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制度解读

2022-07-11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一般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或行动准则,也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规章制度或一定规格。那么如何制定相关制度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全科医生制度解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全科医生制度解读

全科医生制度

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现就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的迫切需要。我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提高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健康因素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也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新要求。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发挥好全科医生的作用,有利于充分落实预防为主方针,使医疗卫生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

(二)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是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的基本途径;医疗卫生人才是决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多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为基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全科医生,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客

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三)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实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将医疗卫生服务责任落实到医生个人,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生制度,有利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城市医院合理分工的诊疗模式,有利于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

二、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四)指导思想。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居民健康需求变化趋势,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遵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全科医生培养规律,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坚持制度创新,试点先行,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五)基本原则。坚持突出实践、注重质量,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规范培养模式,统一培养标准,严格准入条件和资格考试,切实提高全科医生培养质量。坚持创新机制、服务健康,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全科医生到基层执业,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坚持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既着眼

长远,加强总体设计,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制度;又立足当前,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满足现阶段基层对全科医生的需要。

(六)总体目标。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七)规范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将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过渡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实行“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具体方式由各省(区、市)确定。

参加毕业后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主要从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招收,培训期间由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在卫生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指导下进行管理。全科方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统一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要求进行培养,培养结束考核合格者可获得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合格证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教育部门为主管理。

(八)统一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方法和内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在国家认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实行导师制和学分制管理。参加培养人员在培养基

地临床各科及公共卫生、社区实践平台逐科(平台)轮转。在临床培养基地规定的科室轮转培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年,并另外安排一定时间在基层实践基地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进行服务锻炼。经培养基地按照国家标准组织考核,达到病种、病例数和临床基本能力、基本公共卫生实践能力及职业素质要求并取得规定学分者,可取得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合格证书。规范化培养的具体内容和标准由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

(九)规范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人员管理。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人员是培养基地住院医师的一部分,培养期间享受培养基地住院医师待遇,财政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补助,其中,具有研究生身份的,执行国家现行研究生教育有关规定;由工作单位选派的,人事工资关系不变。规范化培养期间不收取培训(学)费,多于标准学分和超过规定时间的培养费用由个人承担。具体管理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制定。

(十)统一全科医生的执业准入条件。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阶段,参加培养人员在导师指导下可从事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等临床工作和参加医院值班,并可按规定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注册全科医师必须经过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取得合格证书,并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

(十一)统一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具有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合格后,符合国家学位要求的授予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相应专业学位。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学

位委员会、卫生部制定。

(十二)完善临床医学基础教育。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要以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能力培养为主,同时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着重强化医患沟通、基本药物使用、医药费用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十三)改革临床医学(全科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2012年起,新招收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全科方向)要按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要求进行培养。要适应全科医生岗位需求,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能力建设,逐步扩大全科方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

(十四)加强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以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为主要内容,加强全科医生经常性和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加强对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作为全科医生岗位聘用、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资格再注册的重要因素。

四、近期多渠道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为解决当前基层急需全科医生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近期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力争到2012年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十五)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按需进行1-2年的转岗培训。转岗培训

以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在国家认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培训结束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获得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合格证书,可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

(十六)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的技能培训。适当增加为基层定向培养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公共卫生实习时间。对到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3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在国家认定的培养基地经2年临床技能和公共卫生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但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控制比例。

(十七)提升基层在岗医生的学历层次。鼓励基层在岗医生通过参加成人高等教育提升学历层次,符合条件后参加相应执业医师考试,考试合格可按程序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

(十八)鼓励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严格执行城市医院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基层累计服务1年的规定,卫生部门要做好组织、管理和考核工作。建立健全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制度和双向交流机制,县级以上医院要通过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方式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要制定管理办法,支持医院医生(包括退休医生)采取多种方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私人诊所等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并可获得合理报酬。

