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良好的学风是高等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的学风环境,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通过分析目前研究生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影响研究生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研究论文 篇1:

新标准下加强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研究

摘要:军事课是贯彻国防教育方针、提高人才军事素养的重点课程。本文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标准》要求,立足军事课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等军事课建设重点方面,就新标准下高等学校如何加强军事课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的路径,为新时期加强军事课建设方向提供了有益思路。

关键词:高等学校;军事课;新标准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适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标准》,为新时期军事课建设提供了指南和方向[ 1 ]。如何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规范军事课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是新标准下加强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研究重点。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军事课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军事课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军事课的绝对领导,确保军事课建设的正确方向[ 2 ]。军事课要按照党对军事工作和教育事业的要求来建设,既要在教学上体现军事的特殊内容,又要在授课中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确保军事课成为一门旗帜鲜明、特点突出、基础稳固的课程。军事课建设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军事课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中发挥作用;要传播正确的观念、理论、技能,确保学生运用军事课所学所思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确保我党我军的优秀文化在军事课教学中赓续传承。

(二)军事课建设要加强军民融合

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国家战略,确保军事课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军事课建设要发挥军地结合优势,加强学校与属地相关单位交流,积极探索军事课共建机制,尝试建立高校学生共育机制,勇于摸索教学实践共研机制,形成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合力。要推动共建共享资源,邀请相关单位专家学者到校授课讲学,介绍当前新形势、发展新态势、未来新趋势;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参观实践,学习严肃纪律、严格规矩、良好作风;支持军事课教研教改,设立研究项目,依托双方资源,开展专题研究。

(三)军事课建设要注重集约高效

充分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资源,确保军事课建设集约高效。军事课建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坚持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坚持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要高度契合学生成长规律,注意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构建既能符合客观规律又能体现主观意志的军事课建设方案;要主动拓展校内基本条件,积极联系地方相关单位,整合周边教学训练资源,创新组织训练模式,全面提高军事课建设质量效益。

(四)军事课建设要严格依法治教

依法落实军事课建设主体责任,确保按纲施教、依法治教。要高度重视军事课建设,将其放在心里、抓在手上,作为武装工作重点来干,作为教学工作亮点来做,持续改善质量提升效果;要积极承担军事课建设责任,单位要落实主体责任,领导要扛起领导责任,员工要肩负岗位责任,让责任体系落地见效;要贯彻依法治教精神,继续增强法治意识,不断提升法治思维,遵守法律法规要求,合法合规建设军事课;要坚持按纲施教规定,执行大纲体系内容,促进军事课建设规范化,确保军事课建设科学化。

二、强化组织管理,形成军事课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健全军事课建设领导体制

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相关部门分工落实的军事课建设领导体制,领导成员要做到结构合理、人员齐全、责任清晰、分工明确;要把军事课建设纳入党委常委会议或校长办公会议议事日程,加强军事课建设政治属性、顶层设计和科学决策;要配套建立军事课建设规章制度特别是议事规则,确保军事课建设领导体制有效指挥和高效运转;教务、人事、财务、科研、规划、学科、学工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分工协作,确保军事课教学、师资、经费、科研、规划、学科建设、学生工作等全面落地落实[ 3 ]。

(二)完善军事课建设工作机制

要坚持领导机制,党委常委会议或校长办公会议定期研究军事课建设工作,分析军事课发展形势,研究军事课建设进展,听取军事课实施意见,解决军事课建设问题。要完善培养机制,将军事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针对性准备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要强化协调机制,按照教育部和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有关要求,積极联系业务主管部门,及时呈报训练所需承训力量,按照教育部门和属地相关职能部门安排计划,主动对接相关承训单位,组织做好训练各项工作。

