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国内外研究状况

2024-05-04

居住区国内外研究状况(精选6篇)

篇1:居住区国内外研究状况

国内外低碳居住区的研究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末开始,国外的一些城市已经率先走上了低碳发展的道路。许多发达国家也开始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如何实现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改革。

国外从多个方面对居住区低碳设计进行完善。从能源方面,尽量多的利用可再生能源,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在规划设计方面,将单体、社区、城市三者紧密相连,整体考虑低碳节能。在居住区设计方面,为了使居住着更加舒适健康,对声环境、光环境和热环境进行严格控制。同时,许多居住区以可利用再生能源为前提,因此在规划和空间布局上为使用者创造了良好的小区微环境。在建筑单体的设计上,设计者从建筑方案开始就很注重低碳节能设计如:保证必要日照时间、创造夏季穿堂风、划分热环境分区、设置热阻尼区等。在施工方面更注重将整个施工过程中的能耗降至最低。

近几年,低碳住宅的特征有:应用地方性特色材料,降低建筑能耗以及建造成本;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总之,低碳住宅的发展已从单项技术和产品的使用走向系统技术的集成,进而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为战略、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全方位提升住宅品质的新领域。

在全球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各大城市也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启动国家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确定广东、湖北、辽宁、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杭州、厦门、深圳、贵阳、南昌、保定8市为低碳试点省市。

总体来说,我国低碳节能的研究目前主要致力于住宅方面,并且多数集中在建筑技术层面,如使用高效保温材料、节能门窗等,而从居住小区的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层面,以及对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节能措施研究较少,如地热能、生物能、太阳能等。许多关于清洁能源应用与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中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应用到实际建设当中。

目前对城市绿色低碳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都存在很大的缺口。尤其是低碳建筑的量化国内尚未有具体的方法和标准,也是目前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关键点。所谓的低碳建筑归根究底降低了多少碳排放,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是否做到了真正的降低碳排放?这些数据都需要量化,才能说明问题。在低碳建筑的碳排放量化方面,TGT北京图建达低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引进国际先进的碳足迹盘查与认证体系,与英标公司BSI合作,致力于建筑和部品的盘查与认证,并拥有BSI认证的6位碳足迹盘查认证专家,为中国的建筑部品企业和建筑的碳排放量化提供依据和标准,合作的内容包括:

ISO14064:2006 温室气体排放与移除之量化规范; PAS2050碳足迹盘查与认证; PAS2060碳中和证明和规范; PAS2070低碳城市的规范。

篇2:居住区国内外研究状况

基于绿色壁垒在当前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国内很多学者对绿色壁垒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苗建军提出了广义绿色壁垒的概念。梁咏(2003)定义了狭义的绿色贸易壁垒,他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是继贸易技术壁垒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它的核心是借保护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理由,利用环保差别优势,通过蓄意制定苛刻的环保标准,限制进口,以达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曾凡银和郭羽诞(2004)以总成本梯度模型来解释发达国家绿色壁垒设置的原因。焦志云(2004)则从实施绿色壁垒的动机来分析,认为绿色壁垒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在绿色壁垒性质论述方面,俞海山(1997)从绿色壁垒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实施结果的歧视性五个方面论述了绿色壁垒的性质。张文兵从绿色壁垒兴起的特定背景分析出绿色壁垒的实质是贸易保护手段,它是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竞争中更具道义假象的工具。曾建平和盛敏认为绿色壁垒是生态伦理规则在贸易领域中具体应用,是一场涉及多重贸易主体、关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的问题,是新、旧伦理价值观(其中主要是环境伦理思想与功利主义)激烈交锋和对阵的问题。在绿色壁垒的效应研究方面,夏英祝和祖书君从绿色壁垒的保障效应和绿色壁垒的扭曲效应两方面来研究,他们认为绿色壁垒虽然可以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促进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促进发展中国家与环保产业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但它增加了贸易成本,引发了许多贸易争端和相互报复的行为,同时发达国家的污染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扭曲的效应更是不能忽视。卢授永和杨晓光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出发,论证了绿色壁垒对我国经济的具体影响。

1.2.2国外研究状况

在国际文献中并没有“绿色壁垒”一词,绿色壁垒更多被称为环境壁垒。国外对环境壁垒并没有给出权威的定义。但国外对环境壁垒的效应研究成果却非常丰富。

.2.2.1绿色壁垒的一般理论

Urs Steiner Brandt和Gert Tinggaard Svendsen(2003)以美国为例进行研究并阐述了绿色壁垒产生的微观原因,即当本国工业企业认为提高环境标准可以为本集团带来市场和利润的保护作用,就会促使该国政府采取环境壁垒政策。Sorsa, Piritta(1995)认为绿色保护主义源于环境保护者处于自身目的对于环境产品规定的使用,以及滥用贸易措施从而对其他国家的环境行为产生影响,以及使用贸易措施强制实现国际环境准则的统一。Eduardo Engel(1999)提出了新保护主义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环境保护主义形式。Daniel Sturm(2001)建立了一个简单的两国模型,通过模型研究认为一个国家政策的失败内在的导致了不同国家对于合适产品标准的意见分歧。同时根据模型提出了两个解决贸易争端的建议,分别是对于标准的共识以及对于协调性的认识。

.2.2.2贸易的环境效应

最早用模型进行贸易对环境影响研究的是Copeland和Taylor(1994)。在这个模型中他们将国家分为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且通过模型得出:贸易自由化减轻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却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Copeland和Taylor(1995)得出实行CO:排放许可证制度会比实行贸易自由化导致更多的污染排放。Chichilnisky(1994)认为,环境恶化的根源并不是国际贸易,而是不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源的过渡开发,但贸易活动加剧了这种扭曲。Lee和Roland-Holst(1997)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贸易带来的收益除了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抵消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外,还可能有剩余,带来净的经济利益。Grossman和Krueger(1991)发现,开放度较大的国家城市的SOZ浓度比较低,而其他的空气质量指标,如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和黑子污染等,与贸易没有明显的联系。

