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公文写作试题

2022-07-07

第一篇:军用公文写作试题

军用公文写作应把握好“五种关系”

军队各级机关参谋人员撰写军用公文是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参谋人员要圆满完成这项任务,必须认识和掌握军用公文写作的一般规律,把握好“五种关系”。

一、把握好起草意图与首长意图相符合的关系

军用公文是军队各级首长行使指挥权力的重要手段,参谋人员受命撰写军用公文,其公文起草意图必须与首长意图相符合,不允许掺杂起草者个人意见,如此,才能保证军用公文的质量。参谋人员在写作中对首长的指示和要求,要清楚明白,不能似懂非懂;要全面把握,不能片面理解;要深刻领会,不能浅尝辄止。

首先参谋人员对公文的行文名义、目的、对象、内容、要求、时间等要素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在办理文件过程中容易出现对首长意图的理解偏差;其次要善于把能够反映首长意图的讲话、指示、会议记录及相关文件,有机、完整地结合起来全面分析,对公文中所涉及的事项应着眼全局去考虑,而不是限制在一个局部狭小的范围就事论事,否则就容易断章取义、曲解首长指示精神,不能完全反映首长意图;第三对公文中所涉及事项的关键环节,如原则、方针、核心内容等一定要严格按党委决定、首长交待的指示精神去拟制文件,客观公正地做出科学判断,从而符合实际地制定政策、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起草意图与首长意图相符合。

二、把握好行文名义与公文内容相符合的关系

军队各级行文有三种经常使用的行文名义:以党委或纪委名义行

文、以部队名义行文、以机关名义行文。行文名义必须符合公文所反映的内容,才能够发挥军用公文的法定效力,体现军用公文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更好地实现行文目的。

中央军委对各级部队及其机关的职权范围有明确规定,在这方面首先要把握的是公文内容是否在职权范围之内,这是确定行文名义的基本依据。通常情况,凡是在本级机关职权范围之内的事项,以机关名义行文,而不以部队名义;超越本机关职权范围的事项、战时或特殊情况下才以部队名义行文;以党委、纪委名义制发的公文,在公文内容上往往侧重部队党委、纪委业务,在公文文种上使用“决定”、“通报”、“通知”等文种较多。其次要把握的是以部队名义制发的公文,其内容大多涉及全局或重大事项,且具有指令性,这类公文通常要由部队首长签发,必要时还应经首长办公会或部队党委集体研究通过;而以部队机关名义制发的公文,则通常只涉及局部,且业务性较强,属于业务部门办理的范畴之内;以党委纪委名义行文的文件,其使用时机与以部队机关名义制发的公文比较类似,即使是部队的党委也不能使用“命令”、“通令”等文种。第三要把握的是公文内容的规格等级也与行文名义密切相关,以部队党委或部队名义制发的公文,其公文规格上要明显高于以部队机关名义和纪委名义制发的公文,在部队实际行文当中,即使是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三大机关联合行文,其内容规格也不能与以部队名义制发的公文相等同。

三、把握好公文内容与部队实际相符合的关系

军用公文内容与部队实际相符合,不仅是公文处理条例的要求,

也是作战需要对军用公文的强制性措施,因而起草者必须保证军用公文内容的真实性、所提措施的可行性,不允许有半点虚构和夸张。写请示和报告等上行文,要如实反映实际情况,否则,上级就不能了解真实情况作出正确决策;写决定、通知、通报、指示等下行文,必须符合执行单位的实际,否则,下级接到文件无法执行与落实。

这就要求参谋人员在起草公文前,首先对公文中所涉及事项,要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确保言之有据;下命令、作指示、做规定,要以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部队条令、条例,上级的指示精神和科学技术的成果作为理由和依据。其次要对公文中所涉及事项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确保言之有理;拟制首长讲话稿、调查报告、通报等文种,应该用典型材料、对比性材料、数字、典故等说明问题、分析问题,夹叙夹议、事理结合,把叙事与明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公文质量。第三要制定科学可行的措施,确保言之有策;写背景、找原因、定措施,要从受文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用具体的事实反映观点,少写情况分析,多写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对策、办法和规定,才能增强军用公文的执行性与可操作性。

四、把握好公文语言与行文关系相符合的关系

军用公文是以书面语言为表达形式的指挥与交流工具,它的语言区别于文学作品与地方行政公文的语言,既具有明白、平实、简洁、规范等特点,又要符合行文双方的隶属关系,根据行文关系选择公文用语。例如,“报告”、“请示”是上行文,在公文用语上必须体现出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的尊重、礼貌,多用陈述性语气;“决定”、“指

