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哈·侯赛因对古代诗人穆太奈比诗歌的研究

2022-09-10

1 穆太奈比创作诗歌的背景

穆太奈比诗集, 共有3000余首诗歌, 其中80首是献于塞弗·道莱的, 被认为是其诗歌的精华。塔哈·侯赛因根据诗人的生活背景, 把穆太奈比的诗集分成4个主要部分:

第一, 穆太奈比年轻时所写的诗歌, 他曾企图凭借诗才求取功名而未能如愿, 辗转于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区, 先后为四十余名王公贵族歌颂功德。可以看出诗人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诗歌, 洋溢着自傲、轻狂和对生活、世人的不满, 所以他常有怀才不遇之感, 怨天尤人。但他并不绝望和卑怯, 反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敢于反抗。在诗歌中, 诗人也提及了他的远大理想, 以及对权力、荣耀的追求。

第二, 948年, 诗人在阿勒颇赛弗·道莱处所作。诗人得到了阿勒颇王赛弗·道莱的赏识, 成了赛弗·道莱形影不离的宠臣, 获得了大量的赏赐, 得到很高的殊荣, 后来受到别人的嫉妒, 在小人的一再挑拨之下, 最终君臣关系破裂。在这部分诗歌中, 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赛弗·道莱的敬爱之情, 为他写的颂诗的情感也往往是出自内心的, 真挚感人, 诗中体现了诗人的自豪和喜悦之情, 同时也感触到诗人离开赛弗·道莱后的忧伤之情。

第三, 957年, 诗人离开赛弗·道莱到埃及所作, 为埃及伊赫什德王朝掌实权的黑太监卡弗尔唱赞歌, 为的是获得一点权益, 以回击妒忌者灾乐祸并实现自己的部分理想, 不幸的是遭到了软禁。这部分在埃及创作的诗歌中散发出诗人的忧伤之情, 同时也表现出了穆太奈比在讽刺诗方面的新的卓越才能。这类诗歌富于哲理性, 成为传世的格言、警句。如他说:

活, 不能碌碌无为苟活在世

死, 不能窝窝囊囊不为人知。 (仲跻昆译)

第四, 962年, 诗人逃离埃及后, 在波斯和伊拉克所作。这是他诗歌创作的最后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 这部分诗中穆太奈比出乎寻常的注重描写自然。

2 塔哈·侯赛因对其部分诗歌的解读

穆太奈比的诗歌包括各种题旨, 从抒情、讽刺、赞颂、矜夸到描写等。他的诗作不仅有城市市民的风度, 又有贝杜因人的气质。极高的天赋、高度的灵感、广博的阅历, 并且敢于创新, 使他把这些传统题材作为洋溢着自己个性和语言特色的一种新诗歌的形式。此外, 他还创作了许多游牧阿拉伯人的诗歌, 表达了他特有的情感和见解, 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丑恶行为的鄙弃。这些诗歌气势豪迈, 意境深远, 富有哲理, 从而使穆太奈比独具一格, 不同凡响。在诗人的作品中, 颂诗、哲理诗、描状诗、矜夸诗为最佳。

赞颂诗在穆太奈比的诗集中占很大比重, 与许多诗人一样, 穆太奈比把诗歌作为一种谋生和达到成功的手段。当他看到君王们都喜欢颂扬, 并为此彼此竞争, 于是用大量的赞颂诗去叩击宫廷之门, 希望能有所获取。例如:

在世上, 谁贫穷就没有光荣,

在世上, 谁没有光荣就贫穷…… (仲跻昆译)

描写诗在穆太奈比的诗集中也占了很大的比列, 很少独立成篇, 分散在不同的诗歌中。诗人将描写、叙事与歌咏熔为一炉, 最精彩的部分无疑是他对战争的描写。描写诗共有18首, 大约有770行, 这些诗歌的创作都是他亲眼所见, 所描写的战役。因此, 在诗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敌人披坚执锐向你侵袭,

群骑奔来, 如电掣风驰。

他们盔甲闪闪, 刀枪熠熠。

令人眼花缭乱, 难以辨析。 (仲跻昆译)

在穆太奈比的诗集中, 矜夸诗也是非常之多, 散见于他的诗歌中。穆太奈比无论是在怨诉诗、讽刺诗、描写诗、还是赞颂诗中, 都表现的恃才自傲。他崇拜自我, 以至于对他的自尊、勇敢和诗才作了过分的评价, 穆太奈比很少以其民族自豪, 他认为自己才是民族的骄傲, 例如:

不是我以族人为荣,

而是族人以我享誉。

我的荣誉不靠祖先,

而是全靠我自己。 (仲跻昆译)

穆太奈比认为自己是文武兼备的英雄, 有时会把自己比成骁勇善战的昂泰拉。同时, 他把自己看作和君王同属一个等级, 高于凡人。例如:

在座所有的人都会知悉,

我虽被中伤但确无与伦比。

瞎子都会阅读我的诗作,

聋子都会听见我的话语。

战马、月夜、荒漠皆认识我, 还有宝剑、长矛、纸张和笔。 (仲跻昆译)

穆太奈比被认为是最伟大的阿拉伯诗人, 他代表着阿拉伯民族的心声, 其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从古到今都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对穆太奈比部分主要诗歌的研究与分析, 能提炼出其中蕴含的阿拉伯文化原型内容, 以便更好地洞察阿拉伯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 仲跻昆.阿拉伯文学通史[M].湖南:译林出版社, 2010.

[2] 菲利浦·希提 (美国) , 马坚译.阿拉伯通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8.

[3] 汉纳·法胡里 (黎巴嫩) , 郅溥浩译,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8.

[4] 塔哈·侯赛因 (埃及) .纪念艾布·阿拉[M].开罗:埃及知识出版社, 1937.

[5] 塔哈·侯赛因 (埃及) .和穆太奈比在一起[M].开罗:埃及知识出版社, 1986.

[6] 王有勇.阿拉伯文献阅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关于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反思下一篇:MOOC背景下地方二本院校经济类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