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期末名词解释

2022-08-11

第一篇:管理学期末名词解释

上海财大夜大学期末考试企业物流管理名词解释

物流管理:是指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活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MRP(物流需求计划):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计算物料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的系统。 这里说的“物料”,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外购件以及产品等。MRP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不仅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而且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不仅适用于制造企业而且适用于某些非制造企业。

ERP: 企业资源计划是在MRPII的基础上,通过前馈和反馈的信息流、资金流、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JTF生产:JTF即准时生产,即时配送。JTF综合了单件生产和批量生产的特点,创造了一种在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高质量和低消耗的生产方式。它的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追求零库存的生产物流系统。

JTF采购: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采购所需要的物料品种数量(质量)。

企业逆向物流:所谓的逆向物流则是物质实体自最终的目的地回流处理的过程(通常也成为反向物流和静脉物流),它也包括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其目的是适当的处理物品并获取价值和利润,以及为实现环境保护而进行废弃物回收处理。

物流成本管理:是通过物流预算编制、物流活动控制以及物流成本分析等工作来完成的,是物流管理者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在控制成本和降低成本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手段,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数量和交货时间。

功能成本:是用实现某功能的可能最低成本(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比较来评价功能的价值,以确定应改进的对象的方法。

平行顺序移动方式:是在平行移动方式和顺序移动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形式。它是每批物流在每道工序上连续加工,而且物料在各工序的加工尽量做到平行。

物流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对物流战略进行制定、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活动,以保证企业物流目标的实现。企业物流战略管理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物流战略的环境分析阶段、物流战略的选择阶段、物流战略的实施阶段以及物流战略的控制阶段。

回收物流:是指不合格的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也包括废旧物资通过一定手段回收、加工和重新投入使用所要经过的一系列流动过程。

物流矩阵管理:履行物流业所需各种物流活动,由原来部分(垂直方向)又加入水平方向的项目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业务,并达到纵横交错的矩阵式物流组织结构。

第二篇:儿科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小于胎龄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婴儿;

适于胎龄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的婴儿; 大于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婴儿。

早期新生儿: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也属于围生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新生儿期最高,需要加强监护和护理;

晚期新生儿:出生后第2周至第4周末的新生儿。

苯丙酮尿症 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临床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惊厥发作和色素减少。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理性黄疸

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lumol/L(12.9mg/d1)、早产儿>257umol/L(15mg/d1),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 (5mg/d1);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2mg/d1)。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持续胎儿循环: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持续胎儿循环或持续肺动脉高压。临床上出现严重紫绀,低氧血症,且吸人高浓度氧紫绀不能减轻。

出生体重: 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①低出生体重 [(low birth weight,LBW)儿:BW<2500g,其中BW<1500g称极低出生体重(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儿,BW<1000g称超低出生体重(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ELBW)儿。LDW儿中大多是早产儿,也有足月或过期小于胎龄儿;②正常出生体重(normal birth weight,NBW)儿:BW≥2500g和≤4000g;③巨大(macrosomia)儿:BW>4000g。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有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

儿科学 是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疾病防治、身心健康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全面研究儿童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临床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肺炎: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油类或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 风湿热 (rheumatic fever)是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炎、游走性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和皮下小结,可反复发作。

高危儿 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佝偻病串珠 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

骨龄 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髓外造血”,感染及贫血纠正后即恢复正常。 过敏性紫癜 又称亨--舒综合征(HSP)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 郝氏沟,肋膈沟 V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由于膈肌附着出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

呼吸暂停 是指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份及发绀。

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鸡胸 V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由于肋骨骺部内陷,以至胸骨向前突出,形成鸡胸。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

急性肾小球肾炎(AGN)简称急性肾炎,是指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当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患。 计划免疫: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及传染病发病情况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机体特异免疫力,达到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简称甲低,是由于各种不同的疾病累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以致甲状腺素缺乏;或是由于甲状腺素受体缺陷所造成的临床综合征。

漏斗胸:V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由于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形成漏斗胸。

