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题研究方案

2022-10-25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科学课题研究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初中科学课题研究方案

《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初中地理作业

凤矿中学 冯国强

1.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业评价的新内涵是什么?

答:(1).现今国家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其中针对学业评价的瓶颈明确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完善考试机构功能。也明确提出,学业评价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一定要注重发展性、全面性、过程性、主体性、实用性和多元性。

(2).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应改变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方式,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引入到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来。对于学业评价的内容,也应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多个角度入手,注重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

(3)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影响学生评价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中,永远也没有完美的、一成不变的评价改革策略。我们应该在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要始终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构出促进新课程实施与推进的、行之有效的发展性学业评价新体系。

2. 结合教学实际,你认为教师应如何贯彻学业评价张扬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新理念。

答:(1)学业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发展性评价强调通过张扬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使学生把学习与思考贯通起来,把认识与行动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是指通过学业评价反馈给学生什么,学生可以体会什么,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辨,并将所学知识用于指导人生的整个过程。通过给学生布置小活动,达到了知行统

一、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教学目的,有助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 评价要重视并努力实现学、思、知、行的辩证统一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倡导教学与评价中引领学生主动思考,做学习的主人。关于学生的学思结合,是我国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视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学业评价中张扬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就是要倡导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坚持课堂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既是对此种理念的切实践行,又是对学生就“知行合一”思想的良好示范。学生在接受知识、思想的同时,因为参与课堂讨论的需要会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检索辨析信息的能力,形成善于表达思想的行为素养。学生渴望获得知识,教师也希望在愉快的氛围中“授之以渔”。在教学改革中,贯穿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不但可以消解“知识有什么用”的尴尬,促使学生保持对知识学习应有的敬意,又可以树立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

(4)要对生活情境进行提炼和加工,情境的创设与隐退要及时。生活中的感

性材料往往是零碎的,它常常以片断、松散的状态出现,相互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冲突。教师在利用生活素材对学生评价时,应该对感性材料进行筛选,对生活情境进行加工与提炼,将生活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去除,根据评价目的精心选择、设计和改造,抽出典型化、概括化的材料作为评价的对象,使情境中蕴含的科学问题得到集中体现。

3.请你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

答: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主要工具,在地理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把地图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至关重要。那如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掌握读图技能呢?有如下几点:

一、熟悉图表语言、掌握读图基本步骤。在地理学习中,学生要学会读图用图,熟悉图表语言,明确相关概念。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都是组成地图的要素。学生通过熟悉图例,联系地图上的符号,最终达到认识具体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

二、培养学生读图积极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求知欲,告知他们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可通过读图来获知,能通过读图来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挂图、图片、图册等彩图培养学生兴趣,从而调动其积极性。

三、强化读图训练,提高读图能力。在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使用地图的能力,使地理知识和读图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如我在教学《中国行政区划》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记住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轮廓和位置,我让学生专门自备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拼图板,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拼插中达到识记的目的,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记得也非常快。

运用技能,反复训练,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是时对每一节地理课都要精心设计,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四、提高综合用图能力。综合用图对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综合提取地理信息,可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图,形成知识体系有重要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的读图运图能力,既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地理教学的目的和重要任务。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就能借组地图去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总结出更多更好地经验。

4.请结合教学实例,说明作业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 1 )适量原则。因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尤其是学习科目多,任务重,所以布置作业首先要考虑学生负担是否合理。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量不要忽多忽少,要有长远计划,根据教学内容与进度,布置适量作业,不但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且要有利于学生保质保量完成。

( 2 )适度原则。布置作业要尽量照顾学生的不同水平,考虑个体差异,设计难易适度的有层次的作业,让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 3 )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布置的作业趣味性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高,就能认真完成作业。

5.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批改作业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答:( 1 )作业批改要认真仔细,评语书写要工整,符号要统一,评价要恰当。课堂练习要落到实处,部分练习应精批细改或面批面改;课外作业应全批全改;必做题要全收全改,选做题至少选三分之一批改;少数由学生互批互改的作业,教师仍要检查订正。教师对批改的作业应作出评价,或计分评等,或写出评语。