示”等是下行文,在公文用语上必须体现出坚定、果断,多用祈使性语气;“函”是平行文,在公文用语上必须体现出尊重、平和、谦恭,多用商量的语气。这种特定的语句、语气和语词,都是由行文双方的隶属关系决定的。遵循这一规律,就能实现公文表达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实现行文目的。这就要求公文起草人员在撰写公文时,一定要根据行文双方的关系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语气,否则,就有失体统,不合规范。

对军用公文语言的运用,首先要做到表述准确,无论是命令、指示、决定等下行的指挥性文书,还是请示、报告等上行的报告性文书,语言的表述含义要准确明白、用词要恰当得体、提法要有根有据,否则就有可能起到误导的作用,给部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其次要做到内涵丰富,如指示、通报、报告等大中型文书,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有思想性,因而在起草公文时,语言运用应避免浅薄、记流水账,而要十分注重语言的高度概括和凝炼;第三要做到语言规范,新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以下简称《军语》)是拟制军用公文的法规性用语,使用《军语》语言拟制军用文书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的明确要求,但使用《军语》并不是呆板,也不是要千篇一律,郭沫若曾经说过:“就语言方面讲,要求字眼总要用得适如其量。这样,表现的概念才会准确,也才会使人感到鲜明”。一篇好的军用公文应该语言规范、道理透彻、论述明白。所以,把《军语》语言同其他语言有机地结合是军用公文追求的目标。

五、把握好行文格式与行文目的相符合的关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对各种公文的格式有着严格的规定,这是为了充分体现军用公文的法定权威性和约束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行文目的。每种行文格式各不相同,都与行文目的密切相联。行文目的约束着行文格式,行文格式反映行文目的。例如,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就要选用“命令”的文种和格式;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就要选用“指示”的文种和格式;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就要选用“报告”的文种和格式,文种的选择是由行文目的所决定的。遵循这一原则,就能正确选择公文的文种和格式,明确行文目的,实现公文的效用;违背这一原则,就可能选错文种,用错格式,必然影响公文办理,影响公文作用的发挥,甚至给部队工作造成损失。这就要求公文起草人员首先必须熟悉军队机关公文处理有关条例和规定,严格按照法定的格式撰写公文,不能随心所欲;其次必须根据行文目的和行文关系正确选择文种,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使所写公文规范适用。

把握好军用公文写作的“五种关系”,才能体现出一级机关参谋人员基本的素养,提高领导机关威信,确保公文质量与军令畅通。

第二篇:军用万能检讨书

尊敬的部队领导:

关于本人的超假行为,在此向您做出深刻检查。2015年元旦,本人以回家探亲为由请假三天,实际是外出部队超过五天时间才归队。

作为一名部队士兵,我的所作所为肯定是严重违反纪律规范的。对于错误,我深刻反省,真诚领罪道歉。在部队领导的批评教育指点以后,我通过沉思反省,也逐步意识到了造成自身错误的原因。

第一,思想觉悟不够,处事应变力不足。长途返家,必定存在各样问题困难,我事先没有做足功课,没有把各类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研究吃透。明显我是存在思想觉悟不够的问题。原本向上级请示批准了的三天假期,可是因为交通火车票不好预订,只好推迟了几天,这期间没有向领导做出清楚说明,我确实存在过失。

第二,身为部队士兵心志还不够坚定。当兵就是为国效力,没有国哪有家。部队准许每名士兵有休假权利旨在体恤抚慰战士心情,然而心志坚定的战士往往不需要这样的情绵。作为士兵,我就应该心系祖国,心志坚定,索性就放着休假不用,也不至于如今犯下这样的错误。

第三,没有想到错误的严重后果。当时我也没有想到错误后果如此严重,辜负领导信任。领导原本就是信任我才批准的假,而我反而辜负领导,超假多天。而班集体其他战友平常都为集体争光,大家辛苦不易,而我却犯下错误给班集体摸黑,实在是辜负领导,辜负战友。

总而言之,这次错误的发生暴露出本人的诸多问题,我必须严肃对待,认真克服改正。在此,我要郑重向领导保证,我会从此处错误中吸取充分的经验教训,今后牢记纪律在心,时刻遵守部队各项规章,绝不再犯。

第三篇:95式军用望远镜的使用教案

[器材介绍]

