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能力成熟度调查与研究——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

2022-11-05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教育水平也有了质的提升, 我国人才市场涌入了大量高校毕业生, 虽然这样的情况为我国人才市场提供了新鲜血液, 却也是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就业难”的巨大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 它关乎人民生活的幸福感甚至会对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是当前我国发展新阶段、贯彻发展新理念的关键一环。在十九大报告中, “质量”一词被反复提出, 同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质量第一”和“质量强国”的就业要求。但从近十七年的数据来看, 中国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015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高达749万人。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表示, 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20万人。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 大学生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却尚未步入社会, 他们是否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职业素养, 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式, 大学生是否拥有就业竞争力, 成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本文将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 对当下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成熟度进行调查和研究, 分析大学生在职业能力成熟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解决对策。

一、学校简介及大学生职业能力成熟度调查设计

(一) 学校简介

2005年教育部审核通过设立本科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隶属于辽宁省教育厅。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更加重视脱离课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倡导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处, 适应当下社会需要, 为了使本校毕业生在应对毕业生人数快速上涨、就业压力繁重的就业环境时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更加注重社会使用能力及竞争能力人才的培养, 力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二) 大学生职业能力成熟度调查设计

1. 调查目的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式, 当代大学生是否有明确的自我定位、是否了解自身优势及劣势、是否了解自身对于专业知识的积累程度、是否具备满足社会需要的就业能力、是否拥有在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就业竞争力, 以应对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考验。为了了解处于不同阶段的在校大学生职业能力成熟度情况, 本次研究从个人认知、职业技能认知、专业知识储备、职业目标等方面进行调查, 找出大学生在职业能力成熟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对此提出合理的建议及解决对策。

2. 调查问卷设计

为获得本次研究所需数据, 通过查找和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 研究并设计了如下内容的调查问卷:

第一部分:采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主要调查问卷填写者的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是独生子女、年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从事程度、在学生会是否担任干部、是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七个部分。

第二部分:个人认知。包含是否喜欢自己专业、对专业的了解程度、掌握知识的程度、了解自身优劣势的程度。

第三部分:职业认知。包括如下两方面:第一, 职业自我认知, 分别从被调查者对职业兴趣的了解程度、具备专业素质的程度、具备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程度、具备团队协作能力的程度、具备组织协调能力的程度和运用常见办公工具的熟练程度六个方面进行调查;第二, 职业目标设定, 是明确未来工作方向的程度的调查。

第四部分:职业态度。分别对当下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对职业选择的方法和渠道的了解程度、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学习程度、寻找机会增强就业能力的态度进行调查。

第五部分:求职意向。从未来就业的选择方向和选择就业的考虑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3. 调查样本

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 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获取大学生职业能力成熟度的信息数据, 调查对象是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在校学生。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方式是随机发放, 调查问卷共发放471份, 有效问卷回收455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6.6%。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成熟度调查结果分析

(一)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度不高, 目标不明确

职业生涯规划依据主体不同, 可以分为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两类, 本次研究的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 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 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是否已经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39.56%的被调查者已经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其余的被调查者对于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工作处于较为茫然的状态。数据显示刚步入大学的大一学生尚未做好规划的人数占65.35%, 在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四学生中, 仍然有47.57%的人还未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仍然保持着未知和不确定的态度。

“对于将来做什么工作, 已经做了决定”的调查数据显示保持中立态度的人数占34.73%, 不明确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的人数占17.58%, 由此可见, 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没有明确自己的求职意向, 对未来没有规划。

(二) 缺少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方式之一, 参与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可以使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相结合, 更好的理解知识并将理论运用到实处,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就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次数“比较少”的人数占27.69%, 社会实践经历丰富的人仅有5.49%, 参与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比较多的人数占16.26%, 总体来看学生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经历欠缺, 处于实践次数少、经验较匮乏的阶段。通过分析具体数据, 学生对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的参与度较低, 在校时间相对较长的大四学生依然缺乏社会实践经历, 缺少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机会, 社会实践经验及参与度不足, 在进入职场与他人竞争时缺乏竞争力。

(三) 职业态度不够积极, 缺乏全面认识就业意识

大学生步入社会、迎接社会的考验之前, 除了在专业知识储备和就业能力提升之外, 还应该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职业选择的方式与渠道、就业现状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大学是学习与工作的过渡时期, 只有全方面的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就业环境, 学习专业知识, 培养基本职业态度, 才能通过社会对初入职场的大学生的考验。在调查中, 非常了解当下就业形势的人数仅占8.13%, 非常了解职业选择的方法和渠道的人仅占7.25%, 以非常积极的态度去寻找机会以增强就业能力的人仅占有11.21%, 在感兴趣的领域中, 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和学习经历的次数比较多的人仅占27.69%。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专业相关的就业形势、就业制度和政策了解的过于简略, 态度不够积极, 在准备就业时缺乏一个对就业环境及政策的准确认识, 忽略了全面了解就业背景的重要性。

(四) 就业方向选择单一

在大学生进入职场前, 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个人兴趣等因素来决定自己的工作方向。调查结果显示在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中, 倾向于选择与本专业相关职位的学生有274人, 占总人数的60.22%;选择与本专业无关职位的人仅有75人, 占总人数的16.48%;55人选择自主创业, 占12.09%。这表明大多数人选择的就业方向都是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 仅有小部分人有创业意向。被调查者选择职位时考虑到最重要的因素, 依次是薪酬、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和与专业相关程度。这说明工作所得薪酬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多数学生关注的重点。

