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冰的沉浮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沈冰的沉浮范文

白鹤梁的沉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对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的运用,重点理解、感受保护白鹤梁的相关具体方案并进行分析比较。

2)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提取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概括总结段意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等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领悟课文内容。

2)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感受白鹤梁景观的美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我国科技工作者为保护国家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感悟他们强烈的责任心以及对事业不懈追求的高尚精神境界。

2)感受白鹤梁景观重要文物价值,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历史的悠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自觉保护文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培养准确快速浏览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感受我国科技工作者为保护国家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增强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体会科学工作者的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搜集选择网上资源)。 学生:收集有关白鹤梁的资料,预习课文。

一、导入新课,交流资料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文化灿烂,历史悠久,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有许多的名胜古迹,他们如同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你都知道或去过哪些地方,谁来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游览另一个遗迹,你们愿意吗?请看课题【课件出示】。教师板书课题。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吗?教师随即记录学生所提的问题,对有价值的问题及时加以肯定。

4、关于白鹤梁你们都了解多少呢?请大家把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拿出来,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5、老师也收集到一些有关白鹤梁的资料让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课件出示图片、文字资料】

过渡:大家想不想对白鹤梁有更多的了解呢?让我们一块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反馈交流

1、现在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要求如下:【课件出示】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想想通过自读你都知道了哪些问题的答案,并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交流反馈

1)哪些字词你觉得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大家?【课件出示】 2)通过自读你都弄懂了哪些问题?试着交流一下。

板书:关注白鹤梁——设计方案——确定方案——保护白鹤梁

3、还有哪些问题还未解决让我们一块来梳理一下。 过渡:这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

三、深入研读,理解课文

1、让我们继续深入研读课文进行“快乐大搜索行动”。要求如下:【课件出示】

1)白鹤梁是什么样的?课文是如何介绍的?为何要将其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为了保护白鹤梁,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几个方案,分别是什么?这些方案有何利弊?请尝试设计表格来说明。

3)最后一个方案是谁设计提出的?怎样提出的? 除此之外再思考我们筛选遗留的问题该如何解答。

2、请大家先在组内进行交流。

3、班内交流,教师进行指导。随机利用【课件出示】图片、表格。

4、最佳方案的提出是因为葛修润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有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的精神,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些的呢?(从书中找描写心理、神态、语言等方面的句子。)

四、回归课题,理解“沉浮”

1、现在谁来说说课题中“沉浮”二字的含义?【课件出示】请大家先在组内讨论一下。

2、谁愿意将自己组的讨论结果公布一下?

五、总结课文,畅所欲言

1、再读课文,说一说从课文中你都发现了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2、白鹤梁的沉浮给了你什么启发?为了保护遗迹,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保护遗迹的故事?试着讲一讲。老师也知道一些,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课件出示黄帝陵的图片及保护情况介绍】

六、布置作业,引向课外

1、学了本课我相信大家肯定都在为白鹤梁题刻感到欣慰,为葛修润等科学家高度的责任心感到骄傲,你认为我们课后可以做哪些作业?

2、任选一题做一做。【课件出示】 (1)尝试写一写保护环境或文物的标语。 (2)整理自己搜集的白鹤梁的资料。 (3)以“白鹤梁的沉浮”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4)给家人或朋友讲一讲白鹤梁的故事。 板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关注白鹤梁——设计方案——确定方案——保护白鹤梁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篇幅较长,教学要求注重学生快速浏览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交流合作,倡导个性化阅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科技工作者富有创造性的方案,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文物的意识。

在设计教学时,我不断在想,如此长的篇幅学生如何在一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我想起了学案的运用。一份好的学案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前我先给学生讲了白鹤梁的故事,再引出问题:白鹤梁的文化价值无与伦比,我们该怎样保护它呢?让学生先讨论思考,然后引入课文,今天我们一起看看文物工作者是怎样保护白鹤梁的。出示学案,让学生按照学案上的要求一步步的阅读交流讨论,理解感悟。这样,学生们的每一次阅读都是有目的的,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在无形之中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