同志们,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95式军用望远镜的使用。Y/GG95-7型望远镜是一种带分化板的高密封望远镜,它具有视场清晰、高亮度、像质优良、景象颜色逼真、适应范围广等特点。它主要用于侦查敌情、地形、搜索目标、观察射击效果及战场上的各种情况,并可利用镜内分化概略测量目标的方向角、高低角和目标距离,校正射击偏差。

[教学内容]

1、目距调整

首先将望远镜左右目镜的正负屈光度刻度调整至0刻度。双手分别握持望远镜的左、右镜身,搜寻远处目标同时拉展或按压左、右镜身,使望远镜的目距与人眼的瞳距相同时(人眼看到的全视场为圆形),停止调整。

2、物像调整

首先搜索目标,锁定目标后,转动左目镜视度手轮,使望远镜左支系统目标像和分划图象完全清晰后,再转动右目镜视度手轮,使右支系统目标像完全清晰,便完成对所观察目标的调整。因为望远镜光路设计具有动态自动聚焦功能,因此当望远镜清晰度调整好之后,再次观察距离不同的目标时不需重新调焦。

3、测方向角

方向角是指被测两目标(或一目标在水平方向的两端)对望远镜在水平面上的夹角。

1)当两目标方向角小于望远镜内方向测角分划范围,以分划板上一端的刻线对准目标(目标1),然后看另一目标(目标2)对准分划刻度线的数值,即为所测得的方向角密位数。

2)当两目标的方向角大于望远镜内的方向测角分划时,可借助两目标(目标1,2)之间的任意一目标(目标3)进行分段测量,将每段,将每段测得的数值加起来,即为所测的方向角。

4、测高低角

任意两目标(或一目标的两端)对望远镜在垂直面上的夹角,称为高低夹角。 1)当目标的高低交角比较小时,以分划板十字中心(或任意一刻线)对准目标下方,看目标上方对应分划板刻线所夹的分划数值,即为所测高低夹角的密位数。

2)当目标的高低夹角比较大时,可采用分段测量的方法,将分段测量的数值相加,即为高低夹角。

5、测距离

①利用视距曲线测距离 1)当目标高度为2m时,目标下端对准视距分划的水平线,目标的上端与视距分划相切处的读数即为目标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目标与观察者间的距离为550m。

2)当目标的高度大于(或小于)2m时,其实际距离按下式计算: L=L1×H/2(m) 式中:L---------观察者至目标实际距离(m) L1-------观察者至目标测量距离(m)(用目标高度为2m的视距分划和方法进行测量) H--------目标高度(m) ②利用密位公式计算距离 密位公式:L=1000×H/a 式中:L--------观察者至目标的距离(m) H--------目标的高度或宽度(m) a---------用望远镜分划板测出的目标高低角或目标方向角(密位)

6、夜间使用望远镜

当环境光线昏暗或夜间观察时候,建议使用出瞳直径在7mm以上的望远镜。因为人的眼睛瞳孔直径在白天时约为2-3mm,在黑暗时瞳孔直径约为6-7mm,因此望远镜可以收集到比肉眼更多的光线。

7、戴防毒面具时使用望远镜

95式望远镜的双目眼罩是一种可以翻折的橡胶眼罩。在戴防毒面具或者佩带眼镜的条件下使用时,将95式望远镜的双目眼罩向外翻折后再使用,可以避免严重的观察视场减小。

[维护与保养] 95式望远镜是一种较精密的光学仪器,平时应注意保管和维护,以保证望远镜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当转动视度分划手轮时,不要用力过大。转动之前应检查视度分划手轮是否已到极限位置,以免损害物镜。使用或在存放时,应经常保持清洁。使用后应先用清洁的毛刷将玻璃表面的灰尘掸去,再用擦布轻轻擦拭玻璃。严禁用手指、油布、纸张等擦拭,以免将玻璃表面划伤。擦布应经常保持清洁,放入镜盒。

使用完毕后,应将视度分划手轮向下旋到极限位置后再放入镜盒。如果发现95式望远镜有故障,应及时进行检查和排除,或送专业人员及工厂修理,切勿随意拆除,以免损坏器材。

第四篇:铁翼沧桑(现代)——固定翼军用作战飞机发展历程

飞向未来——60 年代末以来作战飞机的发展

印支半岛那片热带丛林上空,用血与火换来的教训表明:典型的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空战模式,以重大代价突出设计的高空高速性能在实战中很少有发挥的余地。设想中的超视距空战主宰一切的时代尚未到来,近距空战仍然是现代空战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第三代战斗机自 60 年代末以来相继问世。由于有越南空战的前车之鉴,其设计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克服越南空战中遇到的问题。其典型特征是:最大速度 M2.0~M2.5,开始采用翼身融合体技术,以及涡升力技术;低翼载,高推重比;大部分采用放宽静稳定度设计;装备第三代中距、近距空空导弹,内置式固定航炮;全向、全高度、全天候火控系统;多功能 PD 雷达。

