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体系文件管理程序

2023-05-21

第一篇:质量体系文件管理程序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1 目的

评审学校一体化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确保学校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实现,以便于持续改进和完善一体化管理体系,满足顾客及相关方日益增长的正当、合理、合情、合法的需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学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评审活动。 3 职责

3.1 规划部(贯标办)为本程序的主控部门,负责本程序的编制、修订并监督实施;负责准备管理评审所需要的材料,编制管理评审计划和管理评审报告并组织实施;负责管理评审会议记录、存档,并协调有关部门对评审后的纠正、预防措施进行跟踪验证。

3.2 校长负责主持管理评审会议,审批管理评审计划和管理评审报告。

3.3 管理者代表负责管理评审的组织、领导,审核管理评审计划,组织规划部编写管理评审报告,监督管理评审会议提出的各项决议和措施及验证工作的落实情况;负责向校长及最高管理层报告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3.4 各部门负责收集有关信息,分别准备各自业务范围内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的汇报材料,并负责实施、落实管理评审会议决定的各项措施。

4 工作程序

4.1 管理评审计划和要求

4.1.1 规划部于每次管理评审前一个月编制《管理评审计划》,并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校长审批并予以下发。计划内容包括: a)评审时间、地点; b)评审目的、范围及评审内容; c)参加评审部门和人员; d)评审依据等; 4.1.2 学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评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两次评审时间间隔不宜超过十二个月。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可增加管理评审频次: a)学校组织机构发生重大变动或内、外部环境和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时; b)学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发生或发现重大问题时; c)学校发生重大教学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事故或发生学生、家长和相关方对教学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有重大或连续的投诉或抱怨时。 4.2 管理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有关信息:

a)审核的结果(包括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审核); b)学生、家长和相关方的反馈; c)学校管理过程的业绩和所提供教学服务的符合性; d)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情况; e)以往管理评审跟踪措施的实施情况; f)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可能影响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变更; g)学校内部或外部合理化建议。 4.3 管理评审准备

4.3.1 规划部(贯标办)应提供的材料: a)《管理评审会议通知》; b)《管理评审计划》;

c)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报告; d)评审会议签到表及会议记录。 4.3.2 各部门应提供的材料:

各部门接到通知后,应按照管理评审计划的要求准备本部门各职能范围内与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汇报材料。包括: a)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报告;

b)相关方投诉资料、重大质量、环境事故和职业健康安全处理的记录。 4.4 管理评审会议

4.4.1 校长主持管理评审会议,说明评审的目的、内容、依据和范围,管理者代表报告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的建议,并听取各职能部门的汇报。

4.4.2 与会人员对评审输入内容充分发表意见并做出评价,对存在或潜在的不合格、不符合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确定责任人和整改时间。 4.4.3 校长对所涉及的评审内容做出结论。

4.4.4 与会者必须签到,规划部(贯标办)做好并保存会议记录。 4.5 管理评审输出

a)学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评价和改进,包括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组织机构、过程控制等方面的评价; b)对现有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符合性的评价以及持续改进和不断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方要求的决定和措施; c)资源需求的相关决定和措施(包括对现有资源符合性的评价); d)学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评审结论。 4.6 管理评审后的后续工作

4.6.1 管理者代表负责根据管理评审会议决定,领导规划部(贯标办)编写《管理评审报告》,并报校长批准下发。

4.6.2 《管理评审报告》由学校规划部(贯标办)负责发至相关部门或人员。 4.6.3 对管理评审会议做出的决定和提出的改进措施,由管理者代表负责监督落实情况,规划部(贯标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并填写《管理评审改进措施及验证记录》。

4.6.4 管理评审会议涉及管理体系文件更改时,由规划部(贯标办)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文件进行更改,具体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4.6.5 对验证时仍不合格的应进行局部评审。

4.6.6 规划部(贯标办)应按《记录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管理和保存管理评审形成的所有记录。 5 相关文件

5.1 《文件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QWU/CX01-2003); 5.2 《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QWU/CX02-2003)。 6 记录

6.1 《管理评审计划》(记录编号:CQWU/JL/CX08-01); 6.2 《管理会议通知单》(记录编号:CQWU/JL/CX08-02); 6.3 《管理评审会议记录》(记录编号:CQWU/JL/CX08-03); 6.4 《管理评审报告》(记录编号:CQWU/JL/CX08-04); 6.5 《管理评审改进措施及验证记录》(记录编号:CQWU/JL/CX08-05)。

第二篇:人事管理体系文件-档案管理程序

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程序

1.0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1.1人事档案是劳动者个人经历和社会实践的记录,是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和工作情况的具体反映,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掌握劳动者详细状况,是培养、选拔和正确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

1.2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保卫、保密制度,严密保管,保证人事档案的绝对安全。

1.3任务:

1.3.1保管人事档案;收集、鉴别和整理人事档案材料

1.3.2办理人事档案的查阅、借用和转递;

1.3.3登记干部职务的变动情况;

1.3.4通过档案熟悉人员,提供人事信息;

1.3.5办理其他有关事项

1.4人事档案的内容:

1.4.1个人履历材料;自传材料;学业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材料;

1.4.2政治情况和审查材料;入党材料

1.4.3受奖罚材料

1.4.4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待遇、出国、退(离)休、退职材料,参加各种代表会代表登记材料;

1.4.5有关工作业绩、成就、贡献以及考核、考察材料;

1.4.6其他有关材料

1.5材料的收集和补充

为了能真实地反映个人人事档案的记录,要经常有计划地补充个人档案材料

1.5.1收集关于任免、审查、考核、晋升技术职称、调整工资、奖惩等材料

1.5.2通过党团组织,收集入党,入团材料和奖惩材料,及时归档;

1.5.3对新招收入厂、新分入、调入人员的各类材料及时查对、整理、补充,2个月内建档;

1.5.3.1对于从大中专院校录用的毕业生,应在毕业后将档案材料按就业协议书上的地址转递至公司

1.5.3.2对于从社会其他单位调入或招入的人员,应在转正之后将档案材料从原单位转入公司,然后再鉴订劳动合同。如因特殊情况转递确实有困难的,由本人写出情况说明在人事部门备案,经过公司领导批示后再决定是否鉴订劳动合同。

1.5.3.2对于公司特殊招聘的无试用期或实习期的人员,应在正式和公司鉴订劳动合同之时将档案材料转至公司。如因特殊情况转递确实有困难的,由本人写出情况说明在人事部门备案。

1.5.3.3对于因特殊原因没有档案的人员,从试用期或实习期开始由人事部门按以上

1.5.1及1.5.2规定内容收集相关材料逐步建立档案。并按办法中的相关条款进行管理和维护。

1.5.4零散材料定期整理归档

1.6人事档案的管理

1.6.1严格按照档案分类内容划分、整理和装订;

1.6.2归档材料、均应认真鉴别,确认完整无缺手续完备后,方可归入本人档案。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不得归入档案。

1.6.3严禁在档案中涂改,圈划和撤换材料,杜绝丢失、污浊和撕裂现象的发生。

1.6.4对在职和离退休员工的档案均登记上册;

1.6.5每半年要核对一次所管档案的顺序号,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每年要按登记册或卡片全面检查一次档案,发现缺少,及时查找;

1.6.6档案室要保持清洁,经常检查防盗、防火、防潮、防蛀的设施和安全措施。

1.6.7对调转工作人员的档案,传递要有时间和去向的详细记录和有效凭据。

1.7档案的查阅和借用

1.7.1查阅单位应按照档案查问的办法和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1.7.2人事部门应根据查阅用途,确定是否提供材料及内容;

1.7.3查阅一般干部和工人档案,必须由两名党员凭基层组织或党委工作部开具的“阅档介绍信”经部领导同意后方可进行查阅;

1.7.4查阅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档案,必须是经批准与被查人同级或上级的党员干部;

