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蔚蓝色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那片蔚蓝色范文

《那片星空,那片海》经典语录

1、不管过程如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好好长大了,这就是最好的事情。

2、对一个人的漠视才是最大的羞辱

3、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面前,我甚至连开始的勇气都没有!可我为将来小心打算,又有什么错呢?

4、宇宙间唯一的永恒就是——所有的一切都会随时光消失。

5、人类喜欢新鲜刺激,还喜欢炫耀自己占了便宜,当然不是贪婪得来的便宜,而是那些证明他们眼光,品味,智慧的便宜。他们会愿意津津乐道。

6、最柔软的牡蛎都包裹着最坚硬的壳,最美丽的珍珠都是藏得最深。

7、如果你想了解他,不要去听他说出来的话,而是要去他没有说出的话。

8、我积攒了很多很多的爱,多得我都舍不得给任何人,也不敢给任何人,因为那是平凡的我全部所有的,但是,我想给你。

9、爱情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巫术,它能让自私者无私,怯懦者勇敢,贪婪者善良,狡猾者愚蠢。

10、爱情从来都不可能只有甜蜜,苦痛也是爱情的一部分,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也让我们更珍惜得到的甜蜜。

11、因为爱上一个人,所以爱上了和他有关的一切,所有代表他的一切,都会让我觉得温暖幸福。

——大猪妍

第二篇:读《那片星空,那片海》心得感悟

《那片星空那片海》是根据桐华同名小说改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那片星空,那片海》心得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读《那片星空,那片海》心得感悟范文

1《那片星空,那片海》,超人气华语作家、影视制作人桐华2015最新梦幻爱情小说。这是小编阅读《那片星空,那片海》之后的心得感悟,欢迎大家阅读借鉴,想了解更多,请继续关注本栏目。

吴居蓝说:“我很清楚,奉献的一方需要勇气,接受奉献的一方更需要勇气!对不起!”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人鱼和人恋爱就要付出常人不能想象的代价,这让我想起了安徒生的《海的女儿》,美人鱼为了和王子在一起,用美妙的声音换取变成人的机会,但王子不爱美人鱼,可是沈螺爱吴居蓝。

这是我最近看的一本书—《那片星空,那片海》,是桐华2015年最新梦幻爱情小说。桐华的小说我看的不多,但也断断续续看了《半暖时光》、《云中歌》、《曾许诺》。知道桐华还是电视剧《步步惊心》的时候,若曦与四爷相爱,但最终没有走到一起。桐华的文字很细腻柔滑,成全了女人们对爱情最初、最纯粹的幻想,但又贯穿着一种悲伤。

收到《那片星空,那片海》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封面深深的吸引住了,波澜的大海上漂浮着许愿瓶,许愿瓶里有月光下的小岛,布满星星的天空,这一切都很梦幻。梦幻的场景下总会有爱情出现的,不是吗?再加上开篇楔子所配的图仿佛让童话故事再现,而男子和死神的对话,更是激发了对故事的期盼,这一切都为了后面人鱼的出现做了铺垫。

沈螺认为,像她这样经历过父母离异,父母分别重组家庭,让她对“流浪”和“神秘”没有一丝幻想,甚至于做好了单身的准备。即使结婚,也是要稳定、坚实、可靠。她的理智让她认为不可能会喜欢上吴居蓝这样没有根,没有家,什么都没有的神秘男人。

爱情有好多种,有一见钟情,有日久生情。我想,沈螺和吴居蓝就是后者这样的爱情。或许最初的吴居蓝是有目的的来接近沈螺。当初死神告诉他,只有用你真心换取她的心,让少女放弃生命,把灵魂奉献给他。或许沈螺一开始是拒绝的,试着用温和的方式疏远吴居蓝,发工资、说话用礼貌语、避免两个人在同一个空间。但当爱情来临的时候,挡也挡不住。即使沈螺知道了吴居蓝的人鱼身份,但沈螺还是爱上了吴居蓝,她的坚持,一次次的融化了吴居蓝的心。

还有一种爱情是单恋,就像周不闻对沈螺。虽然周不闻说“小螺,我回来了。”一句平淡的话,但里面的艰难他们都明白。爱上了吴居蓝的沈螺,当然没有办法接受周不闻。真正的爱情,不就是不一定要拥有相爱的人,而是让爱的人幸福吗。而周不闻的所作所为虽然有被逼的成分,但我还是鄙视他的,爱的那么不光明正大。

故事的结局还是很美好的,沈螺和吴居蓝有情人终成眷属,坏人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人和人鱼之间的爱情注定艰难,就如同鲜花和荆棘同在一样,爱并痛着。

爱情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巫术,它能让无私者自私,勇敢者怯懦,善良者贪婪,愚钝者狡猾。因为爱情,沈螺选择了活下去;因为爱情,吴居蓝也选择了让沈螺活下去。即使以后吴居蓝会离开沈螺,但能拥有美丽的爱情,这一生足矣。

爱情的真谛就是,用你的心去换她的心,真心对待他人,就会收获爱情。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读《那片星空,那片海》心得感悟范文

2有一个关于美人鱼的童话,一位王子去大海游历,遭遇暴风雨掉进海里,被淹死了,海里的小美人鱼用自己的灵珠救活了王子,并送到陆地,可她却在返回海的途中遇害,必须拿回自己的灵珠才能活下去,而王子失去灵珠,就会死去。

《那片星空那片海》也是讲述这样一个人鱼与人的生命故事。不同的是,本书中的人鱼是美男鱼,而他用灵珠救活的人,是一个普通的岛民女孩。不同的是,美男鱼与这个女孩相爱了。于是这个故事,成了一个关于爱情、关于勇敢、关于生命的美丽童话。