美国先后研制出 F-

14、F-

15、F-

16、F/A-18 四种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四兄弟在近年来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都有上佳表现,以航电设备完善、机动性良好著称。但敌我识别系统仍是美军隐痛,多次发生误伤事故。

F-

14、F-

15、F-

16、F/A-18

苏联直到 80 年代中,第三代战斗机米格-29 和苏-27 才相继服役。这是苏联三代机的代表作,也是苏联战斗机的绝唱。就气动设计而言,苏联三代机并不亚于美国同期产品。但航电水平始终是苏制战机永远的痛。80 年代服役的两种三代机,其航电只相当于美国 70 年代初的水平,严重限制其作战能力的发挥。

俄罗斯飞行表演队的米格-29 和苏-27

西欧各国(英、德、意)在 70 年代研制出“狂风”战斗机,但这实际上是一种多用途战斗轰炸机,性能上和第三代机有较大差距。80 年代为了替换主力制空战斗机,西欧国家再次联合发展,这就是欧洲战斗机(EFA)计划。90 年代后,由于苏联解体,EFA 进度急剧放慢,并降级成为 EF2000。由于研制时期较晚,该机得以采用许多新概念和新技术,作战能力超过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成为所谓的“三代半”战斗机。

“台风”的最新型号:带保形油箱和矢量喷管的“台风”2020

1978 年法国的三代机幻影 2000 问世,采用达索典型的无尾三角翼布局,但应用了放宽静稳定设计、电传操纵、复合材料等新技术,使得性能大幅提高。但该机 M53 发动机性能比同代的美国 F100 发动机差一个档次,严重制约幻影 2000 的性能,这是法国飞机的致命伤。80 年代初法国也曾参与西欧 EFA 计划,但因作战要求和研制主导权问题退出,自行发展 ACX 战斗机——该机后来演变成“阵风”。这也是一种三代半战斗机,放弃了达索传统的无尾三角翼布局,改用近距耦合鸭式布局,以期进一步提高机动性能。不过“阵风”的经历和 EF2000 差不多,进度严重拖延。

2011 年 轰炸利比亚行动中的法国空军“阵风”和“幻影”2000D

瑞典则研制了 Saab-37 的后继机 JAS-39,该机同样采用欧洲流行的近耦鸭式布局。其突出特点是廉价,多用途(只需更换软件和在必要时加挂吊舱,即可执行不同任务)以及良好的可维护性。因此尽管该机各项性能在三代机中都不出众,但仍然以其高效费比赢得不少用户。

JAS-39 的最新型号:“鹰狮”NG

1991 年,美国空军 ATF 选型竞争落下帷幕,设计较为传统的 YF-22(选装 YF119 发动机)中选——这标志着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的诞生。这种飞机按照所谓的“S4”概念设计,即超音速巡航、隐身、超机动性、可维护性。这一概念后来也成为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的判断标准。从性能上说,F-22 的确足以傲视群雄,但其高昂的价格也令美国空军倍感吃力。在这种背景下,JSF 计划出台。该机最大特点是在设计过程中严格考虑价格因素,开创了军机设计的先河。尽管 JSF 的性能和 F-22 这样的标准第四代战斗机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它在设计中引入并完善的一些概念(如可操作性、可维护性、低成本等),却足以改变未来飞机的设计方向——这也是 JSF 的真正先进之处。

F-22 已正式停产,最终数量 183 架

轰炸机方面,70 年代以后只剩下美苏两国在研制新一代的战略轰炸机。

美国在下马的 B-1A 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进,强化隐身性能,加强结构,主要以低空高速方式突防,发展出 B-1B。1978 年启动的先进技术轰炸机(ATB)计划,最终发展成新一代隐形轰炸机 B-2,开创了轰炸机的一个新时代。同期的苏联图-22M 轰炸机以作战威力强大和准洲际航程一度成为美苏限制战略武器第二阶段谈判的焦点。而其“多用途轰炸机”计划最终发展出图-160,该机隐身性能不佳,仍强调高空高速突防,与同期美系轰炸机风格迥异。

