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文物与博物馆

2022-10-09

第一篇:北京大学文物与博物馆

2018年武汉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硕)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5×10)

1、裴文中

2、毛公鼎

3、明器模型

4、考古遗址公园

5、舍利

二、简答题(5×30)

1、简述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2、南宋官窑的考古遗址发现

3、简述汉代玉衣制度

4、为什么说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代文化的重要遗址

5、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流程

三、论述题(2×50)

1、结合博物馆管理“一条龙”制度谈谈对策展人建立策展人制度的看法。

2、简述商早期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二篇: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大全)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界对文物的关注度逐渐提升。文物代表着一种历史文化,特别是对于博物馆中的文物,需要实施综合管理,必要时还可以采用文化保护理念作为工作思想,丛而科学性的加强对文物陈列的有效管理。文章概述了博物馆文物保护发展背景,分析了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面临的现状,阐述了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的相关措施,从而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

:博物馆文物陈列;文物保护;问题分析

1研究背景

文物保护相关学科广泛,性质不同,导致文化遗产的种类也较为复杂。由于经济和人力的条件限制,全国大多数博物馆都很难组建文物保护团队,更不用提专业的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了。完善文物保护专家队伍是博物馆,特别是基层博物馆的当务之急。文物保存的良好程度决定着文化遗产的正确研究方向,也就意味着只有将文物保护好了,后续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进程。我国拥有历史悠久发展历程,而古老的文物只有处在较好的环境下保护,才能更好的借助文物的研究,正确的向后人们表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所带来的文化价值。最终使国人更好的了解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以及向外国展示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博物馆对文物的良好保护才是实现博物馆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因此,需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加深理解文物保护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提高文物保护的意识,这对于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艺术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更要坚持这一信念。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馆藏文物的科学管理是学术研究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另外,博物馆是向游客展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主要阵地,良好的馆藏陈列有助于更好地向民众传播文化知识。

2博物馆陈列的文物保护所面临的现状分析

2.1博物馆从业人员责任心有所欠缺

文物蕴含着历史的兴衰,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智慧财富,博物馆是文物收藏的主要空间。文物保存环境的细微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造成质的影响,从而对文物造成一定损害。如今,博物馆从业人员即使熟练掌握了基本的文物保护工作,但缺乏文物保护的细致思维,不能留心观察和记录文物的状态,也会使文物保护质量下降。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博物馆的从业人员虽然在思想上加深了对文物保护的意识,但是落实在具体的文物陈列工作中时还是有所欠缺的,主要体现在对陈列文物细节变化的观察不够认真仔细,缺乏耐心和细心[1]。例如,可以通过在博物馆展览过程中,对于一些书画类的文物,可能存在掉粉、褪色的现象,但是从业人员没有注意这个现象,也就无法做到及时处理。由于古代书籍或画等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长时间的存放可能会出现粘连在一起的现象,而相关工作人员缺乏从业责任心,丛而忽略这个问题。在日后的工作中很可能会在翻看时不注意把字画撕开,致使文物的相关内容受损。因此,就需要加强博物馆从业人员责任心的建设。

2.2博物馆陈列文物保护工作不到位

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因为很多博物馆的建筑面积特别小,所以文物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较为老旧。另外,博物馆的环境条件差,导致较多的文物并没有《文物保护法》的相关按照标准进行存放,大多是从业人员随意摆放,丛而导致很多有研究价值的文物得不到及时保护。由于博物馆文物展览期间可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丛而导致文物的破坏。对于一些较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的文物,如纸质类文物,对保存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线较为敏感,特别是如果所处环境过于潮湿,就会导致褶皱等现象,影响其清晰度和观赏价值。

2.3博物馆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近年来,我国逐级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力度,发展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许多文物展馆的面积不断扩大,展示手段不断升级。但是,一些文物的受损状况依然与文物展柜的不合理设计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博物馆文物展柜是透明材质,文物容易受到紫外线辐射,加速氧化,造成损害,不利于文物的保存。针对光线影响,博物馆的展览柜台设计应提出优化方案,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合理提升展馆基础设施水平。但即使有国家财政拨款,一些地级市的基层博物馆仍然因资金短缺而无法实现文物的全方位保护[2]。

3博物馆文物保护意识研究分析

目前,我国文化遗产活动的开展一般和地方基层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同时进行,但是对文物保护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对文物保护意识的认识不足,都导致了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开展不顺利。因此,对博物馆文物保护意识的研究上需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3.1培养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

