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2024-04-15

2018年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精选5篇)

篇1:2018年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201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各位来宾、老师们、各位新同学:

复旦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每年欢迎新同学的开学典礼,对复旦总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复旦”本意就是“太阳再一次升起”,而你们各位就是复旦校园里初升的太阳,是你们让复旦永远保持着朝气蓬勃,复旦非常庆幸拥有了你们。

有人说高考前的考生及其父母是不可理喻的,似乎进大学,或者说进好的大学、进好的专业成了唯一的奋斗目标。我想,我们,包括整个社会对考前的考生和父母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理解,既不嘲笑也不打扰,但是现在你们踏进了复旦的大门,原先的激动、憧憬以及好奇会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冷静和思考。进入复旦只是个开始,不仅是你大学学习生活的开始,更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的开始。戴上复旦大学的校徽,相信大家都会感觉到一种庄严,因为复旦是一所神圣的百年学术殿堂,是个有传统、有故事的大学,而有故事的大学必定是有魅力的大学。

你们已参观了复旦的校史馆,复旦经历的一百多年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众志成城、追求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是历经坎坷,追求美好未来的历史——复旦就是民族振兴的交响诗中一串强劲而优美的音符。老校长李登辉曾将复旦精神概括为“团结、服务、牺牲”,为了国家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复旦人敢于担当,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所以,虽然你们已戴上了复旦校徽,但要成为真正的复旦人,还要有

一种特殊的复旦气质。下面我就我所感受的复旦的气质,跟大家谈一点体会。

复旦人的气质首先体现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的精神。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一书中对大学生曾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描述——一个在大学附近的小杂货铺里,大学生们常常带来厚厚的书本,用手指头搓着书页面对面地喊叫,各人说着各人所喜爱的真理。他们有着我说不出来的思想,我对这些人的喜欢几乎到了发狂的程度,感觉就像一个被允诺给予自由的囚徒。

这个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基于博览群书、思考和争论的基本学习和研究的方式,这是大学中诸多的求知学问、追求真理的基本方法。这种争论不仅应该发生在学生之间,而更应该发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记得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和复旦著名的物理化学教授邓景发院士一起去工厂解决实际问题。就学术问题,我和我的老师发生了激烈争论,争论甚至一直延续到工厂的大众浴室里,我们冲着澡时还在争论。我想这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一种取向。

复旦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存续了类似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这样一种优秀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和高尔基一样,感受到这样一种如此强烈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探索真理的自由。在复旦,各个书院和各个书院的导师,为你们创造了更加美好的条件,你们完全可以毫无保留地质疑老师,你们更是可以毫无保留地来质疑校长。复旦人的气质还体现在浓厚的人文情怀上。复旦的教育理念是博雅教

育。如果要问复旦和一般大学有何区别,我想,从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或许差别不大,而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熏陶。恰如英国教育家纽曼所说:“University is a place teaching universal knowledge(大学是教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更重要的是教你一种具有巨大普适性的知识。大学培养的人,不仅要在专业素养上出类拔萃,更要具备非常全面的知识,拥有相当高尚的品德,能够引领社会走向美好。这就是我们复旦人常说的,要关注人民的疾苦,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要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

复旦学生走向西部支教,并在那里带出了第一位复旦的新生,他今天就坐在这里。我看过这个支教的教育片,这是他们拍的短片,在宁夏西吉,一个非常贫困的地方,饮水都成了问题。我为我们支教的学生感到自豪,为这样的地方带来了我们复旦的新鲜血液。

复旦学生不仅走向西部,走向全国,还在走向全世界。真正的复旦人到复旦来学习,绝对不是仅仅为了一个漂亮的分数,或为了拿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作为出国留学的敲门砖;也绝对不会仅仅只是为了找一个不错的工作,挣一份象样的薪水,组建一个似乎温馨的小家庭。真正的复旦人会从这些生活琐事的背后,思考其更加深刻的意义,会有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精神追求,会恪守良知和道德。

复旦老校长对某些人曾有这样一段评价:“世间最可怕的凶,不是那种专制蛮力的人,而是那些足智多谋的人。他们凭借鬼蜮的伎俩可以杀人而不必血刃,他们的智慧实足矣增加他们的罪恶。”所以我在今年7月份的毕业典礼上曾经说过,作为复旦人,每个人都要管住自己

心里的那只老虎,把它关得紧紧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守住做人的最基本底线。做医生,复旦人应该就是正谊明道、服务人群的好医生;做科学,我们只会把现代科学技术用来造福人类,而不会为害于人。复旦人如果从商,我想他应该是一个具有道德的儒商形象;复旦人如果做官,那么他应该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官。

