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情感

2024-04-28

鉴赏古代诗歌的情感(精选6篇)

篇1:鉴赏古代诗歌的情感

古代诗歌情感内容的鉴赏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

2、鉴赏古代诗歌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归纳解题思路

2、推究解题方法

3、分析答题的难点 教学方法:示例法,讲授法,归纳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以学过的三首古诗为例,展示原题原型及答案。《杜少府之任蜀州》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结合全诗,说说“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妙处。《终南别业》

3、分析“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独”“空”的表达效果。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哪四幅雪景图。

4. 品一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的妙处。参考答案

《杜少府之任蜀州》

1、这两句饱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又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表达了诗人豁达豪迈的情怀。

2、“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给人开阔的气势,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之间的距离,为下文抒发积极乐观的感情奠定了基础。《终南别业》

3、“独”写出诗人兴致来时,只能独自游山;“空”表达出诗人面对如此满山的美景,只能孤独一人欣赏,这表现出诗人在离尘绝俗的空静中承受着孤独和寂寞。

4、表达了诗人隐居山间悠闲自得的心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以“雪”为线索,八月飞雪苦寒图,军营饯别奇寒图,东门惜别惆怅图,别后雪地思乡图。

6、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充满奔放愉悦之情,联想、造境俱称奇绝。

二、结合文题及答案探究

1、答题思路。

2、推究的方法。

3、分析答题难点。

思想情感的表述:表达了诗人因_______而产生的______之情。(内容

情感)

(一)、从诗的类别上,讲述诗歌的情感。

送别诗:

1、依依不舍的留恋

2、劝勉安慰的豁达

3、坦陈心志的苦白 羁旅诗:

1、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

2、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边塞诗:

1、渴望建功立业,保家为国的决心

2、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3、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山水田园诗:

1、热爱自然,热爱田园生活

2、惜春悲秋,寂寞伤感

3、积极:追求淡泊闲适 安贫乐道

消极:不满现实,逃世避俗

(二)、从诗的意象上,谈谈诗歌的情感

菊花——高雅

莲花——高洁

杨柳——惜别 月光——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落日——惆怅

秋雨——忧愁

鸿雁——思念 流水——叹婉

大漠——苍凉

旷野——凄清 落花——感伤

红豆——相思

故乡——乡愁

(三)把握诗歌情感要“五看”

一看:诗歌的标题

二看:写作的背景(注解或作者的生平经历)

三看:诗歌中的关键词(意象)

四看:诗歌的类别

五看:诗歌描写的内容(展现的画面)

三、诗句的内容赏析

1、点明修辞/表现手法

2、描写了„„(具体内容)

3、表现了对象„„的特点

4、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补充:诗句的理解与赏析的有关知识

(一)常见的修辞:拟人

比喻

夸张

对偶

对比

衬托

双关

(二)常见的表现方法: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用典

想象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烘托

(三)表现方式: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四、牛刀小试

(一)东坡⑴

【宋】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⑵,莫嫌荦确坡头路⑶,自爱铿然曳杖声⑷

⑴东坡:其地在黄州东门外,又效白居易忠州东坡之名,故云东坡,诗人并以之作为自己的别号。⑵市人:隐指追名逐利奔走于仕途的人。野人:乡野之人,在野的无官职的居士,苏轼自指。

⑶荦(luò)确:指险峻不平的山石。⑷铿(kēng):象声词,此指手杖敲击山石所发之声。曳(yè):拖。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初见嵩山(张

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释】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1.从形式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诗。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中“清瘦”一词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1.七言绝句(或七绝或绝句)2.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既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体现了诗人感情外化、物我合一,可谓造语新奇。

篇2:鉴赏古代诗歌的情感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注]

登楼感怀

于 谦 晩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 该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茫茫天地”可以联想到人生,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由“华发苍颜”联想到作者四处奔波之苦;由“漫登楼”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由“辜负钓鱼舟”表达作者归隐不得之愁;由明王朝国势渐颓可感受作者对盛世不再的忧思。