( 2 )教师对学生作业要严格管理。作业的书写、行款、格式等要求统

一、明确、具体,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符合学校规定的作业规范,不能有知识性错误。学生要独立、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发现对作业马虎拖拉、缺交、抄袭等现象时,教师要对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其补做或重做,做错的要更正,但严禁罚抄罚做。

( 3 )作业批改要及时。一般应在下一堂课前将作业本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查看教师的批改或评语,并根据教师批改要求订正或重做。学生对教师批改有不同意见的,允许学生口头或书面向教师申述,教师不得因此打击报复。

( 4 )教师要专备“作业批改”摘记本,做好作业批改记载,对独创性的见解和具有代表性的错误应予记录,作为讲评和辅导的依据。提倡面批面改作业,提倡学生自我订正、修改作业,养成自我检查,反复探究的良好习惯。

( 5 )教师对学困生要施以偏爱,对他们能按时完成作业要给予鼓励,批改他们的作业要侧重于面批面改,给予热情帮助,以便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使其增强信心,不断进步。

( 6 )教师批改作业的书写具有示范作用。书写应规范,字迹应清楚工整。教师批改作业一律用红钢笔或红圆珠笔,批改符号大小适中。

( 7 )作业讲评要鼓励先进,启发和帮助后进,切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讲评时要指出共性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6.地理试题编制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1)、试卷布局应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逐步进入考试状态;容易的、简单的基础知识放在前面。

(2)、基础知识的选择与安排:考查的基础知识必须是课本中要求掌握的,形式是教材中有的或者是涉及的,知识点要全。

(3)、每一道题目的要求要表述清楚、正确。

(4)、整张试卷要体现课改精神,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注意试题的开放性,答案有一部分应是多元的。

(5)、要认真设计试卷的结构, 尤其是隐藏在内的结构, 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难度结构。

(6)、 出试卷要根据实际情况, 如考试的目的, 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的能力来正确的把握试卷的难度系数。

(7)、试题所涉及的文字应力求简明, 寓意明确, 切不可模棱两可, 或拖沓冗长,不应采用死记硬背的试题, 对于纯机械演算的的试题要尽量少用。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博采众长。

(8)、试卷要跟近段时间的同类考试接轨, 但要也要有一定的创新性,要体现素质教育教育理念。

7.地理考试结果分析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考试结果的教育学分析,就是通过详细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试卷,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个别化的教育学分析和评价。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分类比较研究与个别化评价。同样的分数并不意味着同样的发展,同样的等级分并不意味着有同样的答题结构和答题思路,因此,通过比较研究同类试卷中各个学生的答题情况,发现学生答题的个性特点和问题,探测与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与天赋,就能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评价和指导。

第二,学困生的诊断分析。教师应因材施教,给学困生予以指导,并采取补救措施。通过分析与研究学生的试卷,看看学生怎么思考、怎么推理、怎么分析、怎么叙述、怎么选择、怎么导出错误,从而找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先决知识缺陷,并通过与学生面谈来验证原先的判断,尔后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这既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最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

第三,教学诊断分析。一般说来,中小学期末考试,通常是由一定范围内的学校群体或教师群体联合举行的终结性测验,试卷的编制相对来讲更具有权威性和“标准性”,因此,通过考试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作出某个侧面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任课教师通过分析所教学生的答卷,尤其是分析选择题的各种选项比例,有可能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学生共同存在的学习错误问题和教学薄弱的方面,对教学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分析,提出改进教学或教学补救的方案。

8.举例说明地理综合性试题的特点及编制原则。

答:

(一)地理综合性试题的特点

(1)准确把握试题的难度。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命制试题时要把考试的难度降下来,不强调学生对难度知识的掌握,不要以偏题、难题、怪题对付学生,应让试卷充满爱心,让学生考出水平,考出自信。降低难度,并不意味着降低要求。试卷考查的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最有用的内容。

(2)应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新课程标准最为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试题应体现人文性,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发挥的空间,发挥潜能的机会。

(二)注重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也不是孤立地测试学生单一的能力,而是将多种能力有机命制试题需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试题必须保证内容的正确性,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不能与所学的概念、原理、法则相悖;否则将有碍于考生正确概念的形成,不利于对有关原理和规律的掌握和理解。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对学生终身发展都有用的基础科学知识,因此,命制试题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否则就会贻误学生。

