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个性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彰显个性范文

彰显个性 书写真情

彰显个性抒写真情

大竹县周家镇中心小学 袁政伟

众所周知,好的文章能体现出作者深刻的思想、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独特的创造、真挚的情感、缜密的逻辑以及娴熟的表达技巧。但是,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作文,使得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套话比比皆是,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有关要求。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引导学生勇于放飞心灵,培养个性思想

首先,消除学生顾忌,引导学生乐于说出真心话。时下,许多小学生普遍认为作文是应付的,老师要求写什么,我就得写什么,老师要求怎样写,我就得怎样写。因此,作文往往是封闭的,不是开放的,这就造成了学生习作的种种顾忌:怕离题,老师不高兴;怕材料不新,老师不给高分;怕字数不够,老师会批评„„总之,学生是在绞尽脑汁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因此,交上来的作文是真心话很少。要让学生的作文富有个性,必须做到“我手写我心”。如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看一幅漫画后,写写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作文教学中,我就积极引导学生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不是鹦鹉学舌,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的表达出来,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由于指导得当,学生都放手大胆写出了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有的还分析了这些人对社会的危害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等。学生作文实现了千人千面,达到了预期效果。其次,敞开学生心扉,鼓励学生乐于讲出真感觉。小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敢想敢说,可在作文时,却表现为思路狭窄,作“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状。即使写出来,往往也是如出一辙,千人一面,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让学生走出与众不同会遭人讥笑的心理误区,要有一颗包容之心,能容纳下学生的奇谈怪想、异想天开,不能对他们某些超出常情、有违现实的前卫想法一概否定,视为异端,从而一棍子打死,我们应积极肯定、接纳并加以引导。我们要让学生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写自己所写,走出人为的误区,摒弃那些陈词滥调,做到思路开阔,构思新颖奇特,写出极富个性的作文来。

二、 引导学生勤于走向生活,积累个性素材

第一、带领学生大胆走向现实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要让小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以此丰富学生的视野,积累个性作文的素材。春天,让学生尽情去春游,去野餐,领略大自然的情趣。那争奇斗艳的鲜花,令人陶醉的芳香,那翩翩起舞的蝴蝶,那涓涓流水之中的蝌蚪„„五彩缤纷,都可以变成美丽的文字。

第二、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是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话,十分明确地说明了作文和生活的关系,为丰富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他们投入地参加,从中积累富有个性的作文素材。

第三、带领学生尽情参与轻松游戏。喜欢游戏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学生在游戏中相当放松,能够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这样积累的作文素材也就别具一格。

三、 引导学生善于广泛积累,充实个性库存

1、勤于观察、亲身体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任何生动形象的语言,应该说也都来源于生活。因此,让小学生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勤观察、善观察的好习惯,是丰富学生作文语言的基础。现在有些学生由于对写作对象不熟悉,写作时常常无话可写或无真话可写,就根本谈不上语言的生动丰富了。我在安排学生作文时,一定先安排他们观察对象,体验生活。例如:要写《放风筝》,先带学生一起放一次风筝,感受风筝放起来的艰难,放上后的快乐,或是放不起来的不快;再观察风筝在空中的样子,有的“悠哉游哉”,有的则一起一伏,有的横冲直撞,有的逐渐下坠„„这样有所观,有所感,作文时的语言就富有个性了。

2、广泛阅读、用心积累。积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名篇,读后把好词、妙语、佳段摘录下来,进行整理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好词好句,学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并学会品读赏析。写作文时则时时提醒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句子。这样,学生的作文便会有空洞乏味向生动具体发展。此外,还可建议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趣的对话或者讨论、争辩的原话及时地记录下来。这对于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物说不同的话,写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有很大的帮助。

四、 引导学生敢于自由表达,扫除个性障碍

1、自主命题,减少束缚。作文本无定法,应让学生自由写作,放任思维,天马行空,

给学生作文“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不过分注重“细枝末叶”,给作文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改变过去命题作文的模式,代之以半命题、无命题的自由作文。命题材料要多留空白点。空白点越多,约束就越少,给学生留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就越开阔。如《20年后的我》这样的命题,像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命题,都是只作一点提示,而留下大片空白。为想象力的自由腾跃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天地。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可以不出具体题目,只是确定一个大致范围,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自己拟题,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写。这样不但便于学生发挥想象力,保证抒发真情实感,使文章内容充实,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效地改变学生“怵头作文”和“移植作文”的现象。

