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论文

2022-04-16

摘要技术更迭带来新闻叙事的变迁,从广播电视到移动互联网,新闻叙事的内容、主体、结构都因为技术的迭代呈现出新的特征。文章从内容的丰富、叙事主体的拓展、叙事结构的变迁三个角度梳理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到移动新闻直播的嬗递变迁,并对移动新闻直播叙事主体间的关系、叙事结构的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论文 篇1: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摘 要 随着物质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媒体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逐渐进入人们日常生活,拓宽了信息传播途径,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在这种背景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面临着极大挑战,媒体需要适应新时代潮流,找准新闻报道时机,提升电视台综合竞争力,赢得发展先机。媒体只有坚持公平公正的发展方向,为人们传播及时、准确的新闻信息,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文章结合目前新闻现场报道实例,重点分析了做好新闻现场报道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现场优势;影响力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凭借贴近生活、真实性等优点,在人们日常信息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指记者置身于新闻发生现场,以采访者的身份直接向观众讲述、评论事件的一种传统媒体报道形式,以摄像机等设备为基础,集合图像、声音于一体,能较快地传播新闻事件[1]。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现场报道遇到了发展瓶颈,需要引起电视台和广大记者的高度重视。

1 端正工作态度,充分做好新闻现场报道准备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具有信息量大、现场感强、参与人群广等特点[2],其中记者是报道过程中重要角色,做好现场报道,要求记者等工作人员端正态度,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传播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

1.1 整理仪容仪表,端正工作形象

新闻现场报道需要记者出现在镜头之中,对工作人员的形象、气质具有相应要求。在出境之前,工作人员应整理仪容仪表和着装,如果遇到比较重要或正式的新闻报道,应穿着正装。如果是采访人们日常新闻事件或者娱乐事件,则可以适当转变穿着风格,但总体仍需遵循简单大方、平易近人等原则。同时,在报道过程中,无论是半身或者全身出境,记者站姿都要挺拔,彰显精气神。在镜头面前,记者应根据事件本身性质,控制好面部表情,如遇到国庆等重大节日,须面带微笑,表达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喜爱程度,更加生动地展现新闻现场情况,感染广大受众。

1.2 准确把握新闻事件核心

新闻事件的覆盖面较广,能够从多个角度切入报道,记者应灵活根据市场变化、人们实际需求,找准现场报道的核心,提升新闻现场报道的真实性。目前,媒体现场报道主要分为一般性事件报道和突发性事件报道,针对一般性事件报道,工作人员应熟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内容,提前架设好摄像机等设备,选择良好现场报道的视角,准确把握事件核心,提升现场报道的效率。针对突发性事件报道,需要工作人员创新报道视角,不随波逐流,如突发性地震事件,可以报道某一医院所需物资,而不是报道地震现场损失多少,发挥现场报道的及

时性。

2 渲染现场气氛,提升报道影响力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强调事件气氛,记者需要通过营造良好氛围,适当夸张语气,以自身情绪感染观众,提升报道影响力,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2.1 引进先进媒体设备,发挥报道时效性

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需要媒体不断引进先进传播设备,保障报道时效性和及时性。在直播过程中,媒体可以利用ENG设备,将新闻事件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发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传播设备往多元化方向发展,现场报道实现了新闻事件全过程传播,能够让人们及时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进展。

电视台需要积极应对新闻现场报道的挑战,积极搭建新闻信息和受众之间的桥梁,引进媒体同步传播技术。观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量较大,这对电视台现场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传播方式的角度分析,电视台可以购进新型媒体设备,利用互联网等终端,实现电视和网络同步直播,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了解新闻事件。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逐渐覆盖青年人群,如何提升新闻现场报道的市场占有份额,是每一个媒体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不断提升现场报道质量和效率,发挥现场报道的独特优势,才能提升电视台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2.2 提升语言表述能力,增加可信度

在电视台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必须具备良好口头表达能力,现场直播对工作人员个人素质要求较高,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1)要求记者能短时间理顺报道思路,准确讲解新闻事件,一般的新闻报道现场,都会有众多媒体记者,现场环境嘈杂,干扰因素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应迅速调整工作状态,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述新闻事件始末,增加报道的可信度。