(2)明确性原则。命制试题立意必须明确,即在不泄漏解题依据和思路的前提下,尽量使题目语意清楚,文句简明扼要,避免使用艰深字词,而且要求答案明确合理,不致引起争议。

(3)全面性原则。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测试目的,全面反映测试的要求,以期圆满完成预定任务。覆盖面既要大,又要突出重点,保证试题在所测内容上具有代表性,力求做到各个部分比例适当。

(4)整体性原则。第一,要根据测试要求从整体上确定试题的份量,不能凭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主观想象编题组卷。测试应以目标为命题准绳,使整个试卷能够准确考查考生达标情况。第二,要根据学生能力和水平,从整体上把握试题层次,即应该从总体上分析试卷的考查功能,而不能要求每一道题都要达到同一功能的指标。第三,除在内容安排和整体功能上有良好的特性外,在试题的布局方面,要求试卷要有一个好的结构,应当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起点低终点高,

有一定梯度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5)独立性原则。各个试题必须彼此独立,不可相互牵连。一方面要求在一个题目中考查的内容,其他题目不应重复考查;另一方面,题目之间不可相互暗示,一个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如果在另一个题目原文中提供了线索,将影响测试效果。

(6)合理性原则。在编制试题的同时,应当合理制定评分标准,力求使评分简便、准确,有效地排除无关因素干扰,而且在分数的分配、给分的标准方面务求科学合理。对主观性试题要分步定分,对客观性试题中的多项选择题应慎重确定给分标准。

9.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效控制地理试题的难度?

答:答题的难度直接影响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对考试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有效控制难度,是考试命题的基本要求之一。

(1)比例分配。一套试题可以按基础∶综合∶难题= 7 ∶ 2 ∶ 1 的比例分配难度。在考试水平分级中,有的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级,有的分为识记、了解、应用、分析、综合或者是记忆、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和创见五级,这给命题教师编写试题目标细目时提供了依据。在试题的难度分类中,还可以分为容易题、中档题(稍难、中难)和难题,它们的难度值因不同类型的考试而不同。例如高考一般难度值在 0.55 左右,学校的期中考、期末考要求在 0.7-0.75 ,不同的学校对难度值的控制可有所不同。所以,以上的 7 ∶ 2 ∶ 1 比例既包含目标水平控制,也包含难度控制。

(2)基础题要求。这是整卷是否达到要求的关键。对基础题的理解,不同的考试、不同的教师可能不同。在合格考试中,基础题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灵活应用,在一道试题中,也不要编入太多的知识点。从题目的难度分类看,它们包括容易题和稍难题。

(3)综合题要求。指一个所求项用到前后不同的知识点,该部分中,小综合与大综合比例约为 2 ∶ 1 。这部分题目的难度大多指稍难题和中难题。具体操作时,参考以下要求。

①知识点:主要是用到几个不同内容的知识以及它们的联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一般在一道题中,要有 3 个以上的知识点,而且需要将这些知识点综合运用才能正确解题。

②难度:题目过程比较清楚,目标比较明确,如果知识点较多或过程比较复杂,也可以拆分成若干小题,但其中的部分小题仍然有一定的综合性。既注意不要使它成为难题,也不要成为没有综合性的容易题。但是在同一道题的几个所求项中,有的可以是基础题,有的是综合题。

(4)难题要求。难题指对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此类题目或现象较复杂,或隐含条件多,或过程抽象、题目灵活等,它在全卷中占 10 分左右。在合格考试中,它是针对中上程度学生的,对及格率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具体操作时,参考以下要求。

①难度:题目应经过思考、分析才能正确解题;题目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也可以有一定的综合性;但是难题也不要太难,要使中上等程度的学生能正确解答。

②分布:难点不一定集中在一题中,也可以分散在不同的题目或同一题目的某一所求项中。

(5)题量要求。根据题目的答题量、难度和考试时间而定,一般应有一定的题量,才能使覆盖面大,基础题多。总量可控制在中下等程度的学生用 80% 左

右的时间能基本做完,题目的分数与学生所用时间也应有一定的正相关。

(6)得分预测。为了使平均分和及格率达到要求,要对试题的可能得分作出预测。正常情况下,基础题的得分率约 80% (在 70 分中平均得分 56 分左右),综合题得分率约 70% (在 20 分中平均得分约 14 分左右),难题的得分率约 40-0% (在 10 分中平均得分 4-5 分)。

