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案例分析论证

2023-02-11

第一篇:人际交往案例分析论证

人际交往案例分析

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辅导

一、心理案例: 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小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象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小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二、分析问题解决方案:

(1)原因分析

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嫉妒。

(2)解决方法

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么如何克服呢? 1.认清嫉妒的危害

就像前面所讲的那样,嫉妒的危害一是打击了别人,二也伤害并耽误了自己。遭到别人嫉妒的人自然是痛苦的,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又继续耽误了自己的前途,一举多害。认清这些是走出嫉妒误区的第一步。

2.克服自私心理

嫉妒是个人心理结构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的具体表现。总怕别人比自己强,对自己不利。因此,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础”——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开阔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正如我们常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

3.正确认知

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别人取得了成绩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强烈的进取心是人们成功的巨大动力,但冠军只有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走在人前,争强好胜也不一定能超越别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

4.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这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俗语,在心理学上叫“感情移入”。当嫉妒之火燃烧时,不妨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扪心自问,“假如我是对方又该如何呢?”运用心理移位法,可以让自己体验对方的情感,有利于理解别人,有利于抑制不良的心理状态的蔓延,这是避免嫉妒心理行为产生的有效办法之一。 5.提高自己

嫉妒的起因就是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强。如果能集中精力,不断地学习、探索,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不断得到提高,那么,也可以减少嫉妒的诱因。而且,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将自己的闲暇时间填得满满的,自然也就减少了“无事生非”的机会,这是克服嫉妒心理最根本的方法之一。

6.完善个性因素

大多数嫉妒心理极强的人,都是心胸狭窄、多疑多虑、自卑、内向、心理失衡、个性心理素质不良的人。所以,应该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因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7.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以公平、合理为基础的竞争是向上的动力,对手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必须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三、心理学背景知识:

案例中小B的种种表现都是典型的嫉妒心理。心理学认为,嫉妒是一个人由于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从而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对象所产生的一种不服气、不愉快、怨恨的情绪体验。嫉妒是人性的弱点,常常发生在两个年龄、文化、社会地位与条件相当并有竞争关系的人之间,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会对竞争对象产生嫉妒心理。嫉妒在同辈、同学和同事间更容易发生,因为在这些条件相当的人之间有可比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具有竞争性,这往往容易使个别同学在内心产生程度不同的嫉妒心理。一个人在嫉妒他人时,最受伤害的是自己,因为在嫉妒他人时,当事人往往处在紧张和不安之中。心理学家认为,嫉妒心理长时间的存在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嫉妒心理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它会使一个人变得卑鄙、狭隘;它会使人丧失理智和信心,陷入自伤或伤人的危险境地;它会使人放弃自我追求,而去用仇视的目光贬低他人的成功,从而成为一个庸人。嫉妒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造成集体内部互相积怨,这种积怨会使许多人浪费时间和精力,从而形成内耗。

综上所述,嫉妒是人类心灵的一大误区,希望所有的大学生朋友自觉克服嫉妒心理,走出心灵误区,成为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才。

第二篇:议论文分解论点、论证分析

一、如何分解论点

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大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

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底谷达到艺术的巅峰?

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人性„„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打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扫清道路。

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

 议论文重在说理。道理贵在深刻而广博。如果只满足于树立明确新颖的中心论点,而缺乏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了观点加论据的简单议论文。语言平淡、苍白,思维缺乏张力。

确定论点固然重要,但展开论点更加重要。要将道理分析得深刻,就应该分解中心论点,得出分论点,在深度与广度上推进,具体而言有以下分解方法:

1、并列分解(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明清楚,可以择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 1>、并列分解“是什么”

分解“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就其内涵而言。如话题“自嘲”可以按如下这样分解:

①自嘲,是机敏的退让; ②自嘲,是面对缺点的勇敢; ③自嘲,是生存的智慧。 二是就其外延而述。如辽宁话题“肩膀”可扩展为三个分论点:

①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②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③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2>、并列分解“为什么”

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进行作文,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可以这样设计:

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 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 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3>、并列分解“怎么样”

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提出:

①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

②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

③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

例文: 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人生,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2、递进分解(递进式结构) 1>、按议论步骤递进

议论文一般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步骤来写作,环环相扣,逐步解决议论文的三个问题,这其实是一种递进关系。可以集中笔力写清楚任一方面,也可以三个方面都作全面详细的写作。以话题“人生的加减法”为例,可以这样分解:

①是什么: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减一点人工合成的矫揉造作;

②为什么:因为物欲横流,社会需要抵制诱惑,坚守真实的自我,拒绝庸俗,追慕高尚;

③怎么样:既要有出世的隐逸,又要有入世的积极。 《诗意地生活》:诗意地生活就是心灵闲适、胸怀坦荡地生活(是什么)