复旦人的气质还体现在他们对复旦的爱,不是仅仅挂在嘴上,而是放在心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你去恭维一个复旦的研究人员,说你最近做出了非常漂亮的研究成果,他会对你淡淡地一笑,告诉你“我后面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你如果跟复旦的老师说,看看哪一个兄弟院校在某方面发展得比你们好得多,复旦的教师会淡淡地一笑并问你:“是吗?”但复旦人心里绝对永远是热火燃烧的,而且是为着学校的发展在尽心尽力。

总之,复旦人很容易为外界所识别,不论大家喜欢与否,你喜欢也好,你不喜欢也好,这就是复旦人。无论是适应时代也好,或者选择有点落后于时代也好,但不管怎么说,这就是复旦人的气质。复旦人的气质是一代代的复旦人所塑造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复旦人的气质,也在不断地改变。从今天起,你们也成为了复旦人,你们将继承复旦人的传统,但更重要的是,你们将改变复旦人的气质,而且创造复旦人新的气质。

最后,我想把徐志摩评价他自己在剑桥大学的生活所写的诗句,我把他改一下,可能更适应复旦。我改了以后,我是这样来作的: 你的眼睛,将是复旦教你睁开;

你的求知欲,将是复旦为你拨动; 你的自由意识,将是复旦给你孕育。我祝福大家,谢谢大家!

篇2:2018年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杨玉良

2014年9月12日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到底怎么学?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你们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要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这个导师可以是学校的老师,也可以亲戚、朋友或同学,等等。因此,在严格的意义上,真正的“自学成才”并不存在。韩愈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与此对应,对于学生,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和“释惑”。

你们都会归属于某个专业学科,因此你们当然将要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可以认为是学生的“受业”。

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A.N.Whitehead)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学教育,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给学生某些学科专业的一部分知识,而古代书苑中的哲学家给弟子传授的是智慧。”当时,爱因斯坦(A.Einstein)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呼吁:“仅仅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的生活。„„虽然,通过专业知识的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其和谐的人格。„„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道德的有深切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反观当前,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具有明确职业指向的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学校设定的教学内容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即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制器”而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

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在内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比例已逐年下降,而且已经降到很低了。换言之,你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你学的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比如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培训所”。因此,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你们来到复旦当然要认真地学习足够的专业知识,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也是卑微的。恰如爱因斯坦一贯的认为,纯粹的专业技能学习并不保证你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将扼杀相关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的精神基础。”

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作为复旦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悟道”。何为“道”?“形而上者谓之道。”

“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

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道同时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未来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一点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开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只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它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追求积极而严肃的价值过程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自我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去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有可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把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永远置于他在物理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上。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改革,使整个教学体系体现出一种对价值的追求。虽然,这些课程就这类问题也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我们至少能提供一些思考的线索。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它启示人们如何使得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为这个仍然充满种种困难和困惑的现实世界中不至于迷失,并为它提供希望和理性。

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才能够更具有使命感,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更大的担当。总书记在今年教师节的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是‘传道’”,而这个“道”就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悟道”,就是去追求、践行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道”还是一种智慧。

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就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它包含了一套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更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我们常说的学习“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而“智力”则只是“形而下谓之器”的“器”而已。

就知识的获取而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MOOCs)等各类网络视频课程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的时代,大学的教师将沦为只是一个“节目主持人”。甚至,更加危言耸听的是,传统的大学教育将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

其实,这种担忧并非新鲜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就指出:“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除了图书馆以外,我们有了更多的途径来获取信息。

如果大学只是起到课堂的知识传授,即“授业”的作用,学生也只是“受业”,上述担忧不无道理。因此,罗素提醒“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自己领悟知识。”其实,自古教书育人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成熟,人格更独立。唯有人格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就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就是“悟道”。

“悟道”就是要获取智慧。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

首先,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且学生在学习这类知识的成效能够非常定量、精确地来进行考核时,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只有好的教授才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上论坛无法完整复制现实的讨论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对话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的娴熟技巧,有能力以散文的形式重现复杂的思想和体验。这个要求是太高了。

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贯穿于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中,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将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制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会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他与他人的实时接触进行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恰恰就是这些,将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显得更为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归到古代的教育理念,即,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回归到更加注重“智慧的传授”,也是中国古人说的“传道”。而也能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悟道”还必须持续地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若没有感觉到思想的力量,那是因为思想的贫乏。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期感到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