国外许多学者对于环境标准的差异是否可以扭转传统的比较优势模式都做了研究。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结论:一是认为环境标准对比较优势影响不大。Tobey(1990)经过研究发现,没有迹象表明不同的环境标准对国家贸易格局有很大影响,贸易格局还是取决于传统的要素察赋。Sorsa(1994)和Xu(1998)通过对1965-1995年的国际贸易格局的研究,并没有找到证据表明在此期间发展中国家在“污染”产业方面取得了竞争优势。另一种观点是认为环境标准对比较优势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Low和Yeats(1992)分析了1965-1988年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污染密集型产品贸易的实际发展情况,根据数据分析,在此期间,污染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已在某种程度上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1.2.2.3绿色壁垒对经济的影响

在企业成本的影响方面,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波特假说”,波特假说认为,环境管制压力可以鼓励企业进行清洁产品和生产的创新,创新的结果往往是新的具有商业价值产品的生产。Jaffe和Palmer(1997)对美国工业的污染控制成本与创新活动之间的统计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污染控制支出的确促使企业进行了更多的R&D,这些研发投入有助于企业达到环境标准。Cohen和Fenn(1997)研究了良好的环境表现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通过研究没有发现企业良好的环境表现是以利润下降为代价的。Repetto(1995)得出了和Cohen和Fenn相同的结论。但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如Palmer, Oates, Partney认为在满足:一是可以改进污染控制技术,二是可以在节约成本和提高质量方面取得技术创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才可能会得出波特假说的结论,否则环境管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在环境措施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方面,Henderson(1996)发现,实施了国家环境标准使美国的平均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空气质量的改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污染产业从污染较重的地区转移到了污染较轻的地区。Combining(1997)的研究证实了Henderson的观点。Xing和Kolstad(1998)的研究发现,美国污染产业对外投资投向的决定受东道国环境管制是否宽松的影响。Bouman对德国的对外投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我们不能排除环境管制对对外投资产生影响的可能性。马库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只有两国环境规制差别较大时,才会引起投资者转向国外。莫塔(Motta)和蒂斯(Thisse)的分析表明,对于在国内投资的企业在国内花费了较大的成本,将投资移向国外的代价很大,因而国外的吸引力有限。

篇3:居住区国内外研究状况

新生代农民工大约有1亿人, 他们面临的最难的问题就是寻找一个稳定的住处。新生代农民工现阶段多半以租房为主要居住形式, 租金给他们本来就不易的生活又增加一个沉重的负担, 再加上住房条件差, 房屋设施简陋, 居住地频繁更换, 住处不稳定, 给他们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并且大多居住在城市边缘, 与城市中心基本“隔缘”, 不利于融入城市生活, 加重了他们被排斥现象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旨在引起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居住隔离”问题的重视,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文章及其他手段的宣传和呼吁, 调动起城市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赢得大家共同的努力, 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模式, 使他们尽快融入社会, 以缩短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的距离。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1. 研究方法。

(1) 定性研究。我们对被调查的410位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隔离状况进行了归纳、分析以及概括, 得出两种主要的居住隔离形式, 即市区居住隔离和郊区居住隔离。我们对所得的访谈材料和数据进行思维加工, 去粗取精, 通过掌握著名学者的理论和方法, 对现象进行了清晰的分类处理。

(2) 定量分析。本次调查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数据信息, 我们对这些数量的关系以及数量的变化进行了大量的对比分析, 从而为新生代农民工居住隔离现象的描述以及其形成原因的探讨提供了现实依据。这使得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加准确、科学, 并且能够促使我们的定性研究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

2. 资料搜集的具体方法。

(1) 典型调查。我们从浙江省杭州市、温州市、义乌市这三个典型的经济地区中选取研究样本, 杭州市作为省会城市, 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 门类较齐全, 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温州市作为典型的沿海港口城市有其特别的温州模式, 即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 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2) 重点调查。本课题的调查对象为新生代农民工, 在这个群体中我们重点调查的是处于聚居状况的务工青年。因此, 我们的调查范围不是整个城市的青年农民工群体, 而是在居住区中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的群体, 调查地点是以务工青年在人数上占主体的农民工聚居区。此外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两大主要流向分别是工厂和市区, 我们的重点调查地区就放在了工业区和市区。

(3) 抽样调查。为了使调查结果尽可能准确, 我们采取了较为科学的分层取样方法, 我们按照三个地区的地图划分调研区域, 对杭州市区、杭州工业区、温州市区、温州工业区、义乌市区以及义乌工业区六个主要地点的新生代农民工聚居处展开了调查。我们在准备工作中规划了每个领域的取样数, 包括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分布、被采访人员的职业分布、性别比例等重要的构成要素。最终本调研组成功按方案实施调研工作。

(二) 研究思路

我们以浙江杭州市、温州市、义乌市三地为例, 调查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隔离状况, 描述他们“居住隔离”状况的具体表现形式, 论述由该状况而带来的社会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现实状况的掌握, 以政府、社会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对策。

四、研究风险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由于调查对象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层次不齐且总体较低, 对于问卷调查等调查模式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

(二) 调查人员的限制因素

作为本次课题的调查主体, 我院学生承担了调查任务, 但在进行采访、调查时, 势必会受到语言障碍、自身专业素养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调查不能很好开展。

