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战略

2023-03-12

第一篇: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内涵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我国的乡村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和问题,其中振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振兴乡村文化,将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重建社会信任,满足广大乡村人民群众心理需求。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就曾描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形态:“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乡”指明一种地缘和血缘上的范围;“土”则表示这一社会形态赖以维持和延续的生存方式。这种植根于土地,以地缘、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自然村屯,与城市文明有着“和而不同”的伦理规则。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一度出现了荒置、“空心”等问题,甚至在一些中心城市、大城市周边的县、乡也出现了从物质生活到精神面貌都反差极大的状况。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与乡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统筹部署。乡村振兴旨在通过乡村的建设发展激发乡村的内在潜能,塑造村庄的现代化风貌,并使农民重返乡土秩序的和谐。同时,也将现代文明的因子引入乡村,对传统乡村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并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农村转变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发展的有机整体。

乡村文化是维持乡村秩序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的碎片化、地域过疏化、地方空洞化等已成为影响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一些农民对乡村日积月累的乡情已逐渐淡薄,乡村文化的公共性出现了衰微的迹象。我国是一个几千年农耕文化植根深厚的农业大国,如无法有效解决当下农民故乡意识淡化、“向城而居”的问题,政府即使有再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难以真正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但也应该看到,有些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成员虽然常年背井离乡,但这反而唤起了他们的“乡愁”,激发了他们参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各种乡村仪式活动的热情。为此,乡村文化的建构,应当以政府为主导,以广大农民为主体,以重建文明健康的农民公共文化生活为核心,最终形成农村文化“管理以县为主、协调服务以乡为主、建设以村为主”的新格局。

实现乡村振兴,从客观上说,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工程;而从主观上讲,则是一个重建社会信任的工程。激活乡村的自治传统,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关键。当前,乡村道德失范的根源在于市场经济的物化、功利意识等侵蚀拆解了传统道德,小农意识的文化心理阻碍了现代道德的生成,导致乡村社会道德的断层。因此,要通过教育与疏导、文化自觉、村民自治等方面来重塑乡村道德。一是各级党政组织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文化振兴发展规划;二是需对各类文化组织进行整合,实现城乡联动、上下呼应、文农结合;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一批懂农业、爱乡村、爱农民的文化骨干;四是要培养农民积极主动的公共参与意识,引导他们文明理性的参与行为,重塑乡村社会关系,共同致力于乡村的善治之道。

无论基于何种考虑,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是设法留住年轻人。须知当下不是农村人想往城市跑,而是由于乡村的衰落,人们才跑去城市。故而,在城乡开放互通的氛围下给农村青年以本土发展创业的更多机会,正是破解这一突出问题的治本之策。而在应对地域过疏化问题时,虽然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曾提出将农村打造成一块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磁铁”,以吸引农村青年返乡就业,但此举很难在短时间内奏效。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老年人都将作为我国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在乡村共同体内,老年人长期充当着乡村家族长者和村落管理权威的角色。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迅猛进步、人口快速流动的背景下,村落昔日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其突出表现便是乡村老年人权威的衰落。“老有所养”是党的十九大所传递出的亲切而温暖的声音,为人们描绘出了幸福的蓝图。“敬老、爱老、乐老”是人民幸福的直接体现,而文化养老则是关注和满足老年人精神、情感和心理等多样化需求的主要方式,是实现敬爱老人和乐龄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农村老年人安心养老、清心养老、快活养老的理想目标之所在。

党的十九大为解决城乡结合这一命题找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把金钥匙,吹响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号角。正如总书记强调的,“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美丽乡村的关键是要让人们过上一种延续着历史与传统、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希望、握得住幸福的现代生活。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乡村建设中,我们应当充分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辟建休闲小镇和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推动乡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使乡村成为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美丽乡村。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第二篇:遴选十九大考点: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战略,农村繁荣与复兴被摆在了全党全社会的重要工作日程。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无疑成为乡村振兴题中要义,并贯穿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而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其先导性、战略性、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

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农村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发展的主战场。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和水平。因此,高度重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的文化协调发展,丰富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农村的精神生活,着力保障农民工、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的文化权益显得尤为重要。

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不容否认,现实乡村文化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发展差距,不仅仅体现在乡村居民收入差距上,更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福利保障上。把乡村文化振兴行动与乡村经济发展、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施,这不仅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举措,更是解决城乡文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的重要抓手。