(三)加快军事课工作机构建设

要成立承担军事课建设的工作机构,可在武装部下设军事教研室,开展军事课教学科研工作,确保军事课建设的组织性、系统性;要为军事教研室配足人员编制,配齐配强军事教研室工作人员,减少人员借调、兼职等情况,确保军事课建设的专职化、专业化;要注重军事教研室的普适性,与其他教学科研和管理机构同等对待,保障房屋使用和设备配置等需求,满足军事教研室基本办公条件;要兼顾军事教研室的特殊性,注意军事课教学训练的不同要求,加强图书资料室、专用教室建设,提升军事课教学科研条件。

(四)落实军事课建设相关保障

一方面,要落实军事课建设的经费保障,按照国家生均定额拨款要求,及时足额安排军事课经费,保障军事课教学、训练、科研,不让军事课因经费原因而降低要求,充分保障学生军事课学习、训练的质量,落实军事课建设的经费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军事课建设的组训保障,由属地军事职能部门指导把关,按质按量配备训练场地和装备器材,专业场地和非通用器材等要素,可以协调属地相关单位解决,想方设法满足军事课组训条件,确保场地配置和器材性能达标,保障学生正常军事组织训练需要。

三、优化教学管理,打造军事课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尽快落实军事课课程设置

要规范军事课课程设置,按照军事课教学要求,设《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且两门课程均为必修课程。要加强军事课课程管理,军事课实行学分制管理,《军事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记2学分;《军事技能》训练时间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112学时,记2学分。要严格军事课课程安排,按纲施教、施训和考核,严禁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占用军事课,包括调减、占用教学、训练内容和时数等。

(二)严格规范军事课教材使用

教材是军事理论知识的载体,是军事课教学的遵循。军事课教材有极高的要求,是经过严格编审的教学资料。要按照军事课教材国家准入制度,选用经审查的《军事理论》教材,确保教材的政治性和科学性[4]。《军事训练》一般不使用教材,承训单位也要参照规定执行,坚持按纲施训、依法治训原则,按照训练大纲相关要求,规范训练科目和内容设置,加强教官业务指导和培训,确保训练期间全程符合规定,训练内容全面满足要求。

(三)积极探索军事课教学方式

军事课教学既要服从要求,又要适度合理守正创新。《军事理论》教学要坚持主渠道,主要进行课堂小班教学和教师线下面授,同时要重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课程应用,但不得以在线形式整体代替课堂授课,不得以集中讲座等形式替代课堂教学[ 5 ]。《军事训练》应当坚持实地队训,可以积极探索仿真训练和模拟训练,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事训练营,探索建立学生军事训练育人长效机制。

(四)持续完善军事课考核评价

军事课考核方式要科学化,教学和训练要各有侧重。《军事理论》注重考查学生对于军事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军事训练》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军事技能的学习和实操情况,两者都不能简单通过“一考定成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表现,突出全过程、全方位考查,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合理性[6]。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考核,军事课建设也应开展评价,要将其纳入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评价促进军事课建设。

四、加强队伍管理,汇聚军事课建设的人才力量

(一)提升军事课教师基本素养

良好的政治素养是军事课教师的核心要求,军事课教师要具有很强的政治觉悟,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行动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尚的师德师风是军事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军事课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修养,坚持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的表率。合格的军事素养是军事课教师的关键要求,军事课教师要具有充足的军事知识储备,熟悉国防政策法规和军事思想,了解现代军事建设发展情况。

(二)增强军事课教师师资配备

要根据军事课教学任务的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军事课教师,按照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原则,大力引进专业领域教师,积极拓展兼职教师数量,不断充实军事课教师队伍,保证军事课教师师资充足、结构合理,确保军事课教学有序安排、顺利开展;要加强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关注兼职教师队伍,完善军事课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落实军事课兼职教师经费,为兼职教师提供同等条件,促进师资队伍良性发展。