五、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

(十九)引导全科医生以多种方式执业。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

生一般注册1个执业地点,也可以根据需要多点注册执业。全科医生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医院)全职或兼职工作,也可以独立开办个体诊所或与他人联合开办合伙制诊所。鼓励组建由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或乡村医生等人员组成的全科医生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服务。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全科医生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规范私人诊所雇佣人员的劳动关系管理。

(二十)政府为全科医生提供服务平台。对到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包括大医院专科医生),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为其提供服务平台。要充分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区域性医学检查、检验中心,鼓励和规范社会零售药店发展,为全科医生执业提供条件。

(二十一)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全科医生要与居民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协议,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服务责任落实到全科医生个人。参保人员可在本县(市、区)医保定点服务机构或全科医生范围内自主选择签约医生,期满后可续约或另选签约医生。卫生行政部门和医保经办机构要根据参保人员的自主选择与定点服务机构或医生签订协议,确保全科医生与居民服务协议的落实。随着全科医生制度的完善,逐步将每名全科医生的签约服务人数控制在2000人左右,其中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要有一定比例。

(二十二)积极探索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机

制。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开展全科医生首诊试点并逐步推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要制定鼓励双向转诊的政策措施,将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执行双向转诊和分级医疗情况列为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医保支付挂钩。

(二十三)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监管。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全科医生执业注册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管。卫生部门和医保经办机构要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对全科医生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定期公布并与医保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

六、建立全科医生的激励机制

(二十四)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全科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具体标准和保障范围由各地根据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签约人群结构以及基本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在充分考虑居民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可对不同人群实行不同的服务费标准。各地确定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和服务费标准要与医保门诊统筹和付费方式改革相结合。

(二十五)规范全科医生其他诊疗收费。全科医生向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除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全科医生可根据签约居民申请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规定收取费用;也可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按规定收取一般诊疗费等服务费用。参保人员政策范围内的门诊费用可按医

保规定支付。逐步调整诊疗服务收费标准,合理体现全科医生技术劳务价值。

(二十六)合理确定全科医生的劳动报酬。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成员属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工作人员的,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其他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按照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的服务合同和与居民签订的服务协议获得报酬,也可通过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获得报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可采取设立全科医生津贴等方式,向全科医生等承担临床一线任务的人员倾斜。绩效考核要充分考虑全科医生的签约居民数量和构成、门诊工作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以及居民医药费用控制情况等因素。

(二十七)完善鼓励全科医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津补贴政策。对到艰苦边远地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按国家规定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对在人口稀少、艰苦边远地区独立执业的全科医生,地方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或给予必要补助,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在安排转移支付时要予以适当倾斜。

(二十八)拓宽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鼓励地方按照有关规定设置特设岗位,招聘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经过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可提前一年申请职称晋升,并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到全科主治医师岗位。要将签约居民数量、接诊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作为全科医生职称晋升的重要因素,基层单位全科医生职称晋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放宽外语要求,不对论文作硬性规定。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流动

机制,鼓励全科医生在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流动。专科医生培养基地招收学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具有基层执业经验的全科医生。

七、相关保障措施

(二十九)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推动修订执业医师法和相关法规,提高医生执业资格准入条件,明确全科医生的执业范围和权利责任,保障全科医生合法权益。研究制定医生多点执业的管理办法,明确自由执业者的职业发展政策,引导医院医生到基层提供服务,鼓励退休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

(三十)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建设以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为临床培养基地,以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实践基地的全科医生培养实训网络。政府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建设和教学实践活动给予必要支持;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补助。卫生部会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制定临床培养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全科医学师资标准,依托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建设区域性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重点支持基层实践基地师资的培训。

(三十一)合理规划全科医生的培养使用。国家统一规划全科医生培养工作,每年公布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名单及招生名额,招生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统筹本省(区、市)全科医生需求数量,以县(区)为单位公布全科医生岗位。以医生岗