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加强对文化科学保护的认识,增强综合基础能力的培养,比如《文物保护法》的学习以及专业修复技术能力。一方面,通过定期组织博物馆工作人员学习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进而从根本上将文物保护意识灌输到相关工作人员的头脑中;另一方面,文物管理人员要在日常保管与陈列文物过程中,定期观察文物的变化情况,随时做好修复文物的准备。另外,还需要掌握专业修复设备的使用和专业的修复技能。

3.2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掌握文物的实时展示

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实时掌握文物状态,才能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文物损害。在文物展览监测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标准,最大限度完善文物展览的细节。因此,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提前做好文物防护的准备措施,预先规划文物展示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损害,以便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最后,博物馆展示还需要全天监控文物的实时状态。

4博物馆陈列的文物相关保护方案的研究

基于文物保护的博物馆文物展示,制定文物保护计划是建立完整的博物馆文物展示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6个方面进行分析。

4.1确保博物馆的温湿度适宜

文物保护对展柜的温度、湿度有严格要求,必须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合理控制。博物馆文物要时刻保持适宜的展示环境,从而尽可能减少对文物的损害。博物馆文物展柜的温度需要保持在15~25℃之间,湿度为40%~65%之间。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必须相互匹配[3],否则,对文物的保护都是不利的。只有温度和湿度处于规定的范围,才能确保文化遗产展示环境的稳定性。根据行业规范,博物馆的温度和湿度由中央空调调节。部分博物馆展馆的温度控制通过特殊的温湿度控制设备直接调整,一般处于恒温恒湿状态。但是,一些基层的博物馆没有足够资金购买专业设备。因此,只能通过对陈列文物的密封展示柜内的气温进行调节来维持,一般在展示柜里放置化学调湿剂等进行调节[4]。

4.2文物陈列展示柜密闭性原则的分析文物展柜的密闭性对于文物保护至关重要。进入博物馆的游客不可避免地影响馆内空气流通。相关工作人员在购买或设计文物展示柜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密封性的优劣。因为只有确保文物陈列柜的密封性能,才能保证隔离外部环境对文物的影响,避免文物受到损害[5]。例如,由于文物的长期陈列以及陈列展示柜密闭性较差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文物发生霉变,丛而对文物本身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多数的文物博物馆一般是采用杀菌剂来防止文物发霉现象产生。但是面临一个缺点,因为长时间的使用防霉剂,其中一些霉菌可能会产生抗体,导致使防霉剂失去效果。一方面,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及时更换防霉剂;另一方面,增强文物陈列展示柜密闭性,从源头上控制。

4.3文物展馆内的光源控制原则的分析

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有必要将所有热源远离博物馆文物,所谓的热源还包括一般的加热设备。博物馆展馆的照明一般由光纤照明灯具组成,因此对光源控制也需要按照严格的标准执行,特别是文物展示柜的玻璃必须能隔离阳光紫外线。

4.4展馆除尘指标原则的分析

展馆除尘需要制定规范和标准。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时,除了影响室内空气,还会带来一些灰尘和其他污垢,这会导致文物加速腐蚀,如青铜器表面氧化和斑块生长加速。因此,加强清洁博物馆内的灰尘和其他污垢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定期除尘博物馆外,还应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安装空气净化器等除尘设备。最后,文物陈列需要放置在密封的陈列柜内,能够确保文物与外界隔绝[6]。

4.5展馆内绿色材料应用原则的分析

用于文物展示的建筑材料应该符合绿色环保的标准。除了直接热源、光源和空气污染外,还有其他建筑材料,它们含有甲醛等化学物质可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因此,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筛选博物馆文物展馆的建筑和装饰材料。

4.6展馆内加强文物修复和保护原则的分析

在展馆内加强文物修复和保护原则的分析,可以确保文物的有效存留。一方面,加强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引导从业人员转变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博物馆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培养,使他们充分了解文物价值,并利用现代修复技术保护学术文物。馆内工作人员应做到对文物陈列情况的实时掌握,工作人员要实时掌握文物陈列的变动情况,并且及时根据突发或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应对和解决的方案,加强对博物馆文物陈列的监控,时刻在文物陈列工作中落实文物保护规范,完善文物陈列工作中的各个细节。

5结束语

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文物保护工作比较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时要通过文物保护的先进意识来对其进行指导。本文主要介绍了博物馆文物保护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出简要分析。因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对文物的保护,就需要科学培养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理念,从而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技能。从而更好的为博物馆展出的文物进行综合化全面的保护措施,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牛文静.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问题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6):10-11.