B-2 的理念和强调高速突防的图-160 截然不同

进入 90 年代后,俄罗斯已无实力继续研制新型战略轰炸机。美国也没有这方面的迫切需求,其空军甚至计划让现役轰炸机群服役至 2030 年。如无意外,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将见不到轰炸机家族的新面孔了。

图-160

攻击机的发展呈现明显的螺旋上升趋势。1966 年美国空军启动 A-X 计划,研制专用攻击机,即后来的 A-10(参与竞争的 YA-9 被淘汰)。苏联则针对性地推出了苏-25。这两种飞机的共同特点是:装甲厚,火力强,强调低空性能而放弃了对高速性的要求(均为亚音速飞机),专用于近距空中支援。进入 80 年代,战斗轰炸机再度兴起,由于技术的发展,这一代的战斗轰炸机真正实现了双重用途——最典型的莫过于 F-15E,曾经强调“没有一磅重量用于对地攻击”的空优战机改型。不过,这时的战斗轰炸机重点是纵深遮断,而非近距支援。

F-15E 用于取代 F-111,作战性能大有提高

随着 F-117A 的出现,攻击机进入了隐身时代——尽管该机被称为“战斗轰炸机”,但由于气动性能不佳,这种飞机实际上就是一种专用的纵深攻击机。90 年代以来,防区外发射武器技术日渐成熟,从而大大强化了作战飞机的对地攻击能力,并提高了其战场生存力。相比之下,厚重装甲对生存力的影响却明显下降。以 A-10 为代表的一代攻击机逐渐过时,美国空军开始逐渐将其淘汰(当然,这类飞机仍在其它国家继续服役),JSF 计划已经明显体现出这种趋势。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又将进入一个战斗轰炸机大发展的时代。

F-35 更应该被视为隐身攻击机

说到这里,终于也该告一段落了。这实在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那片冰冷的铁翼上,不仅凝聚了人类文明的精华,也凝聚了太多的血色和沧桑。和平主义者也许希望军用飞机永远停止发展,但没有永恒的和平一样,只要人类还在这地球上,军用航空就永远不会停止发展。 30 年来的技术发展 涡升力技术

60 年代末以来,涡升力技术逐渐成熟,进入实用阶段。由此诞生了两种先进的气动设计——边条翼和近距耦合鸭式布局。其根本原理都是利用机翼上表面的稳定涡流诱导产生涡升力,并为上表面附面层补充能量,推迟机翼失速。涡升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能,并成为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的典型特征之一。其中,鸭翼可以兼作操纵面,在欧洲 80 年代战斗机设计中颇为流行。不过,近耦鸭式布局有两个固有缺点:配平能力不足,鸭翼偏转时 RCS 增大。因此美国 ATF 在方案论证时最终放弃了鸭式布局。

歼-20 打破了鸭式布局不隐身的神话

随控布局

“随控布局”设计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这一思想实际是建立在业已成熟的自动增稳系统技术基础上的。但与之不同的是,飞控系统的设计不再是飞机外形确定之后的才考虑的事,而是在研制过程中与气动外形进行一体化设计。采用随控布局设计,不仅可以显著改善飞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还可以优化飞机外形、降低成本等。在 70 年代美国空军 LWF 计划中,通用动力公司率先将随控布局设计用于实践,研制出一代名机 F-16。此后,所有高性能战斗机都采用了随控布局设计技术。

使用线传操纵随控布局的 F/A-18E/F

涡扇发动机和收扩喷管

发动机自 60 年代以来,开始进入涡扇时代。和以前的涡喷发动机相比,涡扇发动机主要区别是增加了一个前风扇(低压压气机),从而获得更高的增压比,提高推力,降低耗油率。不过,在这期间,涡扇发动机也走过一段弯路。在为 F-15 研制 F100 发动机时,曾出现过只重性能和先进性而忽略其它方面的情况,结果导致早期 F100 可靠性极差,F-15 大批趴窝。此后,重视发动机可靠性成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不可动摇的原则。在发动机发展的同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喷管,也在 60 年代末有了突破性进展。传统的简单收敛喷管适应性不佳,在某些情况下造成的推力损失严重到令人难以接受。而先进的收敛-扩散可调喷管则可以控制喷管的有效面积比,实现增推的目的。1967 年,在 F-14 战斗机上,这种喷管首次得到实际应用。不过,F-14 采用的是独特的光圈式结构,其后的大多数战斗机都采用了铰接鱼鳞板结构。

