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的“放”与“扶”

2022-09-11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 深深地感受到把握好语文教学中的“放”与“扶”对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去把握“放”与“扶”呢?笔者认为该“放”就得大胆地放, 但绝不是放任自流;该“扶”就得小心翼翼地扶, 但绝不是包办代替。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一、“放”在质疑处, “扶”在疑难处

语文教学中离不开读, 学生在读中才会发现问题, 此时就应大胆地让学生去质疑, 教师就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限制学生的思维, 应大大方方地“放”, 痛痛快快地“放”, 让学生尽情地质疑, 异想天开地质疑, 问得开心, 问得痛快。教师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正确地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引好方向, 带好路。比如我在教学《再见了, 亲人》一文时, 读完课文后我问学生:你们读了课文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的问题很多, 有学生问道:老师, 我想知道志愿军是不是想去参军就去参军?金达莱花是什么花?为了救自愿军战士, 朝鲜阿妈为什么连自己的亲人都不顾?……这些问题看似简单, 如果教师不深入地去钻研教材, 也许不能准确地作答。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更有深度, 更出乎老师的预料: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是谁?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去支援朝鲜人民?美帝国主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就是在质疑时“放”出来的精彩。我相信从学生的质疑可以看出学生是全身心地投入在学习上的, 是有效的学习, 因为有学者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但学生提出来的疑难问题和文中难以理解的内容, 教师还得要“扶”, 做出正确的引导, 不能以“放”为借口, 让学生游离在文本的表面而无所获。比如, 我在教学《“零”的突破》一文时, 学生想深入地理解和感悟许海峰训练时的艰苦程度, 而又找不到突破口, 这时就不能“放”, 不能草草了事, 就应该耐心地“扶”。我首先“扶”着学生以多种阅读方式读“多少次瞄准, 射击, 再瞄准, 再射击……练得手臂麻木了, 僵硬了, 连扳机都扣不动了, 而他咬咬牙还是坚持练下去。”这一段话, “扶”着学生在读中去理解, 去感悟;其次, 抓住这段话中的“省略号”, “扶”着学生从许许多多的练习次数上去理解, 去感悟;最后, 抓住“手臂的麻木, 僵硬”, “扶”着学生去体验, 从而感悟许海峰“勤奋训练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在比赛场上, 当剩下的最后一颗子弹决定胜败的时候, 学生对许海峰“他举起, 放下, 放下, 举起……”的表现理解不到位, 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时就要“扶”着学生从当时所处的场景去思考许海峰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设身处地去猜测他此时会想些什么, 进行动作表演入角色, 去体验他当时的心境。从而明白他为了给祖国争光, 为了射击出最好的成绩, 他在不断调节、放松自己, 努力寻求最佳的射击状态。感悟他“沉着、冷静与敢拼敢搏”的品质。

二、“放”在拓展延伸文本中, “扶”在学法指导上

在语文教学中, 对文本拓展延伸时是大胆地“放”飞学生心灵的好时机。比如, 有位老师在上《坐井观天》一文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延伸文本的问题:小青蛙跳出井后会看到些什么?学生听后纷纷举手谈自己的见解。有的孩子说小青蛙跳出井后, 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 看到了五彩缤纷的桃花, 看到了郁郁葱葱的青山;有的孩子说小青蛙看到了车水马龙的城市, 看到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在这些孩子的心里, 小青蛙看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美好的世界。但有一个孩子的见解与他们完全不一样, 他说:“小青蛙跳出井后, 它不想呆在外面这广阔的世界里, 还是回到了井里。因为小青蛙跳出井后, 来到河边饮水, 老青蛙跳过来立即阻止它, 说这水被污染了, 不能喝, 喝了会中毒的。忽然, 小青蛙又听到钢叉扎地的声音, 看到一只同伴被钢叉刺死了, 它赶忙转身往回跑, 赶快回到井里去吧, 外面的世界太凶险啦!”在这个孩子的心里, 小青蛙看到的井外世界是一个环境被污染了的世界, 看到的是人类对动物残忍的猎杀。如果这位老师在这里不勇敢地“放”, 不让学生大胆地想, 大胆地说, 能有这样的精彩吗?又比如, 我在上《穷人》一课时,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给学生安排了一个作业:续写《穷人》, 这也是“放”的一个好时机, 从学生续写的内容看, 他们的想象非常丰富, 把九个人的命运安排得有声有色, 悲喜交融。可以看出学生的想象得到了尽情的释放。有学生描述出了渔夫一家九口相依为命, 通过努力摆脱了贫穷, 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有学生描述出了渔夫一家九口的日子越来越贫困, 饥饿与病魔缠绕着他们, 渔夫积劳成疾, 抛下他们而去, 他的五个孩子中有四个被饿死, 西蒙的一个孩子也因生病而死, 九口之家变成了三口之家, 严酷的现实使桑娜憔悴不堪, 这个家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也有学生描述出了渔夫一家过了许多年的苦日子后, 七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 纷纷参加了革命, 立下了不少的功劳, 与许许多多的革命者一道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 推翻了沙皇的黑暗统治, 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此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如果教师不“放”, 学生的想象空间能像打开的闸门吗?

但在学习方法上, 我们就应该细心地“扶”。常言说:没有规矩, 难以成方圆。比如在错乱语句的整理上, 能正确排好语句顺序的学生并不多, 相对本班学生来说有难度, 在这里就需要“扶”着学生四读顺序错乱的语段:一读语段, 要了解这段错乱的语句讲了什么意思;二读语段, 要思考这段话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即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的先后顺序、方位顺序中的地点的转换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到远或从上到下或由下到上或从前到后或从左到右、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总分总或总分或分总的结构顺序) ;三读语段, 按顺序排好语句;四按顺序读语段, 通顺就不调整, 不通顺再改。通过方法上的“扶”, 今后遇到同类的问题时, 即使我们不再“扶”, 学生也能解决。又比如, 在入情朗读课文中优美的段落时, 学生自己读不出情感来, 老师此时就要好好地“扶”。“扶”着学生读通顺, 读正确, 读流利, 读出自己的情感, 遇到写景的优美段落、热烈的场面和愉快心情的段落, “扶”着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重读, 语调要高昂, 语速要轻快;遇到让人伤感的段落, “扶”着学生朗读的语调要低沉, 语速要缓慢;遇到对话的句段, “扶”着学生想文中人物之所想, 急文中人物之所急, 积极进入情景, 进入角色。通过这样恰当的“扶”, 我们就不会对学生的入情朗读而犯难, 也为今后学生入情朗读的“放”打下了基础。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川区金山镇宝洁希望小学)

上一篇:管窥声乐艺术中声乐技巧的价值与运用下一篇:我国社会保障法中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