《那片星空那片海》写生命与勇敢,把生命中最息息相关的死亡与离别写得鲜活。人鱼男主吴居蓝和女主沈螺有着不可能相伴终生、不可能执手老去的残酷事实,但他们都没有因为害怕面对、害怕一人离开后的孤独而放弃爱情,更没有自以为是的“为对方好式牺牲”。而是他们都深刻明白“奉献的一方需要勇气,接受奉献的一方更需要勇气”,一起共同决定最终选择。在这个观念上,它是爱情里最美好的默契与尊重。联想起《天龙八部》中阿朱悄悄让乔峰杀了自己,却没想到她的牺牲成了乔峰一生的阴影,这样的爱情徒留下活着的人无法弥补的自责。《那片星空那片海》写在荆棘浇灌下,两人一起陪伴走向终点,珍惜所有能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勇敢。

《那片星空那片海》用了一整本书,讲了这个人鱼与人的爱情童话,沈螺善良、普通、遇见属于她的命运;男主神秘强大,却有着最脆弱的缺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这对男女主身上体现尽致。生命的无常让他们在生死路上收获了一份并未料到的爱情,这份爱情比吴居蓝守护生命的灵珠还要珍贵,这份爱情比沈螺在人世间所有一切还要重要。是啊,当有一天你被另外一个人放在掌心,呵护周全让你心安温暖 ,当有一天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让你比自己的还要敏感,不就应该像沈螺吴居蓝那样,紧紧抓住爱惜吗!

能在一篇言情小说中读到纯美梦幻的感觉,能把一个儿时的童话引渡成当代的爱情故事,能让所有还相信爱情的人,在书中感动一份爱的意义,《那片星空那片海》做到了。“如果我的爱情是鲜花,我愿意拥抱它的美丽芬芳;如果我的爱情是荆棘,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拥抱它的尖锐疼痛。即使荆棘刺穿我的肌肤,刺进我的心脏,只要能距离他近一点、更近一点!” 书中散发出来的纯美爱情观,不正是爱情让我们着迷欣赏的吗!

“谢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已是他们彼此生命全部的感恩与幸福温暖。是的,若能在生命的平静、悲伤或欢乐时,感念的,都是这句话,该是一种何等的幸福啊。又何必去在乎最后的不能执手老去呢!在有限的生命中,他们无限地爱惜过了,对生命,也是一种圆满。

如同结局“有的人注定是恒星,即使远离,甚至死亡,那光芒依旧留在你的星空中,照耀着你。”在所有过往的生命中,吴居蓝和沈螺的爱情,彼此守护珍惜,已经超越了整个生命的局限。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分享陪伴所有的美好,这也是永恒的意义和爱情最美好的纪念。

有限的生命里,因为有你,宁静温暖。

读《那片星空,那片海》心得感悟范文3

桐华的大部分小说曾经伴随我那青葱岁月和懵懂无知的打工年华。不过让桐华一炮而红的应该还是非《步步惊心》莫属。如果要问在那么多的作者当中,为何偏偏钟情于她?也许就是折服在她对于人物内心描写非常细致,笔风非常的成熟细腻,虽然言爱,可是结局更接地气,她把现实的无奈描写的淋漓尽致,但更多的是过程的描述触动人心,我想这才是桐华所有小说的魅力所在,并且经久不衰,让我们这些脑残粉能够在看到写有她大名的著作就毫不犹豫的选择去看。譬如《那些我们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小波听说罗琦琦高考状元去看榜,明明就是简单的描述,可是桐华就是有那个魔力让你跟着情节自动代入角色,随着他们的心境起伏。而在《被时光掩埋的秘密》苏蔓对宋翊的执着,也在桐华的笔下,让我忍不住对苏蔓产生了心疼的感觉。不可否认,桐华在这块真的是相当娴熟的写法。

所以这次的《那片星空那片海》,我一看到是桐华的大作,毫不考虑的选择了。只是看完之后却略显失望。。。。也许桐华希望能够摆脱《来自星星的你》里的那种不同感觉,所以加入神话部分,让男主的鲛人身份带有梦幻童话色彩,可惜不知道是该说因为她实在太忙,精力有限,还是说其他原因,反而觉得整本书没有了以前那种深度的人物内心描写,更多是放在情节上面的推敲,虽然这样一来可能会更符合电视剧的需要。或许真的是受到她现在工作(电视剧制作人)的影响?哎╮(╯▽╰)╭,已经不得而知了。。。。

当然不可否认这本书还是有它出彩的地方,首先封面的设计确实很有梦幻感觉,切合此书的宣传理念,而书中,在描写小螺和吴居蓝的相处,他们的恋爱场景,那些对话以及小螺的坚持,还是能够让我们对于爱情心生美好的幻想。而当吴居蓝终于确定了和小螺的恋人关系时,送给小螺那首纪伯伦的《论爱》,真心觉得吴居蓝还是比较浪漫的主哈。

虽然最后的最后,结局还是有点悲情色彩,而作者也没有很明确的讲明,因为灵珠在小螺身上,所以吴居蓝可能无法再像以前活上千万年。不过两人总算还是结婚了,并且小螺还问了violet问了关于男人鱼的童话故事里,agnete为金发人鱼生了孩子,是否是真的。Violet告诉小螺是真的,这一切应该告诉我们还好,能算是个好结局吧。