(三)支持军事课教师培训培养

学校要承担军事课教师培训的主体责任,一方面要主动采取多元化的举措,如面向军事课教师定期进行军事知识培训,鼓励军事课教师开展军事热点问题讲座、研讨,在平时工作中提升军事素养;另一方面要增强岗位培训支持力度,鼓励军事课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单位组织的研修班或培训班,专题专业学习军事课知识技能;还要加强军事课教师继续教育特别是学历教育,支持攻读相关学科或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提升军事课教师学历和水平。

(四)保障军事课教师职称待遇

要为军事课教师职称评审积极创造条件,应当将军事课教师职称评审纳入职称评审系列,根据军事课和军事课教师的特殊情况,可以对其实行实施分类评价或单列指标,支持军事课教师顺利完成职称晋升。要为军事课教师提供同等福利待遇,除在职称评聘给予条件外,还应当在课酬计算、绩效奖励、福利待遇、评优评先、课题申报、进修培训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全力保障军事课教师的正当权益。

五、融入学科建设,夯实军事课建设的专业基础

(一)探索推进军事课学科点建设

有军事教育学科建设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军事教育相关学科的博士点、硕士点建设情况,在相关一级学科下建设学生军事教育博士、硕士二级学科点或在相关二级学科点下设立学生军事教育培养方向,加强军事课学科点建设,丰富学校学科体系,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

(二)积极开展军事课学术研究

学校要支持军事课教学研究,面向军事课相关单位和教师,发布军事课教学专项研究计划,把军事教学科研课题与其他学科课题同等对待;鼓励军事课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军事教学科研课题,推动军事课教学科研齐头并进,不断提高军事课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

(三)不断加强军事课学术交流

常态化举办军事课建设研讨会,积极组织军事课研究学术沙龙,为军事课教师提供交流平台,鼓励军事课教师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积极支持军事课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军事课相关领域学术会议,积极进行同行专业学术交流,学习先进理论和方法,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

(四)促进产出军事课学术成果

可以设立军事课学术成果奖励制度,将军事课研究成果纳入科研奖励范围内,鼓励军事课教师在专业性期刊发表军事课教学科研成果,出版军事课教学论著,为产出的良好成果给予奖励;支持军事课教学研究成果申报国家、省(部)教学成果奖,推动军事课教研成果再上台阶。

综上所述,军事课建设不是短期任务,需要长期坚持;不能简单应付,需要统筹谋划;不得按部就班,需要因时而新。新标准下加强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管理,优化教学管理,加强队伍管理,融入学科建设,才能牢牢把握军事课建设的基本原则,迅速形成军事课建设的强大合力,奋力打造军事课建设的关键环节,积极汇聚军事课建设的人才力量,不断夯实军事课建设的专业基础,从而落实国防教育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19〕4号)[Z].2019-9-27.

[2]王卫宁.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建设实践与前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6-80.

[3]林成郎.对高校军事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9):56-58.

[4]杨育林.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创新[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3):101-103.

[5]蔺玄晋,尹建平.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8):128-131.

[6]尹建平,蔺玄晋.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7):75-78,158.

资金项目: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项目“基于新軍事课程建设标准的民航飞行学院军事课程建设及应用”(E2020088)。

(作者简介:余洋,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办公室(武装部)助理,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高校国防教育研究)

作者:余洋 郑涛 高峰

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研究论文 篇2:

研究生优良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良好的学风是高等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的学风环境,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通过分析目前研究生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影响研究生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结合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总结了在夯实优良学风建设基础、加强学术研究规范性制度建设、加强学风建设的时效性、畅通学风建设的监督渠道等优良学风建设工作中的主要举措。

[关键词] 研究生;学风建设;举措

[基金项目] 2018年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监管教育奖惩并举全面推进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2018ZD025);2018年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围绕一个核心、两个重点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2018GH160)