F100 的铰接式收敛-扩散可调喷管

推力矢量技术

进入 90 年代,新一代推力矢量技术开始投入实用。早在 50 年代,霍克公司研制 P.1127(即“鹞”的前身)垂直期间战斗机时就开始应用推力矢量技术。但当时的推力矢量设计严重影响飞行性能,因此始终未在主流战斗机上得以应用。而新一代的推力矢量喷管,则可以完全与飞机后机身融合,并不影响飞机性能,虽然付出了一些重量代价,但在操纵性方面获得的好处却是难以衡量的——特别是在超大迎角范围内,气动舵面都已失效的情况下,推力矢量控制更显出其价值。如苏-37 的“弗罗洛夫法轮机动”,正是借助矢量推力的帮助完成的。

F-22 的推力矢量喷管结构

先进显示系统

战术信息的增多,使得平显早已不敷使用。于是,80 年代诞生了下视多功能显示器,取代了原来的仪表盘。多功能显示器可以集中并根据需要分别显示飞行速度矢量、飞行姿态角信息、机上功能系统、武器系统、导航数据等多种信息,而不是象传统仪表一样将所有信息全部显示在飞行员面前,由飞行员去选择并处理,从而增强了飞行员对信息的管理能力,提高了其作战效率。80 年代服役的苏-

27、米格-29 装备了头盔瞄准具,可以显示有限的武器和飞行信息,算是平显和多功能显示器的补充。美国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未投入实用。到了 90 年代,头盔瞄准具的功能进一步扩展,可以显示多种战术、导航、飞控信息,从而取代了平显,成为“头盔显示器”——在 JSF 的获胜型 F-35上,“头显”已经成为正式装备。

F-35 飞行员的头盔瞄准具

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这一时代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实际上,现代隐身技术的真正源头是在苏联。1962年,一位苏联物理学家发表了一篇关于衍射的论文,正是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美国在 70 年代开始启动飞机隐身多面体的研制工作。受限于当时计算机的能力,洛克希德只能对一系列三角形表面组成的二维外形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进行计算——其成果就是“海弗蓝”验证机,该机最终发展成第一代隐身攻击机 F-117。其特点是强调隐身,气动性能严重恶化。之后,计算机能力的增强使得设计人员可以计算曲率连续变化外形的 RCS,在此基础上诞生了第二代隐身飞机 B-2 战略轰炸机。该机仍突出隐身性能,但飞行性能明显改善。其最大问题是隐身性能维护不易,连续作战能力受影响。F-22 则是第三代隐身飞机,强调隐身性能与机动性能相结合,并大幅降低了隐身维护的成本和难度。F-35 则进一步改善可维护性,成为一种真正的“可用得起”的隐身飞机。时至今日,隐身已成为现代战斗机的重要特征之一。即使不能实现全隐身,至少也要降低 RCS。

第一代隐身攻击机 F-117

第五篇:军用屏 蔽 技 术 与 屏 蔽 材 料(模版)

军 用 机 房 屏 蔽 技 术 与 屏 蔽 材 料

摘要

计算机机房电磁泄露的主要途径和电磁干扰、电磁脉冲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针对计算

机机房存在的这些电磁防护问题,对计算机房的整体电磁防护措施进行了探讨,并重点介绍了机房内的 墙体、门、窗、孔洞、管线等关键部位的电磁防护措施;综合采用这些电磁防护措施,对提高计算 机在恶劣电磁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计算机系统电磁泄露的途径

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产生电磁辐射泄漏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二是通过各种线路和金属管通传导出去。前者为辐射泄漏,后者为传导泄漏。前者主要通过机房的门、窗、孔洞、缝隙等直接辐射出去,后者则主要通过机房与外界连接的各种管线传导出去。二者并不是独立的,传导泄漏有可能伴随着辐射泄漏,如机房内的各种电源线、电话线、上下水道和暖气管道等都可能作为传导泄漏的媒介,这些金属导体可能起到天线作用将传导的信号辐射出去,这恰恰是人们容易忽略的。这些电磁辐射很容易被敌方越来越先进的电子侦察设备所截获,造成军事信息的泄露。这种信息泄露的途径使敌对者能及时、准确、广泛、连续而隐蔽地获取情报。泄密对信息化战争来讲,其后果是非常惨重的。

