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心理健康论文

2022-05-12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警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监狱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易产生心理冲突。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问题正严重威胁着监狱人民警察的生存状态,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严重影响其工作热情和效率。加强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构建与完善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一篇:警察心理健康论文

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

摘要:培养学生的警察职业素养是公安院校才人培养的重点。警察心理学课程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定位警察心理学课程,可通过组建高效的教学团队,加强网络课程建设,通过教学中各种心理训练活动的展开,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对未来警察职业的适应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心理训练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公安工作面临长期、严峻的形势,由于公安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以及犯罪类型的日趋多样化,警察自身的心理素质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预备警察的重要任务,因此,推进公安教育改革,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加速形成良好的战斗力,及时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综合素质良好的预备警力,是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最紧迫的任务。

警察心理学研究的是普通警察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探讨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并对警察心理素质的培养及选拔进行相关研究。目前,国内不少公安院校开设了警察心理学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该课程在帮助学生建构未来警察职业所需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立足于公安院校的

特点,明确课程定位

公安院校一般以培养具有理论素养的应用型公安人才为目标。相对于公安院校的课程体系而言,警察心理学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具有基础性、服务性特点,该课程围绕培养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让学生明确警察职业所需的心理素质,并为职业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同时,该课程对培养警察职业所需的积极个性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日后工作所需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支撑。

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深化课程目标

反思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课程研究一直把“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为主要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转向“如何理解课程”,课程研究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指向人的“解放”。

兴起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以积极的视角解读人的心理现象,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不仅引发了心理学研究思潮的变化,而且由于其强调从正面界定和研究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当围绕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从认知、情感以及技能等方面深化警察心理学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职业适应力以及将来从事警察职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就认知目标而言,通过对警察职业特点的正确认知,调整学生的入职动机,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警察职业所必备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就情感目标而言,应当激发学生从事警察职业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警察职业所必备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信念。就技能目标而言,警察心理学应当围绕学生警务技能的训练而开展各种训练,并让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激发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增进对自我个性特征和职业兴趣的了解,提高职业选择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处理职业中难题的应对能力。

课内外相结合,完善课程内容

警察心理学的课程建设,除了完善课程自身的教学内容,更应当加强学生警察职业基本心理素质的训练,理论讲解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课程目标。因此,不仅是课堂教学,更应当通过课外学生的学习巩固课堂所学。

在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时,重新选定课程内容非常重要。围绕学生未来警察职业所需的积极品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课程内容。

警察积极人格的塑造 警察职业所需要的人格特质有快速的感知能力、较强的记忆能力、理性的分析能力、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诚实可靠、有责任感、临危不乱、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热情、冷静、理智等等。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必须在课程里体现出来,让学生明白将来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警察。

警察的自我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意识有助于帮助个体加强对自己的了解,并根据周围环境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自我意识的培养对于在校大学生尤为重要。对于警院学生来说,自我意识有助于他们端正自己的入警动机,并为在校的生活学习进行规划。这种意识将一直存在并指向学生的将来职业发展。将自我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了解职业前景,有助于学生对将来从警之后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警察职业。

情绪与压力调节 情绪管理是个体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警察这个特殊的职业而言,情绪管理非常重要。在执法过程中要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冲动后的不可预计的后果,警察的情绪管理已经不是关乎自己个体的事件,而是成为保障执法的重要因素。对警院学生加强情绪管理的心理教育,将有助于他们调解自身情绪问题,加强自身情绪控制,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警察的人际关系 警察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除了自己的同事、上司、家人以外,还要接触群众以及犯罪嫌疑人等等。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要求警察应当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识别人的心理状态,同时,通过人际交往调节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等等。因此,警察的人际关系列入课程内容重要的部分,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将来要面对的人际环境,通过人际交往方面的训练,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警察的心理健康 警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职业,应激性较强,且经常与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打交道。因此,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积极人格、加强心理调节能力对于将来有效执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各种心理训练方式,营造气氛活跃、愉快和谐的团体环境,引导学生增强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并主动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将所获得的积极情绪带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积极体验

在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中,课程实施层面主要关注如何施教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论,它以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个普通人,发现他们身上具有的潜在积极力量,并加以发扬。因此,警察心理学的课堂教学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与肯定,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积极力量,关注学生的自我认识、获得幸福的需求。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应当增强学生对警察职业的积极体验,激发他们对成功的渴望,对自己优势的肯定,接纳自己和接纳他人,认同目前的警务化管理模式对于他们职业成长的重要性,体会现实的满意感和幸福感,并正确认识就业压力问题,乐观地面对将来的职业出路问题。