2、利用谈话,表达真情。要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就应引导学生反映个性化的生活经历,畅谈个性化的认识感悟,抒发个性化的审美情感。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达意。”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闲聊,毫无顾忌的说笑,经常会显示出他们日常生活中最敏感的、最有兴趣的事。从他们的谈话中,能发现学生生活中的新鲜事。这时,教师若能精于点拨、指导,使学生从中领悟,提高认识,获取作文材料,往往这类作文内容最富有生活气息,最具有个性特点。

3、丢掉桎梏,自由表达。小学生作文在表达形式上往往碰到许多认为的壁垒。比如要怎样开头结尾,要注意前后照应等等。这本来是没错的,但如果处处受到限制学生想写的东西势必受到影响,还会造成无从下笔的局面,最终放弃想表达的意思,想表达的思想。因而在作文中,我们应尽管让学生自由表达。总之,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地进行练习,在写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只要从根本上解除了学生害怕和厌倦作文的心理,学生就不会觉得作文难、难作文;而教师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最大作用就在于调动和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努力创设一种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并给以明确、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样,我们便会发现学生的作文充满了个性、灵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想只要做到了上面几点,就一定逐步会改变学生作文难、难作文的现状,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兴趣盎然、不写不快的美好境界。作文是最富创造性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最有利阵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会继续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的深化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

第二篇:彰显个性的话题作文教学

近几年来随着“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出现了不少立意新颖、文采斐然、题目鲜亮的优秀作文,为中学作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新风,也成为考查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形式。这种作文形式新、约束少,有利于学生发挥才能,展现个性,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时下,小学也在初步的尝试,作文训练向这方面转型。因为话题作文的本质就是鼓励学生创新,让他们在同一话题下,从各个角度,使用各种文体进行习作训练。

站在今天新的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角度,来审视这种命题形式,我们会感受到这种命题形式为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开辟了一片沃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习作文教学的天地,也是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一次挑战。时下总在感叹“人文性”的缺失,把它具体提到作文上来讲,就是有意识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审美情操。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提出的话题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能体验到、感受到、想像得到的。因此,提出的话题应该突出某一方面的主题,并且这个“主题”要相对集中一些;范围和体裁的要求要宽泛一些,让学生有个性的表达,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只要学生想写,从选材到形式,都是学生的自主行为;要让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展开话题讨论。所以,在平时话题作文教学中,我会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一、把握话题,选准素材。

话题作文的范围虽说宽泛,但也要认真审题才能写出好文章。正确理解题意,准确把握好话题作文的材料和注意事项,是写作前面对的第一道关。

根据话题作文的特点,审题应注意借助提示语,读准材料。具体的步骤是:先审材料,明确材料的限制和启发。话题和材料到底是什么关系?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对作文的提示语,是帮助学生认识话题、拓展视野、激发思维所作的必要的提示和启发。接着审“话题”,明确写作的范畴,可发挥的空间。再审“提示”,把握意图和作文内容。最后推敲“注意”,进一步明确某些方面的限制,不致于超出一定的权限。

话题作文的面是相当广泛的,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就得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真观察体验生活,关注社会,勤读书,勤思考,努力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增强自己对社会生活的领悟。另外,应强调学生作文时,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少些批评埋怨心理。

二、拓展思路,独特感悟。

习作要写出特色,写出新意。也就是说要善于“独辟蹊径”,在立意上要有独特的感悟。思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也是写作面临的第二道关。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不容忽视。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发散学

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放飞想象,创造独特、新颖的新形象尤为重要。

而话题作文在命题上留下的空白,恰恰为我们开拓了一片创造性想象的天空。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师就要舍得“放飞”。

1、开放写作范围。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件,看到或听到的,亲身实践及感受到的各种信息,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如同学之间的交谈、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风景、餐桌上的闲聊、节日的欢乐、心中的委屈、和同学的争吵、一次游戏、一体验、一张相片,甚至梦境、想象中的情境等都行。