只有诗意地生活的人才能保持自己的操守(为什么) 诗意地生活需要淡泊名利(怎么样) 诗意地生活需要高洁的品行

2>、按论点内涵递进

这是就论点的内涵方面而言,论点内涵本身呈递进关系,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从表面进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后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如话题“问”,一位考生以“问——打开真理之门”为论点,然后分解成三个分论点:

①好问,就是对一切的未知、一切的疑惑都有一种好奇心与探究欲,是问的基础;

②敢问,就是敢于向权威、规则挑战,以求真知,是问的发展;

③会问,才能真正发现真理,是问的目的。

3、辩证分解(对照式结构)

辩证分解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透过事物的本质看到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缺点,即事物的反面,防止“一叶障目”或“过犹不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方能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可以是分论点的对比展开。如北京作文《说“安”》可以分解为: ①我们喜欢安,渴望安;

②我们又要提防安,不要以一晌贪安而蒙蔽了双眼;

③人生、国家定要将“安”字慎选。

也可以是分论点内部辩证分析。一篇《忘记什么,铭记什么》是这样分解的:

①忘记等待时的付出,铭记了过程的快乐; ②忘记工作的卑微,铭记奉献的伟大;

③忘记荣华富贵,铭记那份职责; ④忘记了寒冷与黑暗,铭记了那份温暖。

4、正反对照式

提出论点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任何一个论点,既可以从正面论述,又可以从反面论述;把两方面结合起来,说明才更透彻。有些论点可侧重从正面论述,结合进行反面论述;有些论点可侧重反面论述,结合进行正面论述。

限时作文易操作形式:推迭式——“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

第一步:立论。即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当然,也可以说明论证的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

第二步:入据。即在上面提出论点后,第一次进入用论据阐述。这一步定位的论据最好选用史实,一般应是较古老的历史论据。有时可以是寓言、传说、历史典故、名人轶闻轶事等。

第三步:结承。即在第二步阐述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进行小结。在此基础上,要随之联系现实生活,对论点加以阐述,承上启下,为下一步论证做准备。

第四步:迭据。即在上文小结承转之后,再一次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选用的事例要新,最好是当前媒体中新出现的典型事例。这些论据实际上与第二步中的历史论据形成推进和迭加的关系,故称之为“迭据”。这样,一古一今,一旧一新,选择的论据,角度有变化,为论点提供了扎实有效的证明事例。

第五步:归纳。在前面双重的事实论据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揭示论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全文加以总结。 例文:还是淡泊宁静些好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自从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讲过这话以后,经过一千余年岁月的沉淀,已凝固成一句著名的箴言而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恐怕这足以说明,这句话所包涵的人生意味该是多么隽永深长;淡泊宁静,该是多么令人崇尚的美德。[此为第一步:立论。是直接提出抽象认识的过程。] 在我国历史上,能做到淡泊宁静的志士仁人并不鲜见。博于学而精于思的庄周,曾因贫困贷米度日;楚庄王闻其才名,用厚币礼聘,许以为相,庄周却表示宁为“孤豚”,不为“牺牛”,将做官视同被宰杀而献祭的牛,甘愿清心寡欲,终于成为一代宗师。诸葛亮少时不求闻达,躬耕于南阳,遍读诸子百家;因为通阴阳,晓八卦;仰知天文,俯察地理;定国安民,用兵施政之道,无不了然于胸,终成一代名相。[第二步:入据。列举历史论据,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淡泊宁静,对于我国古代志士仁人来说,乃是一种修身立世所追求的境界,一种恒定志向、获取成功的路径,一种于扰攘红尘中保持独立人格的自重和高洁。因此,作为一种美德,才世世代代被人广为称颂。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已使急功近利成为时尚;社会心态的浮躁和浅薄,也使世俗化、物欲化倾向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淡泊宁静也许更难了。但是,难以做到并非不应该做到;唯其难以做到,也就更需要我们大力倡导。[以上两段是第三步:结承。对第二步所举论据进行分析,并联系实际指出所提问题的现实意义,为下一步“迭据”做准备。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大家知道,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他毕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王国,宠辱不惊,视名利同陌路。而另一位被誉为“文化昆仑”、“学界泰斗”的钱钟书先生,则更是淡泊宁静得令人肃然。记者采访,他回避;为他录像,他谢绝;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编辑们曾想尽办法,但他坚决不同意上镜。至于这个会那个会的邀请,他也从不给面子。他的妙论是:“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三不四的话,花些不明不白的钱,何苦来?”如此人格,真令那些钻天觅缝,蝇营狗苟之徒羞煞愧煞![第四步:迭据。本段的两个论据与第二步的论据构成迭加和层进关系,是由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当然,我们认为淡泊宁静值得提倡,并不反对某些人宦海凌风,商海弄潮,而只是说,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将淡泊宁静看作是一道过去的风景线,看作是一种时代落伍者的迂阔和陈腐。其实,就是宦海、