再次,为帮助学生塑造积极人格,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应当在课程内部创设积极氛围,通过多种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在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前的准备到课堂的讨论,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通过自学,提高分析能力,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找到发展自己优势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

最后,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联系起来,灵活多样地采取各种方法达到课程目标。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至课外,将警察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当下生活融合起来。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杜威就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通过公安院校特有的技能节的开展,将课堂所学应用于技能比赛,能有效地提高警察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组建高效的专业教学团队

教师队伍的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再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观念都得经由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于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而言,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非常必要。

专业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均应有相关心理学理论的专业背景,同时还必须有公安工作实践的经验,能够教授犯罪心理学、警务心理学等课程,在进行警察心理学教学时,能将学院内开设的相关心理学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并把握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侧重点。

专业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掌控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放自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积极的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注重学生成长经历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警察心理学课程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应当避免单纯的知识性考核方式,而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其评价可以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进行,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笔试与面试相结合,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对学生的课外训练进行总结与分享,特别关注自我在学习中的积极变化。

教学评价虽很难进行相关的量化,但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以及对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作用的评估可以成为将来探索的方向,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式调查,以及公安工作一线的需求调查,反馈学校的教学情况,正确地评估警察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实现情况。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3.

[2]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3]苗元江,于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5]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与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6](英)艾思沃斯.警察工作中的心理学[M].安福元,庄东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吴娴兰(1977—),女,江苏昆山人,硕士,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与警察心理。

作者:吴娴兰

第二篇: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摘要:监狱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易产生心理冲突。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问题正严重威胁着监狱人民警察的生存状态,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严重影响其工作热情和效率。加强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构建与完善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构建与完善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评价其综合素质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在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普遍认为:监狱人民警察作为社会强势群体,并集多种社会角色——国家公务员、人民警察、刑罚执行者、罪犯管理教育者于一身,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心理问题。但大量的调查研究结果与人们的一般认识并不一致:监狱人民警察特别是一线警察普遍存在着心理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心身疲惫、疲劳综合症、失眠多梦、心情压抑、烦躁不安等精神心理问题。由此导致一系列躯体问题——头痛、背痛、肌肉酸痛、神经衰弱、胃肠道疾病等等。心身健康问题正严重威胁着监狱人民警察的生存状态,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严重影响其工作热情和效率。笔者近期在对某省300余名警衔晋升培训干警的一次调查中发现:23.7%的人表示不安心监狱工作,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仅为60%。

作为执法者,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其执法态度,其执法态度既可能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法制进步,也可能直接关系到罪犯是否能成为“守法公民”。近几年来,监狱人民警察因心理问题而自杀,或出于一时愤怒,在情绪失控、丧失理智的情况下沦为罪犯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关,但其心理承受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差,不能不说是造成这些悲剧的重要原因。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客观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削弱刑罚执行机关战斗力、引发违法违纪现象、损害警察形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当今强调向素质要警力的时代,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注。2011年河南省监狱重点工作明确提出,“做好从优待警工作。积极争取并用足、用好政府有关政策,关心警察的切身利益,在政策范围内帮助警察解决好工作、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落实好工作之外加班补贴发放、体检、休假、外出学习参观、帮扶困难警察等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提高警察的认知判断力、心理耐挫力和人格坚韧力。重视警察的精神需求,通过开展警情分析、问卷调查、走访慰问、谈心谈话、网上交流等形式,了解警察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困惑,及时疏导并加以解决。高质量推进‘五个标准化建设’工程,努力改善警察的工作生活环境。大力宣传表彰先进典型,切实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监狱人民警察的积极性”。因此,加强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构建与完善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一)压力管理机制

综观各行各业,虽然工作特性、特点不同,但都存在诸如竞争、角色冲突、人际关系、机制构建等方面带来的压力,为应对此问题,各行业均进行了相应探索,“压力管理”在一些大型企业、行政系统已普遍使用,并成为提高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借鉴此类经验,监狱机关有必要将干警职业压力研究与管理纳入工作体系,并作为相关部门职能加以考核,以便能够对干警职业压力开展专业性、经常性测试和研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缓干警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为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保持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提供切实保障。

