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域经济松桃

2022-08-28

第一篇:武陵山区域经济松桃

武陵山区域协作机制与模式研究论文

一、共进共赢的认同机制与政府推动模式

当前,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都要求我们从思想上统一认识,把力量凝聚到实现武陵山区域协作发展上来。

1.建立高层领导会晤机制。区域发展经济一体化,首先要领导观念要到位,只有观念到位,行动才能到位。而观念到位关键是要建立领导会晤的机制,在会晤机制的框架内就中长战略及规划思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政策、跨省市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布局等进行沟通和交流,从决策层面加强沟通,开展专题协作。

2.设立武陵山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一是该中心从研究武陵山区域经济合作入手,结合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构想,紧紧抓住中部崛起机遇,科学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及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二是中心将着眼于为政府、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服务,选出各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开展合作研究,并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年轻的研究人员及各类人才。三是中心机构设置。设置顾问、主任、副主任、工作人员。

3.制定武陵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行动纲领。突破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是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更是武陵山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的行动指南。为此,武陵山区域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共识共作,树立整体发展意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武陵山区域经济协作的战略构想和行动纲领,为区域协作提供新指导、新方向、新动力。

4.举办武陵山合作与发展论坛。要充分认识加强区域合作是统筹区域发展、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是寻求共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领域审视区域合作,举办“武陵山合作与发展论坛”年会,总结和发展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和民间的良好合作经验,共同研讨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区域合作的方向、目标、重点、模式和推进机制,广泛凝聚“战略合作、共进共赢”理念,推动多层次、多形式、经常性的人员往来与交流,在政府、部门、民间多个层面上全面增进互信,形成共识。

二、平等互惠的利益机制与市场主导模式

武陵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利益协调。没有利益的共享,就不可能有经济的融合;没有利益的协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区域一体化。因此,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由于资源禀赋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武陵山区域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严重,产业布局、政府管理、地区发展规则与经济增长、投资政策等多个方面难免存在利益不协调的地方。因此,建立在市场主导基础上的利益机制,有助于合理协调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利益。

1.构建利益共同体。构建利益共同体,必须有全新的利益观,一是竞争合作观,真正懂得竞争并不是完全是排他的,协作的竞争才能使利益最大化。二是利益分享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独占利益的想法都是不切合实际的,必须舍得在分享利益中得到最大的利益。

三是发展利益观,真正的利益不是已经得到的,而是未来可能得到的;不是存量的,而是增量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通过促进发展,得到更多的利益,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的重要前提。各地区应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认真梳理各种地方性政策和法规,取消不平等的地区待遇,使各地和各种不同性质的经济主体得到同等对待,促进区域间的利益公平。

2.建立新型的利益分享机制。武陵山区域经济协作的出发点是通过合作来共享整体利益,重新调整各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体系,从而实现武陵山区域公平的竞争环境、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分享经济利益的权利。与传统利益协调手段相比,利益分享机制强调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区域间平等、互利、协作的新型地区利益关系的确立,并通过地区间利益的分享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建立新型的利益补偿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是对部分地区在利益和机遇上的损失予以补偿,从而减少地方政府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阻力。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建立资源输出地的补偿机制,调整相关的财税政策,合理规划,严格控制资源浪费行为。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延长产业链或进行产业转移减少对当地资源的开发。二是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现行体制下,除了中央对地方的纵向转移支付外,武陵山区域应积极探讨建立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

三、开放一体的规划机制与联合开发模式

武陵山区域协作应从区域统一规划入手,走联合开发之路,优先在交通、信息、能源、物流和旅游等基础设施宏观规划中采取一致行动,对接各省(市、区)发展战略规划,争取国家层面的规划支持,致力在武陵山区域形成大交通、大信息、大能源、大物流和大旅游网络的格局。与此同时,按照“生态城市化、生态产业化”和“开放、互惠、共赢”理念,统筹推进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产业体系规划,并建立相应机制保证规划的实施。

1.构建区域规划政府间协调机制。由于武陵山区域规划跨行政区划,行政区之间并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不能简单地以“命令与服从”的行为模式去推动区域规划的实施。因此,政府间的协商与协调贯穿于区域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其一,建立武陵山合作与发展规划联席会议制度,由有关地区政府和部门共同参加,对区域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并作出决定。其二,设立武陵山规划编制与实施的专门常设机构,如武陵山规划管理办公室,协调区域政府间关系,调解处理区域政府的不同意见和纠纷,确保规划在区域内得以充分落实。