答案:在天地宇宙的经行中,诗人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诗人感受到了归隐不得之愁;在晚来登楼的苍茫中,诗人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在岁月老去的无奈中也隐约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功成身退的期许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盛世不再的忧思。

★(2)“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诗句中,“漫”的意思是随意、漫无目的。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可知诗人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百无聊赖,“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表现自己的“愁”做铺垫。

答案:“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

2.(2015·贵州六盘水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注]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

韩 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1)试分析颔联中“倦”“堕”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炼字手法,要结合描绘的事物的情态和景象作具体分析。

答案:“倦”字不但描绘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堕”字从听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自高而下,而且传出听者心惊情凄的感受。

(2)分析本诗所使用的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并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问是要求分析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可见手法不只一种,“突出”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人物形象的分析注意要抓住人物最重要的思想特征。

答案:①象征:颔联中的倦鹊、飞鸿是贬谪中的诗人孤孑无依的身世的象征。②拟人:颈联写诗人主观上想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是故意来寻找自己,硬是摆脱不掉。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期约,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颈联将“愁”与“老”拟人化,使直接抒情生动形象。③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困顿失意的被贬官员的形象。

3.(2015·大连重点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喜李翰自越至

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长相忆”三字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何处来”是关切的询问和惊喜,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答案要围绕“思念”“关心”“惊喜”分析。

答案:①对朋友长久的思念;②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③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

★(2)简要赏析“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鉴赏语句的表达效果,一要抓住语句采用的手法,二要紧扣语句表达的情感。这两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融情于景的写法,表达了对朋友到来的欣喜之情。

答案: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江月人格化,融情于景,表现出作者对朋友到来的欣喜、欢悦之情。

4.(2015·哈尔滨毕业班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姚 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1)第二句中的“窈窕”和“绿”用得新奇生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窈窕”本身用来形容人的姿态,这里用来形容“春风”,可作为鉴赏的出发点;“绿”字本来是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可以从化静为动的角度赏析。

答案:“窈窕”一方面形容春风,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另一方面形容蘼芜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使之如在眼前。“绿”字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了蘼芜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变绿的过程,烘托了诗人旅途中愉快的心情。

(2)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各是怎样呼应题目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前两句写“山行”所见的景色,后两句写农家之乐,可以发现诗人的行踪,从山中来,到农家去。其心情可由所写之景分析。

答案:前两句以“飞泉”暗指“山高陡峭”,以“春风窈窕”衬托“行”的轻松愉快;后两句中“山田”点明“山行”即将结束,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诗人借景抒情,前两句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后两句写农家之乐,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 启

[注]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叠音词大量出现在写景抒情的诗文中,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能突出景物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二是具有抒情性;三是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和想象。在了解了叠音词的作用后,再结合诗歌本身来理解其具体的表达效果。这首五言绝句题为“黄氏延绿轩”,写的是春景。“葱葱”一词常用来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亦用来形容气象旺盛、美好。“靡靡”常用以形容风吹草之貌。两个叠音词的运用,可见作者写景之用心。

答案: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葱郁茂盛、繁复厚广的样子。同时,叠词在音节上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

★(2)请赏析“一时放春入”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赏析语句一般应从运用的技巧、描绘的景象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

答案: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欣喜(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浪淘沙

石孝友

好恨这风儿,催俺分离!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叵耐风儿!

[注]不是这船儿,载起相思?船儿若念我孤恓?载取人人篷底睡,感谢风儿!【注】 人人,即那人。

(1)“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上句用夸张手法埋怨分别之快,下句侧面交代作者的愁颜不展。②两句借对风的责备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和痛苦之情。

★(2)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俗。这是一首俚俗之作,通篇以白话入词,显得直白朴实。②风趣。催他与恋人分别的并不真是风,然而他却故意怪罪于风,读来无造作之痕,有生动之趣。

