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氟沙星合成工艺综述

2023-01-25

第一篇:诺氟沙星合成工艺综述

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的制备工艺研究分析论文

材料与处方

材料与设备盐酸洛美沙星、甘油、乙醇、依地酸二钠、配液罐(吉林华通制药设备有限公司,型号:PG 2001.1);液体灌装机(上海拓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型号:HHGNX-2);贴标机(上海拓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型号:HH LT);标示扫L(温州华侨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型号:M F-380F)。

1. 2处方和处方依据

1. 2. 1处方盐酸洛美沙星15.0 g;甘油1260 g;乙醇1230 g;依地酸二钠5g;纯化水适量(定量至5000 mD,制成1000支((5 m 1/支)。

1.2.2批量10000支或20000支。

1.2.3原料用量折算方法

折干折纯投料量旬=批量(瓶)X原料处方量(g/瓶) (1一干燥失重)X干燥品含量

1.2.4处方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W S1一水一034)一20027.。

2操作过程

2. 1生产前检查各生产工序检查作业场所是否有清场合格证并在有效期内,检查设备容器具是否有“已清洁”状态标志,计量器具是否有“校检合格证”并在有效期内,检查设备状态是否有“完好”及“待运行”状态标志等。

2. 2称量按批生产指令对物料名称、规格、批号、数量等进行双人复核,确认无误后按批处方量准确称量,经操作人及工艺员、质检员复核无误后转至配制工序。

2. 3配制①取少量纯化水加热至40 -45 0C,保温,加入盐酸洛美沙星,超声5m,加入纯化水并搅拌使其全部溶解;②将处方量的依地酸二钠加入到盐酸洛美沙星溶液中,搅拌使之溶解,备用;③将处方量的甘油和乙醇加入配液罐中,搅拌使混合均匀,加入上述备用溶液,再加入纯化水至定容量,搅拌30min;④过滤;取样检验。

2. 4灌封①调整装量,标示装量为每瓶5m1,平均装量小低于标示装量,每瓶装量限度小得低于标示装量的93%;②每小时抽查1次装量,如有异常可随时增加抽查装量次数;③抽查拧盖的严密性。剔除小合格品,将合格品与小合格品分别做好标记,并将合格品转入中转站,小合格品单独存放,及时销毁。

2. 5待包品检验质检员取样送检,检验项目为全项检验。

2. 6包装①包装规格:5m1X1瓶X10盒X 40中包;②确认使用的包装材料与该产品批包装指令相符;③在药品瓶上贴标签,距瓶底边基线2 mm处端正粘贴,小得有皱褶,标签上要求打印批号及有效期至。之后连同1张折好的说明书装入小盒。小盒按照规定打印批号,批号应清晰准确。每10小盒套上收缩膜。收缩膜要平整光洁;④大箱按批包装指令卡印批号,批号应清晰准确日,5〕。将热膜收缩好的中包整齐摆放在大箱中,每箱40中包,并装有装箱单,用胶带封箱,打包呈井字形。

2. 7清场以上各工序在生产结束后按《清场标准管理规程》}M P-PM -0039-00)的要求进行清场,并填写相应记录。

3小结

盐酸洛美沙星为哇诺酮类第3代广谱抗菌药,对大多数细菌有优良的杀菌作用,其在治疗敏感细菌所致的中耳炎、外耳道炎、鼓膜炎感染症时疗效特别显著 , 杀菌力强。在该滴耳液中加入乙醇 , 可以增加药物溶解度及渗透作用 , 帮助药物作用于炎症部位 , 有一定的刺激性。甘油可缓和乙醇对黏膜的刺激性 , 并可延长药物在局部的滞留时间。该滴耳液黏度适宜 , 作用迅速而持久 , 并呈弱酸性 ,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符合滴耳液的全部质量要求。

参 考 文 献

[1]高洪燕 , 张咏 . 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制剂的研制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1(14):52-53.

[2] 盛高峰 . 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 济宁医学院学报 , 2010(5):10-12.

[3] 王剑林 . 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的制备 . 医药导报 , 2003(3):105-107.

[4]康雁 , 陈晓云 . 复方盐酸洛美沙星喷 ( 滴 ) 液制剂研究 . 中国基层医药 ,2004(4):7-11.

[5]刁敏 , 张国祥 , 郑建华 . 洛美沙星外用制剂研究与临床应用 . 医药导报 ,2003(S1):253-254.

第二篇:合成氨国内外综述

二、设计项目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及设计项目的背景、意义和应用前景

1、国内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我国的氮肥工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合成氨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现已掌握了以焦炭、无烟煤、焦炉气、天然气及油田伴生气和液态烃多种原料生产合成氨的技术,形成了特有的煤、石油、天然气原料并存和大、中、小生产规模并存的生产格局。我国合成氨在与国际接轨后,具备与国际合成氨产品竞争的能力,今后发展重点是调整原料和产品结构,其技术发展将会继续紧密围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行周期,改善经济性”的基本目标,进一步集中在“大型化、低能耗、结构调整、清洁生产、长周期运行”等方面进行技术的研究开发,进一步改善经济性。 (1)国内天然气蒸汽转化工艺