商海,又何尝不需要淡泊宁静?其实,淡泊宁静,永远都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力量,一种崇高。所以,诸葛亮的那句箴言,仍然值得我们牢牢记取。人,还是淡泊宁静些好![第五步:归纳全文。这是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

二、难点突破——如何展开议论(即说理技巧)

谈踏实

······

文学艺术的成功需要踏实。李贺作诗呕心沥血有了诗鬼盛名;曹雪芹悼红轩中批阅十载方成就千古奇书;齐白石老人印章的遒劲功底是从前不分昼夜千刻百磨练就的;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其实背后有达芬奇幼时画鸡蛋的刻苦。

修改后:文学艺术的成功需要踏实。尽管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是激情的释放。但是踏实的功底决定了表达的效果。李贺作诗呕心沥血有了诗鬼盛名;曹雪芹悼红轩中批阅十载方成就千古奇书;齐白石老人印章的遒劲功底是从前不分昼夜千刻百磨练就的;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其实背后有达芬奇幼时画鸡蛋的刻苦。大凡拥有极高艺术造诣的人,其出神入化的表现力皆来自踏实的功底。因此,可以说,艺术殿堂精美的纹饰是用踏实雕刻成的。

 人贵有自知之明

邹忌的妻、妾和客出于私心,异口同声地肯定邹忌比美丽的城北徐公更美,但邹忌没有被假象迷惑。 为什么邹忌能透过妻、妾和客的交口称赞的表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呢?因为他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

靠奋斗是可以冲破被“埋没”的压力的。不少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就遭遇过被“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而是抓住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在一个小店铺里工作,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在做好营业工作之后,分秒必争,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终成著名的数学家。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反而有所建树呢?因为他们是生活的强者,他们不甘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只要奋斗不息,终有如愿之日。因此,他们在被“埋没”时,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解析:高考议论文:观点+材料=? 高考作文评审组评价: 高考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 原因——以叙代议

例: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例文一: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优点:观点明确,论据丰富 缺点:“观点+论据”格局

弊端: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

修改后:„„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所以要好好地进行论证分析,可用的方法有:

1、“因果分析法”

2、“假设分析法”

3、“意义分析法” 4. “论据引申法” 5. “例后解说法” 6. “正反对比法”

7、“比较分析法” 8. “披文示意法”

9、“点面分析法”

10、“辩证分析法”

1、“因果分析法”: 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因。

例1: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 修改: 直接陈述原因法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例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唐太宗视民如子,垂拱而治,那是因为_①_。岳武穆统帅“岳家军”,屡战金兵,频频告捷,那是因为_②_。毛泽东同志率工农红军,以持久之战打退日本侵略者,那是因为_③_。以往凡有所成就的人和集体,无不严于律法,以成文的规定来约束。因为他们知道在绝对自由之下的惰性将急剧膨胀,只有在适当的管束之下,人才能发挥出潜在的能量,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

①他对百司之职了如指掌,胸中有安民治国平天下的策略,于是百姓安居乐业。

②他有严明的军纪,旅进旅退,赏罚分明,于是金人喟然而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③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主义”,严格执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是日伪不得不缴械投降。 例

3、论点: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方法:自问自答)

例:是什么让魏征刚正不阿?是什么让魏征在天子面前毫不畏惧?是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魏征深深地明白作为一名臣子,就必须承担起为天下苍生、国家社稷着想的责任。于是他用自己的勇敢不屈,让世间多了一面明镜。在这明镜中,反射出了魏征谏言的执着,反射出了大唐的兴盛来源,也反射出了责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让丛飞放弃自己的富贵而用钱捐助他人?是什么让丛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为贫困的孩子担心?是责任!看着失学儿童那一双双充满期待与渴望的眼神,丛飞意识到,帮助他们是自己一生的责任。于是他四处奔波,把演唱会所得的钱都捐给了贫穷孩子。他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让每个人都看到一位歌手背后的伟大人格。责任,让他们的形象熠熠生辉,绽放出无限的光芒。责任,让他们的名字永留汗青,让人们看到,他们人格的伟大、崇高。

2、“假设分析法”:

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 《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注意: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例1: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 达.芬奇老师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分析:这一语段陈述了达.芬奇的奋斗结果并且作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应该说有“叙”也有“议”。但说理是可否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分析:这一改文从事例反面的三个角度进行假设,采用排比句、反问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达.芬奇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

例3. 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试问,是什么使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顽强的意志,不屈的奋斗精神。试想,如果贝多芬在厄境中缺少了顽强的意志,还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敢肯定的说,只有有了顽强的意志,才可能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多问几个“如果不这样,会怎么样”“为什么”能使论证更深入。)

3、意义分析法:

就是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 ,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例:还记得赵括“纸上谈兵”和马谡“痛失街亭”的故事吗?它象两面警世钟,时刻在警醒世人:需要听取别人意见的时候,一定要虚心请教,千万不要自以为是!波兰有句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也曾说过:“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在我们中国,这方面的格言警句更是俯拾皆是,举不胜举。象“谦受益,满招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等,无一例外,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虚心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以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例:论证:弄虚作假行不通