所以这是桐华大大打算改编成电视剧的剧本吗?如果是,我只能呵呵了。

第三篇:那片云

那片云——让整片天空绚丽多彩邹有云,这个早已被大家熟识于心的教师,一个人,一所学校,三十多年来,在大山深处仅有的讲台上默默地耕耘着,他不求什么,只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有个美好的未来,这就是他最殷切的期盼,在学校,邹有云,他既是老师,又是管理员;既是家长,又是炊事员,他在教课的同时,还要照顾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时遇到库区涨水,邹有云都要翻山越岭,把孩子一个个接到学校,放学后又要安全地把他们送回家。清清柘林湖,巍巍太阳山。因为有云,大山更充满遐想;因为有云,太阳更勃发生机。在柘林湖畔,太阳山中,有一朵默默守望的云,这一守,就是三十多年。他把他的青春和热血全都献给了这片他所热爱的大山,献给了他所关心和爱护的孩子们。村民们习惯地称他为:太阳山上的太阳。是的,邹有云老师就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太阳山上的孩子们,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想,邹有云老已经为它做了最好的诠释。小孩子就像是一张纯洁无暇的白纸,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用我们的细心、爱心、耐心以及责任心去为孩子们妆出更美好的未来。

邹有云老师是师德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他三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他用他对孩子的那片诚挚之心,为我们这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们传授着一份沉甸甸地责任感。

第四篇: 走进那片“麦田”

——解析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摘要】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为我们及其细致地刻画了青少年一代很少为人们所察觉的内心世界,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作为这一代人的典型代表,面对的同样是虚无世界里的孤独与无助,然而在与实做斗争的过程中却总是势单力薄、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之余只好在想象中构造一处“麦田”,去那里寄托自己漂泊已久的灵魂。霍尔顿想要守望麦田,正如他一直追寻最本真的纯洁一样,因此麦田里充斥的不光是希望,还有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依托。

【关键词】霍尔顿 孤独 成长 现实世界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自1951年首次出版以来就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当然是在小说的主人公身上,那个穿着晴雨两用的雨衣、倒带着大红色鸭舌帽、满口粗言秽语的名叫霍尔顿的青年。霍尔顿反抗丑恶世界的精神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跟他年龄相仿的人,他们疯狂地跟风,仿佛找到了知音一样,这让家长们惶恐不已,他们不满于让这样一个满脑子胡思乱想、张嘴就说脏话的“不良青年”变成孩子的榜样。似乎只有时间可以证明一切,《麦田里的守望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褪去色泽,反而承载了更为厚重的价值,成年人透过霍尔顿的视角得以深刻体会青少年不易察觉的孤独感,让人们更进一步地走进了青年一代的内心世界。

故事开始在圣诞前夕的一个星期六,讲故事的人正是躺在精神病医院的霍尔顿。从星期六到星期一,仅仅是短短的三天两夜,可是霍尔顿所经历的却如同是在穿越时空隧道一般,他会在星期日十点左右醒来饥饿难耐的时候想起前一天晚上去看电影时吃的两客汉堡牛排,他自己说“那已经很长时间了,就像发生在五十年前一样”。只在星期六晚上发生的事就足够让他身心疲惫,先是吃那周六晚上亘古不变的晚餐,这显然是一件让他及其郁闷的事,学校的这一安排纯粹是为了应付周末可能来校看望孩子的家长,这种逢场作戏让他厌恶不已。紧接着是去看他口中所谓的混账电影,他对电影一向没好感,这趟出行自然不会愉快。回到宿舍又帮同住一屋的斯特拉德莱特写英语作文,即使英语是他颇为擅长的一科,可是所要描写的内容却令他恼火。他对和自己喜欢的琴约会回来的斯特拉德莱很不满,痛恨他满脑子只有一些色情的东西,于是和他大打出手。被打倒在地的他被孤独之感侵蚀,从隔壁的阿克莱那里找不到安慰的情况下他决定收拾行李提前离开潘西中学,连夜前往了纽约。到了纽约还不算,一个人待在宾馆里只会徒增寂寞,于是又去逛夜总会,稀里糊涂地接待妓女。

霍尔顿刻意地找各种事来做,表面上很有精力,其实是在掩饰他难以言说的孤独与无助,尽管他已是第四次被学校开除,按理说应该是“身经百战”,阅历了各种挫折,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可是他的心灵深处是脆弱的,他也会在偷偷溜回家准备见妹妹最后一面的时候哭起来,只因为懂事的妹妹把她过圣诞节的零花钱给了身无分文的哥哥霍尔顿以备不时之需。他眼看着自己的痛苦来源于周围人的各种虚伪做作,自己却始终不能和他们脱离干系。从短短三天的心路历程里可以感受到他已近崩溃的边缘,他曾不止一次地幻想过自杀,还说:“要是再发生一次战争,我打算他妈的干脆坐在原子弹顶上。”可是他又偏偏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当他感觉自己走不到街对面的时候吓出一身冷汗,以至于向死去的弟弟祈祷:“艾利,不要让我失踪。艾利,不要让我失踪。艾利,请不要让我失踪。劳驾了,艾利。”在这种既不能战胜现实,又不想从俗的状态中挣扎的霍尔顿只得选择一再的逃避,他怀着遗世的态度构造起内心深处的麦田。

一、

牵手霍尔顿

(一)矛盾的结合体——性格分析

在小说里,霍尔顿一直不愿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展示给周围的人。从表面来看,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不良青年,似乎是美国当时所谓的“垮掉的一代”,这些可以从他的言行举止表露,他满口粗言秽语,张口就是诸如“他妈的”、“杂种”、“混账”之类的词语;还会在心情好的时候戴上那顶大红色的鸭舌帽,而且一定要倒着戴才有感觉,阿克莱说那是打猎时候才戴的帽子,他却执意