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泄漏的信息包括视频信息、键盘输入信息、磁盘信息等计算机处理数据。泄漏发射源包 括显示器、键盘、软驱、主板及各种连接接口等。从信号的传输方式分串行数据泄漏和并行数据泄漏。计算机系统 中并行信号泄漏发射之间形成同频相关干扰,从中获取红信号十分困难。对信号威胁最大的是串行信号泄漏发射,产生串行信号的部件有显示器、键盘、软驱、通信线、电源线等。此外,机房内的电话机、打印机、复印机和传真机处理信息的方式是以串行为主,它们的电磁泄漏同样具有威胁。电话机处理的是语音信号,它的泄漏发射含有非常直观的语音信号,更容易被接收还原。如果办公室不只一条电话线,电话机的电磁泄漏还可耦合到别的电话线上。军队有些领导和机关为了保密,军线和地方线分两部电话,放在同一办公桌上,其实这样军事信息安全同样会受到威胁。

2 强电磁脉冲对军用计算机的危害

电子干扰、电磁脉冲炸弹已经成为现代电子战的重要武器。因此,机房内的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也不可避免 地成为敌方电子干扰和打击的对象。此外,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还将受到来自工业、雷电、广播等干扰源的干扰。 这些干扰和打击的强电磁脉冲也是由机房的门、窗、孔洞、缝隙、金属管线甚至屏蔽性能较差的墙体进入机房。 这些干扰和打击将影响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甚至会造成电子元器件的损坏,从而导致计算机 系统的瘫痪。

电磁干扰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主要有:①导致硬盘、磁带机等数据存储设备损坏,使数据丢失。②输入输出逻辑出错。③显示器显示画面不稳定。④造成主机死机或错误处理。⑤另外,当机房遭遇电磁脉冲炸弹或雷电袭击时,强电磁脉冲通过计算机电源、端口、网线、电话线等直接将计算机的主板、各种插卡烧毁,甚至将整台计算机烧毁,并对人员、机房、其它设备的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3 计算机房电磁防护的技术措施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计算机机房电磁防护的关键是做好墙体、门窗、孔洞、缝隙、金属管线的电磁屏蔽与防护 3.1 墙体的电磁屏蔽机房电磁屏蔽就是用导电或导磁材料,或既导电又导磁的材料,制成屏蔽体,将电磁能量限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电磁能量从屏蔽体的一面传输到另一面时受到很大的削弱。电磁屏蔽不但要求良好地接地,而且要求屏蔽体具有良好的电连续性,最好不能有导体穿过屏蔽体。电磁屏蔽主要用来防止高频电磁场的影响,它采用低电阻的导体材料,并利用电磁波在屏蔽导体表面产生反射以及在导体内部产生吸收和多次反射而起到屏蔽作用,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防止电磁波从一侧空间向另一侧空间传播。图2为机房墙体的电磁屏蔽示意图,它由金属板屏蔽层、防电磁辐射水泥基复合材料、涂覆型吸波材料构成。在机房的墙体内侧加装一层金属板屏蔽层。由于金属板存在焊接缝隙等问题,单独依靠金属板无法达到预期的电磁防护效果,因此,必须采用吸收型防电磁辐射材料,它的应用形式可分为涂覆型吸波材料和结构型吸波材料两种。防电磁辐射水泥基材料既是结构材料,同时又具有防电磁波辐射的功能。实现了功能结构一体化,可使整个机房形成一个统

一的防护体,是一种良好的结构功能材料。其配制技术一般是在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损耗介质复合而成。目前常用的损耗介质有石墨粉、碳纤维、金属短纤维等电磁损耗介质。在可选用的吸波剂中,考虑到经济性、实用性以及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导电性石墨粉、碳粒、特种碳纤维、金属短纤维(如钢纤维)、磁性铁氧体(如大别山区纳铁氧体河砂)等比较适合于配制防电磁辐射水泥基材料。碳纤维电磁屏蔽混凝土已经广泛应用于防护工事,防止核爆炸电磁杀伤、干扰和常规电磁武器(如电磁炸弹、干扰机)杀伤、干扰的电磁屏蔽防护。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在墙体表面使用涂覆型吸波材料,这种材料施工方便,成本低廉,能适用于复杂的设计。 3.2 门的电磁屏蔽

