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爱情观

2023-01-20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爱情观

哲学随笔——爱情

首先说一下额…..这是个更接近理性的分析,是非感性的,所以可能会有偏差,但还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

就先不对爱情的起因和存在的意义进行阐述了,这次主要分析的是当前的一个相对让人麻木的一个“爱情”和对是否爱的一个误解。

先分析一个最为普遍的一个恋爱或是被称之为爱情的现状,简的来说这个就是“falling in love”当俩人突然决定拆除合他们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的时,这个个刹那就会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情绪。而这一经历对曾经经历过很深刻的孤独的人来说,这时的幸福更会被再放大。但按其本质,这个突如其发的强烈感受是注定适合的,这两人虽然谙熟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推动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阂,失望和无聊,最后到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开始双方肯定都不会想到这一点。

而究其原因的话,爱者对被爱者的了解同对自己的了解一样多,也许我应该说-一样的少。如果体验对方达到一定的深度,那你对对方就不会那么熟悉,而克服两个人之间的障碍的奇迹就会一天天地重复。然后陌生就随之产生了。当双方达到肉体上的完全结合的时候,也是陌生产生的最为通常的时候,当肉体上深入了解另一方后,就感觉对对方已经是足够的了解,而放弃对对方的内心进行深入的了解,而每个人都会改变,会被身边的很琐碎的事影响而改变,一旦一方放弃了对对方内心进行深入了解,或是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对方的全部的时候,渐渐的,就会感觉对方变了,不是自己曾经,或是现在爱着的那个他或她,慢慢的对对方的爱也只会是在回忆里面,虽然嘴上或者心里还是在说着“我爱你”,但爱着的那个已经不是她,而是自己曾经了解的她。所以分开也是必然。然后就要在另一个人身上,在另一个陌生人身上寻求爱。而那个陌生人又会成为“亲密”的人,新的爱情经历又会是十分强烈和幸福,然后又逐渐消失,一直到希望进行新的征服,得到新的爱情的要求重又出现-并永远幻想着新的爱情会和以前完全不同。同时对性的要求的欺骗性又会加强这种幻想。而这个falling in love,也只是一种迷惑。

通过这个来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判断一个人是否还爱着另一个人的根本的依据,不是他或她会对着你含泪说我爱你,也不是有没有每天对你说“亲爱的晚安”,而是他或她现在这一刻有没有努力地去更深入的去了解你的内心,了解你的每一天的变化,不然的话,,渐渐地,爱着的就不是现在的你了。

再分析falling产生的原因,首先可能是爱的错觉,被渴望对异性深入了解的迷惑,一种以往从未体验过的很特别的感觉而误以为是爱。再就会是一方或是双方的不懂,不懂爱,或是不会去爱,而这也是目前falling重复的最为主要的因素。

总的来说爱是一种感觉,而爱着就不会单纯只是一种感觉,爱着你就肯定是每一刻都会对你的内心有着一种好奇,也就是关心,(不是对你的衣食住行的关心)但这种关心也会消除另一方的孤独感,也会增强对方的存在感。而这也是人对爱情的渴望的原因,也是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因而真正的爱情不是falling而是being,可以感受,但不能描述不能单纯用语言来表达。而对其爱情的根源来看,爱情不是因某个对象而产生,而是因为某种需要,某种状态,达到了某种结果,然后知道了,这才是爱情。

第二篇:爱情哲学名言

· 爱情是世界上最忠贞又最年可靠的东西,时间久了,爱情淡了,相爱的人也就散了。若是无缘硬要牵扯在一起,那么,原本的美好就会变成种种束缚,成为两个人都无法摆脱的枷锁,那些通往心灵深处的……

·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默守着那一份沉静,而一旦有人闯入心扉,便打破所有的局面,让心里泛起阵阵涟漪。

· 人只要有心,跟着阳光去追求,用着灵魂等待,都会等到心心相印那一刻。

· 身边的一切,总是被我们习惯着,忽视着,似乎只有在它离去的时候,我们才幡然悔悟,原来自己是那么的幸运与幸福,原来自己出境拥有一份如此珍贵的情感。

· 人有时候会被自己感动,当你全心全意地爱一个人,当你诚心诚意地祝福一个人。拥有一个朋友,也许比拥有一份稍纵既逝的爱情更有意义。

· 青春不是无语,而是拥有的灿烂太多了,无法去记录,去描绘,直到青春悄悄地逝去,你会发现,所有的故事早已在心中有了深深的铭印。

· 真正的爱恋,道路从来崎岖不平。

· 恋爱的痛苦你其他所有的快乐更使人愉快。

· 所谓恋爱的自我牺牲。这是不依赖偶然的唯一幸福。说我永远爱你,等于是说:“在你活着的时候,蜡烛一直继续燃烧。”