2 说:“这是一顶打人的时候才戴的帽子。”“我戴着它开枪打人。”当跟阿克莱说到去纽约的斗剑比赛泡汤是因为自己把宝剑之类的落在了地铁上时,霍尔顿没有表现出一丝自责,他只是恨恨地责怪车厢上的混账地图,似乎是没有一点责任感。他从来都是说一套做一套,口上迎合着对方,其实心里早就恨死那个人了,表现得十分虚伪,在听历史老师老斯宾塞说教的时候,他可以一面和老斯宾塞信口胡诌,一面却在琢磨中央公园小湖里的那些鸭子;明明讨厌死了爱慕虚荣的女友老萨莉,却又忍不住要和颇为漂亮的女友搂搂抱抱地胡搞,可以说除了他那可爱的妹妹菲比之外,他从来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内心真实的想法,他把自己宏伟的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说给了只有10岁的妹妹。霍尔顿承认他怯懦的可以,不管是被一起的斯特拉德莱打倒在地板上还是被宾馆的可恶的老莫里斯讹诈,他都是失败的一方,他给自己的安慰是:“我算不上好汉,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实话告诉你吧。”凡此种种,都让他在现实中倍受压抑,没有人真正关心他,没有人会在乎他被开除 。

然而霍尔顿将不愿倾吐给周围那些道貌岸然之人的心里话展示给了我们这些读者,霍尔顿的另一面正如他弟弟艾里和妹妹菲比、两个修女一样纯洁、真诚。他虽然十分讨厌潘西中学的一切,可是真正离开的时候却不免有些留恋,在小说的末尾他还在说:“我只知道我非常思念我所提到的每个人。比如说老斯特拉德莱特尔和阿克莱。我感觉我似乎也开始思念那个混账毛里斯了。”这些话要是当着本人的面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愿说的。为了不让同学斯莱格尔产生自卑感,他把自己的真皮高档手提箱放置床底下,甚至都想过把手提箱扔掉。在纽约中央火车站的时候他主动向两位修女捐了10元钱,只给自己留了够买戏票的钱。他会专门跑去唱片店找《小雪莉·比恩斯》,因为老菲比喜欢,他恨不得马上就送到她面前。当弟弟因患白血病死去的时候,他用拳头去砸汽车玻璃,“我甚至还想把那年夏天买的那辆旅行汽车上的玻璃也都打碎,可我的手已经鲜血淋漓,使不出劲儿了。”他虽然恐惧死亡,更多的却是为家人考虑,“我为我母亲、父亲难过的要命。特别是我母亲,她对我弟弟艾里的哀伤都还没有过去呢。”他不想因为自己一死解脱却给家人雪上加霜。他的内心充满了童真,在他眼里孩子是未被世俗腐化的,他会给不认识的小孩系鞋带,会给想去看木乃伊的孩子带路,对自己心爱的妹妹他更是在乎,看着菲比玩旋转木马,即使自己在倾盆大雨中“淋得像落

3 汤鸡”他还是毫不在乎,只顾动情地看着妹妹开心。尽管他不被别人同情,但他还是情不自禁地为一些与他不相干的人暗自伤神,当他发现两个修女不会去豪华的地方用午餐的时候他便伤心起来:“她们为什么不去豪华的地方用午餐什么的呢。我知道这是件无足轻重的小事,但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在将妓女的衣服拿到壁橱准备挂好的时候他的心中居然有些难受,“我记起她怎么去铺子里买衣服,铺子里没有人知道她是妓女。售货员在将衣服卖给她时,也许还以为她是一位普通的姑娘呢。这令我心里非常难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霍尔顿之所以表现得这么难以捉摸,主要的原因在于他要应付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在成人世界里,他看不到光明与温暖,各种虚假、欺诈、假模假式包围着他令他心力交瘁,霍尔顿不满于社会现状,只好拿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聊以慰藉,学校和家长让他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他偏偏门门不及格、四次退学。他本来拥有可以成为优秀青年的条件,父亲是收入颇丰的律师、哥哥是在好莱坞的知名作家,然而他却偏偏玩世不恭,表现出无可救药的小坏蛋的行迹,他这种不得已的自我放逐只是因为苦闷的内心找不到归宿,他需要一种方式来发泄,否则他真的会疯掉。他有他的“材”与“不材”之处,在这个混沌的世界中处于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求生的状态,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会有这种双重性格,没有出现心理问题已是难得。

(二)引路人的缺失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许多至关重要的人或事,他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影响到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大到社会、学校,小到和家庭和同伴。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都没有得到来自这几方面的支持。小说的创作背景是二战后美国社会的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的飞越,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物质满足,相反在精神方面却变得十分空虚,人们的心态逐渐扭曲,霍尔顿厌倦、痛恨这种丑恶,却无力改变这种现象,于是只得选择放纵、堕落、自暴自弃。“当时美国的学校教育是封闭式的,教条主义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教材陈旧,教师讲课都是老一套,青少年的个性受到极大的压制。”更让霍尔顿受不了的是,学校里仅有的一两个好老师也都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就连比较可以的老斯宾塞也在校长老绥摩面前换了一副模样,只要校长一在,“老斯宾塞简直连命都不要了,马上露出满

11 马岚 《霍尔顿·考尔菲德:一个孤独的反抗者》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2期 2005年4 月

4 脸笑容,吃吃地笑个不停,就好像绥摩是个混账王子什么似的。”虽然他在霍尔顿离开前进行过一番说教,但是整晚上反复想证明的只是历史课给霍尔顿打不及格确实是出于作为老师的天职。整部小说里很少看到霍尔顿和家人在一起时的场景,母亲的出场仅仅是霍尔顿逃回家躲进壁橱里的时候,跟父亲更是没有直接的对话,甚至都很少提到他的父亲,在他最需要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的时候没有人听他倾诉,反而是他的妹妹,一个未成年人充当了成年人的角色,扮演起了倾听者和安抚者,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她的这种作用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再从他周围的人来看,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理解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霍尔顿渴望从自己曾经的学生辅导员卢斯,那个聪明绝顶的哥伦比亚大学的高材生那获得一点帮助,结果这位大学生感兴趣的还是与性有关的话题,根本没有意识到霍尔顿的苦闷。至于他的女友艾莉就更不用说了,她是一个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女孩。这样一来,深陷孤独和迷茫、遭受巨大打击和挫折的霍尔顿就很难找到心灵的港湾。