当然,“思”更是思想。我们经常人云亦云地说,“这个世纪确实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要强调,仅仅“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道德知识,无论其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一样都是“双刃剑”。它们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祸害人类,甚至于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全人类的未来命运,我们更需要“思想”和“智慧”,即,我们更需要中国人所谓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我们要思考人类的“大道”,也要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学科之道”。

人类近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以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的思想。由于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成功,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思考所依据的思想,大多尚未突破中世纪的思想家们的成就。因此,我更希望在新世纪里,将“知识的时代”转化为“思想的时代”,即成为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但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它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至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侏儒’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类重大而又复杂的挑战。

“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和解惑的一种具体诠释。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中提到,复旦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在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如果这样去做了,那么自己内心,以及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都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仁在其中矣”。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呢?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快乐学习的说法,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会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

篇3:2018年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尊敬的毕业生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们:

大家好!

首先我当然要向各位表示祝贺,祝贺你们圆满的完成了学业,而且顺利毕业!我记得2009年1月,我回到复旦任校长,在座的各位学生是我迎来的第一批学生,所以我和大家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希望大家还记得在你们的开学典礼上,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说:“学习就是你们来到复旦后的最为首要的责任”。今天我自己本人回味这句话,感觉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在座各位讲的,也是对我自己讲的。因此,我产生了一个灵感,觉得今天我的讲话可能是为了我自己来讲的,然后和各位一起分享。所以,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应该是《这四年,我和你们一起成长!》。回顾,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人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不想去回顾那些具体的小事情上。比如说,学校为大家装了空调,免除了医学院往返校车的车费,„„。我更想讲的是,在这四年里,我得到哪些新的体悟,而这些体悟或许对你们的现在或者未来也会有一定的价值。

我首先想谈的是“关于理想和现实”。这是我们天天要面对和承受的张力。我一来到复旦大学任校长,在你们还没有进校的时候,就公开说过,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我对复旦有着非常浪漫的想象,我认真描绘了我心目中的未来的复旦究竟应该怎么样。同时,我也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学子,我们都有理想主义的情怀。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需要仰望的人。”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仰望星空的人应该是我们大学的教师,更是我们大学的学生们。因为,如果我们的大学和大学的师生们都不仰望星空,那么这个民族的希望不会很大。而且我真诚地认为,“仰望星空”就是我们这些在大学里的教师,尤其是你们在座的学生应该承担起来的责任。

这四年当中,我和大家一起经历了许多许多的风风雨雨。无论是学校,无论是国家,无论是这个既让人爱,但是有时候又让人失望的这个世界,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所以,我曾经有过一点遗憾,我相信我们当中的有些人对此会有更多的感受。我发现有些人把“理想”诠释成“虚无”,把“仰望星空”看作是一种“无能”,却把“投机取巧”看作是一种“智慧”,让“拉帮结派”披上“团结”的外衣,在“阴谋诡计”上涂抹一层“红色”。甚至更恶劣的是,有人会为了维护某种所谓的“立场”,给你扣上种种吓人的帽子,让你在大众面前身败名裂,„„。在这其中,我受到了各方面的压力,这种压力有时来自于我们学校自己的BBS。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经历这些是一种成长!

我毫不怀疑,在座的各位学生,你们今后,包括当前,也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各种压力。正因为如此,个人的经历才有和大家分享的价值。

真正的理想主义是高尚的。我曾经引用过哲学家赵汀阳先生的一句话,它说:“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它必定同时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所以,我认为理想主义者并不表明它只是一个空谈主义者。我还要反过来说一句,即,“如果一个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那么我相信他只能有一个卑微的人生”。对于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哪怕现实再严酷,理想是不可能被轻易地击碎的。理想主义者的言说绝不是空谈,而那些只会讲一些“漂亮”的“大道理”者,其言谈才是真正的空谈;那些言不由衷的假话,才是最令人生厌的空谈;那些披上了漂亮的外衣,把原本十分严肃的主题硬解构成“套话”的人,那才是最险恶的空谈;那些既没有建设性的行动,又没有讲真话的勇气的人,则是最卑微的空谈者;凡此种种,必定误校,更是误国。

我感觉中国现在正面临着“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我和大家一起走过这四年,四年的时间很短,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学校,我们每一个人的变化却是非常巨大,而令人惊叹。我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动荡。我们有过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担忧,但是我们也享受着来之不易的安定;我们既抱怨社会的浮躁,但我们也很幸运地享受着复旦大学校园里的沉静和深思;我和在座的各位也曾一起努力来守护复旦大学的纯洁和高尚„„。因此,我借此机会,以我的成长体会和期盼的心情再一次希望我们大家成为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坚持我们的理想。就像一位叫云客的年轻人在《青年学人之思想独白》一文中所言,“相对父辈而言,我们这一代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对中华文化和民族有着深刻的认同感。„„ 我们有更多的理由肩负起文明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仰望星空,我们还要脚踏实地。”我们就是要仰望星空,这没有什么羞耻。让我们一起在理想和现实的张力中,认真思索,努力探索,奋勇前行!我相信你们大多在复旦的四年里已经学会了坚持理想,学到了足够多的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智慧和勇气!

