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杨玉良人物

2022-08-09

第一篇:复旦大学杨玉良人物

复旦校长杨玉良

复旦校长杨玉良:人文阅读是一种德性的体现

2013年05月06日 06: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近日举行的复旦大学读书节开幕活动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发表了“人文·读书”的主题演讲,他提倡通过深阅读的方式进行人文阅读,同时也指出,“当下人文阅读的衰微”要引起人们的警觉。

作为一名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校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能静下心来读书的氛围。“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认为气首先是一种德性,这种德性主要是张扬人性善的一面和有灵气的一面。”

“德性也涉及到道德,我不想成为一名道德说教者。”但是,杨玉良同时指出,现在把道德制高点当作贬义词来用,这是“明显的道德虚无主义”。对此,杨玉良试图用三种类型的“理性”概念作为说明,“一种是道德理性,它有关人类的价值观,实际上是说你怎么做是善的,怎么做是恶的,这是理性的最高层面。”第二个是“科学理性”,代表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当我们扔掉了道德理性,那就只剩下工具理性。”他批评这种为达到某一目的通过设定途径的理性,因为它会导致“赢者通吃”的情况,“不管赢得多么卑鄙”。

会场上,杨玉良多次提及“心中的魔鬼”。他很赞同一位影评人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解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老虎。一个人干了坏事,我们先不要说这个人全是坏的,我情愿把他认为是他心中的老虎出来了。”而通过恰当的阅读可以达到改善的目的。

对于目前社会上“去常识化”的现象,杨玉良反对浅薄化的炒作,“在当下的学术评价体制与环境下,总有很简单的常识被炒作,而且还是有相当教育水准的人。”因此,要通过博雅阅读,追求专博并立的自我完善。

说起自身的阅读,杨玉良还透露,他最近在读的书是菲利普·津巴多的《路西法效应》和阿瑟·克莱曼的《道德的重量》,关于这两本书,他认为前一本讲述的是一群年轻人从天使到恶魔的变化,其中折射出人性中,“群体力量远超过个人力量”。而后一本书,则告诉他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危机与无常。

在学生提问环节时,杨玉良也被问及类似的问题,他表示在他的藏书中,10%的书与他的专业相关,30%的书是工具性的技术书籍。而另有20%的是经人推荐的小说,其中国内文学包括最近在看的贾平凹的《带灯》和《古炉》,莫言的《生死疲劳》和《酒国》也有涉及,而与他同乡的作家余华的书则是每本都读过。

第二篇: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重温关于大学的常识 2012年9月7日在复旦大学2012级本科学生的开学典礼上,校长杨玉良发表了一场重要演讲,演讲的主题为“重温关于大学的常识”,强调每一位大学生不应该忽视永恒的常识。

一、 大学是什么?

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但是每个人理解不同,很多人会产生一些糊涂思想。这里引用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的话“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这让我们清楚明白的了解到大学并不是单纯的“职业培训所”,而是集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场所。

那么在坐的学生们又为何会选择上大学呢?又为何会选择上复旦呢?很多学生就会解释说只要自己自身、家庭条件能够允许那么上大学就是一件十分自然事情,另外高考成绩能够达标那么报考复旦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说起为什么那么多数家长还学生都会认为要想找一份好的工作得到好的福利待遇那么就必须要拿一个好的文凭。

其实如果早在二三十年代如果你只是为了升官发财才来到复旦上学那你是会受到鄙视的。我们的前辈所构造出的复旦大学是为我们提供好的学习机会,为我们创造未来的杰出机构。 所以杨玉良校长提醒在座的大学生们不要把大学当做是贩卖证书的机关,要把它当做是研究学理的机关,要能够自主的研究学问。也不要过早的加入社会的竞争,以避免因为对比而影响自我评定,要建立足够的自信心,理性的完善自己。

