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范围的会计报表论文

2022-07-03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合并会计报表中合并范围研究工作备受重视,文章在理论概述的基础上,总结常见合并范围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对策,以期加快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大大提高企业竞争力。希望同行以此为借鉴,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为企业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常态化运行贡献积极力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合并范围的会计报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合并范围的会计报表论文 篇1:

对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探讨

摘要:合并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而合并范围的划定又是合并会计报表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实施,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问题将会成为实务操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问题对利润问题至关重要。本文拟对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作以下探讨。

关键词: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

合并会计报表是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而编制的会计报表,所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首先需要界定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明确合并范围是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至关重要的前提。所谓合并范围,一般是指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编报的子公司的范围。

一、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子公司

根据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能够由母公司控制的所有被投资企业,即所有的子公司,包括境内和境外从事各种经营业务的子公司,都应当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所谓控制是指能够统驭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以此取得收益的权利。在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具体包括:

1 母公司占有大部分的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权益性资本从本质上说是指对企业拥有投票权、并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资本进行参与,如股份制企业中的普通股,有限责任公司中的投资者出资额等。

2 母公司控制的其他被投资企业。可以这样理解,母公司与其被投资企业之间存在着下列任何一种情况的,该被投资企业就可以被母公司所管理与控制,并被作为子公司被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1)通过与该被投资企业另外的投资者相互间的协议,持有该被投资企业超过半数表决权。这种情况的本质是母公司与另外的投资者一起对某企业进行投资,母公司可以直接与另外的投资者签订协议,受托管理并对另外的投资在该企业中的股份进行控制,从而在该被投资企业的股东大会上具有该被投资企业超过半数的表决权。

(2)根据章程与协议,可以对该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进行管理和控制。通常这种情形可以理解为,在被投资企业的管理规章中,能够体现母公司对其财务和经营政策实施控制的权限与范围。

(3)拥有任免董事会等如同权利机构的大部分成员的控制与管理权。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母公司通过任免董事会的成员进而获得并达到控制被投资企业的决策权。

(4)在董事会及如同权利机构工作会议上有超过半数的表决权。这里是指,母公司可以对董事会等权利机构的会议进行控制,进而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决策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不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子公司

根据《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尽管子公司超过半数的权益性资本是归母公司管理并进行控制,不过也有许多特殊复杂的一些因素,致使母公司无法合理的实施控制行为,或者说在一定限度内限制了对其子公司的控制权。对于这种情况,母公司在进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以把子公司划分到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之外:

1 已准备关停并转的子公司。在这种情况下,这类子公司或者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管理和控制,或者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母公司对这类子公司的控制权受到了限制。

2 按照破产程序,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公司。根据破产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在宣告清算整顿期间,应当按照整顿方案进行整顿,并由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整顿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权受到了限制。

3 已宣告破产的子公司。根据破产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宣告破产后,必须设立清算组。在宣告破产后,破产企业的财产即由清算组接管,并由清算组行使管理和处分权,其他任何人员不得处理破产企业的财产等。

4 准备近期售出而短期持有其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子公司。这种情况是指,母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但属于短期投资性质,准备在短期内出售。所以,该子公司不必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5 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只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所以,母公司也只承担对子公司投资额以内的有限责任。因此,没有必要将其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6 受所在国外汇管制及其他管制,资金调度受到限制的境外子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母公司不能够完全按照自身的需要和意图来调度和使用子公司的资金,母公司的控制权受到了限制。

三、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方法和一般程序

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一般程序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编制合并工作底稿;第二步是根据合并工作底稿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其中,编制合并工作底稿是最关键的一步。合并工作底稿的编制程序如下:

1 将母公司和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的数据过入合并工作底稿。

2 在工作底稿中将母公司和子公司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数据加总,计算得出个别会计报表各项目加总数额,并将其填入“合计数”栏中。

3 编制抵消分录,抵消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购销业务、债权债务和投资事项对个别会计报表的影响。

4 并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数额。根据所有者的贷方发生额度的大小,在项目的数额上减去借方的发生额,对所有权益的各个项目通過计算得出的合并数额。通过对各个项目的合并数额,可以反映某一阶段的经营成果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

