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住宅的居住空间设计研究

2022-09-12

1 个体对空间环境的认知

人从环境的刺激中得到各种信息, 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与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人类只有通过认知环境, 才能从环境中获得指导行为的方法。个体对环境的心里感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个人空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个人空间是指围绕个人活动所涉及的空间, 它影响家具布置、团体交往和个人之间的视线接触等。个人空间随年龄、性别、人种、文化习俗和彼此的姿态等而变化。两个阿拉伯人交谈, 距离很近, 彼此能闻到对方的鼻息, 而北欧人, 如果对方靠近他, 他会感到他的“个人空间气泡” (Personal Space Bubble) 被侵犯了, “气泡”控制或标志人体之间的距离。霍尔 (E·Hall) 提出人际间社会接触的四个距离:亲密距离, 如夫妇、双亲与子女, 可在35cm以内;个人距离, 如密切的朋友, 约在35cm至120cm;社交距离, 如熟人, 约在120cm至3m;公共距离, 如陌生人, 约在3m~9 m。这些对住区规划、建筑设计及家具布置不无影响。

1.2 领域性与私密性

领域性是包含着个体、一对或一个团体对一片地带的排外性控制。人有着领域的要求, 即个人要求不受干扰, 不妨碍自己的独处和私密性。个体往往以某存在的环境或改变环境以建立起自己的边界或标记来描述领域。这些分界线为别的个体所理解和尊重。

领域观念与民族风俗、个人性格有关, 阿拉伯人将宅前草皮围起, 认定为自家领域, 外人不得侵犯;欧洲人认为宅前草皮接近自己住宅入口的一半是自己的领域;而美国人往往将宅前草皮全部敞开, 外人行走只要不进入私宅或后院即可。私密性是个人 (或人群) 在某些情况下, 要求其所处的环境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 即可按照自己的想法支配自己的环境, 从而在独处情况能表达自我感情, 进行自我评价, 而在需要时又要保持与他人及外界的接触。因此私密性的含义也可以说是个人 (或人群) 希望有控制、有选择地与人交换信息的自由。私密性有程度不同, 当实际私密性低于理想私密性时, 我们会感觉到拥挤;而当实际私密性高于理想私密性时, 我们会感到孤独。以住宅为例, 卧室为个人性私用, 如父母、子或女专用, 厨房为家庭私用, 起居室为家庭和客人所用等等。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 这是个人成长与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 也是评价健康住宅的一项重要心理尺度。

1.3 可识别性和防御

空间环境的可识别性就是人们对某一建筑环境的基本空间模式的识别, 了解自己所处的实际位置与识别对象的方位距离关系, 了解可识别对象的形象特色, 并且能够找到这一目的地。居住区内的标志物——建筑物、构筑物、雕塑或其他对象, 因居民朝夕出入而更加熟悉其环境特色, 有利于建立居民的“归宿感”与“领域感”。

2 居住空间的适用性

适用是住宅的根本要求, 住宅性能应能适合居住者的需求。健康住房的第一位选择要素应能满足现代居住生活行为和现代居住心理的要求, 使居住者在住宅内感到适用和方便。

(1) 合理的功能分区。在健康住宅套型设计中, 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以确保基本功能的实现仍是最主要的。从使用出发, 根据居住生活的性质对住宅内部进行分区, 即套内合理布局, 在分区中要处理好各区域内的关系、区域之间的关系和交通衔接。我们一般可以根据人的生理、心理习惯和生活方式, 通过公私分区、动静分区、洁污分区来进行室内空间的组合。例如, 合理地将客厅、餐厅、厨房集中在一起形成公共活动区, 而卧室、卫生间等形成私用活动区。公用区靠近入口, 私用区设在住宅里部, 从而公私、动静分区明确, 使用顺当, 防止活动行为的交叉干扰。过去那种阳台改厨房, 卧室改厅堂的局面, 既不合理, 又不舒适, 同时还影响了房屋的整体结构。所以, 在健康住宅的套型设计中, 客厅、餐厅、公共空间、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空间要充分考虑功能分区。

(2) 提高居住质量不仅指居住面积的增大和房间的增多, 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合理的与家庭生活行为需要相适应的舒适尺度。国外调查研究表明:当居住面积达到一定量值时, 其对居住质量的影响力将不断下降。国外住宅的套型面积基本上集中在80m2~110m2, 根据我国土地资源、家庭行为特征等因素研究, 人均居住面积应在35m2左右, 这也与抽样调查统计数字相符合的。功能空间面积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

(1) 必要设施、设备、家具等布置所需要的面积。

(2) 人体占有面积。

(3) 活动或操作所需要的面积。

据此建设部公布了健康住宅功能空间低限净面积指标 (见表1) 。功能空间面积过小会显得拥挤, 大而不当, 也会失去家庭的温馨。尺度的适宜, 突显健康住宅对居者的人文关怀, 使之亲切近人。

(3) 客厅、卧室、厨房、洗手间等功能空间的数量, 既取决于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 又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密切相关。当然市场也需要有一部分大面积套型, 各房间的面积也应适度扩大, 更应是增加不同功能的空间数量, 如设置学习室、独立餐厅, 多个卫生间、工人用房、家务间、可入贮藏间等, 有的还可设家庭团聚室、电脑工作室等。从而使住宅套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近年来我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一直持续增加。其中固然有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老百姓购买力有限等原因, 但在住宅消费趋于理性的现在, 有些住宅套型面积及功能房间面积过大, 但实际是小面积平面布置的简单扩大, 布局空旷, 既不精细, 面积又浪费, 成为大而不当的住宅,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住宅消费。