位需求为导向,科学调控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卫生部要制定全国医生岗位需求计划,教育部在制定临床医学本科生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时要与医生岗位需求计划做好衔接。

(三十二)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学)会作用。加强相关行业协(学)会能力建设,在行业自律和制订全科医生培养内容、标准、流程及全科医师资格考试等方面充分依托行业协(学)会,发挥其优势和积极作用。

八、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

(三十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指导意见精神,尽快制定本省(区、市)的实施方案。卫生、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中医药、法制等部门要尽快组织修订完善现行法规政策,制定出台相关实施细则。

(三十四)认真开展试点推广。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对现行医生培养制度、医生执业方式、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重要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对改革中的难点问题,鼓励地方先行试点,积极探索。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实践经验,逐步推广。要强化政策措施的衔接,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全科医生制度稳步实施。

(三十五)做好舆论宣传引导。通过健康教育、舆论宣传等方式培养居民的预防保健观念,引导居民转变传统就医观念和习惯,增强全社会的契约意识,为实施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国务院

二○一一年七月一日

第二篇:市创建全科医生制度办法

市创建全科医生制度办法范文一、指导思想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遵循全科医生培养规律,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省情的全科医生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在我省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突出整体设计,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制度。着眼长远目标,兼顾当前需要,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突出培养质量,注重服务能力,统一全科医生的培养和管理。健全激励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引导全科医生到基层执业。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1培养模式。实行“5+3”培养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过渡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采取“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具体依照国家规定。(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分别负责)

2培养方法和内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具体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3执业准入条件。注册全科医师必须经过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取得合格证书,并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具体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省卫生厅负责)

4参加规范化培养人员的管理。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人员培训期间享受培养基地住院医师待遇,财政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补助。规范化培养期间原则上不得向个人收取培训(学)费。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

5大学基础教育。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加医患沟通、基本药物使用、医药费用管理、公共卫生工作等内容。(省教育厅负责)

6研究生教育。从2012年起,逐步扩大全科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并按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要求进行培养。(省教育厅负责)

7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省教育厅负责)

8继续医学教育。做好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并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与岗位聘用、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资格再注册挂钩。(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二)近期多渠道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3偏远农村定向培训。对到偏远农村地区工作的3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经2年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但要严格控制比例。(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4提升学历层次。基层在岗医生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和在职研究生教育,符合注册条件的可按程序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5城乡帮带。建立健全县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制度和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医院医生(包括退休医生)采取多种方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省卫生厅负责)

(三)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建立分级诊疗模式。

1鼓励多种方式执业。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一般注册1个执业地点,也可以多点注册执业。鼓励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服务。具体管理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2推行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全科医生要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服务责任落实到全科医生个人。具体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3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机制。(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4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监管。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的全科医生服务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定期公布,并与劳动报酬挂钩。(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四)建立全科医生的激励机制。

1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全科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具体由物价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确定。(省物价局、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2规范全科医生其他诊疗收费。全科医生可根据签约居民申请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规定收取费用;也可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按规定收取一般诊疗费等服务费用。(省物价局、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3合理确定全科医生的劳动报酬。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成员属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工作人员的,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其他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按照签约服务及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等获得报酬。具体激励和考核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同时要完善鼓励全科医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津补贴政策。(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财政厅负责)

4拓宽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必须有合理数量的全科医生岗位。各地可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招聘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工作。鼓励各地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区域性医学检查、检验中心,规范社会零售药店发展,为全科医生执业提供条件。基层单位全科医生职称晋升和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双向流动机制由相关部门专门制定。(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四、实施步骤

分三个阶段实施:

1完善政策,制定办法。2011年底前,卫生、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物价、财政等部门组织修订完善现行法规政策,制定出台相关工作办法或实施细则,并报省政府审定。(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负责)

2开展试点,逐步推广。选择宝鸡市作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试点单位,于2012年初正式启动。宝鸡市政府和省卫生厅尽快研究制定试点方案,并报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定。(宝鸡市政府、省卫生厅负责)