(三) 时间限制

农民工白天基本上处于工作状态, 在工作日很难进行调查, 如果单单通过夜间走访进行调查, 可能调查的覆盖面以及持续时间会受到很大限制。同时在农村中, 普遍存在无双休日以及加夜班的现象, 调查难度进一步增加。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事关未来城乡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已成为现代化战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后的居住状况是影响他们能否顺利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状况的研究条件作了简单描述。

篇4:居住区国内外研究状况

研究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所居住的最直接的空间莫属居住区了。从居住者的角度来看,随着室内居住环境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居住区的关注逐渐由室内环境空间投向室外环境空间,对居住区景观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开发商角度来看,现今国内房地产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各楼盘基础设施都相对完善提并且相差不大,这种情形下一个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优质景观环境无疑是开发商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有力筹码;从景观设计师层面来看,明确把握风格定位,着重体现居住区景观背后的人文内涵、因地制宜、寻求技术和设计上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当今社会每一个景观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如何提升居住区品质,创造悦人的居住环境和鲜明的风格特征,已经成为当今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今国内流行的几大主要风格及特征

1. 中式风格

起源于中国本土,其景观风格典雅精致,细腻秀美。中式风格又分为传统中式和新中式两种,传统中式风格一般包含亭台楼阁、假山、粉墙、黛瓦、回廊等建筑元素和松、菊、梅、兰等植物元素,宏观布局考究细部造型精美。代表作有苏州的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和北京的故宫、颐和园等。景观中的新中式风格是对传统中式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利用现代造景技术手法和新材料对传统元素重新演绎,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美感。代表作有万科第五园等。

2. 简欧风格

起源于欧洲各国,典型的欧式风格在景观设计中传承一些欧洲国家的贵族气派,简欧风格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同时加以简化,主要特点是色调浅、造型简练、构图多为对称或几何形,一般包含雕塑、喷泉、整齐的绿篱、欧式的栅栏和廊柱等元素。现代简欧风格更为清新简练,也更加符合中国人含蓄的审美观,是现今使用的比较多的一种居住区景观风格。代表案例有成都挪威森林等。

3. 法式风格

起源于法国,法式风格宏观上讲究对称和均衡,细部讲究精致和美感,工艺上讲究精细考究,由此营造恢弘磅礴的气势和高贵典雅的贵族风格。一般包含法式廊柱、喷泉水景、复杂的花纹和图案等,整体造型严谨庄重、颜色绚丽、气势磅礴。代表作有南海都市欧情等。

4. 欧陆式风格

欧陆风格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涵盖面广最初起源自欧洲和美洲大陆,是在国内设计师们加以整合重新定义从而发展而成的一种景观风格。主要设计元素包括欧式景观建筑、绿篱、花坛、喷泉及繁复的雕刻等。

5. 地中海风格

起源于欧洲南部滨海地区,地中海风格所使用的柔和色调、简洁明快的造型使这一风格极具具田园般的亲和力。基本元素包括白色的灰泥墙、蓝色的门窗、大量的拱廊拱门、花架、阳伞、以及色彩亮丽的陶砖。代表案例:成都百仕凯旋城。

6. 东南亚风格

东南亚风格具有鲜明的热带滨海风情,主要的特点是植被茂密、水景丰富、重视景观小品的点缀效果。主要元素包括厚重的亭廊、金碧辉煌的装饰、富有特色的景观小品、游泳池、躺椅、喷泉、朴素的茅草屋和原生态的木材等。国内此风格代表居住区有银海畅园、深圳的金湾蓝域等。

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 问题一:在设计中人工环境与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融合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导致各个景观风格形式呆板、内容单一。

人工环境作为人类改造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实质应当是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外化体现。设计者应当充分考虑到所用风格的发源地与居住区所在地的区别和联系,这种区别应当包括建筑、人文、历史、气候、地形、生活习惯等众多方面。设计思路切忌生搬硬套,否则将会使整个居住区景观呈现出有景可看无意境可赏的空洞尴尬局面。应当融合当地特征,追究注重表现形式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

注重景观表现形式背后的丰富内涵、寻求内容上的创新与丰富、使景观既有风格特征又具地域特色,有以下几个层面可供参考:

(1)材料上

寻求替代材料,就地取材,以居住区所在地区常见的建筑材料替代景观风格中原有的材料,这样不但保留原有造型,而且当地材料的运用使得该风格又具有一定地域气息,这种两种地域间的碰撞与融合,可产生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并将居住区景观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2)技术上

技术的进步使得景观元素的表达更具创造性,例如中式景观风格中的假山石(图1-1),在现代居住区景观中经常以人造山石(图1-2)或以金属铸造和切割的技术(图1-3)加以表现,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可以随意创造可控制石头的形状,使之形式多变内容丰富,且更具趣味。

图1-1 冠云峰

(3)地域文化元素上

将居住区所在地的文化元素及文化符号加以转化,并且创造性的表达,使地域文化元素与所引入的景观风格相互融合与渗透从而达到一种创新,这种不同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的融合,实质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2. 问题二:户外设施模块化特征明显,与其周边景观风格差距较大,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使景观设施风格化

户外设施又被称为“户外家具”,总的来说包含各类场地中必要的桌凳、亭廊、废物箱、照明灯、锻炼设施等。户外家具在体现居住区景观风格上应具有重要作用。经调查研究发现,户外设施尤其是锻炼设施模块化特征过于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整体风格。若使问题得到解决,可尝试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

从居住区景观风格中提炼出色彩基调,在户外设置中加以运用。如在新中式风格中色调多以黑、白、灰、青等淡雅色调为主,安置其中的户外设施可以选取相应色调来提高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又如具有田园风情的地中海风格,可以从中提炼出白、蓝等颜色,相应的景观设施也可使用此类颜色。