7.(2015·甘肃省天水市质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1)诗歌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干“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可知,这是考查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可从写景的角度和特点入手。结合诗句分析可知,“雁声远过夕阳楼”中“雁声”与“夕阳楼”是视听结合,“远过”与“楼”是动静结合。最后指出表达的情感即可,因为这是一首羁旅诗,所以表达的是游子怀人之情。

答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夕阳下的楼景为视觉,雁声为听觉;雁过为动,夕阳下的楼为静。大雁已飞过洒满夕阳的高楼而渐渐远去,唯有即将消失的雁声尚在耳畔回响,描绘出了一幅辽阔却又寂寥的图景,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客思乡怀人的愁苦心情。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所谓诗眼是指能够集中体现诗歌思想的词语。这是一首羁旅诗,表达了游子思乡怀人的愁苦,由此可以确定本诗的诗眼为“愁”字;结合 4 全诗分析诗句是如何体现“愁”的即可。

答案:“愁”字。诗歌句句围绕“愁”字展开,首句写主人公客居他乡,处处秋景引发其悲秋情怀;第二句写梧桐叶落的景象触动了他寂寞、孤独的悲秋情思;第三句写他急盼见到亲人朋友的片语只言,结果却“无字到”,更添愁苦;最后一句写传书的鸿雁飞去,只闻雁声回荡耳际,更是愁上加愁。

8.(2015·辽宁省鞍山市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1)欧阳修词文向来注重炼字,请简要赏析欧阳修词开篇两句“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残”与“细”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残”字写出了梅花之凋零,“细”字写出了柳条之初生。“残”“细”二字既交代了作者出行的时间——初春时节,又浸透着浓郁的凄凉之意,饱含着离别的浓浓愁情,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篇3: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 (1) 诗中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的自我形象。 (2) 作品中描写的人物。

例1:秦韬玉《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 (2) 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 (3) , 为他人作嫁衣裳。”

描写了一位惆怅的贫女形象。她风采优雅、针线刺绣精巧, 但生于蓬门陋户, 伤叹无媒人可托, 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诗人借她表达了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方法探究】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从三个方面着手:⑴明确诗歌刻画的形象是什么?⑵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⑶形象的意义是什么?鉴赏时, 要分析刻画形象的手法, 尤其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1) 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 (2) 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 (3)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

二、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 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景物描写 (季节、时令、地域等) , 场面描写 (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 色彩描写。

例2:宋词《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 路横斜, 青旗 (2) 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这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思路方法】第一步:从诗句中找出所描写的景物, 并描摹诗歌形象。

第二步:概括形象特点。对这些景物所表现的特征进行提炼, 概括出特点。

第三步:揭示作者情感。考虑景物怎样组合, 总特色如何, 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从而确定景物所显现的情感。

三、事物形象

诗歌的事物形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的, 故多为咏物诗, 托物言志。

例3:宋词《昭君怨》“道是花来春未, 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 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 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 一般开。”

这是一首咏物词, 吟诵的对象是梅花, 上片写了开花的时间, 花的色香, 生长的环境。词人通过栽于竹篱茅舍之梅, 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的对比, 写梅花所处环境虽不同, 花开则无异, 表现了词人坚持操守, 不因际遇而改变操守的情怀。

【方法探究】咏物诗鉴赏指津:⑴分析思路:捕捉描写所写物象特征的词语, 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 情发何端。⑵注意事项: (1) 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2) 一般运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运用象征手法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

四、意象·意境

“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 “象”是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意象”即融入了诗人情思的事物。而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就叫意境。“意”仍是作者的主观情感, “境”则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 即鲜明的生活图画。

例4:诗《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 (其一) 》“江上青山山外江, 远帆片片点归 (1) 。横空老鹤南飞去, 带得钟声到海幢 (2) 。”

诗中体现了归艭、钟声体现了“晚”的意象;江、青山、远帆、空、老鹤体现了“望”的意象。

【思路方法】第一步, 找到相关诗句, 识别诗歌意象, 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 结合诗的主旨, 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第三步, 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5: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给我们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