三、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成熟度的对策及建议

大学作为学习与工作的过渡时期, 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为就业提供有利竞争条件的重要保障。大学生职业能力成熟度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在进入职场时拥有较强竞争优势。从总体上来看, 该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成熟度仍有待提升, 提升空间较大, 面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 学校与学生必须携手共进, 相互支持,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成熟度, 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优势, 从而面对社会的考验。

(一) 学校方面

1. 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找到就业目标

学校应对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给予学生正确方向的引导, 通过规划使学生对自身有更清晰的认识, 发现自身的就业优势与劣势。大一学生刚开始大学生涯的第一年, 学生对大学的教学方式和培养理念没有深刻的认识, 对于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处于较为茫然的状态。学校应该对大一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 通过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了解剖析, 帮助学生发现会对自己就业有帮助的优点、找出并改正阻碍自己就业的不足之处, 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 使学生对自己及制定的目标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于大二、大三时期的学生, 学校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参考, 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 找到教育的不足之处并合理加以补充和完善, 带领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 调整适合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并合理规划采取可行的措施或教育手段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因此可以说大二大三阶段是学校制定方针, 对症下药以缩短学生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的重要时期。大四是学生最关键的选择就业时期也是对学校四年教学的考核时期, 学校应加强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指导, 根据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 选择适合学生的就业类型, 明确职业方向。

2. 加大实践力度, 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作为应用型院校, 学校应该把握住“应用”二字, 高等教育新形势下设计新的研究领域、合理更改课程体系, 与此同时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环节、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 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关注度, 确保培养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培养应用人才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实践是强化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 与当地企业紧密联系, 增加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收集更多与学生专业相呼应的、更有意义的就业或实习信息, 提供更广泛的求职、就业平台, 重视落实“校企合作”策略, 做好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工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与就业机会, 增强学生综合实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比赛, 不同类型的比赛对学生技能的考核与培养起着不同的作用, 例如:知识技能比赛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经历, 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应用;鼓励专业相关社团的建立并支持其发展, 以知识交友, 在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分享知识和经验;举办与专业知识技能相关的活动, 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 积累经验, 提升个人能力。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也需要进行调整, 作为应用型院校, 实践能力是非常需要锻炼的部分, 所以在课程上可以加大对实践课程比例, 让学生走出传统教学, 将部分理论以实践课程的方式进行学习, 使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有一定的锻炼与提升。

3. 端正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国家愈发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 多项国家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出台, 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思路。学校应该加强政府政策的宣传力度, 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打破传统的就业思维定式, 从大学生自身情况考虑, 选择合适的就业途径。除此之外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不少学生忽略自己初入职场、缺少工作经验、高估自身能力从而过度追求高薪资、讲究工作环境和福利。学校需要努力扭转学生意识, 转变心态, 不盲目的追求高薪资高待遇, 结合自身能力寻找合适的工作。

(二) 学生方面

1. 积极提升个人就业能力, 增强就业实力

面对当下的就业形式, 学生应该着重增强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与锻炼, 用正确的心态和意识来促进自己能力的提升与进步。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学术知识的积累, 二是利用个人的假期时间为步入社会、踏入职场做准备, 例如参与实习体验职场生活、积累工作经验。

学生应在学校里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项社会实践, 例如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比赛和社团, 积极报名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等, 从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在专业的知识储备上一刻也不能松懈, 除了在课堂获取知识理论外, 网课、自媒体等方式也是学习、拓展与专业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闲暇时间同样要抓住时机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 这是大学生经常选择的积累工作经验、掌握工作技能的方法, 同时也能通过工作检验自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 不仅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强化职业能力、加强就业竞争力。

2. 保持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 培养全面就业意识

大学期间应保持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发展认知的不竭动力, 因此, 不论是学习专业知识还是获取实践经历, 都应该端正态度, 以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就业问题。学生还应主动培养全面的就业意识, 全面的就业意识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就业, 在充分了解就业背景和就业信息的前提下, 能够使学生在选择就业途径时有更准确的判断, 尽可能的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因此学生不能将思维局限在仅学习专业知识, 要积极收集就业信息, 例如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业制度和政策、用人单位信息等与就业相关的资讯, 做好走出校园进入职场的准备。

四、结论

此次调查研究表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学生的职业能力成熟度处于中等水平, 在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经历、职业态度上仍有明显差距, 该校职业能力成熟度水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大学是就业的准备阶段,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拓展专业技能领域, 帮助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就业优势, 为大学生的就业做好“指路人”, 同时重视在校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宽度的培养, 为社会提供全能型人才。学生要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 明确目标、调整状态, 不断学习, 加强锻炼以充实自己, 提高就业优势, 加强就业竞争力, 重视职业能力成熟度的强化。

摘要: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 并且数量庞大,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当代大学生能否满足社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是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本文将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 收集并整理数据, 从而了解大学生职业能力成熟度, 探究大学生在职业能力成熟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能力成熟度,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1] 张泽天.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J].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1) :133-138.

[2] 刘申忠.目标管理法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3) :46-48.

[3] 乔艳红.高职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辅导[J].晋中学院学报, 2018 (1) :74-76.

上一篇:探讨魏碑在书法创作中的应用——以《咏梅诗选抄》为例下一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