战国时候,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他听说齐宣王爱听竽乐合奏,就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瑉王偏偏喜欢听独奏,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没法混下去,只得溜走。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滥竽充数,这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人没有生来就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

(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例:论证:背负着亲情、友情、爱情种种甜蜜的负担,即便是最最理智的人也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 “千古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英明一世,却在街亭这一关键战役中重用本无实才的好友马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为千百年来任人唯亲者之鉴。

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果落得个“马嵬坡前草青青”的凄凉结局。

北宋神宗原本竭力支持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之举,却经不住其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的眼泪软化,终于动摇了、灰心了、放弃了,一部《青苗法》被付之一炬,十一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的社会理想化为泡影。

历史以残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人情的亲疏远近足以令人麻痹,令人迷茫, 甚至令人昏聩。然而,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人间的真情视若无睹,做个“无欲则刚”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将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分而析之,辨而认之,定能做到超然其上。

4、论据引申法

举了一个例子作为论据,论据里面存在某种苗头,就着这个苗头引申出去,设想出某种结果。

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生卑贱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得以出使秦国。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

5、例后解说法

举了一个比较长的例子后,要考虑:它的中心,它与观点的关系,别人的认识会不会和我不一样?或觉得这个例子跟要讲的观点关系不那么密切。这时你就得把它解说一下,或解说它的中心是什么,或解说它与观点有什么关系。

例:从前有一种怪病,它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人听说他有这个病,就告诉他,我们村里有一种神水,一口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听了,就去喝那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他就想:为什么这水能救我?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里的人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是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这就是比别人前进了一步了。村里的人就知道能治病,想了没有,从来不想;化学家想了,发现芒硝了。“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和“始”了。

(举例之后的解说,其实就是分析材料,它揭示了材料包含的也是作者运用这一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人要善于质疑,善于质疑才会去学,才会去思,最终可能才能解决问题。还揭示了善于质疑和学、思的关系。经这一解说分析,所举例子就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了。)

6、正反对比法

正反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摆出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同时还要对它们作进一步分析。一是只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 例: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转到另外一个方面,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然而,又出现“而”了,又转向另一面了。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把前面单一的例子,与多了对其进行对比性分析后的文字进行比较,很明显,多了分析,说服力更强了。)

7、比较分析法

将所举两个事例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分析,能够透过表象,指出实质。 例:论点:看待问题要全面客观,更不可以己之长攻人之短。

例:论据: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乘渔夫的船过河,他嘲笑渔夫不懂数学失去三分之一的生命,不懂哲学又失去一半的生命。风浪来,船即将沉没,渔夫说,你不会游泳,全部的生命将没有了。在这故事中,哲学家确实知识渊博,他懂数学又精通哲学,这是他的长处。而渔夫呢,这类知识贫乏,对数学、哲学一窍不通,这是他的短处。但是,哲学家虽有长处,也有短处,而且他的短处恰恰是渔夫的长处。哲学家没有全面地看问题,片面地用自已的长处来攻击他人的短处,其结果自然被渔夫反唇相讥。

例:2000年奥运会上。面对枪靶,44岁“高龄”王义夫老枪新传,一枪失准,下枪再来,最后关头的二次举枪显示出过人的老练,终于用金牌洗雪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遗憾。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虽然一直保持在一流选手的行列之中,但从未拿过一项大满贯赛事冠军。 在2005年的奥网赛场上,比他小7岁的俄罗斯选手达维登科都能教训他一把。同样是一流高手,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个人的品质和心理起了关键的作用。王义夫因为有了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镇定,所以在一枪失准的情况下,能快速调整心态,重振旗鼓,在下面的几次射击中打出最好的成绩,赢得了金牌。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却因为丧失了意志

力,惨败连连,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8、披文示意法

披露一段文字解释它的含义。披露文字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当然解释意思本身也是在证明观点。

在引用含蓄性或哲理性较强的名言名句时 ,要懂得使用此招。在引用后,要对某人的话分析一下,不能停留于简单地引一下,比如只会说“XXX说得好,说„„,说的正是这个意思”,“XX这么说,„„他的话不正证明了这个道理吗?”其实只是这样简单地引一下效果并不好。

例:常见有这种人,遇事总是自惭形秽。我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妄自菲薄。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天下人也是如此这般。“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间存在有能力、有风度、有才华的人们,也存在各方面略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纷繁复杂,天下人更是多种多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价值,自有其自然选择的位臵,何必因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长成的,如果小狗们自轻自贱,纵使长成大狗,也会在自卑的压迫下碌碌无为。何况,小狗的娇媚,表演技能的高超,也是大狗们望尘莫及的。

例: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和“始”了。

9、点面分析法:

这里的“点”是指具有代表性的论据,“面”是指由具体的论据所引发出来的概况性的论据或者一般性的结论。在议论文中不可能列举全部的事例,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简洁,使论证显得更加全面。