国内就天然气蒸汽转化制氨工艺而言,其发展主要是以节能、降耗、扩产、缩小装置尺寸、降低投资费用以及延长运转周期等为目标进行工艺改进。例如:将传统流程转化炉的热效率从原有的85%提高到90%~92%,烟气排出温度降至120~125 ℃,增加燃烧空气预热器等;提高一段炉操作压力,由原来的2. 8MPa提高到4. 0~4. 8MPa;转化炉管采用新型材料25Cr235Ni2Nb2Ti,使管壁厚度降低,并使管壁中因温度梯度造成的热应力降低至接近内部压力的水平;增加二段炉燃烧空气量,提高燃烧空气温度至610~630 ℃,采用性能更好的二段燃烧器。而在转化催化剂方面,主要是围绕不同原料和不同工艺开发新型转化催化剂,并且还要保证开发的新催化剂在适合于不同原料和工艺的前提下,提高催化剂的活性、抗压强度、抗碳性和抗毒性等。 (2)国内天然气脱硫工艺

在我国,天然气脱硫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其脱硫方法也很多。大体上可分为干法脱硫和湿法脱硫两种方法,干法脱硫以氧化铁法和活性炭法应用较广,而湿法脱硫以砷碱法、ADA、改良ADA和栲胶法颇具代表性。

干法脱硫技术最早应用于煤气脱硫。之后,随着脱硫活性炭的研究成功及其生产成本的相对降低,活性炭脱硫技术也开始被广泛应用。干法脱硫既可以脱除无机硫,又可以脱除有机硫,而且能脱至极精细的程度,但脱硫剂再生较困难,需周期性生产,设备庞大,不宜用于含硫较高的原料气。

湿法脱硫可以处理含硫量高的原料气,脱硫剂是便于输送的液体物料,可以再生,且可以回收有价值的元素硫,从而构成一个连续脱硫循环系统。现在工艺上应用较多的湿法脱硫有氨水催化法、改良蒽醌二磺酸法(A.D.A法)及有机胺法。其中改良蒽醌二磺酸法的脱除效率高,应用更为广泛。改良ADA法相比以前合成氨生产中采用毒性很大的三氧化二砷脱硫,它彻底的消除了砷的危害。 (3)国内CO变换工艺

CO变换在合成氨工艺流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新建工厂或是改建的工厂基本都采用加压变换。随着新型耐硫催化剂的开发成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发了中变串低变工艺;为了利用低变的低温高活性,九十年代初期开发了全低变工艺;为了克服全低变工艺不能长期稳定运行的缺点,九十年代中期又开发了中-低-低工艺。其后的十年间是全低变工艺和中-低-低工艺推广和完善的过程。目前,我国变换工艺主要采用中变串低变的工艺流程。

2、国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由于世界石油价格的飞涨和深加工技术的进步,国外以天然气、重油、煤作为合成氨原料结构,并以天然气为主体的格局有了很大的变化。基于装置经济性考虑,轻油和重油型合成氨装置已经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绝大多数装置目前已经停车或进行以结构调整为核心内容的技术改造。其结构调整包括原料结构、品质构调整。由于煤的储量约为天然气与石油储量总和的10倍,以煤为原料制氨等煤化工及其相关技术的开发再度成为世界技术开发的热点,煤有可能在未来的合成氨装置原料份额中再次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形成与天然气共为原料主体的格局。

(1)国外天然气蒸汽转化工艺

在北美、东欧及俄罗斯、中东和东南亚以及一些西欧国家均采用天然气为原料,经蒸汽转化制取氨合成气。由于近年国外天然气资源日益高硫化和重质化,工艺上采取节能型流程,因而要求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抗碳性能,更低的阻力,并能在低水碳比下运行。例如:改进催化剂活性组分,日本开发了钌系贵金属催化剂;改进催化剂助剂,为了使催化剂在较高温度下具有稳定的活性,提高其抗毒性能和还原性能,抑制析炭反应,在催化剂中常常添加一些耐热氧化物为助催化剂,如K2O、CaO、MgO及稀土氧化物。国外通常在催化剂中加入碱性氧化物K、Na等来降低析炭的可能性。 (2)国外天然气脱硫工艺

国外脱硫工艺将向着分子筛法、膜分离法、生化法脱硫等方向发展。膜吸收技术的传质包括吸收、解析以及在膜孔内的络合化和溶解层的形成等渗透分子在两相或多相间的分配过程。由于膜的作用,天然气中硫的渗入到管腔外部,并被通过膜分离器壳程的吸收液吸收。吸收液体流出膜分离器,经过换热器加热,通过滑片泵将吸收液抽入膜再生器中,吸收液中的硫渗入膜管腔,被真空泵抽出,进入尾气罐。再生后的吸收液体流出再生器,通过过滤器净化,进行另一循环,从而完成天然气的脱硫过程。膜吸收法脱除酸性气体可降低能耗,减少投资,简化操作。 (3)国外CO变换工艺

国外CO变换向着取消热水塔的填料、变换兼有机硫转化工艺等方向发展。取消热水塔的填料,可以节省大量的填料投资;热量回收不低于填料式;由于无填料,克服了塔盘、填料等易堵塞的缺点,使操作维护得非常简便;气体流动阻力大幅度减少,设备能力也就大幅度增加。变换工段以后,仍然含有少量的有机硫这对后续工段中的催化剂造成危害,缩短其使用寿命。变换兼有机硫转化工艺的做法是在变换炉中增加有机硫加氢催化剂,中一低流程放置在中变底部,全低变流程放在一变或二变底部。