[2]李博.文物保管和文物陈列中的保护意识分析[J].工业C,2016(6):34.

[3]于晓敏.浅谈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J].中国民族博览,2017(5):220-221.

[4]陆春红.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J].中文信息,2016(2):106-107.

[5]唐锋.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J].人间,2016,20(12):20-22.

[6]胡开红.博物馆陈列中的文物保护[J].经贸实践,2016(7):33-35.

第三篇: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教师推荐书目

社会发展学院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课外推荐阅读书目

裴安平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考古学、史前农业考古):

1.《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

2.《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栾丰实、方辉、靳桂云,文物出版社2002年。

3.《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俞伟超,文物出版社1989年。

4.《考古学一百五十年》[英]格林·丹尼尔,文物出版社1987年。

5.《远古文化史》[英]柴尔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6.《外国考古学史》杨建华,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7.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8.《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

9.《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

汤惠生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考古学、艺术考古学):

1.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王明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 《考古学导论》戈登柴尔德,上海三联书店2008

3.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伦福儒、巴恩著,文物出版社2004

4.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苏秉琦,文物出版社1984

5. 《考古学理论》陈淳,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 《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列·谢·瓦西里耶夫,文物出版社1989

7. 《考古学思想史》布鲁斯·崔格尔,岳麓书社,2008

8. 《人类学理论导论——他者的眼光》罗伯特·莱顿,华夏出版社2005

9. 《心灵考古》乔治·弗兰克尔,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10. 《青海岩画——史前艺术中二元对立思维及其观念的研究》汤惠生、张文华,科学出版社2001 《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李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周裕兴副研究员推荐书目(研究方向:考古学、博物馆学):

1、考古学专题六讲:张光直文物出版社1986

2、古史的考古学探索 :俞伟超著文物出版社 2002

3、书名:考古学读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杨楠编 2006

4、美学三书(美的历程) 安徽文艺出版社 李泽厚 1999-01-01

5、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李文儒主编文物出版社2002

6、《国际博物馆》(中文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南京译林出版社200

6、2007

8、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王文章2006

9、《逝去的风韵——杨泓谈文物》 杨泓著 中华书局2007年

王根富副研究馆员推荐书目(研究方向:考古学、文物学):

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2、《先秦两汉考古学论文集》俞伟超,文物出版社,1985年。

3、《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李济,文物出版社,1990年。

4、《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苏秉琦,文出版社1984年。

5、《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邹衡,文物出版社,1980年。

6、《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严文明,三秦出版社,1997年。

7、《美术考古半世纪》杨泓,文物出版社,1997年。

8、《商周青铜器群综合研究》郭宝钧,文物出版社,1981年。

9、《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

10、《夏鼐文集》夏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陈声波老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考古学)

1、《论语》

2、《左传》

3、《周礼考工记》

4、《庄子》

5、《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6、《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7、《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8、《考古三峡》汤惠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科林伦福儒 保罗巴恩著,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第四篇:文物与博物馆学

一、博物馆陈列:

以文物、标本和辅助陈列品的科学组合,展示社会、自然历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或某一学科的知识,供群众观览的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

二、博物馆陈列的基本原则:

1、与本馆任务和性质相适应, 突出馆藏品特色、行业特性和区域性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化含量;

2、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材料、工艺和表现手法,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3、展品应以原件为主,复原陈列应当保持历史原貌,使用复制品、仿制品和辅助展品应予以明示;

4、展厅内应当有符合标准的安全技术防范设备和防止展品遭受自然损害的展出设备;

5、为公众提供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

6、陈列展览的对外宣传活动应及时准确、形式新颖;

三、博物馆陈列的基本程序包括:

1、陈列:指陈列的总体研究与设计、陈列的内容研究与设计、陈列的艺术形式设计;

2、制作:各类辅助展品和陈列设备的设计制作;

3、布置:陈列现场的安装布置;

4、陈列开放前现场的评估和开放准备;

5、每个工作阶段的评估和展出后的总结;

四、博物馆藏品保护的基本内容:

1、分析藏品材料的成分结构;通过分析设备对藏品进行分析测试,探明藏品材料的元素构成、物质结构、物理性能,以探索其质变的内因,需求相应的保护途径。

2、探明藏品质变机理;从理论上探索不同质地藏品在不同环境下质变的物理、化学规律,掌握其质变机理,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查明藏品的地下埋藏环境;采集文物在地下的土壤、水分、和气体样本进行分析检测,获得地下环境的原始资料,以便出土后对文物进行保存;