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幼年读书读得“口舌成疮”;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其间贫困疾病交加,用他妻子的话说,他是在坟墓边徘徊。可是马克思没有动摇过信念,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毅力是治学的支柱,凡是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大都有艰难的历程和坚强的毅力。

10、内涵分析法:(也称辩证分析法)

深刻地揭示了事例的内涵,让读者明了你的事例和结果的关联 。

例:人生中的曙光从来都是历经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的。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屡屡失意而心灰意懒的年青人邂逅一位山寺老僧。老僧用名贵龙井招待之。但老僧冲泡的第一杯绿茶,年轻人饮后觉无一丝香味;待第二次冲泡后,才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荡漾开来;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年轻人满载而归。从此奋发向上。

分析:上述语段中年轻人的“喝茶”行为与其最后“满载而归,奋发向上”的结果,语意上有较大的跳跃。年轻人“喝的是茶”,但为什么会“满载而归,奋发向上”?这中间年轻人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而这心理活动我们如果能填补解说出来,不但文气贯通了,而且年轻人从消沉到发奋的原因也揭示出来了。这样,“理”就透了,读者也就“信服”了。

改文如下: ……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闻着龙井的醉人浓香,年轻人心灵澄澈起来了:原来,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茶越香醇,“冲泡”次数就须越多,如此,方可将茶之精髓一点点滤出。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一次次的“冲泡”才能陡现吗?要想曙光越璀璨,“冲泡”的次数不也就须越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于是年轻人的郁积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脸上】,从此奋发向上。

辩证分析法 即用对立统一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既要分析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也要分析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其反面;既要照顾事物的内部矛盾,也要注意到非主要矛盾,同时还必须注意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与转换。 例: 如谈到凌霄花的生存方式时写道:

“ 历史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这就是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时,既要看清自己的优势,顽强自立,又要象凌霄花一样,善于利用外界有利的条件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篇:人际交往障碍案例分析报告

某女,31岁,大学文化,某机关国家公务员,未婚。

自述从小性格较内向,听话,在大人眼中是个乖孩子,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但父母要求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除了对学习要求很严,还很在意她与男孩子的交往,经常告诫她不要与男孩子来往,偶尔有男同学打电话来,总是盘问半天,假期里的活动如果有男同学参加,一般是不会让她去的。事实上她与男孩子的交往并不多,大约从上初中开始,看见了男孩子就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上高中时,暗恋年轻的英语老师,见了该老师,尤其紧张,害怕与该老师眼神接触,后来英语成绩也下降了许多。上中学和大学时,都有男同学明确表示喜欢自己,但都因为紧张、恐惧而不敢与他们交往。工作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见了年轻的异性就紧张、恐惧,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近几年来,不断有人为其介绍男朋友,一般情况是不见,实在推托不了,勉强见了也往往弄得别人很尴尬。近半年来甚至见了人都觉得害怕,不愿意与人交往,下班后就自己在宿舍看书、看电视。吃不好,睡不香,自己也对自己的这种状况不满,多次想来咨询但又对见心理咨询师很害怕,在父母的再三鼓励下,自己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上小学前的那个夏天,父母带她回山东老家,一次在与堂哥、堂弟的玩耍中,堂弟要求看看她与男孩子有什么不同,她不知道为什么就同意了,结果她让堂哥、堂弟看了自己的下身,自己也看了他们的外生殖器,甚至还好奇地互相摸了摸。当天晚上母亲知道了,责备她怎么那么坏,还狠狠地打了她的屁股。后来她就忘了这件事,初中讲生理卫生课时,突然想起此事,觉得自己不纯洁、下流,自己很坏。并且从此经常想此事,害怕别人知道。上高中时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不敢看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上高中和大学时,症状有所加重,主要是担心、害怕。工作后上述症状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以至于最后连同性都害怕了。这种担心与害怕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工作岗位调整了多次,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批评过她。她为此也很苦恼,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没法找男朋友,本意上她也愿意与他人交往,可就是害怕他人知道那件事,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的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所以就特别害怕与他人目光接触,害怕与他人交往。

根据以上案例,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00分)

1、 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5分)

(1) 女性,31岁,14~15岁(初中时)起病,病程10余年。

(2) 害怕与他人接触,尤其是异性(不敢目光注视、见人脸红,说不出话、手足无措等)

(3) 紧张、恐惧。

(4) 回避与他人交往。(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不敢交男朋友)

(5) 自知力存在,十分痛苦,主动求治。

2、 心理咨询师还需要了解哪些资料?(5分)

通过谈话法、观察法、产品分析法了解下列资料:

(1) 精神状态、(知、情、意行协调一致性,人格完整性、稳定性)

(2) 身体状态(自主神经系统症状、近期体检报告)

(3) 过去史(有无躯体疾病史)、家族史

(4) 个人成长史

(5) 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关系、与同事及领导的关系

可选择下列心理测验:

(1) SCL-90(了解心理生理行为所存在的问题及严重程度)

卷册三:专业案例分析(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第 1 页 共 4 页

(2) 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量表(SSRS)(寻找心理应激源)

(3) EPQ、16PF、防御方式问卷(DSQ)(了解人格及认知方面的原因)

(4) SAS、SDS (评定情绪状态)

(5) MMPI(可鉴别神经症和重性精神病)

了解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进行评估)

3、 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5分)

使用三原则衡量临床资料, 求助者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良好,可除外精神分裂症。

根据CCMD-3的诊断标准,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社交恐惧症。

4、 诊断的依据是什么?(5分)

(1) 符合神经症的共同特点:

起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童年性游戏)

有一定的个性基础(内向,听话,乖巧)

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

自知力良好

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2) 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害怕与人接触、不敢目光对视、脸红,紧张、恐惧,有回避行为。

(3) 回避社交情景症状突出

(4) 自我评价低( 个人耻感强烈)

(5) 起病于少年,总病程10年余

(6) 排除焦虑症、疑病症和精神分裂症和其他恐惧症

5、 还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5分)

(1) 躯体疾病

(2) 精神分裂症

(3) 神经症的其他类型

焦虑症(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

强迫症

神经衰弱

恐惧症的其他类型

(4) 一般性心理问题

6、请你对该案例进行病因分析。(20分)

生物学原因:未发现

心理和认知因素:

1、对性存在错误的认知评价——“性” 不纯洁、不道德、肮脏

认为童年性游戏可耻、下流

高中时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自己很坏

2、心理冲突:一方面对异性的爱慕、渴求,另一方面又有性压抑

3、个性弱点:内倾、懦弱

4、有心理发育停滞

社会性原因:

1、 父母的教养方式:从小父母严厉管制,不允许与男孩交往。

2、 童年的性经历(性游戏被母亲责备)

3、 社会文化道德因素:与性有关的道德、耻感

6、 假如你是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师,你计划怎样和她商定咨询目标?(20分)

答:首先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评估,其主要问题为:

① 人际交往障碍(焦虑、恐惧、回避)

② 社会适应不良

我将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以及制定有效咨询目标的原则(即具体、有效、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与该求助者共同商定咨询目标如下: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①减轻人际交往时的焦虑、恐惧症状,减少回避社交情景②纠正对童年性经历的歪曲评价及对性道德的错误认知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培养基本的社交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完善求助者的个

性。

7、 根据以上案例,请你为该求助者拟定咨询方案(35分)

我将与该求助者共同商定制定咨询方案如下:

(一)、明确咨询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二)、咨询时间与收费:每周1次,共10次;每次50分钟,每次收费60元。

(三)、双方共同商定的咨询目标:

①减轻人际交往时的焦虑、恐惧症状,减少回避行为

②纠正错误认知

(四)、主要咨询方法和原理:认知行为治疗

(五)、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

① 心理诊断诊断阶段(3次)

建立咨询关系,调整求助动机

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测验,焦虑与回避行为的临床评估

心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咨询实施方案

② 心理帮助阶段(5次)

A.第

一、二次治疗:采用系统脱敏

第一步:放松训练

第二步:制定焦虑等级表(可分为10个等级)

第三步:脱敏治疗

B.第

三、

四、五次治疗:采用认知治疗

③ 结束与巩固阶段(2次)

巩固咨询效果

第四篇:自己人际交往的案例分析

人际交往关系是人的心理行为的综合表现,其发展方向和好坏程度,往往是由很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对于正处于学习和成长中的我们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有助于大学生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恐惧。相反,不良的交往则阻碍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因而增加了大学生的挫折感,激发内心的矛盾冲突,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导致生理心理疾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人际交往对我们的重要性,正如德国学者斯普兰格描述的:“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期那样强烈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人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

人际关系关系到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处事的境地,甚至是人生的成败。我对自己目前的人际关系还算满意但仍存在一定的漏洞。为此分析如下;

首先谈谈我人际关系中良好的一面:第一,与同学朋友的社会关系友善来往,相互尊重,我认为我能与同学建立起友好的关系,首先我能热情的与周围同学朋友相处,然后为人真诚、求真务实的作风更使得我能与他人友善交往,在互相尊重的基础前提下,最后,宽容以待是交往的秘诀,不管在校外还是在校内我都谨记妈妈的一句话,“忍字头上一把刀”,所以很多事情我总是忍让宽容。第二:与同学朋友等社会关系能够喜悦共享、互相帮助。所谓喜悦共享,我并不能与每个人做到这一点,可能只限于我要好的朋友,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我总是希望把积极的一面带给大家,对于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朋友,我总是伸出援助之手,而且在我能力范围之内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乐意帮助,因为我想在人际交往中给他们留下良好的形象,这也是我自己的原则。第三:与同学朋友肝胆相照、合作处事,这是建立在诚信待人、友善交往、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的。