门是机房电磁屏蔽的另一个难点所在,门和门框之间形成的缝隙,是电磁波泄漏的主要途径。门和门框尽量采用金属材料(如果是非金属门,采用金属壁板对其进行包裹),对门框、门体边框的金属材料要进行表面处理以保证接触面有较好的耐磨性和导电性,从而保证门体与门框之间的电气连续性。通常采用由锡磷青铜或铍青铜制成的梳形簧片和图3所示的结构形式,可确保门缝在频繁活动的情况下仍具有良好的电气接触。亦可采取垫屏蔽衬垫(金属簧片、内置海绵芯的金属丝网条、导电布衬垫)或焊接的方式,保证蒙皮与门框及门体边框可靠的电气连续性;在对磁场屏蔽有较高要求的场合,还可采用充气推拉门,门缝内外两侧装有簧片和气囊,在门关上后,通过气囊充气可使簧片紧贴在门缝上,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电磁密封效果。门把手中间采用非贯通式轴,在轴中部采用非金属连接件使轴断开,防止因天线效应造成电磁波泄漏。 3.3 采光窗的电磁屏蔽

机房窗户的屏蔽性能与采光性能是一对矛盾,也是机房电磁屏蔽中的一个难题。解决措施有:采光窗上安装双层电磁屏蔽玻璃,制作采光窗户的专用铝型材窗框,与墙体接缝运用铜片压搭焊接,并且铆钉加固支撑,使电磁屏蔽玻璃、墙体内的屏蔽金属板、铝合金窗框之间有较好的电连续性。此外,还可以采用电磁屏蔽织物制作的窗帘。电磁屏蔽织物是具有高导电、导磁性质的特种织物。通过织物的表面金属化、合金化处理技术,使电磁屏蔽织物一方面具有很高的电磁屏蔽效能,另一方面还保留了织物的柔韧性。安装时需注意窗帘和其他屏蔽体的电连续性。 3.4 孔洞的电磁屏蔽

由于机房内计算机系统在工作时要产生大量的热,为了及时将这些热量排出机房,机房必须配置通风散热系统。而通风散热的进、出气孔洞成为电磁波新的出入通道,给机房的电磁屏蔽带来了新的问题。对电磁屏蔽性能要求不高的场合,可采用在通风口上覆盖金属丝网或用穿孔金属板作通风口,也可以采用图4所示屏蔽结构,进出风通道采用迷宫式设计,使电磁波无法直接进出机房,在通道内壁贴电磁波吸收材料,在通道的前后两端加装一层金属屏蔽网,屏蔽网与墙体上的屏蔽金属层要有良好的连接。另外,进出风口的位置尽量不和门、窗在同一个墙面上。金属丝网和穿孔金属板只适用于入射场频率低于100 MHz且屏蔽效能要求不高的场合。如图5所示的截止波导式通风孔就有广泛的适应性,其屏蔽效能高,工作频段宽,即使在微波波段仍有较高的屏蔽效能,而且它的机械强度高,工作稳定可靠。截止波导的工作原理:当电磁波的频率低于波导截止频率时,在波导中传输的电磁波将很快衰减,这就有效地抑制了截止频率以下的电磁波泄漏。与金属丝网和穿孔金属板相比,截止波导式通风孔优点显著。波导窗有矩形、圆形、六角形蜂窝状三种结构形式。 3.5 管线的电磁屏蔽

计算机系统不可避免地要通过电线、电缆与外界发生电气上的联系,空调设备的安装也需要用金属管道将屏蔽室空间与外面的空调机连接起来,而一旦有电线、电缆穿过屏蔽体或金属管道等长导体以不接触方式从屏蔽体上穿过,这些线、缆或长导体对外界电磁能量的耦合与传导,将会使屏蔽体屏蔽效能明显下降。为了防止信号线、电源线、水管等管线对电磁辐射的传导泄漏,必须对其进行电磁屏蔽处理。所有连接导线均套入金属屏蔽管内;信号口、电源口要保证孔口面板与孔口面板支架、孔口面板支架与墙体屏蔽板及孔口罩与墙体屏蔽板之间的电连续性,比如采用加衬垫、锡焊、加密集钉等办法。对于水管、油管和煤气管等输送非导电材料的金属管道,可采取加绝缘段的办法,如图6所示。图6中绝缘段的长度取3 m即可,设施外金属管道的末端通过与其环周焊接的金属条接地。上述输送非导电材料的金属管道,如因可能承受的压力过大而无法加进绝缘段,可在管道上离设施墙体3 m以内加一金属挡板,挡板与管道环周焊接,与接地棒相接。

上一篇:检修项目工作总结下一篇:教育调研报告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