第二方面,我想谈谈“我们的内心和外在情境”。这是一个对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复旦的四年里面,我相信你们目睹了这样的事实,即,我们这个学校并非十分的完美,曾经发生了各种令人痛心的事件。但是,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完美的,我们不应该为出现的某些问题而感到沮丧。这样的问题应该激发起我们的责任,更重要是激发起我们内心的一份爱。我希望大家内心充满着爱,爱你们自己,爱你们的家人,爱同学和室友,爱老师和同事,以至于爱每一个人,甚至于爱每一个生命。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在校图书馆做过一个讲话。在讲话中,我提到了一本书和一个电影。

我说的这本书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学者写的一本书,即,津巴多的《路西法效应》。这本书讲述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作者在斯坦福大学一楼宇的地下室里做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他招收了社会上没有任何劣迹的年轻志愿者,其中一拨人扮演“囚犯”,一拨人扮成“狱卒”。过了仅仅一周,这个实

验就被迫停止。原因是参加实验的许多人的人格发生了巨大的扭曲,而只有少数人能到最后保持他的独立性。作者自己总结道:“社会心理学有大量的资料能够佐证,在特定的情境脉络(我要请各位特别注意“特定”两个字)下,情境的力量远超过个体的力量。”给我的领悟是,当我们身边任何一个个体,尤其是一个年轻的个体,出现了某种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谴责,因为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就是这些出了问题的个体的“情境”,而我们这样的“情境”究竟给他们施加了怎么样的一种影响,才决定了他们的走向。

我提到的那部电影就是大家熟悉的,李安导演的影片《少年派奇幻漂流记》,我相信有不少同学都看过这部电影。李安先生在诠释这部电影的主题时,他说想告诉人们的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老虎”。确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圣人,也可以是罪人;可以是利他的,也可以是极端利己的;可以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可以是驯服的,也可以去支配他人;可以是清醒的,也可以是疯狂的。因此,津巴多这样总结道,“一个人生来就有很多可能性,只是依据支配我们生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才启发展开出每一个人不同的特质。”我在这四年中有这样的一种体会:我们有时候在谴责一个人的错误行为时,内心似乎感觉到某种愉悦,因为你总是觉得自己是堂堂正正的。当然,错误应该被谴责,但在谴责别人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把你“心中的老虎”要牢牢地关起来。一旦这只“心中的老虎”被放了出来,在特定的情境下,你很容易从“天使”变成“魔鬼”。

昨晚我在写稿子的时候,又想起了另一本书,意大利的著名作家普里莫·莱维1984年出版的《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莱维是一个化学博士,因为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游击队而不幸被捕,并被送进了奥斯威集中营。二战结束后,他幸运地成为少数幸存者之一。他在该书当中描述了集中营囚犯之间的关系和生活。给出的一些例子非常惊人,尤其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深入思考。

莱维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细节。战争结束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犯”得到了解放,集中营的地狱生活结束了,然而面对这个喜讯,人们并没有看到后来在一些电影里描绘的那种“欣喜若狂”的场面。在前来解放他们苏军战士眼中,囚犯们显得那样“困惑”、“呆滞”、“沮丧”、“羞耻”、“悔恨”、“意志荡然无存或软弱无力”。人性受到长时间的压抑以后,就连体验欢乐的能力也将丧失。

另一个事实是,纳粹在囚犯中挑选了一些人兼任集中营的管理者。这些人在特权的制度当中,享受一些十分可怜的小特权,但让他们背上更大的罪名,负担更加深重的罪恶。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人甚至比党卫军看守更加恶劣。他们可以随意将一个普通囚犯活生生地殴打致死。其实,这些享有小特权的囚犯非常明白他自己最终也会被送进“焚尸炉”,但是他们对其他囚犯的迫害并未因此而减弱。莱维写道:“与那些理想化的传记和模式相反,压迫越残酷,被压迫者就会表现出越广泛的合作意愿。”更令我不可思议的是,对某一个个体,只要赋予一个头衔,或者再给他一套制服,如果这个人不能关住他“心中的老虎”,那么就可以轻而易举使他从“天使”变成“魔鬼”。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现象也会在我们身上出现。因此,我想说,一个人不管地位多么卑贱或多么高贵和光鲜,一个人不管有多么老或多么年少,所有人心中确实都有一只老虎,而关键的是怎么样看守住我们“心中的老虎”。