二、 大学里的学习

对于大学生在大学里究竟应该学习些什么,很多学生认为就是进入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学习自己专业的课程,其实这样做对教育是十分不利的。理科学生势必放弃对哲学与文学的爱好,使他们失去了这方面的造诣机会。而另一方面,文科学生因为想回避复杂事物,就变得讨厌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所以学习就一定要打破不同知识领域学生间的障碍。 复旦的本科教育贯彻了“通识教育”的理念,这些将是复旦实现这一理念的最终目标。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志向,要试着去改变些什么,应该具备极高的天分和潜能。

三、 大学生的生存与生活

大学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大学生每天都会在校园里学习、生活,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复旦在早年就提倡用“学生自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遵守校纪、校规。

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说过:“一所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生的学问,将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终生的学问始于学校,终于社会。”我们应该始终坚信的是在几年之后,不管你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们通过复旦的培训将具备更合理的知识结构,更理性的头脑,更勇敢的行动和更完美的人格。这是证明复旦和你们自己的时刻,如果你们没有做到那么就是你们还不够努力,或者说复旦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杨玉良校长结束了他完整的演讲,并感谢所有的学生们能够相信复旦,将自己的人生起点交在复旦手中,学生们选择复旦同时也使得复旦精髓不断延续下去。在听众席中也不乏很

[1]多其他学校的学生,他们在重庆大学就业信息网上得知杨玉良校长的演讲讯息,并第一时

间赶到演讲现场,他们认为复旦是一种永恒的精神,每一位学生都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和生活。

第三篇:杨玉良复旦法学院院庆稿

在法学院八十周年院庆庆典大会上的致辞

——复旦精神与法学的使命

校长杨玉良

2009年9月26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在举国上下喜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们也迎来了复旦法学院八十华诞的隆重庆典。首先,我代表学校向法学院全体师生和校友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今天庆典活动的各位领导、来宾和各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近现代的大学发展史表明:一所大学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民族危亡则大学艰难,国运昌盛则大学兴旺。百余年来,复旦大学在与国家、民族共命运的征途上,丰富了近代大学担负民族兴亡使命的精神内涵。复旦大学从成立时起,就不畏艰险,敢于担当。美国普林斯顿现代化学派的代表人物、社会学教授吉尔伯特·罗兹曼(Gilbert Rozman)曾说:“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他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在这一年,中国历史上沿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也正是在这一年,复旦大学诞生了。两者时间上看似巧合,实则深刻展现出中国现代文明艰难却又不可阻挡的生长,科举时代的终结为现代大学孕育、引领科学与社会思潮扫除了难以逾越的阻碍。从此,复旦大学开始了光辉的历程,铸就了生生不息的复旦精神,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现代文明的逐步成长。在复旦百年校庆庆典大会上,时任校长王生洪教授对复旦精神的内涵作了精辟的总结,即:爱国奉献的传统;学术独立的理念;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追求卓越的理想。传承和弘扬复旦精神是每一个复旦人的使命,当然也是作为大学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本构建单元和基层机构的每一个学院、学科的使命,法学院当不例外。

复旦大学是上海近现代法学学科的重要发源地。我们今天在这里集会,庆祝复旦大学法学院成立八十周年。这八十周年的起算,是自1929年复旦大学按照《大学组织法》进行改组,改科为院,设立文理法商四大学院之时始。而复旦法学学科之肇始,则可以再向前推进十五年,即1914年。是年春季学期,复旦公学增设法律专科班,在上海率先将法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首批招生60名。无论是八十年还是九十五年,都在诉说着这样一个事实:复旦法学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复旦大学探索现代大学精神的进程中肩负着光荣使命。复旦法学的发展是与中华民族近代跌宕起伏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复旦法学的初创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苦难、渴求重生的时期。1914年法学学科的大规模招生,开启了近代上海法科教育的新篇章;1929年法学院成立后,逐渐形成法学名家汇聚之势;然好景不长,命运多难,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复旦大学校舍惨遭日寇占领,学校内迁重庆,法学教育亦陷入低谷;1943年,复旦大学抓住中美中英签署废除领事裁判权之新约的时机,创办司法组以培

养急需的法官人才,获得快速发展;1949年,同济大学法学院、金华英士大学法学院等奉命停办,并入复旦大学,1951年光华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法学院亦并入,法律系实力进一步增强。1952年的院系调整,在今天看来,当属于新中国探索建立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大学制度的重要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复旦大学获得快速发展,不过,法学院与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等九所院校的法律系一起并入了新组成的华东政法学院,复旦法学教育暂停。但是复旦的法学精神没有断,情感和历史没有断!