(2)材料

材料上可以改变设施中一贯的钢筋模式,加不同景观风格中相应的材料,例如在地中海风格中可以给户外设施加入色彩鲜亮的陶砖、或给东南亚风格中的配套设施加入木材和茅草等。

(3)造型元素

尝试将居住区景观风格中的元素加以提炼,并且与户外设施的造型设计相结合,或者直接使用景观风格发源地的传统景观设施,如中式的红灯笼、欧式的栅栏等。

3. 问题三:对景观风格的營造多倚靠硬质景观,忽视植物这一软质景观在体现设计风格上的重要作用。

出现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某些居住区景观风格中,居住区所在植物种类与风格发源地差距较大大,例如:东南亚风格具有鲜明的热带滨海风情,景观植物配置中也使用了大量热带植物,如棕榈树、椰子树、橡皮树、鱼尾葵、菠萝蜜。其中的一些树种不易在中国北方地区存活,故国内北方地区的居住区若想建成东南亚风格景观,在植物选择上会有一定限制。

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居住区景观风格选定植物配置基调,先从宏观上判断景观风格植被类型,再抓住景观风格的植被的主要特征,选取居住区所在地的不同种但某一外形特征相似的植物,如在我国北方居住区营造东南亚风格,可以选择叶片形态相似的铁树(图2-1)替代棕榈树(图2-2),再加以植物配置上的精心安排,亦可体现出热带滨海风情中茂密热烈的植被风貌。

图2-1 铁树

图2-2 棕榈树

结 语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的丰富和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消费者对居住区景观环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这就使得开发商和景观设计师们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不仅要不断完善和发展设计理念、风格概念,更加要因地制宜、注重景观风格背后的文化内涵、寻求创新,极力打造出更舒适更优质的居住区景观环境,同时更加明确的彰显出居住区景观风格。

篇5: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以最小的代价和最高的效益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化,做到物尽其用.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往复循环流动过程,所有的资源和能量在这个动态的`经济循环链中都会得到合理、科学、持久及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厦门科技 英文刊名:XIAMEN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3) 分类号:F1 关键词: 

篇6:纵观国内外对思维导图的研究状况

知道一点思维的类型

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脑通过诸多形式和方法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动过程。恩格斯认为,思维就是把意识的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同样也包括把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综合成为统一体。

关于思维类型的问题,在许多论著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但是目前我国学界尚缺乏准确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组成人的思想和构成人的思维的独立的基本元素有两种,即意象和概念。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物质的东西而已。”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思维科学的倡导者钱学森先生曾经指出:“以前我按我们的习惯称呼,把一个人的思维分成三种,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这只是说从思维规律的角度来说,有这么三种。但是,第一,不排除将来的进一步研究会发现这样划分不合适,或还有其它类型的、具有不同规律的思维。第二,虽然划分为三种思维,但实际上人的每一个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先后交错在起作用。比如人的创造思维过程就决不是单纯的抽象(逻辑)思维,总要有点形象(直感)思维,甚至要有灵感(顿悟)思维。”这一论述在我国学界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已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认同。

在实践中,由于人类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在阅读或写作过程中,单纯依靠某一思维是不可能解决所有阅读中需要理解的问题和突破所有写作中遇到的问题的,为了适应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人脑必须把不同类型的思维融合起来,才能进一步发挥人的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正如前文所引钱学森先生所说:“实际上人的每一个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先后交错在起作用。”为了更有效地思考和解决读写过程的特定问题,思维主体不仅要凭借自身的思维元素,而且必须借助主体的动作、动作对象和动作结果来展开思维活动,例如,可以动手绘制思维导图,辅助读写思维活动,以提高效率。此时,人绘制思维导图的外部动作就是展开读写思维活动的重要辅助手段,思维导图就是开展思维活动的辅助工具。提高能力的核心就是学会思维,学会组织构建思维。一旦 思维构建出来,其它相连的分支思维就会非常自然与容易。

——博赞

再学一点思维导图开发左右脑的理论再学一点思维导图开发左右脑的理论 分析和综合是处理资讯最基本的两种方式,把整体分解为元素和把元素合并为整体,两者皆为人类理性思考之所必须,但掌理的大脑部位则迥异。史派瑞与雷维艾葛雷斯蒂在1968年合著的一篇论文中提到此一关键差异,这是一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研究成果。

在分割脑的实验中发现:左脑和右脑这两个半球的思考方式完全不同。左脑用语言进行思考,逻辑性强,专注于单一解答,清楚每个细节;右脑则用图像进行思考,注重关联,能掌握全局,能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直觉能力。只有左右脑的功能密切配合,大脑潜能才得到100%的利用。

左脑的循序思考与右脑的整体思考的差异可以这么样形容:左脑就像千言万语,右脑就像一张图画。而俗话说:一张图画,胜过千言万语。对大多数人来说,利用“左脑+右脑”的“全脑”思考模式,有利于提高记忆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大脑的潜能,并使大脑平衡协调发展,成为全脑型人才。许多学者认为: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使左、右脑协同工作,在画画的技巧和表达逻辑联系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在不同机能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右脑直观的、综合的、形象的思维机能发挥作用的同时,调动左脑的配合,把词汇和图标连接在一起进行处理,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水平,充分记录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过程,增进自己的知识记忆与积累,扩展读写思维的深广度,带动读写思考的创新。应用思维导图,使阅读读出深度,鉴赏赏出水平,作文写出新意。了解一些国内外学者关于思维导图的理论研究情况了解一些国内外学者关于思维导图的理论研究情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神经元的由中心向外发散的网状造型给英国学者托尼·博赞(Tony Buzan)带来了“思维导图”的构图启示。他在20世纪70年代,创造了思维导图,并首先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训练一群被称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的族群。这些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很快变成好学生,其中更有一部分成为同年级中的佼佼者。