(二)预防机制

1.心理选拔机制

从理论上讲,职业的特殊性要求监狱人民警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在人格方面,应该具备低忧虑性、低紧张性、高稳定性、高自律性等特点。因此,在监狱人民警察招录和调入工作中,有必要增设心理测评,实施心理选拔,通过心理评估,避免有心理障碍、不符合职业要求的人员进入监狱人民警察队伍。

2.心理检查机制

针对监狱人民警察职业特点,各监狱应建立心理普查调研制度,全面掌握干警心理状况。一方面,定期对监狱人民警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为每一名警察建立心理档案,准确把握其心理状况和人格基础,在有条件时,根据不同干警的人格特征和个性特点,合理安排工作岗位,人尽其才;另一方面,了解掌握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过程,预测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发展方向,及时发现问题,消解困惑,努力为维护干警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避免干警“带病上岗”。

(三)心理训练机制

监狱人民警察作为教育改造罪犯的主体,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监所的监管安全,并决定着监所的整体执法水平和罪犯改造质量的高低。应当看到,监狱干警由于其工作环境的特定性、特殊性,面临的矛盾很多,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强应激状态”的职业压力,易导致心理障碍并继发心因性疾病;“强对抗”的心理惯性,易导致心理调节失衡;相对闭塞的环境,容易诱发各种困惑与心理矛盾;自我教育能力不强,易产生职业倦怠等消极心理。针对这些问题,监狱人民警察“除了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心理矫正,提高职业素养以外,还要进行职业心理训练,才能克服和避免由于工作环境和职业条件带来的不利因素,防止和克服职业心理障碍的产生”。然而,我国目前对监狱人民警察进行的培训中,基本上没有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没有专门设置的课程,也没有实际的心理训练项目。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在干警继续教育及警衔晋升培训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课程,帮助干警系统地学习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合理认知教育、心理调适教育和应激训练、放松训练等,增强其自我调控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免疫力。二是与监狱特色文化建设相结合,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增加一些心理互动游戏、团队合作游戏,帮助干警释放压力,增进人际沟通与交流,消除干警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三是与干警“素质大培训、技能大练兵、作风大转变”等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干警教育、培训和考核中增加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让所有的干警都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缓解紧张情绪、应付应激性事件、控制愤怒情绪、治疗心理疾患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技能,积极应对各种挫折,克服心理障碍,保持心态平衡。

(四)咨询机制

1.心理咨询疏导机制

监狱应建立警察的心理疏导机制,扩展狱内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工作范围,不仅仅为罪犯提供心理

健康指导,同时也为监狱人民警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创造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干警开展心理培训和心理辅导,增强警察内在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免疫力,帮助警察改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切断干警心理问题产生的源头。如果有条件,可积极探索监狱人民警察心理服务机制,成立专门的干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通过在监狱内部开设干警心理网络、心理咨询电子信箱、开通干警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为干警倾吐心声、疏导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提供服务。各监狱还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本地大学或医院的心理咨询专家定期为监狱人民警察做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

2.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监狱人民警察面临复杂的执法环境、高强度的职业压力、超负荷的工作强度,随时可能需要应对狱内哄监闹事、暴力袭警等重大事故和服刑人员脱逃、自杀以及非正常死亡等突发事件,成为心理危机的“易感人群”。因此,有必要建立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监狱人民警察遇到突发事件,如罪犯袭警、暴狱;执行特殊任务,如处理犯人死亡事故现场、大批远途调动犯人;遭遇直接影响个人工作、生活的重大变故,如丧偶、离婚、工作失误被撤职等情况时,给以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使干警尽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五)权利保障机制

权利保障机制建立与完善具体体现在从优待警方面。一是按照国家与上级的相关规定,积极落实监狱人民警察应该得到的政治待遇。二是应不断改善监狱人民警察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丰富干警8小时以外的生活,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活跃干警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他们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三是解决好干警的经济待遇问题,加大经费投入,切实提高警察的福利待遇,使他们在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四是通过规定监狱人民警察每月最长工作时间、工作环境标准、执行劳动法加班工资标准等,健全相应的保障措施,促进监狱人民警察体力、精力再生,保持心理平衡,维护身心健康。五是严格执行监狱人民警察休假制度、例行体检制度、困难慰问制度、抚恤制度,健全完善监狱人民警察人身安全、任职保障等职业保障制度,肯定其工作价值和社会地位,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为监狱人民警察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