免疫缺陷病 是指因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和免疫分子(可溶性因子白细胞介素、补体和免疫球蛋白和细胞膜表面分子)发生缺陷引起的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免疫缺陷病可为遗传性,即相关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也可为出生后环境因素影响免疫系统,如感染、营养紊乱和某些疾病状态所致,称为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因其程度较轻,又称为免疫功能低下。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免疫重建:通过胸腺移植、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胎肝移植,以重建免疫功能,对某些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可缓解病情,甚至是唯一的治愈措施。

贫血 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青春期 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上中学时期。这时期结束时体格逐渐停止生长,各器官功能发育成熟,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已完全发育成熟。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无明显免疫抑制的患儿在院外或住院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它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贫血: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早产儿较早)红细胞数降至3.0X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第1天需水量为每日60—100ml,/kg,以后每日增加30ml/kg,直至每日150~180ml/kg。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导致体重下降,约1周末降至最低点(小于出生体重的1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长迟缓:其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肾病综合征(NS) 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有以下四大特点:①大量蛋白尿;②低白蛋白血症;③高脂血症;④明显水肿。以上第①、②两项为必备条件。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DA)=食物的热力作用(TEF) :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如氨基酸的脱氨以及转化成高能磷酸键产生的能量消耗,称为食物的热力作用。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划分为3个阶段:妊娠早、中、晚期。 胎龄 是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①足月儿(fullterminfant):37周≤GA<42周(259~293天)的新生儿;②早产儿(preterminfant):GA<37周(<259天)的新生儿;③过期产儿(post—term infant):GA≥42周(≥294天)的新生儿。 体重低下:其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体重指数(BMl):是指体重(kg)/身长的平方(㎡),是目前诊断肥胖的最有用指标。

围生期: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指自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克)至生后7天。

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又称佝偻病性低钙惊厥。由于维生素D缺乏,至血清钙离子降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是由于小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特征:为正常生长的骨骺端软骨不能正常钙化而导致骨骺病变。主要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

先天性心脏病:指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消瘦:其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小儿单纯性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人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即可称为肥胖。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新生儿: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

新生儿败血症 :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反应。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简称新生儿冷伤,亦称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寒冷和(或)多种疾病所致,主要表现为低体温和皮肤硬肿,重症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早产儿多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又称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呼气末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主要见于早产儿,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1)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新生儿期 胎儿娩出后脐带结扎开始到满28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新生儿溶血病 系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新生儿窒息 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

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选择性易损区 如缺氧缺血为急性完全性,脑损伤可发生在基底神经节等代谢最旺盛的部位,而大脑皮层和其他器官不会发生缺血损伤。脑组织对损害的高危性称为选择性易损区。 学龄期:6~7岁到12~13岁,小学学龄时期。 学龄前期 :3岁至6~7岁,幼儿教育时期。

血友病 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特点为终生在轻微损伤后发生长时间出血。

液体疗法:通过补充液体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

种治疗方法。

婴儿期:胎儿脐带结扎到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在RD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估计平均需要量(EARs)、推荐摄入量(RNIs)、适宜摄入量(AIs)、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s)。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是由于维生素B12或(和)叶酸缺乏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临床特点是贫血、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的胞体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细胞、用维生素Bi2或(和)叶酸治疗有效。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IDA 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幼儿期:1岁到3岁。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是儿童时期(小于16岁)以慢性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原发型肺结核 是原发性结核病中最常见者,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院内获得性肺炎(HAP)指住院48小时后发生的肺炎。

正常足月儿 是指胎龄≥37周和<42周,出生体重≥2500克和≤4000克,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中性温度 是指使机体代谢、氧及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