2.完善规划目标分解与任务细化机制。区域规划的实施有赖于区域政府各自在其所辖行政区内将规划的目标与任务加以贯彻落实。其一,以各行政区规划分解细化武陵山区域规划。区域地方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在编制制定行政区规划时,将武陵山区域规划的目标与任务分解落实到行政区规划之中,以较低层级的规划来分解落实,实质是不同层级规划之间的衔接过程,这是武陵山区域规划实施的主要途径。其二,指定特定政府部门分解细化区域规划。如交通、旅游部门。

3.建立区域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督制度。设立区域规划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和协调机构,对区域规划实行长期跟踪与定期汇报,监督区域规划的实施。同时,在跟踪评估过程中检验规划质量,也是修改规划制定下一轮规划的重要基础。

四、务实高效的管理协调机制与同步治理模式

武陵山区域行政分割严重、市场壁垒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要促进该区域协调发展,管理协调机制的构建成为主要问题。通过采取“政府管理协调、非政府组织管理协调和市场一体化治理”同步治理模式,逐步强化武陵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管理、协调和保障力度。

1.建立政府间区域协调委员会。由中央政府牵头或授权,在武陵山区域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统一的区域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国务院直接领导或作为国务院派驻机构,不附属于武陵山区域任何一个省级政府(直辖市、自治区)。委员会设主任一名,由发改委官员担任;

设委员席位若干,武陵山区域每个市级地方政府拥有一个席位。如果是协调综合性重大事务,建议由每个地区的行政首长作为委员,如果是协调专门领域的事务,建议派出各市级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作为委员,采取席位固定,人员机动的办法,确保协调会议能顺利召开。协调委员会作为决策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如有紧急事务需要磋商,可临时召集。区域协调委员会下设区域协调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执行委员会的决议和处理日常事务。

2.培育和发展各种非政府间协调组织。区域协作发展的初期,政府间协调委员会作为协调的主体,在争取中央政府参与和支持的同时,由各地方政府参与和主导。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应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非政府协调组织,协调企业、行业、地区间的经济活动,比如组建各种行业协会武陵山旅游企业联合会,武陵山中小企业联合会,武陵山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协调会等,由他们协调各地企业之间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补充和完善政府间协调组织的协调功能,更多的利益关系交由市场中介组织进行协调,政府主要负责协调区际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跨区发展规划制定,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等具有跨省交界地带公共品性质的内容,为地区间的联合协作提供一个良好的规制环境。

3.完善区域市场调控机制。构建武陵山统一大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调控机制要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必须以统一市场为依托。目前,在武陵山区域需要建成统一的区域性商品流动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劳动力市场、科技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信息交流、信息共享及信用市场。这样才有利于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创造条件,促进跨省区交地带的产权重组、异地并购、形成跨区域的企业集团或企业共同体,促进区域经济联合协作向纵深发展,有效协调各地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各地区之间的市场调控机制,协调区域发展。

武陵山区域有其独特的资源、环境、地理优势,这为推进武陵山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要真正实现区域一体化的目标,还需要长远的规划和持之以恒的坚持。有了规划,有了共识,有了中央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了各地区的共同努力,未来的武陵山一定会发展成为山水秀丽,文化独特,城乡和谐,产业布局合理,优势领域突出,整体实力强势的魅力之地。

第二篇:如何贯彻落实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已获得国务院批复。贵州省铜仁地区10个县市区及遵义市道真自治县、务川自治县、正安县、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16个县区列入武陵山区范围,这是继西部大开发后,国家对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的又一战略性政策支持。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武陵山片区共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区、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乡村人口2792万人。规划提出要将武陵山片区建成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到2020年,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规划确定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贵州省16个县市区,总面积2.9万平方公里以上,占贵州省总面积的16.6%以上;总人口611.8万人以上,其中农村人口583.3万余人。新世纪以来,贵州省武陵山区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0年—2010年,减少贫困人口83.7

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6.6个百分点,但总体上该区域仍较落后,16个县中,有1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贵州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茶产业、油茶产业、中药材产业、扶贫攻坚、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方面获得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支持,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这将为这些县市区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纳入试点范围,对于这些县加快建设经济强县,推进各县市区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黔东门户的铜仁必须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快发展。