合并工作底稿编制完成后,将合并工作底稿计算得出的各项目的合并数额,过入各合并会计报表,即可得出整个企业集团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合并利润分配表。

参考文献:

[1]史玉光:新会计准则下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务实.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张莲玲:金融企业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衡丹

合并范围的会计报表论文 篇2:

关于企业合并会计报表中合并范围问题的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合并会计报表中合并范围研究工作备受重视,文章在理论概述的基础上,总结常见合并范围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对策,以期加快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大大提高企业竞争力。希望同行以此为借鉴,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为企业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常态化运行贡献积极力量。

关键词:企业;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问题;对策

近年来,企业合并现象较常见,企业合并环节落实会计报表合并工作,有利于整合会计信息,并为会计报表制作提供依据。参照新会计准则分析合并范围问题,能够有效利用企业资金,进而扩大企业经济利润空间,取得市场经济常态化发展效果。足以见之,该论题具有探究迫切性和重要性,具体内容如下。

一、企业合并及合并范围定义

(一)企业合并

所谓企业合并,即最少两个企业合并为同一报告主体的事项。财务报表编制时,参照合并理论选择适宜合并方式,尽可能减少企业损失,全方面维护股东权益。当前,合并理论细分多种,如母公司理论、所有权理论等,视情况联用合并理论,确保企业合并活动在理论支撑下顺利开展。

(二)合并范围

所谓合并范围,即参照具体标准或规定完成子公司报表限定编制的范围。会计准则针对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给出具体规定,对于被投资单位来说,应符合子公司纳入条件,这是会计报表合并前提条件。分析会计准则条例内容可知,根据各企业债券(被投资单位转换公司债券)数量、认股权证分析被投资单位可控几率。

二、企业合并会计报表中合并范围明确的意义

合并范围明确后,意味着子公司具体掌握合并会计报表编报范围,并得知范围外子公司名称。进而合并财务报表参考价值会大大提高,且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合理性能够得到保證。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合并财务报表比较式分析,能为财务核算提供依据,尽可能制约利润操控行为,为企业经济效益增加提供有力条件。

合并风波全球化视域下,我国经济要想实现常态化发展,势必要准确界定合并会计报表中合并范围,这既能引起会计人员重视,又能深层次挖掘会计信息参阅意义,这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实力增强有促进作用。可见,合并报表合并范围明确,有利于梳理财务关系,还能直观反映特定时期财务状况,这对企业发展、社会进步有现实意义。

三、企业合并会计报表中合并范围问题总结

(一)合并范围认知不明

大多数企业实施多层控股模式,这是导致合并范围不明的重要原因之一,深层次分析可知,控制权分散视域下,企业资产真实性和准确性得不到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会计编制方案实用性,导致企业资金低效配置。复杂持股条件下,存在持股比例与表决权非一致现象,如果综合判断失准,那么合并会计报表范围无从确定。

(二)合并报表数据失真

合并范围无序变动,意味着母公司、子公司会计报表合并活动无据可依,会计核算环节一旦缺失真实数据,或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那么会计核算误差会大大增加,并且财务风险无法防控。

(三)合并报表编制基础缺失

一般情况下,企业基于个别报表编制合并报表,鉴于不同企业在层次细分方面无据可依,导致会计报表内容缺失,进而不同程度降低会计信息使用价值,并且会计信息处理工作低效进行。

除此之外,不同企业情况下合并范围确认难度较大,如投资性主体、结构化主体、合营企业均面临合并范围低效确认问题,这对企业利益维护、财务信息真实性保证均有不利影响。

四、企业合并会计报表中合并范围问题处理对策

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问题处理工作难度较高,此项工作具有复杂性特点,根据下述问题处理对策予以处理,以便全面、客观了解企业财务现状,为企业财务管理决策制定提供支持。

(一)明确合并范围

合并会计报表在企业财务状况反映方面起到依据作用,准确确定合并范围,能够全面突显会计报表应用价值,并且能为子公司性质界定提供参照。正常来说,合并范围包括合并数量范围、合并质量范围等。其中,合并数量范围即参照制定性标准、基于控制基础制定财务报表,体现子公司会计报表整理、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两种情形。合并质量范围确认,即股权购买日前,所持被购买方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购买日新增投资成本之和。准确界定合并质量范围,能够控制会计虚假信息传播现象,同时,还能全面维护投资者经济利益,为后续会计报表工作开展奠定基础。此外,合并方据此确认第三方资产或负债情况,取得账面价值处理良好效果,确保当期投资收益顺利转化。