2)要求记者表述语言具备逻辑性和严谨性,作为媒体人员,应对自己传播的新闻事件负责,现场报道分为播报、评论和采访三环节,记者应立足于客观角度,特别是在现场评论时,不应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如评论某一国局势时,应该实事求是,坚持新闻事件真实性。

3)要求记者尊重当地语言风俗或礼仪,在现场报道过程中,记者应尊重事件当事人意愿,保护其个人隐私。特别是在做少数民族或者国外新闻事件报道时,应了解当地语言习惯。

2.3 营造良好传播氛围,提升报道可视性

可视性是新闻现场报道的独特优势,它能及时向受众传播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吸引受众的注意,激发受众好奇心和继续关注事件发生的欲望,提升现场报道的影响力。媒体要合理利用这一特点,营造良好现场播报氛围,提高新闻报道的收视率和市场占有额。

在目前的新闻现场报道过程中,记者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新闻事件可视性,使得现场报道失去了感染力,缺乏忠实观众。加强新闻事件现场报道可视性:首先,工作人员需要选择良好播报背景,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其次,在播报过程中,应最大限度集合图像、视频等可视因素,赋予新闻事件新的内涵,拉近报道与人们之间的距离,培养大批稳定受众,挖掘潜在客户,拓宽新闻现场报道市场。

3 坚持新闻报道真实性,发挥媒体现场优势

真实性、客观性是新闻现场报道最基础的原则,做好相关报道,必须坚持媒体自身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现场优势,对于社会中某些正能量事件,应大力弘扬,但对于一些危害社会的新闻,也应站在客观角度进行批判。

3.1 坚持公平公正,客观评价新闻事件

记者应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坚持公平公正的工作原则,客观评价新闻事件,提升现场报道真实性。传统的播报过程,记者着重介绍新闻事件本身,阐述事件发生原因、人物等,缺乏相应的事件评价。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对新闻事件具备自身判断力,现场新闻报道可以在保障事件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适当加入客观评价,从多角度分析和思考新闻本身隐含的意义,发挥新闻的影响力。

3.2 沉着应对现场突发情况,提升整体素质

做好新闻现场报道,需要记者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判断能力,沉重处理现场突发情况。电视台应不断加强记者等现场报道人员整体素质,定期举办现场报道等培训,聘请有经验的记者进行讲座,学习先进现场报道方式。建立良好竞争机制,选择最合适的出境记者,能力优胜者担任,提高现场报道的质量和效率。

突发性新闻事件出现的状况比一般性事件要多,面对复杂现场情况,记者需提升自身修养,找准现场报道的方向和视角,注意现场细节,探究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范围,创新报道角度,提升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度和洞察能力。如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记者应马上奔赴现场,为人们取得灾害第一手资料,同时深入挖掘事件对人们的影响,不断跟踪报道事件发生情况。

3.3 选择合适采访对象,提升新闻艺术性

现场采访也是新闻报道中重要组成部分,记者通过访问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人物,能够提升现场报道的关注度。选择合适采访对象,增加新闻报道的艺术性,需要记者在现场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灵活调整问题,深入探究新闻背后隐藏的信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提问需开门见山、清晰易懂,围绕新闻事件核心采访。另外,记者采访应比较全面,不仅需要采访新闻当事人,也应走访当地群众,提升现场采访的真实可靠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需要从记者、媒体、传播方式等方面加强。记者是连接现场新闻事件和观众的重要桥梁,要求其口头表述能力较强,能沉着冷静的面对现场突发状况,在报道过程中,记者要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坚持真实性原则,通过播报、评论等方式,传播新闻事件,扩大事件影响力。同时,记者要充分利用现场报道的优势,注重与镜头的交流感,将事件有效地传达给观众。媒体需要引进先进现场报道传播方式,保障新闻事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入现场画面、图片,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和艺术性,适应新媒体发展潮流,不断更新现场新闻事件报道理念,提升电视台市场占有份额。

参考文献

[1]张爱萍.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J].新媒体研究,2015(8):117-118.

[2]邵智.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J].西部广播电视,2014(2):93,103.