第三篇:地域文化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地域文化》名词解释

1.上宅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发现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上宅文化遗址和北埝头遗址,统称“上宅文化”。上宅遗址位于平谷盆地东部韩庄乡上宅村西北的一块台地上,北靠燕山,南临泃河。遗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十分丰富,包括石器、陶器共三千多件,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艺术品三大类。据测定,上宅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约7000~6000年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在此之前,北京地区缺少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分期序列,上宅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这个空白,并为研究北京地区新时代中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同时,从出土器物的形制、纹饰和制作方法上看,上宅文化与东北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以及中原的磁山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差别。它的发现,表明在距今七千年左右,北京小平原就已显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开始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2.雪山二期文化: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军都山旁的雪山村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被命名为“雪山文化”。雪山二期文化距今约四千多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的文化遗存包括半地穴式房址三座以及数量较多的陶器和石器。陶器中第一次出现了泥质黑陶,采用较先进的办制法制作,器壁很薄。石器以磨制为主,数量最多的是石斧,也有镞、刮削器一类的细石器。从出土陶器的制作、纹饰、器形以及石器种类分析,雪山二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有一定关系,因为黑陶和磨制石器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这表明这一期北京地区的原始文化越来越受到中原原始文化的影响。

3.古燕国:古燕国在历史上专指夏商王朝时北京地区部族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和后来西周分封的燕国不是同一政权,它是一个在本地自然发展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因此史学界通常称之为“古燕国”。关于古燕国的历史情况,甲骨文和文献资料都有所记载。商代甲骨文中“燕”字写作“妟”,并有“妟来”和“妇妟”等卜辞。文献资料中出现这个古燕国始于西周初年,《史记·周本纪》云:“封召公奭于燕”,这说明召公受封之地,原来就叫“燕”,这里应该就是古燕国的所在地。

4.子之之乱:公元前320年,燕王哙继位。面对复杂的内外形势,他幻想通过非常手段达到使燕国迅速强大的目的。公元前318年他任用一个叫子之的人为相国。子之利用燕王哙希望改革的时机,诱使燕王哙“禅让”,最终取得了燕国的王位,还劝说燕王哙把朝中俸禄在三百石以上官吏的玺印收回,交给子之调遣,使子之完全掌握了燕国大权。这一举动在燕国造成人心混乱,特别是遭到太子平和大将军被等人的反对。公元前314年,在齐国的支持下,太子平和市被发动兵变,率军围攻王宫,但一时未能攻克。正当燕国内乱之时,齐国举兵进攻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攻占燕都,占据燕国大半疆域,燕国差不多已名存实亡了。

5.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对唐王朝的叛乱。755年阴历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爆发;756年正月,安禄山建国大燕,同年六月攻陷长安,唐玄宗出奔入蜀,七月唐肃宗继位。不久,安禄山集团发生内讧。757年正月安庆绪杀安禄山,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761年史朝义杀史思明,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安史之乱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使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此形成。

6.文天祥:文天祥(1236年-1283年),汉族,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庐陵(今江西吉水)人,南宋民族英雄。宋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官至右丞相。1278年抗元失败,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十月押至大都。忽必烈多次使人劝降,均遭文天祥严词拒绝。文天祥被关押在大都北兵马司土牢内,渡过了4年狱囚生活。他在狱中书写了大量诗词,并与旧作编辑成册,取名《指南录》,表明自己如磁针一样心向南宋。他写的《正气歌》,抒发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一直广为后人传诵。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元世祖忽必烈在皇宫亲自劝降文天祥,并许以宰相的高位。文天祥不为所动,宁死不屈,第二天从容赴义,其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

7.两都之战: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死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接连不断,直至发展到公开的内战。文宗在位时就发生了“两都之战”。1328年(泰定五年)七月,泰定帝避暑时死于上都开平。消息传来,留守大都的权臣燕铁木儿发动兵变,遣使迎接前帝武宗(1311年已死)的次子图帖睦尔入京即帝位,是为元文宗。而上都的随驾诸臣,则拥立泰定帝9岁的幼子阿速吉八继位。于是为争皇位,大都、上都之间展开激战。上都兵分四路进攻大都,燕帖木儿分兵抗击,战场就在大都周边地区。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文宗与燕帖木儿虽最终取得胜利,但双方混战也使大都周围遭到严重破坏,京东一带甚至出现“野无居民”的惨象。

