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关系,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2022-09-11

19世纪以前, 高等学校是比较单纯的教学机构, 大学教师一般都没有科学研究的任务。19世纪初, 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柏林创办了洪堡大学, 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著名原则[1], 首次将科研确立为大学的重要任务。现在这一原则已经在国内外高校得到普遍认可。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贯彻落实主要靠广大教师。从目前情况看, 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能够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 但是也应看到, 在为数不少的高校里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 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 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 导致本科教学质量下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很多高校出台政策, 比如规定“教授必须给本科生授课”、“教学成绩不合格者不得晋升职称”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上述不良倾向, 但是笔者认为, 要根本解决问题, 关键还需要广大教师从思想上深刻认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性和内在一致性, 只有这样, 教师才会自觉自愿地做到教学科研并重, 把事情做到最好。

下面就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 谈谈笔者浅见, 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1 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简单地说是对立统一关系。两者既有对立的一面, 又有统一的一面。不过, 对立是次要的, 统一是主要的。

1.1 对立关系

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对立, 我们不能回避和否认这个事实。道理很简单, 无论教学还是科研, 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 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又总是有限的, 因此两者难免存在冲突。如果一名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其从事的科研方向不太一致时, 他 (她) 可能面临“两线作战”的不利情况, 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冲突将更加明显。不过学校主管部门如能科学合理地给教师制定年度教学工作量标准, 院系教学主管领导为所属教师安排课程教学任务时, 充分考虑其所从事的科研方向, 尽量做到两者基本一致, 那么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这点冲突可以降低到最低程度。

1.2 统一关系

教学与科研之间最主要的关系还是其辩证统一性。根据笔者经验和体会, 其统一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现提出来, 与同仁探讨。

1.2.1 科研成果给教学注入新鲜内容, 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

大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专业人才。教学内容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 才能保证其先进性和实用性。授课教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讲义介绍给学生, 无疑会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兴趣, 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1.2.2 教学活动有助于教师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

科研的要义是创新, 而创新离不开继承, 科研活动实际上是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教师要想在某一领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有所创新, 就必须对已有理论切实掌握、深刻理解。理解程度越深, 才越有可能洞悉问题的实质, 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见解, 做出新成果。一个负责任的教师给学生讲课决不是照本宣科, 而是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再认识。这样, 对同一门课程, 每轮讲授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日积月累, 境界愈高, 达到一定程度后有可能提出创新性成果。

1.2.3 教学过程中发现和提出的新问题有利于开辟科学研究的新方向

实践表明, 科学创新既需要“基础推动”, 更离不开“问题牵引”。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由一个好的问题引出的。大学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年轻的大学生, 他们思想活跃, 充满求知欲。一个好的教师往往能调动学生的科学兴趣, 使他们在课堂内外提出大量问题, 其中不乏教科书上尚无答案、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这无疑为教师确立科研课题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2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以上论述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关系。那么在实践中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做到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协调发展呢?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2.1 实施研究性教学, 做到教学过程科研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为主, 学生为客”, 教师承担“传道, 授业, 解惑”的任务, 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长此以往, 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也不可能使教师从教学过程中发现新问题, 思考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 因此, 教学对科研没什么促进作用。教学和科研基本上是割裂的。

研究性教学 (西方国家称之为“主题研究”、“项目课程”) 可望改变这种状况。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 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 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研讨中达到学习、创造和培养能力等目的教学形式[2]。与传统教学相比, 研究性教学的特征在于, 在师生主客体定位上强调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充分交流, 互动启发;在方式手段上强调以研究为主;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开放性, 不囿于教科书的束缚。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也能很好地促进教师的科研工作。现分别阐述。

2.1.1 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性教学以问题为牵引, 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积极性, 经过学生对所学相关知识的回忆、思考, 及师生交流互动, 引出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新知识, 用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学过程实际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科研工作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既深化了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 更使他们逐步熟悉和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为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打好基础, 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2.1.2 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

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 解决问题所需知识和方法不完全限于教科书上的内容, 可以教学大纲为重点, 适度拓展。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仅是学生在积极思考, 教师也不能“吃老本”, 靠自己已经熟悉的知识教学生, 也需要和学生一起研究新问题, 探索新方法, 创造新知识。