作者:李玉萍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论文 篇2:

从“独白”到“对话”: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到移动新闻直播的叙事嬗递

摘  要  技术更迭带来新闻叙事的变迁,从广播电视到移动互联网,新闻叙事的内容、主体、结构都因为技术的迭代呈现出新的特征。文章从内容的丰富、叙事主体的拓展、叙事结构的变迁三个角度梳理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到移动新闻直播的嬗递变迁,并对移动新闻直播叙事主体间的关系、叙事结构的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技术风格;新闻叙事;叙事主体;叙事结构

“叙事就是某人在某个场合出于某种目的对某人讲一个故事”,而“新闻叙事”则是其作为“新闻”这一独特文类的强调,是“运用一定的语言系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认为,对人类社会而言,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并非彼时媒体所传递的内容,而是其时所使用的工具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保罗莱文森紧随其后,用“补偿性媒介”理论勾勒出了媒介技术的进化路径。不断演进的媒介技术,在改变传播形态、重塑新闻传播格局的同时,凸显了“用户本位”价值,满足了受众除信息需求外的多样化诉求,也进一步丰富了新闻叙事的想象空间。

1  从“单一”到“丰富”,内容的拓展

1997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直播年”,中央电视台完成了三峡大坝截流、香港回归等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工作,反响强烈。“现场”这一电视新闻至关重要的元素开始为电视新闻工作者重视,直播理念深入人心。伴随着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凤凰卫视资讯台等专业频道的成立,以突发事件、“媒介事件”等重大新闻为主要内容电视新闻直播成为常态。

2002年,江苏电视台直播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正式开播,各地地面频道民生新闻节目随之遍地开花。这一类具有平民视角,反映民众生活的消费类新闻,是媒体在市场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对内容的适位调整,严肃新闻逐渐被地域性更强、平民化色彩更浓重、娱乐化程度更高的新闻所取代,话语样态也从高高在上的讲话变成了更具亲和的对话。

2016年,以社交为主体,涵盖电商、新闻资讯、手机游戏等多元内容的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等网络资讯平台以及新华社、财新网等传统媒体先后推出移动直播产品,这一年被称为“移动直播元年”。

移动新闻直播的内容较传统电视直播更丰富,既有传统电视时代已然成熟的重大主题策划直播、现场调查报道、突发动态报道,也有一些更接地气、更具网感、动态感的直播类型,如社会热点追踪、话题外采、配合电视的网络视角的直播以及慢直播等。

2  从“独占”到“多元”,叙事主体的变迁

2.1  叙事主体的多元化

从“香港回归”开启“电视直播时代”到《南京零距离》成为民生新闻的滥觞,电视新闻的叙事主体始终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其背后存在着“把关人”严格控制的审查制度。为提高新闻的吸引力,增强新闻的可听可看性,编辑记者在叙事结构、叙事话语上做了诸多有益尝试;为了提升用户参与感,电视新闻工作者曾尝试通过书信、短信、热线电话甚至“两微一端”将受众纳入到自己的内容生产机制中,但始终没能跳出职业传播者主导的叙事结构。

得益于技术的赋权,资本的推动,移动直播的门槛不断降级。目前,很多广播电视报业集团都已经具备两微一端、直播、短视频的新媒体矩阵。数量可观的非职业传播者也参与到移动新闻直播中,实现了叙事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了职业传播者加非职业传播者的移动新闻直播图景。

专业记者也注意到“互动”在调动用户积极性以及丰富新闻体验中的作用。在移动新闻直播过程中,在确保安全播出以及叙事流畅、完整的情况下,让渡部分叙事的权力,使曾被动的受众以相对主动的姿态参与到直播来。当然,这种“专业+非专业”的多元叙事主体在丰富直播内容、形态的同时,也增加了直播的风险及不可控。

2.2  “互动仪式链”下的主体关系变迁

零时差、跨时空对话的交互场景,连接起来多个叙事主体及叙事接受者,通过弹幕、语音、表情包以及二维码等形式,移动新闻直播中的记者与用户,用户与用户共享信息、探讨问题、分享感受,建立起了相对平等的互动关系。有学者认为,移动直播在生产内容的同时也在生产一种“关系”,信息共享、情绪互动使得用户的社交需求得到满足并获得了存在感,甚至形成了社群。