思维导图就像大脑中的地图,完整地将思维、想法呈现出来,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的内容结构,有效呈现思考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它是西方中小学教学中很常用的一个方法,也是盛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学习策略。它是认知与学习、反思与创新的工具。它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正是回归自然的、几乎自动的思维方式,是外化的“精神图谱”,是创造性思维的自然表达。随着网络学习的普及,思维导图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推广思维导图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策略之一。

目前,全球范围内超过25亿人运用思维导图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于个人、家庭、教育和企业等。从应用领域看,在企业培训中,利用思维导图的可视化,促进灵感的产生和发散性思维的形成,IBM、微软、甲骨文、惠普、波音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是最早引入思维导图咨询和培训的机构;在国外教育领域,作为优化思维的工具,对教师的教和对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等知名学府都使用和教授“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英国、新加坡已经把思维导图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已经开始对思维导图进行研究和探索。《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所提供的教案范例和软件资源中,也可以看到许多优秀教案都用了思维导图。

国外关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思维导图可以提升智力,提高思维水平,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思维导图成为国外中小学教学中一个常用的方法,而且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思维导图(Mind Maps)引入中国后,主要是在教育领域展开对思维导图的研究,而且许多实践研究多是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结构,注重以向外辐射的结构和节点之间的连接来调动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以改进计划、讨论、笔记、写作构思等的记载形式。

对于能发展思维、帮助记忆和提高思考深广度的思维导图的研究经久不衰,以思维导图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呈逐年增多趋势。思维导图是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和引导学生掌握认知方法的学习工具,能帮助学生建构各种概念之间的层级联系以促进学习和记忆,还能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工具,与头脑风暴教学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多思维层次上的交流和讨论。但是,我认为国内一些应用思维导图于教学实践研究中的研究方式、应用范畴和研究方向仍有一些值得反思之处。1.探究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

人们一直生活在“图”的世界:从远古的象形文字与符号;中国古代的周易八卦图;儿童从小自发地用涂鸦来传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人们用路标、地图指示地形和方位;学习中,教材、教辅、课外书中点缀的插图,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文章小标题连成的结构图;呈现事件发展、故事情节变化的示意图、简笔画、板画、动画,呈现实验结果的统计图等等。可以说:图无处不在,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直观的表现形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如果说文字语言更侧重于逻辑表达,那么图就在直观形象上见长了。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一直忽略图。有的人认为思维导图就是“概念图”,如有学者就认为:“人类使用的一切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图示方法都是„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目前,国内关于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不管是教育方面的论文,还是软件应用方面的论文,思维导图也都没有摆脱概念图的影响,对它的研究大都是在概念图启发式教学理论、教学评价和知识系统构建的教学框架下进行,而且只是这个框架中内容因子的一种替代形式。

我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将“图”置于重要的地位,仅是辅助或者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一直过于强调严谨的逻辑表达,忽视图这种直观形象的思维形式和饱含情感的表现方式。当某些研究逐步尝试将思维导图引入到读写教学中,其应用的方式也是多用关键词,少见其使用图画。而我发现:思维导图既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来研究,更可以作为一种“图”来研究。作为“工具”,它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可以应用在所有需要思考、记忆或决策的领域;而作为“图” 来研究的方式,能使它更具有美学研究的价值,它是人思维、认知过程的形象化,符合“图式理论”的假设。思维导图将人的线型语言、逻辑思维转化为图形,弥补了语言在思考表达上单一性和线性的不足,使读写过程可视化的研究成为可能。2.开拓思维导图的应用范畴

近几年,国内做的一些研究,大多利用思维导图辅助教与学。如在科学课程和理科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表示出概念间的复杂关系,在英语课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记英语单词,在写作指导中利用思维导图的图式结构辅助组织语言材料等。相对而言,现行研究对思维导图的应用主要是于放射性思维范畴内研究,较多强调树状结构的发散联想,忽视应用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左右脑同时运作;在强调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是脑神经元的天然结构标志的同时,忽视这种天然结构所依存的“天然环境”,以及在特定环境中事物存在于原生态结构形式之外的各种“变式”。

思维导图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优势,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的比重较大。在小学语文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形象的思考,整理阅读理解的内容和收获。作为阅读理解和写作构思,及写作前调动起对体验的记忆的工具,思维导图所能表达的绝对不会只有放射性结构一种,不会只能表达发散思维模式。如果在此方面加以尝试和深入探究,我相信:它除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放射性思维,寻找一些新的作文题材、灵感,有效构思主题突出的文章之外,一定还会在更多的思维范畴有新的应用和新的发现。3.展望思维导图的发展方向

思维导图的诞生初期,完全是手绘作品。而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如Inspiration、MindMan等思维导图软件的逐步流行,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更多的是瞄准计算机软件应用方面的研究。的确,应用思维导图过程中,计算机的作用的确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思维导图的整理、保存和方便复制、快捷传播。但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要应用思维导图,促进左脑和右脑的协同工作的,是用计算机还是手绘方式呢?利于促进大脑的潜能开发的,是用计算机还是手绘方式呢?更利于提高记忆,促进知识的整理消化和吸收的,是用计算机还是手绘方式呢?因为信息交换的过程,包含一个信息的接收、存取和加工的过程。一个客观事物一般总不会只重复传送某种含义,它总是适应人们内心的需要传送着各种不同的信息和情感,总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的,具有个性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因此,要将阅读理解和感悟用丰富的色彩图形语言把它表达出来,绘制为思维导图,或者要把思维导图所表达的内心情感转化为文章,这些都是计算机不能取代人完成的。无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何,它都不能代替人的思考。在资讯时代,开启右脑运作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我觉得:真正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导图,是来自于手绘的思维导图,因为手绘思维导图是在调动人的左脑和右脑的全部功能进行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大脑的创造性和开发人的潜能。