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是顺应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期待。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乡村强。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乡村居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会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们不仅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而且要着力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农民群众新期待,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没有文化的振兴就没有乡村的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发展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开展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有助于牢固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振兴战略根本在人,在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活动,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提升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关心公共事务,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管理中涵养现代文明素质。

开展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推动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在农业现代化。文化的渗透功能,可以促使文化向农业产前产后产中蔓延与融合,形成创意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与升级。实施“文化+”计划,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传统农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互联网+”计划,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

获得感。

开展乡村文化振兴行动,坚守田园生活方式,有益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在农村现代化。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集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坚持人的城镇化,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构筑产业生态圈的同时,打造宜居环境和创业氛围,把特色小镇宜居宜业、记住乡愁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与创新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融入一体,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将小镇工作生活方式,提升为一种令人羡慕的理想的生存状态。

开展乡村文化振兴行动,传承农耕文明精髓,有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源泉。乡村振兴战略动能来自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和守护。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保留着许多农耕文明的基因。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捍卫乡村记忆。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抓紧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着力保护古村落和古民宅。重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送地方戏活动。深入挖掘农耕文明的精神价值、美学观念、道德规范、人生智慧,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乡村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开展乡村文化振兴行动,造就“三农”人才队伍,有赖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者。“三农”人才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不

仅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也说出了“三农”工作者的心声。组织城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社会团体以及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与村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帮助建设公共设施、治理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条件、发展社会服务。倡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富有乡土气息、讴歌农村时代变迁的优秀文艺作品。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为农村基层工作者开展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

第三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要振兴乡村教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我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落后面貌不改变,乡村振兴战略就无法全面落实。”民进海南省委副主委、海南省政府教育总督学潘惠丽委员说。

潘惠丽委员表示,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正在逐步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但是,乡村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最大的短板,教育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仍然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不充分。

“现在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幼儿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都有待完善,还没有形成全链条推进的有效机制。同时,农村各层级段教育呈现出来的突出矛盾也十分复杂,农村劳动力培训、职业农民培养的主体、职责、机制不完善。”潘惠丽委员摆出了自己在调研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 对此,潘惠丽委员建议制定乡村教育振兴发展规划,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中统筹部署、统筹推进。她说:“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科学、系统地做好农村学校(含幼儿园,成人学校或站点)布局规划,使乡村各类教育有场所、有阵地,尤其要及早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标准,优化和稳定农村义务教育布局。”

除了做好顶层设计,潘惠丽委员还建议研究制定支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的制度措施。比如:进一步细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切实解决城乡教师交流和流动的制度障碍;依托特色小镇、风情小镇建设,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公办优质名校在小镇办学建校,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下沉等。(记者 王晓樱)

上一篇:培养一流大学师资

下一篇:突破地方高水平大学改革难点,释放高校活力

第四篇:乡村振兴战略论文:精准减贫视角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摘要: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胜利推进,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当前仍然面临艰巨的减贫治理任务。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新时代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

关键词:精准减贫;

乡村振兴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为我国新一轮扶贫攻坚指明了方向。截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届时农村的绝对贫困会暂时消失,但贫困问题会一直存在,扶贫是我国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历史任务。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破解日益严峻的乡村问题成为我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对“三农”问题格外重视,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时全党工作重重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位列我国七大发展战略的第4位,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亮点,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1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1.1乡村振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巅峰。农耕文明的区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赋予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基因和厚重感。因此,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是中华现代文明的根基,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1.2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gdp已然超越日本,占美国gdp70%以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户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城市和乡村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短板”。必须振兴乡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初衷,才能确保城乡一体的全面发展。

1.3乡村振兴是推动新型城市化、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乡村振兴,将城市和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统筹考虑和安排,实现城乡生产空间高效利用、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始终确立以人为中心,把城乡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兴家园,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走出一条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1.4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不仅是中国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也是城乡居民充分发展的需要。乡村振兴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增添精神慰藉,带来全面充分的发展。

2精准减贫下乡村发展的总要求

在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前提下,我国依然要砥砺前行,大力实行减贫政策。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规划,对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发展要求得到了显著升级。由抽象的“生产发展”升级为层次更高的“产业兴旺”;

由要求一般的“生活宽裕、村容整洁”升级为要求更高的“生活富裕、生态宜居”;