· 恋爱者的疯狂,在所有的狂乱中最为幸运。

·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们是无法了解爱的力量。

· 小别愈见情深,长别泯灭爱情。

· 自我折磨或折磨别人,两者缺一,恋爱就不存在。

· 平等的爱情是最牢固的纽带。

· 如果你也像我爱你一样,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利刀能割断我们的爱情呢。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说明世界,用头脑中臆造的联系去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联系。马克思主义对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批判,创立了唯物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 、分析黑格尔体系的矛盾,概括黑格尔体系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文章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与阶级实质,论述了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黑格尔哲学体系学说,在有些人看来它是纯粹的矫揉造作,迂腐晦涩之物。恩格斯则用其名言辩证地对其理论进行了逐层分析。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此言并非统治者的敲门砖,为国家机器寻求开脱。他强调了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同时是必然的东西,因此有了“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的论断,进而表明了自己对国家存在的态度: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没有永恒的现实,但有永恒的不现实,因为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所谓的必然性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就是为什么存在进化论,为什么社会性质在不断改变的原因,所以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故而得到了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经过恩格斯的剖析,在此处我们得到了反面命题。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事物的本质,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精神是能动的,它的运动从纯概念开始,然后“外化”为自然界,最后又回到绝对观念自身。黑格尔哲学作为绝对观念的体现,完成了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并被宣布为绝对真理。一切认识在它那里都结束了。可见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封闭的。而按照他的辩证法,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认识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样一来,同它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法是矛盾的。由于唯心主义的体系,黑格尔不可能把辩证法贯彻到底,所以恩格斯认为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

二、阐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形成,以及各自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开篇,恩格斯对近代哲学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高度概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古人认为人的躯体和精神思维是相互独立的,人死只是躯体的死亡,但主导人体精神思维活动的灵魂还存在,而灵魂通过被人们人格化就形成了神的雏形,既而有了宗教里神的观念。

但是当神这一概念派生出以后,就有了神是否属于自然界的问题,既而又引出了自然界和神之间,何为鸡何为蛋的争论。认为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学者们形成了唯心主义派别,而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归为了唯物主义派别。

在哲学家为之争论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以为己方的成就完全取决于纯粹的思想进步,以纯理论的构想推动这一哲学重大问题的发展,然而事实上推动发展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借此,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就方法和内容上来说只是唯心主义的倒置。由此费尔巴哈认识到“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之先于世界的存在,在世界之前就有的‘逻辑范畴的预先存在’,不外是对世界之外的造物主的信仰的虚幻残余;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作为一个黑格尔主义者的他承认了唯物主义是人的本质何止是的大厦基础,但就此而止,对于大厦本身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费尔巴哈在这里把唯物主义这种建立在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特定理解上的一般世界观同这一世界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即18世纪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机械唯物主义应运而生。在篇幅最后恩格斯则为费尔巴哈对于唯物主义的混淆进行了简单的澄清。

三、对费尔巴哈论中的宗教哲学、伦理和唯心史观的批判,说明费尔巴哈哲学错误的根源

基于哲学本身应当融入宗教的思想,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归根到底性爱即使不是他的新宗教借以实现的最高形式,也是最高形式之一。 在恩格斯看来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于:他不是抛开对某种在他看来也已成为过去的特殊宗教的回忆,直截了当地按照本来面貌看待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即性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等,而是断言这些关系只有在用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以后才会获得自己的完整的意义。他将人类最本源、最纯真的感情强加于宗教,并运用神的万能性将所有上面提及的东西进行熔融,最终变成了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宗教概念。

在哲学和伦理方面,费尔巴哈同黑格尔相比是肤浅的。黑格尔的伦理学或关于伦理的学说是法哲学,其中包括:(1)抽象的法,(2)道德,(3)伦理,其中又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在这里,形式是唯心主义的,内容是实在论的。法、经济、政治的全部领域连同道德都包括进去了。在费尔巴哈那里情况恰恰相反。就形式讲,他是实在论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在宗教哲学中出现的那种抽象的人。这个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所以他也不是生活在现实的、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虽然他同其他的人来往,但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人也和他本人一样是抽象的。在宗教哲学里,我们终究还可以看到男人和女人,但是在伦理学里,连这最后一点差别也消失了。、 关于道德,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但是,追求幸福的欲望受到双重的矫正。一方面受到我们的行为的自然后果的矫正,另一方面受到我们的行为的社会后果的矫正。就此看来其道德观是存在严重问题的,道德在我们今天开来,是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通过舆论的作用对社会舆论对社会生活起到约束作用。而在其看来道德似乎就是个人在平等权力下,对欲望的矫正。