【规律探究】意境型诗歌鉴赏题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解答分析:诗词的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思路分析: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客观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要用相关术语来进行表达,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主观题的形式测试考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要求考生占有丰富的材料。因此, 鉴赏诗歌的形象, 首先要知人论世, 准确把握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等。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 就人物形象来说,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对于物象来说, 分析诗中描写了物体的哪些方面、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最后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 进行有关人物的品质或理想方面的深层分析。

(编辑:刘婷婷)

摘要:诗歌中的形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鉴赏景物形象时的思路, 咏物诗鉴赏注意事项, 对意象、意境的区别, 是本文浅析的主要内容。

篇4: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

一、扫整体。明轮廓

阅读赏析古诗,首先要对诗歌的整体进行扫描,初步明确轮廓。一看标题。因标题常起统领或暗示的作用,帮助读者了解诗歌内容的指向或由来。它透露出很多信息,往往通过某一个词可以判断诗的类别:如送别诗、咏物诗、怀古诗、讽喻诗、恋乡思亲诗、边塞烽火诗、借物说理诗等;有时还点明时令,如“桃、李、梅、燕、荷、菊、霜、雪”等。二看作者。诗的作者大多数为大家所熟知。基本上了解了诗人的风格是豪放派、婉约派,还是山水田园派、边塞战争派以及诗人的身世历程,仕途命运的逆顺等。三看小序或注释,有些诗歌的前面有小序,后面附有注释,千万不可忽视,它实际上暗示许多信息,有助于把握主题,挖掘思想内容。如杜甫的《春望》,诗后注释为:此诗写于唐“安史之乱”,京城长安陷落之后。问诗末句写诗人“搔头”的细节,表现诗人怎样的心绪和情感?可以由注释联想到“安史之乱”给国家、民族、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出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深深忧虑和牵挂。四看题干,如阅读柳宗元的《江雪》,结合诗人朝廷受贬,政治上受排挤,“孤舟”“独钓”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题干实际上已作了明确提示,所以答案可整合成:作者虽遭贬,但决不向险恶妥协的孤傲的性格以及永保自己的节操和政治理想的品格。

二、找诗眼,抓意象

“诗眼”是诗中最传神的一个词。有时在题目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在诗中虽没露面,但全诗无处不流露出无限的喜悦之情。又如李清照的词《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是全篇的“眼”,画龙点睛,形象地概括出全词的意境,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特征。“意象”是诗歌中的形象思维,是作者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有机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事、声、色等都是艺术形象的代表。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由于“柳”与“留”谐音,故后人以折“柳”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及其《塞下曲》中的“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又如陆游《钗头风》中的“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不同的意象在诗人笔下有不同的含义,如“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俗,常常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实际上,燕子并不是“误人寻常百姓家”,只是房子的主人变换了,不再是东晋王导、谢安等大贵族了,这样,借燕子这一意象,既暗示了乌农巷昔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又如“梅花”迎寒开放、美丽脱俗,是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的象征;“菊花”欺霜傲雪、清丽淡雅,不与群芳争列,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质的象征;“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常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三、善联想。组画面

诗歌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跳跃性十分强,读者可以跨越时空和区域界限,将表面看似不相关,而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意象有机地组成一幅完整而美妙的画面。如王驾的《雨晴》,诗人并没有描写邻家小院的景色,但绘出了“蜂蝶纷纷过墙去”的实景,试想邻家小院内若无花红柳绿,那“蜂蝶”岂能“过墙去”?这样就会让读者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的画面,连路人“我”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那些爱花如命的蜂蝶呢!