3建设全科医生培养基地。选择我省现有五所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以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作为临床培养基地,以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实践基地的全科医生培养实训网络。具体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

4继续实施“万名医师培训计划”,转岗培训全科医生。(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6完成阶段目标任务。到2012年,每个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1延续第一阶段启动的工作。

2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广。2013年对宝鸡市开展全科医生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并逐步在全省推广。(省卫生厅、宝鸡市政府负责)

3推进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前在全省形成一定数量规模的全科医生队伍和基本的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初步建立起首诊在基层和双向转诊服务模式。(省卫生厅、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继续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全面实现总体目标。(省卫生厅、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工作由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卫生厅牵头负责,各设区市和县(市、区)政府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中承担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责任,设定专人负责。

试点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调研论证、积极稳妥推进,务求实效。

省医改办公室对各部门、各地实施情况要加强督导检查,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二)完善政策法规。各相关厅局要加强制度研究,注重政策衔接,形成口径一致、便于操作的全科医生制度政策体系。

(三)落实经费保障。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以设立奖学金、基金等形式为全科医生培养贡献力量。

(四)科学规划使用。省卫生厅会同编办、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我省全科医生需求数量和使用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公布全科医生岗位。教育部门在制定医学全科方向招生计划时要与全科医生岗位需求相衔接。

(五)做好宣传引导。要充分认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复杂性,加强

范文网【】

第三篇:全科医生培训奖惩管理制度

通城县人民医院助理全科医生培训

奖惩制度(试行)

为完善我院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的管理工作,保证助理全科医生的培训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学员奖惩管理

1、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考核合格者,将成绩记录在学员档案中,并做为发给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2、出科考核不合格者,将延长轮转、培训时间。

3、医院将严格按照培训标准组织考核,并接受市卫计委对培训医院及学员出科考核情况进行检查。

4、对在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中认真带教和规范管理人员年终给予表扬。对不认真带教老师,予以通报批评

5、培训学员违反医院规章制度及学员管理制度,视情节轻重和认识态度,给予下列之一的处分:

(1)口头警告:学员在培训期间违反医院规章制度或学员管理制度,然情节较轻,未造成大的损害,且认识态度较深刻者,给予口头警告。

(2)通报批评:学员违反管理制度,影响较坏认识不深刻者,给予通报批评。 (3)暂停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违反医院规章制度,影响较坏,并造成一定的实质性损害,且认识不深刻者,将依据情节轻重予以暂停培训2周至1个月,暂停培训时间必须在培训结束后在该科室补回培训,科室方予签培训鉴定。 (4)退回原单位:学员在培训期间,违反医院管理制度,造成较大的实质性损害,影响较坏,认识不深刻,经教育仍不悔改者,将依照本制度予以终止该学员的培训,将其违纪情况写入培训鉴定表,退回原单位,不再接纳其来我院培训。

6、学员在培训期间应严格按照轮转表进行轮转,不得擅自调科,如有未经办理调科手续而擅自调科者,视情节轻重予以口头警告至暂停培训处分。

7、学员在培训期间应注重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有因诊疗态度差,受患者投诉,或因工作态度差,与科室医护人员顶嘴、争吵,影响较坏者,视情节轻重予以口头警告至暂停培训处分。

8、学员不得冒名顶替老师签名,开具各种医嘱、处方、检验单、报告单、疾病证明书等,如有上述行为,视情节轻重予以口头警告至暂停培训处分,若因此引起医疗纠纷者,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9、学员在培训期间应严格按照各种操作规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如有违反规定,将予以口头警告,若因此引起医疗纠纷者,除负相应责任外,还予退回原单位处理。

10、学员在培训期间应持严谨、廉明的态度作风,不得收取病人的红包、礼物,如有发生,除退回红包、礼物外,视情节轻重予以口头警告至暂停培训处分。

11、所有受通报批评以上处分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经济处罚;所有受暂停培训以上处分者均函告原单位;所有受处分情况均写入培训鉴定表。