4、研究博物馆藏品的保存环境;

5、藏品保养;为维护藏品质量,最大限度减少藏品受损,需对藏品进行科学的日常维护;

6、藏品修复技术;运用物理化学方法对已损坏的藏品进行修复和技术处理,使藏品的病害消除,损毁得以恢复。

7、测定藏品年代;

8、藏品复制技术;

五、博物馆藏品库布局的基本原则及方式:

藏品库布局:藏品库的位置对藏品的保护管理、安全防范、防火以及博物馆的环境都有较大影响。一般讲,藏品库应与陈列室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分隔是为了防止外界人员混入,以保证库房的安全;联系是为了展品运送的方便。库房的朝向最好是南北向。藏品库附近应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藏品库要与博物馆其他各部分组成统一有机的整体,建筑紧凑,节省用地,结构经济,并与环境相协调。

藏品库的布局有以下几种主要方式:

①布置在陈列室的底层。这种布局方式一般建筑较紧凑,有利节省用地。陈列室与库房联系也较便利,文物标本取送方便并可以减少藏品因远距离搬运而受到损坏的可能性。但藏品库布置在底层或半地下室,如建筑处理不完善,库房湿度大,地面易泛潮,对藏品保管不利。此外,布置在底层的库房,安全防护与防尘、防震都较难处理。

②布置在陈列室的顶层。这种布局方式同样具有建筑紧凑、与陈列室联系便利的优点。但不利于大型和重型藏品的搬运。同时,藏品库与陈列室很难隔绝,对建筑防火不利。

藏品库无论布置在陈列室底层或陈列室的顶层,都要防止观众和与库房无关人员穿行库房区,在人流路线设计方面要确保库房的安全。

③与陈列室毗连,或用连廊与陈列室联系。这种布局方式既方便库房与陈列室的联系,又使库房与陈列室保持一定隔离,对防止人流路线干扰、安全防火均有利。库房的结构处理也较容易,还有利于藏品库的扩建。在博物馆用地不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是一种较理想的库房布局方式,对大、中型博物馆更为适用。

④独立于陈列区之外。这种布局方式对库房管理、安全防火较为有利,适合大型库房或特库采用。但这种布局方式占地多,与陈列室联系不便,不利于文物藏品的搬运。

藏品库的布局要根据博物馆所处的环境和博物馆的类型、性质、规模以及藏品情况等因素来决定。

六、分析陈列室布局与博物馆类型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选用相应的陈列室布局:

1、历史性和纪念性博物馆,其陈列通常按照历史发展的年代顺序来组织陈列,整个陈列内容为一完整的系统,各部分之间及展品组合按逻辑序列排比,陈列空间力求连贯,多采用串联式的陈列组合;

2、自然类和科技类博物馆的陈列是按学科的类别划分为体系的,各部分之间关系相对独立,各陈列室互不相通,各有隔得入口,宜采用并联式陈列室布局;

3、艺术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的生态分类陈列宜采用放射式组合,因其陈列内容相对独立,各部分内的展品组合也不一定表现前后顺序,因此多采用放射式陈列,组合各陈列室;4遗址类、工业博物馆等一般多用大厅式陈列室;

1、阿什莫林博物馆:

近代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同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英国贵族阿什莫林将其收藏的货币、徽章、美术品、动植物标本和其他文物全部捐献给牛津大学,成立了阿什莫林博物馆。1683年,该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第一所向社会公开的博物馆,这被认为是现代公共博物馆设立的标志,同时也开创了私人收藏公之于众的先河。

2、博物馆疲劳:

即观众疲劳,系指观众体力疲惫、注意力涣散,导致中途自博物馆退出。系美国心理学家鲁滨逊于1928年首先提出。导致博物馆观众疲劳的原因主要有环境因素(噪音)、建筑因素(大小、空间等)、陈列因素等。