3、设计项目的背景、意义和应用前景

氨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之一,世界每年合成氨产量已达到1亿吨以上,其中约有80%的氨用来生产化学肥料,20%作为其它化工产品的原料。基本化学工业中的硝酸、纯碱、各种含氮无机盐,有机化学中的各种含氮中间体,制药工业中的高分子化学工业中的氨基塑料、聚酰胺纤维、丁腈橡胶等,都需直接或间接以氨为原料。食品工业中,氨广泛用作冷冻剂。氨还应用于国防和尖端科学技术部门,制造各种炸药都要消耗大量的氨,生产导弹、火箭的推进剂和氧化剂,同样也离不开氨。可见,合成氨工业是氮肥工业的基础,对农业增产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合成氨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它的应用前景相当可观。

近些年,我国发现海底冷冻天然气潜在资源,今后随着钻井技术和深层运送天然气技术的突破,我国的辽阔海域将成为未来的丰富天然气资源。天然气原料制氨是今后我国发展方向,我国天然气、煤层气储量约为760 万亿m3 ,还有多达数倍的海底天然冰(甲烷气),深海开采利用最丰富的轻烃资源,不仅可以用作燃料,还可用作合成氨原料,达到资源充分合理利用,能耗低,无污染的环保目标。

但是,开采来的天然气需要先脱硫。气体脱硫是一种很古老的工艺,19世纪末英国己开始用干式氧化铁法从气流中脱除硫化物,但它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业分支,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醇胺类溶剂应用于气体脱硫以后。经过80多年的发展,脱硫方法依据弱酸性和强还原性可分为湿法和干法两大类,其中湿法包括吸收法和湿式氧化法;干法则包括氧化铁法、钴钼加氢法、活性炭法、氧化锌法等;以及其它脱硫方法如分子筛法、浆液法脱硫、膜分离法、生化法脱硫等。

在合成氨的生产中,一氧化碳变换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反应。原料气中含有的一氧化碳不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氨的原料,而且对氨合成中的催化剂有毒害作用,因此必须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变换反应加以除去。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一氧化碳和水蒸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然后进入脱碳工序。所以通过一氧化碳变换反应既能把一氧化碳转化为易除去的二氧化碳,同时又产生有效组分氢气。一氧化碳变换反应既是原料气的净化过程,又是原料气制造的继续过程。通过一氧化碳变换,可以达到提高生产能力,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触媒,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三篇:合成氨脱硫工艺

合成氨脱硫工艺比较及发展趋势

前言

本论文以“合成氨脱硫工段工艺及发展方向”为题展开叙述。对合成氨和脱硫工艺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概述。着重详细介绍了脱硫工段的工艺流程、工艺条件、生产原理、技术指标等内容。编写本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理论联系实际、简明易懂、经济实用。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河北化工医药孙娜老师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有限,书中错误与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第一章 总 论 概 述

第二章 脱硫方法分类及其基本原理

1、脱硫方法的分类

2、干法脱硫

3、湿法脱硫

4、PDS法

5、其他脱硫方法 第三章

脱硫工艺的发展 第四章 安全操作及注意事项 第五章 三废治理及利用

第一章 脱硫方法分类及其基本原理

第一节 总 论 概 述

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用途很广。在农业方面,以氨为主要原料可以生产各 种氮素肥料,如尿素、硝酸铵、碳酸氢氨、氯化铵等,以及各种含氮复合肥料。液氨 本身就是一种高效氮素肥料,可以直接施用。目前,世界上氨产量的 85%—90%用于 生产各种氮肥。因此,合成氨工业是氮肥工业的基础,对农业增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成氨工业对农业的作用实质是将空气中游离氮转化为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化合态 氮,这一过程称为固定氮。 氨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用于制药、炼油、纯碱、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含 氮无机盐等工业。将氨氧化可以制成硝酸,而硝酸又是生产炸药、染料等产品的重要 原料。生产火箭的推进剂和氧化剂,同样也离不开氨。此外,氨还是常用的冷冻剂。 合成氨的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高压、催化、特殊金属材料、固体燃料气化、 低温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尿素的甲醇的合成、石油加氢、高压聚合等工业,也是 在合成氨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合成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氨及氨加工工业已成为现代化学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 在合成氨工业中,脱硫倍受重视。合成氨所需的原料气,无论是天然气、油田气 还是焦炉气、半水煤气都含有硫化物,这些硫化物主要是硫化氢(H2S) 、二硫化碳 (CS2) 、硫氧化碳(COS) 、硫醇(R—SH)和噻吩(C4H4S)等。其中硫化氢属于无 机化合物,常称为“无机硫” 。 天然气中硫经物的含量(标准状态)一般在 0.5—15g/ m3 的范围内,有机硫以硫 醇为主, 在气田经过粗脱磙处理后的天然气, 硫化物的含量 (标准状态) 20—100mg/ 在 m3 左右。

合成氨在生产原料气中硫化物虽含量不高,但对生产的危害极大。 ①腐蚀设备、管道。含有 H2S 的原料气,在水分存在时,就形成硫氢酸(HSH) , 腐蚀金属设备。其腐蚀程度随原料气中 H2S 的含量增高而加剧。 ②使催化剂中毒、失活。当原料气中的硫化物含量超过一定指标时,硫化物与催 化剂活性中心结合, 就能使以金属原子或金属氧化物为活性中心的催化剂中毒、 失活。包括转化催化剂、高温变换催化剂、低温变换催化剂、合成氨催化剂等。