一、加强学习,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武陵山玉屏片

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

二、加强规划项目等工作的对接

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片区发展为扶贫攻坚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有效提高扶贫攻坚整体工作水平,使各民族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共享发展和改革成果;通过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和加快片区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允许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促进区内优势互补与协作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社会扶贫新格局。

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建设,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

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促进各种资源向最困难的地区、最贫困的人口倾斜,确保贫困群体优先受益。

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又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既要统筹区域整体发展,又要着力突破最薄弱环节;既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又要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片区广大干部群众是促进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主体,要继续发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解决片区发展的特殊困难。

三、加强培训新型农民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组建新农村建设教育培训协调管理机构,督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防止出现“多龙不治水”的局面,建立政府牵头、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培训工作机制,要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和培训置于城乡就业工作的大范围中统筹考虑,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

二是整合培训资金,强化项目监管,保证资金专款专用。 三是整合培训机构,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对各类培

训机构应梳理 登记,考证资质,按照培养新型农民和转岗

二、三产业的技能要求设计科目,优化内容,调整师资,要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隶属于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参与。

四是整合人力资源。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培训信息库,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他们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是灵活施教,对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年龄层次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因人因地因情施教,使新型农民的培养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齐头并进。

六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纳入就业工作整体计划, 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

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贵州省铜仁市,以建设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步伐,积极探索“后发赶超”之路。

按照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铜仁市重点规划布局了包括省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大龙经济开发区在内的12个工业园区,园区总规划面积超过60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0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1亿元。开工建设产业项目186个,累计完成投资超过65亿元,已投产项目55个,全部达产后预计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3

5亿元。

铜仁市依托贵州东大门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民族制药业等新兴产业。目前,铜仁市初步形成了玉碧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乌江特色产业带的空间布局和冶金、化工、建材、能源及农特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园区产业格局。

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启动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的历史机遇,铜仁市将坚持以发展新兴工业为突破口,以扩大投资为推力,以产城一体化为主抓手,以保障民生为落脚点,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从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型。

第三篇: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势头良好

袁智勇 李道政

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石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抓住机遇,积极行动,确立了“一个中心,打造三个石门,实现四个翻番”(既建设湘鄂西区域中心,打造现代石门、活力石门、生态石门,实现生产总值 、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全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各项工作,片区发展与扶贫工作,保持着良好的势头。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的基本情况

石门县地处湘鄂边陲,武陵山脉东北端,西南与湖南张家界市桑植县、慈利县毗邻,西与湖北恩施州鹤峰县接壤,北与湖北宜昌市五峰县、松滋市交界,有“武陵门户”与“潇湘北极”之称。全县国土面积397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区)、5个农林场、713个村居,总人口67.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7.4万人。70%以上国土面积为山区,人口占到全县人口的45.2%。石门是少数民族过半县。常住居民除汉族外,有土家、苗、白、回、侗、蒙、维吾尔等2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38.9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7.3%,是湖南6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之一。石门是革命老区县。石门曾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与湖南桑植、湖北鹤一起是红二方面军的核心根据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石门诞生了2182名革命烈士。1952年,被湖南省民政厅批准为革命老根据地县;2006年,被认定为100%革命老区县。石门是常德市唯一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贫困县。按国家2011年确定的人平均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全县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7.6万人,贫困发生率29.8%。

二、我县已完成的工作

1、编制了《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在获得我县被列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的消息后,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门会议,成立了石门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县发改局牵头组织成立规划编制小组,在征求各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草案)》,并已报送县政府常委会、县委常务会研究通过。

2、成立了石门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为了加强石门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我县立即成立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县长杨琦明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组长谭登平、常委、副县长李庆福担任常务副组长,李金生、胡元琴、李宏岸、李绍南、陈云谋、徐郁平、伍林支、李世权、万义元为副组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县发改局。

3、完善项目入库工作,主动落实规划对接。我县在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议召开以后,全县各单位已经开始全面分析行业状况,着手掌握真实反映困难和问题的“一手资料”。同时按照省实施规划工作部署会议要求,我县集中力量对武陵山片区规划重大项目开展了新一轮的基础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结合“十二五”规划共筛选2012-2020年重大项目690多个,规划投资总额达1916亿元,其中:重点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117个,规划投资额818.7亿元;产业项目371个,规划投资额712.3亿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项目47个,规划投资额129.1亿元;公共服务类项目94个,规划投资额135.1亿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类项目8个,规划投资额8.7亿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56个,规划投资额112.5亿元。这此项目都已纳入省规划项目储备库,其中S303延长线、自来水水厂扩建、城区燃气管网扩建等十个项目进入了省重大专项项目库,即将先行启动实施。如总投资1.3亿元的S303延长线新闫段工程已被纳入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开工仪式宣布开工项目,将于今年6月正式动工。加强项目对接工作,截至3月底,全县申报国家和上级投资项目117个,资金计划11.9亿元,争取并到位国家和上级资金3.95亿元,部分项目已落户并进入实施阶段,壶瓶山镇申报武陵山片区示范镇,新关镇五桂村、楚江镇二天门社区申报武陵山片区示范村等项目已报省发改委核准。