二、 志同道合者

(一) 历史中的影子——庄子与阮籍的悲剧心态

霍尔顿的孤独主要在于周围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他把自己隐匿世外的想法说给女友萨利的时候,她首先的反应是“你怎么能做这种事呢。”可见别人把他当疯子。如果时空交错,换成庄子或者阮籍的话他们一定能成为如同伯牙子期一般的知音。庄子和阮籍虽生在不同时代,却都是不满于现实的黑暗,内心的孤独不亚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更巧的是他们的追求几乎趋于一致。庄子一直主张“无为”,“在他看来,如此黑暗的社会是不允许人有所作为的。即使想有所为,也不会达到目的 。所以就干脆‘无为’。”这一点倒是很像霍尔顿的“不材”,和他的父亲和哥哥这些有作为的人一比,霍尔顿简直是一事无成。“阮诗中常常流露出在现实黑暗中对生命的恐惧:‘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22 于淑华 《庄子与阮籍悲剧心态比较论》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第3期 2001年3月

5 ‘终生履薄冰,谁知我心焦。’所以他用饮酒遗世的办法,逃避政治、道德。”正是“终日昏酣,遗落世事。”霍尔顿正是这种心理,他渴望消失,却又惧怕死亡,只好抱着弃世的态度逃避现实。霍尔顿的放荡不羁也能从阮籍身上看到影子,礼法规定,男女授受不亲,阮籍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邻家酒店女老板长得漂亮,阮籍就约朋友到那儿去喝酒,醉了便酣睡其身边,‘籍不自嫌,其夫察而不疑也。’这里,阮籍公然表露其对于女色的欣赏,表露其与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的公然对抗,这是他故意越礼的最好佐证。”阮籍在对待女性上达到的境界和霍尔顿有一拼,霍尔顿讨厌像斯特拉德莱特尔那种只会玩弄女孩子的人,周围的同学只会吹嘘自己的艳遇紧接着又用下流的词语诋毁跟他们约会的女孩子,他甚至会对宾馆里的妓女珊妮抱有同情性。他们只是在行为上肆意放诞,内心却是十分痛苦的,因为看到了现实社会中的自私、虚伪和不道德的污浊现象,他们故意以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人生。颜世安在《论庄子的游世思想》中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天性认真的人因为愤世而故意否定自己的认真,是以嘲弄自己所属的人类群体,来表达对黑暗不可理喻的存在彻底不负责任(不认真)的激愤心情。”“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只配让人这样活着。”因而霍尔顿在不能独立于世的情况下只好悲剧地活着,霍尔顿最终躺在了精神病医院,到底是谁有病?似乎在非正常人眼里正常人通常扮演者疯子的角色。

(二)文学中的参照——鲁迅《铸剑》中的黑衣人

霍尔顿身上演绎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哀,小说中最著名的是霍尔顿向妹妹菲比讲述自己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理想的一段话,施咸荣先生在译著前言中将这段话比作鲁迅的“救救孩子”的呼声,按照这种说法,作者正是想通过霍尔顿的塑造警觉世人对童真的关注,趁着孩子尚未被世俗侵蚀的时候保留纯真。然而霍尔顿面对的社会里所谓的纯洁已经千疮百孔变了味,他在此时被赋予了“救难者”的角色,而他很显然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他只愿终生守望着孩子们不再受“污染”。当他看到菲比所在学校的墙上写着两个大字“你”的时候险些被气死,他为此

334 于淑华 《庄子与阮籍悲剧心态比较论》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第3期 2001年3月

4于淑华 《庄子与阮籍悲剧心态比较论》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第3期 2001年3月

6 忧心不已:“我想到菲比和其他的小孩会看到它,一定不知道他妈的是什么意思,最后总会有个无耻的孩子去为她们解释一下——还斜着眼睛,当然——后来的一两天内,她们会总是想着这件事,甚至也许会思考这件事。”霍尔顿虽不是像鲁迅说的那种“ 埋头苦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却有着和这些“救难者”一样深沉的孤独。“我喜欢寂寞,又憎恨寂寞”,正如鲁迅《铸剑》当中的黑色人。黑色人喜欢独自一人,手握一把剑,内心留有一个信念。黑色人总是一个人走在路上,没有人上去靠近他,也没有关心,他同样也不需要叫谁去关心,从不与人交谈的黑色人虽然看似怪诞,却会很认真地对无力复仇的眉间尺说:“如果你信我,我便去”。黑色人和霍尔顿的处境完全不同,但是那份孤独与寂寞竟是出奇地相似,他们不屑于向任何人解释自己。

三、书里书外

(一)塞林格本人的现实

大多数小说家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从自身生活取材,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也不例外,从小说主人公霍尔顿身上便可以看到塞林格本人的影子。塞林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城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先后进了3所学校都未毕业,1942年从军的他对战争充满了恐惧,再加上从军期间他所爱的乌娜·奥尼尔嫁给了卓别林,他在崩溃之余便将仇恨转移到了电影产业上。这些和小说中的霍尔顿极为相似,霍尔顿也是出身在一个家境不错的中产阶级家庭,先后4次被学校开除,他同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极为讨厌电影。《麦田里的守望者》让塞林格一举成名,但是他却很少为此接受任何采访,几乎是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只与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偶尔见一面,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这正是书中霍尔顿所梦想的。霍尔顿讨厌现代化的汽车,不愿意赶着乘拥挤的电梯,他更乐意找块风景秀丽的地方,住在树林里的小屋中。《塞林格传》中的一段话给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塞林格:“我要用我挣的钱在某个地方为自己建造一间小屋,并将在那里度过余生。我要把它建在林边,而不是森林深处,因为我想让它永远