复旦法学的发展是与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联系在一起的。1983年,复旦大学恢复设立了法律学系,在全国范围内较早恢复了法律人才的培养;1994年,复旦大学设立了包括法律学系、国际政治系、社会学系等在内的法学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仅一年多之后的2000年11月,单一法学学科的法学院设立,复旦大学法学院的事业发展在新世纪迈出了新征程!法学院建制上的变化深刻反映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法学理论研究、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紧迫需求,复旦法学也因此而快速发展。

复旦的法学教育和研究近九年来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但未来的道路更加艰难,同志们需要加倍努力。在这里,我对法学院的发展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法学院师生坚固爱国奉献的传统。爱国奉献是复旦最为宝贵的精神气质,在任何时候都需固守这一传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爱国奉献应当是以国家社会的现时需求为导向,自觉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爱岗敬业,孜孜不倦,立足上海,服务全国,不断推进法学教育改革,提升研究水平,壮大学科实力,努力为国家发展输出优秀的人才,为社会进步提供思想指南,成为国家重要的“人才库”与“思想库”。

希望法学院师生坚守学术独立的理念。法学作为一门和社会密切联系的“显学”,外界的诱惑难免。唯有坚守学术独立,才能形成独立思索和自由探究的氛围,才能树立起对真理的信仰和追求,才能不断实现理论与制度的创新,才能为国家与地方作出高水平的服务。法学是一门联系极其广泛的学科,要加强研究法学与学校其他学科的合作、融合,如: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历史、经济乃至自然科学(医学学科)、能源、环境等。

希望法学院师生坚持海纳百川的胸怀,向兄弟院校认真学习。海纳百川的复旦也因聚集了海内外众多名师而展现出思想激荡、文化交融的生动局面。作为社会科学的法学,其“成果”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而非其他。历数复旦法学的兴盛,无不奠基于广延名师、遍揽才俊且各尽其用之上。在对人才重要性之认识空前提高的二十一世纪,法学院应当始终坚持海纳百川的胸怀,构建理想的学术平台。

刚才同学的讲话非常好,校友的讲话也非常好,复旦的理想主义精神他们在坚守。没有理想主义,一个人很难说会有正义感。我希望法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能够认真努力,担负起对国家和民族兴旺的责任,不断交出让祖国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在复旦法学院即将开启新的征程之际,我们更加深切地缅怀过去八十年里为了复旦法学院的建立与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前辈;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创业之艰辛,守业之艰难,拓业之艰巨;更加深切地意识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复旦法学院应当肩负起新的使命!愿法学院和法学大楼一样庄严,一样雄伟,一样充满生机。它代表了一个新的起点,预示了一个新的未来!只要我们坚守使命,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那么复旦法学院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丽!

最后祝法学院各项庆典活动圆满成功!

祝法学院未来更加辉煌!