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

——高尔基

当语文课堂遇上了思维导图当语文课堂遇上了思维导图

当语文课堂遇上了思维导图,一切抽象含蓄的语言似乎都变得如此直观可视。为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读写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以便进一步研究应用思维导图在培养语文读写能力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我于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间,抽取华南师大附小五年级2个平衡班的学生,设定实验班和控制班,采取准实验对比的方法进行研究。在实验班,开展基于设计的实验研究。

我担任实验班教师,运用思维导图策略进行读写指导,在实际语文学习中,应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学生以画思维导图为辅助读写的学习策略。在控制班,教师和学生则仍延续传统的读写教法与学法。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兼用了问卷调查、同感评估和访谈的研究方法。

我的思维导图导读写教学应用准实验研究概述

实验被试

经问卷调查,及查看实验前期两个班的期末考卷的阅读和写作测试成绩,确认两个平衡班的学生是同一年级,年龄相仿,性别比例分布相近,实验前的语文能力基础相似。

实验过程概述

实验过程主要遵循先从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出实验假设,尝试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问题,在进行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通过初步调查,确定实验被试,再定出实验的方案,开展应用思维导图培养小学生读写能力的实验,通过理论假设,提出一些读写思维导图的模式,并在实验中,收集实验数据。最后反思实验过程,以进一步修改最初的实验方案。

在实验前后,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问卷调查,同感评估法和试题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加强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等,最后提出研究结论,具体实验过程大致如下图所示。实验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图6-1实验过程图

第一阶段的教学实践(2008年9月—12月)

主要使用方式:教师示范,边讲边画,逐步向学生分组合作画过渡。

实验假设:这种使用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快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并能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实验目的:让学生理解思维导图,学会绘制阅读思维导图。

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尝试应用思维导图辅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从对文章局部、细节的学习到对文章整体的理解过程都借助于思维导图。为了让学生对思维导图有很好的把握,以便更好地应用它来梳理和记忆阅读所获,帮助学生随时调用相关的知识指导写作,我常常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边读课文,边示范,或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阅读思维导图。然后,看着黑板上的阅读思维导图讨论课文内容,并不断完善画在黑板上的阅读思维导图,鼓励学生也修改自己所画的阅读思维导图。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掌握绘制阅读思维导图的方法,并以思维导图记录阅读所得。

教学反思:第一阶段的教学实践,我在应用思维导图作为探究和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主要策略的过程中,一边实施思维导图导阅读的教学,一边还研读了小学课程标准,分析了小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构成,并初步摸索出应用思维导图发展小学生思维,培养小学生阅读写作所需的能力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逐步帮助学生领悟绘制阅读思维导图的要领。

我在第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还感受到:看着阅读思维导图讨论课文内容,并不断完善阅读思维导图,是很有效的学习,这能让学生很快学会了一些整理阅读内容,归纳写作知识的方式和方法。

结果与分析、讨论:第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语文课堂的阅读十分感兴趣,特别喜欢分组合作,集体完成课文阅读思维导图,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对自己画的思维导图缺乏信心,更喜欢看别人画的思维导图。在看着课文的阅读思维导图讨论相关内容时,学生发言总是十分踊跃,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总能不断提出一些完善思维导图的好点子,学习积极性极高。

看来,应用思维导图这一种图形技术,的确是能打开学生大脑天赋潜能的万能钥匙,它改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使阅读教学变得轻松、有趣,富有吸引力。

第二阶段的教学实践(2009年1月—3月)

主要使用方式:提供一些模式让学生选择,学生开始在自主阅读中学习绘制思维导图。

实验假设:既定模式的提供有利于学生迅速达到独立绘制思维导图的目标,而且有利于提高阅读效果。实验目的:让学生体验手绘阅读思维导图辅助阅读的过程,增加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引导阅读的兴趣。

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考虑到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多方面的。为了让学生能更有效地、便捷地在学习篇章的知识点的同时,又能提高写作能力,我指导学生尝试应用线性模式和环状模式的阅读思维导图,还告诉学生可以结合实际阅读需要,应用放射模式和聚敛型模式的阅读思维导图。

当然,我也鼓励学生自由绘制思维导图,因为现在没有谁能穷尽所有阅读思维导图的模式。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 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郭沫若 教学反思:对阅读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介绍,利于学生结合实际阅读需要,选择记录阅读收获的图式,增强学生绘制阅读思维导图的信心。另外,如果在学习新课后,再配合进行同类题材文章的阅读和画阅读思维导图;在仿写一些典型片断或精彩片断前,先画写作思维导图,会更利于学生对写作知识的迁移,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结果与分析、讨论:对阅读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介绍后,学生都能根据实际阅读理解,选择方便自己记录阅读收获的阅读思维导图模式。而且,应用线性模式、环状模式和放射模式的思维导图作阅读记录的都比较多,但应用聚敛型模式的思维导图作阅读记录的就比较少。也许放射模式和聚敛型模式的阅读思维导图均可用于散文等非叙事性作品,其结构相近,只是连线展开的方向不同,有时也可理解为问题分析的不同方面。应用放射模式多于聚敛型模式,也许正反映了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学生更喜欢分析作品从一个主题展开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而不太注意作品之所以展开哪么多个方面的叙述,都是紧扣作者所要表现的某一个主题。