(六)教育保障机制

监狱人民警察工作对象的复杂多变,角色的多元冲突,使之成为最具成长性的职业。而且“今后一个时期,监狱劳教工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会更加复杂,罪犯和劳教人员数量将会增加,构成将会日趋复杂,改造教育工作度将会不断加大”。客观上要求监狱人民警察,工作方法要由“传统经验”型向规范、文明型转变,职业角色从“看守者”向“教育改造专家”转变,这些都对监狱人民警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建立符合监狱工作实际、具有监狱特色的教育保障机制。依托司法行政系统所属院校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发挥其在培训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各种各类培训活动,帮助干警及时充电,提升监狱人民警察解决驾驭工作中危、难、急、重问题的能力。应该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机制,保障监狱人民警察每年享受一定的培训学习时间,减轻持续的工作压力,避免职业枯竭造成的紧张感和厌职情绪。

(七)社会支持机制

社会支持本身并不仅仅是指对干警的直接帮助,而应该是多维度的推动、信赖、鼓励与肯定,表现为一种体系化、网络化的支持体系。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监狱经费的投入。应当看到,党和国家对监狱工作历来是非常关心、大力支持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逐步承担了监狱的各项经费,基本上解决了监狱的压力。但是,由于监狱工作历史上欠账太多,监狱还有一定的困难,监狱人民警察的文化生活条件较差,一些警察工资较低,家庭生活还比较困难,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制约着干警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各级党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监督各有关部门依法支持监狱工作,保护监狱及其警察的合法权益。

监狱层面,一是要扩大监狱的对外开放程度。通过正面宣传提高监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把监狱打造成人民信任、社会认同的执法场所,让公众对监狱产生敬重感,认识到监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尊重监狱人民警察的辛勤劳动,激发监狱人民警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满足他们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从而保持稳定的良好心态。二是要积极争取并用足、用好有关政策,不断改善监狱环境,科学合理安排好监狱的各项工作,向科技要警力,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现代化管理手段,把监狱人民警察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保证监狱人民警察能够得到正常休息,经常处于常态的生理节律与正常的工作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微观层面,主要指家庭和个人生活层面。由于监狱工作的性质的限制,监狱人民警察尤其是基层一线干警长期倒班,生活没有规律,甚至节假日也不能休息,与家人生活不能同步,感情交流缺乏,职业习惯和工作压力在家庭中的习惯性表现是他们在赡养老人、教育子女、婚姻恋爱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完善社会支持机制,需要从和谐家庭创建入手,家人的信赖、鼓励、肯定与赞赏是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助推力量。此外监狱人民警察个人也应加大对警察心理学的学习力度,这不仅是对罪犯进行心理教育、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矫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监狱人民警察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需要,更是与家人形成良性心理互动的需要。

(八)建立宣传报道机制

司法部早在2006年就提出:“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完善外宣工作机制,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和网络资源,加大对先进典型的推广宣传报道力度,树立监狱劳教人民警察良好形象。”因此,各监狱应加强宣传力度,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培养和及时发现先进典型,大力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广泛开展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活动,积极组织先进典型事迹报告团巡回演讲,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及时宣传在维护社会稳定、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教育改造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增强社会对监狱工作的认识与理解,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树立监狱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提升监狱人民警察的社会地位。

作者:李玉成

第三篇:虚拟警察对加强警察公共关系作用探讨

摘 要: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从传统的“推销警察形象”的传统模式向公共服务式的新模式转变。虚拟警察的采用的卡通形象、虚拟警察更强的警民互动性、虚拟警察提供的便捷网络安全服务和虚拟警察的自我宣传作用更加有利于当前公共服务式的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在此基础上,虚拟警察需要进一步做好完善工作,使虚拟警察在加强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

虚拟警察;警察公共关系;警民关系

文献标识码:A

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才开始引入公共关系,但是引入后人们对公共关系的认识一直存在着误解。很多人认为公共关系就是简单的请客吃饭这些庸俗的关系。公共关系在我国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有所提高和改善。在当前社会,企业和政府都开始重视公共关系活动,注重加强公共关系关系建设。随着当前建设服务型警察、改善警民关系等理念的提出,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虚拟警察是适应当前我国虚拟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新型警种,它们以卡通人物等虚拟的形象出现在网民面前,这是对传统警察形象的一个突破。我们可以以虚拟警察为契机,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的建设,促进警民关系的和谐发展。1 当前我国警察公共关系现状