在研究性教学中, 大部分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限定性问题, 用以引出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和方法, 传授给学生, 实现基本教学目标。但是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可能会激发出一些有趣的、值得深入思考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不可能在课堂内解决, 需要授课教师专门立项研究, 也可以吸收优秀学生参与进来。因此, 研究性教学不仅可以给授课教师提出新的科研课题, 也可以调动和利用学生智力资源, 有力地促进教师科研工作的展开。

由以上论述可见, 实施研究性教学无论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教师科研工作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我们应该加快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但是现阶段还有一些因素制约改革的实施, 比较突出的是现有的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仍然是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制定的, 不少条目规定的比较死板, 不能反映研究性教学的特点、规律和要求, 教师为了在教学质量考评中获得较好分数, 不敢大胆实行研究性教学。因此, 笔者呼吁尽快改革现有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使之适应研究性教学的要求。

2.2 吸收学生参与科研, 做到科研过程教学化

吸收学生参与科研, 也具有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科研工作的双重功效, 是实现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有效手段。下面从两方面论述。

2.2.1 吸收学生参与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人才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 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利于他们温故知新。

科研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在科研过程中, 为了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 无形之中, 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巩固了所学知识。另外, 通过参与科研活动, 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 了解科技前沿和发展趋势, 激励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2) 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 这些格言反映了在科学领域理论联系实际的极端重要性。学生平时学习当中, 动手实践和接触实际的机会相对较少, 而科研活动则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极好机会。通过科研实践, 特别是各种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切身体会到实践活动对于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的生动过程, 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 这对于他们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大有裨益。

(3) 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精神。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社会化大生产呈现出高度分工和紧密合作两大特征。各行各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 更需要具备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日常学习一般是独立的个体行为, 缺乏团队合作的培训。科研活动是综合性、创造性活动, 往往需要多人分工合作进行。吸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 这对于他们走出校园后适应社会实际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总之, 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2.2 吸收学生参与科研对教师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

学生参与科研对教师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有助于弥补教师人力资源不足, 构建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

科研活动是复杂而繁重的系统工程。科研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 不仅取决于团队人员个体素质, 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的编制和分工是否科学合理。比较高效合理的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结构, 纵向关系是领导与从属关系, 横向关系是分工协作关系。塔顶人员往往是科研项目的牵头者, 负责任务规划与方向把握, 塔底人员主要从事具体技术工作和大部分事务性工作。吸收学生参与科研, 根据他们能力和知识结构的不同特点, 安排在团队不同部位, 有助于弥补教师人力资源的不足, 构建出合理的团队结构, 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

(2) 吸收学生的新鲜观点和思想, 有利于科技创新。

在科研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教师知识和经验比较丰富, 理论功底好, 思维比较缜密, 但是相对于年轻的学生, 思维定势较多, 考虑问题偏于保守。学生知识和经验相对欠缺, 理论功底相对薄弱, 但是思维定势少, 想象力丰富, 求知欲和创新精神比较旺盛。吸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可使教师和学生取长补短, 发挥各自优势。特别是吸收学生的新鲜观点和思想, 非常有利于科技创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一定要容忍学生犯错误, 保护和引导其创新积极性。

(3) 吸收学生参与科研, 可及时发现优秀苗子来补充师资, 有利于学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

科研工作离不开人才,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才培养是科研工作的生命线。如果片面重视科研, 忽视人才培养和选拔, 最终会毁掉科研。这也是教学和科研辩证统一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吸收学生参与科研, 在实践中锤打和考察他们, 可以及时发现科研领域的优秀苗子, 加以重点培养, 毕业后留校任教, 补充师资, 可以保证学校教学科研人才不断线, 实现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 吸收学生参与科研无论是对教师本人现时的科研工作还是将来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本文就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了作者浅见, 目的是引起高校广大教师对此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正确认识, 在今后工作中能正确对待和处理, 做到教学科研并重和两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动我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 阐述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给出了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一些建议, 以期引起高校教师同仁的思考和重视, 做到教学科研两者并重和协调发展, 推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教学,科研,研究性教学,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 周川.从洪堡到博耶:高校科研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 2005 (6) :26~30, 61.

[2] 马东堂, 王杉, 习勇, 等.通信基础理论课的研究性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 2008 (2) :66~68.

上一篇:从素质教育谈美术教育下一篇: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困境及其解决——以武汉市餐饮油烟污染治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