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例研究报告

2022-10-25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中科学课例研究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初中科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周长”的概念教学课例研究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学生建立概念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这两个基本形式。概念形成主要是从大量的具体事例出发,以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形成表象,进而抽象、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同化是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或描述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而获得新概念的过程。本文就周长的概念所做的教学探索就教于方家。围绕“如何有效开展概念教学”开展研究,我选择的执教内容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什么是周长》,周长的概念在小学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材将它置于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之后,目的是要为将要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作铺垫,教材结合具体的实物,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逐步抽象出周长的概念,再通过数学化的过程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和掌握。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这节课教学主要采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周长概念。 为了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以昆虫运动会为主线设计本节课。基本流程是:

1.引入

2.建立概念

①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身边的周长。 观察蚂蚁沿着树叶边跑步练习。初步直观感知周长。②昆虫运动会开幕,三只蚂蚁分别绕着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周长跑,先猜测谁会赢,再小组合作验证。③动手操作,丰富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在测量中进一步建立周长的意义,并能运用多种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

3.巩固

用四个正方形拼出不同的图形,猜测、测量图形的周长。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第一次试教下来,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主要收获:①在概念引入时运用课件动态演示蚂蚁沿着树叶边练习跑步的过程,学生很感兴趣。只让学生观察一下就引出了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学生体验不充分。②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对周长这个概念似懂非懂。原因在于“周长”的概念出现太早、太匆忙,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不深刻。③巩固、应用环节,材料比较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主要问题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为什么学生没有理解周长的意义?从教学流程看,一开始通过让学生观察蚂蚁沿着树叶边练习跑步的过程,就引出了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学生对周长的感知不充分,没有建立清晰的表象。这样即使得出周长的概念,学生还是没有理解其含义。“怎样让学生理解?”我经过不断思考。对这个问题也越来越清晰。周长概念形成的主要过程可以分为:感知具体对象 ;尝试建立表象; 抽象本质属性;概念运用。再次上课 基于以上认识,我重新设计了教学流程。

1.引入概念,感知具体对象

课件演示:上星期小朋友们举行了快乐的运动会,看到大家这么开心,昆虫王国也准备举行隆重的运动会。瞧!蜗牛乐乐和瓢虫妮妮正在勤奋练习跑步呢。①他们怎么跑的?两位的跑步路线有什么不同? ②为什么说瓢虫跑完了树叶的一周?你怎么看出来的?通过动态演示,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两份感性材料,在直观对比中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感性认识,同时使学生保留深刻的印象。

2.建立概念

(1)感知“一周”的意义。①指一指练习纸的一周。②描一描图形的一周。 ③学生用笔描出图形的一周。④展示学生描好的作品,并让学生汇报你描的是什么的一周?⑤展示对比公共汽车一周的不同画法。

(2)感知“一周”的长度有长短。汽车的一周的边线有多少长呢?①你用的是什么方法?②你的办法需要哪些工具?引出:长度引导让学生说一说:兔子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兔子图形的周长。 ③同桌一起选一个图形合作测量出其中一个图形的周长。 ④学生汇报 。

(3)比较中进一步建立周长概念。①比一比笑脸的周长比黑板面的周长?②找一找身边的周长,比较它们周长的长短,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4)师生小结:小朋友们通过看、指、描、量等学会了什么是周长,还会比较周长,真是了不起!

(5)解决问题。①现在运动会正式开始,看看蚂蚁豆豆遇到了什么困难?(课件展示:选哪个花坛边跑好呢?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说说你选择的理由。②同桌合作完成。(课件出示表格)③全班交流。④课件展示比赛结果。通过指一指、描一描图形的一周,让学生充分感知,建立“一周”清晰的表象。

在学生理解:“长度”含义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测量一周长度的方法。在体验了关键词“一周”和“长度”以后,周长概念的建立就水到渠成。通过对周长表象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出周长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测量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运用多种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

3.巩固概念,概念运用

(1)豆豆进入第二轮比赛,和瓢虫一起比,看谁先跑完其中一个图形的周长? ①你会选择哪一个?说说理由。②课件演示。

(2)豆豆和蜗牛一起比,看谁先跑完其中一个图形的周长?