然而我的人际交往关系中也有很多的漏洞:刚上初中时我的胆子特别小,性格内向而且还表现得十分自卑,不远也不主动和同学交流,上课的时候也不愿主动回答问题,怕回答错了同学们笑话,但我也渴望融入班集体,也想用好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在学习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成绩却始终上不去。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内向性格,平时沉默寡言,交往时怕别人笑因而压抑自己,不敢去接触同学:2:个性缺陷,性格是一个人稳定的态度,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生有积极作用,同时,良好的性格是身心健康的基本保证。相反,不良的性格不仅严重影响人际关系,人的成长与进步,而且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害,容易导致疾病。3:性格缺陷,性格缺陷严重妨碍与别人的交往,使自己既不会也不愿主动与同学接触,导致同学之间缺乏相应的了解和理解机会,造成冷漠,关系不融洽,这一系列不良的缺陷很容易给别的同学以不良评价,使人产生不愉快感,影响与别人的交往。4:能力缺陷,人际交往能力是影响人说话的主要原因,平时不爱说话,又很少主动与人接触,经常独来独往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和恐惧感,这样就失去了与人交往的锻炼机会。

高中时候在校住宿,我被选为宿舍舍长,当时我们宿舍住着十二个人,有两个舍友做的特别差,不打水也不扫地还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仅懒而且常常坐享其成,作为舍长,开始的时候想着帮她们多干点也没啥关系。可时间久了,心里觉得特别不平衡,为什么她们那么不自觉,缺乏起码的集体观念?为什么她们可以坐享其成?于是我用舍长的权利强迫她们搞卫生,结果起不到作用而且使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僵硬了,搞的宿舍内火药味十足。后来我冷静下来,向她们说好话,对她们讲清楚个人卫生的重要和集体观念的重要性,使她们彻底改变了不良习惯。实际上这种宿舍问题并非我们宿舍所特有的现象,大多数宿舍都存在,由于出生不同,性格差异,天天在一起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都是正常的,如果长期让宿舍矛盾激化,问题重重且死气沉沉,则就会影响同室多个学生的学习及个性发展,在寝室中,同学相处,许多同学都觉得自己是主人,一味要求尊重个性不会求同存异,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从不往自己身上考虑,不会宽容谅解别人。是一种缺乏相处的表现,

是一种只会盲目和无序的竞争而缺乏共处带来的不良的表现。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随着独立性的增强,身心的发育成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学生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己以及周围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由于自我意识不健全,我们需要参照其他来审视自身和对照外部世界,同时随着发现自我的惊喜,我们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孤立无援,孤独感的产生也加强了我们对人际交往的需求,自我意识的发展所带来的孤立意识的增强,是学生逐渐摆脱了对老师、父母的依赖,但同时对同龄人的依赖有所增强,需要在新的环境下获得同伴的友谊,并且由于大学生毕业后就要走向社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还从大学扩展到社会生活之中,所以我们既要学会怎样与社会上的人交往又要从他们那里获得生活经验和知识。

内心世界,这是一件非常重要,可喜而激动人心的事情,但也会引起惊慌不安,在意识到自己独一无二时也会产生孤独感,于是我们增加了对人际交往的需求,这是我们对抗孤独获得理解的一种手段,随着独立性的增强,大学生逐渐摆脱了父母老师的依靠,我们把这视为独立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于刚离开家庭步入大学的新生来说获得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独特的意义,对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许多新同学进校后最希望得到友谊,最想说的一句话是“理解万岁”,实践表明,大学一年级是心理问题的多发阶段,其中最大的障碍是人际关系适应不了,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

刚上大一的时候,和舍友们不敢说话,总是客客气气的,由于方言的不同还要说普通话,还怕说不好别人笑话自己,感到很自卑,还有由于各地的习俗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自己平时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不知道该怎样与他们交往。后来慢慢的发现他们遇到的情况和我一样,对于刚刚来到大学的新生来说,孤独感是在所难免的,此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因为她们是我顺利度过大学生活的第一步,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适当的人际交往不仅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是一种个人的心理需要,并且也是增加个人知识经验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交往方式不当,或者由于某个人的个性所致,使得大一新生的人际交往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帮助和引导大一新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及其不良影响成为当今教育者们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通过调查和分析了一些大一新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希望能够给大一新生们一些好的帮助。

第一,语言问题。由于语言修养的不同,表达能力的不同,还有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说话不注意方式方法,使得两个人交往遇到障碍,甚至出现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

第二,自卑心作怪。有些同学刚来到大学总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所以不愿与别人交往,即使别人主动与之交往,也觉得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与人交往,慢慢的对此感到漠然,不愿与人交往。