8.辛酉政变: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英、法公使以《北京条约》为据,率先进驻北京。接着,俄、美等国也纷纷在东交民巷建造公使馆。外国公使驻京以后,对北京政局第一个重大的影响是支持那拉氏和奕訢发动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十一年)8月,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抑郁而亡,临终前诏立其6岁的儿子载淳即位,委任肃顺等人辅佐政务。在最高权力转移过程中,慈禧(西太后)为了实现垂帘听政的野心,与慈安(东太后)和在京留守的奕訢结成同盟,在10月底回京途中发动宫廷政变,—举除掉了咸丰帝遗诏所封的怡亲王载垣、户部尚书肃顺、郑亲王端华、兵部尚书穆荫等八个赞襄政务顾命大臣,废除原定的“祺祥”年号,改年号为“同治”,史称“祺祥政变”或“辛酉政变”(1861年,干支纪年为“辛酉”)。

9.张勋复辟:1917年初,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在是否对德宣战的问题上发生激烈矛盾,形成所谓的“府院之争”。张勋以调停为名,借机带兵入京,拥溥仪复帝位。1917年6月14日,张勋率三千余名辫子军入京。7月1日,与康有为带领三百余名遗老遗少进入紫金城,拥立12岁的溥仪恢复帝位。宣布即日起改中华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张勋、康有为的复辟丑剧根本不得民心。消息传出后立即遇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于是组成讨逆军讨伐,辫子军战败,张勋逃入东交民巷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复辟仅12天破产。张勋复辟虽然历时仅仅十二天,但却是中华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场复辟直接导致段祺瑞的复出和皖系、直系两大军阀的崛起,更将民国以来的两大法统(孙中山和袁世凯)统统彻底打翻。此次复辟之后,北洋集团的利益分化更加明显,复辟后段祺瑞与冯国璋之间的兵戎相见,使得自民国成立以来的“总统府”“国务院”之间的争执最终付诸武力。

10.紫禁城:北京明清故宫又叫紫禁城,四周有高大的城墙和护城河。自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后,至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过了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统治和居住。直到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出宫,才结束了作为帝王禁城的历史,并于1925年成立了故宫博物院。故宫建筑布局继承了古代帝王宫殿前朝后寝的传统格局,分作“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分列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日常朝会召见群臣和举行庆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两旁分列东西六宫,其后又有御花园,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乐、礼敬神佛之处。在中轴线的两侧,慈宁宫、寿安宫、皇极殿、养心殿等是专为皇太后、太上皇等养老的宫殿。整个禁城的建筑,金碧辉煌,灿烂绚丽。明清北京故宫是三千年王城帝京规划理论完整保存的孑存实例,同时也是北京帝都规划的中心,全国最高权力的集中点。

11.颐和园:颐和园在北京的西郊,是我国现在保存规模宏大而又完整的一处古代封建帝王的宫苑。颐和园所处地点被封建帝王占作宫苑,是从800年前的金代开始的。金章宗曾经在这里建立行宫,是西山八院之一的“金水院”,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到了公元1750年,清代乾隆帝在圆静寺的基础上,修建了一个大报恩延寿寺为他的母亲祝寿,才把瓮山改名万寿山。并且把金海大加疏浚,改名昆明湖,整个园林名叫清漪园。经过公元1860年侵略军的破坏,清漪园的木构建筑己荡然无存。公元1888年慈禧太后为了满足她的奢侈享乐生活,不顾国家的垂危和列强的侵略,挪用海军建设费和其他款项3000多万两,在清漪园的旧有基础上进行修复,改名颐和园。现存园林就是这次修复的。颐和园的布局,大体可以分做东宫门和东山、前山、后山、昆明湖几个部分。 颐和园的园林建筑,继承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传统特点和造园手法,并且有所发展,其园林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12.午门:午门是北京城门中等级最高、文化含量最厚重的城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平面呈倒“凹”形,这是中国帝王宫城城门的典型特征。午门下面建有高大的城台,城台上是城楼,正中为重檐庑殿顶,九开间,红墙身黄琉璃瓦,门前左设嘉量,右设日晷,为古代建筑最高等级规制。午门还被称为“五凤楼”或“朱雀门”,这也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宫城正门,它是朱鸟的象征,也是南方神的象征。此外,午门还是“天子五门”形制中最核心的一座城门,对应《周礼》“天子五门”中的“应门”,它是皇权的象征,是颁朔、宣旨的地方,有治理天下的意境。 13.垂花门: 四合院内外宅之间的沟通是靠二门实现的,二门也叫垂花门。垂花门起着沟通内外院的作用,一般都建在三层或五层的青石台阶上,垂花门的两侧则为磨砖对缝精致的砖墙。垂花门建在四合院的主轴线上,与院中十字甬路、正房一样,同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线上,内宅的抄手游廊、十字甬路均以垂花门为中轴而左右分开。垂花门的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北方四合院中多为一殿一卷式,所谓一殿一卷是指垂花门的屋顶是由一个尖型顶与一个卷棚顶组合而成,外形很像英文字母M。垂花门外边像一座华丽的门楼。从院内看却似一座亭榭建筑的方形小屋。四扇绿色的木屏门因为经常关着,恰似一面墙,成为外宅、内宅之间的又一道影壁,除红白喜事、贵客光临这样的大事,这道屏门平日是不开的,人们过往出入都走侧面。