由不作效果要求的“管理民主”升级为富有成效的“治理有效”。现在的总要求赋予了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高水平、更高需求的新涵义,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超越,更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精准减贫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

3.1建立多维贫困识别体系

积极贯彻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基础工作,确保贫困户信息真实。健全精准扶贫动态监管与目标考核体系,制定精准扶贫责任清单和进度协调计划,加快推进精准减贫各项配套政策和制度创新。精准减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3.2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7年的58.47%,已经接近65%-70%的城镇化顶峰。然而由于人口巨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013.33,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2,耕地质量较低。因此农业现代化不可能走美国式单一的大規模高度机械化的农庄模式,而必须走多样化、适度规模、精耕细作之路。因此,乡村必须保证适度人口。但是由于乡村发展不景气,而城市变化巨大,迫于生活压力和房价的剧增,大多数青壮年离开乡村来到城市,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大大减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同时,由于人口过快、大量集中至城市,城市发展又面临新的“城市病”。城市与乡村是鱼水关系、血脉相融、密不可分,只有两者均衡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因此,应该转变“以城统乡”的思路,更强调农业农村的优先位置,让广大乡村能与整个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形成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的新局面,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3.3明确土地承包期限

明确土地承包期限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十九大报告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在延长30年”,这一利好政策极大的增加了农民的信心,也提高了农业投资人的兴趣,让其放心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更有底气加大投入、扩大生产,改善农田设施条件,做好长远规划,对中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提升意义重大。同时,有志青年不必漂流在外,在乡村就可以解决就业创业问题。

3.4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当前,传统的农业理念、经营方式和种养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新时代农业被赋予了生态、休闲、养生、文化传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通过渗透融合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党的十九大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乡村产业要兴旺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3.5明确乡村治理体系

明确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当前,部分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严重弱化,农村基层“苍蝇式”腐败问题严重,成为乡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自治”上,要创新村民议事方式,充分尊重和保障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在“法治”上,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育村干部和村民的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引导其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在“德治”上,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使村民树立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3.6明确“三农”工作队伍要求

明确三农工作队伍要求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当前,乡村人口出现空心化,呈现“386199”的特点,发展农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在农村留不住的现象比较普遍,较多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三农工作队伍人才缺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要求。把“懂农业”放在第一位,切中“三农”工作队伍视野不宽、本领恐慌的要害;

同时,只有爱农村、爱农民才能在乡村扎下根,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实现农民富。要坚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本质属性,实行农村职业教育的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乡村振兴服务能力,造就高素质的农村职业学校校长队伍,要引导种养能手的农民工返乡,鼓励大学生和涉农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开创新天地。

4结语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主要任务,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总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需求。只有乡村发展,中国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发展;

只有乡村实现小康,中国全面小康才能得以落实;

只有发扬乡村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才能永续传承。因此,乡村兴,国家兴。

参考文献

[1]雷望红.论精准扶贫政策的不精准执行[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1):1-8.

[2]王雨磊.精準扶贫何以“瞄不准”?——扶贫政策落地的三重对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01):88-93+128.

[3]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32(01):6-11.

[4]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01):65-73.

[5]李军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重大[j].当代农村财经,2018,(01):2-6.

[6]郭园庚,鲁俊辉.准确把握当前乡村发展难题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j].经济论坛,2018,(02):74-78.

第五篇:乡村振兴战略

1.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10.0分)

A.“三农”问题 B.基本矛盾问题 C.就业问题 D.教育问题 我的答案:A √答对

2.下列对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10.0分)

A.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互相促进 B.城市和农村互相联系

C.城市和农村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D.城市和农村互相联系,但不互相区别 我的答案:D √答对

3.1978年,我国规定的土地承包期是()年。(10.0分)

A.五 B.十 C.十五 D.二十

我的答案:C √答对 1.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具体做法包括()。(10.0分))

A.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B.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C.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D.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2.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0.0分))

A.自治 B.法治 C.德治 D.人治

我的答案:ABC √答对

3.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包括()。(10.0分))

A.产业兴旺 B.生态宜居 C.乡风文明 D.治理有效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1.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目前全国已有十七个省份出台了实施意见。(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2.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3.2017年9月底,我国已完成确权面积10.8亿亩,占第二轮家庭承包耕地账面面积的60%。(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4.乡村振兴,是我们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上一篇:文化专干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