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第一课时教案

2023-04-22

教案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求,提前准备好合适的活动主题。同时,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发展状态,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幼儿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增强幼儿的自学能力,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次函数第一课时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一次函数第一课时教案

13、《第一次抱母亲》第一课时教案

13、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

3、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学习生字词。

一、揭题导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第一次抱母亲。(指导:“第”是竹字头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 师:课文读过吗?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是在什么时候?

师:告诉老师,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从题目开始读起。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对题目的思考,我们往往可以猜测到文章的大意和表达的中心。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接下来,我想请一些同学读读课文,检查一下昨晚的预习情况,看看通过预习,咱们同学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了。

检查的时候,我想这样,先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带着这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抱母亲?抱母亲时作者有什么感受?)认真听读课文,划出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有关语句。我可能会随时喊停换人读,希望大家注意力要集中。 (师巡视听读情况,同时随机按小组读、四人小组读、同桌、男女生读等形式抽取部分学生检查读书情况。)

2、评价朗读,汇报交流。

师:请几位同学评价一下刚才的朗读情况。重点要强调一些字,句子的读法。 师:听得挺认真的,小评委的任务完成得不错。不知道另外一个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先看第一个问题: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

引导: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有两个原因。 按先后来分,可以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请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讲作者因为换床单而抱母亲的? 从哪里到哪里是讲作者因为想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 第二个问题: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有什么感受? 生答。

(难过、愧疚)板书。解释愧疚。 (“愧”是惭愧,“疚”是不安,甚至有些痛苦。惭愧、不安,就是“愧疚”,)

3、理解“翻山越岭”,越的写法。 仰(yǎng)面的读法。

“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

三、布置作业。 多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板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

爱 孝

第二篇:一次函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2.能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目标。

4.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活动中,能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并能进行探索活动,发展是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什么是正比例函数?能举例说明吗?

2.购买一枝钢笔需5.6元,付款总数y(元)随所购枝数x(枝)的变化而变化,用解析式表示为:

.

(二)提出问题

问题:某登山队大本营所在地的气温为15℃,海拔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登山队员由大本营向上登高xkm时,他们所处位置的气温是y℃.试用解析式表示y•与x的关系.

分析:从大本营向上当海拔每升高1km时,气温从15℃就减少6℃,那么海拔增加xkm时,气温从15℃减少6x℃.因此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

y=15-6x (x≥0)

当然,这个函数也可表示为:

y=-6x+15 (x≥0)

当登山队员由大本营向上登高0.5km时,他们所在位置气温就是x=0.5时函数y=-6x+15的值,即y=-6×0.5+15=12(℃).

这个函数叫什么函数,它与我们上节所学的正比例函数有何不同?我们这节课将学习这些问题.

(三)探究新知

我们先来研究下列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表示?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1.有人发现,在20~25℃时蟋蟀每分钟鸣叫次数C与温度t(℃)有关,即C•的值约是t的7倍与35的差.

2.一种计算成年人标准体重G(kg)的方法是,以厘米为单位量出身高值h减常数105,所得差是G的值.

3.某城市的市内电话的月收费额y(元)包括:月租费22元,拨打电话x分的计时费(按0.01元/分收取).

4.把一个长10cm,宽5cm的矩形的长减少xcm,宽不变,矩形面积y(cm)随x的值而变化.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可以得到这些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分别为:

1.C=7t-35.

2.G=h-105.

3.y=0.01x+22.

4.y=-5x+50.

归纳:它们的形式与y=-6x+15一样,函数的形式都是自变量x的k倍与一个常数的和.

师:确实如此,如果我们用b来表示这个常数的话.•这些函数形式就可以写成: y=kx+b(k≠0)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linearfunction).当b=0时,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四)解决问题 :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又是正比例函数?

(1)y=-8x.

(2)y= 6.

(3)y=5x2+6.

(4)y=-0.5x-1.

2.若函数y=(m-2)x+5-m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满足的条件为(

)

(五)创新应用

1.汽车油箱中原有油50升,如果行驶中每小时用油5升,求油箱中的油量y(升)随行驶时间x(时)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y是x的一次函数吗?

2.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某城市规定用水收费标准如下:每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米 3 时,水费按0.6元∕米 3 收费;每户每月用水量超过6米 3 时,超过部分按1元∕米 3 收费。设每户每月用水量x米 3 ,应缴水费y元.

(1)写出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米 3 和超过6米 3 时,y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判断 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

(2)已知某户5月份的用水量为8米 3,求该用户5月份的水费。

(六)学习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七)巩固作业

2

第三篇:13.第一次抱母亲第一课时

13.第一次抱母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黑板、投影仪、录音机、挂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感知,学会生字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理解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乌鸦反哺》的故事,学生边听边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了? 2.今天我们开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3.齐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先读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 (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读准生字词。

(3)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你在字音、字形、字义上有什么收获?