1.7.5档案一般不外借。在特殊情况下,经过档案负责部门主管领导批准后,可以借用,借出时必须严格履行登记手续,并应按期归还,档案材料不得抽页复印;

1.7.6查阅人员不得查阅或借用本及其亲属的档案;

1.7.7查阅档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阅档规定,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或向外公布档案内容,违犯者应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1.8凡因工作调动等原因需转递档案,属外市(县)、外省区的必须严密包封,以机密件通过机要交通转递,不准公开邮寄或交本人自带;属本市内的,须有调入单位政工或人事部门党员干部凭正规调档介绍信提取。提档人必须是与档案人无直接亲属关系的人员。不允许档案交本人自带。

1.9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1.9.1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热爱本员工作,忠于职守,刻苦钻研业务,提高业务和工作能力,熟悉档案管理工作程序和条例规定。

1.9.2保护档案的安全,严禁擅自转移、复制、分散和销毁档案;

1.9.3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不得擅自提供档案或向他人泄露档案内容;严禁在不适当场合谈论他人档案内容;

1.9.4坚持党的原则,严格按照档案工作的各项规定制度办事;

1.9.5档案库房严禁未经批准外人随便进入;

第三篇:炼轧厂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培训试卷答案

一、

1、(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2、(评审的目的)、(评审会议的时间)、(地点)、(参加部门)

3、(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

4、(范围)、(目的)、(职责)、(方法)和(步骤)

5(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对测量结果计算)

6、(病毒检查)、(用户算法程序检查)、(外观检查)、(稳定性考察)、(版本有效性检查)

7、(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辅助设备)

8、(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量程)、(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

9、(计量特性)(测量过程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10、(时间间隔)。

11、(计量特性)

12、(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

13、(测量结果正确性)

14、(审核证据)(审核准则)

15、(核查标准法)、(标准物质法)、(传递量值法)、(仪器比对法)、(留样复查法)、(测量结果相关性分析)

二、

1、作业文件: 是有关如何实施和记录作业任务的详细描述。是对某些操作或控制过程作出更加具体规定的文件,是程序文件的支撑性文件。如管理制度、管理办法、操作规程、控制规范、作业指导书等。

2、校准: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测量设备)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标准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3、溯源性: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与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三、

1、测量过程持续受控有效的判断准则?(10分)

(1)通过监视结果与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间的关系相比较,确定计量确认是否满足预期使用要求。

(2)测量过程只要要素,人员、仪器、环境条件、检测或检验依据的技术标准均应符合规定的要求,则测量过程持续有效。

2、不合格测量设备体现在哪些方面?(10分)

测量设备损坏、过载;可能产生与预期用途无效的故障;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超过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误操作;封印或保护装置损坏或破裂;暴露在已有可能影响其预期用途的影响量中(如电磁场、灰尘)。

3、企业测量设备的配备应满足哪些要求?(15分)

要满足企业所规定产品技术标准开展检测项目的要求、生产过程主要工艺参数的测量需要,满足《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满足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活动内容以及公司环境检测检验活动内容所需检测项目的要求,同时要考虑设备的准确度、稳定性、量程、数量和利用率等。

第四篇:质量体系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

⒈目的:

对质量体系文件和资料进行控制,确保使用的文件和资料为有效版本。

⒉范围:

适用于质量体系运行中所有质量文件和资料的控制。

⒊职责:

3•1管理者代表组织"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编制、修订、管理工作,并对质量体系文件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协调与控制。

3•2"手册"和"程序文件"由总经理批准。

3•3各相关部门负责各部门的质量体系文件和资料的管理。

3•4资料员负责质量体系文件资料的分发、控制、保管、归档工作。

⒋工作程序:

4•1文件及资料的分类与编号

4•1•1文件和资料分为以下几类:

①质量手册;

②程序文件;

③外来文件;

④其他质量文件。

4•1•2文件和资料分为受控文件和非受控文件:

①公司内发放的质量手册为受控文件,由管理者代表批准发放到公司外部的为非受控文件;②程序文件为受控文件;

③受控文件用红色"受控"及"归口部门代号"印章标记。

4•2文件的编写

4•2•1管理者代表负责编写《质量手册》各个章节,手册内容应相互协调,避免重复与漏写。4•2•2管理者代表组织有关部门人员根据《质量手册》的要求编写程序文件。

4•2•3其他质量文件按各职能部门的实际情况编写。

4•3文件的审批

4•3•1质量手册由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4•3•2程序文件由主管相应要素的部门负责人审核,总经理批准。

第五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一)

、文件控制程序

1、目的

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管理体系运行中的各个场所都能得到有效版本及适用的文件。

2、适用范围

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覆盖的所有部门及场所的文件管理。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4.2.3条款;GB/T24001-1996 4.4.5条款;GB/T28001-2001 4.4.5条款。

3、职责 3.1办公室

负责编制和贯彻执行本程序;负责公司文件的审核;上级下发和公司文件的登记、传递、归档工作。

3.2公司相关部门

负责本部门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文件的制定、收集、整理并编制本部门有效文件清单。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文件的分类及保管 5.1.1公司编制的文件:

公司《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由发展部管理。

公司制定有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其它文件,由 公司办公室和相关部门保存。

5.1.2总公司(集团)编制文件:制定有关质量、环境、职业 健康安全管理等其它文件,由公司办公室和相关部门保存。

5.1.3其它文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洽商、设计交底会议纪要以及由分公司/项目部制定的管理文件等,由相关部门、单位保管,按规定归档并列入相关部门、单位的有效文件清单。

5.2文件编写、批准、发布

5.2.1公司《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由管理者代表协调,发展部组织编写。公司总经理批准《管理手册》,管理者代表批准《程序文件》。发展部负责编号、登记、发放。

5.2.2公司拟定的技术性文件,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写,公司总工程师批准。《施工组织设计》由工程项目部编写,总工程师、总经理批准;《质量计划》由工程项目部编写,管理者代表批准。 5.2.3公司拟定的管理性文件,由公司有关部门组织编写,公司主管经理批准。

5.2.4公司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有关的文件,由办公室统一进行标识发放,公司各部门/单位做好收文记录。

5.2.5公司相关部门/单位收到管理体系文件后,应妥善保管,不得随便修改。 5.3文件的评审及修改

5.3.1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变化或不适应,应进行评审,文件评审由文件编写部门根据情况进行,并做好记录。

5.3.2程序文件进行修改,由相关部门填写程序文件修改单,经公司管理者代表批准,公司发展部组织采用“划改加盖修改章”或“修改页”的方式进行。 其他文件由原拟稿部门负责修改,报主管领导批准。 5.3.3文件确定更新,由拟稿部门在更新文件版本中注明原文件作废。作废或失效文件,由各部门自行处理,及时修改部门有效文件清单,并通知办公室更改公司有效文件清单。 5.4文件状态的确认:

5.4.1文件状态的确认通过文件清单的形式进行控制。

5.4.2每年12月31日前,公司相关部室、分公司/项目部将有效文件清单(另附软盘)报公司办公室。办公室进行汇总 。

5.4.3新成立的项目部依照公司有效文件清单的确认范围,1个月内将文件收集齐备。 5.5文件的标识:

5.5.1公司拟定或转发的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在文件第一页的右上角加盖“QMS文件”“EMS文件”“OHS文件”章。

5.5.2《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由公司发展部加盖“受控”章。 5.5.3作废文件需保留时,由使用部门加盖“作废留查”章。 5.6文件归档

5.6.1每年6月底前,各部门/单位按公司《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将上的文件,分类移交公司档案室。

5.6.2档案室人员按《档案管理办法》对案卷进行整理、立卷。 5.6.3借阅档案执行公司《档案管理办法》。

6、相关文件

6.1公司《公文处理办法》 6.2公司《档案管理办法》

7、记录

7.1有效文件清单 7.2收文登记表 7.3发文登记表 7.4发文审批记录 7.5公文处理记录

7.6借阅档案登记簿(市档案局统一表格)