首先,确定实质性控制标准。市场经济体制独具特色,合并企业双方客观衡量所在企业性质,并协商选定合并理论,在此期间参照新会计准则,并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依据,基于表决权确定控制权。为减少企业谋取一己私利现象,应进一步明确合并会计报表实质性控制标准,即拥有对被投资企业超过半数以上表决权的企业享有决策控制权,此类企业有权参与决策制定,并能为会计报表合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实质性控制关系确定后,利用加法原则补充相关内容,针对不足之处及时改正,避免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促使企业经济利润持续增加。站在子公司角度来分析,利用乘法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将会计数据信息直观呈现,视情况优化资产结构,为企业资金规划奠定基础。其次,确定企业暂时性控制标准。子公司往往在一年内出售,实际上这与企业持续经营目标相背离,并不同程度影响企业决策合理性和真实性。正常来讲,有效排除暂时性控制企业,以附注形式完成财务信息披露任务,确保合并会计报表内容细致解读,大大提高财务信息利用率。

(二)提供真实合并报表数据

合并范围变化时,企业适当调节控股比例,针对控制权力有效优化,确保真实性、全面性会计报表数据持续供应。控股权审核阶段,尽最大可能排除干扰因素,基于定量标准、定性标准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报表信息。企业控制权变动时,对于母公司持半数或少于半数表决权但失去子公司控制权这一情况,视具体情况增加合并次数,并重复调整;对于母公司持有半数或超过半数表决权但不具备控制权这一情况,站在受益者角度或参照相关标准分析合并范围。

(三)巩固合并会计报表编制基础

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经营现状细化处理方案,确保会计报表合并工作规范化进行,进而有效控制会计风险,大大提高企业成本效益。具体来说,深层次挖掘企业会计数据,并全面分析数据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直观、真实呈现,大大优化会计报表质量。具体来说,认真分析各类报表信息,并细分企业层次,确保会计工作灵活开展,促使会计信息处理工作有效进行。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期间,应遵循统一性原则,这要求母公司、子公司处于相同条件,根据相同会计政策,以及会计处理措施发挥合并报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明确会计结算时间,并细致筛选项目信息,以便真实反映企业现状,确保报表编制任务高效、优质完成,大大提高合并会计报表工作效率。

(四)创新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方法

会计人员以及企业领导者针对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持正确认知,利用多种指标确定企业控制权力,进而了解企业被控状态,大致掌握企业财务风险,据此制定防控措施。在此基础上,精确掌握控制权期限,为合并会计报表编制工作提供铺垫。与此同时,优化会计工作政策,待合并范围确定后,统一整理会计工作政策,这是合并会计报表客观性、科学性保证的基本条件。在此期间,大致了解会计核算对象,根据会计政策及相关要求落实编制工作,禁止盲目改动会计政策。要想真正保证合并会计报表真实性和准确性,定要复核会计评估结果,根据新会计准则合理运用公允价值,在此期间,考虑企业会计差异性,并与信誉度较高、资质良好资产评估机构合作,直到获取客观、准确复核结果。此外,获知抵消内部交易的工作需求,因为合并后企业规模大幅扩大,意味着企业运作模式发生一定变化,基于此,会计人员针对交易活动具体分类,并及时留存交易信息,直到交易活动有效抵消。