10.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地理试题命制创新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 (1)导向性原则。试题要符合课程改革精神,要尽量达到人性化、趣味化、生活化和科学化。

(2)科学性原则。试题要准确,实事求是,不出似是而非或随意臆造的试题,试题选材符合实际,且有科学依据。要做到入门宽、路子多、深入难,大开口、小出口、层层设卡、题题把关。试卷布局安排应考虑重点内容排列。既重视知识与技能,更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考查知识素质,也考查非智力素质。要采用由易到难的坡度设计,第一级坡度是整个试卷从易到难,第二级坡度是整个试卷中的每个题从易到难。

(3)实践性原则。试题要联系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创设情境或考查知识和技能要注重在实际中的应用。做到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起点高,落点低,看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减少学生的书写时间,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

(4)创新性原则。试题命制要力求创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注重考查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在命制试卷时,要把各种资料中少有的、比较新颖的题找出来,再把它组合成整套试卷。一般来说,一套试卷中一定要有 2-3 道题属于创新题。

(5)适度性原则。试题难易适中,注重试题难易度、信度和区分度效应。在平时的试题设计中,有两个难度是很难控制的,即相对难度和绝对难度。相对难度是指试题要求水平与考生知识和能力水平适合的程度;绝对难度是指试题要求考生的智力活动水平和智力活动量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平时的训练题的难易度系数最好是易为 3 ,中为 5 ,难为 2 。

(6) 美观性原则。试卷从整体上看要美观大方,图文并茂,既有文字陈述,也有图片、图表、地图、漫画等。一般来说,一张试卷中的选择题要有 2~3 个图片图表题,材料题最好是文字材料和图表图片材料结合的综合型材料分析题。

第二篇:初中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课题背景

《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这一基本理念已经得到了多数教师的认同,但从实际落实看,却存在以下问题。

1.一些老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习惯和素养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和中考是两回事,培养素养和习惯耗时多,见效慢,“远水不解近渴”,于是教学中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认为素养培养可有可无,有时间就进行,没时间就不进行。

2.在实践中缺乏长远规划,跟着感觉走,缺乏四年的整体思路,和针对不同学段和不同学情的具体安排。

3. 没能很好地处理好日常教学和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其他教学任务的冲击下,习惯和素养培养活动往往有始无终,不能形成常态。

4.关于习惯和素养的培养缺乏具体的标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宽泛,笼统,可操作性弱,没有具体的考量标准。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决定把“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确定为小课题研究的主题。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唤醒教师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这一理念的重视,帮助教师制定总体规划,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破解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习惯和素养的培养系列化,精细化,常态化。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必备习惯。

2.研究初中四年语文素养培养的整体思路和各学段的具体安排。

3.研究在日常教学中培养习惯和素养的具体方法和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

4.将课标对写字,古诗词积累、读书,写作等方面的笼统要求细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四、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交流研讨法教学实践法

五、主要成员:

XXX等

六、研究时间和研究步骤

研究时间:2013年9月——2014年7月(习惯和素养的培养短时间内无法验证效果,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课题研究时间定为一年)

研究步骤:

(一)理论准备期:

1.学习课标和相关理论书籍,提高思想认识,丰富理论知识。

2.请在本领域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激发感染成员的研究热情。

3. 利用课题研究群对研究内容进行交流研讨,对课题研究内容形成初步认识,制定出实施方案。

(二)实践期

按照实施方案,分学段,分项目进行实践。研讨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修正完善实施方案。成员撰写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等,定期进行阶段性交流。

(三)总结期

收集整理过程性材料,将课题研究中产生的好想法,好做法总结提升,撰写解题报告。

六、成果预期

1.推出观摩课两节,面向全区展示研究实践成果。

2.结题时预计出版作品集一本,展现我区各校或各位教师开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素养活动的做法和成果,将研究成果向全区辐射。完成呈现成果的“物化”向巩固成果的“固化”转变。