第四篇:复旦开学典礼杨玉良讲话.doc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

对一所大学而言,一年中有两个仪式最为重要,那就是新生入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对每一位学生来说,参加入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代表着人生的一段美好时光,一段大学生涯,这段时光将使你难以忘怀。因为,从今天起,你们成为了复旦人,复旦大学将成为你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今天这个令人激动的场景,使我想起35年前(1974年)我进入复旦时的情形。那时还在“四人帮”横行时期,学生被称作是“工农兵学员”,教 室和寝室的破旧,实验室的简陋自不待言,更加荒唐的是那时的教师不敢教,学生不敢学。我本人就曾经被扣上“白专分子”,“红口袋装知识”等等一系列的帽 子。在那个年代,也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入学典礼,也没有毕业典礼。在那个年代,“知识”被看成是一种罪恶,“阅读”被人讽刺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 外事”,天天嘴里喊的只有空洞的政治口号,晚上教室里和图书馆灯光稀疏。

那个时候,我是抱着对大学的巨大的神秘感从农村来到复旦的。起初,我真的还以为大学就是像我看到的那样的一片乱象,上课可以去,也可以不去, 从来没有考试,老师在讲到科学定律和理论时不许用外国人的名字,学员每周都要对教师在讲课中是否有“政治错误”进行评议,……。这些时常令年轻的我感到十 分茫然。

对我来说,幸运的是1976年“四人帮”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很快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整个复旦的气氛几乎是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真可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图书馆和教室在晚上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人人都是埋头看书。当时的中青年教师主动在业余时间开课,记得当时倪光炯教 授讲《量子力学》,王兆永教授讲《数学物理方程》,卢鹤绂教授讲哥本哈根学派的哲学思想,……听课的人都是复旦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大教室里除了讲台,所有 的地上空间都被坐满了。这些课都是自发的,在晚上开的。课程内容非常浓缩的,譬如,倪光炯教授的《量子力学》课,每天只有两学时,总共上了两周。现在回忆 起来,我的《量子力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程》、《分析力学》、《电磁学》等都是那时学的,因为那时化学系的“工农兵学员”是完全不开这些课 的。那时打下的基础至今仍然让我十分受用,可最令人怀念的是当时大家突然迸发出来的巨大的,没有那么多的功利主义色彩,更多的是为了“求知”和“探索”的 学习热情!

为什么要在这里和你们讲这些呢?因为我相信你们中的大多数对大学生活还缺乏了解。当你们有了一年大学生活的体验后再想起我对当时那个年代的描 述,你会感到更加的不可思议!“荒唐”与“热情”都表现得不可思议!当你对学习感到厌倦时,你或许该想象一下当学习的权力被剥夺时的感受,……。我要想说 的一句话就是:今天你们在复旦所能够享用的一切,包括大楼,图书馆,教室,包括教师,包括你们自己的时光,……,都是来之不易的,你们一定要珍惜!

面对未来四年的复旦生涯,我不知你们是否已经认真思考过究竟该如何度过?你们没有了“考大学”这样的具体目标,你们父母、亲友为你们成功考入 复旦大学的兴奋、赞扬将逐渐褪去。你们离开了父母的贴身关照,来到了以“自由”著称的复旦大学,你们或许真的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否则,就像复 旦的一位学子说的:“我们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复旦每年都会出现因沉溺网络游戏而被劝退的同学,他们的灵魂掉了队,让我们深感惋惜。学生有聪明的 头脑,但未必能有聪明的选择。

我并不觉得作为校长在这里提几点听起来“语重心长”但实质上是俗不可耐的所谓的“希望”是我的“荣耀”或“特权”。我只想引用两位校长曾经说 过的两句话,虽然有些久远,但仍然十分有益。一位是1916年,哈佛大学校长Lawrence Lowell,他在给耶鲁大学新生讲话时说:“如果我们以自由之名不务正业,或碌碌无为,或汲汲于一己之利,那就是文明社会的失败,……。建设文明社会最 关键的,是把青年培养成为能造福世界的人。”前面一句是对新生的告诫,后面一句是对学校的要求。另一个时间更早,1912年,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先生 在严复辞职以后代理北大校长,在他的就职演说当中有这样一段话,“诸君皆系学生,然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 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深渊之谓也。诸君在此校肄业,须尊重道德,专心学业。庶不辜负大学生三字。”