7.7档案移交(接收)登记簿(市档案局统一表格)。 7.8程序文件修改单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二)-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1、目的

确定适用于公司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控制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法规和要求的渠道。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遵守与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相关的国家、地方的法律、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控制。 本程序包括GB/T24001-1996 4.3.2条款;GB/T28001-2001 4.3.2条款。

3、职责 3.1办公室

编制并组织实施本程序,汇总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向各部门发放。 3.2公司相关部门

⑴负责收集与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控制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确认其适用性,报公司办公室备案。 ⑵负责保存相关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原件并向各部门发放。 ⑶负责将相关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要求传达给员工并遵照执行。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与公司相关的国家及地方法律和其他要求包括: 5.1.1中国政府签署加入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5.1.2国家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部委规章; 5.1.3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5.1.4地方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规章、标准; 5.1.5其他相关执法部门的通知、公报。 5.2获取方法

5.2.1公司负责控制重要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应经常与标准制定单位以及环境保护部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联系,获取相关的国家、地方标准,国家及行业标准和其他要求。也可通过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出版机构、书店、报刊杂志等渠道补充,以确保能够得到最新文本。 5.3确认及分发

5.3.1公司控制重要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根据以下条件确认所获得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适用性。

⑴是否与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有关; ⑵是否为最新版本; ⑶针对相关方要求。 5.3.2办公室主持,控制重要因素的部门配合,根据确认结果,制定出《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发至相关部门。

5.3.3每年12月,相关部室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重新进行确认,确认后报办公室备案。

5.3.4控制重要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将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至相关部门。 5.4更新

当上述外来文件更新时,及时修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控制重要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将新的文件发至相关部门。旧的文件处理,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5.5执行

各部门按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内容进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检测。

6、相关文件

6.1《文件控制程序》

7、记录

7.1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三)-记录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1、目的

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记录予以控制,以提供产品、过程和管理体系符合要求及有效运行的证据。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证明产品、过程和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及有效运行的记录。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4.2.4条款;GB/T24001-1996 4.5.3条款;GB/T28001-2001 4.5.3条款。

3、职责 3.1发展部

编制本程序,汇总相关部门的记录清单。 3.2相关部门/单位

负责收集、整理、保管本部门的记录,编制本部门的记录清单。 3.3办公室

负责管理公司归档的记录。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记录的形式

各部门/单位记录的格式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记录的方式可采用文字、表格、录像、照片、计算机存贮等。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工程质量检验试验记录,采用北京市现行 有效资料管理文件的表格或监理、顾客规定的表格。 5.2记录的标识

各相关部室设计的记录表格应标识出: ⑴记录名称:XX有限公司××记录(表)。

⑵记录类型:质量记为Q,环境记为E,职业健康安全记为O。 ⑶记录编号:指××程序第××表。如CX01—表1,其中CX—程序,01—程序序号,表1—该程序中记录表格序号。 5.3记录的填写

5.3.1各种记录应按内容分类,由专人负责填写。记录填写要准确、及时、内容具体、字迹清晰,不空项。如因某种原因不能填写的项目,应在“备注栏”内说明理由。

5.3.2记录不得随意涂改,如因笔误或计算错误确需更改时,应采用划改的方式,并在“备注栏”内签上更改人的姓名及更改日期。 5.4记录的保存、保护

⑴各部门/单位必须将所有记录分类,并依日期顺序整理好,便于存放和检索; ⑵记录应放于安全、适宜的地方,做到防潮、防火、防蛀、防丢失; ⑶记录的保存期限按《记录目录清单》中的要求执行; ⑷对于应归档的记录,按规定交办公室。 5.5记录空白表式的管理

5.5.1各种记录的空白表式由各相关部门设计,发展部汇总,制做光盘,发至管理体系内的各单位/部门。

5.5.2各部门负责填写本部门的“记录清单”,内容包括:记 录名称、编号、形成部门、保存期等,报发展部汇总。 5.6记录的查阅

5.6.1公司内部人员查阅执行公司《档案管理办法》。

5.6.2合同规定时,在商定期内,顾客或其代表可以在评价时,按公司《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查阅。 5.7记录的销毁 保存期满后的记录,各部门/单位填写《记录销毁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销毁,档案销毁执行《档案管理办法》。

6、相关文件

6.1《文件控制程序》 6.2公司《档案管理办法》

7、记录 7.1记录清单 7.2记录销毁单

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四)-信息沟通程序

信息沟通程序

1、目的

确保公司在不同层次和职能部门之间,公司与顾客及相关方之间,就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有效性及目标完成情况和顾客及相关方的满意度进行沟通。掌握有关信息,作为持续改进的输入。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部沟通,公司与顾客及相关方的沟通。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5.5.3、7.2.

3、8.2.1条款;GB/T24001—1996 4.4.3条款;GB/T28001—2001 4.4.3条款。

3、职责 3.1发展部

负责组织制定本程序及公司体系运行信息的沟通。 3.2工程部

⑴组织分析顾客及相关方反馈的信息,组织制定措施并监督实施. ⑵负责工程竣工后的服务和沟通。 3.3营销中心

负责工程合同签定前、执行中有关合同事宜与顾客沟通。 3.4安保部

⑴负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信息与外部相关方沟通。 ⑵负责与公司员工代表进行沟通。 3.5行政部

负责公司办公/生活区域环境管理信息,职业健康信息与外部相 关方沟通。 3.6公司员工代表

⑴定期收集员工对劳动保护、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⑵代表公司员工与公司领导和安全管理部门沟通。 3.7相关部室

负责提供管理过程的有关信息。 3.8工程项目部/分公司

⑴负责提供管理过程的有关信息。

⑵负责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关质量、环境因素、安全控制等与顾客或相关方沟通。 3.7管理者代表

负责重大质量、环境、安全信息向最高管理者汇报。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顾客信息的获取及沟通

5.1.1公司营销中心负责工程合同签定前、施工中有关合同条款执行问题与甲方沟通。沟通的主要内容:

⑴甲方对公司以往的产品、服务满意程度;

⑵合同实施过程中,是否与原合同有矛盾并达到甲方满意。

沟通中反映的一般问题,营销中心负责解决并达到甲方满意。重大问题立即向公司主管领导汇报,研究解决办法。

5.1.2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在与甲方或监理单位的工作例会、日常工作接触、与公司文件往来中,获取顾客信息。

5.1.3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在分项工程、单位工程质量检验及竣工验收过程中,从甲方、监理单位处获得质量满意信息。

5.1.4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有关人员应与甲方、工程监理及相关单位定期进行沟通。沟通内容:甲方、监理对工程质量、进度的满意程度,有关环境控制的信息。 5.2工程竣工后的服务及沟通

5.2.1工程竣工后,公司及时同顾客签定工程保修合同。

5.2.2工程部依据保修合同制定工程质量回访计划,回访内容:存在的施工质量问题,甲方或管理单位对工程施工质量的满意度。

5.2.3对回访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甲方或管理单位日常反映的施工质量问题,工程部应及时报告管理者代表。按照工程保修合同,工程部组织工力进行维修,并负责验收。 5.3沟通的频次及信息处理 5.3.1沟通的方式采用走访或座谈。工期六个月以内的工程,沟通2次;工期六个月以上的工程,每季度沟通一次。

5.3.2当走访或座谈结果为甲方或监理对工程质量不满意时;通过5.1.2、5.1.3的方式,了解甲方或监理反映的有关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环境保护等问题时;接到顾客或相关方的投诉、抱怨后。接到信息的部门应立即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将信息报公司工程部,重大信息同时报管理者代表。

5.3.3公司工程部负责汇总工程项目部反馈的顾客满意度信息,并进行分析。检查工程项目部制定的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 5.4环境管理的信息沟通