7 阳光灿烂。我只吃自制的食品。”事实上他也正是这么做的。在一次接受温莎高中生Shirlie Blaney的采访中,当被问及《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否是自传性小说时,他说:“算是吧,当我完成这本小说时,我大大松了口气。我的少年时代和书中的男孩相当类似,向人们讲述这个故事是一种巨大的解脱。”

(二)宗教中寻求解脱

书中多次提到霍尔顿不信天主教,这部小说也被冠之以“渎神”的罪名。但是在对人类的行为感到惶惑、恐惧、甚至恶心这一点上,他倒是能和老耶稣站到一起。在耶稣布道的过程中,他又何尝不是被当成一个亵渎上帝的人来驱逐,耶稣会在安息日照样普救众生,这被一些无知的人当成攻击他的把柄,因为按照摩西律法的规定安息日是不能工作的,但是耶稣有他自己的理解,他不会拘束于律法里一些假模假式的东西,他更在乎的如何引导众生在心灵上获得超脱。霍尔顿憎恨这个世界的污浊,看透了物欲熏心的伪君子,这些人正如耶稣眼里的法利塞人一样,“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垢。你们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显出公义来,里面却装了假善和不法的事。”5霍尔顿对小孩子的喜爱和对成人的憎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眼里,这个世界里只有儿童是圣洁的,在看到两个不大的小孩玩跷跷板的时候,它会跑过去把手放在瘦孩子旁边,使他们保持平衡。在公园里看到小女孩吃力的系着鞋带的时候,他会过去帮忙,并且发自内心的认为:“ 她是一个很好、很懂礼貌的小姑娘。老天爷,我就喜欢那样的孩子,你给他们紧了溜冰鞋什么的,他们很懂礼貌,会向你道谢。大多数孩子都这样。一点不假。”小妹妹菲比和弟弟艾里在霍尔顿眼里就像天使一般,“你这一辈子再也不会看到那么漂亮、那么聪明的小孩子。”耶稣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是如此,“ 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如不返璞归真,变得与小孩一样,就绝不能进天国。凡自甘谦卑得像小孩一样,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凡为我而接待这样的小孩的,就是接待我。”小孩子的童真是被他们共同崇拜的,霍尔顿虽然不信教,却已经有着比那些假惺惺信教人更高的觉悟,这正是耶稣所践行的重要义而轻形式。

除了与耶稣基督的瓜葛,小说里透露出来的最为鲜明的是佛教思想。首先 56

6 《圣经故事》 段琦编著 译林出版社 2010年12月

《圣经故事》段琦编著 译林出版社 2010年12月

8 从塞林格本人来说也是十分青睐东方哲学和禅宗,它对写作的态度是如此的纯粹,不带一点功利目的,“我喜欢写作。我热爱写作。但是我只为我自己写作,只为我自身的愉悦而写。”所以他特别反感那些出版他的盗版书来谋私利的家伙。他喜欢隐居生活、向往世俗,这些都和佛家的释迦牟尼如出一辙。小说中也流露出了对佛教的深深皈依之感,霍尔顿身上就存在着一种慈悲情怀,他愿意无条件的帮助别人,给修女们捐钱,他同情妓女的现状。他的梦想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无论如何,我总是在幻想,有那样一帮孩子在一片麦田里玩。长千上万个孩子,身边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的意思是——我除外。而我,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站着。我的任务就是在那里守望,如果有哪个小孩向悬崖这边狂奔过来,我便抓住他——我意思是孩子们都在奔跑,也不知道自己在向什么地方跑,我要从什么地方出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这片麦田里,没有邪恶,到处是单纯,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正如释迦牟尼所追寻的西方极乐世界一般,所有人不再为了利益明争暗斗。塞林格深受佛教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在寻找理想殿堂的路途中把感情寄托于佛教,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一丝希望,至少在虚伪的世界里,将作为美好与纯真化身的妹妹菲比送到了霍尔顿身边,让霍尔顿有坚持的动力。

四、

正如一句歌词唱的一样:“长大的世界里充满了伪装,牛奶糖不再是犒赏;说故事捉迷藏爱的时光,犯了错却没人原谅。”小的时候渴望着长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发现了成长的苦恼,成长中我们都有过那么一段时间的迷茫,面对复杂的世界不知所措。即使霍尔顿有些不可理喻,我们还是能够给予理解,从他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灵魂的另一面。看完《麦田里的守望者》,对霍尔顿更多

9

结语 的是同情,他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是应该被肯定的,但是他的内心是脆弱的,始终不敢面对现实,小说里有一段话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那儿阳光明媚,景色美丽,那儿没有人认识我,我可以随便找一份工作做。我揣摩自己可以在一个加油站里找个工作,给人家的汽车加油什么的。不过我并不在乎找到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反正只要人家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人家就成。我又想起了一个主意,打算到了那儿,就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这样我就可以不必跟任何人将任何混账废话了。要是有人想跟我说什么,他们就得写在纸上递给我。用这种办法交谈,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腻烦得要命,这样我的下半辈子就再也用不着跟人谈话了。人人都会认为我是个可怜的又聋又哑的杂种,谁都不会来打搅我。他们会让我把汽油灌进他们的混账汽车里,他们会给我一份工资,我用自己挣来的钱建一座小屋,终身住在里面,我准备把小屋造在树林旁边,而不是早在树林里面,因为我喜欢屋里一天到晚都有充足的阳光,一日三餐我可以自己做了吃。以后我如果想结婚什么的,可以找一个同我一样又聋又哑的美丽姑娘。我们结婚以后,她就搬来跟我一起住在我的小屋里,她如果想跟我说什么的话,也得写在一张混账纸上,像别人一样。我们如果生了孩子,就把他们松动什么地方藏起来,我可以给他们买许多的书,亲自教他们读书写字。