因此,我想强调:学习就是你们来到复旦后最首要的责任。香港中文大学的前校长金耀基说,“当一个青年进入到大学以后,他就被赋予了一种责任, 即他应该以充实的学问为责任,他应该沉浸在理性的精神当中,于图书馆、实验室、教室里与教师一起,在知识的大洋中做创造性的航程。”你们的航程从复旦学院 开始,学院将通过大学导航、学养拓展等一系列计划使你们尽快熟悉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你们的辅导员们热切地期盼了整整一个暑假,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把 他们所知道的关于复旦的一切,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收获和遗憾,以及对复旦的热爱都迫不及待地告诉你们;你们还将接触学校著名教授为你们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 课程,其中有陆谷孙教授的《英美散文欣赏》,王德峰教授的《哲学导论》,丁耘教授的《西方经典导读》,……。你们将接触许多新的知识领域、新的观念、新的 思维方式,你们还会在寝室、课堂、实验室、社团、暑期实践和国际学术交流等各种场合和机会中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或者是知识背景和性格差异都很大的人,不要 放弃各种交流的机会,要勇敢坦诚地去面对。

你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乐于学习。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朱维铮教授说过,大学的学习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懂得去积累。通过阅读经典的文献,掌握最新的 学术动向,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见解,你就逐渐学会了和老师、同学进行学术交流的语言,你就进入了大学最令人激动和流连忘返的世界,“给 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冯至《十四行集》)。大学求知,如临大海,虽然难免有望洋兴叹之憾,但也何尝不会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的畅快呢!

复旦是一个实现梦想的地方。大学所拥有的知识、智慧和活力,可以为我们的成长作最好的铺垫,使我们的梦想一步步地变成现实。但我们不仅要有勇 气坚持自己的梦想,有时也要有勇气调整,有时甚至是改变自己的梦想。大学生活和你以往的学习生涯有很大区别,无论是你所接触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有你周 围的师长、朋友的阅历和思维,都会给你带来新的冲击和灵感,使你能够更加深入地发现自己,认识世事,理解人情。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写过一段话:“一 个知识分子(你们也将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如果对当代生活没有激情,没有热望,没有痛苦,没有难言的隐衷,那么,他的知识,他的学问,他的才华,都会成 为一些零星而没有生命力的碎片……”所以,尽管你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你们的视野开阔了,心智成熟了,梦想就会更加高远,人生也会更加精彩。

同学们,你们来复旦这几天,我想你们已经参观了校史馆。复旦大学这一百多年来的历程,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在民族危难时期,复旦虽然几度陷 入解体的困境,但仍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贡献国家、服务社会。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复旦又能把握一次次的历史机遇,取得迅速的发展,且凭借一代代复旦人的努 力,把复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复旦有自己的梦想,这梦想寄托在一代代复旦师生对复旦办学理念的理解与坚持和对复旦未来的丰富的想象中间。今天,这个梦想交 到了你们手上,它将和你们的人生梦想一起成长。

“复旦欢迎你,让梦想在这里汇聚,有勇气就会有奇迹。”这是复旦学生根据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改编的歌词。这段“复旦欢迎你”的视频挂在网络上,有很高的点击率,因为它代表了所有复旦人对你们的热情。作为复旦大学的校长,我引用它来表达复旦对你们的欢迎。

我相信复旦将塑造你们的人生,而你们则将塑造复旦的未来

第五篇: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2014年新生开学典礼致辞

发布时间:09-13 浏览次数:

【按语】杨玉良教授在致辞中是要跟同学们分享到复旦到底学什么的思考。虽然郑州航院不是名校,更不若复旦大学那么有名气,也许不少人对杨玉良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但还是将本文推荐给会计学院全体学生,并请同学们读完本文后思考一个问题:你来到郑州航院,来到会计学院,

到底学什么???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

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

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

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

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

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

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科学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若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最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具体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当中提到,我们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重要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这样去做了,你们与别人包括与社会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相信那种所谓快乐学习的说法,这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上一篇:辅导员年度个人述职下一篇:房地产融资渠道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