5.4.1有关法律法规的获取、识别执行《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控制程序》。

5.4.2环境信息交流的方式,可采用通讯、电子邮件、公布投诉电话、张贴公告、简报等形式。 5.4.3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在工程开工前或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可能造成的重要环境影响,并能影响到施工现场附近的社区、单位时,应选择环境信息交流方式,通知或通报施工现场附近的社区和单位。

5.4.4各有关部门/单位接到环境的外部信息,作好记录,按信息发出部门的要求回复。需要公司部门间协调解决的环境问题,以“信息处置交流单”的形式通知相关部门解决。 5.4.5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及公司控制重要环境因素的部室,接

到外部有关环境因素的反映或投诉后,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处置,必要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接到重大信息,应向管理者代表

汇报。管理者代表组织召开相关人员会议,研究决定处置方案。并迅速向有关单位传达处置意见或方案,立即实施。 5.4.6当出现环境紧急或异常情况时,相关部门/单位应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方式方法传递信息。 5.5职业健康安全协商和沟通

5.5.1公司工会主席为员工代表,公司工会建立“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项目部/分公司设劳动保护监督员。员工代表、劳动保护监督员定期收集员工对劳动保护及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公司有关管理部门和公司领导反馈。

5.5.2公司安保部组织,行政部参加,每季度采用座谈的形式和公司员工代表、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进行沟通。沟通内容:

⑴公司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指标和目标的制定评审; ⑵安全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的实施;

⑶使用新的机械设备、原材料、化学品、技术和操作规程。

5.5.3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安全简报、宣传单、信息公告栏等形式,与公司员工和进入现场的相关方进行沟通。保证相关方人员了解现场安全规定。 5.6内部沟通

5.6.1公司最高管理者确保在公司不同层次和职能部门之间,就公司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有效性,进行沟通。达到相互了解,确保接口,协调行动,提高过程实施的有效性。 5.6.2沟通的方式,可采用:通讯、计算机网络、简报、例会等。

5.6.3公司各部门/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的领导,应向员工传达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要求的有关信息。 5.6.4上下沟通

每季度,公司总经理或其授权人主持召开公司工作例会。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的经理、公司部室负责人参加。到会人员汇报讨论施工生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及顾客反馈等方面的情况。针对反映的问题,公司主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公司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5.6.5每半年,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公司相关部室对本单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5.6.6部门之间的沟通

公司管理部门之间、公司部室与工程项目部之间需要协调沟通

的事宜,可随时进行交流,也可在公司季度例会上提出或向公司主管领导汇报,由公司领导协调解决。

5.6.7部门内部沟通

每季度,公司相关部门/单位内部召开一次例会,讨论本部门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分目标实现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

6、相关文件

6.1《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2《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3《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6.4《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实施办法》(97)质监督站第82号 6.5《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定》GB/T50326-2001

7、记录

7.1外部信息沟通记录 7.2工程质量回访计划

7.3保修期内工程质量问题整改通知单 7.4信息处置交流单 7.5工程维修验收记录

7.6顾客(管理单位)投诉记录 7.7顾客满意度测试表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五)-管理评审程序

管理评审程序

1、目的

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公司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确保公司管理方针和目标适应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寻求持续改进的机会,不断完善公司管理体系。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评审。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5.6条款;GB/T24001-1996 4.6条款;GB/T28001-2001 4.6条款;

3、职责 3.1总经理

⑴主持管理评审活动,批准管理评审计划和管理评审报告。 ⑵决定特殊情况下追加管理评审。 3.2管理者代表

⑴负责向总经理报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⑵批准和组织实施纠正或预防措施和改进措施计划。 3.3副总经理、三总师 参加管理评审会议,对分管部门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3.4发展部

⑴负责制定管理评审计划并发至相关部门; ⑵汇总管理评审所需的资料; ⑶负责评审会议记录; ⑷起草《管理评审报告》;

⑸对评审决议的落实进行跟踪验证; ⑹保存管理评审的相关记录。 3.5各相关部门/单位

⑴参加管理评审活动,负责提供与本部门/单位工作有关的评审所需资料。 ⑵提出本部门/单位的措施和建议。

⑶根据评审决议,制定实施纠正或预防措施。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管理评审计划

5.1.1管理评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时间间隔不超过十二个月。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增加临时管理评审。

⑴公司组织机构、产品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变化时;

⑵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环境事故或相关方对某一环节有严重投诉或投诉连续发生时; ⑶当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有变化时; ⑷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时;

⑸即将进行第

二、三方审核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核时;

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中发现严重不符合时; ⑺其他情况需要时。

5.1.2发展部负责编制管理评审计划,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评审计划主要内容包括:⑴评审时间;⑵评审目的;⑶评审范围;⑷参加评审部门(人员);⑸评审依据;⑹评审内容。 5.2管理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当前的业绩和改进的机会:

5.2.1审核结果;包括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

5.2.2顾客的反馈,包括顾客满意程度的测量结果及与顾客沟通的结果等。

5.2.3过程的业绩和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符合性,包括过程、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的结果。

5.2.4改进、预防和纠正措施及合理化建议的实施情况,对内部审核和日常发现不合格项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及其有效性的监控结果。 5.2.5以往管理评审跟踪措施的实施及有效性。

5.2.6可能影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变更,包括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法律、法规的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等。

5.2.7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包括方针和目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5.2.8改进的建议。评价持续改进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新的改进目标和项目。 5.3管理评审准备

5.3.1发展部拟定管理评审计划,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 批准后发至各部门/单位,各部门/单位按计划做好相应准备。 5.3.2发展部根据管理评审输入的要求,收集评审资料。 5.4管理评审的实施

5.4.1管理评审一般采用会议的方式进行,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会议,宣布管理评审的目的、内容。

5.4.2管理者代表分析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结果,报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5.4.3副总经理、三总师报告分管部门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5.4.4进行临时管理评审时,相关部门提出专项问题报告。

5.4.5各部门/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对评审输入做出评价,对于存在或潜在的不合格项提出纠正、预防或改进措施,确定责任人和整改时间。 5.4.6总经理对所涉及的评审内容做出结论。 5.5管理评审输出

5.5.1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以下方面:

⑴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包括对方针、目标、组织结构、过程控制、环境管理方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和体系文件的改进需求;

⑵与顾客、相关方要求有关的产品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的改进措施,对现有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符合要求的评价。 ⑶资源配置的调整、变化和改善。

⑷对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总结评价。 5.5.2会议结束后,发展部根据管理评审输出的要求进行总 结,拟定《管理评审报告》,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发 至相关部门/单位。

5.6改进、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和验证

5.6.1对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由管理者代表确定责任部门,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

5.6.2发展部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跟踪检查,验证实施的有效性。 5.7如果评审结果引起文件更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5.8管理评审产生的相关记录由发展部保存。

6、相关文件

6.1《内部审核程序》 6.2《文件控制程序》 6.3《信息沟通程序》 6.4《记录控制程序》 6.5《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6《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7、记录

7.1管理评审计划 7.2管理评审会议记录 7.2管理评审报告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六)-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从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工作人员的要求予以确认,并提出要求。通过教育、培训使参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按规定作好本岗位工作。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从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工作人员(包括劳务供方人员)的资格确认、考核和培训。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6.2条款;GB/T24001-1996 4.4.2条款;GB/T28001-2001 4.4.2条款;

3、职责 3.1劳人部

⑴负责对从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的岗位要求予以确认,并对其能力提出要求。

⑵组织对有岗位能力要求的人员进行考核,并评价其能力意识。 ⑶负责管理和规划员工培训工作。 ⑷对培训工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3.2相关部室/单位

负责制定本部门、本系统人员的能力要求和需求计划,并协助实施。 3.3工程项目部

负责劳务供方的入场教育。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人员范围: 5.1.1管理层:公司机关各部室负责人、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副经理以上人员、部门负责人和关键岗位(项目经理、施工员、质检员、计量员、测量员、预算员、材料员、安全员、内审员)及一般管理人员。