第三阶段的教学实践(2009年4月—2010年3月)主要使用方式:鼓励学生自由绘制思维导图,并大胆质疑,积极进行阅读思考。实验假设:在学生已灵活掌握思维导图绘制技术和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自由绘制思维导图,引导自主的深入的阅读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读写教学的效果。

实验目的:让学生享受思维导图引导阅读思考,辅助积累写作材料的过程,加强学生应用思维导图提高自身读写能力的信心。

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在学习新课后,再配合对学生进行同类题材文章的阅读,并布置画课外阅读文的思维导图;在仿写一些典型片断或精彩片断前,在布置学生写作文之前,都要求学生先画写作思维导图。不断鼓励学生大胆用思维导图展示自己阅读理解的收获,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感悟;鼓励学生大胆用思维导图表达和记录自己的写作构思和创作灵感。教学反思:我在本阶段教学实践的体验是,在近一年的探究实践中,越来越感觉手绘思维导图是非常灵活的,没有严格的限制,只需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的规则,却能大大增加大脑思考的自由度。有时,学生手绘的思维导图构图很容易会被误解为马虎、混乱或没有结构,但事实上,真正的精神自由常常是混乱之中创造秩序。看似混沌状态的手绘思维导图,有时让学生稍稍解释,就能发现其中各种图形、文字等往往都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

结果与分析、讨论:第三阶段的教学实践结束之际,应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做法就已坚持一年半了。我发现,实验班的学生普遍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①阅读面较广;②阅读量大;③阅读目的明确;④能灵活应用思维导图辅助阅读;⑤阅读中,能自学掌握各种文中出现的写作手法;⑥阅读时动脑思考、动手绘制和完善思维导图,都很勤快。

学生学会借助思维导图引导阅读思考,每次阅读后都能学会一些写作方法,绝大部分实验班学生阅读时,都有较大的兴趣和较强的自觉性及主动性;写作时,思路也比较敏捷,构思时也比较注意思考写作的层次和条理等问题。试验后期,再对2个平衡班的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测试,其中,学生作文测试成绩的获得是采用同感评估法。在对比两班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后,我还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对实验前后进行的问卷调查作了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干扰变量控制

根据实验前期的调查问卷题6的调查结果,我统计出实验班有2名学生每个周末参加阅读或写作的辅导班,时间从2小时到4个小时不等。据统计,控制班也有5名学生也参加了辅导班的学习。为避免课外辅导等其他因素对实验数据和结论的干扰,我在测试和期末成绩的数据收集中,均排除这10名学生的成绩,只统计和分析了控制班的38名学生和实验班的40名学生。问卷的设计、施测与结果分析

实验开展前,我先对控制班和实验班进行实验前期的问卷调查,调查这两个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实验开展后期,我又针对实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实验前后两次的问卷调查,比较实验班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前后,读写习惯和体会等方面的情况。

1.问卷设计:我设计实验前期调查问卷,其中封闭性问题9道,半封闭半开放性问题1道,开放性问题1道。共设计了以下四种类型的问题,具体问题(详见附录一):

思维导图的使用情况(第1题)读写习惯(第5题)

阅读体会(第2题、第3题、第4题、第7题、第9题)写作体会(第8题、第10题)

实验后期调查问卷,其中封闭性问题24道,开放性问题2道。也是设计了四种类型的问题(详见附录二)。2.问卷施测:在实验开展前,我对控制班43和实验班42人的8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实验开展后,我对实验班中的42名学生进行了再次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读写习惯和体会等信息。实验开展前发放问卷各85份,回收问卷85份,全部为有效问卷;在实验开展后,我对实验班中的42名学生再次发放了问卷42份,回收问卷42份,全部为有效问卷。3.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收集和统计答题情况,初步分析85份问卷的答题结果,发现通过问题1的调查,可以了解到控制班和实验班中,有76名学生没有听说过思维导图,仅有9名学生听说过,但没有使用过这个工具,说明他们若应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就都是零起点,这对实验的可靠性提供了前提。

在实验开展之前,问卷第6题的调查,问:你平时有参加语文阅读或写作辅导班吗?如果有,一周参加辅导几小时?调查发现,实验班有2名学生每个周末参加辅导班的学习,时间从2小时到4个小时不等。据统计,控制班也有5名学生也参加了辅导班。下面对85份问卷的其他答题结果进行分析。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

——孟子

前期问卷第2、3、4、10题的面积统计图如图6-2所示。图6-2实验前问卷第2、3、4、10题统计结果

前期问卷还调查了学生读写能力和习惯等信息,共4道问题,调查问卷第5、7、8、9题的面积统计图如图6-3所示。图6-3实验前问卷第5、7、8、9题统计结果

前期问卷第11题:你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许多学生平时的阅读时,总感到对文章的理解不够透彻,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把握得不好,常常有些词句不易理解,觉得难懂。生字词常写错,读过了的词句容易忘记。有的学生感到写作时,描写不够生动,难讲清自己的意思;有的觉得总找不到好的素材,没有灵感;有的学生写的文章不美,总觉得在机械重复;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写文章没有条理,不知如何设计文章的结构,思维较乱,难以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还有的学生认为写文章时,详略很不好把握。总的看来,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读写能力缺乏足够自信,还有些畏难情绪,良好的读写习惯有待培养。