12、对在培训期间表现优秀的参培助理全科医生予相应奖励。

二、教学师资奖惩管理

1、强化教学意识,建立激励机制。一方面,将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带教工作纳入个人与科室年终考核的指标;另一方面加大基地培训经费的投入,根据具体带教情况年内为每个基地下拨培训管理经费,提高带教老师待遇。此外年内还将组织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工作,遴选为优秀指导教师人员晋升、晋级予以优先。

2、加强培训考核,提高教学水平。年内举办规范化教学师资培训班,邀请医疗技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专家授课,通过理论授课、模拟带教和临床技能操作等多种方式,提高规范化培训师资队伍的带教水平和业务能力。

3、建立反馈机制,端正教学态度。通过组织学员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形式及时了解学员对带教老师的认可度,凡学员反映教学意识淡薄、责任心差、不作为的教师,医院将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甚至取消其带教资格。

4、发生教学差错或事故后的处理措施:

(1)发生教学差错或事故后,当事者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填写《教学差错或事故情况表》(一式三份)后,随即向全科医生管理办公室报告。教学差错由全科医生管理办公室做出处理,并报医院医务科、人事科备案;教学事故由医生管理办公室及时组织调查,在一周内报医院医务科,由医务科同有关部门组织调查、鉴定,提出处理意见,报医院领导批准。

(2)在调查、鉴定、处理过程中,凡与教学差错和教学事故当事人或科室有利益关系的人员,应当回避。 (3)发生教学事故的科室,应妥善保管有关原始资料,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

(4)对造成教学差错和教学事故责任人,根据其情节轻重、认识态度和一贯表现,分别给与相应的处分。 (5)教学差错责任者必须在其科室内作检查,并在全院内通报批评,扣发当月奖金的50%。教学事故责任人必须在全院内作检查,并在全院内通报批评,其考核视为不合格,扣发全年奖金的30%-50%。

(6)发生教学差错或教学事故不按规定上报或隐瞒不报,或伪造、销毁证据,阻扰调查者,一经查出,将追究其本人及所在科室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并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7)当事人对教学差错或事故的认定和处理有争议的,可在处理书发出15日内,向医院助理全科医生管理办公室申请复议;助理全科医生管理办公室要及时会同有关部门重新研究处理。

三、本管理细则将参照国家、各级主管部门新的管理规定进行修订,由毕业后教育管理办公室(科教科)负责解释。

第四篇:甘肃省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实施方案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件

甘政发〔2012〕46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现将《甘肃省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三月三十日

甘肃省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主要路径,遵循全科医生培养规律,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建立、完善符合省情的全科医生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健康需求。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到2012年,力争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20年,初步建立与我省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训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面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和能力,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突出整体设计,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制度;着眼长远目标,兼顾当前需要,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突出培养质量,注重服务能力,统一全科医生的培养和管理;健全激励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引导全科医生到基层执业,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

三、主要任务

(一)逐步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1.完善培养模式。将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培养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过渡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采取“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2.创新培养方法和内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实行导师制和学分制管理。参加培养人员在培养基地临床各科及公共卫生、社区实践平台逐科(平台)轮转。在临床培养基地规定的科室轮转培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年,并另外安排一定时间在基层实践基地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进行服务锻炼。具体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3.明确执业准入条件。注册全科医师必须经过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取得合格证书,并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阶段,培训对象在导师指导下可从事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等临床工作和参加医院值班。(省卫生厅负责)

4.完善临床医学基础教育。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加医患沟通、基本药物使用、医药费用管理、公共卫生工作等内容。(省教育厅负责)

5.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从2012年起,逐步扩大全科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并按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要求进行培养。(省教育厅负责)