2、放低写作要求。学生刚学写作,能写、愿写就好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有顺其规律,加强引导,首要的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3、敞开赏识的大门。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方式。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就要用赏识眼光看待学生,多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学生中与众不同的闪光点,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关注,让更多的学生提高自信。

我想:在这样的鼓励和帮助下,经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会不断地提高。当然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有计划地分解训练,长期实践,反复练习。

三、创新语言,张扬个性。

作文越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越是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留出的大量空白,为学生提供了开拓想象,寻找自己熟悉生活的可能,也为学生张扬个性创造了条件。有个性,作文才有特色,才有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特点,鼓励学生使用个性化语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求真既是作文的准则,也是做人的准则。真实才能显示个性!

而在平常的作文中,有很多学生会模仿范文,不惜一切地堆积优美语句,使得作文千篇一律;或说客套,迎合教者的口味,没了个性。产生这样的原因,我以为:一是学生不敢大胆地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担心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嘲笑。二是我们老师面对应试制度的一种无奈,不敢冒险,怕吃亏。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色彩自然愈来愈失色了。要改变这种现状,首要的关键就是,教者在平时习作教学中及时调整观念,舍得吃亏。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掌权人”会改变观念,更多地赏识有个性的作文。

作为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不断丰富自己语言库存,写作时才能游刃有余,体现自身的文化素养。

因为话题作文允许学生自己拟定题目,所以除了从语言特色上突出个性外,还可从拟题上尽显个性。力使自己的题目准确新奇,能“引人注目”,让人 “一见钟情”!

第三篇:品牌建设应该彰显企业个性

标签:深圳包装设计,深圳品牌设计,深圳标志设计

每个企业有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文化特色的形成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领导者的喜好,企业所在地域的特殊文化环境,企业组成人员的教育程度与成长环境,消费群体特征,时代文化特征……,甚至于企业里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所以,每个企业都有其不同的企业文化,都有它的特色,也都有它的过人之处。

作为一个引导并协助企业塑造企业文化,推广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品牌的设计公司来说,我们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特殊性,发掘其不同之处,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自己,彰显个性,让每一个企业都展现出它的强项,从而协助消费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与服务。然而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很多时候,服务一个企业时,与客户谈话,当问及企业文化内涵时,很多客户会说,我们就是几个人一块做点事,又不是什么百年老字号,哪有什么企业文化呢?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区,一个企业年轻不一定就没有其文化内涵,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理想,企业的愿景,企业的服务……这不都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吗?关键在于发现,在于塑造,当然,塑造并不是臆造,是明确并使其凸显,让消费者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不同之处。

在我们协助客户建设其企业品牌时,应该详细清晰的与客户进行沟通,认真的进行市场分析,协助客户发掘自身的企业文化内涵,彰显企业个性,从而在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屹立于商海之中。

第四篇:关注社会热点 作文彰显个性

关注社会热点 彰显作文个性魅力

藁城一中朱文格韩雪钗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 导致学生写作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个性张扬却严重缺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为复杂,更丰富多彩”。新课标也提出应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现在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已呈生活化、人文化趋势,注重感悟性,同时彰显个性 。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中既汲取别人的精华,又能不失掉自我魅力的个性 ,我们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激活个性思维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切创作都离不开生活。作文教学的艺术已不在于知识的传递,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然地写作,从而达到“陶治学生心灵的要义”。语文老师可以靠社会热点来点燃这一情感并培植它健康生长。

1.课文教学联系社会热点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社会热点生活的切入点。我们十分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给予关注,从而增长学生的多元个性。

比如在讲《人生的境界》时,我们就把今年四川汶川地震中的热点人物“范跑跑”引入了课文,让学生讨论他是“自我保护”还是“责任流失”?是我们本课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中 哪一种?学生们很热切的思考,最后基本观点是:作为个性的人,他的做法无可厚非;但作为社会的人,他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这样既深入地研讨了本节课教学内容,又激发了他们对社会的关注,激活了他们的个性思维。文言文教学,我们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也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在学习高中新教材诸子散文单元时,我们就利用 《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内容,除介绍了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概貌,儒家成为封建社会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知识外,还着重分析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辨证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了他们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的个性能力。