14.三里河:三里河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重要排水通道。自从金代开凿了东西方向的闸河与金口河以后,河道以南的“三海大河”故道就被切断了水源,给今天的崇文区留下了众多曲曲弯弯的干河道。明代正统年间修浚护城濠的时候,为了雨季泄洪,利用这些古河道,在正阳门东护城河的低洼处向南开通了一道泄水渠,叫做三里河。这条三里河的主干,自今天的西打磨厂、北晓顺胡同斜向东南,经过今天的南北桥湾胡同,然后注入金鱼池,再入龙须沟。乾隆年间,这些水道中还都通水。到了清末,除了金鱼池以外,其他地方只能从街巷的名称看出旧日水道的走向了。

15.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精通练兵,治械等。1550年秋,蒙古俺答儿,戚继光被任命总旗牌督防京城九门,直接参与守卫京师的军事行动。明中期海防松弛,日本商人、武士等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1555年,戚继光调任浙江,抵抗倭寇。他从地方招募农民、矿工严格训练,其部作战英勇、纪律严明,被称“戚家军”,扫平浙江倭寇后,戚与俞大猷配合继续给倭寇沉重打击,是我国民族英雄。1567年,为了挽救明王朝统治危机,加强北方防御力量,戚继光被调北上守边。戚继光担任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军务总管,他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着手整顿军纪,进行战术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同时加修边墙,从1569年起,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在东自山海关西至居庸关一段长城线上加修敌台1017座。戚继光镇守蓟州十六年,北京游牧民族不敢犯塞,对于保障塞内人民生产、生活,对于保卫京师安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6.南洪北孔:指清代昆曲创作的两个高峰,即洪昇的代表作《长生殿》和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作为我国历史剧的双璧,它们对后世戏剧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长生殿》歌颂了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揭露了安史之乱的原因乃是统治者内部的争斗及统治者的奢侈糜烂生活。不仅包含着深刻的意蕴,而且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桃花扇》“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表现了善恶、正邪、清浊、美丑之间的殊死搏斗,全面评价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内容宏阔,结构庞大,脉络清晰,浑然一体,“通体布局,无懈可击”。

