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行动计划

2022-08-21

如何你是一名人民教师,那么你必然会经常书写计划,这对于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学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你真的熟悉计划的书写要领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业信息化行动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农业信息化行动计划

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部署,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研究提出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

一、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成就斐然。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普及,农村信息服务站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化水平日渐提升,基层电子政务建设加速向乡镇延伸。各地、各部门面向“三农”实际,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和典型,信息化在开拓农村生产经营活动、转移剩余劳动力、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社会保障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的战略判断,目前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急需将信息化转化为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动力。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继承巩固农村改革发展成果,切实提高农村综合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丰富农村精神文明,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没有农业农村信息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新形势下,增强农业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迫切需要信息化提供新动力和新手段。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必须加快解决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效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作为农业生产经营连接市场经济体系的关键纽带,推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紧密结合,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无缝结合,使广大农民享受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提升农业应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现实选择。长期以来,城乡差别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构建功能完备、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服务系统,促进家电下乡、信息下乡,激发农村消费需求,是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应区分轻重缓急,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缩小因受限于技术进步成果所产生的数字鸿沟,将深化农村信息化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信息素质的迫切要求。农业农村改革开放不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农业农村长期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将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新的动力;抓住信息网络所能够提供的低成本、多样化、广覆盖的信息传播、知识扩散机遇,向广大农民传授各种先进适用的专业技术知识,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必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多予少取放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共赢,坚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着力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促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成果,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健全发展,着力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营造广大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环境,服务导向、广泛覆盖,灵活多样、注重实效,利益相关、收益共享,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之路。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建成先进适用、稳定可靠、贴近农民、进村入户的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基层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条块结合,基本延伸到乡(镇),使之成为惠农信息通达农村的“绿色通道”;建成一批形式多样、方便适用的农村科技、信息、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农产品零售额的比例稳步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渠道,农民信息素质显著提高。

三、主要行动

(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

实施农村宽带普及工程。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行政村通电话,逐步覆盖自然村。组织实施“宽带下乡”工程,鼓励宽带运营企业优先采用光纤宽带方式,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到村。推动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将农村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从电话普及扩大到互联网宽带接入,有条件的省(区、市)可将互联网宽带接入列入家电下乡范围,对农民使用宽带网络服务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到2012年,乡镇通宽带比例达到10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提高到75%,农户宽带接入速率平均不低于2 MB/S(每秒2兆比特),采用xDSL接入方式的乡镇宽带接入能力接近30MB/S。

推进农村三网融合试点和农村信息化示范。鼓励探索一种网络承载多种业务、一种终端承接多类服务的新模式,促进业务与内容的融合。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立足农村通信基础网络、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网、点)等现有的条件和业务,组织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同时,推进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系统开展农村信息化示范。优先支持网络运营企业在偏远农村地区提供集电话、电视、互联网等综合接入与信息服务,推动各种涉农信息系统共享网络资源。到2012年,在现有试点的基础上,满足农村基础条件和先行应用需求的三网融合模式基本形成。

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普及工程。依托现有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科技、商务等现有基础,利用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按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和服务基本规范》提出的“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的要求,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规范建设,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结合地方特色,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建立城乡结合部、粮食主产主销区、特色农业区、乡村旅游区以及落后偏远地区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点。到2012年,100%的行政村建成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其中符合“五个一”标准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比例达到30%。

(二)信息资源整合集成计划

建设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委托具有优势条件的机构,在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协调和集成,按照逻辑统

一、分布有序、服务到位的要求,建设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形成分类完整、动态更新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分工协作机制。到2012年,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建设专业性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突出各地区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在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适当发展分布式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与国家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逻辑连接。按照农业生产的区位特点,重点建立粮食类、瓜果蔬菜类、畜禽类、水产品类等专业性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对重点农业产品产业链全程管理和科技服务的信息化,带动产业实现良种化、机械化、精准化和专业化。到2012年,主要农业门类和农产品品种的专业化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基本建成。

重点建设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以省级统一管理的网络、软硬件设施、应用系统为基础,集成省级及省级以下政府的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统筹规划建设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省级平台是国家平台、专业性平台的接口,在全省范围内提供集成的信息和服务。选择或整合当地有能力的电信、有线电视服务商或已建成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搭建省级综合信息资源网络平台。省级平台依托现有基础好的省级机构,面向三农提供服务,可依托国家金农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省级农业信息应用平台。到2012年,各省(区、市)均建成比较完善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

(三)基层电子政务进村计划

推动电子政务向乡村延伸。鼓励电子政务向乡村延伸,丰富乡村电子政务应用,推动电子政务与基层行政服务中心、政务公开的紧密结合。依托市县电子政务平台推进乡村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把惠民政策和实施执行的情况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加强良种、种苗、农药、肥料、饲料等农资产品行政管理信息公开及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通信技术,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增强农民参政议政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大力支持农村党建工作信息化,推进农村党建网站建设,完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素质提高。到2012年,75%以上的乡镇、40%以上的行政村能够利用互联网提供信息公开和政民互动服务。

完善农村社会事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覆盖范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医疗资源相对有保障的地区,优先探索建立面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的远程医学教育和远程会诊系统,在地方病、病原谱集中的地区开展试点,建立农民数字健康档案。加强面向农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疾控信息系统建设。加大向农村地区提供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的力度。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丰富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覆盖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减灾救灾、社会赈济等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大力支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鼓励电信厂商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到2012年,县、乡(镇)、村疾控、防疫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建成,75%以上乡镇卫生院、30%以上的村医疗服务站、防疫站能够接入远程医学教育和远程会诊系统。基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系统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比例提高到30%。