5.1.2作业层:主要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为准,含各工种班组长;有技术等级要求的作业岗位人员;从事特殊工种作业(电工、电气焊、起重机械、内部机动车驾驶员、信号工、压力容器、登高类)的人员(含劳务供方人员)。 5.2意识、能力要求

5.2.1由各部门提出影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相关的范围人员的岗位和技能要求。 5.2.2劳动人事部依据各部门提出的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选择能够胜任工作的员工,配置合格的人力资源。

5.2.3劳动人事部组织,由相关部室/项目部负责在员工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及新工艺、新设备使用前进行质量、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意识的教育。并对重大环境因素及危险源产生影响的岗位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意识到管理体系的要求和自身的职责和作用。 5.3意识、能力的考核、评价

5.3.1各层级主管领导和部门对所管理的从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的人员,进行意识、能力、经验要求等方面的考核。

5.3.2劳动人事部组织,对所有需要具有岗位意识、能力、经验的人员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按优秀、良好、一般、不合格四个档次划分。

5.3.3劳动人事部将评价结果反馈部门领导及个人,对不合格者进行培训,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续聘、培训、奖励、晋升等工作的依据。 5.4培训

5.4.1培训对象和分类 ⑴各类施工操作人员的技术等级培训。

⑵各类特种作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及各类关键管理岗位人员的岗位培训。 ⑶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⑷劳务供方的入场教育培训。 5.4.2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审批

⑴每年一季度,公司相关部室、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根据工作需要,编制培训需求计划,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报劳人部备案。

⑵公司劳人部汇集相关部室、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培训需求计划,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公司教育培训计划”,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 5.4.3培训过程

⑴培训计划的实施由提出计划的部室负责,劳动人事部协助组织实施。 ⑵实施培训计划时,应做好培训记录。

⑶通过培训,使职工意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 如何为实现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作出贡献。 5.4.4培训评价

⑴从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的有关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后,要取得培训效果的有效证明材料,如:岗位证书、上岗操作证明、结业证明等,经过考试的要有考试成绩证明。

⑵内部聘任教师应有相应的专业水平,最低应具备助理级以上职称,特殊情况可由管理者代表审批。内聘或外聘老师应有相关人员的档案记录。

⑶工程项目部组织的职工技能操作考核,要有记录,报公司劳动人事部。

⑷经培训考试,未能取得合格证书者,要继续学习,否则不能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 ⑸人员上岗后,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人事部应按需要,及时安排补充培训。 5.4.5培训记录

⑴劳动人事部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培训记录,相关部室、工程项目部/分公司保存各自的记录。 ⑵劳动人事部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进行登记并保存证书复印件。

⑶凡取证培训的,均需交验证书或学习成绩单,并交一份复印件存劳动人事部。

6、相关文件

6.1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北京市职工教育条例》的通知京政发(1991)45号 6.2公司转发《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通知》 (95)XX教字265号

6.3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细则》XX教字(96)258号

6.4北京市《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复审及考取技术等级证书有关问题的通知》市劳办[1999]33号 6.5北京市《北京市特种作业人员劳动安全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2号令 6.6公司《XX有限责任公司教育培训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XX劳发(2001)52号 6.7《XX有限公司人员聘用考核管理办法》

7、质量记录

7.1部门人员岗位和技能要求表 7.2人员意识、能力考核评价表 7.3公司培训计划 7.4培训台帐

7.5培训工作有效性评价记录

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七)-施工设备管理程序

施工设备管理程序

1、目的 对公司的施工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满足工程需要,降低机械设备对环境的污染,避免机械伤害,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安全使用适宜的设备。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施工设备的管理。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6.3b)、7.5.1c)条款

3、职责

3.1机械管理中心

⑴编制本程序,负责组织、贯彻、实施本程序; ⑵负责提供和维护公司自有施工设备; ⑶负责外租施工设备。 3.2工程项目部

⑴负责现场施工设备的日常管理; ⑵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使用适宜的设备。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施工设备的购置

5.1.1机械管理中心负责提出所需设备的购置申请,经公司主管经理审批,由公司机械管理中心统一购置。

5.1.2购置的设备应符合环保和安全要求。 5.2施工设备的管理

5.2.1机械管理中心负责建立公司自有施工设备技术状况台帐。 5.2.2工程项目部应根据工程进度、施工技术要求或工程监理方的要求,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使用适宜的设备。

5.2.3现场施工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取得操作证后,方能上岗工作。

5.2.4机械管理中心向工程项目部提供自有施工设备前,应对施工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安全性能进行检查,确保提供的施工设备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

5.2.5机械管理中心每月对自有施工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安全性能进行一次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抽查、复查记录。

5.2.6工程项目部负责外租施工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外租施工设备进场使用前,现场机调员负责对外租施工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安全性能进行检查,确保租用的施工设备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并做好进场检查记录。

5.2.7现场机调员每月对现场外租施工设备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保存好检查、复查记录。

5.2.8机械管理中心每月对外租施工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安全性能进行一次检查,确保租用的施工设备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检查、复查记录。

5.2.9工程项目部对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施工设备,应提出书面的施工技术要求,以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

5.2.10工程项目部负责小型机械的管理。 ⑴建立小型机械设备台帐;

⑵小型机械设备使用前进行技术、环保、安全检查; ⑶每月对使用的小型机械设备进行完好、环保、安全检查。 5.3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修理

5.3.1机械操作人员负责按保养规程对施工设备进行日常保养和维护,认真填写机械履历书。 5.3.2机械管理中心负责自有施工设备的修理工作,负责现场自有施工设备的抢修工作,保障现场自有施工设备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

5.3.3每年十二月,机械管理中心根据自有施工设备的技术状况,编制下一的机械设备大中修计划,经机械管理中心经理批准后实施。每月末,制订下一月度的机械设备的维修计划,经机械管理中心经理批准后实施。大修计划可根据具体情况按月进行调整,经机械管理中心经理批准后实施。

5.3.4按计划进修后的施工设备,机械管理中心组织验收,确保修复后的施工设备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并做好修理验收记录。

5.3.5现场的自有施工设备发生故障时,机械管理中心应立即派维修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抢修,并做好抢修记录。不能及时修复时,由机械管理中心负责更换同类型设备,满足工程的需要。 5.3.6现场的外租施工设备发生故障时,由现场机调员通知机械供应方,由机械供应方进行抢修或更换。

5.4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

5.4.1机械管理中心负责自有施工设备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工作,每月组织一次环保和安全状况的检查。

5.4.2机械管理中心负责自有施工设备的尾气排放的控制,确保尾气排放达到公司规定的指标;负责对自有施工设备的工作噪声进行控制。

5.4.3机械维修人员负责收集修理机械时排出的废油、废件、旧电瓶等废弃物并集中交到材料库,由材料管理员妥善处理。禁止将废油排放到地面或下水道中。 5.4.4机械操作人员负责按机械安全规程操作机械,禁止违章操作。

6、相关文件

6.1公司《施工过程控制程序》 6.2公司《现场施工设备管理办法》 6.3公司《施工设备维修管理办法》 6.4总公司《市政工程机械技术保养规程》 6.5北京市《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

7、质量记录

7.1机械设备技术状况台帐(CX07—表1); 7.2机械设备技术状况检查记录(CX07—表2); 7.3机械设备进场检查记录表(CX07—表3); 7.4机械设备进场检查记录台帐(CX07—表4);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八)-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

1、目的

充分了解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确定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质量及相关的要求,且有能力实现这些要求。有效履行工程合同。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工程投标文件报出前、工程合同签订及修订前的评审。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7.2.1、7.2.2条款。

3、职责 3.1营销中心 ⑴负责制定本程序; ⑵负责与顾客联系,组织公司相关部室及工程项目部,确定顾客的要求和对招投标文件及合同的评审,汇总评审结果,报总经理/总经济师审批。 3.2工程部