很显然,他这种想法没有一点切实性,他追寻梦想的道路也因此跌宕不已,在这种困境面前,他要么是走上心理扭曲或结束生命这一极端道路,要么是屈服和妥协。霍尔顿的成长是不成功的,小说的结尾是霍尔顿在妹妹的要求下回到了家中,紧接着是得了一场大病,又被送去了另一所学校,可见霍尔顿应对现实的办法并没有奏效,他连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走都没有。成长的过程就是在走一条道路,而这条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成长的标志不是发现了罪恶,而是学会如何面对发现的现实。我们在成长中应该学会应对现实并保护自我,接受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作为社会大染缸里的独立个体,单靠一己之力根本无法转变社会现状,坚持不同流合污的人必然是孤独的。塞林格通过霍尔顿这一角色的塑造,为世人

10 敲响警钟,社会应该进行反思,为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美]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咸荣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0(2). [2]马岚.霍尔顿·考尔菲德:一个孤独的反抗者——解析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8卷第2期 ,2005,(4). [3]李侦.“反英雄”经典形象与现实社会的碰撞——《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反叛方式及缘由[J]. 江西社会科学,2011(5). [4]袁晓松.从霍尔顿的成长经历中还可以读出什么——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心理评析[J]. 阴山学刊, 第24卷第2期, 2011(4). [5]于淑华.庄子与阮籍悲剧心态比较论[J].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第3期 ,2011(3). [6]温洁霞 .无地守望:霍尔顿的精神之旅——论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第22卷第1期 ,2002(2).

11

第五篇:那片海抒情散文

海堤以一道完美的弧线消失于远方灰蒙蒙的海天交接处。其实我知道,海堤并没有消失,它只是隐身于视线的背后了。在数学的概念里,一条直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这条堤岸,是以不计其数的石头砌成的。如果我往那端走,我总会走到堤岸的尽头的。但是,恐怕我没有体力,更没有勇气去那样做。我佩服那些修筑海堤的人,他们肩扛手提,挥汗成海,把一块块各自露着狰狞面目的石头,砌成这有着美丽弧度的海堤。

这片海,以界线分明的颜色铺展向远处。先是清亮。继而泥土色。然后浑浊。最后由浅蓝而深蓝,直到我分不清海与天的接壤。

近距离地观看海水,被风吹起的浪花,清亮透白。靠近海岸的水搅弄了水面下滩涂里的泥土,使得海水显出泥土色,然后浑浊。我知道,这片滩涂上,曾栽满了渔民的脚印,然后又消失在涨潮的海水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海水里面,潜藏着无数渔民的汗水。栽下的脚印种出了海产品,那些鱼虾蟹蚌经过一双双粗糙的手,流向市场,流向餐桌。从堤岸往外看去,颜色的交替,层次分明。可一位老渔民告诉我,那是眼睛欺骗了自己。如果有机会坐船出去,你不可能看到那么界限分明的颜色变化,那颜色是层递的,令人难以察觉。另外还有一种奇异的观感,是在向远处海天交界处凝望,我发现,天与海分别以一种弧形弯曲,然后渐渐地相连到一处。那种形状,类似于在蚌壳里看着壳与壳相接处。这种错觉,再一次证明,眼睛总是会欺骗我们的头脑。

我的所有这些观感或思考,全是站在堤坝上向外凝望而完成的。无论从心理还是从生理上,都有某种潜在的优势,或者是优越感充溢着全身。没错,我是站在岸边,脚下是坚实的土地,我以一种超然物外的目光来观察这片海。而其实,还可以有更多的视角的,比如坐船出去,比如潜入海中,比如飞在半空俯视。还比如,在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气候里。对每一件事物,总应该变换不同视角来观察,收获不同的结果。

我与这片海,有过三次近距离的接触,而留下三种不同的印象。

第一次来,是在台风天。泥泞,残枝败叶,全是暴雨狂风肆虐的结果。我们守在屋内,透过窗玻璃向外看。风雨中有一面旗渐渐地被撕扯、开裂,忽喇喇响个不停。“雨停了。”不知何时,有人这样喊了一声,于是大家下楼坐车,去海堤边察看堤坝是否牢固,是否挡得住暴涨的潮水。沿途看到了泥泞和残枝败叶。而狂风留下的最直观印象,是它使劲摇晃我们坐着的车。通往堤坝的路仅有一辆车宽,司机怕再往前走无处掉头,停住不走了,我们一班人只得下车,顺雨后泥泞的小径,冒着狂风向海边前进。海被一道耸立的堤岸挡在背后,我们看不见,但我们从呼啸的风中,闻到了海水的咸涩味。在这样的气候里来海边是危险的,渔民们早就被通知上岸,渔船也已躲进了避风港,我们这些人,在狂风里轻如草芥,可为着职责所在,不自量力却也不得不向危险的边缘贴近,像用手去试探火苗的热度一般。还未攀上海堤,我们就已感到了脚下的震动,是汹涌的潮水鼓起的,还是狂风扫过的结果,已无暇分辨,当时的行为是下意识地紧紧收缩起十根脚趾头,希望能抓紧脚下的土地,不让自己被风吹走。眼前一片迷茫,海是狂野的,海面涌动暴戾的浪,天地间只剩野性的叫嚣,可怖的拍击。用煮沸的水来描述,是不足以形容的。我想唤大家往回走,可话刚从嘴里出去,就被狂风劫持了。大家比比手势,急急往回撤。大海在我们身后肆无忌惮地嘲笑着。