脱硫的任务是除去原料气中的各种硫化物,同时硫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应加以回 收和利用。因此,无论原料来源如何,合成氨原料必须首先脱硫。

第二节 脱硫方法

干法脱硫

干法脱硫系指采用固体吸收剂或吸附剂以脱除硫化氢或有机硫。常见的干法脱硫有:氧化铁法、活性炭法、钴-钼加氢和氧化锌法等。由于固体脱硫剂硫容量(单位质量脱硫剂所能脱除硫的最大数量)有限,一般适用于脱低硫且反应器体积较庞大。如果原料气中硫含量较高,吸收剂使用周期短且因再生频繁,操作费用大而变的不利。

活性炭脱硫:活性炭脱除硫化氢的原理。当含有硫化氢和一定比例的氧的煤气,在氨的催化作用下,通过装有活性炭的吸附器时,硫化氢在活性炭的表面上被氧化成单体硫。其反应式为:2H2S+O2=2H2O+2S+Q.氨的作用:它的存在可以激发活性炭的表面能量,从而使硫化氢的吸附成为化学吸附,处于吸附状态并被活化的硫化氢与氧反应生成单体硫,活性炭表面的活化中心得以再生。

活性炭的再生:在吸附器内硫化氢与氧反应生成的硫被活性炭吸附,当吸附的硫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其活性表面被覆盖,以致失去活性,此时需要再生。 湿法脱硫

虽然干法脱硫净化度高,并能脱除各种有机硫化物,但硫化剂难于或不能再生,且系间歇操作,设备庞大。因此不适于用作对大量硫化物的脱除。

采用溶液吸收硫化物的脱硫方法通称为湿法脱硫。适用于含大量硫化氢气体的脱除。其优点之一是脱硫液可以再生循环使用并回收富有价值的硫磺。

湿法脱硫方法众多,可分为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和物理-化学吸收法三类。常见的有碳酸钠、氨水和醇胺溶液等吸收硫化氢的方法属化学吸收法;用冷甲醇吸收硫化氢的方法属物理吸收法。依再生方式又可分为循环法和氧化法。循环法是将吸收硫化氢后的富液在加热降压或气提条件下解吸硫化氢。氧化法是将吸收硫化氢后的富液用空气进行氧化,同时将液相中的HS—氧化成单质硫。其过程示意如下:

载氧体(氧化态)+HS—==载氧体(还原态)+S↓

1载氧体(还原态)+O2(空气)==载氧体(氧化态)+H2O

2上述过程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的。工业上使用的催化剂有对苯二酚、蒽醌二磺酸钠(简称ADA)、萘醌、栲胶和螯合铁等。

第二章 国内常用脱硫工艺

目前的脱硫工艺主要有 ADA 法、栲胶(TV)法、PDS 法、碱液催化法、等。 1)ADA 法(蒽醌二磺酸钠法,Stretford) 该法以钒作为脱硫的基本催化剂,采用蒽醌二磺酸钠(ADA)作为 还原态钒的再生氧载体, 以碳酸盐为吸收液。 目前全世界内有近 1000 套装置在运行。该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有: ①悬浮液中硫颗粒小,硫回收困难; ②由于副产物的存在使化学药剂消耗量大; ③脱有机硫和氰化氢的效率差; ④有害废液处理困难,易造成二次污染; ⑤设备腐蚀严重; ⑥有细菌积累。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向脱硫液中加入酒石酸钾(钠) ,少量 FeCl3 和 EDTA 螯合剂起阻止钒酸盐沉淀和稳定溶液的作用而形成了改良的 ADA 法(南化集团研究院) ,ADA 法正在被新的高效脱硫法所取代。 2)栲胶(TV)法 栲胶脱硫法是我国特有的脱硫技术,包括碱性栲胶脱硫(橡碗栲 胶和偏钒酸钠)和氨法栲胶。 栲胶脱硫主要是利用天然栲胶中存在的多羟基芳烃化合物所存 在的酚式及醌式结构互变, 再利用偏钒酸钠进行氧化还原来实现脱硫 的。其特点是资源丰富,价廉易得,运行费用比改良 ADA 法低,脱硫 液腐蚀性小,脱硫效果较好,基本上无硫堵塔问题,但栲胶需熟化处 理,脱硫废液存在钒污染。 3)PDS 法 PDS 是东北师范大学开发的一种新型脱硫催化剂,活性物质为双 核酞菁钴磺酸盐,同时加入助催化剂和碱性物质。该法特点是:脱硫 效率高, 只需 ppm 浓度级的催化剂即可, 无毒; 生成得单质硫颗粒大, 易分离;可脱除部分有机硫。该方法不足之处是有时脱硫效率不太稳 定,绝大部分时间需要复配其它成分一起使用。 4)碱液催化法 碱液催化法脱硫工艺过程比较简单、技术成熟、成本较低,非常 适合较小规模合成氨厂的煤气脱硫。

湿式氧化法脱硫技术是国内化工行业广泛使用的脱硫方法之一,故名思义它是用稀碱液吸收气相中的H2S,在吸收H2S的液相中由于氧化催化剂的作用,将H2S氧化为元素硫并分离回收。因此该技术包括H2S吸收,氧化和硫回收。