我毫不怀疑,从这两本书和那部电影里,你我都可以读出差不多的感受来,甚至不用太多太深的思考。因此,我希望我和大家在一起,我们一起来关好我们自己“心中的老虎”,让我们心中充满爱,让复旦赋予你的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来阻止外部的“情境”的力量来打开关闭“心中的老虎”的“牢门”。同时,我们努力以身作则去创造更加和谐的“情境”。只有这样,我们复旦人才为这个国家、这个世界,为全人类做出我们应有的、益在千秋的贡献。

最后,我想谈一谈“求知的欲望和思考的问题”。复旦的老师和学生都有极强的求知欲,都在认真地研究着众多的问题,因为复旦还是有着相当好的氛围。最近,有人告诉我一件小事:一位国内友校的学人来复旦访问,他粗略了解复旦后感到非常激动,他说到了复旦才真正体会到一所大学最为宝贵的那种东西。如果这不是简单的恭维话,我将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

各位毕业以后,你们虽然会今后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但你们求知的欲望是否能够得以保存?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为了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应该继续去研究问题,因为在这个巨变的时代,无数的问题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等待我们去研究、去解决。胡适先生早在1932年的时候就告诫大学毕业生:“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地冷淡下去。”我相信这个情况在当今仍然存在。但是胡适先生同时提出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说:“你们总得时时寻找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得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这样才能保持你们在大学里培养起来的求知欲望。他还警告说,“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智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我们复旦的通识教育理念希望培养你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建构性思维的精神。如果你们离开学校以后就没有问题,或者是没有能力去找到问题来进行思考,由此而丧失了求知的欲望,我和复旦的老师们一定会非常遗憾,我们的通识教育就不能说完全的成功。

在这里,我想再一次引用我们复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的一段话,这段话在四年前迎接你们时就引用过,他说:“一个知识分子(我想在座的各位都将成为或者已经是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对当代生活没有激情,没有热望,没有痛苦,没有难言的隐衷,那么他的知识、他的学问、他的才华,都会成为一些零星而没有生命力的碎片„„。”我相信你们这个四年的学习是有成效的,我感到这四年我和你们一起走过,我也很有成效。我相信你们的心智已经更加的成熟,视野更加的开阔,梦想是更加的高远,所以我毫无疑问地认为,你们今后的人生将会更加的精彩。

我可以这样来概括我今天的讲话,坚持我们的理想,做一位热切的理想主义者,永远将这个世界和我们的内心世界作为我们思考的对象,关住我们“心中的老虎”,用我们大爱的内心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希望在今后我再一次遇到在座各位的时候,无论多久,无论你们在哪里,无论你们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和工作,我仍然能够从你们身上看得到复旦留给你们的印记。我相信你们将更爱复旦,更爱我们这个伟大的祖国,你们将永远保持追求真理的那种热切。

最后我衷心的祝愿和期待你们在不久的将来,将实现你们各自的梦想!我将为你们梦想的实现而感到高兴,因为你们的梦想就是复旦的梦,你们的梦想就是中国的梦,让我们一起努力前行!

篇4:2018年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毕业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还记得四年前在迎接你们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四年后有一个事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校长包括我们的老师们都变老了,但是我们年轻学生会变得更加的成熟,我这里说的“成熟”不是指的丧失了纯真和热情的那种老于世故,或者是左右逢源,而是指的智慧和知识的增长给你们带来的一种冷静、理性和持重。我认为或许这个才是毕业的真正含义。

我想毕业是你们对学校,无论你所碰到的好事儿,或者你所碰到的坏事儿,但总会存在这样一份依恋。毕业也让你们对老师和同学,无论是你们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无论是你们仰慕的或许是有一些非议的,都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毕业也因为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你们都会兴奋不已。我更相信毕业后的成熟,让你们在兴奋过后面对未来会心存忐忑、焦虑和隐忧,或许这就是金晓峰老师说的你们会度过一个‘伤感期’。”

复旦人就该成为知识分子:

“实际上,在所有的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焦虑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开始对自己、对这个社会都有所期许。美国心理学家在《少有人走过的路》这本书中写道,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对一名知识分子那更是如此,从宽泛的意义上,你们已经或者将成为一名知识分子,因为有人认为知识分子这个称号跟受教育的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就像刚才阿拉法特·居来提同学所说的,他认为我们已经成为一名知识分子,而且我认为复旦人就应该成为一名知识分子,因为大家意识到了你是一个知识分子或将成为知识分子。所以我觉得你们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对国家的责任与社会的责任,以及来自于你们对知识分子尊严性的维护的这样一种焦虑。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我觉得你必须对这个国家和社会负有责任,具有担当。”

知识分子应有社会的担当: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意味着社会对你,你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知识分子当然应该有社会的担当。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当然应该用所学来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为社会提供各种必要的具体的知识或者是精神文化产品。但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在社会狂热的时候保持着清醒,在社会失范的时候对大家提出警醒。

毕业后,你们会接触一些新的现象或者各种各样新的观念,有好的也有坏的,你们中的大部分人甚至于可能会经历处处碰壁的窘境,无非只有这个碰壁的‘壁’的大小而已。甚至于你们中可能有一些人会被这种碰壁或者困难所暂时性地击跨,然后对你产生很大的挫败感。由此,你就会对这个社会产生种种的质疑,我觉得假如你们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只是采用一种漠然麻木的态度去面对,或者反过来你只是采用一种非常偏激或者冒进的方法去处理,那么都不可能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知识分子的责任是什么:

“责任不是空洞的,它是具体的,包括对自己,对家人,

责任首先是对家人。责任是一种感恩,当然也包括你对朋友以及对陌生人,也许是一个普通的路人,或者其他你从来没有面对过的事情,乃至你对整个国家、民族或者整个人类,你所负有的大大小小的责任。我们不要以为一谈责任都是一件大事,不,很小的事情也是责任。

对责任的认定和履行实际上是一种信仰和追求。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当然不能只做一个冷眼旁观的批判者,更不应该是一个随意的解构者,而应当是负责任、有担当而又务实的建构者。这就是复旦人的一种基本气质,因为尊严或者说知识分子的尊严就来自于你的责任和你的担当。但是你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还意味着你必须坚持理性,并且依理而行。

其实,知识分子必须理性是最最基本的。知识分子作为这个社会最敏感的成员,乃至作为社会的良知,在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大众苦难等等的重大问题上,理应发出你们自己的声音。但是这个声音必须是理性的,清醒的,有说服力的,尽管在说的时候你可以声情并茂,但是你绝对不可以简单的情绪化。”

知识分子应守护尊严:

“知识分子要守护你的尊严,意味着你一定要独立思考。知识分子在本质上不是一个职业性的阶层,而是一个精神性的群体。知识分子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关怀,知识分子本着自己的道德良知和学术良知,怀揣着心中不灭的理想和信念,独立思考对社会发声,对面临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无论是文化思想上的.,还是科学技术上的,还是社会政治方面的,提出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但说到独立,独立思考它首先来自于独立的精神,独立思考体现在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判断。知识分子能不能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学术和艺术独立的价值,守护自由理性的精神,维系着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存亡。所以只有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我们才能够真正来赢得我们应有的尊严。

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还要各位有道德自律和道德的勇气,一个知识分子有两种存在,一种是作为知性的存在,但是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作为德性的存在。知识分子是一个知识人,当然首先是作为一个知性的存在,但同时更重要的德性的存在对这个社会的影响会更大。道德的自律和道德的勇气就成为知识分子的又一个鲜明的品质。我们作为知识分子必须知道,你选择自律当然是在对自己负责,但同时也要想到你的选择也为他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日本的企业家稻盛和夫有过这样的论述,出人头地,追求成功可以;想过一个潇洒多彩的人生,也可以;但是那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人生的目的是在于塑造高尚的人格。”

不应放弃成为更好的人:

篇5:2018年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在201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让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在201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上午好!

我相信,诸位同学此时此刻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我体会到了这种情感。我想,其中既有别离的伤感,也有依依不舍的眷恋,有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刻骨铭心的情感,有在默默无闻中品尝到的甜酸苦辣,甚至有的同学可能还有几分怨恨。当然,更多的是大家对未来的憧憬。这就是毕业典礼上所特有的、难以言表的一种滋味。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无论你们藏有怎样的感受,激动还是怨恨,这一切都将成为复旦历史的一部分,并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在此,我特别要感谢今天在场的和没有在场的家长们以及中学的老师和校长们。四年前,他们怀着对复旦大学的信任,把你们送到复旦。今天,当你们走出这所学校,对于你们的未来充满期待的,除了他们,还有你们在大学的老师们,还有你们的母校——复旦大学。