(四)现代农业信息科技计划

完善农业生产和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以金农工程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为依托,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测、质量监管、产品追溯、信息服务等系统,完善产权交易和公共资源市场化改革等领域的业务系统建设和信息服务。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样的专家智能咨询服务体系。完善粮食主产区的植被物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气象监测预报、重大自然灾害防范预警和植物病虫害监测等业务系统,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物联网的应用。到2012年,粮食主产区能方便快捷地通过网络获取农业专家的指导服务;农产品期货、现货市场行情服务基本覆盖到县,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发挥显著作用。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应用新典型和新模式。积极发展优质、精准、高效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和设施化水平。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灾害预警等技术。在干旱缺水的农村地区,深化物联网应用,普及推广滴灌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节水技术、节水管理相结合,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到2012年,建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五)电子商务拓展计划

实施农业电子商务工程。围绕重点农产品,扶植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特色网站和交易网络,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支持流通渠道的信息化改造,发展现代物流,支撑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的需求,促进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建立重点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农产品物流信息查询、智能配送、货物跟踪等物流信息服务,形成与国内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到2012年,选择300家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开展试点,建立重点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引导特色农产品交易与电子商务融合,培育一批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实施农村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工程。整合各地休闲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全国统一的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开发、挖掘全国农村旅游资源,整合全国休闲农业产业链,建设休闲农业资源数据库,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向游客展示全国优秀农村旅游目的地、优秀旅游服务企业和旅游产品等休闲农业旅游信息。到2012年,在农村地区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色旅游区和文明遗产遗址保护区以及现代农业基地全面开通网络预约和票务管理系统。

(六)新型农民培训计划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结合“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工程计划的推进,通过培训教室、综合信息服务站、信息大篷车、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培训资源,开展面向农民的农业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等内容的培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信息能力提升工程。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开发和建设农村信息化培训教材和课件,形成专通用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村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条件组织实施一系列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对各级领导干部、信息技术骨干和专兼职农村信息员进行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广大农民的信息化应用知识培训,提高农民信息能力。

加强面向农民工的信息服务。基于人口基础数据库,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形成全国农民工管理与服务基础平台。逐步建立城乡统筹、全国统一的劳动就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劳动用工地区与农村劳动力输出地的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与交流互动平台,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引导农民工合理有序的跨地区流动。到2012年,建成覆盖5000万农民工的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基本形成面向农民工的信息服务体系。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

组建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协调小组,负责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相应方针政策,协调解决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各部门及相关机构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要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发挥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协同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

(二)加强市场激励,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不断完善涉农信息服务的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各类涉农信息服务主体的社会责任。加大对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和内容产业的扶持力度。将“信息下乡”、“宽带下乡”纳入政策范围,鼓励企业开展“信息下乡”、“宽带下乡”、“家电下乡”等活动,发展涉农信息服务业,让农民普遍享受到先进实用、质优价廉的信息服务。

(三)完善标准体系,实现农业农村信息化规范化

研究制定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信息采集和发布规范,以及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数据交换等标准。

(四)制定政策,增加资金投入

研究制定将农业农村信息化投入纳入财政转移支付、农村基本建设预算和农村科教兴农的管理办法和规范,节约投资,保护投资。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明确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投入。研究制定电信资费向农村倾斜的相关优惠政策,切实降低农村地区电信资费。加强涉农部门沟通协调,整合利用国家已向有关部门拨付的面向农村信息服务的专项资金,合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探索制定针对农民上网、乡村信息站、研发适合农业农村应用的信息技术产品企业的补贴和从事农村信息化的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支撑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投入机制。

(五)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确保农民得实惠

建立农业农村信息化统计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考核标准和办法。加强对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批、设计、建设、监理、验收、应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绩效评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总结推广新的典型和好的做法,组织开展先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优秀信息服务员考核评估和表彰活动。以农民所得实惠为导向,定期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绩效评估。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

● 普陀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

普陀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

(2011—2015年)

根据《普陀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普陀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推进普陀区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网络环境优化为基础、以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打造为保障、以评估机制创新为驱动、以网络与课程有效整合为目标,聚焦应用,开展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探索实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行动目标

1、建立开放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各类信息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促进区域内信息资源的共享。

2、增强教师及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化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与实践,提升应用效益。

3、加强网络技术为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及学习型城区建设服务,逐步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探索实验

1、以“数字导学”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逐步推进学校课程管理和创新,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形成基于网络开放、互动、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促进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2011年项目启动,2013年平台上线试运行。

2、以“网络服务教育行动”为保障,支持“数字导学”网络课程平台的有效应用

(1)“校校通”网络带宽能级提升行动。研究和制定城域网带宽升级方案,消除信息传输瓶颈,优化网上教研、视频点播、远程交流、视频会议、学校监控、校园技防等项目应用环境。2011年完成网络升速工程第一期项目,2013年启动第二期。

(2)校园统一无线认证行动。实施校园无线网络全区统一认证接入项目,合理布局、分段实施、逐步覆盖,为校园打造一个绿色、安全的无线上网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2011年完成项目调研工作,部分试点学校完成施工,2015年之前所有学校完成无线网络覆盖。

(3)“学分银行”建设行动。 依托市电子学籍卡实施项目,实施普陀区学分银行建设项目,支撑数字化课程建设,为全区中小学提供创新课程资源和教学专业支持环境,形成集课程介绍、学生选课、过程评价、学分认定等功能于一体的管理平台,提高创新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知识管理社区”开源行动。建设“普陀区教育信息化知识管理社区”网络平台,为全区师生提供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业知识服务。依托“家校互动”平台,构建面向学生数字化学习资源资源库。依托“中国基础教育文献资源总库”平台,构建面向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数字化科研成果资源库。依托“普陀区基础教育信息公开”平台,构建面向家长需求的“普陀教育门户网”资源库。建设“普陀区教育视频播客”网络平台,整合“实时录播教室”等优质教育视频资源。基本实现基于视频教学(会议)系统的远程合作交流项目的常态化运