17.徽班:所谓徽班,就是指兴起于安徽一带, 开始主要演唱吹腔、拨子及由这两种腔调衍变出来的二黄腔调的戏班。徽班艺人除主唱吹腔、拨子、二簧外,也唱昆曲、柳枝腔、罗罗腔、梆子腔,从而使徽班成为演唱众多声腔的综合戏班。徽班大多由徽商组建,特别是与盐商的关系尤为密切,在进入北京之前,便出类拔萃于南方舞台,成为南方戏曲中心扬州的劲旅和冠军。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弘历八旬寿诞,颇负盛名的徽班在清廷驻守南方的封疆大吏和盐务官员的征聘之下,纷纷进京参加为弘历祝寿的盛大庆典活动。率先进入北京的是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等班,谓之“四大徽班”。徽班从南方戏剧中心扬州流播到北方戏剧中心北京,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便站稳了脚跟,争取了广大观众,并取得了迅速发展,从而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雄厚而坚实的基础,成为京剧的摇篮。 18.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宫廷菜的代表,全称又叫“满汉燕翅烧烤全席”,在康熙五年(1666年)逐渐形成了“满汉全席”的格局,并风行了三个多世纪。是一种民族特色浓郁的巨型宴席,它既带有宫廷菜肴的特色,又展示了地方风味之精华,是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堪称北京饮食文化乃至中国饮食文化之最。满汉全席以北京、山东、江浙菜为主。后来闽粤等地的菜肴也依次出现在巨型宴席之上。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福建菜,12道广东菜。北菜54道:12道满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东菜。目前,北京仿膳饭庄、颐和园听鹂馆饭店、大三元酒家等饭店制作满汉全席,但已经作了一些的简化和改进。 19.盂兰盆节:又称“盂兰盆会”、“自咨日”、“佛的欢喜日”。 盂兰盆意为“解倒悬”。七月十五日,是僧众结夏安居结束的日子。安居结夏为期三个月,在此期间僧众不外出,都在寺庙里修行。在七月十五结夏安居结束日,僧众要对自己的修行进行总结,并且彼此之间互相切磋修行的心得,寺庙内都要举行隆重的法会,所以这天也称“自咨日”或“佛的欢喜日”。据《盂兰盆经》记载: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法会,即诵念《盂兰盆经》并举行相应的仪式,可以解除亲人倒悬之苦厄。救济的方法就是在七月十五日,将百味饭食安放在盂兰盆中,供养十方僧众,以此功德不但可以解救历代宗亲的苦难,还可以使在世的父母平安长寿。盂兰盆节,是佛教的重大节日之一,寺庙中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法会。

20.北京庙会文化:庙会活动起源于宗教祭祀,历史悠久,各大城市都有。北京“京城寺庙民众性的宗教祭祀活动,大约自元代起,形成定期集会规模,经明代的繁衍发展,到清中叶形成鼎盛局面”。北京的庙会活动与其他城市相比不但多,而且规模大。从历史上看,北京的庙会不仅是宗教祭祀的场所,而且是京城百姓的贸易场所。当寺庙开庙时,许多商贩就来摆摊售货,久而久而久之庙会就成为购物的集市。不同的庙会有不同的集市。在北京的庙会上可以买到吃穿用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北京的庙会文化丰富多彩,它不仅为京城百姓提供了购物的方便,而且也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在庙会上可以看到民间艺人耍狮舞龙和跑旱船等表演。

21.上书李鸿章 :李鸿章是香港书院名誉赞助人,也是洋务运动的倡导人,在清政府里面,他也属于改革派人物。当时人们幻想李鸿章能够依仗他在清廷的地位,用渐进的方式实行新政,推行改良。出于这种思考,孙中山决定先上书李鸿章。1894年1月底,孙中山回到家乡翠亨村,埋头十多天,写出了《上李鸿章书》,2月份便和陆皓东一同北上。6月到达天津,见到了罗丰禄,罗丰禄表示愿意帮助他们向李鸿章报告,并将“上书”一同呈上。当时正是甲午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李鸿章正在芦台督师练兵,顾不上这类接见,更不会去考虑改革政治了。孙中山没有办法见到李鸿章知道和平改革的希望完全破灭了,下决心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上李鸿章书》是孙中山的一篇极为重要的著作,其主要思想后来成为概括了孙中山的思想体系的“三民主义”和“实业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篇:《法学概论》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目

法学名词解释题目

1、法的适用: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定的职权和程序,采取某种带有强制性的措施,实现法律对特定社会关系调整的活动。

2、法的定义:法是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力和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3、法的渊源:作为行为规范的法由特定的国家机关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这种用以表现法的规范的具体形式,法学是哪个称为法的渊源。

4、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为保证宪法、法律好热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结合本行政区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5、法律关系:是由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表现为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6、法的解释:法的解释或称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条件所作的说明。