脱硫工艺流程

1、气体流程 半水煤气从造气车间出来后,经过洗涤塔除尘、降温,水封后,从脱硫塔的底部 进入塔内,脱硫液从塔顶喷淋而下,水煤气与碱性栲胶溶液在塔内逆向接触,其中的 大部分硫化氢气体被溶液吸收,脱硫后的气体从塔顶出来至气柜。

2、溶液流程 从脱硫塔顶喷淋下来的溶液,吸收硫化氢后,称为富液,经脱硫塔液封槽引出至 富液槽(又称缓冲槽) 。在富液槽内未被氧化的硫氢化钠被进一步氧化,并析出单质 硫,此时,溶液中吸收的硫以单质悬浮状态存在。出富液槽的溶液用再生泵加压后, 打入再生槽顶部,经喷射器高速喷射进入再生槽,同时吸入足够的空气,以达到氧化 栲胶和浮选硫膏之目的。再生后的溶液称为贫液,贫液经液位调节器进入贫液槽,出 贫液槽的贫液用脱硫泵打入脱硫塔顶部,经喷头在塔内喷淋,溶液循环使用。再生槽 浮选出的单质硫呈泡沫悬浮于液面上,溢流至硫泡沫槽内,上部清液回贫液槽循环使 用,沉淀出的硫膏入熔硫釜生成副产品硫磺。

3 硫磺回收流程 再生槽中溢出的硫泡沫经泡沫槽后在离心机分离,得到硫膏,硫膏放入熔硫釜, 用夹套蒸汽加热精制,放出做成 98%纯度的硫磺锭,离心分离出的母液至富液槽回系 统中使用。

第三章 国内脱硫新工艺介绍 第四章 脱硫工艺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结束语

第四篇:合成氨工艺简介

合成氨工艺控制方案总结

一 合成氨工艺简介

中小型氮肥厂是以煤为主要原料,采用固定层间歇气化法制造合成氨原料气。从原料气的制备、净化到氨的合成,经过造气、脱硫、变换、碳化、压缩、精炼、合成等工段。工艺流程简图如下所示:

该装置主要的控制回路有:(1)洗涤塔液位;

(2)洗涤气流量; (3)合成塔触媒温度; (4)中置锅炉液位; (5)中置锅炉压力; (6)冷凝塔液位; (7)分离器液位; (8)蒸发器液位。

其中触媒温度控制可采用全系数法自适应控制,其他回路采用PID控制。

二 主要控制方案

(一)造气工段控制

工艺简介:

固定床间歇气化法生产水煤气过程是以无烟煤为原料,周期循环操作,在每一循环时间里具体分为五个阶段;(1)吹风阶段约37s;(2)上吹阶段约39s;(3)下吹阶段约56s;(4)二上吹阶段约12s;(5)吹净阶段约6s. l、 吹风阶段

此阶段是为了提高炉温为制气作准备的。这一阶段时间的长短决定炉温的高低,

时间过长,炉温过高;时间过短,炉温偏低并且都影响发气量,炉温主要由这一阶段控制。 般工艺要求此阶段的操作时间约为整个循环周期的18%左右。

2、上吹加氮制气阶段

在此阶段是将水蒸汽和空气同时加入。空气的加入增加了气体中的氮气含量,是调节 H2/N2的主要手段。但是为了保证造气炉的安全该段时间最多不超过整个循环周期的26%。

3、上吹制气阶段

该阶段与上吹加氯制气总时间为整个循环的32%,随着上吹制气的进行下部炉温逐渐下降,为了保证炉况和提高发气量,在此阶段蒸汽的流量最好能得以控制。

4、下吹制气阶段

为了充分地利用炉顶部高温、提高发气量,下吹制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这段时间 约占整个循环的40%左右。

5、二次上吹阶段

为了确保生产安全,造气炉再度进行吹风升温之前,须把下吹制气时留在炉底及下部管 道中的半水煤气吹净以防不测,故进行第二次上映。这段时间约占7%左右。

6、吹净阶段

这段时间主要是回收上行煤气管线及设备内的半水煤气。约占整个循环的3%。该阶段是由吹风管路送风,该段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H2/N2.

该控制系统是一个较复杂的时变、间歇、非线性、大滞后控制系统。故将该系统设计为串级控制。

造气炉的工作方式分为开车、停车、正常造气、升温和制惰等五种方式。每台造气炉需要控制15个电磁阀,为了防止多台炉同时进入吹风阶段而引起争风抢汽观象,各台炉之间必须进行吹风排队顺序控制。

控制方案:

1、造气工段H2/N2控制方案

造气工段是通过加减氮操作来进行氢氮比控制的,而加减氮操作又是通过调节上下吹加氮时间和吹风回收时间来实现的,因此,该控制系统最终得到的控制量要转化为上下吹加氮时间或吹风回收时间。本系统的氢氮比控制采用调节吹风回收时间来实现。

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影响氢氮比的主要干扰来源是造气、脱硫两个环节,这部分仅有较小的滞后,所以对脱硫制氢采用PID闭环控制和较高的采样频率,这是控制的内环。然后将造气脱硫与变换、脱碳、精炼及合成组成一个广义外环,采用预测控制进行控制,这是控制的外环。可选作控制量的参数有:脱硫氢、变换氢、补充氢和循环氢,这四个氢值之间的波动有一个时间差,脱硫氢到变换氢大约有5min,变换氢到补充氢大约有15min,再由补充氢到循环氢又有20min,而且补充氢与循环氢之间存在积分关系,补充氢中氢氮比的微小变化就会造成循环氢中氢的增加与减小,即稳定的补充氢并不能保证循环氢的稳定。而循环氢是生产过程最终阶段的信号,所以采用循环氢作为主调节参数,并选择脱硫氢作为副调参数,以克服循环氢巨大的滞后。

2、H2/N2调节方法

采用改变加氮空气量的方法调节H2/N2,在上吹和下吹阶段设置用/否加氮软手动开关决定是否启用加氮空气,同时采用上/下加氮调节阀来改变加氮空气量,其次可以通过调整 吹净时间的方法来调整H2/N2,同时还采用打吹净软开关确定在吹风阶段是否提前关闭烟囱阀,以辅助调节H2/N2.