行。2011年项目启动,2012年平台上线试运行,2015年项目全面完成。

(二)创新机制和评估标准体系建设

1、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以及评估体系

修订《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和《普陀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评估体系》,并将教育信息化评估工作纳入区教育督导体系,形成推进机制。2011年完成标准建设。

2、制定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 立足区域特点,引领和指导学校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2011年启动调研工作,2012年形成正式文本。

3、制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

以深化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的能力。2011年启动调研工作,2012年形成正式文本。

(三)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

1、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服务

研究和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建立区域性数据交换平台。加强区域性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2011年开放普陀教育通行证用户库标准接口,2012年基本实现区域性主要门户网站的用户库统一认证,2015年全面实现以“普陀教育网”为核心的教育资源平台共享服务。

2、信息技术保障服务

一是开展新一轮教师信息能力培训项目。以转变应用观念、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基本技能、拓展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拓宽教师的信

息化视野,增强信息化思维能力,提升信息化创新和拓展能力。二是启动网上阅卷及质量分析系统建设项目。加强考试工作的数字化管理项目的调查研究,提升考试管理效益,为校长和教师的科学决策提供针对性服务。三是实施信息化设备和网络运维服务项目。以学校自主维护和公司托管维护相结合,加强对基层学校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管理、预算管理和报废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加强城域网中心机房的网络管理,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确保网络稳定、安全运行。2011年启动预拨公用经费专项预算计划,实施新一轮教育局统一招标外包运维服务项目,2015年全面提升信息化设备和网络运维服务的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区教育信息化业务和服务体系。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业务职能,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经费保障

在软件应用、信息化标准制定、师资培养等方面予以和硬件投入相匹配的经费。逐步确立竞争机制,将资金向应用价值大的项目和应用成果好的学校及个人倾斜,促进信息化特色发展。

(三)队伍保障

加强教育信息专业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力度,关注学校领导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重点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信息化先进理念和前沿技术的师资队伍,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四)机制保障

健全教育技术应用激励机制。搭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交流平台,

做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评审的评定工作,发挥实验学校在教学应用、指导学生、课题研究及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评估保障

制定区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检查办法,将教育信息化评估工作纳入区教育督导体系。由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等部门,组织相关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检查。

(六)安全保障

综合采用物理安全措施、网络安全策略、设备安全策略以及数据安全策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保障区域教育网络的安全。

第三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信息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名称:

信息360A16-09-2018-0011-1 生成2018-04-18 发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索日机引: 期: 构: 发文教技〔2018〕6号 信息教育信息化 字类号: 别:

内容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概述:

教技〔2018〕6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我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2018年4月13日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为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等“五大进展”,在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主要发达国家均已意识到新形势下教育变革势在必行,从国家层面发布教育创新战略,设计教育改革发展蓝图,积极探索新模式、开发新产品、推进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我国已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发展智能教育,主动应对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但与新时代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依然短缺。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需要针对问题举起新旗帜、提出新目标、运用新手段、制定新举措。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应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达成全方位创新。

坚持系统推进。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信息化发展需求,兼顾点与面、信息化推进与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教学与管理、技能与素养、小资源与大资源等协调发展。

坚持引领发展。构建与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形成新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新业态。

三、目标任务

(一)基本目标

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二)主要任务

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实现三个方面普及应用。“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提速增智,所有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带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无线校园和智能设备应用逐步普及。“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融合发展。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

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教育信息化从研究到应用的系统部署、纵深推进,形成研究一代、示范一代、应用一代、普及一代的创新引领、压茬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融合众筹众创,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四、实施行动

(一)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建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32个省级体系全部连通,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共享,教育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全面形成。

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互联互通、开放灵活、多级分布、覆盖全国、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连通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所有省级体系。建立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发布系列技术和功能标准规范,探索资源共享新机制,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

优化“平台+教育”服务模式与能力。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和共享交易机制,利用平台模式实现资源众筹众创,改变数字教育资源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解决资源供需瓶颈问题。完善优课服务,发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段、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系。升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丰富职业教育学习资源系统。提升慕课服务,汇聚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提供精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达成优质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

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拓展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开放资源汇聚共享,打破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壁垒,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科研、文化资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学习者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转变。

(二)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

规范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保障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人人有空间”,开展校长领导力和教师应用力培训,普及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现“人人用空间”。

引领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制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规范,明确网络学习空间的定义与内涵、目标与流程、功能与管理。印发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应用。

持续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继续开展职业院校和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支持下,培训1万名中小学校长、2万名中小学教师、3000名职业院校校长、6000名职业院校教师,并带动地方开展更大范围的培训。

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广大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开展空间应用优秀区域、优秀学校的展示推广活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从“三个率先”向全面普及发展,推动实现“一人一空间”,使网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

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加快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机构逐步实行统一的学分制,加快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互通,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账号,建立个人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积累或转换。被认定的学分,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可累计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

(三)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大力支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

支持“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企业和社会机构的支持,在“三区三州”等地开展“送培到家”活动,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推动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建设,开展信息化教学设备捐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等系列活动,落实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的重点任务,助力提升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坚持“扶贫必扶智”,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联校网教、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四)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

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制订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优化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业务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

推进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目标,完成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工作。建立“覆盖全国、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和伴随式数据采集。完善教育数据标准规范,促进政务数据分级分层有效共享,避免数据重复采集,优化业务管理,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决策支持。