⑴确认公司是否能够按计划、按工期要求履行合同。 ⑵确认是否能够根据顾客要求,按质量要求履行合同。 3.3材料管理中心

确认是否能够按顾客要求提供满足质量标准的物资。 3.4机械管理中心

确认是否能够按顾客要求提供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 3.5劳动人事部

确认人力资源的保证能力。 3.6计量试验中心

确认是否能够提供施工所需的检验试验设备。 3.7工程项目部/分公司 负责履行合同。 3.8总经理/总经济师

工程造价≥5000万元的,总经理主持评审并批准。 工程造价<5000万元的,总经济师主持评审并批准。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与产品有关要求的确定 5.1.1明确顾客规定的产品(及环保)要求,包括有关产品交付方式和服务的要求。

5.1.2顾客及相关方未加以规定,公司对预期或规定用途所提出的要求,包括通过市场调研、针对顾客及相关方要求所做的承诺。 5.1.3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5.2评审的内容

5.2.1确保准确理解顾客(或相关方)要求,包括顾客口头表达的要求,也已得到确认,还包括供需双方对合同理解不一致的需求得到解决。

5.2.2公司内部确信,采取必要的、可实现的技术上、资源上等方面的措施,有能力满足顾客对产品交付使用和服务等各方面的要求。 5.3评审过程

5.3.1市场营销中心组织材料管理中心、机械管理中心、劳动

人事部、计量试验中心就招标工程有关要求进行确认并进行报标前/承诺前的评审,汇总评审结果,报公司总经理/总经济师审批。 5.4合同的修订

合同履行中,由于顾客要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需要变更合同内容时,由营销中心组织评审,与顾客签订补充合同,并通知相关部室及项目经理部。

5.5工程项目部根据工程需要提出的合同变更(工程变更),经顾客、设计、监理同意签证后实施,不再评审,但必须有签证记录(工程洽商记录)。

6、相关文件

6.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6.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6.3《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国发[1983]122号) 6.4《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办法》(建建[1993]78号) 6.5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办法》

7、记录

7.1顾客要求情况表 7.2投标文件/合同评审记录 7.3合同修改评审记录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九)-物资采购和管理程序

物资采购和管理程序

1、目的

对采购过程及供方进行控制,防止物资在使用时发生混淆、损坏、变质。确保所采购的物资符合工程质量、环保及安全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承建的工程的物资采购和管理工作。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7.4、7.5.

3、7.5.5条款。

3、职责

3.1材料管理中心

⑴负责制定组织检查本程序的实施。

⑵负责采购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如:钢筋、水泥、木材、商品砼、预制构件等;标准的周转材料。 ⑶负责检查现场标识、物资防护及仓库管理工作。 3.2工程项目部/分公司

⑴负责采购辅助材料如:五金、水暖、电料、化工等及非标准周转材料 ⑵负责现场物资管理。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供方的评审及评价

5.1.1对构成工程实体,直接影响最终产品使用性能的物资供方,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物资供方,均应进行评审。

5.1.2物资供方评审,具体执行《公司物资供方评审准则》。

5.1.3材料管理中心/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在采购权限内采购物资时,符合5.1.1条款,分别进行评审,并建立“合格供方名册”。

5.1.4材料管理中心建立的“合格供方名册”,由材料管理中心经理批准。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建立的“合格供方名册”,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主管经理批准。作为物资采购的依据。 5.1.5因工程需要采购特殊材料,经本单位主管经理批准,可对新增的供方,进行临时评审,并纳入《物资合格供方名册》。

5.1.6总公司物资部公布的《物资合格供方名册》,可作为采购物资时选择供方的依据,不再进行评审。

5.1.7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根据供方供货情况,每半年填写“采购物资质量反馈表”,报公司材料管理中心,作为复审和编制下一合格供方名册的依据。

5.1.8经评价,供方不能满足合同要求的,取消其合格供方的资格,二年内不再评审。 5.2采购信息及采购

5.2.1采购人员应广泛搜集各类材料的质量、价格等市场信息,比质、比价采购。了解供方的设备、有关人员资格及质量管理体系。 5.2.2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根据工程进度,编制单项工程物资需用计划,报公司材料管理中心。计划应规定所需物资的验收标准、工艺要求、环保要求等。

5.2.3材料管理中心汇总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物资需用计划 ,编制具体采购计划,经材料管理中心经理批准,采购员按照计划在合格供方中采购。

5.2.4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在采购权限内,实施物资采购时,编制的采购计划,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主管经理批准。采购员按照计划在合格供方中采购。

5.2.5采购需签订采购/加工合同时,合同应经本单位主管经理审批。

5.2.6采购员在签订加工构件、配件、半成品合同时,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的技术人员负责对供方进行书面交底,并提出质量环保标准的具体要求。 5.3采购物资的验证

5.3.1采购人员负责向供方索取所购物资的“质量证明书”、“合格证”等有关质量证明资料,保证与所购物资相符。

5.3.2材料管理中心/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所采购的物资,进入现场后。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材料员负责检查进场物资的数量、外观质量、质量证明文件,作好检查记录。

5.3.3对需复检的物资,工程项目部按照规定送检。执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5.3.4必要时对供方的产品、过程、设备、人员提出资格鉴定的要求。

5.3.5采购/加工的物资,需要在供方货源处进行验证时,应在合同中对验证的安排、验证方法进行规定。验证时应填写“验证记录”。

5.3.6顾客或其代表提出,在收货地点或供货地点对供方提供的物资进行验证时,采购员应负责安排。在货源处已经顾客验证的物资,也不能排除其后顾客拒收的可能,在进场时仍应进行进货检验。

5.4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 5.4.1物资进入现场后,工程项目部材料员分别用插牌、挂签、涂色方法进行标识,对顾客提供的产品,应加“顾客”标志进行标识。

5.4.2以下情况必须进行标识:容易混淆的、有危险性的、有期限要求的物资。 5.4.3物资标识的范围及具体方法,执行公司《物资标识管理办法》。 5.5物资的防护

5.5.1工程项目部负责现场物资搬运,执行公司《现场物资搬运管理办法》。

5.5.2物资进场后,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材料保管员应按采购员开据的材料验收单,核对物资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量,并办理签字、验收、入库手续。

5.5.3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负责所属库房的管理工作。材料保管员对入库材料的保管及对露天存放材料和特殊材料的贮存,执行《公司仓库管理办法》。

5.5.4对有危险的、有保质期的材料,应每月进行检查,填写“库存材料检查记录”。 5.6当出现不合格物资时,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相关文件

6.1《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6.2《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3公司《物资标识管理办法》 6.4公司《现场物资搬运管理办法》 6.5公司《仓库管理办法》

7、质量记录 7.1供方评审表 7.2物资合格供方名册 7.3采购物资质量反馈表 7.4供方货源处验证记录 7.5物资标识记录表 7.6库存材料检查记录表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十)-工程分包管理程序

工程分包管理程序

1、目的

为选择合格的工程分包方,并对其进行管理及控制,以保证工程质量、环境、安全行为符合合同规定及相关方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公司工程分包的管理。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7.4条款。

3、职责

3.1公司营销中心

负责制定并组织贯彻执行本程序,负责签订工程分包合同。 3.2工程项目部

负责工程分包方的各项管理工作。 3.3工程部

检查工程项目部分包工程的质量、环境管理工作。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工程分包方的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 5.1.1当工程需要分包时,工程项目部制定工程分包计划,报公司营销中心,公司主管经理审批。 5.1.2营销中心组织工程项目部等有关人员,对工程分包方进行评价,评价内容: ⑴分包方营业执照; ⑵施工资质等级; ⑶设备状况;

⑷质量管理体系及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⑸工作业绩和相关经验。

5.1.3工程项目部负责向供方索取评价内容的各项证明文件,项目部填写分包方登记表报公司营销中心。

5.1.4对评价合格的分包方,营销中心编制“公司合格工程分包方名册”,保存评价资料。 5.1.5每年12月,营销中心会同工程项目部,对分包方进行年终评价,评价合格的,列入下“公司合格工程分包方名册”。评价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使用。 5.2工程分包方的控制