[作者简介] 李 珊(1976—),女,陕西西安人,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资源植物学      理论与教学及研究生管理研究;黄佳莹(1985—),女,上海人,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主要从事研      究生教务管理研究;王红兵(1976—),男,山西大同人,理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通      信作者),主要从事衰老生物学理论与研究生管理研究。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良好的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支柱,是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作为科学研究人员中的新生力量,研究生的学风状况不仅影响着研究生本人的前途和命运,也影响着科学研究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影响着国家乃至民族未来的发展。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1]。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研究生学风建设显得更加迫切重要,它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全面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保证研究生教育出人才、出成果的重要条件。

然而,当今关于研究生学风不够端正,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现象时有报道,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对其他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有必要通过营造优良学习风气,促进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及研究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03年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多年来我院十分重视学风建设及学术道德培养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本文在分析研究生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探讨了影响研究生学风的几个重要因素,提出我院在优良学风建设中的主要举措。

一、研究生学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进取精神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快速增长,研究生教育走上了规模化发展道路,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研究生教育招生85.8万人,在学研究生273.1万人,毕业生60.4万人。在众多的研究生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2]。很多研究生对自己的学业和发展缺乏规划,部分研究生科研兴趣不浓,选择专业以社会关注度为依据,导致学生在读期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严谨求实、刻苦钻研、任劳任怨等优秀品质。

(二)研究生论文、学位、就业压力大,自律意识较差

衡量研究生知识和能力的量化指标主要体现在论文上,研究生要在规定学制内产出研究成果,直面论文压力和学位压力。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面临着未来成家立业的巨大压力,由于招生数量不断扩大、需求市场日渐饱和及研究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等因素,研究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导致一些学生做事浮躁,急功近利,自律意识差[3]。

(三)导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

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阶段的师生是互有明确责任的学术共同体,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肩负对研究生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及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教育作用。导师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业务素质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4]。目前尽管导师已经普遍认识到研究生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但有部分导师对自身所肩负的责任认识不到位,尚未总结出适合学科特色、学生特点的学风建设模式,尚未充分發挥导师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导。

(四)制度建设有待加强,监管力度有待提升

中国古代思想家管子说过:“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健全的教育制度,对于研究生学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没有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就不可能构建良好的研究生学风。如何在现有基础上,细化、量化相关制度,建立规范性强、时效性高的制度,提升对学风建设的监督和约束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影响研究生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研究生自身因素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群体的人员构成复杂,学习动机多样,价值取向各异。中国教育在线平台针对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动机进行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超7成考生读研的目的是改变学校背景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很多带有功利色彩的考生,具有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吃苦耐劳的钻研精神、科学精神逐渐缺失等特点,给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培养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培养单位因素

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学风建设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着育人环境的优劣。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走样、监管力度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不良之风,是学风建设中亟待重视的问题。有必要建立一套覆盖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全过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风监管体系。尤其应高度重视导师在优良学风建设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度规范导师的自身行为,充分发挥导师的监管责任与义务。有效减少或避免学风问题的产生。

(三)社会环境因素

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深刻影响着在校研究生,部分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程度不高,思想意识滑坡,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正在逐步侵袭着学风建设。加之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严重冲击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使部分研究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从而导致一系列学风问题。

三、我院在优良学风建设中的主要举措

(一)夯实优良学风建设基础

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研究生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我院从课程设置、课程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不断改革完善研究生第一个主要学习阶段教育工作的质量。例如根据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梳理,组织高水平教师开设“高等分子生物学”全英文研究生课程,并增设“干细胞生物学”“表观遗传学”两门专业学位课程。现有课程体系不仅与生物学教学研究方向密切相关,同时还反映了基础课程的前沿性和交叉性,强调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重视专业前沿信息和生命科学的研究特色,让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面和眼界,学习多种研究思路并从中受到启发,增强思辨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研究生的原创性思维和创新科研能力的目标。同时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方向的研究生进行选课配置,力求学生培养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述工作夯实了优良学风的建设基础。