推进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连接教育政务信息数据和社会宏观治理数据,建立教育部“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实现政务服务统一申请、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分步实施教育政务数据的共享开放,做到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规范化、审查工作细则化和业务办理协同化,实现“一张表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切实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五)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结合教育信息化各类试点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的实施,认定百个典型区域、千所标杆学校、万堂示范课例,汇聚优秀案例,推广典型经验。

建立百个典型区域。通过推荐遴选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典型区域,培育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样本区,探索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利用信息化优化教育供给的典型路径,为同类区域的发展提供参照,引领教育信息化提质升级发展。

培育千所标杆学校。分批组织遴选100所高等学校、300所职业学校、1000所基础教育学校和一定数量的举办继续教育的学校开展示范,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

遴选万堂示范课例。汇聚电教系统、教研系统等各方力量,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推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为依托,设定专门制作标准和评价指标,遴选万堂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包括1万堂基础教育示范课(含普通中小学校示范课、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示范课、特殊教育示范课、学前教育示范课)、1000堂职业教育示范课、200堂继续教育示范课,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7000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线上线下高等教育精品课,充分发挥示范课例的辐射效能。

汇聚推广优秀案例。总结典型经验,汇聚优秀案例,分批出版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系列案例集,并通过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渠道开设专门栏目、召开现场会、举办应用展览活动等方式进行推广。

(六)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

通过试点探索利用宽带卫星实现边远地区学校互联网接入、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

推进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动。与中国卫通联合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省昭通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各选择1个县开展试点,每县选择1所主体学校和4所未联网学校(教学点),免费安装“中星16号”卫星设备并连通网络,开展信息化教学和教研,为攻克边远山区、海岛等自然条件特殊地区学校联网问题、实现全部学校100%接入互联网探索路径。

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普及。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发布中小学、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推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全覆盖。将网络教学环境纳入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标准,数字教育资源列入中小学教材配备要求范围。加强职业院校、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服务信息化教学需要。推动各地以区域为单位统筹建立数字校园专门保障队伍,彻底解决学校运维保障力量薄弱问题。

(七)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示范。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在雄安新区等一批地方积极、条件具备的地区,设立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强智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顶层设计,推进技术开发与实践应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

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适应5G网络技术发展,服务全时域、全空域、全受众的智能学习新要求,以增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效率和效果为重点,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为载体,加强大容量智能教学资源建设,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教育发展国际竞争新增长极。

加强教育信息化学术共同体和学科建设。与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设立长期研究项目和研究基地,形成持续支持教育信息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长效机制。在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布局中考虑建设相关研究平台,汇聚各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基地,建立学术共同体,加强智能教学助手、教育机器人、智能学伴、语言文字信息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教育信息化交叉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学科、科研良性互动,实现大平台、大项目、大基地、大学科整体布局、协同发展。

(八)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

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规模化测评,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

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合我国国情、可操作性强的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开展覆盖东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涵盖5万名以上学生。通过科学、系统的持续性测评,掌握我国不同学段的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情况,为促进信息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治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创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完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实施新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通过示范性培训项目带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教师信息化全员培训,加强精准测评,提高培训实效性。继续开展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深入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信息素养。

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继续办好各类应用交流与推广活动,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教育部重点组织制定宏观政策,针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加强工作指导,制定标准规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整合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应普遍施行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并明确责任部门,全面统筹本校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各地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全面开展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提升各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二)创新机制,多元投入

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教育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宽带中国、数字经济、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工作统筹推进。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积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三)试点引领,强化培训

各地要始终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和各类专项试点,总结提炼先进经验与典型模式。通过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举办信息化应用展览、出版优秀典型案例集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推广试点取得的经验成效,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发挥辐射引导效应。要将全面提升“人”的能力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核心基础,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校长和管理者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各地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效宣传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开放合作,广泛宣介

继续合作开展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各项教育信息化活动,不断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对外宣传推广教育信息化的中国经验,注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增加国际话语权。加强研究领域合作,建设外专引智基地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和基地,支持我国教育信息化专家走出国门,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工作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实践领域国际合作,促进中外学校、校长、教师和专业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分享教学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取长补短、协作推进。积极支持和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企业走出去,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五)担当责任,保障安全

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明确主要负责人为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做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一谋划、统筹推进。完善网络安全监督考核机制,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对领导班子、干部的考核当中。以《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纲,全面提高教育系统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水平。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重点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强化隐私保护,建立严密保护、逐层开放、有序共享的良性机制,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第四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技〔2018〕6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我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2018年4月13日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为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等“五大进展”,在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主要发达国家均已意识到新形势下教育变革势在必行,从国家层面发布教育创新战略,设计教育改革发展蓝图,积极探索新模式、开发新产品、推进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我国已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发展智能教育,主动应对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但与新时代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依然短缺。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需要针对问题举起新旗帜、提出新目标、运用新手段、制定新举措。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应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达成全方位创新。

坚持系统推进。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信息化发展需求,兼顾点与面、信息化推进与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教学与管理、技能与素养、小资源与大资源等协调发展。

坚持引领发展。构建与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形成新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新业态。

三、目标任务

(一)基本目标

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二)主要任务

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实现三个方面普及应用。“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提速增智,所有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带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无线校园和智能设备应用逐步普及。“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融合发展。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

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教育信息化从研究到应用的系统部署、纵深推进,形成研究一代、示范一代、应用一代、普及一代的创新引领、压茬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融合众筹众创,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四、实施行动

(一)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建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32个省级体系全部连通,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共享,教育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全面形成。

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互联互通、开放灵活、多级分布、覆盖全国、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连通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所有省级体系。建立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发布系列技术和功能标准规范,探索资源共享新机制,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

优化“平台+教育”服务模式与能力。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和共享交易机制,利用平台模式实现资源众筹众创,改变数字教育资源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解决资源供需瓶颈问题。完善优课服务,发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段、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系。升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丰富职业教育学习资源系统。提升慕课服务,汇聚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提供精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达成优质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