第五篇: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

前 言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珍贵的文物资源不仅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物质基础,也是首都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充分把握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历史机遇,对于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加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全面提升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水平,促进首都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双赢”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认真总结了“十五”期间本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未来一段时期内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趋势,使全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本市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总体目标,提出了这一时期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博物馆事业发展、古玩艺术品流通市场建设和管理、文物安全执法、文物保护科研和信息技术、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基本任务。在本《规划》的基础上,将抓紧编制工作计划和专项规划,提出更为具体的目标,制定具体有效的保障措施,从而提高《规划》实施的指导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一、北京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十五”规划的落实与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按照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及“新北京、新奥运”的总体要求,全市文物工作者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和完成了《北京市“十五”时期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的任务,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文物保护的新思路和有效途径,加大保护力度,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城市建设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北京的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形成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1、文物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城市建设工作时指出:在加快北京旧城改造的同时,要十分注意保护好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古都风貌,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既拥有现代化新姿又保留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世界一流国际化大都市。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进行旧城改造、改善广大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必须使北京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特色和古都风貌保留并延续下去,绝不能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坏。首都北京的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被提高到与发展并重的高度。2005年1月,国务院原则通过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国务院在《批复》中重申:北京是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城市。强调北京城市建设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四个服务”的要求。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旧城整体保护、旧城的保护与复兴、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机制保障等具体内容。 “十五”期间,国务院和市政府陆续公布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和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实施第五批、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5年底,全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68处。历史文化保护区43片,地下文物埋藏区36处。国家级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7家。

2、文物保护和修缮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00年~2005年,市政府决定实施“3.3亿文物保护工程”和“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拨款6.9亿元用于全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80个文物建筑的抢险修缮项目,带动各区县、各相关单位配套资金50亿元,搬迁不合理占用单位430余个,居民6000余户,13万平方米文物建筑得到腾退、修复,不仅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市长期以来文物保护经费不足、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的局面,而且为全市文物保护工作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土城遗址、明城墙遗址、十三陵德陵、历代帝王庙、永定门城楼、长椿寺、普度寺大殿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已经完成并对社会开放。全市6处世界文化遗产进入全面修缮期,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得到抢险加固,故宫午门、武英殿,天坛祈年殿建筑群,黄花城和古北口段长城,颐和园佛香阁古建筑群得到修缮,十三陵康陵、庆陵修缮工程相继完工。

“十五”期间,市、区文物部门积极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进行前期地下文物保护工作。考古调查和勘探面积为512万平方米,发掘和清理了1200座墓葬和5.4万平方米的遗址。先后进行了两广路道路市政工程、延庆颖泽洲住宅工程、圆明园遗址、五棵松奥运场馆、城市轻轨建设等项目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地下文物保护工作也顺利展开。

3、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显现热潮 “十五”期间,全市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博物馆建设势头强劲,博物馆数量以每年2到4座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底,全市登记注册博物馆达到130座,馆藏文物323.8万件(套)。2005年当年举办固定展览206项,临时展览437项,接待观众2923.7万人次,成为北京旅游业的支柱之一。2005年12月19日,位于复兴门外大街、总建筑面积达6.39万平方米的首都博物馆新馆建成试运营。它以经典的建筑、完善的功能、丰富的展览、先进的技术,跻身于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博物馆之列,成为目前国内展览面积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新馆、中国邮票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天文馆新馆等一批现代化、设施完备、高质量、高水平的博物馆相继建成和开放,行业办馆、私人办馆日渐增多,使北京博物馆众多、特色鲜明的优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加强。与此同时,各博物馆不断提高服务和接待能力,内容丰富的文化宣传活动日益增多,中外文物精品、内容形式多样的展览“走出去”、“引进来”,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和沟通更加活跃。

4、文物法规建设进一步加强,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五”期间,市人大、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北京市博物馆条例》、《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这些法规、规章的制定和实施,使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博物馆事业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为本市文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市、区县三级文物保护体系逐步完善。依照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程序改革的要求,我市落实了文物保护行政管理三级管理体制,即:国家主管机关、市级主管部门、区县级主管机构的管理职责、管理程序进一步规范,公示了审核、审批事项的办理程序,使我市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依法行政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5、古玩艺术品流通市场繁荣活跃

北京市拥有全国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管理较为规范的古玩艺术品市场,其经营活动列全国首位。近年来,政府在加强管理、规范秩序、积极引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玩艺术品交易业得以快速发展,呈现既平稳发展又繁荣活跃的良好局面。2005年底本市有旧货交易市场11家,文物商店18家,经营体制有国有、股份制和民营个体等方式。古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逐年大幅攀升。据统计,2005年全市45家古玩艺术品拍卖企业共举办各类拍卖达到298场次,成交额为91.6亿元。比2004年的193场和39.33亿元的成交额分别增长了54.41%和132.91%。北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古玩艺术品交易和流通中心。

