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实施心理活动课的七个要点

2022-09-10

心理活动课被认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目前, 在专业师资极其匮乏的情况下, 心理活动课要想开展起来, 尚需要广大班主任来实施。而班主任一般任教主要学科, 小学班主任多数还兼任品德学科, 头绪多, 任务重, 且不具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在这样的情况下, 班主任如何实施心理活动课?试着去把握好以下七个要点, 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主题的选择

一节心理活动课, 选题极其重要, 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主题, 学生定会感兴趣, 辅导效果也不言而喻。选题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针对学生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或问题;一个是学生在成长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针对第一个方向选题, 班主任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选择密切贴近学生生活的, 学生最渴望探讨、最需要排解的问题作为主题。班主任可以通过平日观察、课前调查、班级心理委员的报告等来确定主题, 使选题具有针对性。针对第二个方向选题, 班主任需要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和相对应的心理需求和行为, 也会产生一些相应的成长困惑或问题。通过心理活动课尽可能地提前介入, 事前干预, 这是心理活动课最大的意义。因此, 要使选题具有前瞻性, 班主任还是需要阅读相关书籍, 了解本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所需。

二、目标的指引

目标是一节课的纲, 纲举目张。在确定目标之前, 班主任首先要明确: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理念不是治愈或者解决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和危机, 一月一节或者间周一节40分钟的心理活动课对于解决学生面临或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能做的是帮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心理上的成长即是在团体的氛围中习得新的经验, 在重新审视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感悟, 最终能够更有弹性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因此, 班主任在确定目标时要把学科教学中“问题——解决”模式转变为活动课“问题——成长”模式, 目标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过程中参与的热情、体验的态度、相互的分享时所传递出的价值观等。

三、活动的设计

心理活动课首先是一节“课”, “课”就需要逻辑性和层次性, 需要循序渐进和环环相扣。其次是一节“活动课”, “活动课”就需要以活动作为载体, 需要积极参与和丰富体验。二者和谐统一才能称其为一节真正的活动课。因此, 活动设计首先要追求有效性。设计任何一个活动时, 都应问自己三个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开展这项活动是为了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标?还有没有更好的形式?选择最容易达到目标的活动形式才能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否则就变成了活动指向不明, 为了热闹而活动, 为了活动而活动。其次要有层次性。前后活动之间要逐步推进, 由表层到深入, 环环相扣, 否则就变成了活动碎片的简单叠加。再次要有趣味性。心理课之所以以活动为载体, 目的是通过活动形成一股力量, 帮助学生实现一种积极的内心体验。因此, 活动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形成一种凝聚力, 这种力量会对全班同学产生一种影响, 让学生产生归属感, 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长。

四、氛围的营造

一堂心理活动课是否具有有效性, 关键在于全体学生是否有积极地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 是否做到了真诚开放, 是否想说、敢说真心话, 而不顾及是否说错了话、说了偏激的话, 是否让老师、同学们不喜欢自己。班主任最了解学生, 也最容易对学生形成定势思维, 用固有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也最有权威, 不太敢说自己的真心话, 怕说错话。在这样的情况下, 班主任营造出温暖、安全、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就显得尤为困难和重要。因此, 在课外, 班主任要尊重、接纳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个民主、平等、理解他们、值得信赖的人。在课内, 从眼神、动作、语气等表现出对学生的接纳, 对学生有同理心, 保持价值中立, 而不粗暴地进行“价值干预”。这样, 良好的氛围更容易形成, 这不仅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需要, 也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 建设良好班风, 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

五、体验的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什么要以活动的形式来实施?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分享——成长。心理活动课中, 活动是体验的媒介。美国学者戴维·科尔布提出, 有效地学习应从体验开始。因此, 班主任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 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欣赏视频、角色扮演、心理剧等等创设一个个生动的情境, 让学生产生丰富的体验。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体验”的阶段, 还应该注重“体验”后的“分享”。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50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也并不相同, 而“分享”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互动的机会。同辈群体的影响总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学生之间感悟的分享, 可以为他们提供看待问题的不同的视角, 可以催化、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并建构学习经验, 有助于学生更富有弹性地应对问题。这样的活动课, 既有“热度”, 又不失“深度”。

六、生成的处理

心理活动课面临的是充满动感的个体和相互影响的群体,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潜在拥有的信息、情感、能力会随时随地被激发出来, 各种奇思妙想、不同的生活经历, 会使整个课堂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 生成许多新的课程资源。生成资源可以分为无关生成和相关生成。课堂中最能够震撼学生心灵,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激发学生强烈情感体验的正是贴近主题与目标的相关生成资源。对于无关的生成, 我们可以“冷处理”、“课后处理”, 而对于相关生成, 即使学生说的是错话、偏激的话, 辅导教师也不能轻易放过。可以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 在争论中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班主任要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真实、宝贵的资源, 并巧妙加以引导, 才能碰撞出学生的思想的火花, 最终促进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中实现认知的提升、行为的改善和心理的完善发展。这需要班主任良好的应变能力和教育智慧。

七、课后的延伸

心理素质的提高不可能在课堂上四十分钟内完成, 班主任要重视课后的延伸, 引导学生把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获得的感受、体验、认识等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并帮助学生不断强化这些感受和体验。久而久之, 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习惯, 进而内化为素质。

摘要:心理活动课被认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班主任实施心理活动课, 把握好主题的选择、目标的指引、活动的设计、氛围的营造、体验的分享、生成的处理、课后的延伸等七个要点, 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班主任,实施,心理活动课

参考文献

[1] 钟志农.心理活动课的“专业门槛”不宜过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 (01) .

[2] 宋玉莲.心理活动课如何烹出“心理味”[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 (03) .

上一篇:基于GIS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下一篇:城市建設理论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