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拓展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开放资源汇聚共享,打破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壁垒,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科研、文化资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学习者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转变。

(二)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

规范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保障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人人有空间”,开展校长领导力和教师应用力培训,普及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现“人人用空间”。

引领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制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规范,明确网络学习空间的定义与内涵、目标与流程、功能与管理。印发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应用。

持续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继续开展职业院校和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支持下,培训1万名中小学校长、2万名中小学教师、3000名职业院校校长、6000名职业院校教师,并带动地方开展更大范围的培训。

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广大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开展空间应用优秀区域、优秀学校的展示推广活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从“三个率先”向全面普及发展,推动实现“一人一空间”,使网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

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加快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机构逐步实行统一的学分制,加快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互通,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账号,建立个人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积累或转换。被认定的学分,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可累计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

(三)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大力支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

支持“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企业和社会机构的支持,在“三区三州”等地开展“送培到家”活动,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推动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建设,开展信息化教学设备捐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等系列活动,落实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的重点任务,助力提升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坚持“扶贫必扶智”,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联校网教、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四)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

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制订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优化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业务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

推进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目标,完成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工作。建立“覆盖全国、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和伴随式数据采集。完善教育数据标准规范,促进政务数据分级分层有效共享,避免数据重复采集,优化业务管理,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决策支持。

推进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连接教育政务信息数据和社会宏观治理数据,建立教育部“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实现政务服务统一申请、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分步实施教育政务数据的共享开放,做到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规范化、审查工作细则化和业务办理协同化,实现“一张表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切实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五)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结合教育信息化各类试点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的实施,认定百个典型区域、千所标杆学校、万堂示范课例,汇聚优秀案例,推广典型经验。

建立百个典型区域。通过推荐遴选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典型区域,培育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样本区,探索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利用信息化优化教育供给的典型路径,为同类区域的发展提供参照,引领教育信息化提质升级发展。

培育千所标杆学校。分批组织遴选100所高等学校、300所职业学校、1000所基础教育学校和一定数量的举办继续教育的学校开展示范,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

遴选万堂示范课例。汇聚电教系统、教研系统等各方力量,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推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为依托,设定专门制作标准和评价指标,遴选万堂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包括1万堂基础教育示范课(含普通中小学校示范课、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示范课、特殊教育示范课、学前教育示范课)、1000堂职业教育示范课、200堂继续教育示范课,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7000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线上线下高等教育精品课,充分发挥示范课例的辐射效能。

汇聚推广优秀案例。总结典型经验,汇聚优秀案例,分批出版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系列案例集,并通过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渠道开设专门栏目、召开现场会、举办应用展览活动等方式进行推广。

(六)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

通过试点探索利用宽带卫星实现边远地区学校互联网接入、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

推进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动。与中国卫通联合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省昭通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各选择1个县开展试点,每县选择1所主体学校和4所未联网学校(教学点),免费安装“中星16号”卫星设备并连通网络,开展信息化教学和教研,为攻克边远山区、海岛等自然条件特殊地区学校联网问题、实现全部学校100%接入互联网探索路径。

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普及。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发布中小学、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推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全覆盖。将网络教学环境纳入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标准,数字教育资源列入中小学教材配备要求范围。加强职业院校、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服务信息化教学需要。推动各地以区域为单位统筹建立数字校园专门保障队伍,彻底解决学校运维保障力量薄弱问题。

(七)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示范。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在雄安新区等一批地方积极、条件具备的地区,设立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强智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顶层设计,推进技术开发与实践应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

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适应5G网络技术发展,服务全时域、全空域、全受众的智能学习新要求,以增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效率和效果为重点,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为载体,加强大容量智能教学资源建设,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教育发展国际竞争新增长极。

加强教育信息化学术共同体和学科建设。与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设立长期研究项目和研究基地,形成持续支持教育信息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长效机制。在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布局中考虑建设相关研究平台,汇聚各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基地,建立学术共同体,加强智能教学助手、教育机器人、智能学伴、语言文字信息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教育信息化交叉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学科、科研良性互动,实现大平台、大项目、大基地、大学科整体布局、协同发展。

(八)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

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规模化测评,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

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合我国国情、可操作性强的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开展覆盖东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涵盖5万名以上学生。通过科学、系统的持续性测评,掌握我国不同学段的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情况,为促进信息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治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创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完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实施新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通过示范性培训项目带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教师信息化全员培训,加强精准测评,提高培训实效性。继续开展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深入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信息素养。

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继续办好各类应用交流与推广活动,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教育部重点组织制定宏观政策,针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加强工作指导,制定标准规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整合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应普遍施行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并明确责任部门,全面统筹本校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各地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全面开展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提升各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二)创新机制,多元投入

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教育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宽带中国、数字经济、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工作统筹推进。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积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三)试点引领,强化培训

各地要始终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和各类专项试点,总结提炼先进经验与典型模式。通过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举办信息化应用展览、出版优秀典型案例集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推广试点取得的经验成效,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发挥辐射引导效应。要将全面提升“人”的能力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核心基础,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校长和管理者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各地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效宣传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开放合作,广泛宣介

继续合作开展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各项教育信息化活动,不断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对外宣传推广教育信息化的中国经验,注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增加国际话语权。加强研究领域合作,建设外专引智基地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和基地,支持我国教育信息化专家走出国门,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工作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实践领域国际合作,促进中外学校、校长、教师和专业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分享教学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取长补短、协作推进。积极支持和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企业走出去,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五)担当责任,保障安全