(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仍然尖锐和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始终存在于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首都北京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仍面临巨大的危机和矛盾。在目前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心区功能过分集中,城市功能相互重叠干扰,比较集中的体现在旧城历史风貌的保护与危旧房改造、旧城交通、市政设施及环境亟待改善之间的矛盾。政府管理工作受到各方经济利益发展的限制,城市的管理机制与体制上,缺少解决这种矛盾完整的、有效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建设性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2、文物保护资金仍然短缺

目前,本市文物保护单位因不合理使用和占用,致使文物建筑无法得到修缮和合理利用的矛盾仍十分突出。文物保护单位的搬迁腾退耗资巨大,北京段长城、十三陵整体环境、圆明园遗址等的文物保护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特别是国家规定的“五纳入” 在有的区县尚未有效落实,部分区县重当地经济发展,轻文物修缮资金的投入,使大量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得不到修缮和维护。

3、文物安全形势仍非常严峻 目前,本市仍存在文物保护单位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据调查,在324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被单位和居民不合理使用的约占60%,存在火险隐患的占70%。全市其它2700处古建筑类的保护项目中,单位和居民不合理使用的占95%,并且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火险隐患。同时,由于历史欠账过多,特别是分布于旧城区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险情严重,亟待整改。

4、博物馆体制不顺,活力不足,事业发展不平衡

博物馆作为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事业,在全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首都的特殊区位,博物馆管理隶属关系无法统一,现有政策和法规对博物馆事业发展支持的力度不够,使全市博物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博物馆活力不足,存在着管理体制、运转机制与社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的状况。文物和藏品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一些博物馆资金短缺,生存困难。科研工作的开展相对其它领域,不仅起步晚,创新能力不足,而且科研人员少,缺乏学术带头人。在文物、博物馆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开发利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整体向高级化利用水平转化还存在差距。

5、文物管理的法制建设有待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颁布后,相应配套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尚不健全。文物保护、文物建筑修缮行业、博物馆行业、古玩艺术品拍卖行业等标准规范还不完善,管理力度亟待加强,文物建筑工程招投标、文物工程监理等有待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文物保护、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全面、完整、坚定不移的执行《文物保护法》和“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文物法制建设,完善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规体系,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的管理机制建设。创新文物保护的理念、机制和方法。以奥运为契机,按照内涵式发展的思路,加快博物馆资源整合,挖掘潜力、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全面提升全市博物馆整体工作水平,推动文物、博物馆事业全面发展,实现首都北京既延续历史文化发展特色,又符合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功能的战略目标。

“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协调统一。着力解决文物保护、名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全面落实和完成“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制定并开始实施文物保护中长期规划。重点研究国家为主,广泛争取社会参与的良性循环和常态化的政策措施,使本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状况有较大改善,着力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环境整治和保护维修,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保护单位创造条件。

推进国家和本市重点博物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保持数量、种类全国第一的基础上,实现质量上的突破。着力在挖掘潜力、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方面开拓创新,积累经验。增强改革意识、服务意识和精品意识。促进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创新思路,使博物馆的内部管理、对外展览、学术科研、藏品保护、专业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有新的发展和新的提高。 创建古玩艺术品拍卖交易中心,实现首都北京不仅具备适应国际艺术品交易的顶级高端市场,同时也有满足各类爱好者和收藏者需要的大众市场的发展目标。引导和规范文物经营,制定文物博物馆系统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政策,活跃和繁荣古玩艺术品流通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提供优质服务。推进文物商店经营体制改革,使其成为北京独具优势的文化产业。到2010年,争取将北京建设成国际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

三、“十一五”时期的基本任务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坚定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认真实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使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整体保护。

以旧城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中心,保持传统风貌特色。密切联系城市规划部门,加强对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研究与论证。依法严格对各类建设和城市开发、改造项目的审批。制定故宫及其缓冲区的专项保护规定。

坚持“原址保护”原则。依法制定《北京市具有保护价值建筑的认定暂行标准和程序》。提出一批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城市景观线、对景建筑名单报请市政府公布。

积极与规划、国土、建设等相关部门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特别是旧城整治过程中,部门之间切实加强联动、统筹兼顾,逐步解决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区居住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

加强政策研究,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和有关区县政府,完成御河、三眼井、白塔寺、大栅栏、鲜鱼口等历史街区整治试点项目。在实施旧城危房改造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实行“小规模、渐进式、多样化、微循环”的运作方式。按照专家建议和政府决策,合理区分危房和旧房,逐步改造危房,消除安全隐患,改善胡同、四合院内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继续配合城市规划等部门对北京旧城区内的有保留价值建筑进行调查;积极做好保护工作。落实形制较好、可成片保护的胡同、四合院实行整体保护的措施。