2.印发《阅读超市》 引入社会热点

我们学校的学生是封闭管理的,每个月回家一次,面对高考的压力,他们没有报纸电视可看,这样他们等于是与社会隔绝。可是我们语文,尤其作文又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所以我们语文组的几个老师,对每周发生的社会重大问题,搜集热点内容及火热评论,印发给学生。为了刺激学生视觉,我们设置成板报形式,命名为《阅读超市》,近期我们出了“奥运会专刊”“残奥会专刊”“三鹿奶粉事件评论专刊”“神七问天专刊”。这些内容是时代的最强音,很受学生欢迎。但我们明白,我们不是政治老师,我们不只是传递内容,主要是站在语文角度,培养学生关注窗外,倾听时代足音的个性思维。所以《阅读超市》的内容除了社会热点的基本内容外,我们主要刊登一些评论。比如我们印发的“三鹿奶粉事件专刊 ”其中有“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有感日本大米代理商谢罪自杀”“中国奶制品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等著名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会带着学生进行认真思考,让他们汲取自我个性培植的养分,这样很自然地就激发了学生的个性思维,。

二 组织学生评论社会热点促使个性形成

1 课前五分钟发言 促进个性

中学生这个年龄段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创造性和表现欲。我们结合这一特点,充分利用他们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安排了一个演讲环节,命名为“我的时代之音”。我们要求学生演讲内容要围绕社会热点进行。有时,我们特意在一周内让学生演讲同一个热点问题,这样我们会选一个范畴让他们讲,这个范畴往往带有争议性,比如四川地震时,我说:“近日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帖子,是这样写的‘地震都成这样了,咱还办什么奥运!劳民伤财!’本周演讲同学围绕这个话题进行。” 至今有的同学还记得刘亚洲同学当时演讲的部分内容“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痛苦萦绕在每一个人心头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时,奥运,似乎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话题,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是,请大家不要忘记,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是我们对灾区人民的承诺;而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则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灾难不应使我们涣散,而应使我们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更坚强地走向前方。我们相信,坚强的意志可以抵抗一切灾难,而等待了百年的奥运梦想,也一定可以顺利地实现圆满。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底气站在世界面前说——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 奥运会结束后,中国金牌总数居世界第一,当时我们给他们限定演讲的范畴是“我们是强化金牌意识还是弱化金牌意识”。残奥会闭幕后,我们给限定的范围是“我眼中的另类英雄”。之所以这样安排,我们是想既激发学生思维空间,张扬学生的个性,又不至于漫无边际,使训练失去操控性。

另外还要注意,学生在演讲时,虽然是做过思考和准备的,但毕竟阅历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或偏激、或说不到位,这些都是难免的,为此,老师应给予及时的正面引导。但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演讲的闪光点,多褒少贬,多作鼓励,委婉地提出演讲中的不足,教给学生正确判断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有所进步,还会鼓励他们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经过实践,我们觉得演讲社会热点,能使学生对周围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和敏锐感,他们能创造性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促使他们个性的形成。这样做也非常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这个课程目标。

2.写个性评论 张扬个性

一则新闻报道,一场体育比赛,一项科技发明,都可能触发写作的灵感。很多时候,从生活中激发写作的愿望和动机,酝酿写作的情绪和感受,往往比单纯了解一些写作技巧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在每次《阅读超市》发过后,都让学生写一篇评论。评论,顾名思义,评就是评判是非、真伪、美丑;论就是议论、说理;评论就是以议论、说理为手段,对社会热点进行评判和议论。社会热点本身争议性大,本还无定论,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有所触动,会就某些社会问题或现象提出看法,把这些看法写成文章,就是社会生活评论。这种评论,可以是洋洋数千言的大块文章,也可以是寥寥数百字的短文。 它既可以针对人们的思想、作风以及认识等,也可以瞄准社会中的现象及政府的行为,或表扬,或批评。 例如:我们印发“三鹿奶粉事件评论”专刊后,学生写出了非常精辟的个性见解。王畅写道:“人的劣根性就是这么重,出现问题永远都是对方不对; 永远把客观推在前面。时代呼唤责任!”李佳星写道:“ 如今,我们如同行走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越走越渴,几乎就要渴死,而现代文明所给我们的却是一杯盐水。物质利益的诱惑和无处不在的恶性竞争,让我们失去了纯洁和美好的原生态激情,于是,我们贪婪的心越来越难以满足,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费神;算计、 追逐;欺诈 、争斗;玩阴谋 、耍诡计 、用权术,只知道拼命地赚取金钱财富,而丢掉了社会的良知。”

我们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以引导,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他们的个性不会被高考的魔棒吸引得失去磁性!