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明确主要负责人为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做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一谋划、统筹推进。完善网络安全监督考核机制,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对领导班子、干部的考核当中。以《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纲,全面提高教育系统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水平。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重点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强化隐私保护,建立严密保护、逐层开放、有序共享的良性机制,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第五篇:集团现代农业五大行动计划动员大会提出-光明食品集团

集团现代农业“五大行动计划”动员大会提出

明确目标

落实责任 实现集团现代农业新飞跃

本报讯

为加快集团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升集团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行业竞争力,集团于3月25日召开光明食品集团现代农业“五大行动计划”动员大会,部署集团农业“实现五个突破、打造三个百万”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宗南,集团总裁曹树民出席会议并讲话,集团总裁助理张汉强主持会议,集团有关部室、相关子公司和基层单位领导、条线负责人一百余人参加会议。

王宗南在会上分析了集团实施农业“五大行动计划”的战略意义,指出实施“五大行动计划”对保障上海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提高集团农业核心竞争力、对建设光明食品集团食品全产业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宗南要求集团农业条线广大干部职工坚定实现目标的信心,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充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加快商业模式转型,加强产业协同,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以务实的态度,认真谋划好实现各项目标的工作措施、步骤和方法,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建设好推进目标的机构队伍,咬住目标不放松,早日实现“五大行动计划”所确定的宏伟目标,为促进光明食品集团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曹树民对实施集团农业“五大行动计划”作了动员讲话。他要求集团农业条线准确把握农业发展形势,坚定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和集团农业现有的基础,充分认识集团农业发展瓶颈并采取措施突破瓶颈,实现集团农业跨越式发展。曹树民对集团农业“五大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作了布置,并提出实现目标的措施方法,要求集团农业用3—5年时间实现五大突破,打造三个百万,即:年粮食销量达到100万吨、年上市生猪达到100万头、年销售饲料达到100万吨、年供应蔬菜达到50万吨,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农业种源基地。

海丰总公司、爱森肉食品公司、牛奶集团鼎牛饲料公司、跃进有限公司、五四总公司等五家单位分别就实现粮食、生猪、饲料、种源、蔬菜的发展目标作表态发言。各单位纷纷表示,要积极实施集团“五大行动计划”,努力完成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集团农业新的飞越。

(黄 超)

3月25日,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浦东新区区长姜樑(中)和上海市委农办、市农委主任孙雷(右),在东海总公司总经理、上海鲜花港董事长赵才标陪同下,视察2011年上海鲜花港第七届新品郁金香花展开园准备工作 。

(周沅生

闵才弟

摄影/报道)

集团全面收购战略见成效 几大核心业务纷纷出现快速增长

本报讯 (黄勇娣

元日)去年,光明食品集团旗下的几大核心业务纷纷出现 “倍增”现象,如糖业的销售增速达118%,饲料业的销售增速达165%,而这种增长势头在今年依然持续。记者日前获悉,2月份光明食品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已达110.5亿元,同比增长12.54%,实现利润4.98亿元,同比增长54%,再次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实现“十二五”的“开门红”。

如此好的业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集团“全面收购兼并”战略。据了解,近年来,光明食品集团围绕乳业、糖业、酒业、综合食品制造业、品牌代理业、连锁零售业和现代农业这“6+1”核心主业,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引领,坚定不移地推进“品牌、科技、资源、网络”四位一体的商业模式转型,在保持原有增长的同时,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依靠收购兼并,扩大网络通路、控制资源基地。集团及其旗下子公司已全线出动,全方位展开国内、国际收购兼并,为下一步发展找到了可持续的增长点。

糖、乳、酒三大主业板块,率先在收购兼并中壮大起来。之前,光明食品集团的糖业通过收购兼并,已在海南省和广西上思县建立了食糖原料生产以及加工基地,去年,又成功收购了云南英茂糖业。并购后,当年投资回报率就达到了32%,整个集团糖业的销量突破210万吨,销售突破100个亿,糖业的销售网络扩展到了东北和西北,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8%以上,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的糖业企业。去年的另一重大动作,就是成功收购了新西兰信联乳业。这就使光明乳业在铺设国内资源网络、建立国内优质奶源基地的同时,迈出了国际化步伐的坚实一步,不仅可为广大国内消费者提供高端优质的婴幼儿奶粉,还获得了国外优质奶源基地。该项目当年投资当年见效,预计今年乳业的销售规模将突破100个亿。在巩固国内黄酒产业领先地位的基础上,集团目前还收购了四川全兴酒业,在新酒种上实现突破,进一步延伸酒业产业链。

一些原本规模较小的业务,也迅速成长起来。去年,集团收购兼并了黑龙江天正粮油、天津梦得、北京雄特等粮食饲料贸易、奶牛养殖基地企业,控股了黑龙江龙申公司,并在美国建立了优质牧业饲料生产基地,进一步健全了“从牛头到牛尾”的种植业、饲料业、养殖业、服务业的牧业全产业链体系,为做强做大集团的米业、饲料业建立了稳定的资源基地。同时,品牌代理业也进一步蓬勃发展。去年,集团成功收购了分销代理保健食品的铭天实业,为进军保健食品市场、扩大保健食品品牌代理、拓展全国市场网络打开了通路。据统计,光明食品集团食品品牌代理增速超过20%,保持国内领先地位,也将为造就品牌代理业的100个亿销售规模打下坚实基础。