第三篇:《小学科学小组合作式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小组合作式学习的研究

————小学科学子课题实验方案

上饶市一小课题组 董敏勤、周淑梅

一、子课题的提出:

科学课实验教材是由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组成的,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科学实验课教学的过程中,几乎每一节课都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不能合作,教师宣布合作开始,但是小组成员,或者无所适从,或者争抢材料,乱哄哄,乱告状;不会合作,没有明确分工,不能取长补短,缺少互相帮助,小组长指挥不动,汇报员缺乏整体意识;不愿合作,好学生独霸一方,差学生无事可做,小组内互相批判,小组间互相攻击,甚至故意找茬,经常弄得课堂上乱糟糟的,因乱受批,因吵闹伤和气。

这样,表面看一节课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的有效探究不够,深度思考不足。而且,由于合作效益差,常常使教学目标难以完成,教师累,嗓子喊破,身心疲惫,学生却争吵一节少有收获。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将小学科学实验研究课型的研究与实施作为重点研究的课题 ,把这种课型研究透彻,找出这种课型的教学规律,设计出适合这种课型的教学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动参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科学课堂实验教学

二、课题的界定: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授课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它 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或者说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础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价值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实验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改的具体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实践意义

1、分析目前在小学科学课堂实验课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实验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科学实验课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实验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研究的目标: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有效的合作学习,使某方面处于优势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弱的学生,从而形成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良好效果。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四种意识,即责任意识,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发展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建立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固定小组,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教学策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形成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直到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在我校三年级至五年级部分学生中进行研究。

六、研究思路:

1、研究假设 由于合作效益差,常常使教学目标难以完成,教师累,嗓子喊破,身心疲惫,学生却争吵一节少有收获。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本无错,关键看教师如何组织,如何引导,如何训练。如果我们解决了过去实验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目标不明、分工不清、训练不够的问题,用具体的案例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逐步学会团结协作,互助交流,耐心倾听,反思纠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运用评价的导向作用,制度的约束作用,组织方法只要得当,那么科学实验课合作学习就一定会有“趣”,有“序”。

2、具体方法

(1)、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对小组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小组的成功也只有所有成员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时才能获得,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使学生形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思想。使每个学生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 ,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

(2)、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学习可以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要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达到发展目标,这就学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各小组的奋勇争光的积极性,形成组与组之间明争暗赛的局面。

(3)、设计生动的合作性活动。科学实验课教学是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出新颖有趣的合作性活动,使学生真正能动起来,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把课堂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学生乐于合作。

(4)、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并利用多种方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进行。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研究活动,将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持久得探究兴趣及能力。

七、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地认识,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加强理论指导。

2、调查法:通过对实验过程中的调查,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及时施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3、个案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5、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八、课题的实施:

1、研究准备阶段(2007年6月-----2007年9月)

这一阶段完成理论学习、课题酝酿,课题规划。

(1) 调查了解现状,确定研究课题。

(2)成立课题研究机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3)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4)实验教师确立子课题,制定子课题方案,结实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8年3月)

这一阶段全面实施课题方案,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改变策略。

(1)实验教师依照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并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2)收集相关信息,研究材料。 (3)聘请专家指导实验工作。

(4)积极撰写实验心得和以难论文,做好阶段小结,定时交流研讨。

3、实验总结阶段(2008年3月——2008年9月)

这一阶段,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撰写实验报告,完成课题。 (1)收集,整理实验信息和材料。 (2)开展实验结果的评价、分析。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申报结题,做好实验推广工作。

2007-7-20

第四篇:初中语文小课题研究方案

周家中学刘冰

一、课题名称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①为了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忽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隔断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失去了实践和应用的价值。②割裂了学科知识间的联系,缺乏不同学科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③语文教学中明显出现“四多四少 " :老师讲解多,学生主动活动少;学生一味接受老师观点多,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的现象少;书面习题、机械抄写练习多,观察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少;读教科书多,阅读课外书籍少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是为了使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作为新课程的一个新课题,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它的研究能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思路,激发学习研究兴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学习语文;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些也正是我们从事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反思

2、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探究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阶段。主要工作包括了解在初中语文课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和状况,作一些调查研究,建立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等。