第三,自私自利。这种人没有一个集体概念,于是便为自己考虑,唯恐自己有所损失,与自己不利的事不想干,时间长了同学们对此感到厌倦,从此不愿与之交往。

第四,待人不真诚。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心理:与人交往时,担心自己上当受骗,有一种不安全感,与之带来的影响是不愿与人交往。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对于语言障碍,建议说普通话,尽量少用方言去沟通,说话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伤害他人,另外要加强语言修养,其实加强语言修养就要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己的人格品质和魅力,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交往发展问题还关系到个人以后的发展。第二,要自信,乐观,我们常常看到那些自信乐观的人总能感染周围的其他人,使其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所以,一定要建立自信心,乐观地面对一切困难。第三,真诚守信。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人格体现,真诚给人一种亲切感,守信让人感到安全,只有这样

别人才想并愿意与其交往。第四,适当的克制自己的情绪,这是认识自己的一种表现,只有自己才能控制自己。在公众面前可以适度的自我暴露,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得体的自我保护,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优化自我形象的目的。第五,善待别人,善待别人的第一点就是要了解自己所交往的人,乐意的为别人帮忙,当朋友存在问题时,适当的引导,正确的评价。总的来讲,在我们的平时交往中应该做到自尊但不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谨、老练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都会把握好人际交往关系的钥匙。

第五篇:小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案例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的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问题,甚至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障碍,影响了他们心理、情感与行为的社会化发展,这种情况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下面通过一个小学生案例对学生的交往障碍问题进行分析。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不良案例

三年级学生杨江,平时傲气十足,对同学不屑一顾,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一些,与同学在一起,常常趾高气扬,喜欢指手划脚。如果同学不接受他的意见,他就大发脾气,甚至骂人,弄得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不想理他。这导致杨江在班级里很孤立,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

(二)人际交往不良的原因

杨江表现出来的是人际交往不适应,小学生出现这种交往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自我中心的影响

有的小学生自我中心比较严重,他们对外界、他人的认知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在人际交往中受到这种自我中心的影响,认为其他人都应该围绕自己转,因此导致交往不良。就杨江而言,他对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同学,认为别人都要听他的,影响了他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2.不良的情绪和自控力的影响

不良情绪也容易引起人际交往障碍。有些小学生情绪体验强烈而迅速,容易发脾气、冲动;同时,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头脑还不够冷静,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不能主动地调整认识上的偏差,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容易与他人产生人际交往冲突,周围的同学不能接受他们,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如上例中,杨江平时趾高气扬,动不动就发脾气,骂人,因此同学无法接受他。

3.交往技能的缺乏

对于小学生而言,刚刚由以游戏活动为主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由与父母交往为主,转为与同学、 同伴的交往为主。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交往技能指导,他们不懂得在新的交往群体中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他人,因而在与同学的人际交往中出现冲突,影响交往的效能。

(三)教育指导措施

对于小学生人际交往适应问题,教师应予以重视,并给予具体的指导,主要指导措施包括以下几条。

1.改变自我中心的交往观念

改变小学生自我中心的、片面的人际交往观念,使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这是改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首先,老师和家长在实施教育时,要让小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其次,在人际交往中运用转换角色的方法,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再次,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交往冲突的例子,引导小学生转换角色,体会对方的感受,冷静地进行自我批评等,使他们不仅仅把人际交往看成是自己单方面的作用,而是同学和伙伴之间的双向互动。

2.正确调控情绪,避免人际冲突

积极健康的情绪能促进小学生更好的人际交往。对于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情绪,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按照当时的情境,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调控。即通过让他们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评估来认识交往中不良情绪反应的不良后果,避免在人际交往中与同学产生冲突。同时,指导他们在遇到人际冲突情境时,如何运用克制、忍让、注意力迁移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缓解自我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3.学习交往技能,注意灵活运用

处理人际关系是能力,也是技巧,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因此,老师和家长应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首先,增加与同学的交往频率是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人只有通过接触,才能了解;只有了解,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建立友谊。而交往频率的增加,是增加接触、了解的重要手段。

其次,要学会真诚关心同学,真正为他人着想。只有对人真诚,才能获得真诚。教育学生不虚伪,不做作,真实地表现自己,才能与他人坦诚相处,进行真正的交流。

第三,要讲究褒贬的方式。人人都有自尊心,因此,在与他人交往时,应注意尊重他人。批评他人的缺点时要含蓄委婉,不夸大,不使他人难堪;在与别人讨论问题、陈述看法时则要注意谦逊,切忌好为人师,动不动就教训别人;而在赞美别人时,应诚心诚意,实事求是。

第四,要学会聆听。耐心、虚心、会心的聆听,会使人有心领神会之感,而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不等别人讲完就打断,甚至他说他的你做你的,则使人有“话不投机半句多”之感。如果在交往中还能注意运用一些身体语言,注意交往距离等,则可收到更好的交往效果。

对于小学生经常出现的人际交往障碍,教师和家长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从情感、意志和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着手培养,同时训练他们掌握适当的交往技巧,使之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创造一种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人教版语文上我看课件下一篇:软件类专利交底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