现代农业板块,光明在全国进行 “大手笔”的资源布局。根据集团的“十二五”规划,今后现代农业业务将利用其在现代农业人才、科技、品牌、通路等方面的发展优势,重点在100万吨粮食、100万头生猪、100万吨饲料、50万吨蔬菜和提升种源农业发展水平上谋求五大突破,拓展网络,控制资源。目前,在黑龙江、江苏、江西、云南西双版纳等地,集团正以合作、收购兼并等形式,建立粮食、蔬菜、食用菌、保健食品生产基地,既支持了当地发展,服务了全国“三农”,又壮大了自身产业,向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旅游农业延伸,实现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此外,其他业务也在收购兼并中不仅克服了不利因素,还抢占到了产业梯度转移的先机。面对成本增长和竞争激烈的不利因素,集团旗下的海博股份不断拓展外省市市场,保持增量,已实现在广西南宁、江苏南京、山东青岛出租汽车的并购突破,使得海博出租车超过9000辆,今年将突破1万辆。而农工商房地产则通过收购房地产项目,新增土地储备近千亩。

殷欧到五四蔬菜基地进行调研

本报讯

市农委副主任殷欧、市菜办主任陈德明日前到五四有限公司蔬菜生产基地调研,听取集团关于蔬菜生产、供应及蔬菜产业规划的工作汇报,对光明食品集团落实市政府蔬菜种植和上市任务、应对当前菜价低迷采取积极措施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统筹种植计划,保证夏淡季节的绿叶菜供应。殷欧指出,在蔬菜供应大起大落时,企业要保护好菜农、蔬菜生产企业的种菜积极性。光明食品集团在蔬菜机械化应用、育种、销售上要加大力度,做出样板。(陈志贵)

王宗南到集团在滇企业进行工作调研

本报讯

(季旅青

邹君)3月19日至21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宗南,集团总裁助理张汉强到集团在滇企业——英茂糖业和云南东方公司、云南石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云南德宏英茂糖业公司进行工作调研。为了帮助灾区人民克服当前困难,加快灾后重建,王宗南代表光明食品集团在前期已经捐助的基础上,再追加人民币100万元捐献给德宏州政府。

王宗南在调研中高度评价了英茂糖业和云南东方两个企业对推进光明食品集团糖产业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对英茂糖业未来发展,王宗南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第一是抓住英茂糖业上市契机,加快公司发展;二是进一步研究产业链延伸,推进产业链的综合利用和开发;三是进一步加强与光明的融合,更好发挥协同效应;四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国际化程度。

在云南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组培楼三期工程和保健品加工厂,王宗南在听取汇报、现场考察后,充分肯定了云南石斛生产基地在建设和发展中取得的可喜成绩,并就基地的后续发展提出要求,要求光明食品集团云南石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十二五”期间以科技创新为手段,进一步做强做大光明食品集团保健食品产业,不遗余力地打造光明品牌,扩大企业社会影响,把云南石斛生产基地培育成为全国同行企业的排头兵,引领石斛生物科技跨越式发展。

在云南德宏英茂糖业有限公司,王宗南一行参观了瑞丽糖厂榨季生产,对德宏公司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王宗南指出,德宏公司震后反应迅速,措施得力有效;生产业绩骄人,贡献突出;关注民生,在英茂糖业统筹组织下,员工保障性住房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王宗南提出三点希望:第一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平原糖厂生产自救步伐,将损失降到最低点,英茂糖业要尽快研究制定恢复的可行方案。第二要克服困难,调配甘源和组织方式,保证原料全部入库。第三要协调好与四县市的关系,进一步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推进企业民生保证工作。

曹树民赴浙江考察五四并购包装项目

本报讯

集团总裁曹树民日前到五四方信包装公司收购项目——浙江汇诚通用印务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听取该公司关于前期调研、考察、评估及尽职调查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浙江汇诚通用印务有限公司的发展情况。曹树民希望五四有限公司采取企业转型、收购兼并、科技创新等措施,将“方信包装”打造成为光明食品集团的糖业、米业、奶业、酒业、饲料业等生产企业提供袋子、瓶子、箱子、盒子、杯子配套系列包装产品的企业,逐步形成集设计、研发、生产等一体“五子登科”规模化的集团食品包装产业链。

(汪晓凤)

周海鸣赴海丰开展党建工作调研

本报讯

集团党委副书记周海鸣,集团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马勇健日前到海丰东大滩食品有限公司、农机管理部、良种发展中心、社区等单位开展党建工作调研,现场了解党员公开承诺和落实、领导点评情况,在创先争优及活动中的亮点和特色工作,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等。周海鸣一行还现场检查了各支部工作台账、宣传橱窗。

(扬 眉)

葛俊杰会晤美国路易达孚公司CEO

本报讯 路易达孚(北京)贸易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执行官周德汉一行日前到烟糖集团访问,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烟糖集团董事长、总裁葛俊杰会见到访高层。在烟糖与路易达孚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后,双方旨在进一步了解和沟通各自糖业产业的发展情况,积极寻找合作切入点,并致力于通过产业合作,进一步提升双方的战略合作层次。(徐静怡 薛新风)

集团2011共青团工作会议提出 思想引领坚定信念 服务中心体现价值

本报讯

(袁丁黎)3月18日下午,集团召开2011共青团工作会议,总结上一主要工作,部署今年共青团重点工作任务。集团总裁曹树民,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张大鸣出席会议并讲话。大会表彰了2010荣获市级荣誉的先进青年集体和个人、集团级的五四红旗团组织和特色团组织,以及31个优秀青年创新创效助推项目。

曹树民为团员青年作了一场生动精彩的集团经济形势专题报告。他回顾了集团的发展轨迹,总结了集团走向成功的经验,介绍了集团新三年的经济发展目标。他结合当前集团重点工作项目,深入剖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审时度势地整合内外部资源,通过商业模式转型和并购等手段,做强做大核心主业,打响光明品牌,拓展市场空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曹树民还分析了集团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并强调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广大团员青年要坚定信心,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确保实现集团“保八争九”战略目标的各项工作中去。

张大鸣要求各级团组织,一要把握政治方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青年人健康成长;二要围绕集团新三规划,创新工作载体,建立价值型团组织,引领青年在企业经济建设领域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三要站在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坚持党建带团建,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