(二)加强学术研究规范性制度建设

针对博士生、硕士生等不同培养类型,按照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不同工作阶段,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特点,建立了包括招生及复试、开题、中期、答辩等研究生培养管理环节在内的相关规章制度,细化了学术研究管理的工作内容,并根据制度的落实情况及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新动向进行跟进修订,从制度层面提升了研究生学术研究工作的规范性。同时重视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强化学院、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与监督作用,针对不同培养阶段采取不同方式方法,提升学生对学术道德问题重要性得认识和重视程度。例如在迎新生工作阶段,尝试采用“契约”的形式,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在迎新会上分管研究生工作领导带领所有师生一起宣读科研诚信誓词,并请学生做出书面承诺。在学位论文送审环节,制定了《生命学院研究生论文抽检评议结果的处理办法》,强调学术道德与诚信对评议结果的重要影响,预防相应问题的产生,上述措施有效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建设。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时效性

首先,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培训、个别谈话等方式,提升导师、研究生管理人员等相关教师对研究生学风建设重要性的统一认识。在此基础上,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多样化形式,进行跟进式学风建设。着眼研究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从入学阶段、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等角度,结合不同年级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以教授研讨、博士中期考核“生命学院博士生学术文化节”主题活动、生命科学大师论坛等形式,促进优良学风构建。例如邀请多位优秀青年教授做“大咖的学生时代报告会”,用优秀教师代表的成长感悟引领学生成长。其次,充分发挥导师“引路人”的作用。通过建立导师微信工作群、培训等途径,加强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学术道德建设。强调导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对各学习环节、研究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应在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方面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同时从制度入手,明晰了导师应尽的职责和相应的监管处罚方法,例如规定指导研究生效果不佳的导师将酌情限招或停招。实践表明上述措施有效提高了学风建设的实效性。

(四)畅通学风建设的监督渠道

充分发挥学生、导师、班主任、学术委员会等的作用,积极营造学风建设、学术监督“人人有责”的氛围,加大信息公开程度。针对中期考核、招生复试等多个培养环节,建立了相应的投诉、申诉和监督渠道,并保证畅通,充分发挥了对优良学风形成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基地。研究生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6]。研究生的学风建设是高校综合治理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我们应抓住问题的本质,不断完善学术诚信体系,构建良好学风,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參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Z].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kjs_xfjs/201112/t20111202_172770.html.

[2]蒙冰峰,张晓晨.转型期全方位共同推动硕士研究生学风建设之思[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5):1-2.

[3]周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研究生择业观分析[J].智库时代,2019:58,60.

[4]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J].教育文化论坛,2018(1):140.

[5]王刚,刘震.从制度完善谈研究生学风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7(13):6-8.

[6]刘延东副总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R].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4):1-6.

作者:李珊 黄佳莹 王红兵

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研究论文 篇3:

高校师德师风浅谈

摘要:高等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讨论了背后的形成原因,进一步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师德师风、职业认同感、学术不端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培养高校优秀师资队伍的基础。在如今高等教育由规模转入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及互联网空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师德师风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高等学校教师绝大部分都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但时不时仍有典型的失德失范的个体暴露,这些个案给学生带来了心理阴影,对教师群体形象造成了伤害,并进一步引发社会对教育的担忧。为研究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问题,建立有效机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师德师风的含义。

一、师德师风的表述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6) 师风即师德的外化表现,“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3]师德师风既具特殊性又具有同一性,师德强调行业规范的客观性,师风强调行业风气的普遍性,二者互相促进,密不可分。[3]

传统的师德强调以个人道德、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重视自身的师范引领作用,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师德标准。近代以来,受到外来现代教育的思想影响,师德标准逐渐由对教师个人道德品质的要求转向对教师教学实效性的要求,师德标准开始由理想化向规范化转变,教师道德开始向专业职业道德发展。[3]