第二阶段:完成实验研究的措施、方法并在教学中试用,论证其可行性、有效性,并对这些措施方法进行完善。对完善后的实验研究再次进行试验、论证效果。

第三阶段:整理、分析课题实验材料,进行课题反思,完成结题总结。

六、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1、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要用幽默的语言,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

2、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兴趣,为今后他们能自觉、自主地开展活动做好铺垫。

3、教师可结合学情、校情等主、客观因素灵活安排综合性学习的时间,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增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4、活动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5、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查找、搜集资料,并能对资料进行简单处理的能力。

要注意 .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课型和模式,但在教学实际中,又不能受其约束和限制,要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对待。不可机械照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创延伸式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报告。

2、案例分析及论文。

第五篇:邵家初中德育课题研究方案

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基于农村初中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全员推进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招远市卲家初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和依据

1.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独特价值。所以加强德育工作的探究,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讲求实效,意义深远。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

2.我校现代德育教育发展与深入的需要。

多年来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吸收、融合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德育教育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意在继承、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德育教育理论。我校自建校以来,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对教育的德育教育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意在继承、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德育教育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素质教育模式及德育的管理模式。在研究中,力求在找准当前德育弊病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尝试,为改变德育现状,增强其实效性出一份绵薄之力。同时,通过德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的互动融通,实现学校德育环境和成效的优化改善。

(二)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改变目前德育的单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个性化发展。同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而且本课题研究的体验德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在于:全员推进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是使学校整体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全员推进运行机制的研究丰富了德育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优化了德育形式,由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拓展了德育领域,由单线型向网络型转变;认清了德育主体,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区分了教育对象,由整合型向层次型转变;落实了德育责任,由接受型向自觉型转变;更新了德育手段,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加强了德育研究,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的德育力量,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关注下健康成长。课题组致力于构建立体化的德育网络,整合德育工作资源,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工作格局,体现时代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校全员育人运行机制的新框架,为学生全面、充分、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努力建构起体验德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能充实和发展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实施将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从宏观上考察,国际教育组织和当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十分重视学校德育,无不表现出对德育改革的紧迫感,并且开展了颇具声势的讨论。在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及地区的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教育。1986年国际大会明确要求,要“通过提供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和协调地发展”。亚太地区的国家从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体会到,在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决不可忽视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品德教育。国外及地区学校的德育多以“公民课”或“价值观”等文字表述,但其实质属于“德育”范畴。

除了国际方面的探究外,我国也有一些地区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

1.已知省内同类课题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在2000年开始逐步探索“知识性德育、养成性德育、情感性德育”相统一的“自主体验式”的德育模式,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2.在全国范围内,有部分地区在此领域走在前列,开始了已些卓有成效的研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主要有:

①“十五”期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德育研究中心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和“体验式道德学习的研究”开始运行。该课题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中国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惊铎教授主持。课题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原创性理论视野关注中国德育的基础性问题和热点问题,聚焦本土化校本(园本)教育问题研究,深度合作并引领课题实验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至此,已取得部分丰硕成果。

②湖南省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承担了中央教科所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教化——体验’型德育研究”在2005年刚刚启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实验目的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形成与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相适应,以“教化——体验”道德教育为基本范式的学校道德教育新模式。

由此可见,无论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国外及地区的学校都把德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且越来越重视,这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国际性的发展趋势。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优化我校德育课程组织制度。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形成各学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巩固各学段德育成果,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

2.指导实际教学。明确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围绕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

3.提高育德成效。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全员推进策略研究的建设,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提高育德成效。

4.探索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班集体育人机制、家长委员育人机制等,推进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5.转变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教育观念。 6.解决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操作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1.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形成各学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巩固各学段德育成果,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

2.明确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

3.探索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班集体育人机制、家长委员育人机制等,推进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4.转变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教育观念。

德育不能仅被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学生有了相应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必然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和达到社会需要的道德效果;德育不是一个被认知的受动过程,而是一个被道德主体实践着、经验着的主动过程;德育是主体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而非强制灌输;德育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外在于学生生命的东西,而是和学生的生活、

经验、实践、活动等融为一体的东西。由此,德育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能力;德育的途径应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德育的方式也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5.解决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操作问题。