今年,集团共青团系统将围绕集团“发展、转型、整合、提升”的工作主基调,坚持党建带团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继续探索“价值型”团组织建设,着力在思想引领上有新成效,着力在服务企业中心工作上有新突破,着力在服务能力上有新提升,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实现集团新三年战略规划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烟糖集团团委、光明乳业团委还分别就2010年特色、亮点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集团团委委员、子公司团委书记、基层团组织负责人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

集团召开保密工作会议——

认真贯彻新《保密法》

做好企业保密工作

本报讯

(周文)集团保密工作会议日前召开,集团党委副书记周海鸣在会上提出要求,上海市保密局宣传法规处处长徐静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保密课。

周海鸣在讲话中要求,一要建立保密工作制度,从企业工作的各方面有保密的规定、规范和规矩。二要加强培训,大力开展保密法制宣传教育,重点抓好领导干部、涉密人员保密形势和保密知识教育。三是建立队伍和机构,明确保密工作分管领导,保密人员,有条件的要设立保密委员会。四是严格把关,对涉密人员和领导干部的保密工作进行规范,不出纰漏。五是加强检查,进行全集团的保密工作自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集团保密委员会8月份将进行各单位的保密工作制度、组织等方面的检查。

徐静结合新《保密法》分析了当前保密工作的严峻形势;讲解了新保密法的九大亮点,特别强调了涉密人员要有保密意识,既是保护国家秘密,又是保护自己,新保密法对泄密人员的处罚有更严格、明确的规定。她还结合案例讲解了如何做好企业保密管理工作。

与会者通过学习,明确了保密的概念,了解了国家的保密管理体制、领导机构,更加增强了保密意识和保密责任,会议起到了警钟长鸣的作用。

集团保密委员会成员、各单位保密工作分管领导、办公室主任、机要秘书、总部部门负责人等出席了会议。

日本蔬菜放射性物质超标 五四“星辉蔬菜”紧急支援

本报讯

(特约记者 陈明强)连日来,五四有限公司所属上海都市农商社党政针对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核污染及日本福岛县生产的卷心菜、花椰菜等11种蔬菜均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含量超标,导致日本本土蔬菜供应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认真做好支援日本灾区出口蔬菜的供应工作,积极组织好上海最大的出口蔬菜基地之一的“星辉蔬菜”增加对日出口的蔬菜总量,以缓解日本国内蔬菜供应紧张。

上周末,“星辉蔬菜”基地工作人员加紧将已经加工、包装好的总量在120吨左右卷心菜装入集装箱运往日本。据该生产基地出口部负责人介绍说:日本发生地震后,公司生产的蔬菜出口数量已差不多翻番,一个星期内已运送11个集装箱,自日本福岛县蔬菜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紧急启动日本本土蔬菜“食用限制”的措施后,基地每周运往日本的蔬菜出口需求量更是猛增。目前,星辉蔬菜公司出口到日本市场的蔬菜从原来的每周2-3个集装箱,增加到了10个集装箱以上,出口蔬菜数量每周可达到200吨以上。

为保证出口蔬菜的供应,都市农商社党政集中“星辉蔬菜”基地的人力物力,加强自有的4万多亩蔬菜基地的在田蔬菜的采收、加工,组织工人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每天从早上6点开始上班到晚上12点多下班,确保蔬菜按时装运,保证当天接单,次日就能发货。同时,严抓蔬菜出口过程中的质量监管,积极与奉贤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沟通协调,早报检、早查验、确保出口蔬菜的质量安全,力争尽早把新鲜、安全、卫生的蔬菜送达日本灾区。

关于红色的联想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欣闻集团系统许多党组织带领党员唱红歌、走红路、忆红史,在激越的红歌声中感悟共产党人的报国之志,在井冈山的崎岖山路中体会红军的艰难历程;在读红史的览阅中接受心灵的洗礼。于是,笔者也由之对红色产生了一些联想。

如今,我们对红色的认知,除了从自然色彩的角度去理解,还会用心去体会其更深刻的政治含义。当一首首红歌飞过时空在各种场合唱响时,我们感到心潮澎湃、情绪激昂;当一幕幕战马嘶鸣、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再现眼前时,我们感到由衷的震憾和敬仰;当一页页记载革命历史的书籍在手中翻过时,我们真切地感到党的伟大、党的光荣。于是,从红色娘子军奋勇战恶霸,到渣滓洞江姐绣红旗;从黄洋界的隆隆炮声到延安窑洞的熠熠灯光,这些用前辈和先烈们的理想、鲜血构筑的革命历程,只能用红色作为其特殊的象征和唯一的符号,而这样的红色经过历史的检验证明永不褪色,现在、将来仍然会激励中华儿女去构筑更雄伟的民族复兴的丰碑。

从美术角度而言,红色是一种暖色调;从现实生活而言,红色又是一种给人带来神圣使命感的主色调。如今随着信息传播渠道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一些人对红色的历史、红色的传统渐渐淡忘了,甚至还有人发出另类的声音,认为“这些红色的历史过时了”,从而视信仰、理想、意志为玩物,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因此,在迎接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全社会掀起“唱红歌、走红路、忆红史”的热潮非常及时,大有必要。山城重庆一面大唱红歌,一面打黑除恶,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的事实,生动地佐证了在建设现代化的同时,必须对红色主色调浓墨重彩。

笔者还联想到,革命传统教育也需要可持续开展,需要强化其重复性,拓展创新性,加强针对性,使唱红歌、走红路、忆红史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应景之作”。我们期盼集团各级党组织在争先创优、党建创新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园地里培育出更加鲜艳夺目的花朵。

上一篇: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下一篇: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