(3)比一比,看谁最聪明。边长为1厘米的四个正方形拼在一起,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根据改进后的教学方案,我在平行班开展了第二次教学实践。 …… 课结束后,教研组的老师再一次进行讨论。老师们感到很兴奋。整堂课在趣味比赛引领下,把数学问题变成生动的情境问题,学生主动参与,兴趣高昂。通过丰富而典型的两份感性材料引入,使学生在直观对比中获得多方面的感性认识,同时使学生保留深刻的印象。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指一指、描一描图形的一周,以便学生充分接触有关的对象,并让学生对所感知材料进行分析、描述,建立起“一周”的典型表象。在测量、比较各种图形的周长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实践,不知不觉中获取对周长的本质属性的认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建立了一个清晰、深刻的周长概念。

第二篇:以初中函数教学为载体的课例研究

一、研究思路

1944年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行动研究的新方法,对研究方法在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作了开创性的尝试.卡布隆的课堂学原理提出了课堂教学研究的三个维度——教的行为、学的行为与互动行为的理论,开创了国内外课例研究的高潮.国外澳大利亚的比格斯和美国的杰克逊等以及香港的一些学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国内顾泠沅教授在青浦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倡导教师在课例研究中相互合作,共同提高. 顾泠沅教授提出“一个课例,三次讨论”的行动教育模式来促成教师的成长,指出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三个阶段中的两次反思.三次讨论,即:

1) 一个教师小组,邀请

一、二位外来研究者,坐在一起学习有关文献、文件,交流分享各自体验,首先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的做法的上课计划. 2) 按改进的计划上课,同事、研究者看课,课后再坐在一起反省与实际效果的差距,修改上课计划. 3) 按修改后的计划再上,再一次看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行动教育”的知识库. 三个阶段中的两次反思,指:

1) 在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中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 2) 在反思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中完成向行为转移的飞跃. “行动研究”,对“经验型”教师的进一步成长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它通过案例为载体把教师成长建立在学科基础上,克服了通常培训无法落实的缺失;通过“伙伴互助”克服了“案例教学”中没有行为跟进的缺失;通过专家的专业支持克服了“伙伴互助”中没有“专业引领”的缺失. 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的数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数学教师的理论认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得我校的数学教学借二期课改之东风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同时这也是对农村薄弱学校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二、研究主题的选取

函数知识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它研究变量,反映一个变化过程.函数是研究现实事件的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函数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说重要,是因为它引入了函数思想,融合了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等初中数学的重要思想,勾通了代数、几何,是高中函数、三角与解析几何的基础,更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说它难,是由于在此前学生接触的基本上是常量的内容.第一次学习非常量意义的函数概念,特别是在学生的概念形成水平较低时,他们在认知上可能会出现困难.因为引入了新的思维方式,题目的综合性大大提高,题目的难度也随之增大,而学生的学习被动,缺少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函数望而生畏. 据调查,学生函数概念的认知发展有以下 3 个阶段:作为“算式”的函数(初中);作为“变化过程”的函数(高一);作为“对应关系”的函数(高二).对初三同学的调查中发现:学生把函数看作是一个二元方程或一个等式.学生并不把“一个 x 对应唯一一个 y”来判断是否为函数.他们的标准多为:是否学习过,是否熟悉.认知理论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习的人已经知道的是什么.在开始接触函数概念之前,学生所学的代数内容有:代数式和方程等.初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了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及二次函数,它们的表达式均为一个二元方程(或者说是 y 等于 x 的一个代数式). 学生要理解函数,首先是把这一概念与自己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由于书面形式的相似性,此时最易发生的是把函数与式联系起来进行理解.对函数来讲,x 给定一值,就能算出 y 的值,而多项式或方程也有类似性质,但这种性质原先并没有被特殊强调,所以对函数体会也就肤浅.