(二)文物保护基础工作

上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达到350处。

公布第四批市级地下文物埋藏区,“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地下文物埋藏区达到50片。

各区县政府要依法公布一批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要基本完成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工作。

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工作。

完成50处北京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工作。

完成2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

继续做好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登记与管理工作。

(三)文物建筑修缮重点

加强文物建筑的抢险修缮,重视对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十一五”期间,完成《北京市文物建筑修缮中长期计划》,落实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百处文物建筑的修复。重点是:全面落实“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提出的整治“两线”景观、恢复“五区”风貌、重现京郊“六景”的目标。完成皇城景区、什刹海风貌区、国子监古建筑群游览区、琉璃厂传统文化商业区、古城垣景区,以及京西风景名胜区、北京段长城风景保护区、帝王陵寝保护区的文物建筑修缮工程。

“十一五”期间,配合各区县政府对不少于100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进行重点抢修。

继续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维修。基本完成十三陵、天坛、故宫、颐和园主要文物建筑修缮与周边环境的整治。加大对北京段长城的抢险维修,完成怀柔、密云等重点地段长城的修缮。

(四)地下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成果研究

配合城市道路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北京城市发展史的考古调查。重点做好规划市区的城市考古调查、勘探和清理发掘工作。

高质量的完成奥运场馆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沿线的考古工作。配合房山区政府力争完成琉璃河黄土坡村的搬迁工作,落实琉璃河遗址墓葬区、城址区的清理发掘工作。

完成“十五”期间东胡林遗址、琉璃河遗址、金陵遗址、圆明园遗址、石景山金代壁画墓等考古发掘、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和专题报告。

(五)博物馆事业

提高博物馆保管、研究、展示和服务水平,改善博物馆基础设施条件,使北京地区博物馆整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建立与首都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都市的城市性质和特色相匹配的博物馆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和“三贴近”原则,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在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北京悠久历史文化教育中的基地作用。实现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有机结合,满足广大群众对高品位精神文化的需求。

发挥首都博物馆的优势和“龙头”作用,把首都博物馆新馆建成文物藏品科研保护中心、国内外文化交流展示的重要场所,创新管理模式与管理机制,发挥其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扶持博物馆建设,调查研究和制定北京市市属部门和区县利用文物藏品资源,创办有特点、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的鼓励与扶持政策。

研究制定社会投资主体兴办博物馆的引导支持政策、管理机制和规范制度。在坚持“资源整合、挖掘潜力、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下,保持北京地区博物馆适度增长。

全市博物馆年固定与临时展览的项目超过300项,年接待观众人数超过3000万人次。从现在起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实施“双两百”展示计划,推出有特色的固定展览200项,临时展览200项。

积极推进国家博物馆改建、中国科技馆三期工程、中国农业博物馆扩建、北京美术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等重点建设项目。

完成老舍纪念馆扩建、徐悲鸿纪念馆改造工程、妙应寺白塔管理业务用房、老山汉墓保护展示用房工程。

完成市属博物馆及区县所属文物收藏单位珍贵文物的清点、建帐工作。开展对博物馆现状评估和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的调研。完善博物馆审核、检查制度。推广博物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

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博物馆科普工作水平,增加博物馆科技含量,重点推广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博物馆藏品研究、保管、展示方面的应用。积极开展国内外文物保护、博物馆管理研究、技术成果、运营手段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管理制度和筹措资金的经验,提高全市文物保护和博物馆管理的水平。

积极引导各博物馆开展国内外展览和交流,以首都博物馆为基地,带动全市博物馆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推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有国际影响的大型展览,不断丰富首都的文化艺术生活,提高北京地区博物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鼓励各博物馆设计和开发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满足参观者和旅游者的需求,增加博物馆的经济收入。

(六)古玩艺术品拍卖与市场经营

推动和促进北京古玩艺术品交易业的繁荣与发展。2010年北京古玩艺术品拍卖年经营额突破150亿元,争取达到200亿元。全市古旧艺术品市场的年经营额超过25亿元,争取达到30亿元。力争境外回流文物占到拍卖品总量的35%。

协助有关单位在2010年前建成“北京艺术品拍卖中心”大厦。重点推动以古玩城、潘家园旧货市场为中心的文化艺术品经营基地的建设。

创新文物商店的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2010年文物商店的年经营额提升至2-3亿元。将中国古玩艺术品交易博览会由每年秋季一次改为每年春秋各一次,到2010年每届“博览会”交易额争取突破6亿元。