柯林斯认为:“互动和仪式能不断产生情感力量,并将这种情感与符号相联系,从而形成组织信仰、组织思想、组织道德规范以及组织文化的基础。而组织中的人,又利用仪式所产生的情感和符号,引发后续的社会互动。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循环成为固定的模式。”互动仪式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身体在场、对群体外的个体设定界限、群体中的个人将注意力集中于共同的议程或者主体上、群体中的人分享共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四个条件,其中物理空间的身体在场无法通过线上操作实现。但伴随着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广联接等特征的5G网络正式商用以及高清手机、VR、AR等智能终端的普及,技术将在“媒介即人的延伸”的指引下,丰富用户的体验,弥补物理空间身体不在场的缺陷。尽管用户各在天涯,但是技術及时、持续以及真实的在场感仍然能为互动仪式链的形成提供可能,叙事主体之间,叙事主体与叙事接受者间将形成更加平等且紧密的强关系。

3  从“独白”到“对话”叙事结构的变迁

“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将结构的概念引申到新闻学中,则可以理解为“一篇新闻的材料组合、段落安排的总体设计”。

在传统的新闻叙事中,基于对安全播出、时段资源有限性以及新闻价值的考量,常参考模板进行结构,叙事呈现出非线性特征;而移动新闻直播的叙事则呈现出以线性为主体,非线性融合穿插的特征。

3.1  传统的新闻叙事结构

为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增强新闻的条理性、可视性,电视新闻记者往往会根据新闻的类型选择适合的新闻模板。

常见的新闻叙事模板有倒金字塔式、沙漏式、递进式、悬念式、典型集合式、逻辑板块式、复线式以及华尔街体。这些叙事模板或按照事实重要程度次第排布、或为凸显电视新闻现场感将重点信息分置头尾,还有从个体生活经历的角度切入,由小渐大,用典型场景、细节勾勒事实全貌。模板各有侧重,但共同特征是将“线性”发生的事实打破并重构成“非线性”的新闻作品,故事的时空被打乱,并按照叙事者对于新闻价值的理解进行重构。即使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也会在了解现场后对已知内容进行选择、调整。虽形式是直播,但叙事却是近乎全知视角的结构安排。

近年来,新闻遭遇叙事“无创新”的尴尬境遇。媒介竞争加剧,受众对于新闻产品真实感、沉浸感、互动性、获得感等新闻体验的期待值将逐步提高。

3.2  移动新闻直播的叙事结构

从电视新闻直播到移动新闻直播,叙事结构因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动、数字化的特性呈现出的不同以往的特征,最终形成了以线性叙事为主要脉络,以悬念叙事为推动力,以互动叙事为聚合力的三位一体的叙事结构。

3.2.1  线性叙事为主要脉络

移动新闻直播根植于互联网平台,因跳脱电视频道时段资源的束缚而获得更大的自主性,直播平台的可选择、直播时长及流程可控制为叙事结构创新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目前主流媒体的移动新闻直播多采用“线性”直播方式,展现新闻事件的全过程,略去中间切割、调整及重构的过程,可以说“移动新闻直播打破了嚴肃精英的电视直播方式,不仅能够传达核心信息,还可以展示直播者获取信息的准备过程”,实现了叙事时空与故事时空重合,为受众带来了真实感、在场感。2020年2月1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台记者探访武汉市红十字会仓库》的直播中,主播被仓库保安“请”出了现场,1 400万在线网友亲历了这一过程,随后#央视记者遭遇武汉红会保安阻拦#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舆论发酵。

时空一致性契合了新媒体环境中新闻的透明性观念,将传播主体新闻生产的过程、方式方法以及内容展示给公众,以消解新闻业所面临的信任问题。

将线性直播的过程感发挥到极致的是慢直播,其特征是长时段、自然态、强调视觉感受。2020年1月23日,湖北武汉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开工修建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建设周期7至10天左右。“中国电信”官方账号在央视频平台开设了两个现场,四个视角的直播间,《慢直播l与疫情赛跑——全景直击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最前线》《慢直播l与疫情赛跑——全景见证武汉火神山医院崛起全过程》的慢直播采用了类似监控录像的俯瞰视角,记录医院建设情的实况。直播频道里没有镜头切换,没有解说词以及背景音乐,嘈杂的现场施工音响甚至影响观看,但截至笔者写作此文时,该直播已经吸引了将近6 647万网民在线“云监工”。将新闻现场的画面近乎原生态地呈现,仅留下评论区供网友互动,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