如问李白的《子夜吴歌》一、二句描绘了什么画面?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前句的意象“月”是背景,后句的意象“捣衣声”是主体,二者共同组成了一幅画面,使读者想象到万户妇人之所以能在夜晚捣衣,就足以证明月光之皎洁。再借助诗的下联进一步联想,“秋风”和“玉关”则是妇人们“捣衣”的原因:亲人在玉门关戍边,不能不令家人牵肠挂肚,加上秋风阵阵,寒冬将至,怎不让人担心远在北方的亲人身无寒衣呢?由此答案得出:诗的一、二句描绘出了皎洁的月光下远近起伏不断的捣衣声,于冬寒将近之际,为戍边的亲人准备寒衣的画面。其作用也就不言而喻:此画面为下联的“玉关情”作了解释说明,并为全诗描写了环境,渲染了气氛。

四、品风格。辨手法

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一般是相对而言: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敦实,精练简洁与缜密细腻,含蓄隐晦与平白明了,尖锐犀利与清淡平和,委婉沉郁与豪爽热烈。比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一种清新明丽之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运用白描,不加修饰,直接铺叙,这是一种平淡质朴之美。又如杜甫描写燕子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两个“斜”字准确而生动,真正捕捉到燕子翻飞的形态,不仅于“斜”字之中见飞,而且于飞的形象中见神,这是简洁而又缜密之美。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亦称艺术技巧或表现手法。这是鉴赏诗歌最重要的一步,每年高考几乎都涉及到这一内容。“写景抒情”是诗歌创作中最常见的手法。“写景”,从描写角度上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时正侧结合,有时明暗相应;从用笔上看,有工笔(细笔)和白描(粗笔),所谓“工笔”,是以精雕细琢,重彩浓墨的笔触加以渲染,以突出形象,所谓“白描”,是以极其简洁精练的笔墨,不加任何渲染烘托。很粗放地勾勒出鲜明的形象,如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从描写的内容上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又多样化,有动景,有静景,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抒情”,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也有很多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咏物抒怀等。而“借景抒情”一般有四类: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衷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还很多,如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铺垫),方式方面的反衬与对比等。而“反衬”和“对比”又有不同,“反衬”采用相反、相对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以突出被衬托的一方;“对比”是把两个相互对立矛盾的事物并举出来进行比较,以突出双方各自的差异。还有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就是前面有意设置疑问,悬而不答,以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思考,诗末一言中的,画龙点睛;同时还应注意“赋、比、兴”,用典、象征、渲染等手法以及比喻、夸张、拟人、借代、互文、通感等各类修辞手法。

这里还需强调一点,“表现手法”不同于“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即“语言形式”,是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语言表达形式,它和“表现手法”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应区别开来。

五、挖意境。掘情感

篇5:古代诗歌鉴赏:诗歌语言鉴赏

1、引导学生注意对诗歌含蓄、精炼的语言作些解读。

2、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二、推敲字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三、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四、体会语言风格

(一)、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二)、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三)、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四)、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五)、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如梦令(李清照)(1995年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六)、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五、熟悉作家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郊寒岛瘦

六、实战演练

(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一个“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了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而“波撼”句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但是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气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三、四句写远景,用星垂原野、大地苍茫、月涌江流的雄浑壮阔的夜色美景与一二句形成强烈的比照,衬托出诗人无比深重的孤寂凄苦的愁绪。前四句明写景,实抒情,在美妙壮丽的景色中暗寓着诗人难以名状的愁苦。

(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三、四句写祠堂内的所见所闻,用“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满目荒凉和寂寞,抒发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深深情怀。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七)、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篇6: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标 :

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就是要培养“表情达意之美,语言特色之美、表达效果之美”的审美及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语言的分类和特点。

2、理解并掌握诗歌语言的风格。

3、掌握诗歌语言结构上的特点。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言内容

(一)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诗歌语言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典故语言。

1、意象语言(词语):诸如松、竹、梅、菊;大漠、边关、古道、烽燧;夕阳、落红、柳絮、杨花;子规、猿啼、寒蝉、乌鸦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庾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词语):“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诗句):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4、典故语言(词语或诗句):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源于历史典故,这方面需要学生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二)从语法角度分析,要关注数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有的则“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在汉魏以前可摘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但“炼字”“炼句”毕竟是诗歌创作到了高度繁荣的唐代的自觉的产物。苏东坡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也流传下“推敲”和“一字师”的佳话。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炼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