从以上可知,函数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问题的特征,我们以初二到初三的函数教学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工具,探索函数教学这个难关,并以点带面,使我校数学教学与二期课改接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学习习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改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情报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掌握课例研究的一般步骤及原理,了解国内外初中函数教学的常用方式及其理论基础.

2、调查法: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以及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的意图、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教学策略,以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形成教师教学行为的背景,促进师生的进一步沟通与反思.

3、个案研究法:

1)课例个案:以“一个课例,三次讨论”和“三个阶段中的两次反思”为指导通过查阅资料、集体备课、听课及课后的评课、反思的螺旋反复进行,对课例个案进行研究探索;

2)对某些典型的学生个体进行追踪调查,分析研究他们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转变与课堂教学行为的相关性.

4、课堂教学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我们选取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一些有代表性的课,首先大家确定一个研究的主题、进行集体备课,在备课的基础上录制课堂实录,然后对这一节课采用微格分析的方法对教师的目标的达成、课堂引入的效果、活动展开的有效性、练习的编排和合理性以及学生反馈情况进行剖析,寻找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不能衔接的节点,探寻更好的解决方案.在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实现“设计——实施——反思——调整”螺旋形上升的过程.

四、研究内容:

1、我校数学教学与教研的现状分析

1)近年来,随着我校几位老教师的陆续退休,数学教师出现断层现象.以青年教师为主,缺少教学经验的积累,缺少与外校的交流与沟通,更缺少专家的引领与指导,信息闭塞,教学观念、教学手段陈旧.对初中数学的整体结构把握不好.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种种与新课程不和谐的因素. 2)教研组活动流于形式,教师之间缺少有效地交流与沟通. 在以往的教研组活动中,教师牢骚多,集体的研讨较少.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数教师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而每学期每人一次的组内公开课,也因缺少研究的主题而流于形式.由于教研组活动的低效,教师对教研组活动缺少兴趣,迟到、早退现象突出.

2、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设计的研究

1)最近几年的优秀课大多注重课堂引入的生活化. 在二十几节课的设计中,全国优秀课中除了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的两节课外均以生活问题引入,综合分析可知,新进入的学习主题多以生活问题引入,如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等;而如果是前面学习主题的延续,则从前面的知识点引入居多,如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的就是由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延伸而得.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应用的数学”是“烧鱼尾”,那么“由生活到数学”就是“烧鱼头”.只有把“应用的数学”与“由生活到数学”共同结合到传统数学教学中,才可能改变传统数学教学只“烧中段”的现象.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如何寻找一个恰当的生活“主题”,使学生在主题活动过程中能够把获得的问题经验加以形式化,并形成数学概念知识,就成为这个课例成败的关键.具体的引入方式也多种多样,可参考附件. 2)优秀课大多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但使用的方式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参与操作占极少数比例. 电脑是信息时代的重要工具,如何指导学生用好这一有利工具是学科教学所面临的新的挑战,针对函数这一内容的抽象性、动态性,是数与形的数学思想的完美体现,利用《几何画板》这一优秀的平台,为学生搭建一座沟通计算机与数学的桥,通过学生的操作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情景化,动态化,更有利于学生领悟和掌握函数的通性通法,形成函数的思想.因而如何让学生参与电脑操作,探索函数图象的规律还是我们有待进一步研究的. 3)优秀课大多注重东西方传统的结合.东方(如日本)课堂教学设计比较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题型的变式训练;而西方(如美国)课堂教学设计比较注重情境导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3、实践研究

在理论学习与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比较我校数学教学与优秀课之间的差距,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教学目标的制定从以前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步过渡到三维教学目标,从过去沉闷的课堂引入方式到关注学生身边的生活的引入方式,从灌输式教学到注重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将鼓励性评价进入课堂等一系列的措施在“设计——实施——反思——调整”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此外,我们还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拓展性的研究和探索:

1)小组合作与生生交流的探索

因为我校学生的特殊情况,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学生基础与能力发展不平衡,而这种学生间的差异性恰恰成为我们教学的一大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促进生生交流成为我们的研究主题之一.我们在原有的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另一方面进行异质小组的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在探索中我们得出如下规律:

①. 在新课的引入中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更易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多角度思考、深入全面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②. 在新课的引入中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更易于引出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更有效地理解和识记. ③. 小组合作运用于部分探索性问题的处理中,可以降低思维的难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④. 试卷讲评过程中,合理利用小组合作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⑤. 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方式,还可以有效利用班级差异作为资源,在班级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 ⑥. 小组合作的成败,小组长的培养是关键因素,此外还要针对班级学生特点确定不同的分组方式,不能一概而论.具体见附录. 2)多媒体辅助学生体验与探索的实践研究

如前所述,函数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一方面函数体现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研究的是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学生以往所接触的是以常量为主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函数的学习讲究数形结合,这种思维方式也是突破了学生的常规意识的.正因如此,我们要在学生刚接触函数及其图象的时候让学生充分体验由数到形、由形到数的转变,促成学生的思维飞跃.而几何画板这一软件恰恰在这一方面体现出它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对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开始成为我们讨论的中心,我们是否可以把“数学实验室”搬到电脑房去,把几何画板的教师演示过程改为让学生自主地探索、体验、内化的过程.我们积极进行了实验,下面以二次函数y=ax2的函数图象的体验与探索为例来介绍我们的研究:

课前准备:教师要先熟悉电脑房的基本情况和学生的电脑操作基础,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并安装调试,保证学生课上的操作能顺利进行. 计算机辅助课堂实验的主要步骤:1)指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建立直角坐标平面,然后在x 轴上任取两点:x和a,度量两点的横坐标,移动点x或点a观察度量值的变化.通过移动和观察体验点的变化引起的数的变化,第一次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建立函数关系:利用画板中的计算器得出一个数值y, 使得yax2,从而建立函数关系.移动点x或点a观察体会点的移动对y值的影响,再次体验由形变到数变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点的确定:以(x,y)为坐标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点P并找到点P在y轴上对应的点y,虚线连结Px、Py,移动点x观察点P和点y的变化,体验自变量变化引起函数值的变化,用直观的形的变化到数的变化再到形的变化,体验函数思想及数学结合思想. 4)函数图象的形成:让学生自主移动点x并追踪点P,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无数个点P所组成的一个集合——一条抛物线(点动成线).修改抛物线上点的个数我们还可以更形象地体验轨迹、集合、函数图象等词的意义.描出抛物线的轨迹之后,我们就可以对比上抛物体的轨迹归纳总结,得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抛物线的结论. 5)感受函数图象的性质:在图象性质的探索中,学生可以拖动点a,就可以形象地发现,a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抛物线的两部分逐渐向y轴靠拢,而a的绝对值越小,抛物线的开口越大,抛物线的两部分逐渐向x轴靠拢,当a=0时,抛物线变为一条直线,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6)感受抛物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美.引导学生欣赏卢浦大桥、定点投篮、投掷铅球等场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道理,感受数学的魅力. 7)练习与反馈. 考虑到学生对几何画板操作熟练性的差异,我们又设计了按键操作与菜单操作等不同的操作方案,使学生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同一目的,同时在课件中加入简单明了而又趣味化的操作指导,使学生更易于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需要强调的是,课堂中完善的课件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启发、引导、鼓励、认同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叶澜教授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以学生电脑操作模拟实验的函数教学模式正是这样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的操作、讨论与归纳,为学生展示更多的信息,引导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分享学生的兴奋与快乐„„

随着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步改进,“网络教室”进入学校电脑房,使得师生通过电脑的交流更为方便,全体同学都可以通过电脑屏幕近距离接受教师的展示与指导,也可以欣赏其他同学的成果;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屏幕监控学生的操作并进行及时地指导.硬件设施的改进为这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保证. 学生电脑操作模拟实验的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远不止函数的教学,其实它有着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在图形的运动的有关内容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体会图形的不同运动形式,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推而广之,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各种与数形结合有关的探索性问题、操作性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也为九年级学生解决开放性的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对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与创新创设了条件,为图形的变式训练搭建了平台.