三、扶贫攻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基数大。石门县近些年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由于中西部山区和县城周边地区自然条件迥异,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全县80%以上的生产总值由县城及周边地区完成,而国土面积占70%、人口占45.2%的中西部山区仅完成20%左右,两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达1400元以上。中西部山区是石门县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是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与本省桑植、慈利和湖北鹤峰、五峰等国家、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接壤,可以说石门老、少、边、穷县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第二,自然条件较差,气候环境恶劣。石门县地处武陵山区,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土地瘠薄零散,旱、洪、风、冰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抗灾减灾能力差。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产量低而不稳定,经济效益差。部分山区群众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现象较为普遍。 第三,基础设施落后,建设任务艰巨。石门县有32.07万农村人口居住在石山区、深山区、高寒山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库区,有107个村缺路少桥,交通不便,305个村人畜饮水困难,广播设施、学校、卫生院(室)、灌溉渠道等普遍年久失修,导致信息闭塞,技术落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皂市水库建设也使库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破坏,恢复重建任务相当繁重。

第四,产业仅初具规模,农民增收困难。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虽初具规模,但由于资金、技术等要素制约,导致产品优势不突出,产业链条不长,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农民增收。

第五,文化素质偏低,制约群众脱贫。我县贫困地区的一部分学生由于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短,文化程度低。他们自身反贫困能力非常弱。

第六,缺乏生产技能,阻碍群众增收。贫困地区的群众大多数人都只掌握有简单、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技能。在土家族村落调查,家家户户的经济方式、经济来源都大体相同,基本上都来源于种植或养殖收入。况且,劳动生产率低下,挣的都是来之不易的“辛苦钱”。劳动力的继续教育工作基础薄弱,无以为继,劳动者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来致富的想法实现难度很大。

四、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实施好《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实施方案》。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认真实施好《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总体思路是:建好石门段“慈利——石门——澧县”的高速公路, 以及S303延长线等高等级公路,结合焦柳线石门——柳州的扩建工程,宜昌——石门铁路,石门——怀化复线工程,搞好石门段的建设,加强石门火电厂的电力建设,石门东山峰的新能源建设,开发石门壶瓶山、夹山寺、皂市古镇和仙阳湖旅游业,连接石门与长江三峡、石门至桂林的精品旅游线,开发石门五香丸、石门璞谷雕彩岩画的旅游商品。搞好石灰岩、矽砂、磷矿、石膏等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打造茶叶、蔬菜、烤烟、水果、中药材、水产等特色农业基地,保证贫困村有1—2个主导产业,每个扶贫对象户有1个增收项目。

(二)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扶贫开发工作的首位。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始终是决定和影响我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要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扶贫开发工作的产位,重点抓好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三)把深度开发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关键举措。石门的柑桔、茶叶、高山蔬菜、烟草、养殖、干果林等特色农业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柑橘、茶叶形成了“石门柑橘”、“石门银峰”两大品牌,是“全国柑橘之乡”、“全国早熟蜜橘第一县”、“全国名茶之乡”、“湖南省有机茶第一县”、“湖南省烤烟生产重点县“,加之石门处在武陵山区与洞庭湖区域相连的结点位臵,发展这些优势产业,既可以辐射带动武陵山区特色产业发展,也有利于武陵山区农产品的输出,提高山区特色农业的经济效应。

五、几点建议

1、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对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

2.要尽早出台扶贫工作的新机制,建立长效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机制。

3、要尽早落实扶贫开发的新规划,大力推进项目捆绑、资金整合的措施,全面实现新规划的目标。

4、尽早享受武陵山片区县的新政策,加大对石门的扶持力度。

第四篇:武陵山乌江画廊民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论坛论文评审结果公布

武陵山·乌江画廊民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论坛

论文评审结果公布

为了落实温家宝总理“把发展旅游作为扩大就业、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的指示,促进武陵山·乌江流域的渝黔湘鄂边旅游大发展、文化大繁荣,重庆市旅游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2012 ·首届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暨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期间,联合举办武陵山·乌江画廊民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论坛。