这节课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没有完成学习任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改进学案,分层设计,使每个学生都学得轻松学有所得。

白鹤梁的沉浮

教材分析: 白鹤梁是国家级文物。所谓“沉浮”是一种比喻,表现白鹤梁的出水和没水,盛衰命运。本文写了以葛修润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反复实验,在否定一个又一个保护方案的情况下,最终设计出了原地保护白鹤梁的理想方案,表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极其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他们为保护国家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科考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2.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交流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重点介绍白鹤梁。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三、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清文章的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叙述的。

第二课时

五、学习课文重点部分

1、小组学习

(1)白鹤梁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人们为了寻找、保护白鹤梁做了哪些事? (3)白鹤梁经过了怎样的沉浮过程?

2、讨论交流

3、白鹤梁的沉浮给我们什么启发?(从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两方面谈感受)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5、摘抄课文中描写白鹤梁沉浮的有关句子。

六、总结

那么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野生动物会有如此幸运呢?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相遇→探寻、发现→保护、繁殖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虽然说是一篇拓展阅读,但其教育意义深刻,人物塑造方法典型,很值得细细研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的能力,以问题引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品质,再紧扣本单元主题,使学生明白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性,深化本单元主题。从教学效果来看,还比较理想,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二篇:《有趣的沉浮》听课体会

《有趣的沉与浮现象》听课体会 小曹幼儿园 陈秀芝

近日,我学过学校平台认真观摩了青年教师王英老师的公开课《有趣的沉浮》。我感觉聂老师讲得很精彩,感受颇深,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和感受。

一、导入新颖。导入环节聂老师播放了一段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的视频,由灰太狼乘的木筏引出有关沉浮的问题。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利用和挖掘周边的教学资源,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流畅。这节课通过观察水中的物体、猜想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亲自动手实验、小组讨论交流,激发起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的愿望。课堂中真正体现了“以幼儿为主题,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时间安排紧凑,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纪律又不混乱,掌控课堂能力可见一斑。

三、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这节课教学中,聂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交流、实验等,这样,幼儿在学习中自由发现、猜想、实验,使思维、情感、意志等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的分工,还要与其他幼儿讨论,听取不同意见。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须的素养。让他们充分发挥科学探究能力,去探究科学的奥秘,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王老师善于控制课堂秩序。由于好奇心,幼儿会不自觉地动实验器材,或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而不听老师的按排,所以科学课往往不好控制课堂秩序。但聂老师根据幼儿学情,分配不同的实验任务,使得这堂科学课秩序控制得很好,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井然有序地进行探究操作。

五、在这次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注重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幼儿得认识经历了“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的不断深入的过程,又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幼儿为主体,开拓幼儿眼界,让幼儿对科学感兴趣,认真观察,细心体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第三篇: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材料在水中沉浮》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本节课,老师带领学生探究不同材料在水中沉浮不同,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或由材料制成的物体。其他有关沉与浮的问题将在五年级的科学课里去研究。

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将对木头特性的研究安排在沉浮实验的后面进行。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放在水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材料的特性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通过本内容的研究与学习,旨在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理解。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实验,本课就是想通过实验前的启发与引导,对实验的观察记录进行总结,让学生猜一猜教师给出的物品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进行分类,提出验证的方法。在教师的规范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对实验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结果”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验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金属、木头和塑料制的物体各三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3、材料盘,毛巾。

4、记录单。

师演示材料:水槽、小木块、塑料梳子、铁钉、小彩纸片、塑料泡沫、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观看课件,要求边看边思考。

课件演示故事:暑假里的一天,天气非常热,铅笔和钢笔相约去游泳馆游泳,一进游泳馆,他们就迫不及待的跳进水里,游了一会儿,铅笔出来找钢笔,发现钢笔不见了,铅笔找了好久,终于在水下找到了钢笔。)

2、教师顺势提问:为什么铅笔能在水中游泳而钢笔却不能水中游泳而躺在水里呢?(铅笔浮在水面上能游,钢笔沉到水下不能游。)

