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假药罪主观明知的司法推定

2023-01-28

一、假药的认定

销售假药罪直接指向的对象就是假药, 那么何谓假药?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一第二款规定:“本条所称假药, 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假药和按假药处理的药品、非药品。”由此可以看出, 《刑法》的这一假药定义仍然不能直接界定某种药品或者非药品是否属于假药, 而是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来加以判断。该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为假药: (一) 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的; (二) 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还有其他按假药论处的情形。

二、立法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销售假药的犯罪行为也越层出不穷, 而1997年《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第一款的立法规定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更不利于有效打击此类犯罪。1997年《刑法》的立法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法律规定客观上给司法实践中认定犯罪造成的困难, 因为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而且根据现有的医学水平, 需要耗费很大的司法资源来判定假药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 同时谁有权利来证明二者的因果关系法律上并没有明文规定, 这无疑增加了定罪的难度。为了顺应有效打击犯罪的形势, 更加有效的认定销售假药罪, 有效地应对该犯罪, 我国的刑事立法也适时作出了调整。《刑法修正案 (八) 》将刑法一百四十一条修改为:"生产、销售假药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同旧法条相比, 具体的内容变化如下: (1) 取消“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这一立案标准, 此罪由危险犯变成了行为犯, 只要明知是假药, 有销售行为即可定罪; (2) 取消“单处罚金”, 直接以“并处罚金”论处; (3) 删除“销售数额”作为确定依据, 由倍额罚金制改为无限额罚金制, 司法机关对罚金数额享有自由裁判权; (4) 扩大严重犯罪的范围, 将过去“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改为“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扩大了司法裁量权。

《刑法修正案 (八) 》对比旧法, 法条设计有了整体的提升, 立法理念有了明显的变化, 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需求。可是具体到销售假药罪的罪与罚,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不甚明朗:销售假药罪属于故意犯罪, 由于销售假药犯罪的主观心态在司法实践中是认定犯罪的难点, 所以从行为人的客观犯罪行为推定其主观对销售假药心态是实务中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 可是“推定明知”具体操作起来又比较复杂, 如果适用不当就有主观臆断的嫌疑, 因而对销售假药罪的主观明知的司法推定有必要进行研究, 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三、销售假药罪中的“主观明知”的司法推定

犯罪嫌疑人主观上有无销售假药的故意, 是认定销售假药罪成立与否的主观要件。在司法实践中, 犯罪嫌疑人供述是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依据, 特别是在犯罪嫌疑人坚称不知道是假药的情况下, 如何通过犯罪嫌疑人的客观行为来推断其主观心态成为定罪量刑的关键, 当没有直接证据或者现有的证据不足以证明犯罪嫌疑人具有明知的主观心理状态时, 可行而且唯一的方法就是根据现有的客观行为, 进行明知的司法推定。

(一) 司法推定是司法实践的客观需要

司法实践中应坚持以案件事实为根据, 克服唯口供论的悖论思维, 在销售假药犯罪中, 涉案犯罪嫌疑人往往谎称自己不知道是假药, 自己也是被蒙骗的, 而认定犯罪嫌疑人构成销售假药罪主观上必须是明知或者应当明知的, 因此如何推定犯罪嫌疑人主观上是否明知是准确办理销售假药案件需要解决的迫切难题。犯罪嫌疑人往往为了逃避法律追究矢口否认知道是假药, 从而导致了对此类犯罪“主观明知”的证明困难。如果仅以犯罪嫌疑人本人是否承认明知为认定标准, 则必然造成司法实践中大量的销售假药的行为无法得到惩处, 难以认定销售假药犯罪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 导致认定犯罪证据不足, 严重影响惩治假药犯罪活动, 也不符合刑事立法的本意。

(二) “推定明知”在销售假药罪中的合理适用

销售假药罪在犯罪类型上属于故意犯罪, 因而在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必须证明犯罪嫌疑人主观上“明知”是假药, 因为犯罪嫌疑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并不像物证、书证那样客观存在, 因而对犯罪嫌疑人的主观心理状态的相比较客观的行为更为困难。同时“推定”作为一种的司法证明一种常用手段, 但是并不如用直接证据证明明知那样可靠, 具体来说:

1.据以得出“明知”结论的客观行为与犯罪嫌疑人“明知”之间必须具有高度的盖然性。因为“推定”的原理在于“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基于经验法则, 逐渐发现了社会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因此所具有的高度盖然性”, 而且“推定”在销售假药罪中的适用是要解决犯罪嫌疑人在主观方面是否“明知”, 是影响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的重要因素, 因此“推定明知”的适用必须严格控制, 只有在具备特定的犯罪行为, 才能说犯罪嫌疑人主观上就是明知的, 后者行为才能对主观心态进行推定明知。具体来说: (1) 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情况, 销售假药的犯罪嫌疑人多为从事医疗的人员, 其涉足药品行业, 因而对药品的认识及假药的辨别的知晓率比普通人要多, 因而其对药品采购、审核、认知有一定的注意义务。同时结合个案犯罪嫌疑人的情况, 是否销售假药前科劣迹, 如曾因销售同一种类的假药受到过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或者销售过其他假药的情形等; (2) 犯罪嫌疑人购进渠道的地点反常, 如销售者在非法场所购进货物的、购进药物时该药品的相关资质不齐全等; (3) 交易价格异常, 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 (4) 销售药品外包装及宣传用语本身有问题, 如销售的药品具有明显的假冒性质的, 在外包装、宣传用语、药物成分等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5) 销售行为方式反常, 如售者在交易时故意玩弄手段、掩饰实情的, 不在柜台上明示销售, 夸大该药品的治疗效果; (6) 销售假药后的表现反常, 如销售者在被发现销售假药后, 意图掩饰实情的, 对剩余的药品进行销毁、转移等。上述的犯罪事实与犯罪嫌疑人主观明知之间都具有常态联系, 从而能够认定为销售假药的犯罪行为。

2.“推定明知”的结论应当听取犯罪嫌疑人的辩解。因为“推定明知”并不是对“犯罪嫌疑人明知”这个事实本身进行证明, 因此“推定明知”的结论相较于以直接的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明知的情形而言, 在结论上并不十分精确, 因而“推定明知”的结论应当允许涉案的犯罪嫌疑人提出证据进行反驳, 如果犯罪嫌疑人提供的证据能够证明自己被蒙骗, 的确不知是假药, 否则就不能认定犯罪嫌疑人构成销售假药罪。

(三) 司法推定必须坚持主客观一致的原则

笔者认为, 明知属于犯罪嫌疑人的主观心态, 故其供述可能是真实反映, 也可能是虚假表述, 鉴于每个人都有畏罪的心理, 供述反映出来的主观想法多为虚假供述。具体来说, 其明知应当包括:主观上应当知道系假药、或者已经怀疑系假药。虽然犯罪嫌疑人在供述中否认知道是假药, 但其主观明知的心态必然通过其客观犯罪行为表现出来, 因此认定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 应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客观行为以及具体案情来综合认定。

摘要:本文从假药的认定出发,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 》第二十三条对生产、销售假药罪的相关规定展开具体分析, 对如何认定犯罪嫌疑人主观明知进行司法推定, 以期能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假药,背景,主观

参考文献

[1] 于冲.生产销售假药定罪中的司法尴尬及完完善[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2] 赵秉志.刑法新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 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浅谈成人教育档案管理下一篇:基于简约风格的移动音乐APP界面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