7、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行法律都必须严格、严肃、严明,一丝不苟地按照法律规定办事,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8、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就是对全体人民在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形式的所有权,支配权的基础上,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的一种国家政治制度。

9、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提高各自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9、法律监督:从广义上说是指对一切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是的行为是否合乎法律要求实行监督;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国家机关之间的法定监督。

10、宪法:宪法是集中反映一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确认和保障该国民主制度的国家根本法。

11、宪政运动:亦称立宪运动,就是争取制定宪法,实现民主政治的运动。

12、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内,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之下遵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和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13、人身自由:狭义的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拘捕、限制、搜查、审问和侵害;广义的人身自由还包括与人身想联系的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权利。

14、行政起诉: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以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行为。

15、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做出的具体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并由人民法院审理和作出裁决的一种诉讼活动。

16、被告:是被原告诉称其具体行政行为为违法,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由受诉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

17、证据:行政诉讼的证据,指能够证明行政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18、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公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和优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9、国家继承:一国丧失其国际法律人格或丧失一部分领土时,它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别国的情况。

20、庇护: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而遭受外国当局通缉或受迫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允许其入境和居留,并给予保护的一种国际行为。庇护的对象主要是政治避难者。因此,庇护又称政治避难。

21、国家责任:也称国家的国际责任,指一国因违反国际法,侵害他国或国际社会的合法权益,从而构成国际不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形式有限制主权、赔偿、道歉。

22、行政法的概念:调整由于行政活动发生的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23、行政法的渊源:是行政法的表现形式。

2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法定原则、公平公正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保障当事人权利的原则、监督制约原则。

25、民事诉讼法:就是国家为调整发生在民事诉讼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6、审判监督程序:人民法院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或裁定,发现确有错误,依法撤销原来的裁决或裁定,进行再次审理的程序,属于审判监督程序。

27、公示催告程序:指法院以公告的方法,通知并催促可能存在的利害关系人在规定的期间内向法院申报权利,如逾期无人申报,则根据申请人的请求作出除权判决的一种程序。

第五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2、六学二馆

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一馆。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广文馆则是为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地方。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

3、学田:

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

4、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5、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6、监生历事:

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7、八股文取试:

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作文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严格限定,不能作任何发挥。八股文取士把经义考试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极端,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

8﹑六艺教育: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具体来说,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的内容。礼的内容极为广泛,乐的内容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指文字,数指算法。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包含多方面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9﹑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接受弟子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孔子所说的“类”是广义的类,即是说不分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地域差别、智力程度,都应作为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的提出和实施,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0﹑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的原则在《学记》中被称为“喻”,“喻”包括三个方面:“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是引导而不牵着学生走,勉励而不强迫,启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有思考余地。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学记》以为,懂得启发的教师,才算是懂得教学的教师。

11、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原话出自孔子的弟子子夏,意思是学习达到德业优长的程度就应该入仕从政,原意在鼓励读书人做官,让大量主要是来自平民的“贤士”从政,以改变官僚队伍的结构,促进世袭政治向“贤人”政治的转化。孔子显然赞成这一主张,他在《论语·先进》中说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吾从先进。”即明显包含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学而优则仕”在春秋时有打破世袭制的时代意义,后来发展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对保证官僚队伍的基本文化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12﹑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它设立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故称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由齐国举办,提供教学活动的经费,但它的基本细胞是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稷下学宫的讲学具有学术自由的特点。稷下学宫起源于养士,是养士之风的一个缩影。它是战国后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它为各家学派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舞台,有些学派通过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得到重大发展,对促进战国的学术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性质:(1)(2);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历史意义:(1)(2)(3)(4)。(详见教材) 13﹑《颜氏家训》:

颜之推——魏晋南北朝教育家,20岁步入仕途,由于身处社会动荡的时代,多次成为亡国之人,他鉴于当时许多士大夫被诛的惨痛教训,凭藉自己的学识,结合自己立身、处世、治家的经验,写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族教育指导书――《颜氏家训》一书,以训诫他的子孙。并成为后来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材料。其主要观点有:

(一)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二)要爱与教相结合

(三)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四)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14﹑国子监:

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也是朝廷掌管国学政令的最高官署。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中央行政部门――国子监。以前各代学校都隶属于太常寺,隋文帝时袭北齐国子寺之名,设立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不隶太常寺,设祭酒一人,专门掌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设置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唐代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这就是所谓的“六学一馆”。它们组成子唐代中央官学的主干。宋、元、明、清各代都设立有一处或多处国子监,或为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或兼为国家最高学府。清末“新政”期间,于1905年设立学部,国子监撤消。

15﹑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并于1862年正式开学。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京师同文馆开始是最先进的英文馆,后陆续设立法、俄、天文、算法、东(日)文馆。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的主要特点有: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它的地位:见教材305页最上面一段。

16﹑京师大学堂: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特别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而后总理衙门委托梁启超草拟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并着手筹备。《京师大学堂章程》共8章,对大学堂的性质、办学宗旨、课程、入学条件、学成出身、教习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及使用都作了详细规定。“戊戌政变”后,其他教育改革措施未能得到施行,但京师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

17、癸卯学制: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堂五年和高等小学堂四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五年。在主系列之外是为各类学堂中,主要有两类:实业类与师范类。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它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问题在于该学制的形式仿自资本主义国家,灵魂却是中国封建阶级的;其次,癸卯学制规定的一套详备、整齐的学校系统,远非中国当时的财力、人力所能实现。

18、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称为“壬子学制”;1913年8月,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法令章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它仍保持以小学-大学教育为骨干,兼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其明显特点是:①②③④⑤。(详见教材)

19、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关于普通教育的宗旨,他定为: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认为健全的人格必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

20、1922年新学制及“六三三”学制:

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个学制被称为“新学制”,或叫《壬戌学制》。又因小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的分段形式,称为“六三三学制”。为使新学制的讨论有明确的方向,在学制酝酿过程即提出了相关的指导原则,具体为: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新学制系统规定:儿童满六周岁入小学。小学教育六年。初级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可以单独设立。中学教育年限是六年,分初中和高中两级,一般情况下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高等教育分专门学校和大学两种, “六三三学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教育界的智慧和经验,考虑到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考虑到了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分期问题。正是这一学制在一定程度符合了教育规律,成为我国近代最主要的学制模式,也是历史上最稳定的学制模式。

21、“战时须作平时看”:

要求“战争发生时,全国各地各级学校及其他文化机关、务力持镇静,以就地维持课务为原则”,无论是学制、课程、学校秩序、教育经费都应该以平时为原则,“以维持正常教学为主旨”。第二,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总原则下,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适当“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课程”,训练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但应注意适当的比例。第三,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对中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稳定作用。国民政府以“战时须作平时看”它建立在对战争持久性的抗战形势估计的基础上,坚持“抗战与建国兼顾”的原则,没有因抗战而放弃正常的教育,顾及到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这一政策客观上维持教育的连续性,为今后国家建设培养、储备了一定的人才。当然,这一政策也成为国民党控制教育、抑制民主思想发展的有效工具。

22、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简称“抗大”,1936年6月创办于陕北瓦窑堡,是为了继续培养红军干部而创办的。这是唯一一所经过抗日统一政府批准成立的,林彪担任校长。毛泽东给“抗大”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后来毛泽东又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作为“抗大”的校训。后来这三句话、八个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八作风”。“抗大”的课程分为三类:政治课程、军事课程,另外还开设象地理常识、自然常识、算术、日语等基础文化课程。“抗大”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因为“抗大”的学制短,一般只培训半年。总之,“抗大”在九年里培养了二十多万干部。这些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起到了领导和骨干作用。

23、全人生指导

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社会改进之所用。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旗帜鲜明的主张青年要干预政治,投身革命,认为这在当时是中国社会的出路,也是青年的出路;强调青年必须学习,学习是青年的权利与义务;对青年的生活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上一篇:革命传统教育观后感下一篇:公民道德宣传日宣传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