3、学生回答后,出示课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材料跟钢笔与铅笔一样在水中有沉有浮,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设计意图:以上教学运用情景教学、启发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通过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本课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导入点题效果。)

二、预测不同材料在水中沉浮不同

1、老师出示不同的材料,做好编号,编号为(A

1、A

2、A

3、B

1、B

2、B3„)让学生观察这些材料,用手摸一摸,看一看,猜测那些编号的材料在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2、分组讨论,并填好预测表(老师提示浮↑, 沉↓)

3、要求学生对预测的结果进行收集、整理、汇报,对有争议的地方加以标注。

(设计意图:探究第一步就是大胆猜想,通过对物体触摸观察让学生对材料进行预测,这样充分调动他们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欲,让他们主动参与。)

三、物体沉浮实验的探究

1、谈话:你们刚才做了预测,那怎么样判断你们做的预测是否正确呢? 生:实验。

2、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含义。

3、出示实验要求:

(1)请组长合理分工,让组员明确自己任务;

(2)请操作员每次只能拿一件物品,轻轻放入水中,再放手,等大家仔细观察,出现现象后才拿出来,要多实验几次,反复验证; (3)请记录员做好记录,填好记录表;

(4)做完试验后请卫生员把物体从水中拿出,擦干水,摆好。

4、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就像是做游戏一样,要有规则,就要明确做什么,怎么去做。三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还比较陌生,探究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为学生节省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提高实验的效率。)

5、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收集、整理、汇报,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6、汇报结果:(课件出示实验表格及填空题)像铁、铝、铜这样的 金属 材料,在水中容易 沉 ;像 木头 、 塑料 这样的材料,在水中容易 浮 。物体的沉浮跟 材料 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材料沉,什么样的材料浮,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样以填空模式出示实验结果,降低了学生实验总结的难度。)

四、认识木头

1、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木头具有浮于水面的这一特性。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它的这一特性呢?我们继续探究。

2、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木头制成的物品,大家一起来找一找。(学生汇报)

3、老师收集了一些木制品的图片,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些木制品分别利用了木制品的哪些特性?(课件出示“木制品”图片) (设计意图:出示一些生活中常用物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木头的其它特性,使学生再次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帮助学生整理木头的特性起到了引导作用。)

4、这些木制品有什么用途呢?人们利用了木头的哪些特性呢?请各组进行组内探究,并且填写气泡图。

5、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木头的特性还有很多,我们课后还可以进行探究。

6、师:生活中离不开木制品,一棵成材的树木在自然界至少需要生长十几年,由于环境污染和人工采伐世界上的森林正在急剧减少,破坏生态平衡,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容易引发沙尘暴。人们意识到了危机,已经开始使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甚至把木屑和木材边角料制成人工板材,广泛使用,你们知道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吗?(学生自由说)师介绍有木塑材料、科技木等。

7、小结:木材的替代品不但节约了森林资源,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能有效的弥补木材的缺陷,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满足了生活的需要。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生活中木材的替代品以及教师的小结,帮助学生明白了木材替代品不但可以节约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我们的环境,又满足了生活的需要。)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说)

2、设计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个易拉罐和一个吕钉同时放入水中,他们是沉?还是浮?让学生猜测,然后和老师一起做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相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也会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整合所学的知识,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后面的拓展会让学生的脑子里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从而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 教学反思:

一、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科学这一神圣的殿堂,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开课的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启发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通过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本课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导入点题效果。

二、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生对材料的研究感到神秘,又感到好奇。因此要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在“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结果”中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悉心引导学生科学学习活动。

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观察、分析为主,力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及探究精神的培养。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多次使用多媒体一方面强调活动的要求,从而强化三年级学生还没形成的探究习惯;另一方利用多媒体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分析交流,直观展示实验结果,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木质材料的物品对于学生直观认识木头特性提供了可视的资料„„能使学生有意识的去关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理智。同时学会收集资料、学会分析整理,以此来认识周围的世界,提高学生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五、教学中需改进的地方:

1、如猜测沉浮前,我指导学生用沉浮符号来表示沉浮,但在实验之前没有再次强调,因此在巡回指导时,发现有些小组预测用沉浮符号,而实验结果却用“沉”“浮”文字来表示。

2、填写木头特征气泡图时,学生关于木头特征的很多文字不会写,由于时间的关系,使得一些小组没能够完成气泡图。在这些环节上,我感觉自己备课时的预设还不够全面,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估计的不到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篇:中国文化的百年沉浮

一、单选题

1、20世纪30年代的中西文化争论的代表性事件是()?

