界,通过世界认清中国。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第五篇:拉美国家为何把赌注下在中国身上?

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今天(1月8日)在北京开幕了。可能让人忽视了这次会议将有拉丁美洲经济共同体33个成员国中的31个国家参加的开年外交大戏的份量。相比之下,拉美领导人却毫不掩饰对中拉论坛的重视,其中有4个国家的首脑到会。

2014年,美国和俄罗斯的新冷战成为世界格局的主题,被称作“美国后院”的拉丁美洲自然没有机会上头条。不过仔细回顾这一年,拉美格外动荡不安,无论是社会骚乱、油价暴跌还是金融危机,许多事中都少不了拉美国家的身影。 这也许是吸引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哥斯达黎加总统索利斯此次在北京长时间停留的原因。他们于1月4日和5日先后抵京,除了参加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外,还会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谈。更重要的是,马杜罗等希望得到中国的经济支持和援助。 当然,这些首脑们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继2014年下半年放宽2007年以来对委内瑞拉500亿美元贷款的偿还条件之后,1月6日中国又借给该国200亿美元;厄瓜多尔也获得了中国进出口银行总值53亿美元的贷款,将用来为数笔项目融资;中国和哥斯达黎加经过协商达成共识,中国将在该国设立经济特区,以此吸引中国企业的投资。

这表明,中国与拉美的经贸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在其框架下使双方优势得到互补: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事实就会得到证实,那就是没有了中国,拉美不能完全顺利稳定地发展。同样中国经济离开了拉美的资源基础也不能保持近几十年的增长节奏。

而在中国加强与拉美国家建立密切的政经关系时,美国却在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即美国不应该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重返亚太”、阻挠中国的崛起上,而是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自己的“后院”——拉美地区上。如今的拉美国家中反美者众,虽有明反和暗反,目前不会对美国产生大的影响,但却让远隔大洋彼岸的中国钻了空子。

其实,中国已赢得经营拉美的最佳时机。在新的一年里,通过中拉论坛,中国开始了对拉美地区新的外交攻势。在这里,当然石头首先扔向了美国。传统上美国在拉美占有强势,但现在不得不在中国的强大压力下放弃一个接一个的阵地。事实上,中国得到的是在这场愈演愈烈的战斗中新的武器。

在拉美,中国通过中拉论坛;在非洲,中国通过中非论坛;在东盟,中国通过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等机制,强化其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和作用。中国使用着其最有力的武器——金融和经济。例如中国所拥有的资金、技术、装备,可以与拉美地区内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形成很强的互补优势。

中国现在的情形类似于二战结束后的美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需要输出产能,而彼时的美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黄金储备,占当时西方世界黄金储备的48.5%,为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和日本的4.5倍(也是二战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而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多高达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这对拉美国家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在利用中拉论坛为拉美谋利方面,拉美国家还是有很大潜力,例如提出一些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等。但对于整个拉美,即使是一些次区域的整合项目,仍然障碍重重。取而代之的是,许多拉美国家都在尝试说服国内民众,引入中国注资的项目将会令每一位国民受益。 作为一个国家与一个地区共同体之间的交往,是通过双边带动多边,比如两洋铁路的建设就超出了巴西和秘鲁的范围和能力,而今有了中国的参与,就让这条铁路的建设成为一种可能。况且,拉美国家要求提升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但这不是靠一个国家就能够做到的。 这不得不让大多数拉美国家,将所有其他考虑因素抛在一边,包括传统的,地缘政治的,将赌注下在中国身上。这意味着,中国不仅仅是踏入了美国的“后院”,而且会长期地认真地待在那里。或者说,中国客观上是在抄美国人的“后院”——中国这些战略布局都将是基于数十年的规划,这就是战略的远见。

上一篇:秒的认识评课稿范文下一篇:免费纸盘画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