警察公共关系是将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方法与公安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树立良好形象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警察组织与公众良性互动,从而争取最大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职能和活动过程。

警察公共关系的理论是在公共关系理论有了较大发展之后,才开始起步。警察公共的实践活动起步则更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警备改革的深入进行,警察个体及警察组织的社会角色、职能、工作重心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警察组织开始重视对塑造警察形象、协调警民关系的研究,并希望在实际中发挥效用。

在理论研究方面,警察公共关系的模式想着新的方向发展,别且越来越受重视。传统的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主要包括加强内部公共关系活动、加强与外部的沟通联系和利用新闻媒体加强警务宣传三个方面,其主要目的是将警察的良好形象介绍给公众,是一种“推销警察形象”警察公共关系。但是公共关系需要的是双向互动,这种“推销警察形象”的警察公共关系是单向的传递工具。因此,现今警察公共关系开始把“重视公众利益”和重视传播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提供服务时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这种新的公共关系模式称之为“公共服务式的公共关系”。在实践方面,2004年3月1日武汉市公安局成立公共关系处,这标志着公共关系管理在地方公安系统中开始运用。该处设有公关策划部,负责全市公安机关对外联系、大型活动的宣传策划,这是我国公安战线第一个公共关系处,体现了中国警察管理的一种新是管理理念。随后,我国的其他公安局成立了公共关系科,广东、云南、海口等地还建立了“警察公共关系实践基地”。这些都是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不断加强的一个标志。

2 虚拟警察在加强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作用

2006年,虚拟警察在深圳首次出现,它以“警警”“察察”的卡通人物形象展现在网民面前,可以说是对传统警察形象的一种颠覆。随着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社会对虚拟社会管理的需要,2007年公安部将虚拟警察推广到青岛、武汉、深圳、成都等八个城市实行。虚拟警察让警察在公民心中的形象不再是那样严肃冷酷,而是变得更加亲切、平易近人。虚拟警察在加强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卡通形象更容易为网民所接受。由于传统警务工作中警察扮演都的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以一副庄严威武的形象出现在民众面前,这就形成了警察与民众之间的阶级距离。但是在现在的警务工作中我们提倡的是建立服务型警察组织,要求警察在惩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同时为民众提供服务,这是加强警民关系,促进警民和谐的着力点,因此在网络这个虚拟警察以卡通形象出现在民众面前,更符合当今网民的口味,更容易被民众接受,卡通警察可以逐渐改变警察在民众心目中长期形成的威严冷漠的刻板印象。虚拟警察卡通警察形象的亲民性决定了其在加强警察公共关系中的所具有的独特的优势。

(2)虚拟警察更加有助于开展警民互动。加强警民互动是加强警察公共关系中的重点。公共关系必须是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通过与公众的沟通,求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在维护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协调统一。虚拟警察的任务包括接受网上求助,处理网上报警事件等,其日常工作活动满足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良好警民互动两个要件,且与现实世界中的警民互动相比,网络上的警民互动更为高效和便捷。首先,当今“宅男”“宅女”开始普遍存在。针对足不出户的“宅族”们,虚拟警察在虚拟社会中进行警民互动最好的一种方式。其次,现实中的警民互动受到时间、场地、人力物力等的限制,具体落实的往往都有一定的难度,且参与警民互动活动的人员有限。网上警民互动则可以解决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虚拟警察可以在网站上举办一定的活动,摆脱了时间地点范围上的限制,民众不论是在何处,不论是户外族还是宅族,只要能上网就能参与到警民互动中来。

(3)虚拟警察能够更好地开展公共服务式的新型警察公共关系。虚拟警察的职责不仅是为维护网上治安秩序和打击网络犯罪,更主要的是接受和处理网民的在线求助、宣传网安全法律法规。网络虚拟社会初步兴起,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网络侵权、网络诈骗、网络色情等现象严重污染着虚拟社会,影响着虚拟社会的安全。网民对虚拟社会的安全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虚拟警察的产生很好的迎合了网民的需求。同时,这也是警察职责应有的内容。通过提供网络安全服务,虚拟警察可以在网民心中树立好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虚拟警察形象的提高进而提升现实生活中的警察形象。