A、《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发表

B、《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的发表

C、《中国文化之出路》的发表

D、《甲中文化宣言》的发表

答案:A

2、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热”讨论什么问题?

A、信仰问题

B、中西文化的问题

C、文化大革命问题

D、政治问题

答案:B

3、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传统文化热”标志性的事件是()?

A、北大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

B、“国学热在燕园悄悄兴起”的发表

C、“河殇现象”的出现

答案:A

4、下面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哪一种正确?

A、现代化等于西化

B、现代化不等于西化

C、西化包括现代化

D、现代化包括西化

答案:B

5、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哪些?

A、时代差异

B、类型差异

C、历史差异

D、时代差异和类型差异

答案:D

6、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A、变成跟现代文化的形式

B、解构传统文化

C、隔断传统文化

D、认同传统文化

答案:D

7、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强调的是什么?

A、迎合现代化

B、迎合时代

C、我为主,以传统为主

D、迎合西方

答案:C

8、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哪个是不正确的?

A、传统与现在有联系

B、传统会随着时代变化

C、传统是现代化的源泉

D、传统与现代是割裂的

答案:D

9、西方现代化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

A、接受传统

B、接受外来文化

C、接受传统和外来文化

D、改变传统

答案:C

10、中国文化要如何进行创新,生命力才会持久?

A、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B、猎奇性的创新

C、凭空创新

D、吸收别人的

答案:A

11、传统习俗是否需要回复?

A、不需要

B、需要

答案:B

12、重建传统习俗的途径中错误的是哪一个?

A、提倡儿童读经

B、传播传统文化之忧

C、使传播文化适应现代社会

D、准备诠释传统文化精神

答案:C

13、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A、盲目吸收

B、全部排斥

C、取长补短

D、有选择的吸收

答案:C

14、我们所说的强势文化,说的坦率一点,就是指()。

A、英国文化

B、日本文化

C、欧洲文化

D、美国文化

答案:D

1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哪位思想家提出来的?

A、魏源

B、梁启超

C、吴虞

D、严复

答案:A

16、下面哪一项运动使改革深入到了意识形态这个层次?

A、西化运动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

答案:C

17、新文化运动最核心的批判集中于对哪个学派的批判?

A、道家

B、儒家

C、佛教

D、墨家

答案:B

18、《中国文化的出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A、陈序经

B、梁启超

C、严复

D、康有为

答案:A

二、多选题

19、20世纪30年代,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文化的主张分成了哪些派?(多选)

A、复古派

B、折中派

C、西洋派

D、改良派

答案:A, B, C

20、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以下哪些学派组成?

A、道家

B、儒家

C、佛教

D、发家

答案:A, B, C

第五篇:有趣的沉浮现象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及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展示了动画、图片、以及实验结果过,这些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本节课由于设计的学生动手操作环节有点多,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同学对于有些实验做的不够成功,但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他们重新操作的机会。另外这节课由于实验都于水有关,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实验器材的管理不到位,经常出现水渐出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这节课在学生实验环节应该注重提高对实验操作的要求。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沈冰的沉浮范文】相关文章:

白鹤梁的沉浮范文05-23

白鹤梁的沉浮1范文06-06

沉浮反思范文05-16

沉浮教案范文05-16

中班沉浮范文05-18

沉浮小常识范文05-18

中班科学沉浮范文06-04

谁主沉浮吧范文05-21

温商沉浮路温州范文06-17

荣誉之谁主沉浮范文06-15

上一篇:入职资料表范文下一篇:人性之美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