6.统一学位授予标准。具有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学历者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通过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并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或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等两种途径,申请相关医学硕士学位或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具体按照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有关规定执行。(省教育厅负责)

7.强化继续医学教育。做好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并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与岗位聘用、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资格再注册挂钩。(省卫生厅、省人社厅负责)

(二)多渠道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1.大力实施转岗培训。对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从事医疗工作1年以上的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按需进行1年的转岗培训。培训结束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统一考试,获得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合格证书,可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省卫生厅负责)

2.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的技能培训。对已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3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在培养基地经2年临床技能和公共卫生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培养比例由省卫生厅严格控制。(省卫生厅负责)

3.加强考试认定。对我省已参加“中西部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的医师,由省卫生厅、省人社厅统一组织考试,合格者颁发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证。(省卫生厅、省人社厅负责)

4.提升学历层次。基层在岗医生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符合条件并参加相应执业医师考试,考试合格可按程序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省卫生厅负责)

5.鼓励对口支援。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基层累计服务1年的规定。建立健全县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制度和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医院医生(包括退休医生)采取多种方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省卫生厅负责)

(三)进一步完善全科医生人事管理和财政补偿政策。

1.已被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录用的取得本科以上临床医学(含中医学)学历人员,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工龄计入档案,并与以后的工龄连续计算,人事档案由培训基地委托有资质的人事代理机构管理。由工作单位选派的在职在编人员,规范化培训期间人事工资关系不变。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人员培训期间享受培养基地住院医师待遇,财政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补助。规范化培训期间原则上不得向个人收取培训(学)费,多于标准学分和超过规定时间费用由个人承担。具体管理办法按照《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省人社厅、省卫生厅、省财政厅负责) 2.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经费及人员管理继续按照卫生部和我省规定执行。(省卫生厅负责)

3.对已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3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由工作单位选派参加培训的,技能培训期间人事工资关系不变,人事档案由本单位保管,培训期满后返回原单位工作。(省卫生厅负责)

(四)不断创新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1.制定全科医生多点执业制度。要求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师特别是副高级职称以上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下级医疗卫生机构注册1个或多个执业地点,开展全职或兼职工作。鼓励组建由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或乡村医生等人员组成的全科医师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服务。(省卫生厅负责)

2.推行全科医生向居民提供契约服务。全科医师可与居民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协议,允许全科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后,按年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在充分考虑居民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可对不同人群实行不同的服务费标准。具体标准和保障范围由省发展改革委、省人社厅、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确定。(省卫生厅、省人社厅负责)

3.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开展全科医师首诊试点并逐步推行。(省卫生厅、省人社厅负责)

4.合理确定全科医生的劳动报酬。全科医生中属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正式工作人员的,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除此以外其他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按照与基层医疗机构签订的服务合同和与居民签订的服务协议获得报酬,也可通过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获得报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可采取设立全科医生津贴等方式,向全科医生等承担临床一线任务的人员倾斜。绩效考核要充分考虑全科医生的签约居民数量和构成、门诊工作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以及居民医药费用控制情况等因素。并将考核结果与医保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省卫生厅、省人社厅负责)

5.建立全科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补贴政策。对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全科医生,除按国家规定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外,对在人口稀少、艰苦边远地区独立执业的全科医生,地方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或给予必要补助,省级财政在安排转移支付时要予以适当倾斜。(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负责)

6.完善全科医生职称晋升和双向流动政策。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可提前1年参加全国卫生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到全科主治医师岗位。基层单位全科医生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宽外语要求,不对论文作硬性规定。鼓励全科医生在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双向流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招收学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具有基层执业经验的全科医生。具体办法由省人社厅和省卫生厅制定。(省卫生厅、省人社厅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州政府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部门要尽快组织修订完善现行制度规范,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二)加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建设以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为临床培训基地,以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实践基地的全科医师培训实训网络。制定全科医学师资标准,依托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建设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政府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和教学实践活动给予必要支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以设立奖学金、基金等形式为全科医生培养提供经费支持。