三 作文训练引入社会热点彰显个性魅力

1 作文训练紧扣社会热点,激发个性情感。

文章天下事,高考作文“与时俱进”的思想一直没变,一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思考社会矛盾,体验时代精神。 比如20世纪70年代以社会政治为热点;80年代以社会生活为热点;90年代开始关注自我发展;21世纪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倡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高考作文命题由表面上回避社会热点已经开始明确关注社会热点。(比如全国卷、四川卷、安徽卷) 社会热点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将它适当引入作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向社会,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彰显个性魅力。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纸上谈作文,在作文训练中也应围绕社会热点,并注意渗透真挚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我们学校自从参加个性化课题研讨后,除了进行前面提到的阅读社会热点,课堂演讲社会热点训练外,我们还在作文中也引入社会热点。在注重理性思辨、文字之美的同时,开始倡导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彰显个性魅力。我们的作文教学更适应学生发展之需和语文学科发展之需。比如,地震过后,我们出题“大地震的结果,除了瓦砾人亡惨状,更有中国人灵魂的洗涤,精神的涅槃。相信大家都会“有动于中”,不妨从小角度着眼举笔作文。”三鹿事件曝光后,我们让学生以“责任”为话题进行写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今年高考中,我们河北省用的是全国一卷,作文是关于四川地震的,我们相信我们的学生写出的定是“合为时而著”的血肉文章,因为我们语文成绩高出同级同类学校九分之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2选材立意撞击社会热点,彰显个性魅力

有的学生苦于不知写什么,提起笔来,或笨拙模仿网络语言,夹杂一些英语词句,写出不知所云的东西;或操起套话,肤浅地重复一些陈年道理;或矫揉造作,无端说愁道苦;或空想臆造,编出不着边际、流于表面的故事。如此种种,诸多弊端,大都源于从家庭到学校都是“圈养”,对社会无所体验,无所认知,缺乏一种敏感性。我们在训练学生作文时,评价要求上升到语文素养层面,要求学生要开阔眼界,融入时代感鲜明的素材,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北京奥运、抗击暴风雪、“藏独”分子在拉萨打砸抢烧、感动中国的人物等。文题立意上,我们告诉学生“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让他们尽量发表个性张扬的观点,引导学生对人的生命、人的生存、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进行深刻的思考,弘扬中外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以人为本,重视体验与个性,就会体现选择性和多元性,记得上次我们刚刚写了一篇以“低头”为话题的作文,有的学生就引入了刘翔参加奥运的材料,在写“欲望”话题时,又有不少学生引入三鹿事件。学生在作文中关注社会热点,就会更多展现才情和个性的天地,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 功夫用在平时,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个性,人文观念。学生写作就会注入新意,富有个性色彩,他们就会立于时代的潮头!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让我们的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吧。

第五篇:彰显教师智慧,营造初中语文个性课堂

摘要: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鲜活的个性。两者之间,教师的教学个性又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充满智慧的个性化教师,才能真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好地表现出创意和魅力,才能营造个性课堂。怎样才能彰显教师智慧营造初中语文个性课堂呢?博览群书,个性课堂需要“有思想”的教师;假借教辅书,个性课堂需要有特色的解读;立足学生,个性课堂需要多角度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考 个性 解读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鲜活的个性。两者之间,教师的教学个性又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充满智慧的个性化教师,才能真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好地表现出创意和魅力,才能营造个性课堂。

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有时去听公开课,听后只觉得大同小异;有些课名为同课异构,细细品味却发觉几乎为同课同构,不是哪些环节的设置是相同的,就是有些语言也会在不同的课中不期而遇了。其实,反思自身,大多数的教学也常常是在“踩着别人的影子”。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是语文教学缺乏思考所致,是广大语文教师缺乏个性所致。

