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居民居住区活动空间设计研究

2022-09-10

一、青年的概念及特点

1、青年成长环境的特点

根据我国对青年群体划定的范围,其基本上出生于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交往模式、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社会赋予新一代年轻人的责任也更加严峻。社会竞争的激烈,信息的膨胀都要求新一代的青年不断接受新鲜事物、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同时,多样化的工作模式取代了曾经朝九晚五的传统工作模式,而居住区对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来说已经不仅仅属于一个回家睡觉的地方,应该赋予居住区更加丰富的功能。

2、青年行为习惯的特点

对于青年而言,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每天在工作的繁忙与生活的压力中度过。而青年居住区空间的设计,应考虑到青年行为习惯的这一特点。他们对于生活的品质有一定的追求,对于自己的居住方式和居住环境也有所追求。他们将生活定义为自己精神追求的一种物质化的表达方式,希望生活方式能够更加便捷。对于这类群体来说,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提供更加温馨的生活氛围,帮助排解工作中的一些压力。

二、居住区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和现状

1、人口结构的比例

虽然近年来我国整体人口出现老龄化趋势,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也值得我们重视。城市中青年居住区的兴起,要求我们针对青年居住区的功能需求对青年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特征做出努力。

2、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唯物史观对于我们设计行业同样适用。住房供求关系的市场化影响着城市中消费人群的空间分化。不同经济水平的居住区的设计方式有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消费人群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

3、生活方式的转变

青年居民居住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综合性的居住区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传统的居住区设计除考虑大众需求外,还应考虑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人群对环境所具有的特殊需求。而对于青年居民居住区活动空间的设计并不是要忽略这些方面的考虑,而是要把对于青年居民的需求以及生活方式的特殊化至于首位考虑。部分青年居民已经摆脱了朝九晚五的传统工作方式,这就要求他们所居住的空间以及活动的空间能满足多样性的活动特点。

4、价值观念的变化

随着人类文化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青年居民会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懂得享受生活。他们会把生活水平的档次作为自己能力体现的一部分。但是,新一代的青年居民邻里交流变得越来越被动。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关注并解决邻里交往的建设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5、网络化的信息时代

网络购物、网络娱乐、网络交流等新型模式的迅速发展,对青年居住区的活动空间、服务设施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居住区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建造、管理与经营方式,管理的网络化发展趋势都会发生深刻的变革。

三、青年居民居住区设计思路

1、创造性的规划整体环境实现多元性的空间

没有对整体性效果的控制与把握,再美的形态和形式都只能是一些支离破碎或自相矛盾的布局。因此,对青年居住区绿地中的各区块要积极运用各景观要素以创造他们之间的关联,适当调整道路体系,合理的融入到大环境中去。

居住区兼容的功能较多,针对青年的居住区的功能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交通流线便捷可达,增多停车场地种类与数量,文化、艺术感强等等。除此之外还应包含一些比较流行的休闲娱乐交流空间,健身游戏的交流空间等等。当然在某些方面,这些空间是可以复合的,以突出整体性的要求。

2、创造有心理归属感的景观营造以自然生态为基调的环境

相对于人的行为方式,人的心理需求并不需要具体的空间,但是它需要有空间的心理感受。居住区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场所。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来说,事业和工作的压力促使他们希望下班以后能在家里找到一种心理的归属和放松。人文和艺术作为人类文明思想的积淀,在景观创造中要有所体现,情调、品味的价值认同是心理归属的关键。

3、设计使用率较高的交流场地打破被动式交往模式

创造具有必然性的客观交往契机的场地,能够将交往契机转化为交往活动。因此,了解青年人群的日常活动中的必要性活动有助于建立合适的邻里交流场地。必要性活动是指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行为活动或者不由自主的活动。作为青年人群,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花费在上班上,花费在必要性活动的上的时间也是屈指可数的,例如:上班、上学、接送小孩、购物、买菜、倒垃圾、取快递、健身等等。利用交往主体的必要性活动设计使用率较高的交流场地,增加邻里交流机会,从而打破被动交往模式的局面。

4、利用先进的设备产品完善居住区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居住区景观设计之中也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有利条件,增加青年居民的信息便利性。比如可以在居住区设置wifi全面覆盖装置,在一些重要活动场地或者景观节点安装户外荧幕,增加户外网络益智游戏项目等等。这样可以增加居民的参与性,增加业余生活的趣味性,在主题和氛围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总结

人作为居住行为的执行者,是居住环境的本源。因此,只有居住生活方式的深层介入,以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情感等方面需求为依托研究居住环境,强调人的行为参与和意识认同,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居住环境设计的真谛。居住区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使用对象的特点来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地运用有创造力的设计手法对居住区进行设计规划。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型的居民居住空间,近年来关注老年人与儿童的居住区设计较多,青年群体作为城市人口中比重较大的一个群体,肩负着较多的社会责任以及家庭责任也应当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以青年居民为主的一些小户型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以及针对性。我们应重点根据青年居民的生活方式、工作性质、交往习惯进行居住区的设计,尽量为青年居民创造一个舒缓压力、调节情操的的温馨港湾。

关键词:青年居民,居住区,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 国家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8.

[2] 周源.城市青年社区服务设施配套研究[J].山西建筑.2009.1.

上一篇: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探讨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小组活动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