此时此刻,我不想努力地从网络上搜寻一些流行的词汇来修饰我的讲话。因为它们既不能让你们对我增加一分尊敬,也不能增加一分亲切,更加不能使我变得跟你们一样的年轻。我想,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颗可以互相沟通的心灵。

苏格拉底在雅典准备接受死刑之前,还不忘告诫人们:“有一个真理我没有时间来给你们阐述。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们,没有经过反省和检查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我相信许多学生最近都在反省自己四年的人生。我不知道是否有的同学在省察时感到自己在这四年当中虚度了光阴。即便是有,也不用过分地伤感,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离智慧更远。”在希腊语当中,学校就是“闲暇”的意思。因此你只要在这四年当中体验了,也思考了,那么你的心智已经得到了自由的发展,你仍然是向着智慧的方向在努力地前进。我的期望是,但愿复旦没有因为生怕你们“虚度光阴”而使你们被迫地“误用光阴”,而让你们远离智慧。

无论你们当初进入复旦的理由是什么,我们现在更需要省察的严肃问题是:复旦在这四年中给了你们什么!除了文凭以外,你们从复旦还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本质问题。哲学家也是数学家的A.N.Whitehead说过,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所牢记、所背的一切,剩下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剩下的东西才真正能够被称为是教育的。”对于复旦,我们都认为这剩下的东西应该是一颗自由而严谨、真诚而脱俗的心灵。复旦校友李泓冰女士曾经将其称为“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并诠释为:“所谓„自由‟,是思想与学术、甚至生活观念,能在无边的时空中恣意游走;„无用‟,则是对身边现实功 1

利的有意疏离。”或许,乍一看来,你们在复旦学习的东西很多都看似“无用”,但我要说,很可能复旦给你们的这些貌似“无用”恰恰是最神圣的、最尊贵的精神价值。在本质上,“无用之用”常常胜于“有用之用”,因为精神价值永远高于实用价值,因为它满足人的心灵的需要,它将注入你们在座的每一位的终生。

我在这里如此强调心灵,因为心灵的严肃和丰富是一切美德之源。1818年10月22日,黑格尔在受聘于柏林大学哲学教授职务时曾经说过:“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这个“家园”就是我们的“心灵”。尽管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年,但我感觉似乎他的讲话更适合于我们当今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我相信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切,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

我们如此强调心灵,也是因为这是一所大学所能够给我们的学生最宝贵的东西。剑桥大学教授Alan Macfarlane曾经这样评价剑桥:“一个地方能让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则必能吸引我们。”在他看来,让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的恰恰是八百年来无数在剑桥学习、生活过的智慧的头脑所形成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哲学和思想、知识和经验,音乐和建筑,甚至是故事和传奇。大学的精神是普世的,至少所有的大学之间的精神是相通的。因此,我希望每一个复旦人都知道复旦的追求就是要使复旦成为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的地方,我们大家都要奉献我们的心灵和想象力!

复旦的心灵在哪里?

有一个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中文系的朱东润老师在他的自传中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给学生讲《诗经》,讲到《采薇》的时候,有个学生站起来大胆地质疑书本上的解释,问题正中要害,这位学生就是我们章培恒先生。朱东润先生已经过世多年了,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著作、各种回忆文章甚至题词中,感受到他在学术上的创新精神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非常遗憾,如今连他的学生章培恒先生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章培恒先生的作品中得到启迪和滋养,从那些亲切隽永的小故事中感受前辈的心灵,并由此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在课堂上,你们聆听着复旦名师们的侃侃而谈;在图书馆,你们领略着复旦学术大师的风采;在茶余饭后,你们谈论着复旦的轶事趣闻,谈论着陆老神仙(陆谷孙),谈论着哲学王子王德峰、丁耘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复旦心灵的所在,以及在你们身上的进一步延续。

今年也是我们谢希德老校长诞辰九十周年。谢校长虽然离开我们十多年,但是教师和学生们一直在传颂着她对学生的关爱、她对学校的民主管理、她对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有力推动。所以在纪念谢希德校长诞辰九十周年的座谈会上,我说,谢校长会永远影响复旦,因为谢校长以她无与伦比的人格和智慧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校长才可以使一所学校品格高尚,风清气正。作为校长,谢校长的风范将永远激励我前行,我也要让谢校长的心灵在我的身上得以延续。

今年五月校庆期间,我和学生们座谈,请总务处通报了寝室安装空调的计划。我们校领导向同学们表示了道歉。因为我认为我们复旦人都应该坚守诚信。在对话期间,同学们对学校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批评,让我印象深刻。前几天,我和毕业生代表座谈,听听毕业生给学校留下的“金点子”。我在会上说过,毕业生代表所提出的建议看似并不起眼,但实际上都触及到了大学的根本。大学的根本就是学术。在大学的运行当中,无论是物质还是的精神的,都应该围绕着学术开展,也就是学术优先的原则。所谓的学术,就是研究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一所大学的根本。对大学的维护和爱惜,应该是渗透在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全心投入,管理人员对学生的真心关怀,以及我们每一位复旦学子在社会上的一言一行,都将体现我们对复旦的珍惜。因此,我非常感谢同学们在复旦这几年为学校所作的贡献,你们用自己的心灵和想象力,认识了复旦、理解了复旦、爱上了复旦!