(五)确认合并国际惯例范围

世界各国连成一个整体,知名企业将子公司开设到国外,因各国制度、文化存在差异,所以合并范围确认依据不相一致。知名企业要想在全球经济中顺畅运作,应了解国际惯例合并范围,有目标、有计划向其靠拢,通过遵循国际惯例规则慎重作出投资决定,这既能控制企业风险,又能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地位。分析国际惯例可知,合并报表合并范围确认应考虑投资人一致,基于国际法实施投资决定。出现经济风险时,在最短时间内准确确认合并范围,通过超半数表决方式行使确认权利。从我国国情出发,境内投资企业及跨国企业遵循《合并会计报告暂行规定》,当投资企业间接掌握控制权,意味着子公司财务报表能够与母公司合并报表合并,这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又能顺应国际合并范围惯例确认条件。对于国内企业财务管理者来说,应适当拓展发展格局,面对国际管理合并范围确认工作,从大局角度出发,尽可能规避经济危机,为境内企业在合并范围确认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除上述几种措施外,具体确定结构化主体在合并范围的判断标准,基于权益比例分析合并范围问题,并全面考虑杠杆融资内容,同时,认真解读结构化主体业务,取得经济利益获取良好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遵循“控制”原则,重点关注业务控制权,确保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问题高效处理,这对企业财务工作优质推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有促进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企业合并活动大范围开展,通过明确合并范围、提供真实合并报表数据、巩固合并会计报表编制基础、创新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方法等措施落实合并会计报表处理工作。这既能为企业提供真实财务信息,又能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这对市场经济常态化发展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官利.大数据环境下融资企业合并报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3):96-97.

[2]林艳萍.基于公司财务会计报表中合并问题研究[J].納税,2019(08):103.

[3]魏朱宝,刘包进.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问题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9(06):57-60.

(作者单位:山西西山煤电新产业有限公司)

作者:周杰

合并范围的会计报表论文 篇3:

会计报表合并范围有关问题的博弈分析

[摘 要] 正确界定合并报表范围是编制合并报表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根据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防止利润操纵作为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改进的出发点,剖析了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合并范围变动的手段和影响,并提出规范合并范围变动操作的对策。

[关键词] 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变动;会计操纵

合并报表作为企业集团规定编制的正式会计报表,需要反映企业集团综合业绩,其真实性直接影响到报表使用者据此作出的判断和决策是否正确。近年来,上市公司购买、处置子公司等行为而引起的产权结构变动事件频频发生,使得连续编制合并报表时合并范围的频繁变动。而合并范围的改变,使各期编制的合并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主体范围不一致,从而导致各期合并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失去了可比性和一贯性,这就使本已可能失真的个别报表会计信息在合并后再次产生失真。

目前,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于合并范围确定的相关规范都属于原则性的,弹性很大,留有较大的会计操作空间,很容易被利用操纵利润。因此,当前急需规范合并范围变动的操作,以限制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变动来调节利润的不当行为。

一、正确界定合并范围对象,构筑了合并范围规定新体系

(一)明确判断的一般标准,完善合并范围一般原则规定

首先,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新准则明确了实质性控制的基本原则。新准则与旧规定对合并范围的规定基本一致,但是在新准则中进一步强调了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的基本理念,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企业会计准则》(财会字[1995]11号文)[1] 和2000年12月颁发的《企业会计制度》在确定合并范围时采用的首要标准是以注册资本或权益性资本为基础的控制标准,在采用首要标准无法作出判断时才采用以表决权或投票权为基础的控制标准。但是,在新准则中进一步强调了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的基本理念,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其主要特点:①如新准则明确规定母公司应该合并其所有的子公司,除非存在例外情况:如按照破产程序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公司;已宣告破产的子公司;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母公司不再控制的子公司;联合控制主体以及其他非持续经营的或母公司不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②无论是对应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规定,还是对例外情形的规定,新准则所强调的是,控制是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的控制。所谓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此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母公司需将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在某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具有形式上控股权,但根据公司章程或其他协议合同的规定。可能这一方并没有实际控制权,这时就不应该合并财务报表;反之,虽然某一方没有控股权,但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对投资对象具有实际的控制权且能取得相应的控制利益,这时也应该合并财务报表。对于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被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对上市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利润将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新准则在确定合并范围时不再强调重要性原则,无论是小规模的子公司还是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如银行和保险业等特殊行业的子公司)均纳入合并范围的原则,以便合并报表全面完整地反映集团真实的资产及财务状况和整体经营实力,更好地为集团目前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以及债权人、政府机构、社会公众等所有财务信息需要者服务。但需要指出的是,针对这一原则,合并报表的编制应当对具体的合并方法给出原则性规定,以指导实务操作。为帮助报表使用者阅读理解有关报表信息,还应当明确集团企业存在特殊行业企业的应当编制分部报表,以反映特殊行业的财务信息,使报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集团所属特殊行业企业对集团财务指标的影响。