①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②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③五言炼第五字:“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④五言炼第二第五字:“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⑤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⑥七言炼第五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⑦七言炼第七字:“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⑧七言炼第二第五字:“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候飞龙。”“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有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数量词

例1,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例2,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例3,“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诗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支开”,使“一支”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例4,杜甫《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春残之始,风飘万点,春残欲尽的残春景色,抒发诗人满腹的怨愁。

例5,许浑的《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怀》“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中,“一声”“万点”,一“鸣”一“栖”,一闻一见,入微地描述了清晨景色,别具一番赏心悦目的风韵。

2、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如赵嘏的《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游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而触发,化作无边的乡愁;孤雁从南楼飞过,凄哀的鸣叫,使乡愁更加上一层“雁归人未归”的感伤。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寻味。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动词

例1,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稍头飘过的情景。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例2,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例3,杜甫的《曲江对雨》诗中“林花着雨胭脂湿”句,“湿”字驳落,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分别以“润”、“老”、“嫩”“落”补缺,都不及“湿”字鲜明生动。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王勃《郊兴》)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例5,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6,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例7,洪瑹《阮郎归》词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凭着一个“扶”字,我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步步走近的春天。

4、形容词

例1,王维《观猎》第三、四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主谓短语,“枯”“疾”“尽”“轻”,都是谓语。“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例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他字确实难以代替。

例3,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窄”与“宽”形容与对照俱妙;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还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运用。

例4,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例5,《诗经》早有“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黄山谷《咏雪》的“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可以说是后来居上。

例6,“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炼形容词置于句首或句末的,如杜甫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是形容词炼于句首,有如现代的印象派绘画,首先捕捉的是色彩鲜明的印象。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都是形容词炼于句末的范例。而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李商隐的“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也是炼形容词于句末,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又以表冷清的“寂寞”形容之,炼字而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含情深婉。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又如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和风雨联系到了一起,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5、副词

在古典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周邦彦《咏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用了一个虚词“似”,便使蔷薇处于与人似和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阴铿写送行迟到,只见“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若不经意进入诗中,对于描画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又如王昌龄《闺怨》中的诗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6、“诗眼”“词眼”与炼字

中国古典诗人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诗眼”见诸魏庆之《诗人玉屑》,“词眼”见诸陆韶《词旨》。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其实,“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不拘在腰在膝在足。诸如“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的“燃”“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都是论家津津乐道的著名的“眼”。

诗词的写作,始于意格,成于字句,于是,前贤们从修辞学的角度,推崇诗词字句的工巧,把字工句警当做毕生追求的目标,为之殚精竭虑。的确,字句锤炼得好,可以带动全篇,所谓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

具体地说,在诗词的关键去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中的“淡”和“滴”,历来备受赞赏。“淡”状出视觉感受,“滴”达出听觉感受,“淡”和“滴”染出一种冷漠、孤寂的境界。上述“春风又绿江南岸”,据洪迈《容斋续笔》记载,王安石原稿作“到”,又改“过”“入”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个“绿”字果然鬼斧神工,把春天的气息鲜丽地点化出来。与此相类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莫怪乎北宋时人赠给宋祁一个“红杏尚书”的雅号!

然而,“诗眼”“词眼”不是孤立的“炼字”。前贤们仅从修辞学的角度探求,究竟层次偏浅;而从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上去理解,从全篇的章法结构上去分析,才有可能探得真髓。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以此,“炼字亦须遥管遥应也”。刘熙载更把这种观点拓展到其他文学门类甚至经义的领域,称作“文眼”。他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又说,“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也就是说,“炼字”局部点化之功,仰仗于整体构思的“前注”“后顾”。设若没有“顾注”,竞竞吹求造语之巧,苦苦推敲一字之工,不但追寻不到意境,反而由于斧凿做作,惹人生厌。

王国维力主境界说,他赞赏宋祁的“闹”字炼得好,是因为着眼于境界,看他一语道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作诗点眼,犹如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尽失,点眼时眼要挺要响,用实字则挺,用动字则响。