3 居住空间的私密性设计

社会学理论认为, 人具有双重性:互助与互争。互助是人的内在本质, 互争是人的外在本质。居住者在希望邻里交往的同时, 也希望私密性得到满足与保护。私密性是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 它有助于增强个人的独立性和选择意识。私密并不意味着隔离, 而是个人与邻里间, 甚至与家人间的生活行为关系的控制。私密性与公共性是相对而言的。为满足不同使用者、不同行为内容、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 居住区建筑空间环境本身应具备公共性-半公共性-半私密性-私密性程度不同的空间层次和领域感, 使居民既能与公共生活密切联系, 保证邻里交往, 又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私密性要求。人的私密行为被干扰或破坏, 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在家庭生活中, 私密性往往受到来自于户外或家庭内部的干扰。

建筑之间距离, 除日照、通风等因素外, 还必须考虑视线、噪音的干扰。两户之间的窗户设置应该避免窗户正对;各户的生活阳台之间应有所遮挡;退台的屋面平台既要防止楼上平台的俯视, 又要避免相邻住户之间的视线干扰。多层住宅居室与对面居室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宜小于18m~20m, 低层住宅则不宜小于12m。窗户毗邻道路的住宅, 可以利用半地下室提高底层的室内地坪或者在窗户边合理的配置绿色植物避免室外视线的干扰。

在户内空间, 虽然是家人之间的活动, 但户内不同的功能空间也因不同的居住行为内容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私密性特征和要求。一般而言, 户内各功能空间私密性由弱至强的梯度顺序为:户门-过道 (过厅) -客厅-起居室、餐厅、厨房-卧室-卫生间。住宅建筑私密性设计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合理组织从公共到私密的空间序列层次, 明确室内与外界环境、户与户之间以及户内各功能空间之间的分区、分隔和界定, 通过合理地划分与组织空间, 采取适当的阻隔视听干扰的措施, 满足家庭成员对私密性的要求。因此一般要求:不设前室的卫生间的门不应开向起居厅, 卫生间最好设在私密区;卧室、书房的门不宜直接开向起居厅, 卧室、书房也应集聚在私用区;分户墙、分室墙及楼板应达到空气声和撞击声的隔声标准等, 使每个家庭成员的私密行为得到充分的保护, 从而人人能身心健康, 和谐相处。

合理的居住空间环境应该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 这是个人成长与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人的私密行为能否得到保证, 行为内容是否得到保护, 是住宅自主性的直接体现, 也是评价住宅的一项心理尺度。也是评价健康住宅的一项重要心理尺度。

4 居住空间的安全性设计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日本每年约有5000人死于建筑灾害, 其中约80%发生于普通住宅之内, 仅次于交通事故。居住空间的安全性首先表现在结构的安全、防火、防盗、防滑、防坠等。结构安全主要应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抗地震力破坏的可靠性。防火疏散是高层住宅设计的重点, 按不同等级安全要求保证底层疏散口的数量、疏散楼电梯的数量、消防电梯的设置、防烟前室的设置、通风排烟措施等。关于防盗问题, 公安部与建设部曾共同发文, 要求户门为防盗门、防止从住宅建筑的附件如水落管、阳台, 楼梯入口上部的雨蓬等处攀越入户, 加强住区的保安与物业管理。防坠有两种可能, 一是防护不周, 产生人体坠落, 一是没有遮栏, 物品下坠伤人。在设计时要注意阳台栏杆和上人屋面或平台围栏的设计, 对多层和高层住宅分别必须保证1.05m和1.1m的高度, 垂直栏杆之间净距不得大于11cm防止物品下坠如花盆从阳台掉下, 设计时应考虑搁置花盆台板宽度, 栏板高度以及单元出入口处的安全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 住宅的安全性已不仅仅是指普通意义上的防火、防盗、防坠等问题, 还包含着更多的内容。

(1)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 住宅入口、走道、楼梯、电梯、卫生间等场所均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性, 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

(2) 随着电器、信息产品大量进入家庭, 电气安全尤为重要。调查显示, 我国住宅中插座数量普遍偏少, 居民不得不乱拉电线, 接用一些不标准的电板, 这是一些电气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应该控制住宅插座的安装间距, 例如美国规定插座的安装间距不得大于插头线长度的2倍。同时也应加强漏电保护、等电位连接等用电安全措施。

(3) 应按《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 (2004年版) 的相关要求控制居住空间的声、光、热环境和空气环境。充分关注光照、保温、隔声、隔热、排气通风等对人的生理、心理健康与安全产生的影响。

摘要:笔者基于多年工作经验, 以健康住宅的居住空间设计为研究对象, 文章首先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个人对空间环境的认知特性, 强调了个人空间、领域性、私密性与可识别性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 笔者分别探讨了居住空间的适用性设计、私密性设计和安全性设计, 全文是笔者在长期建筑设计工作基础上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健康住宅,居住空间,私密性设计,适用性

上一篇:第三方物流交易系统设计下一篇:公路工程软基处理中水泥搅拌桩技术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