传统德育过程背离人性特有的规律,无视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情境性、情感性,重说教,重外铄,这种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强制学生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的“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急需改变,相应地,我们要使德育过程与生活过程、活动过程紧密合,构建起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德育模式。

(二)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借鉴,并适当加以深化。

2.行动研究法:通过个案的实施并逐渐推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使理论与实际相合。

3.问卷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家长及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来确定本课题的作用和实际效果。

4.经验总法:通过定期总结、及时反馈等方式进行总结

四. 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次课题分以下几个阶段完成:

1.第一阶段(2017年9 月—2017年12 月):启动阶段。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根据下发的立项通知书中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课题进行修改,组织召开学校领导和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的课题研讨会,理清研究思路,撰写具体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培训教师,进行现状调研,开展课题实施前准备工作。 (1)进行课题申报工作的研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

(2)针对我校现状,查阅、搜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信息及科研成果,确立课题研究方案。

(3)聘请县市教科研专家到校指导与研究,举办配套的高效互动教学理论讲座,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

(4)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基于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全员推进策略研究”的课题组,做好《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的学习和宣传,每个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结合《指导纲要》的要求,做到教学相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

2.第二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9月):实施阶段。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课题组教师依据实施方案,边开展实质性研究,边制定完善评价标准体系,边修改相关制度,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应用,结合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总结经验,积极准备中期评估总结。加强研究指导。课题组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研究,积极探索学生德育工作规律,切实做好跟踪研究与效果评估,及时培育、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带动课题组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3.第三阶段(2018年9 月—2018年12月):深入阶段。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在中期评估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深入开展研究,继续完善评价标准体系,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继续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总结经验。

(1)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对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做好整理工作,并展示成果。

(2)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德育宣传,加大学生德育一体化实施报道力度,动员全体师生、家长,支持、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借助学校网站、班级群等现代传媒手段,搭建德育工作交流平台,宣传推广德育工作先进典型。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为推进德育一体化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第四阶段(2019年1 月—2019年 9月):结题验收阶段。

主要工作为:汇总研究成果及各类资料,进行相关统计,综合分析论证,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和专题论文,召开结题会,展示各项实验成果,迎接各级领导验收评估。

五. 课题组织管理和人员分工

(一)组织保障

1.本课题组成员从教以来就都一直参与课题研究,尤其是段主任,参与过国家级、省、市、县“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研究。

2.课题组所有成员都参加过烟台市教育规划立项课题,多人多篇相关研究论文在省、市、县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一些论文还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研究团队力量比较雄厚。 3.本课题组队伍年轻,一线教学经验丰富。无论从教学理念、还是课题研究经验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最核心的、最宝贵的资源。

(二)制度保障

1.学校教科研制度完善。我校建有完善的学习、工作、奖励、登记制度,能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规范教师的科研行为。

2.积极构建新的教师评价体系,制订课题研究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规范化、制度化。运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3.课题研究管理规范,责任分工科学明确。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做到认识统

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团结协作。

(三)经费保障

1.本课题,我们争取到教师德育一体化专题培训资金3万元,已培训教师达10多位,我们计划本学年35周岁以下教师都至少培训一次。

2.学校对本课题购买所需的书籍进行实报实销,并订购有关报刊,组织有关人员考察学习,落实奖励制度。

(四)技术保障

1.我校正将德育一体化要求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域育人落到实处。学校实现教师德育一体化工作的全覆盖,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2.全校每位教师都能结合自己的学科德育教学实践,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全员推进策略的研究提供了保障。

3.课题组专家顾问:王庆瑞:招远市教科室中学高级教师 课题领导组:组长:王晓庆副组长:陈松静 组员:陈鲁波 杨徐辉 王维珍 石 娜

课题研究组:组长:王晓庆组员:陈松静陈鲁波 杨徐辉

六、课题成果形式

1.学生各学科德育现状调查报告;

2.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课件汇编(见FTP); 3.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课后反思心得体会集; 4.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精品课件案例集(见B3C3); 5.各学科教师发表的各级、各类论文;

6.农村初中德育课程一体化校本教材(见B5C2); 7.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

王维珍石 娜

上一篇: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状况下一篇:初中毕业要学什么好呢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