二、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职业认同感、成就感

教师群体中存在将职业等价为“饭碗”的思想,把教学看作谋生手段,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将教书育人功利化,没有发自内心的对教育的热爱,更不用说教学的艺术与创新。与此同时,在师生关系方面,表现生硬甚至冷漠,不关心学生的需求,导致师生关系僵硬。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师生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示范作用,个别教师与学生称兄道弟,不能给出正确的教师德行定位,仅以“他律”作为言行的最低标准,缺乏自律自省意识。这些现象根本上都源自对教师职业高度认同感的缺乏。

2、学术不端

有关大学教师学术不端的新闻屡见不鲜,如论文抄袭、数据造假、侵占他人成果、伪造学术身份、骗取科技补贴等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每年公布学术不端的案例,从普通二本到顶尖名校,均有违规者被暴出。这表明部分教师对学术缺乏基本的尊重和敬畏感,无视基本的学术道德规范。再比如,2017年我国医学论文大面积被撤稿事件,严重損害了我国学术届声誉,给学生的学术观、价值观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暴露出较为深层次的问题。

3、性骚扰和不正当关系

某大学教授长期骚扰女研究生,高校教师以欺骗方式与多名女性发生不正当关系,此类新闻事件虽然偶发,但每次都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影响恶劣。但当相关事件被曝光后,某些高校及涉事教师常以恋爱甚至结婚等理由来开脱。[2]这些原则上的模糊降低了教师对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也使事件发生后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导致政策的约束功能进一步弱化。[2]

三、师德师风问题分析及对策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教书育人是一种社会活动,师德是作为该活动下道德规范的特殊表现,因此社会环境下的道德体现是师德师风的底色。在物质生活由匮乏到极大改善的转折阶段,人们对金钱、名利和其他各种欲望的追求,被空前放大,由此产生的诸多社会不良现象不可避免的对高校教师带来冲击。比如禁不住金钱诱惑,有教师在外身兼数职“捞金”,把学校工作当作副业,“兼职”当作主业。这些现象的背后首先是部分教师自我修养不够,对职业缺乏责任感、使命感,敬畏感,因此很容易被不良导向影响。

针对此情况,(1)国家应加大师德师风建设的科研投入,获得一批成果,进而出台有效的规范师德师风的制度措施,重点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具体化,可操作性。这包含理论设计和新技术应用,如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建立师德诚信数据库等等。(2)全社会加大对师德师风的宣传和监督,重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从大环境下让教师感觉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让教师职业可以成为体现个人价值的优良平台,从而激发教师的使命感价值感。(3)取消教育市场化导向。教育市场化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到已经产生了诸多不良反应。(4)大力度整治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鉴于学术腐败对科研环境的严重破坏性,国家应出台严厉政策,对学术腐败零容忍。

2、学校内部环境

在学校层面,引进人才时主要考察科研和教学能力,对个人德行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导致个别品行较差的人进入教师队伍。而在出现师德师风问题时,个别学校因为害怕影响声誉而采取息事宁人的暧昧态度,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正之风。

因此对高校来讲,(1)营造一个优良师德师风的环境是首要的。通过给出有利于各项教学活动的宽松条件,建立激励机制,使教师能够施展才干,切身体会到教师的价值感,从而主动投入更多的智力,精力和爱心到教育事业上。(2)新教师入职培训应加强师德师风的案例教育。(3)鼓励师德师风专项研究,充分调动教师、教研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探寻合适的师德师风建设方案。(4)建立可行的、完善的失德失范处理程序。对于严重违反师德师风条例的人员绝不姑息,采用一票否决制。

总之,师德师风建设应以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建立全方位公平公正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校综合实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引导激励教师获取高度职业价值感为主,以规章制度约束、多方位监督为辅。同时要注意不可将师德师风建设落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以免伤害教师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田晶,关于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建设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05).

[2]熊思东,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之困与策[J],群言,2020(02).

[3]张雪芹,吕阿欢,何 清,于春艳,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探究[J],文教资料,2020(07).

作者简介:

牛大伟,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特殊函数理论和数学教育。

李文君,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牛大伟 李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