(三) CO变换工段控制

工艺简介:工艺流程图如下:

中温变换护的正常操作应该是将各段催化剂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以充分发挥催化剂的活性。同时用最低的蒸汽消耗实现最高的CO变换率。影响中变炉催化剂床层温度变化的因素很多,如蒸汽的加入量、蒸汽的温度、进入催化剂前反应气体的温度、反应气体的组成以及生产负荷等。

该工段主要的控制系统主要有:中变炉入口温度定值控制,入中变护蒸汽流量定值控制,入中变沪中段蒸汽流量定值控制,中变炉下段温度控制等。 (1)中变炉人口温度定值控制系统

该系统是通过控制中变炉的入口温度来稳定上段催化剂的温度。选中变炉人口气体的温度作为被控变量,操作变量为中温换热器的半水煤气副线流量。

其主要干扰因素有:半水煤气流量,半水煤气温度,蒸汽流量,蒸汽温度,变换气温度等。

在这个系统中,中变炉人口温度是根据生产要求由人工设定,当受到干扰使该温度偏离没定值时,通过改变中温换热器副线流量来维持其入口温度的稳定。

(2) 入炉蒸汽流量定值控制

控制流程图如下:

被控变量和操作变量均为与煤气混合的蒸汽流量。其主要干扰因素是蒸汽的温度和蒸汽管网的压力。求由人工设定,通过改变蒸汽流量调节阀的开度来维持蒸汽流量的稳定。当生产负荷变动或其它干扰因索引起中变炉上段催化剂温度发生变化而需要改变入炉的蒸汽量时,只能通过人工调整系统的设定值来实现,可见该系统不能自动跟踪生产负荷,亦不能按照上段催化剂温度的变化来自动控制所需的蒸汽量。

(3)

中变炉中段蒸汽流量定值控制

(六)氨合成工段控制

在合成氨生产中,合成塔人塔气体的氢气与氮气的比例是工艺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控制指标。氢氯比合格率对于全厂生产系统的稳定、提高产量和降低原料及能源消耗起着重要作用,氢氮比的过高或过低,都会直接影响合成效率,导致合成系统超压放空,使合成氨产量减少,消耗增加。但合成氨氢氮比对象是一个纯滞后和容积滞后大,无自衡能力和时变的工艺过程,所以氢氮比控制是氨合成工段的主要控制对象。

方案一:

采用变比控制方案,对负荷变化和加氮空气量进行预测控制其工作框图如下:

原料气中各有效成分分析合成总的含H2量作为主物料信号,乘上一个比值系数K,就作为空气调节阀的输入信号,驱动调节阀以得到所需要的与总含H2成比例的N2量。如果由于某种因素使H2/N2比值偏离给定值,就通过调节器GC输出信号修正比值系数K,使H2/N2比回到给定值上来。对于空气流量的干扰,设置一个副环,构成串级控制,对空气的测量,采用压力和温度的补偿。

方案2 预测加PID控制方案

上述方案由两个回路组成:内回路是由造气到脱磕和可调控制器组成的线性反馈回 路;外回路由变换到精炼和通推参数估计器及校正器组成。

方案3 预测+PID串级控制方案

氢氮比通过改变二段炉的空气量来调节,针对被控对象的特点,本文采用多步MAC 预测控制算法、PID算法及前馈调节相结合的控制规律构成氢氮比前馈中级控制系统。系统结构方块图如下所示:

由于负荷(原料气流量)变化是系统可测不可控的干扰,为此,采用前馈调节系统,以便及时克服负荷波动的干扰。 由于空气流量波动大,必须采用闭环控制,空气流量调节回路采用YS-80单回路调节器实现。

由于系统滞后时间长,为了能及时克服转化、变化工段的干扰,引入变换氢副调回路,此回路纯滞后时间短,可采用PID调节;主被控对象氢氮比系统纯滞后时间长,惯性大,干扰多,因此主控器采用MAC预测控制

(八)精馏塔控制方案

工艺简介:

合成氨厂氨精馏塔是氨回收单元,以水为溶剂,吸收氨合成回路的放空气和液氨贮槽放空气中的氨,然后利用外部供热使氨水溶液解吸,水作为吸收剂循环使用。其工艺流程图如下:

由于本精馏工段受多种干扰因素如进料量、进料温度、冷凝器冷却水温度、环境温度变化等的影响,而且难以直接测量产品浓度作为被调参数,故选用间接参数温度、压力作为被调参数。

控制方案: 1.压力控制

针对压力设置了一套压力分程调节系统,由PRC-10001检测塔内压力,分别控制塔顶排出的情气量和塔顶冷却器的回水量。其调节过程为:

当PRC-10001测量值增加时,其输出值若在100%~50%内,则情气阀PV—10001A全关(F.C),

冷却水阀PV-10001B(F.0)逐渐开大,直至全开,

以充分冷凝气体中的氨;若输出值小于50%,则PV—10001B全 开,PV—1000lA逐渐开大,从而使塔内压力降低,反之亦然。以此达到塔内压力恒定。

2、温度控制

由于成品氨的质量与温度有直接关系,液氨流量直接影响着温度,为保证精馏塔温度, 设置一套以惰馏塔温度TICAH—10004和液氨流量FIC—10006组成的串级系统。其中流星为副参数,克服影响氨水流量波动的各种扰动因素;以温度为主参数,保证精馏塔温度,其工艺控制流程图如下:

首先,手动调整F—10006输出值,使得T—10004满足工艺要求。然后,调整T—10004的给定值等于测量值,调整F—10006的设定值等于测量值。在此过程中,要保证T—10004输出值等于F—10006,设定值。随后将由手动投入自动,等稳定后投入串级。系统稳定后将T—10004由手动投入自动。

至此,完成了串级调节系统的投运。

在投运过程中,一定要注意T—10004输出值等于F—10006设定值,投运之前,主、副回路均应置于手动状态。

第五篇:酚醛树脂合成工艺

合成酚醛树脂工艺

一、酚醛树脂

酚醛树脂是由苯酚和甲醛在酸、碱触媒作用下合成的。由于工艺不同可以制成液体酚醛树脂和粉状酚醛树脂两种。

1、制造酚醛树脂的原材料

(1)苯酚

苯酚又称石炭酸,纯白无色针状晶体,在空气中可氧化成浅粉色。

分子式 C6H5OH分子量 94.11比重 1.0545g/cm3熔点40.8℃沸点 182℃

苯酚能溶于热水,溶于酒精,碱等。有弱酸性,易渗入皮肤,引起过敏现象。将2%左右的苯酚肥皂水溶液用于消毒,医用名称“来苏儿”。

表1 制造酚醛树脂用的苯酚的技术条件

名称苯酚(又名石炭酸)

分子式C6H5OH

外观有特殊气味的无色结晶,在空气中显粉红色

酸碱性呈弱酸性

含量要求苯酚含量96%

(2)甲醛

甲醛为无色气体,用于制造酚醛树脂的是甲醛的水溶液。

甲醛分子式HCHO分子量30.03气体比重1.067 即比空气略重液体比重(-20℃)0.815熔点-92℃沸点-21℃

甲醛溶于水和酒精,40%的水溶液医学上称 “福尔马林”,做防腐剂使用。长期存放的甲醛易聚合沉淀出白色块状物,加入8-12%的甲醇(CH3OH)可防聚合。甲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能刺激眼睛和呼吸道粘膜,并引起皮肤过敏现象。甲醛的技术条件见表2 表2 甲醛的技术条件

名称甲醛(水溶液)

分子式HCHO

分子量30.03

溶解性能溶于水,最大浓度可达50%

使用要求甲醛含量 >34%,沉淀物<1%

(3)催化剂

① 碱性催化剂 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铵等都可以做合成酚醛树脂的催化剂生成液体酚醛树脂。

磨料磨具行业用的液体酚醛树脂通常是用氢氧化铵作催化剂,因氢氧化铵属于弱碱性。对不耐碱地酚醛树脂影响不大。残留部分在硬化加热时大部分挥发掉了,所以用氢氧化铵作催化剂的酚醛树脂具有较高的强度,耐水性较好。氢氧化钡也是较好的催化剂;而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残留在磨具的结合剂中对磨具有破坏作用,因此在磨具制造中很少使用氢氧化钠作催化剂的酚醛树脂。

苯酚与甲醛生成树脂的反应速度随催化剂的用量增多而加快,但是反应太快则不易控制,通常氢氧化铵的水溶液用量为苯酚的3-6%。

作为催化剂的氢氧化铵含量不小于17%,比重为0.88-0.92 g/cm3。

②酸性催化剂 生产粉状的酚醛树脂通常使用盐酸作催化剂。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工业盐酸的氯化氢含量为25-40%,比重为1.12-1.20。用量以苯酚为100%计,盐酸加入量,以纯HCl计为0.1-0.3%。残留在树脂中的盐酸在硬化加热过程中几乎全部挥发掉,对树脂

性能没有明显影响。

2、液体酚醛树脂的生产工艺

(1)生产液体酚醛树脂时甲醛的加入量要比正常的需要量略多一些,甲醛量多一些树脂的生产速度快,产量高,游离酚减少。通常取苯酚与甲醛的克分子比为:6 :7;催化剂氨水加入量为苯酚加入量的4%,(氨水中氢氧化铵含量按25%计时)。当混合物料加热到85℃左右时,可停止加热,物料以缩聚反应放出的热量自行升温到98℃左右,并开始沸腾,当反应过于激烈时应通水冷却。

(2)液体酚醛树脂的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氨水

苯酚

甲醛

加热熔化

反应釜

加热缩聚

脱水

液体树脂

图1 液体酚醛树脂生产工艺流程

树脂合成后采用真空脱水,水分和挥发分脱除的比较干净,过多的水分和挥发分残留在树脂中在磨具硬化时易发泡。酚醛树脂生产设备示意图见图2。

图2 酚醛树脂生产装置示意图

1-反应釜; 2-反应釜夹套;3-进料口;4-电机、减速器;5-温度计;6-锚式搅拌器;7-出料口;8-冷凝器;9-放空阀;10-脱水缸;11-真空泵

(3)液体酚醛树脂的性质 液体酚醛树脂常温下是棕红色粘稠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比重1.15-1.2。能溶于乙醇、丙酮、糠醛等溶剂中。树脂中游离酚含量为10-18%。