对于以上发现的问题和现象,我认为:绘制阅读思维导图,就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分析文章,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文章。学生运用先前阅读时绘制思维导图的经验,结合新的写作要求,绘出新的写作思维导图,常常会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程度和构思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加强学生调用各种写作手法的灵活性。另外,阅读同样的文章或根据相同的写作标题和写作要求作文,学生的理解或构思的思路都会不同,所画的思维导图也会不相同,因此所暴露出的阅读理解的不足和写作构思方面的弱点也会不一样。思维导图就可以便于老师及时为学生查漏补缺,就能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或动笔写作之前,预知学生阅读了解了课文的什么内容,或作文准备写什么内容,大致想怎么写,是否和题目要求相符合等等。便于老师及时纠正学生的偏差,使学生的阅读理解或写作构思中存在的偏差能在及早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读写过程更高效,使学生平时在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困难能得到非常及时的解决。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叶圣陶

故此,把思维导图引进读写教学之中,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的准实验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

在实验后期,对实验班的42份问卷的答题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针对“阅读和写作思维导图是否为学生所接受”的调查 学生接受程度调查1.你对阅读或写作时画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感兴趣吗?2.与以前的学习方式相比,我更喜欢?3.你喜欢全班一起讨论,并用思维导图来记录阅读收获的学习形式吗?4.课堂上,如果你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你会主动说出来,并添加到集体完成的思维导图中吗?5.阅读和写作思维导图能提高你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吗?调查结果圆环统计图图6-4“阅读和写作思维导图是否为学生所接受”的调查结果

2.针对“学生绘制阅读和写作思维导图的体会和习惯”的调查

体会和习惯调查饼形统计图体会和习惯调查饼形统计图6.你觉得绘制阅读和写作思维导图容易吗?11.思维导图会帮助你解决一些写作方面的困难吗?7.你喜欢自己画思维导图还是看别人画好的思维导图?12.你喜欢在思维导图上画图形吗?8.你课外阅读时,会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吗?13.现在你经常运用思维导图帮助理解或记忆阅读过的文章内容吗?9.你平时写作文,会先画个写作思维导图帮助构思吗?14.你希望老师下学期还采用阅读和写作思维导图教学吗?10.预习或听课时,你有新的认识,会及时修改或补充思维导图吗?15.比起抄词和记读书笔记等方式,你更喜欢画阅读思维导图的预习方式吗?图6-5“学生绘制阅读和写作思维导图的体会和习惯”的调查结果

3.针对“思维导图是否促进了阅读和写作”的调查 今一切事业,须从科学上解决;而一切学问,须从

事实上研究。——黄炎培是否促进读写的调查饼形统计图是否促进读写的调查饼形统计图16.你觉得思维导图是否能帮助你更容易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和分析出文章的结构吗?19.通过画同类阅读文章的思维导图后,对你的写作是否有启发?17.你认为阅读思维导图可以更直观地记录自己或他人的阅读理解过程吗?20.你认为写作思维导图可以记下自己构思作文时思考过的内容吗?18.学了画思维导图后,阅读写作时你会先思考文章的整体结构吗?21.你对本学期里阅读过的文章内容与结构比以前心中有数吗?图6-6“思维导图是否促进了阅读和写作”的调查结果 4.针对“思维导图是否促进了以读导写” 的调查

是否促进了以读导写的调查22.阅读思维导图让你写作构思时,灵感更多、联想更丰富吗?23.画完几篇同类文章的阅读思维导图之后,你能否比以前更容易读懂这类文章,更清晰了解该类文章的结构特点或必须交代的要素呢?24.你很容易由画一篇文章的阅读思维导图想到怎样写这一题材的文章吗?圆环统计图图6-7“思维导图是否促进了以读导写”的调查结果

5.学习应用思维导图辅助阅读和写作后,你主要有什么收获?

97%的学生感到阅读变得简单了,分析文章更容易了。有学生认为思维导图帮助他找到了许多词句之间的联系,使他能记住的词汇增加了。通过画图认识的成语更多了,还掌握了许多种写作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一些学生认为画思维导图有助快速阅读理解,帮助深刻理解文章的脉络和总体结构(或部分的结构),清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还能帮助记忆课文内容,使自己的阅读理解力增强了。部分学生觉得比起以前,能更清晰理解同类文章的结构特点了,更清晰记住了各类文章必须交代的要素了。

学生感到写作前先画好写作思维导图,会更方便设计写作线索,更容易得到一些灵感和启发。写作文构思起来更方便了,更容易表述清楚自己的意思了。感觉自己的思维更敏捷、灵活了,写作能力提高了。

6.你觉得应用阅读和写作思维导图方面有哪些地方是不足的,你想向老师提什么建议吗?

学生觉得应用阅读和写作思维导图时,画得有点慢,读书的时间用得多了,因为要画一幅完美的思维导图需要思考和画很长的时间,若能节约时间又有思维导图的功效的方式就更好了;更喜欢小组或集体合作完成一幅阅读思维导图,觉得这样更有趣;还建议部分文章可以只画简图。

关子杰说,想对思维导图的作用、画法等知道得更多些。邓舒婕说,在白纸上画思维导图总觉得位置不够用。

欧阳逸凡建议,自学时,大家可以多把不懂得的问题也标到思维导图中。陈文昭、张心之说,简图是看文章的整体的,训练概括文章的能力的;详细的阅读思维导图,是透视文章细节的。

实验前后两次调查问卷中有8道题目考察的能力项相同,目的是比较实验前后学生在读写兴趣能力和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图6-8),应用柱状图对前后调查中相同题目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直观地把数据和变化显示出来,使用思维导图的成效一目了然(分数中分子是实验前问卷题号,分母是实验后问卷题号)。图6-8实验前后学生在读写兴趣能力和习惯上的变化从纵向比较来说,实验班的学生在学期末的时候,已经基本掌握了比较科学的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在阅读和写作的态度情感等方面也都比学期初更积极、主动和有自信了。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

试题测试

上一篇:民用建筑专业求职简历表格下一篇:建筑装饰装修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