笔者认为,采用以表决权为基础的控制标准确定合并范围比注册资本或权益性资本更具实用性,主要是因为投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拥有的权益性资本或注册资本份额只能反映投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设立时或增资时投入资本的大小,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投资企业所拥有的权益性资本是其在被投资企业享有权益的基础或承担责任的限额。尽管公司法规定了一股一权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目前公司实行的委托投票、累计投票、类别投票以及现实生活中某些特殊因素的影响,投资企业拥有的权益性资本并不必然与其所拥有的表决权完全一致。可以说,在确定控制权时,投资企业拥有的权益性资本是一个纯粹的法律概念,而拥有的表决权才是确定控制是否存在的关键。

(二)关于纳入与不纳入合并范围的情形

1. 应纳入合并范围的情形

(1)新准则将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纳入合并范围。体现在对特殊行业子公司以及小规模公司的合并上,在《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请示的复函》(财会二字[1996]2号)[2]中曾经规定:“对于子公司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及当期净利润小于母公司与其所有子公司相应指标合计数的10%时,该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同时,对于银行和保险业等特殊行业的子公司,也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但是,在新准则中根据控制原则,规定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纳入合并范围,这表明,无论是小规模公司还是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从而使得合并报表是对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构成的企业集团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信息的真实反映。

(2)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在确定能否控制被投资单位时,应当考虑企业和其他企业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当期可转换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

(3)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视为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即:①通过与被投资单位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②根据公司章程或协议,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③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④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占多数表决权。

(4)对于取得控制权后又准备售出而短期持有其半数以上的权益性资本的子公司,原准则允许母公司在取得控制权的当期将此类子公司不纳入合并范围;但是,按照新准则的要求,对于当期收购后在报告期末尚未售出的子公司,由于母公司能够对其实施控制,因此应该纳入合并范围。

2. 不纳入合并范围的情形

旧准则要求母公司将合营企业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并采用比例合并法进行合并;而按照新准则采用的控制标准,投资方对合营企业只能实施共同控制而无法实施单独的控制,因而合营企业不是母公司的子公司,不能纳入合并范围。新准则规定母公司不应将下列被投资单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①按照破产程序,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公司;②已宣告破产的子公司;③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④母公司不再控制的子公司;⑤联合控制主体;⑥其他非持续经营的或母公司不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

(三)关于从事特殊经营活动的子公司是否纳入合并范围的问题

对于经营活动完全不同于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的子公司,按照旧准则的规定,母公司可以选择不合并的处理方式;但是,按照新准则第十条的规定,“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3]。由此可见,新准则在处理从事特殊经营活动的子公司是否纳入合并范围的问题时,首先坚持了控制标准的一贯运用,不能因为经营活动的特殊性而背离控制标准;其次,强调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是否将从事特殊经营活动的子公司合并是实质问题,而合并后如何进行信息披露只是形式问题。

相对于旧准则而言,新准则所强调的是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而不是仅仅法律形式的控制。在某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具有形式上的控股权,但是根据公司章程或其他协议合同规定,可能这一方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这时就不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相反,虽然某一方没有控股权,但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对投资对象却具有实际的控制权且能取得相应的控制利益,这时也应编制合并报表。新准则确立的控制标准对于实务中承包、委托及租赁经营企业的合并,提供了是否纳入合并范围的基本标准。

二、对合并会计报表时合并范围变动的分析

为了了解和揭示我国上市公司在连续编制合并报表时合并范围的变动情况,我们抽样统计了80家上市公司2003-2005年的年报数据[4],这些样本是在沪深股市中随机抽取的,覆盖的行业包括:科技、制药、能源、建筑、汽车、服装、房地产、机电、IT、服务、农业、化工、机场、港口等。其中,深市20家,沪市60家,ST公司13家,样本量超过两市上市公司总数量的5%。在统计分析合并范围变动情况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样本公司2003-2005年的年度报告,比较了各年度的主要会计数据、主要控股子公司的基本情况和经营业绩、合并范围变动的原因、长期股权投资等相关资料,通过整理分析,得到了80家上市公司合并范围变动情况、变动对利润的影响情况以及各种变更理由的综合数据(见表1、表2)。