回望那道堤岸,我仿佛看到它在摇晃,不知是风把它撼动了,还是风晃动了我的视线。我突然害怕起来,这窄窄的一线海堤,真能抵挡海水的袭击吗?那可是挟裹着茫茫大海无穷无尽的内力的。那片海的后面,有更大更广的汪洋大海作支撑,随时都可能调动更凶恶的浪潮,越过人为的屏障,长驱而入。这多么像一些无法预知的未来啊,它们越过岁月的阻挡,不由分说地把我袭击。我一刻都无法再呆下去,催促司机赶紧驱车离开那片海。

就这样,我自海的边缘掠过,心有余悸。而下一次,我将要深入海的胸怀。我乘坐一艘铁壳快艇,像一支利箭射向宽阔的海面。快艇劈波斩浪,激起一道浑浊的痕迹,别人说,这是因为海面太浅了,快艇螺旋桨的搅动,把海底的泥土翻滚起来,浊了蓝蓝的水。宁静的空气借助快艇的速度,变成快速拂过面颊的风,把船头那面旗拉扯得铺展开来。隔岸渐渐远了,那束缚海面的海岸,在我的视野里似乎要与海面持平了,如果没有因为撞击而不时激荡起来的浪花,我这双近视的眼睛已几乎分辨不清岸与海了。

我极目寻找到上次的那道堤岸。我仔细阅读过地图,为深入海的胸怀作准备。此刻,我发现了一道堤岸,我武断地认为,它便是上回风雨之中的那道。现在它以更加柔美的曲线伏在海平面的那端,是的,线条柔和,姿态优美。我无法相信,在喧嚣的大海面前,会有这么温柔的相处。它们完全颠倒了,用坚硬的石头砌成的堤岸呈现出柔美的样子,而绵柔的海水,却以翻腾、激荡的姿态,反映出某些锐利而又带有攻击性质的精神,是什么导致它们把本质颠覆了?莫非,每一样物质,都有可能呈现截然相反的两面性?又或者,唯其巨大,而显出霸气,反之,则绵柔了?也只有借助船只站立海中,我才能看出这海、这堤岸与平日里不同的姿态,这是站在海的边缘完全得不到的体验。

我本以为,快艇会沿着这条堤岸前行的,那么我便可以窥见堤岸的尽头了。但我想错了,快艇在海面上拐了个弯,一下子驶入了另一面更加广阔的海面,我心里有些失落。可这的确不能怪别人,原本这片海与那片海总是相连的。覆盖在地球表面所有的海洋,几乎总是相联接的。当我们滚动或大或小的地球仪时,看着旋转飞越的球面,我们的头脑里应该会浮出这样的联想:我们栖身的大陆,只不过是漂浮在海面上的一艘艘或大或小的船,大海则不一样,它们彼此相连,互相支援,睥睨一片片摇晃的陆地。一滴海水,今天在这片海里,明天也许就变化成那片海里浪花。这其中的奥妙,如果询问飞翔上空的海鸟,它也许会给出结论的。我站在船边手扶船舷,想着这些奥妙,感受着被大海拥抱的气息——虽然我知道,这拥抱是虚假的,想要真实的拥抱,我必须跳入其中——但我还是沉浸其中。而我的心思,早就沿着海面,驶得比快艇更加遥远,那是一片又一片的海,近的,远的,真实的,虚幻的。

返航时,我们与一艘木船擦身而过,两船之间的波浪把两只船都晃荡起来。我有点纳闷:这么宽阔的海面,却为什么要如此贴近地驶过去?舵手说,别看这海现在满荡荡的全是海水,退潮了,这时全是滩涂,而刚才驶过的,算得上海里的深沟。原来,这海水的底下还有别的学问。

当我从邻近的小山包上俯视那片海时,海面在夕阳下波光粼粼,一平如镜,仿佛温柔的处子。海平面消失在远方蒸腾的水汽里,如梦似幻。同行齐声高呼要去亲近大海,于是一干人驱车直奔海边。我看到了堤岸。海堤以一条完美的弧线消失于远方灰蒙蒙的海天交接处。这片海,以界线分明的颜色铺展向远处,先是清亮,继而泥土色,然后浑浊,最后由浅蓝而深蓝,直到我分不清海与天的接壤。

我忽略了天气,忽略了天上的太阳和云彩,只有面前眼里的这片海。与那台风天的海,是多么的不同啊。彼时多么暴戾,而此时如此娴静,令人难以相信这是同一片海。听海浪轻轻拍打堤岸,看白色的海鸟掠过头上的天空,我站在高出海平面许多的堤坝上充满诗情。我回想起前两次与这片海的接近,除了海外在的不同,不同的,还有深藏海底、匿藏海中的别的东西吗?现在,海水退潮裸露出黑乎乎的滩涂。也许片刻之后,这片海因为涨起来的潮水而变换了模样。我的确难以确定,这片海真是这片海吗?

可,总有一片海,总有一截堤岸,它们存在于一种气候里。它们处在我的身边,有时躲进我的心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那片蔚蓝色范文】相关文章:

那片蓝色的海范文05-30

蔚蓝色天空范文05-21

寻找那片云范文05-22

那片蓝蓝的天空范文06-14

蔚蓝留学范文05-17

我的蓝色范文05-17

蓝色荧光谱范文05-20

蓝色海洋观范文05-20

蔚蓝的天空范文05-21

蔚蓝天空下范文05-21

上一篇:泡女人心得范文下一篇:平台宣讲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