(2)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不懂的?互相交流、补充。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纠正。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三.感知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同桌讨论。 2.交流。

3.再次请同学完整地说课文内容。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哪些字难写?关键笔画在哪儿? 3.师范写。

4.学生描红、仿写。

第四篇:《指数函数》(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程序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计算机价格下降问题,第二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②将学生按奇数列、偶数列分组。

学生活动:①分别写出计算机价格y与经过月份x的关系式和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并互相交流;②回忆指数的概念;③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④分析出对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板书指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活动:①画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②交流、讨论③归纳出研究函数性质涉及的方面④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用多媒体将指数函数的图象推广到一般情况,学生就会很自然的通过观察图象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同时对于底数的讨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教师活动:①板书例1②板书例2第一问③介绍有关考古的拓展知识。

学生活动:①学习解题的规范步骤②完成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③完成分组练习④扩展视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实现学生对指数函数知识的初步应用,完成学生学习的“实践―――认识―――再实践”过程,力求通过例题的讲授、规范的板书养成学生良好地解题习惯,起到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巩固学生对指数函数性质的理解、实现会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数学问题,通过三个分组练习实现教师的再指导和学生的渐进式提高。指数函数与贷款利率的计算、化学中半衰期的计算和考古技术的现代运用有紧密的联系,本环节介绍的“化学中的14C在考古中的应用”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为下一步学习“计算分期付款的利率”等问题埋下伏笔。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教师活动:①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完成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②布置课后及拓展作业

学生活动:完成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课内小结并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化学习目标,有能力的同学完成网上调研并在下节课与同学交流我国在利用14C进行考古所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作业实现目标的巩固。

5.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由三个板块构成的板书,板面分配比例为2:1:1,第一大板块包含了两部分,一是指数函数的定义,二是课前准备的画有坐标系和表格的小黑板;第二板块书写了例1和例2的第一问;第三板块由学生完成例2的后两问、练习和课堂小结组成。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有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将教学评价将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例如情景导入的表达式评价、回忆指数知识的记忆评价、得出指数函数概念的归纳评价、作图时的准确性评价、解题时的规范性评价、小结时的表述性评价等。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等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完成知识互评、能力互评,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当然教师会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获得更全面的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和课堂效果的反思,并在后续的时间里修订课堂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以上是我对指数函数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第五篇:二次函数学案第一课时

21.1 二次函数学案

(一)

一、本节目标

1、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能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3、能确定实际问题中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二、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叫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有几种表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什么叫一次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自变量是_______,函数是_______,常量是________。

4、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索归纳

完成下面题目,并观察归纳

1、正方形的边长是x,面积y与边长x之间的关系式。

2、农机厂第一个月水泵的产量为50(台),第三个月的产量y(台)与月平均增长率x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

归纳:①上面的两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关系式? ②等式右侧都属于___________式; ③自变量的最高次数都是________。

(三)新知讲解

1、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 (a≠0,a、b、c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2、定义理解:

(1)如何理解“形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y=ax2+bx+c中,自变量是____,它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0,如果a=0会产生什么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c是否可以为零?又会有什么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y=50x2+100x+50中, a=____, b=____, c=____。

3、讨论总结:你认为在二次函数的定义中应注意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新知应用

1、对二次函数关系式和系数的辨别

提示:不好判断的可先进行整理,作形式的转换。

例: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

b、c的对应值。

(1)y=1-3x2;(2)y=x (x-5); (3)y=3x (2-x)+3x2;

(4)y=(x+2) (2-x);(5)y=x4+2x2+1 2、对定义必要条件的考查

提示:研究二次函数时要注意两点:(1)最高指数;(2)二次项系数。

例:m取何值时,函数y(m2)xm2m4mx1是以x为自变

量的二次函数?

分析:若函数y(m2)xm2m4mx1是二次函数,

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

3、函数关系与实际问题

例:写出下列各函数关系,并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函数. (1)写出正方体的表面积S(cm

2)与正方体棱长a(cm)之间的函数关系;

(2)写出圆的面积y(cm2

)与它的周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 (3)某种储蓄的年利率是1.98%,存入10000元本金,若不计利息,求本息和y(元)与所存年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和为26cm,求菱形的面积S(cm2

)与一对角线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

(五)能力提升

1、实际问题中的取值范围

提示: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例:篱笆墙长30m,靠墙围成一个矩形花坛,写出花坛面积y(m2)与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简单的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提示:待定系数法是求函数解析式的通用方法,在使时需注意有几个待定系数,就需要几组对应值。

例:已知二次函数y=ax

2+bx+c,当 x=0时,y=0;x=1时,y=2;x= -1时,y=1.求a、b、c,并写出函数解析式。

(六)巩固新知

1、在长20cm,宽15cm的矩形木板的四角上各锯掉一个边长为xcm的正方形,写出余下木板的面积y (cm2)与正方形边长x (cm)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已知二次函数y=4x

2+5x+1,求当y=0时的x的值.

3、已知二次函数y=x

2-kx-15,当x=5时,y=0,求k.

4、已知二次函数y=ax

2+bx+c中,当x= 0时,y= 2;当x=1时,y=1;当x=2时,y= -4,试求a、b、c的值

5、当k为何值时,函数ykxk2k2为二次函数?

上一篇:一般员工述职报告简短下一篇:预备教师党员思想汇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