3.2.2  悬念叙事的推动力

线性叙事犹如一把双刃剑,呈现事实全貌固然能给受众带来真实感、在场感,但新闻事实发生发展,核心信息出现,重要细节的显露需要一个过程,诸多未知的不确定因素也会增加了直播的风险。

记者与用户一样面对未知,身在现场的他们只能带领镜头前的受众一起摸清事实的来龙去脉。叙事者的时空与叙事接受者的时空几乎同步,记者在现场的发现、提问、思考、判断以及新闻方向的选择都将实时呈现在镜头前,这种半知视角带来的未知、悬念是吸引用户保持关注并参与互动的核心要素。

当然,线性叙事也很容易出现单位时间内信息浓度低、节奏拖沓无重点、逻辑断裂等问题。2019年8月28日,浙江省杭州市建国北路发生路面塌陷,疑似道路天然气管道破裂形成黄色烟柱,“浙视频”立即开启了长达4小时的移动直播,由于事故原因调查及后期处理需要时间,且现场被封锁信息密度极低,直播画面有3/4的时间处于定帧或播放先前画面的状态。发挥悬念叙事的正向推动力,需要建立“预案—总控—调整”的直播机制。所谓预案,就突发事件提前做好应急准备;总控,以新闻价值为标准,把控直播总体进程;调整,发现新情况,迅速进行价值判断,发掘鲜活的信息。

3.2.3  互动叙事的聚合力

从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到移动新闻直播,最大的变化是传统单一、线性以传播者为主体的传播模式被传播者与用户、用户与用户多向互动的多主体传播模式所取代。在以互动为基础逻辑的互联网平台上,传播主体间的对话成为现实。

作为“使用与满足”的互动。受众的触媒行为基于特定的动机,通过媒介内容、媒介接触本身或媒介接触氛围得到满足。移动新闻直播中用户观看直播、参与互动的动机是多样的。喻国明的互联网“价值标尺”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从市场的角度锚定用户需求的另一种参考。他认为一项传播技术或者形态是否具有市场空间或者社会价值需要看它是否能够增加人的社会链接的丰富性;是否扩大了人的社会实践的自由度;是否强化了对纷繁现实的把控力,简化人把握现实的成本。可见,除了获取信息、服务,获得参与感、群体归属存在感,寻求陪伴外,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新需求也应纳入直播设计的考量。

作为直播内容的互动。直播中,用户使用弹幕、留言、点赞、送礼物与主播建立关系。用户可以就直播中的任何疑惑提问,记者则可以选择其中一些问题进行回答,也可以在直播中提问让用户回答,作为信息的补充;双向的感受分享、情绪回应也是互动内容的一部分。这样的互动能使用户获得参与感的同时保持对直播的关注。直播中的直接对话,及时反馈,带来了用户对话题内容的无限衍生。一次提问与回答,分享与回应既是上一轮对话的完结,又是下一个话题的开启,也可能是中断既定叙事策略,开启另一轮对话。二者都在互动中推进叙事的进程。

区别于传统电视直播时代封闭的内容生产,移动新闻直播内容的生产更倾向于在“半知视角”下提供一个“半成熟”的文本,围绕这一文本,用户和记者都可以设置具体的议程,两者在对话中完成内容的生产。

参考文献

[1]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

[2]王佳航.叙事变迁:技术驱动下的新闻表达重构[J].新闻与写作,2016(6):9-12.

[3]常江.中国电视史1958-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4]王浩任.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网络亚文化——以《创造101》中的“菊文化”为例[J].视听,2018(10).

[5]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2014:31.

[6]曾祥敏,刘日亮.移动新闻直播:临场交互下的信息传播[J].电视研究,2018(9):18-22.

[7]詹晨林.移动新闻直播的叙事特点与语态创新[J].新闻战线,2017(8):86-88.

[8]何纯.新闻叙事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6.