四、对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阐释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无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不是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就是走进了形而上的陷阱。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解体中,真正地具有划时代意思的就是马克思的哲学观。在研究前人的成果时,马克思自觉的运用了辩证法,充分吸收各方优点。首先,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强调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并不是独创,而是根据现实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可以自然推出来的。“德国工人约瑟夫·狄慈根不依靠我们,甚至不依靠黑格尔也发现了它”,黑格尔之所以没发现,是因为他的辩证法只是概念的自我发展,他没有跳出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恩格斯用翔实的资料和严密的逻辑,充分论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正确性,并且还提出了一些派生而来的观点。譬如,通过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对立得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内因的观点;通过物理学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生物学对细胞和生物进化论的发现,提出了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观点。可以看到,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辩证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而得出的。毫无疑问,轰轰烈烈的欧洲工人运动终结了的古典哲学,马克思的思想应运而生,并且还工人运动继续实践着,继续散发着璀璨的理性光辉。

归纳总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它的价值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然而又是不断创新的动态体系。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说明世界,用头脑中臆造的联系去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论是在自然界还是社会历史领域中,都立足于用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联系来说明世界,正像辩证的自然观把自然哲学从自然领域驱逐出去一样,唯物史观的创立结束了旧的历史哲学,攻破了唯心主义的最后一个堡垒。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把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参考书目: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一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好书

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与读者见面了。这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广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党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将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根据读后粗浅的体会,我觉得这是一部十分适合广大干部学习哲学的优秀读物。它旗帜鲜明,观点明确,立论严谨,分析透辟,逻辑性强,语言简洁生动,文风朴实,可读性强。特别是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精髓加以充分阐述和发挥,不拘泥于哲学的枝节问题,使人读后能更深入地领会和把握其精神实质。本书分十个专题,较全面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帮助人们解决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看待客观世界上存在的一切,如何面对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遇到的重大实际问题。因此,学习这本书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这里不可能对本书丰富的内容作全面评述,只打算谈谈其中几点令人印象深刻的富有启发性的论述以说明它的理论价值。

第一,本书开宗明义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服务的,因此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它又建立在严格的科学性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为哲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是共产党人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理论变为实践,通过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已经证明,社会主义的命运始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正如本书所指出,“什么时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事业就遭受挫折和失败”。是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成败,从这样的高度去看,才能充分理解党中央号召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本书对与此有关的一些基本原理(如承认物质第一性、世界可知性等)、范畴(如现象和本质、可能和现实、偶然和必然等)和规律(如对立统

一、量变和质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并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特别是把实事求是作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专门提出来加以论证,这是我们党对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一大创新。实事求是的前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或事实,从中去探讨其内部联系和规律性。这就要求人们随着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永葆革命的青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原因正在于此。我们党把实事求是看作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核心和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是靠了实事求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所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本书对实事求是的论述富有新意,是全书的一个亮点。

第三,本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叙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时,总是紧密结合实践,结合广大干部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从不限于抽象的议论。深入实践,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例如,在贯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就要眼睛向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承认事物处于永恒运动和发展之中的辩证规律时,就要勇于破除旧观念,提倡创新思维;在处理事物的矛盾运动时,就必须采取矛盾分析方法,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确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就要把群众路线看作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当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因社会基本矛盾而遇到阻碍时,就要大胆进行改革,把改革作为发展的直接动力,以达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总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实践,在于改造世

界。我们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人们要问,我们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为什么?本书的答案是:坚定理想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世界观,而且也是在世界观影响下的人生观、价值观。人为什么活着,人的生命的意义何在,人应该追求怎样的目标,这些都是人生观、价值观所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规律和历史发展前景,而且也帮助个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人们生活的指导,使广大人民具有正确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中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志士仁人就是因为有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历经艰险、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甚至可以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抛头颅、洒热血,虽九死而未悔。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正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深化改革的事业所迫切需要的。用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武装我们的头脑,增强我们的决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

第五篇:《论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者,他给予了唯心主义以歼灭性的打击,他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并且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捍卫了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尔之间的“联系环节”。他们在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之后,立即用批判的武器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正如他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摄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一样,他们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摄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并且,也正如他们摈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外壳”一样,他们也摈弃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和宗教的伦理杂质。