五、研究成果

1、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成绩有大辐提升.所以试验对象是从我校八年级中选取了成绩偏差的10名同学,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前后同一组对象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从学习兴趣诊断量表、学习态度诊断量表中可以看出,试验前后平均得分有进步,学习方法诊断量表试验前后,在P≤0.01可信度上,效果及其显著.

2、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课改意识明显提高,与学生的关系更为融洽,多媒体应用的水平也走在了学校的前列,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主要参考资料: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上海研究中心等

《聚焦新课堂——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讨论》顾泠沅 杨玉东 《课题研究的准备》黄建初

《寻找中间地带》顾泠沅 易凌峰 聂必凯

《变量与函数》廖鸿珠《2004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说课与讲课大赛精粹》 《一次函数》赵丹《2004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说课与讲课大赛精粹》

第三篇:数学课例研讨总结

课例研究就是聚焦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重视教师的行为跟进、理论提升、能力提高以及个体的自我反思以促进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它依据教师个人已有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行为,寻找自身的差异不断改进已有的教学方式方法。

课例研修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改进和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这种研修活动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出,而在于教师实践本身的改进。这种改进没有终结的目标,因此,这种研修通过螺旋往复的过程来追求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这种研修的过程是教师在行动中学习提高的国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地对自我和自我实践加深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课例研究”的阶段:“策划与准备”阶段、“实施与反思”阶段、“梳理与提升”阶段。“策划与准备”阶段具体任务有组建课例研修小组并分工、定主题和课例、定关键词、查找文献资料、制订课堂观察表。“实施与反思”阶段具体任务是确定课例研修形式、开展“三课两反思”、做前测和后测。“梳理与提升”阶段具体任务有找出课例研修报告的基本要素、撰写时选择“关键事件”、撰写时有效地使用文献资料、写好报告的“结论”部分、明确报告的字数。

课例研究通常采用做中学的方式帮助教师学会怎样去做,达到提高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目的,引导更多教师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改进常态教学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课例研究就成为了教师学习的认知支架,是教师们直面教学共同分享的平台,课例研究起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作用,它能够增长我们的实践智慧,使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成为有研究能力的实践者。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课例研修与我们的平常的教研活动是有区别的,平常我们往往只关心课怎么上,板书怎么设计?提哪些问题等技术问题,缺乏从理论层面上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与风格加以分析与思考,因而就不能高屋建瓴地从整体把握教学设计。进行课例研修可以让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和理论,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例研修这种培训的活动形式是以教师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问题的解决为指向,以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目的,既可以迅速提高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又可以使培训的效果及时体现在新课程教学效率提高上,因而受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训练的方式。初识“名师课例研究”,不知其究竟为何?通过参见此次活动,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使我明白了其真正内涵: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这样的概念易于理解,其操作模式也易于把握: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搞清了这些,不禁使人心中豁然开朗,这就是“课例研究”。回想我们以往的教研课,与之相比,课例研究不仅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更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其互助互学的教研过程,更使大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而今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成功也将属于我们!

第四篇:大树妈妈教学课例

教学内容:

1、认识切分节奏

2、演唱歌曲《大树妈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感受到摇篮曲优美、抒情、柔和的风格,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培养爱妈妈的情感。

2、学会用轻柔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有感情地进行表演。

3、通过表演,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合作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尝试创造性活动。

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摇篮曲”风格,作品旋律优美流畅,轻柔抒情。歌曲通过大树妈妈对小鸟的关爱,激发学生感受到无限的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摇篮曲的风格特征,并通过唱、演表现出对妈妈的无限深情。

难点:正确演唱后切分节奏和修休止,做到音断气不断。通过演唱,感受摇篮曲风格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创设意境