(三)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学)会作用。加强相关行业协(学)会能力建设,在行业自律和制定全科医生培养内容、标准、流程及全科医师资格考试等方面充分依托行业协(学)会,发挥其优势和积极作用。

主题词:卫生 全科医生 制度 通知

主送: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抄送: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第五篇:全科医学 全科医生

全科医学课后感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随着近年来医改的深入,政府和社会愈来愈认识到培养全科医生重要性。全科医生是公众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学已经成为医改成功的重要学术支撑。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已成为新医改的方向标。

学完全科医学这门课后,我对于全科医学这一学科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全科医生这一职业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全科医生(GP):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又称家庭医师(general practitioner/family physician)或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有着不同的职责。专科医生负责疾病形成之后的诊治,通过深入的研究来认识与对抗疾病。而全科医生则是负责健康时期、疾病早期乃至经专科诊疗后无法治愈的各种病患的长期照顾,其关注的中心是人。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是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的。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不但可以帮助专科医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而且还能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呢?我认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应具备以下几项素质。

首先,当然是要具备综合性的知识。

在国外,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全科医生要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分配,是需要到大型医院就诊还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治疗。全科医生在病人就诊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对于全科医生的知识综合性有很高的要求。在澳大利亚,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需要经过三阶段的培训:第一阶段,5年制的医学院校本科学习;第二阶段,住院医师培训;第三阶段,全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在这种制度培养的制度下,保证了全科医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更好的对于疾病进行分类和初步诊断。尽管,这种培训模式在中国实施起来不太容易,但作为一名全科医生,要时刻注意医学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技能。

其次,全科医生还要是一名生活经验丰富,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的医生。 全科医生面对着的是一个区域长期固定的人群,全科医生的职责中不仅有治疗疾病还有预防疾病和控制疾病的发展。全科医生面对的疾病多以慢性病为主,需要长期对患者进行医学干预,才能更好的控制疾病。这些都需要全科医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更好的融入社区人群中,只有得到所管理的病人的充分信任,才更有利与全科医生的工作开展,病人才更愿意配合全科医生的工作。

第三,全科医生要有高尚的品质。

高尚的品质和是每一个医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医生面对的对象是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医生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事关人命,不能有一丝的疏忽,不能有不良的心理,这就要求医生要有高尚的品质。

最后,我个人觉得十分重要的是,全科医生要是一名好的心理医生。

近来,有文献(对全科医生开展系统心理卫生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可行性研究,刘冬莹,2010)对于在全科医生中开展心理卫生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充分证明了其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分析全科医生的工作性质,作者提出全科医生应掌握的心理卫生知识与技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心理的个体差异;掌握实用的心理测量与诊断方法;了解冲突、挫折与应激的心理过程;了解心理障碍的特征表现;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从心理学角度了解社区常见心身疾病;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心理特点与易发生的心理问;掌握医患沟通技巧与心理护理方法。一个好的全科医生要有一定的心理知识,这样才更利于全科医生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更有利于全科医生与患者的交流。

拥有了以上的素质,就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资本,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我个人认为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要充分认识到全科医生不是万能的,全科不等于全会,所以正确的辨别哪些疾病是全科医生的职责范围,哪些疾病是要依赖全科医生起作用,对于全科医生也是至关重要的。试想,若全科医生不能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过于自信,很容易造成疑难重症患者的延误诊治。当然,目前国家对于社区全科医疗的一些政策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国家通过政府投入的方式,减轻全科医疗的机构的经济压力,可以避免全科医生为了经济利益而“过度挽留”患者。只要全科医生不是过度的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不会出现延误病情诊断的情况的。

以上就是我在学完全科医学这门课后的心得体会,我的观点也许还有不足之处,希望能够通过以后的学习能够更好的认识全科医学这门课。

上一篇:全面加强社区建设下一篇:秋季开学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