(一) 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

对宗教的批判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强调宗教根源于人的异化,但他却没有注意自然界对宗教产生上所起的作用。后来他指出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她说“把客观的本质看作主观的东西,把自然界的本质看作有别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作有别于人的、非人的东西,——这就是神的存在,这就是神秘主义和思辨的秘密”。费尔巴哈在说明了宗教的认识论根源,把宗教从天上引到地上,说明了宗教的世俗本质之后,便认为自己任务已完成了。但事实上,他是停留在半路上,没有能够达到“终点”。费尔巴哈把上帝的本质看作人的本质,把上帝降到地上,把人提出来代替上帝,这一方面,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他在人是什么这个问题面前停住了,他把人的本质看作“类”、看作无数个个体的内在的、无声的、仅仅被自然桎梏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而马克思正是从费尔巴哈停止不前的地方开始,向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认识到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才能揭露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认识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应该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亦即从劳动人民所受的社会压迫,统治阶级从各方面对他们所施与的无情的压迫与剥削,他们对于资本的盲目力量完全孤立无援中去寻找这一根源。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只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而马克思则从人的本质出发,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是从批判黑格尔开始的。他用自然界来代替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用实在的现实世界来代替黑格尔的世界理性。费尔巴哈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就是从思想推出实在,从抽象的概念推出具体事物。费尔巴哈认为,应该从存在的东西得出“存在”这个概念,一切存在都是一定事物的存在。黑格尔的“纯粹的存在”只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脱离了个别存在的事物而又成为事物产生的根源。因此,他给思辨哲学下了一个定义,认为思辨哲学一向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实在的过程,是一个颠倒的过程。费而巴哈从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理性神秘论又进一步论证了唯心主义与宗教的一致性,他认为:宗教的上帝也是从理性推论出来的,它既然不具有自然的人性和感性的性质,只能是理性所接受的实体,因此,上帝不是别的东西,只能是理性的本质自身。毫无疑问,神学和思辨哲学都是从感性的物质的事物抽象出来的,只有一 点不同,这就是神学中的抽象对象是从抽象而来的,但它仍然被设想成为一种感性实体,所以仍是一种感性的抽象,至于思辨哲学则是一种精神的思想的抽象。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是正确的,但他的批判还有很大的缺点:费尔巴哈没有用批判的武器来制服黑格尔哲学,而是简单地把它抛弃。它没有在这种哲学的神秘主义外壳、唯心主义杂质中看出这个哲学的合理内核,没有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中发掘出它的辩证法,这是因为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它的唯心主义混淆起来,它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仅仅看作它的唯心主义的体现,把他的方法仅仅看作它对自己体系的证明。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打破了黑格尔的体系,干脆把它抛弃了。但是宣布这个哲学是错误的,还不等于是制服了这一哲学。像这样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视觉不能靠简单的置之不理的办法就可以派出的。应该从黑格尔哲学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用批判的方法消灭它的形式,而救出它所获得的新的内容” 。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的批判的另一个缺点在于,他仅仅局限于说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不懂得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当然,他懂得,在哲学中从古代开始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就进行着斗争,但是他不懂得,在哲学的这个斗争后面隐藏着社会的阶级斗争,哲学中派别的对立,归根到底是社会中阶级对立的结果。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扬弃了黑格尔哲学,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外壳,吸取了它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揭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完成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三)费尔巴哈的认识论

费尔巴哈肯定人能够认识世界,并且认为人已经有了足够的器官去认识事物,坚持唯物的反映论,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具有无穷的信心。费而巴哈认为康德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主张人的知识有一种必然存在的限制。他说:“限制是任意的限制,不是必须存在的界限,而是可以消除的界限” 。他人为人的认识的界限是经常不断扩大着的,我们还没有认识的东西,我们的后代一定可以认识;个别的人不知道和不能办的事,人们集合起来就会知道、做到的。由于人可以如实地认识事物,所以先世界的规律与思维的规律是一致的。费尔巴哈批判康德把现象与本质割裂开来。但是费尔巴哈并不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他只是提出了许多俏皮的机智的见解,如自然界并不躲藏起来,它反而自荐于人,以及人有足够的器官去认识外界等来批判不可知论,这种从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是没有力量的,所以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所附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

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解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并认为这种同一性是同一于认识的主体,即统一于一个实在的人。而认识的过程则只能是通过人的思维反映客观的对象,而且认识中客体并不能一次就完全正确地反映在思维之中,因为思维是普遍的,而客观事物则是个别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费而巴哈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认识从感性直观通过修正错误而达到真理,反对直线的一次完成地认识。但是,他没有看到修正认识中的错误的是实践,而不只是借助于直观。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树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解决了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目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最终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驳倒了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当然,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中还有诸如自然观、人性论等等部分,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费尔巴哈哲学的最大功绩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却没能坚持到底,只是一个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而马克思则完成了费尔巴哈未能完成的任务:在恢复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实践观解释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把人的本质归结于社会关系,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成为了一切就哲学的终结者。 添加评论 | 投诉

浴球 | 2010-01-06 11:21:37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著作名。旧译《费尔巴哈论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作者:马克思

(1845年春天于布鲁塞尔)

===[导读]===

《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档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档”,“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式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为什么实践是其灵魂: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

正文: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着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人名索引===

费尔巴哈,路德维西(Feuerbach, Ludwig 1804-1872)-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上册》1972年版

主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作者: 马克思

资料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写作日期: 184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赏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档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 “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档”。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上一篇:煤矿电缆悬挂间距标准下一篇:门急诊科护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