根据对样本的统计结果(见表1),这3年分别仅有35%、27.5%、27.5%的上市公司的合并范围没有发生变动,而合并范围发生变动的公司每年都占2/3,其中合并范围扩大(即仅增加合并子公司)的情形所占比重较大,并呈现上升的趋势,至2005年有50%的公司扩大了合并范围;而合并范围缩小(即仅减少合并子公司)的情形较少,仅占10%左右;在同一年中既有增加合并子公司、又有减少的情形也不太多,占到10%~25%。此外,从整体来看,在80家样本中,连续3年合并范围均无变动的只有5家,仅占6.25%;连续两年无变动的仅11家,占13.75%。从上面的数字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上市公司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合并范围发生变动是非常普遍和频繁的。

根据所查实的数据(见表2)显示,在合并范围发生变动且已经在年报中披露变动对利润影响的样本公司中,由于合并范围发生变动,使得合并利润上升的情况占了绝大多数,3年均在70%以上,且略呈小幅增长趋势;而使得合并利润减少的情况占到20%左右;对合并利润无影响的情形则越来越少,2005年仅占3.7%。显然,这种使合并利润增减变动的现象不是个别的。我们可以推测,其中有不在少数的样本公司利用改变合并范围来操纵利润。需要说明的是,在这3年合并范围发生变动的样本公司中,2003年有34家、2004年有30家、2005年有31家未披露任何有关增减子公司的业绩情况,这些上市公司占全部合并范围变动公司的比例均超过50%,从而使我们无法查实合并范围变动对合并利润的影响情况,这说明上市公司在合并范围变动的披露上是很不规范和随意的。会计报表合并编制操作空间的存在源于以下原因:①现存的规章制度的不完善;②上市公司对合并报表合并范围变动情况及相关资料的披露不充分;③一些注册会计师未按《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5号》第十一条的要求对被审计单位合并范围变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及披露的充分性作适当的查实。

三、对合并报表变动合并范围手段的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对合并范围的的认定有较大的不同,在操作上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其动机不一,手法多种多样。我们对上述80家样本公司中改变合并范围的各种手段或理由作了统计分析(由于篇幅所限,统计表有关数据从略),发现通过股权收购(或转让)而取得(或失去)控制权,从而将子公司纳入(或退出)合并范围的方式占到1/3左右;而通过投资新设立子公司的情形也占到20%以上。下面,我们对一些上市公司比较典型的操纵变更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手法和动机作些具体分析:

1. 收购其他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权,使其成为控股子公司,扩大合并范围

与投资新设子公司时间周期长、见效慢相比,收购有盈利能力公司就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是ST类公司迅速扭亏为盈的法宝之一。如ST天龙(600234),于2003年出资4 500万元,收购珠海市金正电子工业有限公司90%股权,自2003年7月1日起该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9 161万元、净利润2 979万元,使得ST天龙2003年扭亏为盈,净利润达2 078.6万元。

2. 转让所持有控股子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缩小会计报表合并范围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产业转型和盈余管理的目的,通常会把一些不符合上市公司产业目标或者盈利能力差的子公司的股权转让出去,从而达到不纳入合并范围的目的。如果有的子公司亏损较大的话,不纳入合并范围显然就减少了一块亏损源。如工大高新(600701),于2002年12月以协议出让方式,将所属全资子公司哈尔滨哈飞农用车制造厂整体出售,实现股权转让收益4 125 497.94元,占报告期利润总额14.99%,但该子公司2002年净利润为-1 150万元;从工大高新2003年合并利润仅为1 866万元来看,这一转让行为使其减少了亏损源,免遭账面亏损的厄运。

3. 通过资产置换,换出业绩滑坡的子公司,换入业绩优良的子公司或优质资产

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具有“一箭双雕”之功效,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如都市股份(600837),从1999年7月 5日起暂停上市,但在2001年6月进行了重大资产置换,换出公司部分资产和7 家全资子公司,换入2家控股子公司。换入的2家子公司当年7~12月的净利润分别为431.54万元和1 199.95万元,这使得公司合并利润从2000年的-6 890万元上升到2001年的2 654万元,从而能于2002年4月29日起恢复上市交易。