5.2.1分包方必须自行完成分包的工程,不得再分包或转包。发现其分包或转包,公司立即同其解除合同。

5.2.3分包方采购物资,执行公司《物资采购和管理程序》。

5.2.4工程项目部应对分包方的工程质量、环境行为、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执行公司《环境运行控制程序》、《施工安全劳动保护控制程序》。 5.2.5分包方应向公司提供合格的人员资质和设备的证明。

5.2.6分包方应对物资和产品状态进行标识并记录,工程项目部每月检查一次。

5.2.7分包方应对过程产品、最终产品制定防护措施,报工程部审批,工程项目部进行检查。 5.2.8分包方应将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检定证明,报工程项目部计量管理员。 5.2.9分包方物资进货、产品实施过程的完成,需经工程项目 部质检人员验证,报监理及相关部门后,方可进行下步工序。 5.2.10分包方如出现不合格品,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5.2.11每月,工程项目部对分包方的工程质量、环境管理、安全、工程进度进行检查。

6、相关文件

6.1《物资采购和管理程序》 6.2《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3《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6.4《环境运行控制程序》

6.5《施工安全劳动保护控制程序》 6.6《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6.7《施工过程控制程序》

6.8《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6.9公司《分包工程的资质审核及管理办法》

7、质量记录 7.1分包方评审记录 7.2合格分包方名册 7.3工程分包方登记表 7.4在施分包工程检查表 7.5工程分包综合评价表 7.6合格分包方年终评审记录

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十一)-劳务供方控制程序 劳务供方控制程序

1、目的

确保劳务供方的评价、选择、管理、验证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保证劳务供方在施工过程中,满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与有关的劳务供方的选择和管理。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7.4条款。

3、职责

3.1公司劳动人事部负责劳务供方的评价、选择、管理、验证;监督检查工程项目部的劳务供方的管理工作。

3.2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负责劳务供方的入场教育和日常管理。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劳务供方的选择、评价、注册

5.1.1工程项目部制定劳务用工计划,报公司劳动人事部,公司主管经理审批。

5.1.2工程项目部可直接从市政工程总公司发布的《外部合作企业登录及施工队伍作业资格等级册》中选择。公司不再进行评价。

5.1.3工程项目部如选择总公司《外部合作企业登录及施工队伍作业资格等级册》以外的劳务作业队伍,必须进行评价。

5.1.4评价由劳动人事部组织,工程项目部有关人员参加,对 劳务供方进行评价,评价内容: ⑴劳务供方营业执照; ⑵施工资质等级; ⑶设备状况;

⑷质量管理体系及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⑸工作业绩和相关经验。

5.1.5工程项目部负责向劳务供方索取评价内容规定的各项证明文件,报公司劳动人事部。 5.1.6工程项目部根据用工计划,选择劳务供方后,同其签定“建设工程劳务分包合同“,报公司劳动人事部,经审核加盖公司经济合同章。

5.1.7劳人部持有关文件,到总公司劳动力调剂服务中心、市建委外管处注册、备案。并取得劳动人事部核发的“入场通知单”后方可正式入场。 5.2劳务供方的管理

5.2.1项目部负责对劳务供方进行质量、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培训,经检测合格,劳务供方方能进入施工现场。

5.2.2工程项目部每月对所使用的人员进行例行检查,对未注册人员予以清除。劳动人事部负责监督。

5.2.3工程项目部根据施工计划对劳务供方的施工过程、环境行为、安全行为进行控制。 5.2.4每年12月及劳务供方承接的工程完工后,劳动人事部会 同工程项目部,对劳务供方的履约能力、工作业绩进行评价。

6、相关文件

6.1市政劳字99号《北京市政工程总公司劳务管理规定》的通知 6.2市政人字265号《北京市政工程总公司劳务队管理办法》的通知 6.3XX134号《公司劳务队管理办法》

6.4市政总公司《外部合作企业登录及施工队伍作业资格等级册单》

7、记录

7.1用工计划 7.2申请劳务队审批表

7.3劳务合同、进京名册、许可证 7.4劳务队入场通知 7.5外施人员现场检查记录 7.6劳务管理情况检查表

(十二)-施工过程控制程序

施工过程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保证公司所承建工程的整个施工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提供满足法律法规和顾客要求的产品。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承建的所有工程项目。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7.5.1、7.5.2条款。

3、职责 3.1工程部

⑴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本程序,监督、检查施工过程;

⑵审核工程项目《质量计划》、《施工组织设计》,并检查执行情况。 ⑶检查特殊过程施工。 3.2工程项目部/分公司

控制施工过程,确保过程产品、最终产品符合规范标准,满足合同要求。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工程特性信息的获得

5.1.1工程项目部应通过以下方面获得工程特性信息; ⑴招标文件及其附件; ⑵与顾客签订的施工合同;

⑶顾客提供的工程设计图纸及其他相关设计文件; ⑷设计交底纪要或图纸会审记录及相关附件; ⑸施工洽商变更记录。 5.2施工准备过程控制

工程项目部应做好以下施工准备工作

5.2.1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图纸自审,形成《图纸审查记录》,参加顾客组织的图纸会审(设计交底)会议,并签认《设计交底记录》。

5.2.2开工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依据公司《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要求。

5.2.3依据公司和工程项目特性的要求,必要时在分部或分项工程施工前编制《施工方案》。 5.2.4根据工程特性要求,选择劳务供方,执行《劳务供方控制程序》。 5.2.5工程中需要工程分包的项目,执行《工程分包管理程序》。 5.2.6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完成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的配置。 5.2.7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配置必要、适宜的机械设备、施工机具。

5.2.8在施工的各个阶段,应配置必要且足够的监视和测量装置,以保证有条件对产品过程实施监视和测量。

5.2.9在各分项工程实施前,编制《分项工程技术交底》。 5.3施工实施过程控制 5.3.1施工测量放线

⑴测量员必须经过培训并熟悉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的有关要

求,按照有关规范规程进行测量放线工作,及时提供控制点和控制线,作为指导施工的依据。 ⑵测量人员必须使用符合精度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并且所有被使用的装置须经过检验校正。 ⑶按照现行北京市市政工程建设有关管理规定,做好测量记录。 5.3.2分项工程质量控制

⑴分项工程施工依据设计文件、标准及规范规程、施工组织设计、必要时质量计划、施工方案及技术交底组织实施。

⑵分项工程实施时,应根据相关的技术交底使用适宜的设备,以保证该分项工程的完成。 ⑶分项工程实施过程中,应使用符合产品特性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并对产品实施适时的监视和测量,执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并应形成符合相关要求的记录。 5.4竣工阶段控制

⑴工程项目全部完成后,进行竣工验收,实施放行和交付,执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⑵工程竣工后应与顾客签订《工程保修合同》,工程部应及时拟定《工程回访计划》,并组织落实。

5.5特殊过程控制工程项目部应对特殊过程实施确认。公司规定的特殊过程包括:桥面防水、地下防水、有特殊要求的部位焊接施工等。 5.5.1应在《施工组织设计》或《项目质量计划》中明确上述所需确认的特殊过程。 5.5.2特殊过程施工方案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编制,报工程部审批。

5.5.3特殊过程的实施,应使用满足要求的设备和具有相应资质或有能力实施的人员,这些设备和人员需要得到项目技术负责人的认可。

5.5.4工程项目部在实施特殊过程中明确人员分工,部署人员和设备到位。技术人员负责向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质检员监督特殊作业过程人员按照技术交底作业,技术负责人对实施结果进行确认。

5.5.5特殊过程实施前,项目部通知工程部,工程部对特殊过程实施旁站,并做好检查记录。

6、相关文件

6.1公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审办法》 6.2公司《质量计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 6.3公司《施工计划管理实施细则》 6.4市建委《文明安全施工管理暂行规定》 6.5《施工现场文明安全施工补充标准》