作者:易油均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论文 篇3:

出镜记者视角下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摘要:近年来,现场报道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其时效性和参与性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出镜记者作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主要参与者,必须要确保新闻事件报道的真实性,从而为观众提供真实的新闻现场报道,因此要不断提升出境记者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文将针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作用展开分析,并探讨提升出境记者综合素质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出镜记者;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出境記者是完成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其职责是为大众呈现出真实的新闻事件。出镜记者作为传播新闻、记录新闻、叙述新闻的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现场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新闻事件的时效性和参与性,使观众可以与新闻事件实现双向的沟通。因此,出境记者要加强自身对新闻的敏感性,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进而为观众提供最真实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一、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境记者的作用

(一)出境记者是传播新闻的主要途径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工作需要出境记者来完成,因此出境记者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工作的灵魂,同时也是电视新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境记者作为新闻现场报道的记录者、叙述者和传播者,不仅能够拉近新闻现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时效性,这对发挥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战略优势有着重要作用。出境记者只有走到电视新闻现场中将新闻人物化和细节化,才能使观众更好地接受新闻事件的本质,因此出镜记者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的作用至关重要[1]。

(二)出境记者是沟通观众与新闻现场之间的渠道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基本特征就是记者出境,作为新闻报道中距离现场最近的人,可以起到为观众传递信息的作用,拉近了观众与新闻现场的距离,并且使得电视新闻报道的传递方式更加方便,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同时,出境记者是沟通观众与新闻现场之间的信息渠道,不仅可以直接与新闻要素进行有效的互动,还能够与新闻现场的人物进行心灵上的互动,例如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出镜记者要掌控好新闻现场,安抚好采访对象,从而为观众提供真实的新闻报道。

二、提升出境记者综合素质能力的措施

(一)加强出境记者对电视新闻的敏感性

新闻敏感性是完成新闻报道的关键。在一些可以预知到的新闻事件中,出境记者只要掌握好新闻报道的选题内容和线索,就能够充分组织出新闻报道的整体结构,进而对新闻事件作出准确的判断。出境记者在到达新闻现场后,需要根据现场情况作出相应的应对策略,选取最具价值的新闻要素,从而保证新闻事件的报道价值和典型。在这一过程中,出境记者需要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在选择新闻事件问题时能够抓住核心,以此来挖掘新闻现场的重要线索,同时出镜记者要具备一定的现场调查能力,使得现场调查采访可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二)加强出境记者的现场判断能力

出境记者在现场采访工作中,要学会运用眼睛和摄像机来寻找新闻素材,做到敏锐地观察现场,及时抓住电视新闻中精彩的部分,进而展现出电视新闻报道的价值和细节。只有具备充足的细节,才能确保现场报道的吸引力,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参与到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中。一方面,出境记者要具备良好的新闻事实判断力,凭借自身对新闻现场的判断力来找寻新闻事件的价值,然后引导观众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来。另一方面,出境记者要具备良好的新闻价值判断力,确保选取新闻事件的报道角度,及时挖掘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而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使得新闻报道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传播出去[2]。

(三)加强出镜记者随机应变的能力

一般来说,出镜记者要具有掌控新闻现场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要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选择好新闻报道的主题内容,并及时组织新闻报道的构思结构。二是在设计新闻报道时,要注重新闻报道的开头和结尾,确保新闻报道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三是要选择适合的采访对象,增加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从而提升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工作的质量。但由于新闻现场报道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出境记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随机应变能力,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要冷静沉着的处理好新闻事件,根据新闻现场的情况来进行采访内容的选择,从而保证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效果,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工作的稳步进行提供有效的帮助[3]。

(四)加强出境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境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出镜记者使用流畅的语言进行新闻采访,才能保证新闻现场报道工作的整体效果。一般情况下,电视新闻报道工作要求出境记者在有限时间内将复杂的事件简明扼要的讲述清楚,因此出镜记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出境记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时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然后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传播,尽量确保词语运用的准确性,从而提升新闻事件报道的效果。另外,出镜记者要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词语,因为观众对专业词语不够熟悉,无法有效解读新闻事件的每个细节,所以出镜记者在报道新闻时要尽量使用生活化的词语。

结语: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节目形式。为了确保现场报道的整体效果,出境记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发挥出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直观性,为媒体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超.出镜记者视角下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5,6(22)

[2]吕中杰.技术视角下我国电视新闻业务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杨璐.框架理论视域下CCTV-4《中国新闻》栏目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作者:谢振华

上一篇:项目施工通信工程论文下一篇:德育夯实基础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