液体酚醛树脂在100℃的温度下保持2个小时仍有流动性,属甲阶,称A型,A型的特点是能溶于酒精中。

在120℃保持2小时则失去流动性,变为乙阶、称B型。B型树脂的特点是不溶于酒精,但略有膨胀,成弹性体。在130℃以上保持2个小时则成坚硬的固体,属丙阶,称C型。C型树脂的特点是不溶于酒精,不变形;加热不溶化;加热到230℃以上则炭化。

(4)液体酚醛树脂的性质对磨具性能的影响

① 树脂粘度 液体树脂的粘度和温度和固体含量有关,固体含量高、温度低则粘度高,反之则粘度低。作为粉状酚醛树脂润湿剂使用时,低粘度的溶解能力较强,生产的磨具机械强度较高;树脂的粘度用落球法或杯流法测定。作为粉状润湿剂使用的液体酚醛树脂的粘度一般用杯流法测定,数值在40-400秒之间。

② 游离酚的影响 液体酚醛树脂中有一部分没有参加反应的苯酚,称为游离酚。游离酚在做为润湿剂的树脂中应控制在28%以下。虽然游离酚的这个数值较高,但因为苯酚可以溶解粉状树脂,使型料有较好的可塑性,有利于树脂对磨粒的粘结,可以提高磨具的强度。

③ 固体含量 将重量为W1(约5-10克)的树脂在150℃-180℃的温度下加热1小时的剩余量W2,按式(1),(2)计算出x称固含量,y为聚合损耗。

(1)(2)

x ——固体含量y ——聚合损耗W1——加热前树脂量W2——加热后树脂量

对于用粉状树脂生产磨具,作为润湿剂的液体酚醛树脂只占树脂总量的1/3左右,而且也可以和粉状树脂的数量互换,因液体量大时对磨料润湿好,对粉状树脂的溶解增强,所以虽然液体树脂的固体含量较低,但液体酚醛树脂用量增加并不降低磨具的强度和硬度。作为

润湿剂的酚醛树脂其固体含量要求大于65%,聚合损耗小于35%。

3、粉状酚醛树脂的生产工艺

(1)粉状酚醛树脂生产中苯酚与甲醛的比例与液体树脂生产中甲醛过量相反而是苯酚过量,苯酚与甲醛的克分子比为7 :6 ,催化剂使用盐酸,约0.2%左右,其工艺流程与生产液体酚醛树脂大致相同。产品冷却后成淡黄色半透明固体块状,经粉碎过筛后成粉状。

(2)粉状酚醛树脂是热塑性树脂,制造磨具时需要加入硬化剂使之转变成热固性的树脂。常用的硬化剂是乌洛托品,亦称六次甲基四胺。乌洛托品由甲醛和氨制成,为白色结晶粉末,比重为1.27(25℃),溶于水和酒精。分子式(CH2)6N4。加入量为树脂的6-10%。可以在树脂粉碎时加入,也可以在使用前加入。乌洛托品加入量太少不足以使树脂硬化,加入量太大增加挥发物排出量,也会降低磨具的强度和硬度。以8%左右为宜。

(3)粉状树脂的软化点,软化点实际上反映了树脂的的聚合程度,聚合程度高则软化点高,反之亦然。软化点低的树脂粉碎时发粘,放置时易结块。混合的型料也易结块。软化点过高虽然型料比较松散。但是成型压合性差,也影响磨具强度。一般要求粉状树脂软化点在85-115℃之间,以90-105℃为宜。但是随冬夏季节气温的变化应将软化点略加调整,气温低时软化点也低些,气温高时软化点也高些。

(4)粉状酚醛树脂的游离酚含量通常在5.5%左右。

(5)粉状酚醛树脂的粒度 粉状酚醛树脂要与硬化剂混合,过粗的程度不利于相互接触,所以粉状树脂的粒度组成要求240#以细的粒度大于80%,100#筛余小于3%。

新酚树脂(XYLOK)

新酚树脂是由对苯二甲醇或对苯二甲醚与苯酚在催化剂作用下缩聚而成。为红褐色固体,比重1.6-1.7,软化点65℃-105℃,能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

(1)新酚树脂的特点 新酚树脂粘结力强,化学稳定性好,耐热性能高,硬化时收缩小,制品尺寸稳定。粘结强度比酚醛树脂提高20%以上,耐热性提高10℃-20℃。新酚树脂制品可在250℃以下长期使用,制品耐湿耐碱。

(2)新酚树脂的硬化 乌洛托品可作新酚树脂的硬化剂,加入6-10%的乌洛托品在160℃-180℃的温度下可固化成不溶不熔的固体。用乌洛托品固化的制品耐热性较好。

(3)新酚树脂的应用 新酚树脂与酚醛树脂按1 :3混合使用不仅提高了酚醛树脂的强度,还提高了耐热性和磨削比。在生产工艺上使用热压较冷压制品强度高出约5%-30%,磨削效果也有提高。目前新酚树脂主要用于重负荷荒磨砂轮和金刚石砂轮。

上一篇:女儿十八岁生日祝酒词下一篇: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