6.6国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 6.7公司《现场设备管理办法》

7、质量记录

7.1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审批记录 7.2施工过程检查记录

(十三)-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对监视与测量装置的管理、校准和维护,确保监视和测量数据准确,从而保证工程质量、环境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的准确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工程施工、环境检测、职业健康安全检测装置和过程监测装置的控制。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7.6条款;GB/T24001—1996 4.5.1条款;GB/T28001—2001 4.5.1条款。

3、职责

3.1计量试验中心

建立监视和测量装置总台帐,检查监视与测量装置的检定、标识和使用维护情况。 3.2监视与测量装置的使用单位负责设备的检定、标识和维护。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监视与测量装置的配备和购置

5.1.1公司工程部对公司工程质量和环境监测的监视与测量装置予以识别和配备。 5.1.2公司安保部对职业健康安全监视与测量装置予以识别和配备。

5.1.3当现有的监视与测量装置不能满足测量要求时,使用单位提出申请,报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购买。

5.1.4新购置的监视与测量装置由计量人员会同有关部门验收。同时,购置单位对设备进行送检和状态标识,记入分台帐,报公司计量试验中心。 5.2监视与测量装置的管理 5.2.1公司计量试验中心建立监视与测量装置总台账。拟订并执行《计量管理制度》。 5.2.2使用单位建立监视与测量装置分台账。

5.2.3对于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基准的监视与测量装置,在投入使用前由计量人员负责送至国家法定部门进行检定,或采用与标准相对的办法对监视与测量装置进行校准,并按照规定进行周期检定,保存检定记录。

5.2.4对于无法溯源的监视与测量装置,执行《计量管理制度》。

5.2.5对监视与测量装置应予以标识,确定其校准或检定状态。绿色标识表示A、B类设备合格使用、黄色标识表示C类设备合格准用、黑色标识表示封存和备用、棕色标识表示禁用和报废。 5.2.6监视与测量装置在搬运和贮存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在使用过程中认真维护,防止损失或失效。

5.2.7当发现监视与测量装置在检定有效期内处于偏离状态时应对设备此前的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同时对该设备采取必要的措施。 5.3监视与测量装置的处置

监视与测量装置出现问题时,由设备使用人通知计量检定人员 进行维 修。维修不好的可做报废处置。同时在台账上注明。

6、相关文件

6.1《计量法律法规选编》

6.2《关于企业使用的非强检计量器具由企业依法自主管理的通知》—质技监局[1999]80号文件 6.3公司《计量管理制度》

7、记录

7.1监视与测量装置台账 7.2监视与测量装置购置申请表 7.3监视与测量装置封存(报废)表 7.4监视与测量装置检查记录表

(十四)-内部审核程序

内部审核程序

1、目的

验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以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得到有效地实施、保持和改进。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覆盖的所有区域和所有要求的内部审核。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8.2.2条款;GB/T24001-1996 4.5.4条款;GB/T28001-2001 4.5.4条款.

3、职责 3.1总经理

⑴批准内审计划; ⑵批准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报告。 3.2管理者代表

⑴全面组织、协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开展; ⑵审核内审计划;

⑶任命审核组长及内审员,成立审核组;

⑷审核每次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实施计划和审核报告。 3.3发展部

⑴拟定内审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⑵组织、协调内审活动; ⑶汇总、保存内审资料。 3.4审核组长

⑴编制实施本次内审计划; ⑵主持召开首、末次会议;

⑶编写内审报告,提交管理者代表审核,报经总经理批准; ⑷组织内审组对受审核方纠正措施实施情况进行验证 3.5内审员

⑴按照内审计划编制内部审核现场检查表; ⑵完成指定的审核工作,开具不符合报告; ⑶对纠正措施进行跟踪验证。 3.6相关部室/单位 全面配合内审工作进行。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内审计划

5.1.1根据拟审核的活动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程度,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发展部编制内审计划,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每年内审至少一次,时间间隔不超过十二个月。 5.1.2出现以下情况时由管理者代表及时组织内部审核: ⑴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

⑵出现重大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环境事故或顾客对某一环节连续投诉; ⑶法律、法规及其他外部要求的变更; ⑷在接受第

二、第三方审核之前; ⑸在认证证书到期换证前。 5.1.3内审计划的内容: ⑴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和方法; ⑵受审部门和审核时间。 5.1.4审核范围:

根据需要,可审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覆盖的

全部要求和部门,也可专门针对某几项要求或部门进行重点审核,但全年的内审必须覆盖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全部要求。 5.2审核准备

5.2.1管理者代表任命内审组长,组织成立内审组,内审应由与受审部门无直接关系的内审员负责。

5.2.2审核组长根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结果,编制审核日程计划,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内容主要包括: ⑴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方法;、 ⑵内审组成员; ⑶审核的时间、地点; ⑷受审部门及审核要点。 5.2.3发展部于审核前3日内将审核时间通知受审核部门,受审部门如有异议,应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通知内审组长。经协商后另行安排。

5.2.4审核组成员按分工编写检查表,审核组长批准后实施。 5.3内审的实施 5.3.1首次会议 ⑴审核组长主持会议;

⑵参加会议人员:公司领导、内审组成员及受审核部门负责 人;

⑶会议内容:审核组长介绍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方式、内审组成员和内审日程安排及其他相关事项。 5.3.2现场审核

⑴按照审核日程计划和检查表,内审组对受审部门进行现场审核,将体系运行效果及不符合项详细记录在检查表中。

⑵审核组长需在内审期间每日召开内审会议,全面了解当日内审情况。

⑶审核员在获取客观证据时,发现不合格项,经审核组长认可后填写不合格报告,并经受审核方签字确认。 5.3.3审核内容:

⑴方针是否传达和理解、目标是否分解; ⑵职责、权限是否明确; ⑶有关岗位是否有相关文件;

⑷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是否按计划实施或完成; ⑸是否对重点供方和相关方进行调查和施加影响; ⑹重点岗位人员是否经过必要的培训,具备必要的技能和意识; ⑺所有记录是否完整、有效和符合要求;

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及时纠正,对已采取纠正措施的问题是否再次发生。 5.3.4审核结果确认

⑴现场审核结束后,内审员应对受审核方的审核结果进行评价,确定不合格项,开具不合格报告。 ⑵内审组组长召开内审组内部会议,综合分析、评审审核结 果,对受审核方的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做出评价。 5.3.5末次会议 ⑴审核组长主持会议;

⑵参加会议人员:公司领导、内审组成员及各部门负责人;

⑶会议内容:内审组长重申审核目的、宣布不符合报告,受审核方对不合格事实进行确认。 ⑷提出完成纠正措施的要求及日期; ⑸领导讲话。 5.3.6审核报告

审核结束后一周内,审核组长完成《审核报告》,交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审核报告的内容包括:

⑴审核的目的、范围、方法和依据; ⑵审核计划实施情况总结;

⑶不合格项分布情况分析、不合格数量及严重程度; ⑷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⑸对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符合性作出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审核报告由发展部发至受审核方及有关部门。内审结果要提交管理评审。 5.4纠正措施及跟踪验证

5.4.1受审部门对审核组开具的不符合报告,应在7日之内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确定完成日期报发展部。

5.4.2纠正措施经审核员认可,管理者代表批准,由受审核方按规定时间组织落实; 5.4.3审核员负责对纠正措施完成情况及效果进行跟踪验证。 5.4.4当涉及程序文件修改时,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5.5文件资料管理

内审形成的记录由发展部负责保存。

6、相关文件

6.1《文件控制程序》 6.2《记录控制程序》 6.3《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4《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5《管理评审程序》

7、记录

7.1内审计划 7.2审核组任命书 7.3审核日程计划 7.4管理体系检查表 7.5不合格报告 7.6审核报告

7.7首(末)次会议记录

上一篇:筑梦成长感恩奉献班会下一篇:驻马店市水利局张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