2、倾听歌曲《我的好妈妈》

师:谁知道要唱表现妈妈的爱这样的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感觉来唱? 生:抒情 优美 师:老师知道孩子们对妈妈有深厚的爱,那么谁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深情?妈妈为你做了什么? 生:做饭 很辛苦 照顾我……

师: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的好妈妈》

师:我们的妈妈给了我们无私的爱,动物妈妈们也给了自己的宝宝无私的爱,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大树妈妈是怎么做的好吗? 师:请听一首童话歌曲《大树妈妈》,出示课题:《大树妈妈》

二、新歌教学: (一)学唱歌曲

1、有感情的范唱歌曲“大树妈妈”

2、学唱歌谱

3、学生唱歌谱

4、学唱歌词

5、完整的演唱

三、歌曲处理, 拓展知识 ,激发学生情感

师:我们通过学习歌曲知道了大树是小鸟的妈妈,那么你知道白云的妈妈是谁? 师 播放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生:蓝天

师:小鸟们的妈妈是谁?小种子的妈妈是谁?小鱼的妈妈是谁? 生:树林 大地 海洋

师:那么这些植物、动物共同的妈妈是谁? 生:大自然 师:那我们的爸爸 妈妈 老师 和你们共同的妈妈是谁? 生:祖国

师:我们共同的妈妈是祖国,那假如你是白云你的妈妈是蓝天;假如你是小种子你的妈妈是大地;假如你是小鱼你的妈妈是海洋,那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生:妈妈辛苦了 我很感谢妈妈 谢谢妈妈 妈妈我爱你

师:请你找到自己的妈妈对她们说“妈妈我爱你”

师:我们拥有有一个共同的家,我们的家非常美丽,我们共同的妈妈是祖国,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景色宜人, 那么你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你想对我们共同的妈妈说什么? (播放多媒体 祖国大好河山美景) 生:祖国我爱你 我们爱祖国

师:让我们一起大声对我们共同的妈妈说一声:“我们爱祖国 我们爱妈妈”

生随老师齐声赞美

小结: 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自豪和骄傲,那么刚才我们用非常深情的语言表达了我们祖国妈妈的热爱,那么下面就让我们用歌声来表达我们对祖国妈妈的赞美之情

师:师唱《娃哈哈》并和学生一起表演

第五篇:正确面对挫折教学课例

正确面对挫折

一、 执教者:****中学 高一(3)**

二、 上课地点:班级教室

三、 开课背景:期中考试结束后,部分学生面对并不理想的成绩,有强烈的挫折感。

四、 开课时间:周一第一节课

五、 教育目的:通过本课,培养学生正是挫折,重新崛起的意识。

六、 教育过程:

投影Ⅰ,《体验挫折》

“假如你失去双手,请用嘴在白纸上写下‘我’字。”请简单谈谈你写字的感受。

[学生充分体验后说出自己感受]

投影Ⅱ,《无臂大学生王争的故事》

[学生思考讨论]

(1)他会用嘴写字,用脚做事的能力是天生的吗?

(2)王争在面对困难、挫折时采取了一种怎样的态度?

(3)假如王争屈服于“失去双臂”的困难、挫折,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总结]

王争会用嘴写字,用脚做事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他在面对困难、挫折时采用积极的态度,成就了他的大学梦,他是生活的强者;假如王争屈服于“失去双臂”的困难、挫折,他的人生将是另一种情景,他将是生活的弱者。

投影Ⅲ

(一)人生难免有挫折

(二)挫折面前不同的态度成就不同的人生

积极进取、挑战---磨练意志、增长智慧、战胜挫折、发展能力---生活的强者(成功)

消极逃避、屈服----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生活的弱者 (失败)

投影Ⅳ 倾听 [战胜挫折,我有办法]

投影Ⅴ 讨论 [他们战胜挫折用的是什么方法?]

[ 教师总结] 战胜挫折要用科学的、正确的方法,要有正确的心态。

七、 教育反思:

挫折教育是一个永远的话题,但我们应该明白对学生来说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对待挫折更重要。

上一篇:初中道德与法治特色课下一篇:初中教师模范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