积极筹备,争取自2007年起,每年或每两年在北京举办一次具有国际水准的“北京国际艺术品博览会”,吸引世界各国的著名收藏家、艺术家、企业家参会,并努力使之成为世界品牌。

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第一为工作标准,落实政府职能转变。发挥行业协会自律的管理作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组织高层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境外考察、专业培训,提高行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拍卖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市场动态的调查研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为其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推进北京古玩艺术品交易业的繁荣发展。

(七)文物安全执法

健全全市文物安全督查、行政执法体系,建立文物安全预警机制和责任制度,实现安全督查和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

完成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状况调查,做到底数清楚、档案健全、保护责任落实。

依法行政,对管理不善、修缮不力、隐患严重的文物保护单位加强管理,提出限期整治的措施,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配合市、区政府城市环境整治工程,使市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建立政府投资、管理使用单位出资、社会捐助有机结合的机制,五年内基本完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设施,实现市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重大隐患,确保市管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目标。

(八)文物科研与信息技术应用

发挥文物、历史、博物馆专家的作用,建立文物保护、博物馆科研学术带头人制度。开展一批文物、历史、考古等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促进文物科研和学术交流。

加大对文物重点科研项目的投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继续与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开展文物科学保护技术和文物藏品保护项目的研究。重点是加强对文物建筑修复技术、壁画、石质文物、纸质文物、丝织品等保护进行多部门、多学科的研究,在“十一五”期间,使本市文物保护科研体系与基地的建设得到完善和补充。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博物馆藏品管理、“四有”档案建设、文物拍卖、文物安全技术防范等工作中。“十一五”期间完成“北京市文物、博物馆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设。

(九)人才队伍建设

紧密围绕“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文物、博物馆工作的发展目标,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接收重点院校本科以上毕业生为主要渠道,以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实现全市文物、博物馆事业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总量增加、整体素质提高的总体目标。

开展北京市文物、博物馆系统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工作。建立首席研究员制度,发挥学术带头人的核心作用。加快后备干部的推荐、培养和选拔工作。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任办法,实行岗位竞争、择优聘任、高职低聘、待遇随岗的聘任制度。

加大培训力度,全面落实全系统干部培训任务结合文物、博物馆行业特点,不断拓宽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构建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网络,提升全系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各级政府和党政领导要提高并增强保护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落实《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推进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文物有效保护、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的新型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实现文物保护、博物馆事业与首都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各级政府要依法保证“五纳入”的真正落实。继续加大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初步建立起长效机制。发挥政府投入资金的社会效益。按照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及社会各界的捐助。

健全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文物维修工程的招投标、工程质量监督、工程监理、验收等制度。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旧城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市区文物执法体系,坚持并加大巡视检查的力度,配合有关部门打击文物犯罪。

修改《北京市博物馆条例》,建立和完善博物馆事业建设发展的行业规范、标准和制度。开展对博物馆的现状评估和制定事业发展战略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博物馆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研究和制定鼓励、扶持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政策,建立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对博物馆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博物馆设施建设与展览陈列改造,支持博物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展文物、博物馆信息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建立北京文物、博物馆数据库和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实现全市文物、博物馆资源数字化,管理和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大文物、博物馆信息的对外交流。

拟订《北京市文物(古玩)流通管理办法》。深入研究对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和拍卖企业的扶持政策,扭转单纯靠“管”的行政意识,将为市场服务作为第一要务,促进古玩艺术品交易业主体的发展,整顿和规范文物流通秩序,完善文物鉴定、登记和行政许可制度和工作程序,规范古玩艺术品流通市场和经营主体的业务活动。

建立切实可行的文物安全、消防、技防等保护体系和保障措施,依据市政府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全市文物安全局面有较大改善的目标,保证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主线,以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为重点,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各类教育和培训,广泛吸引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使全市文物、博物馆行业人才资源总量有所增加,专业人才结构更加优化,高级专家队伍有所壮大,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紧缺人才能得到补充。为首都北京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备注:

1、“古玩艺术品”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可供鉴赏、研究的实用或非实用器物艺术品,它总的概念属于“文物”的范畴,但其中很多又有别于文物。

2、“古玩艺术品交易业”涵盖三种形式的载体:文物商店、文物拍卖企业、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前两种载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唯一允许存在的文物交易载体,“市场”的形式不允许进行文物交易。目前北京的古玩交易业的经营范围为古代艺术品和仿古艺术品。

上一篇: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义下一篇:班级保教工作计划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