你们在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的同时,也对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复旦充满期待。去年的毕业典礼上,我对同学们说,希望我们复旦学子走上社会,不要做高高在上、漠不关己的批评者,要努力做勇于担当责任、解决问题的创造者。对2011届的毕业生,我也怀着同样的希望。我相信你们走上社会,一定会以自己的心灵和想象力,养护社会的心灵,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并和以往不同。这也是复旦的心灵和想象力在全社会的延续!

然而,复旦还远未完美!我昨天晚上在写发言稿的时候,听说了一件令复旦人感到羞愧、感到伤感的事情,让我几乎彻夜难眠。请原谅我在今天这样一个场合来谈论一件不怎么愉快的事情。但是我觉得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如果我今天在这里不谈的话,那么我刚才前面说的话将全都是谎言!

事情是这样的,某学院的一位女学生今年在拍毕业照的时候,因为帽子掉下来了,她回头去捡帽子,但这个时候摄影师的快门按下了。照片当中就没有这位同学在里面,我觉得摄影师做得非常好,当场就补拍了照片。但是在昨天,她拿到这张毕业照的时候,却是那张没有她在上面的毕业照。她当然不希望同学们所拿到的毕业合照上没有她,我想这样的心情所有在场的同学都可以理解。所以,她希望学院让照相馆重新印那张重拍的照片,把这个新的照片发给学院的每一个同学。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有人说,这没有学院的责任,是照相馆的责任,学院没有必要管。学院不仅没有管,而且让学生自己和照相馆交涉,甚至还有的人认为这位同学在小题大做,认为只要照相馆印一张有你在上面就行了,而其他同学拿到的照片没有你的话也没有关系。有这样认为的,无论是我们的老师也好、学生管理工作者也好,我想他应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女生只能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一起分担重印的费用。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是感到羞愧还是感到什么?至少我作为校长,是感到羞愧的。我说这不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是我今天必须在这里讲。

我为此十分难过,而且也感到愤怒。学生低头捡帽子难道是她自己错了吗?希望同学们所拿到的照片上有自己,是小题大做吗?试想,照片上缺的不是这位学生,而是我们某位学院的院长或者书记,又会怎么样?也许你们就会连夜找人印将出来!我不得不把我前面说过的话重复一遍: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不可能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切,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一个人的冷漠引起了另一个人或者一批人的失望,心灵的底线一退再退,那么最后也就退到校长这里,然而校长无处可退。这样,我们怎么能够期望所有的复旦人自觉地去守护复旦的心灵?在这里,我唯一能做的是,我代表学校向那位女同学表示道歉!

这个不幸的现实,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促使我再一次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复旦的追求真正成为现实,让我们不够完美的地方变得更加完美。我想,这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我们所有的有真才实学的教师能够受到真正的尊重和尊敬;只要让我们每一位学生,包括刚才我提到的那位女同学都能受到真诚的关注和呵

护;我们的师生都能够为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对学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理念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这样,师生们才会感受到,这就是我们复旦,是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的地方。这样的复旦,才会吸引更多的心灵。即使你离开了她,你也将对她永远眷恋,她将成为你毕生的精神家园!一百年前,两位复旦公学的同班同学分别留学欧美,年龄可能比我们在座的还要略小一点。一百年后,两人分别作为中国的人文和科学的代表,其学术成就令人景仰,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我们世人所传颂。这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陈寅恪先生,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言说成为温家宝总理一生所崇尚的格言。他还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应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另一位是竺可桢先生。他说:“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无论今后同学们从事何种职业,你们都不是一部适应社会的机器,而是引领社会、改造社会的创造性人物。复旦所能给你们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一颗心灵,让我们相互勉励,守护好自己美丽的心灵,守护好我们复旦大学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

最后我想说,复旦万岁!复旦的心灵将永远高高地飞扬!

谢谢大家。

值得认真读一读的好文章。令人深思。

上一篇:词义辨析下一篇:初三政治老师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