一、为什么彰显教师智慧

一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引导,是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而不是把各种资料、各种论述转述给学生。如今学生手头的各种参考资料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教师对文本如果没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无从谈起,也就谈不到学生能力的提高了。因此,一个优秀的、能得到学生广泛认可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能自觉跳出“同构”的樊篱,自己独立思考解读文本的教师,是在教学中闪烁着自身智慧、营造个性课堂的教师。

二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需要。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阶段性目标规定:“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字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感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儿连用了五个“自己的”,都重在强调阅读是自我的、个性化的。试想,如果教师教学毫无个性,学生又有何个性而言?

二、如何彰显教师智慧,营造个性课堂

1.博览群书,个性课堂需要“有思想”的教师

你的思想是你的个性的最好彰显。有思想的教师应该是具备现代教学理念,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策略,具有善于学习、积累、研究、反思和创新精神的教师。语文是最接近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教师是与学生的思想有着最直接交流的教师。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的思想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有思想”,应该是以广泛的终身的阅读为基础的,这是对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最重要的要求。没有博览群书,见识势必浅陋,思想势必贫乏,语言势必枯燥,教学中就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只能就课文讲课文,就字词讲字词,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用语文教师一辈子的阅读来积淀的。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谈到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其实,语文课就应该如此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位教师,但肯定会有这样两类教师:一类是充满思想的,一类是思想的奴隶。

初讲《威尼斯商人(节选)》,有一位教师怀着对莎士比亚这位大文豪无比的崇敬之情,亦步亦趋地按照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讨论夏洛克、安东尼奥等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个性化的语言这三方面来讲。再教《威尼斯商人》,他开始了思考:仅仅这样就够了吗?这是一部著名喜剧,堪称艺术典范,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领略莎士比亚这位戏剧大师高度的戏剧才能?百思之后,他在《威尼斯商人》原文中找到了答案。

从两次《威尼斯商人》的教学中,让他尝到了阅读所带来的全新的视野。一次有个性的语文教学是离不开阅读的,而且阅读不应该局限在教学参考用书,应向作者作品更深更广的层面,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找到不同于他人的教学切入口。

2.假借教辅书,个性课堂需要有特色的解读

很多教师把教参、教案等各类教辅书当作教学的拐杖,殊不知,用这根拐杖是能走路,但只有丢掉这根拐杖才能真正跑起来。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对每篇课文都有解读,但是它就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范本吗?回答是否定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固然可以起到参考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独到的思考后的解读,才能展现出教学的智慧。例如,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能告诉学生说这是表示作者对腐朽的封建思想的批判吗?解读《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思想还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吗?解读《范进中举》,范进仅仅是一个热衷功名、喜极而疯的疯癫者吗?这样单一的解读方式,是无法营造个性课堂的。个性课堂应该突出地表现为在教学中有自己的创见。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文本,应用心去钻研,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甚至能引导学生生成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新思路。目前我们所拥有的教学参考用书比较丰富,对于一个问题有相同的见解也有不同的见解。其实,语文教师如果凭着一股怀疑和钻研的态度,把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同时加入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利用就不再是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了。

3.立足学生,个性课堂需要多角度的思考

语文教师应本着培养有胆识、有灵魂、有头脑、有思想的人的宗旨,所以要把课堂构建成生命课堂、真善美的课堂。那么老师在课前更应该认真地钻研原汁原味的教材,倾听文本,多角度解读,个性化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学生。

《我的叔叔于勒》被选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小说的教学就等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吗?就等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吗?就等于告诉学生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路吗?否!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仅划分情节、说说描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通过文本的描写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了解菲利普所生活的社会的世态人情,了解到作品的思想意义,了解作家内心的痛苦。因此,笔者把这课的教学定位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情节之后,提出问题:“这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中,谁最可怜?谁最值得同情?”抛出主问题后,要求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中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回答问题并讲清原因,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参考文献:

[1]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二十世纪文学三人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何雪玲.重视个性化阅读 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02):44-45.

[3]耿红卫.一位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尝试[J].中国小学教育,2011,(03):13-15.

上一篇:自省日记范文下一篇:逐鹿社区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