五言诗点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点眼多在第五字,和节奏多作上二下三与上四下三有关。在五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语,第三字是动词所在;在七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语,第五字是动词所在。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锤炼字眼的重要对象。

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免偏颇。因为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诗眼也并不局限于动词一个类别。

“身轻一鸟过”“白玉堂深曾草诏”,便是不受诗眼在第三、五字说法局限的例子。在词里,句子参差不齐,句法千差万别,当然更无从咬死第几字方得为眼,所以“绿肥红瘦”(李清照)既不妨以二、四字为眼,“宠柳娇花”又不妨以一、三字为眼。

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副词恰恰是本诗的诗眼,只有悟懂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惋的情调。

二、课堂小结

诗歌鉴赏应从语言入手,抓住诗眼,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等极易被锤炼的字词,感受古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人锤炼词句的精妙,词义的丰富,意蕴的深远。同时,也可通过情感语言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的志趣。

三、作业布置

做2013年高考语文课标卷诗词鉴赏试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语言风格的种类。

2、掌握高考诗歌语言风格试题的特点及答题方法。

3、提高学生多角度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诗歌语言风格的种类。

2、掌握重要诗人的诗歌风格特点。教学过程:

一、语言风格的分类

1、平淡(质朴、朴素):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语言力求朴素,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读来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却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优美(绚丽、绮丽):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4、直率(率真):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

5、委婉(含蓄):其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常常不是直接叙述或抒情,而是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清新:其特点是比喻新颖,用语通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7、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8、自然:指诗词语言不留雕琢的痕迹,率真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9、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10、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11、奔放(豪放、豪迈):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12、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3、凝练(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穷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4、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登高》就是这种风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格的代表作。

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因此,我们应熟悉一些作家的语言风格:

二、常见著名诗人的诗风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的俊寒清冷 贾岛的孤峭清瘦

三、小结:

诗歌的语言风格是极具诗人个性特点的。只有把握诗歌的风格,才可以从语言入手,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形象,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之妙。

四、布置作业:

背诵重要诗人的诗歌风格,掌握诗歌的风格分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诗歌结构特点。

2、理解高考诗歌鉴赏结构类试题的命题规律。

3、掌握诗歌鉴赏结构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教学重难点

1、掌握古代诗歌结构特点。

2、把握高考诗歌结构类试题的题型和答题技巧。教学过程: 一,常见结构特色

在古代诗文中,有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词,常能出现特殊的表达效果:

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倒装:一般表强调。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正常表述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雨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正常表述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3、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岸晓风残月”“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二,教学总结 : 应考策略和规范答题

(一)、炼字型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规范答题模型: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例1】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1)、同意。看,在诗中是回望的意思。(步骤一)。

(2)、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3)、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问题:“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1)“卧”是躺着的意思。

(2)一个“卧”字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真实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3)“卧”字使用极妙,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意境更加耐人寻味。

(二)、“诗眼”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词)的诗(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2)、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3)、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2、规范答题模式:

(1)、指出该字或该词在表达主旨上所起的作用。(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3)、分析该字在诗歌结构上起的作用。

3、答题示例: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1)、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家园之思。

(2)、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3)、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三)、语言风格型

如何解答语言风格型试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请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4、规范答题模型: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1)用两三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长干曲四(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题:品评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1)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指出语言特点2分)

(2)“何处住”,“在横塘”,自问自答的对话描写,语言朴素而明快,体现了一种纯朴自然的美。(结合语句具体分析得2分)

(3)表达了诗人对纯朴率真的船家女的喜爱之情。(指出表达感情得2分)【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1)、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2)、“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3)、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语言结构型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009年山东卷)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问: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三、课堂小结

诗歌的篇幅有限,又有韵律的要求,为了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丰富的内容,抒发或强烈或真挚的情感,有时就必然要改变句子结构,选择叠字叠词等特殊方法。这样的特点,就要求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利用这一结构特点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试题规律,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思路。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四、布置作业

上一篇:媒体业务管理系统下一篇:马概17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