同时,虚拟警察可以提供的更加便捷的网络安全服务。由于,虚拟警察是24小时都在公共页面上进行在线巡逻,网民随时向正在巡逻的虚拟警察求助,缩小现实社会中备案、出警所需要的时间,使得警务服务更加快捷方便,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困难找警察”。

(4)虚拟警察能够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充分利用媒体改善警察公共关系是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途径。媒体以其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可信性强、社会影响大等特点毋庸置疑的成为警察公共关系中加强警察与公众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但是这种途径也存在着弊端:一是还是没有摆脱警察公共关系传统理念,即以警察为主体、以公众为客体,认为警察主导警察公共关系,视警察形象为核心的陈旧思想。二是不能充分引起观众对于警务信息的关注度,警察把相关信息公布出去,但民众不一定会在意。同时,只是单方面的大肆宣传还有可能因其民众的反感,因此常因互动不足而事倍功半。网络的宣传力度及波及范围远远比传统媒体大的多,虚拟警察出现公共页面上并及时提供一定的安全服务,这既是警察扩大自己影响力,加大对自己宣传力度的好途径,也容易被群众接受,且在网上为民众提供一定的服务,可以树立警察在民众面前的良好形象。

3 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中虚拟警察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虚拟警察在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但是由于当前我国虚拟警察建立的时间还很短,虚拟警察无论是从机构组织还是实际的运行来说,都存在着需要完善的方面。

(1)对虚拟警察的权力进行有效地限制。虽然虚拟警察在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方面成绩显著,受到多数网民的欢迎,但是也有网民存在着诸如虚拟警察会限制网民言论自由、侵犯隐私权利等顾虑。因此有必要对虚拟警察的权力进行限制。参照现实社会,我们认为虚拟警察的活动范围应该是在门户网站、社区论坛等公共网页上,而不应该进入网民的私人空间,如设限QQ空间、个人博客等。如果不对虚拟警察的权限进行限制,虚拟警察很可能在群众心中形成一个暴力干涉公民自由的不好形象。

(2)注重提升虚拟警察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虚拟警察队伍。虚拟警察24小时都在网络社会进行巡逻执勤,随时都在会与网民打交道。虚拟警察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虚拟警察在网民心目中的形象,甚至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公民对警察的形象。因此,虚拟警察的素质尤为重要。虚拟警察的素质不仅包括警务专业素质、网络技术素质,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法治意识等。特别是后者,网络社会存在很多诱惑,加上虚拟警察自身的特权,如果虚拟警察自己抵制不住诱惑就会出现一些违法侵权行为,影响整个虚拟警察形象。所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虚拟警察队伍十分必要。

(3)完善立法,为虚拟警察行使职权提供执法依据和保障。随着许多网络新生事物的出现,使得对网络及虚拟世界的管理及规范变得日益迫切,虚拟警察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无法可依,法律没有对其管理作出相关规定,虚拟警察只能依靠《警察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的有关条款比附类推。此外,缺少法律的规范,虚拟警察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极易越权,侵犯公民的隐私,引起网民的不满,损害虚拟警察的形象。因此,制定一部完善的虚拟警察法律法规十分必要。

(4)加强对虚拟警察本身的宣传。据统计,现在很多网民都不知道有虚拟警察的存在,更不用说虚拟警察可以提供网络安全服务,所以虚拟警察在改善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作用就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在对虚拟警察本身进行的宣传,让更多的网民了解虚拟警察,认识虚拟警察,而不失流于形式。

(5)定期更改虚拟警察的卡通形象。在实际中,很多地方的虚拟警察卡通形象都是长期没有改变。这样就使虚拟警察在改善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优势得不到发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定期对虚拟警察的卡通形象进行更换,能够更加吸引网民的关注,更加有利于树立一个勤政的警察形象。

4 结语

虚拟警察在开展新型警察公共关系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由于虚拟警察开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运行中,进一步的趋利避害,使虚拟警察这一新兴事物既能够充分发挥为维护网络安全的需要,同时也促进对现实警察形象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冯威,王光,魏永忠主编公共服务——警察公共关系的新模式.和谐社会与警民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34-37.

[2]曹文安警察公共关系现状调查与思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3).

[3]李鹏飞浅谈构建和谐警察公共关系的网络媒体策略[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报,2006,(12).

[4]刘嘉毅新时期新型警察公共关系假设初探[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报,2006,(3).

作者:谢海峰

上一篇:浅谈南海争端论文下一篇:珠宝鉴赏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