论坛向国内外公开有奖征集旅游论文,共收到参评论文54篇。旅游专家、民族民俗研究学者、历史研究专家、民族旅游工作者、旅游爱好者纷纷撰文,以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为引导,解读武陵山区·乌江流域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特质,纵论武陵山区、乌江画廊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开发思路等,为推动泛武陵山区特别是彭水旅游的快速发展献计献策。

“一节一赛”组委会论坛工作组,组织专家对全部征文进行了初评和终审两次评审,评选出特别荣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4篇,优秀奖10篇。组委会决定对获奖者分别给予奖金和证书,二等奖2名,奖金各3000元;三等奖3名,奖金各1000元;优秀奖10名,奖金500元。获奖名单如下:

特别荣誉奖:

简文相黄庭坚与彭水文化旅游开发初探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刘安全湘鄂渝黔边区旅游发展与策略调和——基于协同的视

钟伟桃关于发展旅游业的三个关键——在武陵山区·乌江画

廊旅游发展的实践研究

三等奖:

张金素论彭水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董泽明开发乌江画廊建设彭黔酉“金三角”旅游区的思路和

作力点

余继平、徐芳梅彭水民族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赵兴举重庆市彭水县旅游扶贫开发试点县建设研究

优秀奖:

彭记文、蒋成会乌江画廊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路、基本方法和

主要途径

胡显强助推彭水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建

设策略

胡月乌江画廊沿线旅游景区的开发路径

曹霞关于摩围山景区旅游扶贫的探讨

刘应平浅谈盐丹文化的挖掘与旅游开发

任勇关于提高彭水旅游吸引力的思考

罗刚建设彭水民族特色旅游中等城市研究

葛权彭水民族民间文化与山水、景点旅游无缝链接的对策 冯建华关于发展旅游业促进渝东南地区脱贫致富的思考 罗云剑浅谈如何在彭水新城建设开发中融入黔中文化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一节一赛”组委会

二○一二年九月六日

第五篇:武陵山区区域扶贫之凤凰经验

廉政监理箍紧项目工程建设“安全阀”

推行扶贫项目廉政监理机制,盯紧武陵山区区域扶贫开发的‚钱袋子‛,箍紧工程建设‚安全阀‛,给力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人民群众脱贫解困。这是湖南省凤凰县围绕多年来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项目注水申报、小题大做、‚报大数‛、监管缺失等问题漏洞推行的一项项目监管改革措施,重点对扶贫项目立项申报、实施对象、招投标、建设、验收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以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和重视贫困山区的发展,把武陵山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确定为今后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时将武陵山片区作为‚先行区‛,率先开展试点。苗族人口占98%以上,辖2镇3乡65个行政村6.5万人口的凤凰县腊尔山高寒山区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最高海拔1117米,是湖南省湘西地区乃至全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2011年初,湖南省将凤凰县腊尔山高寒山区确定作为先行先试示范点。一年多来,湖南省投入1个多亿资金,在凤凰县腊尔山地区实施了2575户农村危房改造、41条91.315公里村组公路建设、7处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65个村农网改造及中小学校建设等项目工程。

‚为防止‘项目上马、干部落马’现象发生,县纪委多次召开常委会研究对策,牵头组建了县扶贫项目廉政监理工作领导小组,引入财政投资评审机制和建立健全了项目公开公示制、专项资金纪检组长监督责任制、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行政问责制等,形成了信息联通、检查联动、查处联合、追究联办的集中监管工作机制。‛县纪委书记周拥军说。

1 廉政监理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的材料显示:2011年凤凰县上报的农村危房改造对象数据改动了三次,3月3日的4336户,3月25日的3286户,4月9日的2575户。这些数据的改动得益于专家评审制度的引入。