4. 借助对子公司的具有实质性控制权或控制权受到限制,来增减会计报表合并范围

根据《暂行规定》,母公司拥有子公司的权益性资本不足50%,但满足4种条件之一取得了子公司控制权时,需要将其纳入合并范围,这就给某些企图达到操纵目的的上市公司,提供了借口。如沈阳新开(600167),2000年3月15日转让沈阳黎明服装股份有限公司2%的股权,转让价格为8万美元,股权变更后持有其49%股权,属于最大的控股股东,具有实际控制权,仍纳入合并会计报表;但2001年由于董事长由合营公司的日本一方担任,已不存在实质控制权,退出合并范围。这种合并范围的变更无疑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也存在操纵的嫌疑。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导致合并范围变更的原因,如在会计年度中投资新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停业、清算、注销、拟出售、拟清算、拟减持股份等等。

四、对合并会计报表编制中合并范围变动的几点思考

(一)合并范围实务中注意的事项和问题

(1)在判断母公司对被投资企业是否具有实质控制权时,除了暂行规定所给出的情形外,是否还需要对股权比例有一定的最低要求,例如40%,才能将被投资企业纳入合并范围。处理原则:股权关系不是判断合并的先决条

件[5]。股权关系是判断合并的先决条件,但不必设最低持股比例,应重视控制的判断条件而非持股比例。

(2)对于母公司持股比例超过50%,但认为对其不具有控制权的被投资单位,是否应当纳入合并范围。处理原则:为避免操纵,应纳入合并范围。

(3)资不抵债但仍持续经营的子公司应当纳入合并范围。

(4)母公司虽然对其子公司持有50%以上权益性资本,但已将此子公司委托给其他企业经营管理,或者由其他企业承包。这类子公司是否应当将其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母公司是否还需要按权益法核算该子公司,如果母公司受托经营管理或承包经营管理其他企业,这类企业是否应当将其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若受托方需要合并被委托经营的单位,是在合并会计报表层面先采用权益法进行调整再进行合并,还是在受托方报表先采用权益法核算再进行合并。处理原则[6]:①委托方的处理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考虑的因素有无委托性质,控制与否,期限长短,获利方式,风险报酬是否转移等。无条件的不合并,有条件的应当进行合并。②受托方的处理。考虑控制与获利方式。有股权的应当合并,无股权的则无需合并。同时考虑风险报酬的转移。

(二)规范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变动措施

综上所述,合并范围的变动,必然会对整个合并会计报表的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净利润、现金流量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合并会计信息的一贯性、可比性和质量。所以,对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变动的操作空间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则加以限制,否则,如果合并范围被恣意变动、变更操作被滥用,将会加剧已经非常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由此会产生极其严重的信誉和信用后果[7]。为此,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规范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变动:

第一,尽快从理论上研究合并范围变动时如何界定其中存在的会计操纵和会计造假,怎样对合并会计信息进行修正,制定相应的规范以确保各期合并会计信息符合一贯性和可比性的质量要求。

第二,对各种允许合并范围变更的条件需要作出明确的定性和定量界定,并在实际实施时严格把关。

第三,增加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变动的披露内容,笔者认为应该披露所有符合现行规定新纳入或退出的子公司的相关经营和财务资料,并披露范围变动影响合并利润的绝对数和相对数,以便报表使用者能对变动的影响作出自己的判断。

第四,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笔者认为应该将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作为一个重要的审计项目和风险点加以控制,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对合并范围变动进行整体风险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而且还需要完善专门针对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审计的操作规范。

第五,修订和完善有关合并报表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对滥用合并范围变更的行为采用追溯调整法。

第六,虽然ST类公司利用合并范围变动来操纵利润的比例与普通公司并无很大差异,但是相对来说其影响程度更为严重,因此,对ST类公司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变动的披露应有更明确的规定。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 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财会字(1995)11号][S]. 1995.

[2] 财政部. 会计司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请示的复函[财会二字(1996)2号][S]. 1996.

[3] 财政部. 企业会计制度[S]. 2003.

[4]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S]. 2003.

[5] 陈政文. 上市公司利用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变动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J]. 上海会计,2003(12).

[6] 李爽.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 陈信元. 合并会计报表[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张红云

上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下一篇:人力资源与科技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