财政投资评审,是指财政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论证、工程概算、工程预(结)算、竣工财务决算等进行评价审查的行为。对于腊尔山地区扶贫项目投资能否作数,凤凰县明确规定:由县纪委监察局和县项目工程廉政监察小组的全程监督,由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的专家评审来裁定。成立于2009年6月的凤凰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在财政投资评审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这样一来,‚先评审,后下预算‛、‚先评审,后招标‛、‚先评审,后拨款‛、‚先评审,后批复决算‛这三个铁定环节贯穿腊尔山地区扶贫项目从立项到竣工决算的全过程。该不该搞,搞什么,在哪里稿,该怎么搞,究竟该花多少钱,则由评审中心的专家们根据各乡镇上报情况逐村逐地核查评估后再进行集体裁决;对于预算乡镇有关项目资金的拨付申请,国库支付局只认评审中心的结论。大家各司其职,内部运转规范而顺畅。按照概算不能突破计划、预算不能突破概算、决算不能突破预算、结算不能突破决算的‚四不突破‛原则,凤凰县的扶贫投资项目经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概、预算层层过筛,决、结算道道过滤,排除一切阻力,堵住一切可能发生的漏洞,项目实施终于旗开得胜。

完善健全的制度是项目、资金、人员的‚安全阀‛。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凤凰县建立了扶贫项目和资金公示公告制度,大力推行扶贫政务公开,坚持 ‚群众自愿、政府主导、分级

2 负责、总体安排、分步实施、透明公开‛的原则,采用村向乡镇申报、乡镇向县申报自下而上的申报方式,对启动实施的危房改造、村组道路、饮水安全、农网改造等项目工程建设计划、资金额度在县、乡镇、村三级以多种形式向社会全部公开公示,实行一路一档、一户一卡、一村一簿、一乡一册规范化管理,全面建立了起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提高了扶贫项目、资金安排透明度,让民生工程成为真正的‚阳光工程‛。

惠农惠民阳光工程得益于有效的监督,专项资金纪检组长监督责任制是凤凰县扶贫项目廉政监理一个突出亮点。凤凰县以贯彻落实2011年7月湖南湘西自治州出台的《专项资金纪检组长监督责任制暂行办法》为契机,突出加大对扶贫专项资金的监管,对涉及腊尔山地区扶贫先行先试示范点的县直单位和乡镇作出明确规定:扶贫项目专项资金项目的立项申报、计划分配、拨付使用等程序,必须接受纪检组长、纪委书记的监督;扶贫专项资金拨付实行会签制,未经纪检组长、纪委书记会签,单位财务不得办理拨付手续;纪检组长、纪委书记必须加强对专项资金的银行账户监督管理,确保扶贫专项资金在财政专户内封闭运行和专款专用;扶贫专项资金监督实行重大问题报告制,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纪检组长、纪委书记应及时制止并督促单位予以纠正,如有重大问题必须及时向同级纪检监察机关报告。为进一步加强化对扶贫项目的监管,凤凰县还专门出台了《腊尔山高寒山区扶贫项目专项资金纪检组长监督责任制实施细则》、《凤凰县扶贫产业开发项目的管理办法》、《关于实行强农惠农资金四级联动公开的意见》、《凤凰县腊尔山高寒山区财政扶贫资金报账有关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以文件方式强调纪检组长、纪委书记从项目工程前期工作环节关,实施阶段环节,竣工阶

3 段环节进行严格把关,紧抓项目工程每一个廉政风险点,有效杜绝一切腐败行为的可能发生。

严肃问责是凤凰县扶贫项目廉政监理另一个突出亮点。凤凰县以落实责任为基础,以机制建设为主线,以严肃问责为保证,创新构建了‚责任+机制+问责‛工作模式,有效助推腊尔山地区扶贫开发重大项目工程建设顺利推进。2011年7月出台了《重要工作和重点项目问责实施办法(试行)》,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对在重要工作推进落实方面,对出现未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措施不到位,工作不得力,导致重要工作不能按期完成或落空等十种情形的进行问责;对因本单位及其主管领导、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组织不力、协调不够等主观因素直接影响项目开工和建设进度的等十五种情形进行问责。问责的方式有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派驻工作组、调整工作岗位、停职检查、劝其引咎辞职、责令辞职、辞退、建议免职、纪律处分、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等13种。2011年,凤凰县项目工程廉政监理领导小组对对禾库镇党委、政府班子及补丁村干部因该镇补丁村‚注水‛上报项目数据等问题进行了问责;对腊尔山镇某村支书虚报3户危房改造户套取资金3万元违纪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

湖南省凤凰县纪委 吴勇英

联系人:吴勇英 电话:18974302896 邮编:416200

上一篇:我和学生的相处之道下一篇:网络营销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